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八

關燈


    今則法界量滅。

    迷覺中道。

    都無所目。

    當此之際。

    便是迥出塵表矣。

    是為世第一地。

     △七十地位。

     一歡喜地。

     阿難是善男子(至)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從幹慧一地。

    曆信住行向以來。

    見得此心如是精微。

    如是廣大。

    若以正眼觀之。

    不啻無風匝匝之波。

    總不離心念境界。

    猶如夢事。

    又從四加行鑽研。

    見得真理。

    如火得暖相似。

    又從理發得真覺。

    如山履頂相似。

    直至今來覺又不立。

    所得都忘。

    便是二無所目矣。

    無所目。

    非大死田地耶。

    得此心死一番。

    方與初心相應。

    故曰于大菩提善得通達。

    又菩提自覺也。

    覺通如來覺他也。

    自覺覺他圓滿。

    相次到佛境界地位矣。

    到得佛境界。

    如貧儒及第。

    心大歡喜。

    故名歡喜地。

     問。

    上說迷覺中道二無所目矣。

    今說菩提說覺說佛。

    此何以稱耶。

    曰。

    譬如人失摩尼寶珠。

    披尋到盡處。

    故無所目。

    忽焉見得。

    心生歡喜。

    故稱菩提。

    且既獲是寶。

    緻大富饒。

    故稱為覺。

    因富饒故人不敢名。

    故稱為佛。

    若究理而論。

    此性珠體上。

    豈有如此之名目耶。

    今稱佛稱覺者。

    不過随人分辨爾。

    問。

    地前亦有是覺。

    與今地上之覺如何。

    曰。

    地前所稱是因地覺。

    地上所稱是果地覺。

    果地覺如十五六夜月。

    從滿處說明。

    因地覺如初三四夜月。

    從陰畔說明。

    明是一般。

    不過随時分有異爾。

    究竟本月上。

    不說明與不明。

    了知是代謝故。

    究竟本體上。

    不說覺與不覺。

    了知是假名故。

    法華雲。

    但以假名字。

    引導于衆生。

    即此意也。

     △二離垢地。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望地前諸位善别是為異。

    在初地惟一覺相是為同。

    故曰異性入同。

    然有同有異俱為垢染。

    第一義中皆不可得。

    故曰同性亦滅。

    蓋初地行檀波羅蜜。

    所有心地珍惜。

    一切遍舍。

    二地行戒波羅蜜。

    所有心相差别。

    一切不起。

    猶如摩尼珠。

    本性精瑩。

    離諸垢染。

    故名離垢地。

     △三發光地。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且既無垢染。

    則是本來清淨矣。

    由本來清淨。

    故發得真光。

    光為能持。

    光為能照。

    照則理無違。

    持則心不動。

    蓋三地行忍波羅蜜。

    所有性地闇障。

    皆悉除滅。

    猶如日輪升空。

    無所不照。

    故名發光地。

     △四??慧地。

     明極覺滿名??慧地。

     由前發得真光。

    光生??明。

    是故念念生明。

    念念照諸理趣。

    慧??既增。

    覺光圓滿。

    蓋四地行進波羅蜜。

    所有法門。

    無不觀察。

    無不趣入。

    猶如金師煉冶真金。

    轉煉轉淨。

    故名??慧地。

     △五難勝地。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真智為同。

    俗智為異。

    前地以真照俗。

    俗是其所治故易勝。

    今是以俗融真。

    真是其所治故難勝。

    是故一切同異所不能及也。

    華嚴發十種平等清淨心。

    方能度越。

    若度越得。

    豈不是真難勝耶。

    蓋五地行禅波羅蜜。

    所有真俗二谛。

    融為一理。

    理最難得。

    猶如真金。

    要以砗磲磨瑩明淨。

    是為難得。

    故名難勝地。

     △六現前地。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五地已前所得。

    皆是有為。

    非真無為也。

    以同異是對待法故。

    今從五地來。

    發得平等心。

    到真無為田地。

    方見自性真如。

    本來清淨。

    自性光明。

    本來洞灼。

    不假功用。

    自然現前。

    蓋六地行般若波羅蜜。

    以無分别智現前。

    所有妙理。

    緣起即證。

    猶如月光照身。

    令得清涼。

    故名現前地。

     △七遠行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際是無際。

    今言際者。

    譬如人在海岸邊立。

    望陸已盡。

    望海無涯。

    将欲渡無涯之海。

    必發遠期之行。

    以前地是有相功用。

    至八地是無相功用。

    今從現前地來。

    見得真如平等。

    故曰盡真如際。

    蓋七地行方便波羅蜜。

    以真如無相。

    極是難過。

    須假方便。

    才能相濟。

    猶如乘船入海。

    以善巧力不遭水難。

    方能行遠。

    故名遠行地。

     △八不動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前六地見得真如無相。

    故曰現前。

    七地行過無相彼岸。

    故曰遠行。

    今是一真如心。

    無為無起。

    不變不遷。

    是真得無生忍之道也。

    蓋八地行願波羅蜜。

    以無分别智。

    任運而轉。

    猶如乘船入海。

    但随風去。

    不煩心智力念。

    故名不動地。

     △九善慧地。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前既得無相真如之體。

    今得無相真如之用。

    用稱善慧者。

    善得四無礙智之用爾。

    其四無礙智。

    華嚴中廣明。

    蓋九地行力波羅蜜。

    證得法法皆真。

    法法皆如。

    是故發得真如之用。

    猶如真金用作寶冠。

    諸莊嚴具。

    無與等者。

    故名善慧地。

     △十法雲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至)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阿難下結前起後。

    通論前後位次。

    作五位排列。

    第一信等是資糧位。

    第二暖等是加行位。

    第三初地是通達位。

    第四二地至九地是修習位。

    第五十地以去至妙覺是究竟位。

    今是第四當九地修習功畢。

    譬如數至九百九十九。

    餘有一分在。

    猶未畢功。

    今九地便是一分功圓。

    故曰修習功畢。

    若論圓滿。

    則是第十地以智滿覺滿。

    真如自相滿。

    無用心處。

    不複施功矣。

    故曰功德圓滿。

    已上總目為修習位也。

     慈陰下明位相。

    蓋慈含悲義。

    雲含智義。

    涅槃含三德義。

    又陰是陰覆義。

    雲是潤澤義。

    又慈有無量慈。

    故稱陰。

    智有無量智。

    故稱雲。

    涅槃是無相相。

    故稱海。

    海是能安能受。

    能攝能持。

    雲亦是能遍能覆。

    能潤能澤。

    蓋十地行智波羅蜜。

    所有功德。

    皆悉超過下地。

    其為勝中勝。

    猶如上妙真金。

    作莊嚴具。

    而以摩尼寶钿廁其間。

    是為勝也。

    故名法雲地。

     △八等覺位。

     如來逆流如是菩薩(至)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如來果也。

    菩薩因也。

    因果相合。

    故曰覺際。

    又逆流者來也。

    順行者往也。

    往來相值。

    故曰入交。

    是故證得等覺。

    若究其極。

    以今日所得之果。

    即是當時所發幹慧之因矣。

    若論其理。

    以今日所證之覺。

    還是當時所獲金剛之心矣。

    故曰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蓋當時所獲金剛之心。

    但見本覺。

    未發智願。

    未與如來法流水接也。

    今日所證等覺之果。

    由曆地位。

    臻極妙理。

    是與如來法流水溉也。

    雖得流溉。

    然未入妙莊嚴海。

    故稱等覺。

    等覺者。

    即是等于覺也。

    以未是妙覺故。

    若入妙覺。

    得見妙莊嚴海。

    是究竟矣。

     △九妙覺位。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至)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重重。

    即信住行向至等覺。

    一一位中。

    皆具一切位。

    故曰重重。

    單即信非是住。

    住非是行。

    乃至向非是地。

    地非是覺。

    然畢竟由信等至于妙覺。

    故曰單。

    複即幹慧中金剛心。

    位位皆是。

    故曰複。

    又所言十二者。

    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

    位位皆各具十。

    故稱十。

    二即幹慧是一位。

    等覺是一位。

    故為二。

    以四加行即回向心。

    理不重出。

    是故合稱十二也。

    已上從幹慧至等覺。

    如三五夜月。

    繁星畢露。

    諸位如星。

    等覺如月。

    進至妙覺。

    如杲日麗天。

    繁星俱隐。

    其慧??之光。

    更無有上矣。

    故名妙覺地。

     是種種下。

    重明本位之相。

    十種喻者。

    如幻如??如水月如空花如谷響如幹城如夢如影如像如化是也。

    以此十喻。

    喻信等諸法。

    一一位皆用金剛之心觀察。

    觀察至情盡理極。

    自然到得淨覺地位矣。

    此是轉妙覺之法。

    不可不深究而體悉者。

    雖然覺既是妙。

    還有法比況得乎。

    思之。

    奢摩他。

    雲止。

    毗婆舍那。

    雲觀。

     △十通結前義。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至)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增進。

    即三漸次也。

    由三漸次。

    成就地位修行之法。

    何以知之。

    假如行人助因若除。

    則外障不生。

    正性若刳。

    則内心清淨。

    現業若違。

    則根境無偶。

    如是基本先立。

    乃可入道也。

    所言五十五位者。

    除幹慧一地。

    餘信住行向地是五十。

    四加行與等覺共為五十五位。

    此五十五是路。

    由路以至妙覺故。

    又幹慧即初獲金剛心是。

    以攝在諸位故不言也。

    又金剛心是人。

    諸位是路。

    妙覺是城。

    行人既至妙覺城。

    所作皆息。

    便是到家安樂田地。

    到得家已。

    更複何雲。

    作是下結意如文。

     大概學道如鑽火相似。

    初十信。

    隻是信得木中有火。

    十住。

    要心無異緣。

    十行。

    須備繩鑽。

    十向。

    心心相向。

    用力勤行。

    四加。

    知暖是火。

    心凝不分。

    初地見火故喜。

    二地得火為用。

    三地智火發光。

    四地添薪益??。

    五地知火是幻。

    更用心參。

    六地會得虛空是火。

    不費心力。

    七地虛空無盡。

    用志宜遠。

    八地見得身亦是火。

    更無所求。

    九地隻将己用。

    用是不盡。

    十地虛空是己。

    己是虛空。

    空己不分。

    火何知乎。

    此便是大體大用大智境界。

    若知此意。

    則上來位不徒施。

    位位真如。

    位位智了。

    智了見得轉位底道理。

    見得真如自在底道理。

    見得真如自在。

    此是等覺。

    更進一步。

    便是妙覺。

    到此妙覺地位。

    安問虛空乎。

    安問自己乎。

    是火乎。

    不是火乎。

    總是一真平等境界。

    乃是最初方便學道之法。

    學者宜盡心焉。

     △三文殊請名二。

     □□□。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至)我及衆生雲何奉持。

     此經以一乘圓極為宗。

    了義為趣。

    妙明真覺為體。

    圓明寂智為用。

    故隻文殊一人。

    始終成褫。

    始則阿難遭難。

    佛敕文殊。

    将咒往護。

    洎乎辨核真見。

    承命選圓者。

    乃是用智之道也。

    終則阿難悟得成佛法門。

    已臻圓極。

    複請地位進修。

    克諧真覺。

    一期能事。

    于此畢矣。

    于是文殊請定經名。

    垂範來世者。

    乃是圓智之分也。

    故知始終一貫。

    輔弼大法。

    總是文殊之力也。

     △二命題。

     佛告文殊師利(至)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佛命題有五。

    初約理。

    次約事。

    三約人。

    四約法。

    五約行果。

    今初約理者。

    大佛頂。

    有以體相用釋之。

    今不取。

    不知直指寶覺真心而言也。

    此寶覺真心。

    一切無上。

    故稱佛頂。

    梵語悉怛多般怛羅。

    此翻白傘蓋。

    此寶覺真心。

    清淨無染。

    出過有相之頂。

    喻如白傘蓋。

    諸佛得此以印諸乘之理。

    故名寶印。

    能攝一切之法。

    又名海眼。

    此約理以立題也。

    次約事者。

    阿難多聞無功。

    登伽貪淫成性。

    然阿難是親。

    登伽是因。

    今悟親因非别。

    即是寶覺真心。

    故得翻淫性成菩提。

    翻多聞為遍知海。

    此約事以立題也。

    三約人者。

    如來得此成無漏智。

    故雲密因。

    諸佛證此為究竟。

    故雲了義。

    此約人以立題也。

    四約法者。

    此寶覺真心。

    名妙蓮華。

    非空非地。

    非染非淨。

    是不可思議也。

    又名大方廣。

    方廣者。

    贊法之辭也。

    此法非對待。

    非思議。

    非攀攬。

    非心識境界。

    故雲方廣。

    又名母陀羅。

    母是出生義。

    陀羅是總持義。

    能出生一切智。

    能總持一切法。

    又是諸法之王。

    王是宰持義。

    法是軌則義。

    此約法以立題也。

    五約行果者。

    轉輪王太子受職。

    父王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頂。

    名受職位。

    菩薩受職。

    亦以寶覺無上之智灌其頂。

    故稱灌頂章句。

    又萬行是行。

    楞嚴是果。

    楞嚴大定也。

    萬行妙理也。

    以萬行之理。

    成楞嚴大定。

    則是以因趣果。

    此約行果以立題也。

    已上五題。

    束而為三。

    佛覺如來菩薩也。

    又各系一法。

    佛覺下系頂法。

    如來下系因法。

    菩薩下系果法。

    三法又束為二。

    一顯一密是也。

    二法又束為一。

    總一楞嚴大定是也。

    故題曰。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後方便之餘。

    猶屬正宗分。

    以未結經故。

    臨文自見。

     △五方便之餘文三。

    一總明妄習。

    二别釋七趣。

    三總結大意。

     一總明妄習二。

    一明二分。

    二明趣生。

     一明二分二。

    一伸請。

    二正釋。

     一伸請四。

     初經家所叙。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至)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從開示密印下。

    叙一經所诠之法。

    從增上妙理下。

    叙大衆能聞之益。

    且一往開演。

    已是飽饫矣。

    适聞了義名目。

    更得增明心地豁然。

    故曰增上妙理。

    心慮虛凝。

    蓋小乘由來以斷惑為修。

    證真為得。

    然斷有次第。

    證有分量。

    今約三界九地。

    各有九品思惑。

    初預流斷欲界五品名一來向。

    斷六品名一來果。

    以殘思未盡。

    還來人間也。

    若斷八品名不還向。

    斷九品名不還果。

    複斷上二界七十一品名羅漢向。

    斷最後一品名羅漢果。

    此權教漸機之法也。

    若頓機不在此限。

    所言六品者。

    以阿難輩。

    前在權教二果位中故爾。

    今乃獲聞圓義。

    言下超證。

    不但斷除三界修心。

    即界外俱生。

    亦莫不了了矣。

    然以留居學地。

    未即除後三品。

    故言六品爾。

     △二阿難自歎。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至)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慈音無遮下。

    總歎一經所說也。

    佛善用三法。

    善用妙奢摩他法。

    能開衆生見思惑。

    善用三摩缽提法。

    能開衆生塵沙惑。

    善用禅那法。

    能開衆生俱生惑。

    故曰善開衆生微細沉惑。

    此歎能說之主也。

    至于身心快然者。

    是慶當機獲益也。

    當機獲破見思。

    故無業障。

    獲破塵沙。

    故無報障。

    獲破俱生。

    故無煩惱障。

    故曰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此慶所被之機。

    也。

     △三正申所疑二。

     一疑自性。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至)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前富樓疑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今阿難疑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人天等道。

    意謂妙明真性本來遍圓。

    迷則遍迷。

    覺則遍覺。

    今日如來成道。

    便是遍覺。

    似當無衆生矣。

    而今有地獄人天等道。

    為是自性本具耶。

    為是衆生習妄耶。

    此阿難執七類之妄性。

    以難真淨界相者。

    意在攝妄融真。

    真自無妄爾。

    富樓所執七大之妄相。

    以難圓融之真性者。

    意在攝相歸性。

    性自無生爾。

    所疑雖同。

    所趣有異。

    異雖有異。

    不過要如來說明藏性因果始終究竟本來無生也。

     △二疑業性。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至)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前問自性。

    此問業性。

    如寶蓮行淫。

    琉璃殺戮。

    善星妄說。

    故堕地獄。

    然此地獄為有定處耶。

    為無定處耶。

    為是自然有乎。

    為是因緣生乎。

    若據彼彼發業。

    則疑地獄有定處與自然矣。

    若據各各私受。

    則疑地獄無定處從因緣矣。

     琉璃即匿王子。

    弑父自立。

    及誅釋種。

    善星比丘。

    妄言無佛無法。

    寶蓮香尼。

    自謂殺盜有怨有對。

    故有報。

    淫欲非殺非盜。

    故無報。

    此三業乃是私因也。

     △四請益令受。

     惟垂大慈開發童蒙(至)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童蒙無知之貌。

    無知故造一切業。

    若聞決定義。

    自然無犯矣。

    此承三決定來。

    前說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彼人天七趣。

    不知業從妄生。

    妄因不覺。

    是故輪轉。

    今若開示之。

    自然知戒謹潔無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