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六

關燈
住婁東古興福禅寺沙門 濟時 述 △二十五耳根。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至)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此述教也。

    耳之受聲。

    目之受色。

    衆生之逐妄也。

    耳使見色。

    目使聞聲。

    菩薩之巧觀也。

    何以知之。

    目使聞聲。

    則是無聞也。

    無聞要聞。

    耳使見色。

    則是無見也。

    無見要見。

    以無見之見而觀世。

    以無聞之聞而觀自。

    觀自甚深。

    觀世自在。

    此觀自觀他之法也。

    又觀世之謂聞。

    觀自之謂思。

    以不聞聞。

    以不見見之謂修。

    如是而修。

    如是而思。

    如是而聞。

    三即一。

    一即三。

    此自覺覺他之妙也。

    以上述古觀音之教。

    師既如此。

    資莫不然。

    師資道同。

    古今一揆。

    是故總稱之曰觀世音。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前是總标。

    此是别釋。

    初于下釋聞慧。

    世人所聞是聲。

    菩薩所聞是覺。

    故曰入流。

    聞既聞于覺。

    則非聲相矣。

    故曰亡所。

    所相既亡。

    能相不起。

    故得心地寂然。

    動靜不生矣。

    動靜不生。

    則是聞慧。

    雖然。

    聞亦是病。

    何者。

    執聞是覺。

    聞即是所。

    執覺是聞。

    聞即是能。

    前之能所約外塵相說。

    以動靜是耳家所随故。

    若外塵不随。

    心地自寂。

    故曰了然不生。

    後之能所。

    約内根相說。

    以覺聞是意家所緣故。

    若内根不緣。

    聞境自盡。

    故曰聞所聞盡。

     盡聞下二句釋思慧。

    夫根不住于聲。

    亦不住于聞。

    即是思慧。

    思慧即覺也。

    雖然。

    覺亦是病。

    何者。

    以覺遣聞。

    覺即是所。

    以覺住覺。

    覺即是能。

    此之能所。

    乃是理障。

    故須空之。

    故曰覺所覺空。

     空覺下二句釋修慧。

    夫心不滞于聞。

    亦不滞于覺。

    即是修慧。

    修慧圓極是空。

    雖然。

    空亦是病。

    何者。

    以空遣覺。

    空即是所。

    以空遣空。

    空即是能。

    此之能所。

    乃是道障。

    故須滅之。

    故曰空所空滅。

     又生滅二句。

    結上三慧。

    謂初聞是生。

    聞盡是滅。

    覺所是生。

    覺空是滅。

    空所是生。

    空滅是滅。

    即此三慧。

    宛成生滅法。

     永嘉雲。

    如手執如意。

    非無如意手。

    此喻初聞也。

    又雲如手自作拳。

    非是無拳手。

    此喻覺空也。

    後又雲手不執如意。

    亦不自作拳。

    不可為無手。

    以手安然故。

    此喻空滅也。

    今雲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至此方見此事本來如是。

    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

    此即不拳手也。

    大要此三慧。

    離亦不是。

    即亦不是。

    何以故。

    此三慧是路。

    由路以至于家。

    既到家已所作皆息。

    故曰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實是見得無生法忍道理也。

    前文雲。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

    是名菩薩。

    入三摩地。

    得無生忍。

    是此義焉。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至)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忽然下正彰獲證。

    此乘寂滅現前句來。

    所言超越者。

    菩薩證此寂滅妙心。

    超過世間心。

    超過出世間心。

    超過十法界。

    若聖若凡。

    若依若正。

    一一諸心。

    皆悉起過。

    故得十方圓明而無障礙。

    所言殊勝者。

    十方諸佛所證本覺。

    與夫興慈拔苦。

    住自在者。

    不違越此寂滅心。

    故曰同一慈力。

    十方一切衆生。

    輪回生死。

    與夫悲哀仰度而不得者。

    亦不違越此寂滅心。

    故曰同一悲仰。

    又菩薩觀一切世間。

    皆是分别心。

    故成聖凡隔礙。

    若分别心斷。

    得是無生滅智現前。

    于是法法皆明。

    又觀一切衆生。

    皆是生滅心。

    故成法界差别。

    若生滅心滅。

    得是無生滅心現前。

    故見法法皆如。

    以是知菩薩所證。

    唯一寂滅妙心而已。

    以此寂滅妙心。

    為法界之總。

    故得為殊勝也。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至)三十二應入諸國土。

     此明妙用也。

    世尊下總标。

    言供養觀音如來者。

    明法有本也。

    言如幻者。

    菩薩觀世間境界如幻。

    觀衆生境界如幻。

    觀佛境界如幻。

    言聞熏聞修者。

    以如幻力。

    熏此寂滅妙心。

    以如幻智。

    聞修金剛三昧。

    又聞者。

    即是對衆生機感。

    故雲聞也。

    蓋上是明體。

    故言寂滅。

    今是明用。

    故言金剛。

    金剛者。

    不壞也。

    寂滅者。

    不生也。

    以不生不壞。

    故得身成三十二應。

    入諸國土。

    言三十二者。

    衆生機感。

    不出斯類。

    非菩薩能應有限量爾。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至)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此别釋也。

    跟慈力句來。

    初世尊下。

    釋佛身。

    入三摩地進修無漏者。

    乃是大乘之機也。

    此菩薩三摩觀智開發。

    将登覺位。

    故曰勝解現圓。

    我現佛身者。

    即是慈力也。

    以慈力見得寂滅境界。

    是佛境界也。

    而為說法者。

    蓋見得佛境界。

    自然興起作用。

    不為三昧所縛。

    故曰令其解脫。

     次若諸有學下。

    釋獨覺。

    寂靜妙明者。

    乃是獨覺之機也。

    此人出無佛世。

    厭喧趨靜。

    獨悟性真。

    故曰勝解現圓。

    我現彼前者。

    即是慈力也。

    以慈力見得寂滅境界。

    是無為理也。

    而為說法者。

    見得無為理。

    自然深進而求妙悟。

    不為靜境所縛。

    故曰令其解脫。

     三若諸有學下。

    釋緣覺。

    斷十二緣者。

    乃是緣覺之機也。

    此人觀十二因緣。

    緣斷而悟性真。

    故曰勝解現圓。

    于彼前現者。

    即是慈力也。

    以慈力而見寂滅境界。

    是無為理也。

    而為說法者。

    見得無為理。

    自然?進而求妙悟。

    不為理障所縛。

    故曰令其解脫。

    四若諸有學下。

    釋聲聞。

    得四谛空者。

    乃是聲聞之機也。

    此人依佛道聲。

    修苦集滅道而證真乘。

    故曰勝解現圓。

    于彼前現者。

    即是慈力也。

    以慈力見得寂滅境界。

    是偏空之理也。

    而為說法者。

    見得偏空回心向大。

    不為空法所縛。

    故曰令其解脫。

     若諸衆生欲心明悟(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欲界有悟欲淨者。

    乃是梵天之機也。

    此人初則少欲。

    次則不犯。

    後至清淨絕欲。

    坐到四禅境界。

    以寂滅心現。

    見是色頂之極。

    于是遂脫欲界而生梵世也。

     下界有欲為天主者。

    乃是欲天之機也。

    此人既愛統天。

    則修上品十善法。

    而攝戒清淨。

    以寂滅心現。

    見是地居之頂。

    于是遂超下界而成就帝釋天也。

     欲界有欲身自在者。

    乃清升之機也。

    此人則修十善。

    兼坐未到定而遊行十方。

    以寂滅心現。

    見是自在之用。

    于是遂超下天而成就自在天也。

     。

    又欲界有欲身自在者。

    亦是清升之機也。

    此人則修十善。

    兼坐未到定而飛行虛空。

    以寂滅心現。

    見得大自在之樂。

    于是遂超下天。

    而成就他化自在天也。

    言下天。

    即夜摩睹史也。

    夜摩此雲時分。

    于五欲境。

    時時受樂故。

    睹史此雲知足。

    于五欲境生知足故。

    問。

    所言自在者。

    何變何化耶。

    曰。

    初即第八識。

    變異熟果。

    随意所化作樂受想。

    故雲自在也。

    次不樂自異熟果。

    變他境随意所化為樂受想。

    故雲大自在也。

    問。

    他境他樂。

    何能為我樂耶。

    曰。

    即說他境。

    亦非别體。

    猶如水波。

    波相有異。

    水體元一。

    今雖取他境受觸為樂。

    而體則無别也。

    問。

    然則何稱自在耶。

    曰。

    譬如貧者無錢。

    所謀不遂。

    所作不成。

    或為他人驅迫。

    心多憂慮。

    不得自在。

    富者不然。

    所謀必遂。

    所作必成。

    心無憂慮。

    故得自在爾。

    大概此二天是異熟果現。

    以他世善業成熟故。

    然有二種。

    一者如多積錢。

    子孫現成享用。

    故得自在。

    二者亦多積錢。

    子孫更相稱息為用。

    故得自在。

    是為有異也。

     若諸衆生愛統鬼神(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前是統上。

    此是攝下。

    統上顯其境量。

    攝下彰其力用。

    所稱天大将軍者。

    即是彰其力用也。

    以一陰攝四陰。

    四各攝八。

    成三十二。

    與本統則是三十三矣。

    又天大将軍。

    即帝釋之親臣也。

    下四天王天。

    乃是帝釋之外輔也。

    居須彌之半。

    亦各攝二部。

    合為八部。

    東提頭賴吒。

    此雲持國。

    領二鬼。

    一揵闼婆。

    二富單那。

    南毗留勒叉。

    此雲增長。

    領二鬼。

    一薜荔多。

    二鸠槃茶。

    西毗留博叉。

    此雲廣目。

    領二鬼。

    一毒龍。

    二毗舍阇。

    北毗沙門。

    此雲多聞。

    領二鬼。

    一羅刹。

    二夜叉。

    此四王八部。

    總稱護世者。

    又四王下。

    各有太子。

    即那咤之類。

    亦能輔政攝化。

    驅使鬼神。

    保護國界。

    已上從現佛身下。

    述出世四聖。

    從現梵王已去。

    述世間六凡。

    今先述天類者。

    以其機類相近故也。

    大抵述出世。

    則曰令其解脫。

    述世間。

    則曰令其成就。

    就者就其所見。

    成者成其所志。

    解者解其道。

    脫者脫其執。

    此聖凡之分也。

    又須知分起于衆生。

    而寂滅道則一也。

    譬如清池之水。

    日照則明。

    月照亦明。

    星辰照之亦明。

    而菩薩所證寂滅道随類化應。

    亦猶然矣。

    雖現聖凡等身。

    而本體湛然不動爾。

     若諸衆生樂為人王(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王者民之父母。

    以法攝護衆生。

    令安樂故。

    然有四輪之别。

    以道化天下曰金輪。

    以德化天下曰銀輪。

    以仁義服天下曰銅輪。

    以幹戈定天下曰鐵輪。

    慈恩雲。

    金輪望風順化。

    銀輪遣使方降。

    銅輪震威乃服。

    鐵輪奮戈始定。

    又有邊小之國。

    散粟之王。

    四夷君長。

    有德振民者。

    皆得稱王也。

     長者。

    謂年耆德艾。

    事長于人。

    天台文句雲。

    長者十德。

    一貴姓。

    二位高。

    三大富。

    四威重。

    五智深。

    六年耆。

    七行淨。

    八禮備。

    九上歎。

    十下歸。

    有此十德。

    故稱長者。

    居士者。

    在家學道之士也。

    其人或山巅。

    或水涯。

    隐居不仕。

    以名理自勝。

    以廉潔自高。

    雖未即脫于世間。

    而心實遊于方外也。

    故稱曰居士。

     宰官者。

    宰謂宰斷。

    官是管攝。

    有天下之宰。

    有邦邑之宰。

    古有四嶽十二牧。

    五官六官之列。

    皆典世诰。

    承流宣化者也。

    故謂之宰官。

     婆羅門。

    此雲淨行。

    世傳道術為業。

    如天文地理陰陽圖谶咒禁方書等法。

    罔不涉獵。

    世所謂一切術數之士。

    經中稱梵志。

    即其人也。

     已上皆人倫之紀。

    民之秀傑者。

    而菩薩一一現身。

    豈有他哉。

    觀世間氣質厚薄雖殊。

    凡智慮所及。

    無非此個寂滅心成就之爾。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屍羅雲戒。

    毗尼雲律。

    比丘含義有三。

    一破惡。

    二怖魔。

    三乞士。

    尼。

    女也。

    此出家二衆也。

    優婆塞名近事男。

    優婆夷名近事女。

    此在家二衆也。

    此四衆同依戒住。

    而有不同。

    如在家二衆。

    同受五戒。

    有滿分者。

    有少分者。

    有終身受者。

    有一日一夜受者。

    以是多少不同。

    如出家二衆。

    同受具足戒。

    比丘則具二百五十戒。

    尼則具三百四十八戒。

    以是增減有異。

    已上四衆。

    菩薩得現身被機者。

    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