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五

關燈
住婁東古興福禅寺沙門 濟時 述 初從首卷至第三卷。

    辯心見二門。

    即是破見思惑矣。

    次從四卷初至當卷末。

    辯一切法塵。

    即是破塵沙惑矣。

    至此乃請解結之法。

    意在破無明俱生惑也。

    蓋謂俱惑若斷。

    真如畢露。

    十方同覺。

    何所不明。

    但此三惑。

    非謾無因。

    有所由來。

    前不雲乎。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夫覺體上而有能所。

    非見思惑欤。

    性體上而有妄明妄覺。

    非塵沙惑欤。

    又真如體上而有非明非覺。

    非明非覺也者。

    非無明惑欤。

    然此三惑。

    統謂之無明者。

    蓋是障道法也。

    故所破由淺至深。

    從粗至細。

    經不雲乎。

    理須頓悟。

    乘悟并消。

    事須漸除。

    因次第盡。

    不其然乎。

    不其然乎。

     △四示解結之法。

     一述迷。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伫佛如來無上開示。

     初述疑請法。

    前雲觀世間解結之人。

    不見所結。

    雲何知解。

    此牒第二義中之語也。

    阿難自陳。

    我正類此。

    何以。

    有時明。

    有時暗。

    有時會得。

    有時會不得。

    是非無明惑乎。

    我今猶似患隔日瘧。

    一寒一熱。

    一起一倒。

    欲斷斷不來。

    欲遣遣不去。

    不知身心若何而可。

    此與不知解結者何異。

    蓋不知所結。

    雲何知解。

    是非我之謂乎。

    由是懇請世尊。

    教我解結之法。

    畢竟雲何結。

    雲何解。

     △二示相。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至)是諸大衆得未曾有。

     爾時下初摩頂者。

    上愛下則摩頂。

    下敬上則接足。

    今摩頂乃是攝受之義。

    又表觌體無别。

    蓋自己一身。

    皆有所見。

    獨不能自見其頂。

    是故摩其頂。

    使自悟無見之頂。

    以攝受之爾。

     即時下次諸佛放光。

    十方一句是總。

    六種下是别。

    所言别者。

    假如一衆生。

    有六種根塵識相。

    普佛世界衆生亦各有六種根塵識相。

    如是微塵衆生。

    如是微塵世界。

    不是别物。

    總一覺相也。

    何者。

    以肉眼觀之。

    無真不俗。

    以法眼觀之。

    無俗不真。

    以是知微塵世界衆生。

    所有根塵識相。

    皆即如來所住境界。

    凡有動變等相。

    悉是諸佛放光三昧。

    其所放之光。

    一一不出于頂覺。

    何也。

    諸佛境界。

    非是根塵識相故。

    即是住甚深故。

    是無所見故。

    且既無所見。

    又所住甚深。

    非頂覺而何。

    故曰各有寶光從其頂出。

    又來祇陀林灌如來頂者。

    表同見故。

    同見祇林是諸佛境界。

    同見大衆是諸佛法身。

    然則既同其見。

    焉有無明所惑耶。

    焉有根塵所結耶。

    無結則無解。

    無惑則無斷。

    此是一相一理三昧。

    凡瞻仰者。

    亦莫不生希有想矣。

     △三諸佛同告。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至)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問。

    十方如來所示生死結根。

    唯汝六根。

    更無他物。

    寂靜妙常。

    亦汝六根。

    更非他物者。

    是何義耶。

    曰。

    譬如人家受他所寄之物。

    因貪故。

    乃至起匿成私。

    又如做有司官長。

    受赇過當。

    因發覺故。

    乃至戮辱。

    其六根門頭起見聞覺知。

    非受寄之物耶。

    其起惑造業。

    非受赇之罪耶。

    然則受亦在汝。

    不受亦在汝。

    受則有生死。

    有果報。

    昧卻本來。

    亦因是已。

    不受為清白。

    為廉吏。

    安樂妙常。

    亦因是已。

    故曰唯汝六根。

    更非他物。

    問。

    然則十方如來。

    其稱微塵者何居。

    曰。

    有深義故也。

    蓋塵之細者曰微。

    微至于眇而不可見。

    窗中漏日方能見之。

    無明之惑。

    亦微眇而不可見。

    登地聖人方能見之。

    今稱十方微塵如來。

    是非窗中之日乎。

    何也。

    衆生無始時來。

    一塵一念。

    不知其幾何微塵矣。

    又幾何其念矣。

    但其智濁不能得見。

    今日阿難承佛開示。

    已斷見思惑。

    已破塵沙惑。

    然視己猶似隔日瘧。

    于是看來。

    其懼生死之心急切。

    至于雨淚。

    誠可哀也。

    是故佛才摩頂。

    即見十方如來同時放光。

    同音教诏者。

    不猶窗中之日乎。

    窗中之日且然。

    況大明中天乎。

    其微塵之細。

    又不足言矣。

     △四覆請。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至)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聖心博通。

    道理爛然。

    豈真不知哉。

    不過要親質于世尊爾。

    昔智者讀法華經發悟。

    親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智者生陳隋時。

    去佛一千九百餘年。

    其說親見不可信。

    然事正不如此。

    若果分别心斷。

    到得自肯田地。

    所說親見靈山。

    亦不虛也。

    今阿難親見微塵如來放光。

    親見微塵如來教诏。

    較之與智者所說。

    時節等矣。

    雖然。

    若說其光有色相可指。

    其說法有聲相可聽。

    又是髑髅前見鬼無異。

    何者。

    此是如來境界。

    密示阿難。

    豈可以聲色形容拟議于其間哉。

    是故伏請世尊。

    釋成其事。

     △五佛為釋通二。

     一直示根結之源。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至)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佛告下。

    初雙标真妄。

    因于妙圓中。

    妄立能覺。

    故有根相。

    因于妙心中。

    妄立所覺。

    故有塵相。

    然則根塵雖分。

    其性則一。

    故說同源。

    若于根境中。

    分别執着。

    故有縛相。

    若于根境中。

    了達無生。

    故有脫相。

    然則縛脫雖分。

    其體則一。

    故說無二。

    又單根不生。

    單境亦不生。

    根境相并。

    識由是生。

    雖生識相。

    其性元虛。

    故如空華。

     阿難下。

    次雙釋無性。

    諸根屬表。

    意根屬裡。

    意有所知。

    皆是外塵牽入。

    諸根有相。

    悉是意根妄緣。

    妄緣之相。

    假相也。

    牽入之知。

    妄知也。

    妄知與假相。

    此二體虛。

    即有所見。

    蓋是無性。

    同喻如交蘆。

    蘆相體虛。

    故以相比。

    是故下。

    三别明縛脫。

    知屬意。

    見屬眼。

    謂意自當知。

    眼自當見。

    不可知上更立知。

    見上更立見。

    若見上立見。

    即是妄見。

    知上立知。

    即是妄知。

    妄知與妄見。

    便是生滅無明之本。

    所謂縛也。

    蓋意不存知。

    而眼不留見。

    眼不留見。

    即是真見。

    意不存知。

    即是真知。

    真知無知。

    真見無見。

    無見與無知。

    斯即涅槃。

    所謂脫也。

    此縛脫與涅槃無明。

    亦是對待相形而立。

    非是實也。

    何者。

    此個無漏真淨妙明體上。

    豈更容他物耶。

     △二重頌前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共九行。

    初四行頌上三節之文。

    次一行頌酬結解之問。

    三一行半别頌藏識習氣。

    四一行三句直示宗用。

    末三句結成教法。

    大意西方偈體。

    有直頌應頌之分。

    今偈兼而有之。

    至文知之。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至)發明便解脫。

     真性下一行。

    頌長行第一節。

    上文雲。

    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者。

    根塵是縛。

    真性是脫。

    若以真性對根塵。

    即見真性。

    亦是有為矣。

    何者。

    真性無為。

    設從緣生。

    實同幻事。

    今立量雲。

    真性是有句。

    以有為為宗。

    因雲從緣生故。

    同喻如幻事。

    若以無為對有為。

    即證無為。

    亦非實矣。

    何者。

    無為無相。

    而有起滅。

    實同空華。

    今立量雲。

    無為是有句。

    以非實為宗。

    因雲有起滅故。

    同喻如空華。

     言妄下一行半。

    頌長行第二節。

    上文雲。

    由塵發知。

    因根有相者。

    由前塵所起知見是妄。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是真。

    真由妄顯。

    真亦非真矣。

    何者。

    真非待而然。

    今由妄顯。

    明是非真。

    真既不真。

    焉有相可見耶。

    設有相可見是妄見。

    有真可知是妄知。

    二俱無性。

    實同交蘆。

    今立量雲。

    真是有句。

    以非真為宗。

    因雲妄顯故。

    同喻如交蘆。

     結解下一行半。

    頌長行第三節。

    上文雲。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者。

    知上存知妄之知。

    見上着見真之見。

    此即是無明。

    知上不存知妄之知。

    見上不着見真之見。

    此即是涅槃。

    雖然。

    若定執涅槃是有。

    宛爾成非。

    何者。

    涅槃是空。

    無明是有。

    一空一有。

    總不出乎所因。

    安得不成非耶。

    又如一念迷晦不覺。

    此即是結縛。

    若發明妄性無體。

    此即是解脫。

    雖然。

    若定執解脫是有。

    亦是成非。

    何者。

    迷晦是縛。

    發明是脫。

    一縛一脫。

    亦不離于所待。

    胡得不成非耶。

    由是言之。

    一真法界。

    不但言無明結縛是空。

    即說解脫涅槃亦不可得。

    何以故。

    此是無漏真淨妙明之體。

    不容他物着得也。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解結下一行頌。

    酬前結解之問。

    上文阿難請雲。

    今日身心雲何是結。

    從何名解。

    今頌中。

    佛教雲。

    解結要須次第。

    所言次第者。

    先以奢摩他。

    止其妄緣。

    蓋妄緣是結也。

    次以三摩提。

    觀諸法空。

    蓋法空是解也。

    六根既解。

    一亦不存。

    何以故。

    若執一心是解脫。

    是涅槃。

    此即是障道法。

    是為不可。

    若果能所得都亡。

    而後選擇一根。

    修其圓通。

    圓通既得。

    便是入道之氣候矣。

    又所雲入流者。

    即後文初住中中流入。

    圓妙開敷是也。

    此一頌。

    即酬前阿難結解之問。

    釋義當在後。

    臨文自見。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至)非幻成幻法。

     陀那下一行半。

    頌藏識習氣。

    阿陀那。

    雲執持。

    即第八識。

    能執持種子根身令不壞故。

    此中識相深細。

    無始無明所薰故。

    譬如急流水。

    流急不見。

    非謂無流也。

    行人若此識不空。

    縱然修至三僧祇劫。

    亦徒勞耳。

    然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