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有進無退。
故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者。
謂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德身。
法身。
智身是也。
又靈相者。
即指上十種。
是法身中之靈相也。
又童者。
十五歲以下皆稱童。
今取成形之謂。
行人修是方便雖未如佛。
而能一念具足十種自在妙應。
亦如胎相具足成形。
故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王子住。
形成出胎者。
向來無明包故。
氣未足故。
故喻未得出胎。
今乃無明已盡。
智身已滿。
喻形成出胎也。
親為佛子者。
蓋德相具足。
分覺圓極。
堪為聖種。
紹隆三寶矣。
故名法王子住。
從幹慧地至修行住。
是因中帶果。
如月初生。
即見全體故。
以發得相似覺。
即信是心是佛。
以無始無明住地未斷故。
從生貴住以來。
是果中帶因。
如初七八夜月漸得圓故。
以發得分證覺。
住在佛體。
長養聖胎故。
到今第九住。
分出陰胎。
成法王子住。
如十六夜月無所虧故。
圓滿理體。
無所障故。
又前說慧性圓明蓥十方界。
此即圓融義也。
然圓融不礙行布。
由是從體起用。
位位證理。
位位斷障。
至究竟覺。
無明方盡。
此行布義也。
然行布不礙圓融。
由是攝用歸體。
位位是真。
位位可階。
到妙覺乃徹盡法源矣。
但諸經不同。
随教次第。
不必抑配牽合。
恐傷本經旨趣。
△十灌頂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至)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表以成人一句是總。
如國下釋成。
表者。
表揚其德業。
表示其本有。
法華雲。
此實我子。
我實其父。
今文雲。
彼刹利王世子長成。
陳列灌頂者。
是表示其本有也。
又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
其中多少。
所應取與。
汝悉知之。
今文雲。
如國大王。
以諸國事。
分委太子者。
是表揚其德業也。
又陳列灌頂者。
華嚴經雲。
轉輪聖王所生太子。
母是正後。
身相具足。
坐白象寶妙金之座。
張大網缦。
奏諸音樂。
取四大海水。
置金瓶内。
王執此瓶。
灌太子頂。
是時即名受王職位。
菩薩受職。
亦複如是。
諸佛智水灌其頂故。
名為受大智職菩薩。
是為陳列灌頂也。
故名灌頂住。
△四行位。
一歡喜行。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至)十方随順名歡喜行。
行者。
用也。
有行用之義。
由前所得其體。
未得其用。
故以胎相喻養育也。
今養育已成。
發得真如妙用。
故歡喜。
由前所得。
止是一機一智。
未得無量智。
故以童子喻操長也。
今操長已就。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故歡喜。
由前所得。
聖凡分隔。
生佛不齊。
未得十方随順。
故以太子喻未受灌頂職也。
今受灌頂職已。
得十方随順故歡喜。
故名歡喜行。
△二饒益行。
善能益利一切衆生名饒益行。
且既有無量妙德。
即成無量妙用。
故以十方随順是為饒。
一切受化是為益。
故名饒益行。
△三無瞋恨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若有自則有他。
若有覺則有不覺。
故多違拒。
既多違拒。
則有诤執。
有瞋恨矣。
今則不然。
自覺覺也。
覺他亦覺也。
覺則一矣。
無自無他。
無覺與不覺。
一道清淨。
故無違拒。
既無違拒。
則無诤執。
亦無瞋恨矣。
故名無瞋恨行。
△四無盡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種類出生者。
橫遍也。
窮未來際者。
豎窮也。
以此豎窮三世橫遍十方。
随其類化。
悉能通達者。
了知是空寂故。
以空寂之智。
現随類之身。
便是無盡矣。
故名無盡行。
△五離癡亂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菩薩現種種身。
必說種種法。
法有種種。
其理無差。
理既無差。
化是無化矣。
化既無化。
焉有身相可着耶。
理既無差。
焉有念相可計耶。
以念相身相同是一空。
故曰一切合同。
同者。
同歸于無念爾。
念既無念。
豈有癡亂想乎。
故名離癡亂行。
△六善現行。
則于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前是無量為一。
故說一切合同。
今是一為無量。
故說同中現異。
異即異于事。
不異于理。
故說各各見同。
同即同于理。
不同于事。
故曰同中顯現群異。
蓋現身即是事相故為異。
現說即是理相故為同。
以理相無盡。
而事相亦無盡。
雖則事理無盡。
要不離根本智所現爾。
故名善現行。
△七無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至)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如是者蹑前義而言也。
前義中說一切合同同中現異。
故雲如是。
然此乃是一中現異。
未是異中現異。
今說十方現塵塵現十方。
即是異中現異。
故雲乃至。
又十方現塵。
即是大中現小。
塵現十方。
即是小中現大。
然小大雖異。
而智體自在。
故名無著行。
△八尊重行。
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已上若同若異。
若小若大。
若身若說。
若理若事。
種種現前。
皆是般若無礙慧所成就也。
波羅蜜。
翻到彼岸。
謂此無礙慧。
乃是第一到彼岸之法。
若到此地位。
甚生難得。
故名尊重行。
△九善法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問何以見得圓融耶。
曰。
譬如帝網珠光。
互遍互攝。
此無礙慧。
亦是互遍互攝。
一位遍攝諸位。
諸位亦各遍攝諸位。
故雲圓融也。
以此圓融法門。
一一成佛如來修行軌則。
最為善法。
故名善法行。
△十真實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此總收上諸位也。
諸位無别。
惟是真如自性德用。
何以明之。
以體即是真如。
故曰無漏。
以用即是自性。
故曰本然。
由前皆是自性作用。
故于十方見同。
由前悉是真如顯發。
故于微塵見妙。
妙即非塵。
同即非界。
總一圓融大法界相。
步步是真。
頭頭是道。
故名真實行。
問。
既是一真圓融法界。
何複有位相差别耶。
曰。
譬如眼翳真如是眼。
自性是光。
翳去性自明。
眼自淨矣。
但翳非頓除。
必漸漸除。
故說位相差别。
明非漸明。
必是頓明。
故說圓融無礙。
圓融無礙。
是對淨眼人說也。
位相差别。
是對初方便人說也。
問。
若爾眼翳是二耶。
曰。
愚人妄計故見有二。
智者了達故見無二。
是故智者除病不除法。
愚者除法不除病。
此又智愚所用異爾。
△五回向位。
阿難是善男子(至)純潔精真遠諸留患。
阿難下。
通結前位義也。
滿足神通一句結十行。
行是神通故。
成佛事一句結十住。
住成辦事故。
純潔精真一句結十信。
信是真心故。
遠諸留患一句結幹慧。
現前殘質不複續生故。
又幹慧是智。
十信是德。
十住是理。
十行是行。
此理智行德。
諸位皆兼。
獨幹慧一地。
單智無行等滋發。
幹有其慧爾。
餘信住行一一滿足。
一一成辦。
是無可拟議者。
若以正眼觀之。
此行等猶屬有為。
非真真如也。
何以明之。
蓋真心無相。
有信則乖。
真理無形。
有住則非。
真行無為。
有為是幻。
真智無知。
有知是妄。
以實際理地。
不受纖塵。
豈容許多稱謂哉。
故知行等明是有為。
非真真如理矣。
蓋萬行門中。
不舍一法。
猶如中流之楫。
未到岸決少不得。
則知此行等研真。
斷惑窮理盡性。
必少不得矣。
是故行滿之後。
當發回向心。
回前諸位之心。
以向涅槃之道。
何者。
由前信等是順往。
今回向心是逆來。
回真向俗。
回智向悲。
總是精煉此心到無生地位爾。
△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當度衆生滅諸度相(至)離衆生相回向。
原夫菩薩修行。
本以度生為事。
然若見有生可度。
卻成所相。
是不可也。
故說當度衆生滅除度相。
又若見無生可度。
宛成能相。
亦不可也。
故說回無為心。
向涅槃路。
路即道也。
涅即無生。
槃即無滅。
總言無生無滅之道爾。
以本無有生。
故說無滅度。
以本無有滅。
故說救護衆生。
問。
何謂無滅度救護衆生耶。
曰。
譬如明鏡是無生。
故說無滅度。
即現影像亦是無生。
故說救護衆生。
菩薩如是度生。
如是救護衆生。
不見有衆生相。
故說離衆生相。
蓋前十行中說事說理。
說塵說界。
多滞于體邊。
不能打成一片。
今回向中即理即事。
即真即俗。
即智即悲。
即體即用。
潭然一理。
打成一片。
故說回向爾。
大意隻是回那一頭。
向這邊操履。
操履到兼盡。
方是回向之意。
下仿此。
△二不壞回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
可壞者。
即是所緣之境也。
可離者。
即是能緣之心也。
若論能緣之心。
種種說理說智。
說玄說妙。
皆屬能緣。
是為可離。
若論所緣之境。
種種現塵現刹。
現同現異。
皆屬所緣。
是為可壞。
由是而知。
凡造作之事。
皆是可壞。
而真常之道。
便是不壞矣。
由是而論。
凡念慮之心。
皆是可離。
而真如之性。
便是無離矣。
壞無可壞。
離無可離。
是為真不壞也。
故名不壞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
前說不壞之性。
即是自己本覺。
本覺湛然。
無有壞與不壞。
離與不離。
總一覺故。
覺則向于佛矣。
既同于佛。
則無聖無凡。
無自無他。
等同一切。
本來平等。
故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處回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
精真。
智也。
佛地。
理也。
上既等同于佛。
則佛智明矣。
佛智既明。
所見無非此理。
既見此理。
則無往而勿是。
故名至一切處回向。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挂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由前精真發明。
得身土交映。
是以有時世界現如來身。
有時如來身現世界中。
各不相借。
是為涉入。
有時國土身作如來身。
有時如來身作國土身。
各不相妨。
是為無礙。
無礙。
智也。
涉入。
理也。
理智為一妙用無盡。
故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六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至)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佛地為因。
涅槃為果。
佛地即前精真發明。
見得此理。
即依此理發揮為行。
行能趨果。
由是即以萬行成因。
即以萬行成果。
果不越乎因。
因不違于果。
故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衆生(至)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真根者。
蹑十位言也。
由前見得平等之理。
皆是性德成就。
于是等觀十方衆生。
不是别物。
皆我本性。
我既得此。
亦當成就衆生。
故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至)名真如相回向。
因觀一切衆生。
皆我本性。
故說即一切法。
既皆是我本性。
即非衆生。
故說離一切相。
雖然。
若以平等性觀之。
說即亦不着。
說離亦不着。
何以故。
一切皆如也。
故名真如相回向。
△九無縛解脫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
夫有自則有他。
有佛則有衆生。
被諸法所系。
故見十方隔礙。
今得一切皆如。
非佛非衆生。
非自非他。
本來解脫。
故見十方無礙。
無礙則無系。
無系則無縛。
無縛無系。
便是解脫矣。
故名無縛解脫回向。
△十法界無量回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前初位于行見悲。
悲能救護衆生故。
次位于悲見智。
智能壞能離故。
第三于智見理。
理遍于事故。
第四于理見事。
事遍于理故。
至第五位。
方入法界之門。
初無盡功能。
即理法界也。
次随順平等。
即事法界也。
三等觀一切。
即理事無礙法界也。
四二無所著。
即事事無礙法界也。
今第十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方無所系。
方出蓋纏。
方與本法相應。
且既是本法。
焉有量可數耶。
故名法界無量回向。
△六加行位。
阿難是善男子(至)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從前第三漸次獲無生忍來。
曆四十一心。
以見圓融無礙。
今又從十回向出四加行。
将驗操履真實。
但諸乘位次。
俱就當教之義。
非通塗之論。
而楞嚴乃是一乘了義之教。
雖列位次。
不過證吾所得之實。
故一位即攝一切位。
一切位亦攝于一。
是以信位之初。
即曰圓妙開敷。
至回向終。
則曰性德圓成。
今四加行位。
又曰妙圓加行。
迹是而論。
始終隻一圓字為眼目。
點出本來具足。
不同他教。
全未知有。
但約位而證也。
又所言加行者。
亦是就十回向義。
加四種深察。
勘驗真實底意思。
故雲加行位也。
△一暖地。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至)欲然其木名為暖地。
初二句明位。
若出未出下引喻釋成。
此用第三回向義。
彼雲本覺湛然。
覺齊佛覺。
覺齊因也。
佛覺果也。
由因而有果果。
即是因也。
由心而有覺。
覺即是心也。
故曰即以佛覺。
用為己心。
夫因即是果。
猶心即是覺也。
故曰若出。
然因未即是果。
猶覺未即是心也。
故曰未出。
如鑽火相似。
暖相先出。
方知是火。
然暖未即是火。
而火終是暖體。
故喻覺為心也。
是為暖地。
△二頂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至)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初二句明位。
若依非依下。
引喻釋成。
此用第四回向義。
彼雲精真發明。
地如佛地。
精真智也。
佛地理也。
智若有行。
必以理成。
心若有用。
必以覺宰。
故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
夫智必有理。
猶心必有覺。
故曰若依。
然真理非智。
真心非覺。
故曰非依。
如登高山相似。
身雖入空。
足必履實。
喻真心無住。
而所住是覺。
是為頂地。
△三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初二句明位。
如忍事下。
引喻釋成。
此用第九回向義彼雲真得所如。
十方無礙。
真得所如。
理無礙也。
十方無礙。
事無礙也。
以事無礙不見有佛。
以理無礙不見有心。
故曰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又不見有佛。
故曰非懷。
不見有心。
故曰非出。
如忍事人相似。
外不放入。
内不放出。
非佛非心。
是為忍地。
△四世第一地。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初三句明位。
末一句釋成。
此用第十回向。
總收上三義。
彼雲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蓋前有因有果。
是二邊語也。
性不得圓。
說佛說覺。
是中道語也。
量不得滅。
今二邊不立。
迷覺自無。
中道不安。
法界量滅。
故曰數量銷滅。
迷覺中道。
是二無所目矣。
又二無所目者。
說覺尚不是。
況說迷耶。
說即尚不是。
況說非耶。
蓋前三位指法是中道。
指性是迷覺故
故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者。
謂菩提身。
願身。
化身。
力持身。
莊嚴身。
威勢身。
意生身。
福德身。
法身。
智身是也。
又靈相者。
即指上十種。
是法身中之靈相也。
又童者。
十五歲以下皆稱童。
今取成形之謂。
行人修是方便雖未如佛。
而能一念具足十種自在妙應。
亦如胎相具足成形。
故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王子住。
形成出胎者。
向來無明包故。
氣未足故。
故喻未得出胎。
今乃無明已盡。
智身已滿。
喻形成出胎也。
親為佛子者。
蓋德相具足。
分覺圓極。
堪為聖種。
紹隆三寶矣。
故名法王子住。
從幹慧地至修行住。
是因中帶果。
如月初生。
即見全體故。
以發得相似覺。
即信是心是佛。
以無始無明住地未斷故。
從生貴住以來。
是果中帶因。
如初七八夜月漸得圓故。
以發得分證覺。
住在佛體。
長養聖胎故。
到今第九住。
分出陰胎。
成法王子住。
如十六夜月無所虧故。
圓滿理體。
無所障故。
又前說慧性圓明蓥十方界。
此即圓融義也。
然圓融不礙行布。
由是從體起用。
位位證理。
位位斷障。
至究竟覺。
無明方盡。
此行布義也。
然行布不礙圓融。
由是攝用歸體。
位位是真。
位位可階。
到妙覺乃徹盡法源矣。
但諸經不同。
随教次第。
不必抑配牽合。
恐傷本經旨趣。
△十灌頂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至)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表以成人一句是總。
如國下釋成。
表者。
表揚其德業。
表示其本有。
法華雲。
此實我子。
我實其父。
今文雲。
彼刹利王世子長成。
陳列灌頂者。
是表示其本有也。
又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
其中多少。
所應取與。
汝悉知之。
今文雲。
如國大王。
以諸國事。
分委太子者。
是表揚其德業也。
又陳列灌頂者。
華嚴經雲。
轉輪聖王所生太子。
母是正後。
身相具足。
坐白象寶妙金之座。
張大網缦。
奏諸音樂。
取四大海水。
置金瓶内。
王執此瓶。
灌太子頂。
是時即名受王職位。
菩薩受職。
亦複如是。
諸佛智水灌其頂故。
名為受大智職菩薩。
是為陳列灌頂也。
故名灌頂住。
△四行位。
一歡喜行。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至)十方随順名歡喜行。
行者。
用也。
有行用之義。
由前所得其體。
未得其用。
故以胎相喻養育也。
今養育已成。
發得真如妙用。
故歡喜。
由前所得。
止是一機一智。
未得無量智。
故以童子喻操長也。
今操長已就。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故歡喜。
由前所得。
聖凡分隔。
生佛不齊。
未得十方随順。
故以太子喻未受灌頂職也。
今受灌頂職已。
得十方随順故歡喜。
故名歡喜行。
△二饒益行。
善能益利一切衆生名饒益行。
且既有無量妙德。
即成無量妙用。
故以十方随順是為饒。
一切受化是為益。
故名饒益行。
△三無瞋恨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若有自則有他。
若有覺則有不覺。
故多違拒。
既多違拒。
則有诤執。
有瞋恨矣。
今則不然。
自覺覺也。
覺他亦覺也。
覺則一矣。
無自無他。
無覺與不覺。
一道清淨。
故無違拒。
既無違拒。
則無诤執。
亦無瞋恨矣。
故名無瞋恨行。
△四無盡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種類出生者。
橫遍也。
窮未來際者。
豎窮也。
以此豎窮三世橫遍十方。
随其類化。
悉能通達者。
了知是空寂故。
以空寂之智。
現随類之身。
便是無盡矣。
故名無盡行。
△五離癡亂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菩薩現種種身。
必說種種法。
法有種種。
其理無差。
理既無差。
化是無化矣。
化既無化。
焉有身相可着耶。
理既無差。
焉有念相可計耶。
以念相身相同是一空。
故曰一切合同。
同者。
同歸于無念爾。
念既無念。
豈有癡亂想乎。
故名離癡亂行。
△六善現行。
則于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前是無量為一。
故說一切合同。
今是一為無量。
故說同中現異。
異即異于事。
不異于理。
故說各各見同。
同即同于理。
不同于事。
故曰同中顯現群異。
蓋現身即是事相故為異。
現說即是理相故為同。
以理相無盡。
而事相亦無盡。
雖則事理無盡。
要不離根本智所現爾。
故名善現行。
△七無著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至)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如是者蹑前義而言也。
前義中說一切合同同中現異。
故雲如是。
然此乃是一中現異。
未是異中現異。
今說十方現塵塵現十方。
即是異中現異。
故雲乃至。
又十方現塵。
即是大中現小。
塵現十方。
即是小中現大。
然小大雖異。
而智體自在。
故名無著行。
△八尊重行。
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已上若同若異。
若小若大。
若身若說。
若理若事。
種種現前。
皆是般若無礙慧所成就也。
波羅蜜。
翻到彼岸。
謂此無礙慧。
乃是第一到彼岸之法。
若到此地位。
甚生難得。
故名尊重行。
△九善法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問何以見得圓融耶。
曰。
譬如帝網珠光。
互遍互攝。
此無礙慧。
亦是互遍互攝。
一位遍攝諸位。
諸位亦各遍攝諸位。
故雲圓融也。
以此圓融法門。
一一成佛如來修行軌則。
最為善法。
故名善法行。
△十真實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此總收上諸位也。
諸位無别。
惟是真如自性德用。
何以明之。
以體即是真如。
故曰無漏。
以用即是自性。
故曰本然。
由前皆是自性作用。
故于十方見同。
由前悉是真如顯發。
故于微塵見妙。
妙即非塵。
同即非界。
總一圓融大法界相。
步步是真。
頭頭是道。
故名真實行。
問。
既是一真圓融法界。
何複有位相差别耶。
曰。
譬如眼翳真如是眼。
自性是光。
翳去性自明。
眼自淨矣。
但翳非頓除。
必漸漸除。
故說位相差别。
明非漸明。
必是頓明。
故說圓融無礙。
圓融無礙。
是對淨眼人說也。
位相差别。
是對初方便人說也。
問。
若爾眼翳是二耶。
曰。
愚人妄計故見有二。
智者了達故見無二。
是故智者除病不除法。
愚者除法不除病。
此又智愚所用異爾。
△五回向位。
阿難是善男子(至)純潔精真遠諸留患。
阿難下。
通結前位義也。
滿足神通一句結十行。
行是神通故。
成佛事一句結十住。
住成辦事故。
純潔精真一句結十信。
信是真心故。
遠諸留患一句結幹慧。
現前殘質不複續生故。
又幹慧是智。
十信是德。
十住是理。
十行是行。
此理智行德。
諸位皆兼。
獨幹慧一地。
單智無行等滋發。
幹有其慧爾。
餘信住行一一滿足。
一一成辦。
是無可拟議者。
若以正眼觀之。
此行等猶屬有為。
非真真如也。
何以明之。
蓋真心無相。
有信則乖。
真理無形。
有住則非。
真行無為。
有為是幻。
真智無知。
有知是妄。
以實際理地。
不受纖塵。
豈容許多稱謂哉。
故知行等明是有為。
非真真如理矣。
蓋萬行門中。
不舍一法。
猶如中流之楫。
未到岸決少不得。
則知此行等研真。
斷惑窮理盡性。
必少不得矣。
是故行滿之後。
當發回向心。
回前諸位之心。
以向涅槃之道。
何者。
由前信等是順往。
今回向心是逆來。
回真向俗。
回智向悲。
總是精煉此心到無生地位爾。
△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當度衆生滅諸度相(至)離衆生相回向。
原夫菩薩修行。
本以度生為事。
然若見有生可度。
卻成所相。
是不可也。
故說當度衆生滅除度相。
又若見無生可度。
宛成能相。
亦不可也。
故說回無為心。
向涅槃路。
路即道也。
涅即無生。
槃即無滅。
總言無生無滅之道爾。
以本無有生。
故說無滅度。
以本無有滅。
故說救護衆生。
問。
何謂無滅度救護衆生耶。
曰。
譬如明鏡是無生。
故說無滅度。
即現影像亦是無生。
故說救護衆生。
菩薩如是度生。
如是救護衆生。
不見有衆生相。
故說離衆生相。
蓋前十行中說事說理。
說塵說界。
多滞于體邊。
不能打成一片。
今回向中即理即事。
即真即俗。
即智即悲。
即體即用。
潭然一理。
打成一片。
故說回向爾。
大意隻是回那一頭。
向這邊操履。
操履到兼盡。
方是回向之意。
下仿此。
△二不壞回向。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
可壞者。
即是所緣之境也。
可離者。
即是能緣之心也。
若論能緣之心。
種種說理說智。
說玄說妙。
皆屬能緣。
是為可離。
若論所緣之境。
種種現塵現刹。
現同現異。
皆屬所緣。
是為可壞。
由是而知。
凡造作之事。
皆是可壞。
而真常之道。
便是不壞矣。
由是而論。
凡念慮之心。
皆是可離。
而真如之性。
便是無離矣。
壞無可壞。
離無可離。
是為真不壞也。
故名不壞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
前說不壞之性。
即是自己本覺。
本覺湛然。
無有壞與不壞。
離與不離。
總一覺故。
覺則向于佛矣。
既同于佛。
則無聖無凡。
無自無他。
等同一切。
本來平等。
故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處回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
精真。
智也。
佛地。
理也。
上既等同于佛。
則佛智明矣。
佛智既明。
所見無非此理。
既見此理。
則無往而勿是。
故名至一切處回向。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挂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由前精真發明。
得身土交映。
是以有時世界現如來身。
有時如來身現世界中。
各不相借。
是為涉入。
有時國土身作如來身。
有時如來身作國土身。
各不相妨。
是為無礙。
無礙。
智也。
涉入。
理也。
理智為一妙用無盡。
故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六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至)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佛地為因。
涅槃為果。
佛地即前精真發明。
見得此理。
即依此理發揮為行。
行能趨果。
由是即以萬行成因。
即以萬行成果。
果不越乎因。
因不違于果。
故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衆生(至)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真根者。
蹑十位言也。
由前見得平等之理。
皆是性德成就。
于是等觀十方衆生。
不是别物。
皆我本性。
我既得此。
亦當成就衆生。
故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至)名真如相回向。
因觀一切衆生。
皆我本性。
故說即一切法。
既皆是我本性。
即非衆生。
故說離一切相。
雖然。
若以平等性觀之。
說即亦不着。
說離亦不着。
何以故。
一切皆如也。
故名真如相回向。
△九無縛解脫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
夫有自則有他。
有佛則有衆生。
被諸法所系。
故見十方隔礙。
今得一切皆如。
非佛非衆生。
非自非他。
本來解脫。
故見十方無礙。
無礙則無系。
無系則無縛。
無縛無系。
便是解脫矣。
故名無縛解脫回向。
△十法界無量回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前初位于行見悲。
悲能救護衆生故。
次位于悲見智。
智能壞能離故。
第三于智見理。
理遍于事故。
第四于理見事。
事遍于理故。
至第五位。
方入法界之門。
初無盡功能。
即理法界也。
次随順平等。
即事法界也。
三等觀一切。
即理事無礙法界也。
四二無所著。
即事事無礙法界也。
今第十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方無所系。
方出蓋纏。
方與本法相應。
且既是本法。
焉有量可數耶。
故名法界無量回向。
△六加行位。
阿難是善男子(至)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從前第三漸次獲無生忍來。
曆四十一心。
以見圓融無礙。
今又從十回向出四加行。
将驗操履真實。
但諸乘位次。
俱就當教之義。
非通塗之論。
而楞嚴乃是一乘了義之教。
雖列位次。
不過證吾所得之實。
故一位即攝一切位。
一切位亦攝于一。
是以信位之初。
即曰圓妙開敷。
至回向終。
則曰性德圓成。
今四加行位。
又曰妙圓加行。
迹是而論。
始終隻一圓字為眼目。
點出本來具足。
不同他教。
全未知有。
但約位而證也。
又所言加行者。
亦是就十回向義。
加四種深察。
勘驗真實底意思。
故雲加行位也。
△一暖地。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至)欲然其木名為暖地。
初二句明位。
若出未出下引喻釋成。
此用第三回向義。
彼雲本覺湛然。
覺齊佛覺。
覺齊因也。
佛覺果也。
由因而有果果。
即是因也。
由心而有覺。
覺即是心也。
故曰即以佛覺。
用為己心。
夫因即是果。
猶心即是覺也。
故曰若出。
然因未即是果。
猶覺未即是心也。
故曰未出。
如鑽火相似。
暖相先出。
方知是火。
然暖未即是火。
而火終是暖體。
故喻覺為心也。
是為暖地。
△二頂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至)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初二句明位。
若依非依下。
引喻釋成。
此用第四回向義。
彼雲精真發明。
地如佛地。
精真智也。
佛地理也。
智若有行。
必以理成。
心若有用。
必以覺宰。
故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
夫智必有理。
猶心必有覺。
故曰若依。
然真理非智。
真心非覺。
故曰非依。
如登高山相似。
身雖入空。
足必履實。
喻真心無住。
而所住是覺。
是為頂地。
△三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初二句明位。
如忍事下。
引喻釋成。
此用第九回向義彼雲真得所如。
十方無礙。
真得所如。
理無礙也。
十方無礙。
事無礙也。
以事無礙不見有佛。
以理無礙不見有心。
故曰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又不見有佛。
故曰非懷。
不見有心。
故曰非出。
如忍事人相似。
外不放入。
内不放出。
非佛非心。
是為忍地。
△四世第一地。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初三句明位。
末一句釋成。
此用第十回向。
總收上三義。
彼雲性德圓成。
法界量滅。
蓋前有因有果。
是二邊語也。
性不得圓。
說佛說覺。
是中道語也。
量不得滅。
今二邊不立。
迷覺自無。
中道不安。
法界量滅。
故曰數量銷滅。
迷覺中道。
是二無所目矣。
又二無所目者。
說覺尚不是。
況說迷耶。
說即尚不是。
況說非耶。
蓋前三位指法是中道。
指性是迷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