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住婁東古興福禅寺沙門 濟時 述
△五總結大意。
問。
阿難到此身心猶未淨耶。
抑所悟未徹耶。
曰。
有二義故。
一阿難所悟是解門。
非行門故。
悟得平等理是素法身。
無功德莊嚴故。
二阿難傳持教體。
要徹盡法源故。
如阿難生同佛時。
承佛聖功。
開示悟入。
假如後世無有成範。
教修學人從何入道耶。
是故說圓通之後。
重示三無漏學。
以備教體雲爾。
豈是阿難身心未淨。
而悟未徹也哉。
不然。
而今人小有開發。
便撥去戒律。
公然啖酒肉。
近淫色。
自謂一切不妨。
此乃是天魔外道法。
非佛法矣。
不知悟後奉戒尤謹。
不惟自勵。
抑且勵人。
所謂處處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是也。
故于未說定慧之前。
先提四重禁。
為後學入道之榜樣也已。
一勸持戒。
阿難汝問攝心(至)一切魔事雲何發生。
阿難下勸持戒。
汝問攝心句。
即牒前阿難請雲。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
雲何令其安立道場。
遠諸魔事。
于菩提心得無退屈。
佛答我毗奈耶中。
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故知定慧從戒生。
于是先說四重律儀。
以為基本。
本既不生。
枝葉自無。
枝葉。
即指餘戒也。
身三口四。
舉其粗為重。
色香味觸。
舉其細為小。
是為餘戒相也。
總之輕重大小俱無犯。
自然心地清淨入得三昧矣。
△二勸持咒。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至)坐寶蓮華所說心咒。
宿習下勸持咒。
前來廣示戒法。
制止現業竟。
猶恐宿習障重不能入道。
故勸持般怛羅咒。
梵語薩怛多般怛羅。
此雲白傘蓋。
是取神咒功能而言也。
何以知之。
傘蓋者。
王侯貴人之威。
大将勇健之标。
以此鎮之。
小人自然退匿。
魔軍自然攝伏矣。
此神咒者無為心佛所說。
無見頂相之法。
以此誦之。
宿習自然除滅。
報障自然不生矣。
且咒乃鬼王名。
又是密令之稱。
若誦此咒時。
得身秘密。
口秘密。
心秘密。
全體是定矣。
除是之外。
别有定法。
我不信也。
△三引事證。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至)揚于順風有何艱險。
且汝下引事證。
登伽恩愛。
便是宿習。
生為淫女。
便是報障。
且一聞神咒。
宿障消除。
成無學道。
證果為是易也。
況聲聞斷習。
依此誦持。
譬揚塵于順風。
入道有何難乎。
△四示行法。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至)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若有下示行法。
持戒修定非徒事爾也。
要必有法。
乃得其情。
何謂法。
如形端影直。
師嚴道尊。
故于将事之先。
擇一清淨大沙門為師。
若無有師。
所學必不成就。
何也。
威音王前。
無師則可。
威音王後。
無師則不可。
以此觀之。
要有師法為準。
師得其法已。
然後閑居誦咒百八遍。
閑居者。
調伏身心是也。
誦百八遍者。
滅百八煩惱是也。
煩惱既滅。
身心複淨。
便是好器。
故以道場表之。
然道場非為美觀也。
非圖悅耳也。
将必緣境以發心。
緣心而求悟也。
故請現住十方如來灌頂者。
乃是感應道交之意爾。
△五明感應。
阿難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至)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阿難下。
明感應。
持佛淨戒。
即是戒學也。
于道場中。
發菩薩願。
即是定學也。
六時行道不寐。
即是慧學也。
此三學法。
四衆皆得行持。
果到心精冥一地位。
我自現身摩頂也。
何謂摩頂。
學道要須妙悟。
如妙悟得。
便是佛摩頂矣。
何也。
覺無二覺故。
何謂現身。
既有妙悟。
要須徹見自己。
如見自己。
便是佛現身矣。
何也。
體無二體故。
又前十方如來放光灌頂者。
即是始覺。
以始覺從緣。
故說十方如來灌頂也。
今佛自現身摩頂者。
即是本覺以本覺無所待。
故說我自現身也。
上來因說戒相帶勸行神咒。
及請佛灌頂者。
蓋抑有故爾。
夫衆生惑業有淺深。
而報有輕重。
如淺者即六根對境所起見思無明惑纏在界内。
所謂現業是也。
現業輕易脫。
但秉于戒。
心自止爾。
如深者即八識中所含塵沙無明惑。
纏在界外。
所謂報障是也。
報障重難脫。
要仗佛力神咒力所熏方盡。
至于最極深細者。
即覺明體上。
俱生無明惑。
纏在界外。
所謂根本煩惱障是也。
根本惑又細難除。
進修位中。
斷一品無明。
證一分真如。
直至妙覺。
金剛道位全是真如。
無明方始盡矣。
故說三無漏學。
正除三障與三惑。
是為最初方便。
三種決定法也。
然戒學具見上。
其定慧合當詳明。
△二定學二。
一頒示壇法。
二宣說神咒。
一頒示壇法四。
一禀明壇法。
二正示壇法。
三示行法。
四明得失。
一禀明壇法。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承前開示戒學。
因勸結界建立道場。
夫道場者。
行人所履之處也界者。
行人所緣之境也。
境則有十而處則一。
今問若何使一而攝于十耶。
雲何使十而攝于一耶。
若一攝于十。
乃是一相三昧。
若十攝于一。
乃是一行三昧。
阿難已悟成佛法門。
已知修證無學道。
但為末世修行方便。
以何為法。
故禀明于世尊爾。
△二正示壇法。
一塗場地。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至)合土成泥以塗場地。
場地表法。
姑依諸家所見。
餘不論。
但取本經題意釋之。
蓋心元無相。
相必顯于色。
今取雪山白牛。
和以旃檀者。
是非一色耶。
一相耶。
以一色而為相。
相是無相。
無相為相。
是之謂密也。
蓋法非有因。
因必彰于覺。
今取牛之茹退。
藉以塗地。
是非一因耶。
一覺耶。
以一因而為覺。
覺是非覺。
非覺為覺。
是之謂因也。
由是言之。
以無相為相。
相是無相。
故謂之如。
以非因為因。
因是非因。
故謂之來。
但來而不能如如而不能來者。
凡夫也來而能如。
如而能來者。
佛也。
故稱如來密因修證以此。
大概此因太高。
初學分中。
決無有能行者。
雖無有能行。
亦必因是而學焉。
故取雪山白牛之糞以泥其地爾。
其次不能者。
别當去地五尺。
和以十香。
亦可得為行也。
何者去地五尺者。
去五濁是也。
和以十香者。
十波羅密是也。
又取其黃土者。
自覺也。
以塗場地。
覺他也。
以自覺覺他。
能行此十行。
細羅為粉者。
此菩薩萬行也夫。
故别取黃土。
和以十香塗地爾。
△二示壇形。
方圓丈六為八角壇(至)水中随安所有華葉。
前既塗其場地矣。
今又為壇。
壇必起土為之。
如行人因佛功德。
發起信樂之心。
信樂如來不思議。
信樂諸菩薩萬行莊嚴。
故以壇表之。
方圓丈六為八角形者。
蓋覺位似圓。
信位似方。
亦如法華八方。
各二面故成丈六。
此壇之形量也。
形量既立。
信位已彰。
當求妙法。
妙法不離。
十方如來。
得成菩提。
妙奢摩他。
三摩缽提禅那。
最初之便法也。
故以金銀銅木四種表之。
金銀有堅明之義。
表妙止妙觀之法也。
銅有通入之義。
表禅那圓通之法也。
木有花果始終之義。
表最初方便之法也。
缽具應量之器。
表三乘具何等之機。
具何等之量也。
盛八月露水者。
八月乃天地之中陰陽之正。
養以定慧之水。
以清涼其心也。
随安花葉者。
亦如蓮
問。
阿難到此身心猶未淨耶。
抑所悟未徹耶。
曰。
有二義故。
一阿難所悟是解門。
非行門故。
悟得平等理是素法身。
無功德莊嚴故。
二阿難傳持教體。
要徹盡法源故。
如阿難生同佛時。
承佛聖功。
開示悟入。
假如後世無有成範。
教修學人從何入道耶。
是故說圓通之後。
重示三無漏學。
以備教體雲爾。
豈是阿難身心未淨。
而悟未徹也哉。
不然。
而今人小有開發。
便撥去戒律。
公然啖酒肉。
近淫色。
自謂一切不妨。
此乃是天魔外道法。
非佛法矣。
不知悟後奉戒尤謹。
不惟自勵。
抑且勵人。
所謂處處淨佛國土。
成就衆生是也。
故于未說定慧之前。
先提四重禁。
為後學入道之榜樣也已。
一勸持戒。
阿難汝問攝心(至)一切魔事雲何發生。
阿難下勸持戒。
汝問攝心句。
即牒前阿難請雲。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
雲何令其安立道場。
遠諸魔事。
于菩提心得無退屈。
佛答我毗奈耶中。
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所謂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故知定慧從戒生。
于是先說四重律儀。
以為基本。
本既不生。
枝葉自無。
枝葉。
即指餘戒也。
身三口四。
舉其粗為重。
色香味觸。
舉其細為小。
是為餘戒相也。
總之輕重大小俱無犯。
自然心地清淨入得三昧矣。
△二勸持咒。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至)坐寶蓮華所說心咒。
宿習下勸持咒。
前來廣示戒法。
制止現業竟。
猶恐宿習障重不能入道。
故勸持般怛羅咒。
梵語薩怛多般怛羅。
此雲白傘蓋。
是取神咒功能而言也。
何以知之。
傘蓋者。
王侯貴人之威。
大将勇健之标。
以此鎮之。
小人自然退匿。
魔軍自然攝伏矣。
此神咒者無為心佛所說。
無見頂相之法。
以此誦之。
宿習自然除滅。
報障自然不生矣。
且咒乃鬼王名。
又是密令之稱。
若誦此咒時。
得身秘密。
口秘密。
心秘密。
全體是定矣。
除是之外。
别有定法。
我不信也。
△三引事證。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至)揚于順風有何艱險。
且汝下引事證。
登伽恩愛。
便是宿習。
生為淫女。
便是報障。
且一聞神咒。
宿障消除。
成無學道。
證果為是易也。
況聲聞斷習。
依此誦持。
譬揚塵于順風。
入道有何難乎。
△四示行法。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至)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若有下示行法。
持戒修定非徒事爾也。
要必有法。
乃得其情。
何謂法。
如形端影直。
師嚴道尊。
故于将事之先。
擇一清淨大沙門為師。
若無有師。
所學必不成就。
何也。
威音王前。
無師則可。
威音王後。
無師則不可。
以此觀之。
要有師法為準。
師得其法已。
然後閑居誦咒百八遍。
閑居者。
調伏身心是也。
誦百八遍者。
滅百八煩惱是也。
煩惱既滅。
身心複淨。
便是好器。
故以道場表之。
然道場非為美觀也。
非圖悅耳也。
将必緣境以發心。
緣心而求悟也。
故請現住十方如來灌頂者。
乃是感應道交之意爾。
△五明感應。
阿難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至)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阿難下。
明感應。
持佛淨戒。
即是戒學也。
于道場中。
發菩薩願。
即是定學也。
六時行道不寐。
即是慧學也。
此三學法。
四衆皆得行持。
果到心精冥一地位。
我自現身摩頂也。
何謂摩頂。
學道要須妙悟。
如妙悟得。
便是佛摩頂矣。
何也。
覺無二覺故。
何謂現身。
既有妙悟。
要須徹見自己。
如見自己。
便是佛現身矣。
何也。
體無二體故。
又前十方如來放光灌頂者。
即是始覺。
以始覺從緣。
故說十方如來灌頂也。
今佛自現身摩頂者。
即是本覺以本覺無所待。
故說我自現身也。
上來因說戒相帶勸行神咒。
及請佛灌頂者。
蓋抑有故爾。
夫衆生惑業有淺深。
而報有輕重。
如淺者即六根對境所起見思無明惑纏在界内。
所謂現業是也。
現業輕易脫。
但秉于戒。
心自止爾。
如深者即八識中所含塵沙無明惑。
纏在界外。
所謂報障是也。
報障重難脫。
要仗佛力神咒力所熏方盡。
至于最極深細者。
即覺明體上。
俱生無明惑。
纏在界外。
所謂根本煩惱障是也。
根本惑又細難除。
進修位中。
斷一品無明。
證一分真如。
直至妙覺。
金剛道位全是真如。
無明方始盡矣。
故說三無漏學。
正除三障與三惑。
是為最初方便。
三種決定法也。
然戒學具見上。
其定慧合當詳明。
△二定學二。
一頒示壇法。
二宣說神咒。
一頒示壇法四。
一禀明壇法。
二正示壇法。
三示行法。
四明得失。
一禀明壇法。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承前開示戒學。
因勸結界建立道場。
夫道場者。
行人所履之處也界者。
行人所緣之境也。
境則有十而處則一。
今問若何使一而攝于十耶。
雲何使十而攝于一耶。
若一攝于十。
乃是一相三昧。
若十攝于一。
乃是一行三昧。
阿難已悟成佛法門。
已知修證無學道。
但為末世修行方便。
以何為法。
故禀明于世尊爾。
△二正示壇法。
一塗場地。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至)合土成泥以塗場地。
場地表法。
姑依諸家所見。
餘不論。
但取本經題意釋之。
蓋心元無相。
相必顯于色。
今取雪山白牛。
和以旃檀者。
是非一色耶。
一相耶。
以一色而為相。
相是無相。
無相為相。
是之謂密也。
蓋法非有因。
因必彰于覺。
今取牛之茹退。
藉以塗地。
是非一因耶。
一覺耶。
以一因而為覺。
覺是非覺。
非覺為覺。
是之謂因也。
由是言之。
以無相為相。
相是無相。
故謂之如。
以非因為因。
因是非因。
故謂之來。
但來而不能如如而不能來者。
凡夫也來而能如。
如而能來者。
佛也。
故稱如來密因修證以此。
大概此因太高。
初學分中。
決無有能行者。
雖無有能行。
亦必因是而學焉。
故取雪山白牛之糞以泥其地爾。
其次不能者。
别當去地五尺。
和以十香。
亦可得為行也。
何者去地五尺者。
去五濁是也。
和以十香者。
十波羅密是也。
又取其黃土者。
自覺也。
以塗場地。
覺他也。
以自覺覺他。
能行此十行。
細羅為粉者。
此菩薩萬行也夫。
故别取黃土。
和以十香塗地爾。
△二示壇形。
方圓丈六為八角壇(至)水中随安所有華葉。
前既塗其場地矣。
今又為壇。
壇必起土為之。
如行人因佛功德。
發起信樂之心。
信樂如來不思議。
信樂諸菩薩萬行莊嚴。
故以壇表之。
方圓丈六為八角形者。
蓋覺位似圓。
信位似方。
亦如法華八方。
各二面故成丈六。
此壇之形量也。
形量既立。
信位已彰。
當求妙法。
妙法不離。
十方如來。
得成菩提。
妙奢摩他。
三摩缽提禅那。
最初之便法也。
故以金銀銅木四種表之。
金銀有堅明之義。
表妙止妙觀之法也。
銅有通入之義。
表禅那圓通之法也。
木有花果始終之義。
表最初方便之法也。
缽具應量之器。
表三乘具何等之機。
具何等之量也。
盛八月露水者。
八月乃天地之中陰陽之正。
養以定慧之水。
以清涼其心也。
随安花葉者。
亦如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