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一向不說者有故。
若說此識是真。
人便執為我為常。
若說此識非真。
人便執為壞為斷。
以此二過。
故不開演。
今佛引頌者。
大意要阿難知此耳。
自心二句。
正揀二過。
謂此識非别者也。
一切諸法。
唯是第六識不了。
分别外影。
取第八識自心作種種變現。
雖現諸識。
一一不實。
猶如幻事。
蓋本來是無。
忽然成有。
故名為幻。
今指本來真心是非幻。
指根塵識相是幻法。
然既稱為幻。
豈得是真耶。
故曰。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今以此識考之。
上來長行三節。
乃是轉識成智之用也。
何以知之。
以第一節文中觀之。
言根塵識性者。
此揀前五與第六識也。
以第六是了别知故。
以前五是取境故。
若看得破。
根塵識性猶如空花者。
便是轉第六為平等智。
轉前五為成所作智矣。
次第二節文中觀之。
言由塵發知因根有相者。
此揀第七識也。
以此識是能緣心。
能緣第八為我是相。
能緣第六了别是知。
若看得徹。
此能緣相。
與了知根。
同于交蘆者。
便是轉第七為妙觀察智矣。
又第三節文中觀之。
言知見立知者。
此揀第八識也。
以此識含藏持種故。
含藏第六為所知。
含藏前五為所見。
又立知者。
即是變本識親生種子為所因故。
若看得透。
此識一空。
便是轉第八為大圓鏡智矣。
此轉識成智之用皎然。
而文中不明言者。
意在截斷阿難腳跟。
令其自解自轉。
此佛之密用藏機之法也。
讀教者不可不知。
不取無非幻尚不生(至)彈指超無學。
不取下一行三句。
頌直示宗用。
承上言本非幻法。
由分别取境。
故成幻法。
若不取境分别。
則幻自無生矣。
幻既不生。
縱有幻法現前。
從何所立耶。
幻無所立。
則是無幻。
無幻則是無染無染即是真淨。
無幻即是無漏。
此無漏真淨妙明之體。
能開佛性。
佛性一開。
便是蓮華出世矣。
又從不取下顯體。
從金剛下顯用。
剛言至堅。
寶言至明。
以至堅至明之覺。
起如幻之觀不起諸定。
不現威儀不曆程限。
彈指頃便超過無學地位矣。
蓋無學是三乘人之果位。
三乘人必須三大阿僧祇劫修行。
方能證到此地。
今不消如此。
直下便了是已。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此阿毗下三句結歸教法。
阿毗達磨雲無比法。
薄伽梵具有六義。
謂自在。
熾盛端嚴。
名稱。
吉祥。
尊貴。
十方諸佛具此六義。
故稱薄伽梵。
十方諸佛皆得此無比法。
故到涅槃。
又路是達道之徑門是證入之義。
華嚴入法界品。
善财至樓閣門。
彌勒作彈指聲雲入。
便是此義也。
△五六解一亡。
一伸請。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至)施以法音洗滌沉垢。
于是下慶其所聞。
經家所叙心目開明一句。
通經之關鍵也。
阿難前于心見二門。
已破見思惑。
已悟妙湛之體矣。
然未是開明也。
又于根塵識中。
已淘淨塵沙惑。
已驗得真常矣。
然亦未是開明也。
直至今來十方佛現。
于知見上拔盡俱生無明惑。
方得道心明而法眼開。
故叙曰。
心目開明。
歎未曾有。
此事實實未曾有。
而今得也。
甯不慶幸乎哉。
阿難下正陳疑意。
阿難前請雲。
今日身心雲何是結。
從何名解。
佛于頌中答雲。
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其意已罄盡矣。
今複請者。
須要世尊做出耳。
蓋耳聞目擊。
事方核實。
古德雲。
從緣薦得相應疾。
就體消停得力遲。
便是此意也。
△二示結相。
即時如來于師子座(至)次第酬佛此名為結。
一從即時下。
驗依他執也。
涅槃僧。
裡衣也。
僧伽梨。
大衣也。
劫波羅。
此雲時分。
即夜摩天也。
此巾是彼天所獻。
故名卻波羅巾。
有自來矣。
阿難依巾起見。
依結起妄。
根境之惑。
有由來矣。
佛則不然。
整裡斂外。
示自在之相也。
攬幾取巾。
示自在之用也。
绾成一結。
即有一結之名。
绾疊六結。
即有六結之相。
巾在佛手。
而佛不識。
結在巾上。
而阿難識之。
而阿難識之。
是其結也。
而佛不識。
是其定也。
經雲如我按指。
海印發光。
汝暫舉心。
塵勞先起。
觀阿難依巾生妄。
堕在依他執是矣。
佛告阿難我初绾巾(至)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二從佛告下。
驗遍計執也。
我初绾巾。
汝名為結。
一巾一結。
事理或然者也。
若或妄計第二第三。
将何憑據。
不猶展轉成妄乎。
又巾止一條。
绾成六結。
以一觀六。
是非宛然矣。
而又争執百結百绾。
将何底止。
甯不展轉成虛耶。
經雲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
觀阿難遺巾執結。
堕在遍計執是矣。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至)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三佛告下。
驗同異。
同在于巾。
異在于結。
結異故有六。
巾同是為一。
将六作一。
事誠不可。
将一作六。
終非是實。
若更必一必六。
于焉何适。
是非從迷積迷者乎。
經雲異彼所異。
因異立同。
同異發明。
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觀阿難執六執一。
展轉成妄是矣。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至)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四從佛言下。
法喻合顯。
若顧其本。
元是一巾。
若循其目。
宛成六結。
一六既分。
終難混一。
故曰令其雜亂。
終不得成。
又若顧其本。
元是一真。
若循其因。
宛成六妄。
一六既異。
終難或同。
故曰畢竟同中。
生畢竟異。
經雲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
世界為異。
彼無同異。
真有為法。
偈雲。
本是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觀阿難執巾執結。
從迷積迷是矣。
△三示解法。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至)尚不名一六雲何成。
初佛告下探問。
上來已示其結相。
今将教其解法。
巾上元無有結。
無結亦無一六之名。
無結無名。
在巾體上。
是為一成矣。
巾上若有所結。
有結自然有一六之相。
有結有相。
在巾體上是為不成矣。
今問汝必嫌巾上有結不成。
若為無結一成于巾耶。
是為探問。
要阿難自悟六解一亡爾。
佛言六解一亡亦複如是(至)皆即狂勞颠倒華相。
二就事合法。
阿難會得若總解除。
則無彼此一六之相矣。
佛言。
我說六解一亡。
亦是如此。
蓋心是王之總。
性是法之總。
知見是根。
發妄是境。
勞見是識。
此等根境識狂亂之相。
在覺明體上。
猶如狂華。
亦非異因。
亦非自因。
總是目勞緻然。
又不特此。
内而根身。
外而器界。
衆生生死是有情世間。
佛界涅槃是世覺世間。
山河大地是器世間。
此等三世間亂起之相。
在湛精體上亦似狂華。
亦非異因。
亦非自因。
總是目勞緻然。
同巾上之結一般。
亦非異因。
亦非自因總是所造緻然。
若得諸結解除。
便無一六可說矣。
若得根塵解除。
亦無一六可說矣。
阿難言此勞同結(至)若欲除結當于結心。
三揀其偏全。
初掣其左不能解者。
謂凡夫執有。
有是一偏也。
蓋有是生死法。
而今學道。
多是以心捉心。
以火救火。
此生滅心也。
生滅心豈能解也。
次牽其右不能解者。
謂二乘人着空。
空是一偏也。
以空是斷滅法。
而今降心不得。
多是灰心滅智。
沉空滞寂。
此死法也。
死法焉能解也。
三左右各牽。
竟不能解者。
謂諸外道執常執斷。
執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
共有四句。
亦是偏也。
蓋不從自心。
向外之繞。
總是外道法。
而今不善用心者。
或認主人公。
或認目前聲色。
或雲放之自然。
或雲道在一切處。
此雜毛知見矣。
雜毛知見。
又胡能解也。
今問阿難汝設方便。
雲何解得耶此無他。
正要人悟得自心。
若悟得自心。
便是解矣。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至)鹄白烏玄皆了元由。
四佛示圓通。
阿難下先辯因緣。
由前阿難執因緣生。
佛曾斥之。
今如來自說佛法從因緣生者。
不亦犯相違之過也欤。
曰不然。
世間所執因緣。
乃和合粗相。
是生滅法。
故斥之。
今我說因緣者。
是本覺平等境界。
亦要因緣方悟。
悟了是名始覺。
故曰知其本因。
從所緣出。
如是下次辯所知。
由前阿難執所知根。
佛曾斥之。
今如來自說一滴之雨皆知頭數。
是非犯相違之過也欤。
曰不然。
世間執所知。
是煩惱障道法。
故斥之。
今我說佛法所知。
是真如圓通境界。
無法不了。
無物不覺。
覺故所住甚深。
是名圓通。
故曰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
現前種種等。
皆了元因矣。
此二義。
前則遮其不起故斥之。
今則發其悟機故開之。
不然。
阿難執滞不通。
便為一切禁住。
使無由入道矣。
殊不知這個是自知境界。
要有因緣。
方能入得。
入得自然物物頭頭是道也。
此亦解結之一法。
是故阿難随汝心中(至)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五結勸自解。
佛已釋因緣與所知二事。
今勸阿難自解。
解如六根各各取境生識。
識即結也。
其實六根亦不能取境。
取境還是自心。
然自心亦不能取外塵實色但取得外塵假色。
猶如夢體。
若悟自心
若說此識是真。
人便執為我為常。
若說此識非真。
人便執為壞為斷。
以此二過。
故不開演。
今佛引頌者。
大意要阿難知此耳。
自心二句。
正揀二過。
謂此識非别者也。
一切諸法。
唯是第六識不了。
分别外影。
取第八識自心作種種變現。
雖現諸識。
一一不實。
猶如幻事。
蓋本來是無。
忽然成有。
故名為幻。
今指本來真心是非幻。
指根塵識相是幻法。
然既稱為幻。
豈得是真耶。
故曰。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今以此識考之。
上來長行三節。
乃是轉識成智之用也。
何以知之。
以第一節文中觀之。
言根塵識性者。
此揀前五與第六識也。
以第六是了别知故。
以前五是取境故。
若看得破。
根塵識性猶如空花者。
便是轉第六為平等智。
轉前五為成所作智矣。
次第二節文中觀之。
言由塵發知因根有相者。
此揀第七識也。
以此識是能緣心。
能緣第八為我是相。
能緣第六了别是知。
若看得徹。
此能緣相。
與了知根。
同于交蘆者。
便是轉第七為妙觀察智矣。
又第三節文中觀之。
言知見立知者。
此揀第八識也。
以此識含藏持種故。
含藏第六為所知。
含藏前五為所見。
又立知者。
即是變本識親生種子為所因故。
若看得透。
此識一空。
便是轉第八為大圓鏡智矣。
此轉識成智之用皎然。
而文中不明言者。
意在截斷阿難腳跟。
令其自解自轉。
此佛之密用藏機之法也。
讀教者不可不知。
不取無非幻尚不生(至)彈指超無學。
不取下一行三句。
頌直示宗用。
承上言本非幻法。
由分别取境。
故成幻法。
若不取境分别。
則幻自無生矣。
幻既不生。
縱有幻法現前。
從何所立耶。
幻無所立。
則是無幻。
無幻則是無染無染即是真淨。
無幻即是無漏。
此無漏真淨妙明之體。
能開佛性。
佛性一開。
便是蓮華出世矣。
又從不取下顯體。
從金剛下顯用。
剛言至堅。
寶言至明。
以至堅至明之覺。
起如幻之觀不起諸定。
不現威儀不曆程限。
彈指頃便超過無學地位矣。
蓋無學是三乘人之果位。
三乘人必須三大阿僧祇劫修行。
方能證到此地。
今不消如此。
直下便了是已。
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此阿毗下三句結歸教法。
阿毗達磨雲無比法。
薄伽梵具有六義。
謂自在。
熾盛端嚴。
名稱。
吉祥。
尊貴。
十方諸佛具此六義。
故稱薄伽梵。
十方諸佛皆得此無比法。
故到涅槃。
又路是達道之徑門是證入之義。
華嚴入法界品。
善财至樓閣門。
彌勒作彈指聲雲入。
便是此義也。
△五六解一亡。
一伸請。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至)施以法音洗滌沉垢。
于是下慶其所聞。
經家所叙心目開明一句。
通經之關鍵也。
阿難前于心見二門。
已破見思惑。
已悟妙湛之體矣。
然未是開明也。
又于根塵識中。
已淘淨塵沙惑。
已驗得真常矣。
然亦未是開明也。
直至今來十方佛現。
于知見上拔盡俱生無明惑。
方得道心明而法眼開。
故叙曰。
心目開明。
歎未曾有。
此事實實未曾有。
而今得也。
甯不慶幸乎哉。
阿難下正陳疑意。
阿難前請雲。
今日身心雲何是結。
從何名解。
佛于頌中答雲。
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其意已罄盡矣。
今複請者。
須要世尊做出耳。
蓋耳聞目擊。
事方核實。
古德雲。
從緣薦得相應疾。
就體消停得力遲。
便是此意也。
△二示結相。
即時如來于師子座(至)次第酬佛此名為結。
一從即時下。
驗依他執也。
涅槃僧。
裡衣也。
僧伽梨。
大衣也。
劫波羅。
此雲時分。
即夜摩天也。
此巾是彼天所獻。
故名卻波羅巾。
有自來矣。
阿難依巾起見。
依結起妄。
根境之惑。
有由來矣。
佛則不然。
整裡斂外。
示自在之相也。
攬幾取巾。
示自在之用也。
绾成一結。
即有一結之名。
绾疊六結。
即有六結之相。
巾在佛手。
而佛不識。
結在巾上。
而阿難識之。
而阿難識之。
是其結也。
而佛不識。
是其定也。
經雲如我按指。
海印發光。
汝暫舉心。
塵勞先起。
觀阿難依巾生妄。
堕在依他執是矣。
佛告阿難我初绾巾(至)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二從佛告下。
驗遍計執也。
我初绾巾。
汝名為結。
一巾一結。
事理或然者也。
若或妄計第二第三。
将何憑據。
不猶展轉成妄乎。
又巾止一條。
绾成六結。
以一觀六。
是非宛然矣。
而又争執百結百绾。
将何底止。
甯不展轉成虛耶。
經雲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
觀阿難遺巾執結。
堕在遍計執是矣。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至)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三佛告下。
驗同異。
同在于巾。
異在于結。
結異故有六。
巾同是為一。
将六作一。
事誠不可。
将一作六。
終非是實。
若更必一必六。
于焉何适。
是非從迷積迷者乎。
經雲異彼所異。
因異立同。
同異發明。
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觀阿難執六執一。
展轉成妄是矣。
佛言如是六結不同(至)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四從佛言下。
法喻合顯。
若顧其本。
元是一巾。
若循其目。
宛成六結。
一六既分。
終難混一。
故曰令其雜亂。
終不得成。
又若顧其本。
元是一真。
若循其因。
宛成六妄。
一六既異。
終難或同。
故曰畢竟同中。
生畢竟異。
經雲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
世界為異。
彼無同異。
真有為法。
偈雲。
本是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觀阿難執巾執結。
從迷積迷是矣。
△三示解法。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至)尚不名一六雲何成。
初佛告下探問。
上來已示其結相。
今将教其解法。
巾上元無有結。
無結亦無一六之名。
無結無名。
在巾體上。
是為一成矣。
巾上若有所結。
有結自然有一六之相。
有結有相。
在巾體上是為不成矣。
今問汝必嫌巾上有結不成。
若為無結一成于巾耶。
是為探問。
要阿難自悟六解一亡爾。
佛言六解一亡亦複如是(至)皆即狂勞颠倒華相。
二就事合法。
阿難會得若總解除。
則無彼此一六之相矣。
佛言。
我說六解一亡。
亦是如此。
蓋心是王之總。
性是法之總。
知見是根。
發妄是境。
勞見是識。
此等根境識狂亂之相。
在覺明體上。
猶如狂華。
亦非異因。
亦非自因。
總是目勞緻然。
又不特此。
内而根身。
外而器界。
衆生生死是有情世間。
佛界涅槃是世覺世間。
山河大地是器世間。
此等三世間亂起之相。
在湛精體上亦似狂華。
亦非異因。
亦非自因。
總是目勞緻然。
同巾上之結一般。
亦非異因。
亦非自因總是所造緻然。
若得諸結解除。
便無一六可說矣。
若得根塵解除。
亦無一六可說矣。
阿難言此勞同結(至)若欲除結當于結心。
三揀其偏全。
初掣其左不能解者。
謂凡夫執有。
有是一偏也。
蓋有是生死法。
而今學道。
多是以心捉心。
以火救火。
此生滅心也。
生滅心豈能解也。
次牽其右不能解者。
謂二乘人着空。
空是一偏也。
以空是斷滅法。
而今降心不得。
多是灰心滅智。
沉空滞寂。
此死法也。
死法焉能解也。
三左右各牽。
竟不能解者。
謂諸外道執常執斷。
執非有非無。
亦有亦無。
共有四句。
亦是偏也。
蓋不從自心。
向外之繞。
總是外道法。
而今不善用心者。
或認主人公。
或認目前聲色。
或雲放之自然。
或雲道在一切處。
此雜毛知見矣。
雜毛知見。
又胡能解也。
今問阿難汝設方便。
雲何解得耶此無他。
正要人悟得自心。
若悟得自心。
便是解矣。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至)鹄白烏玄皆了元由。
四佛示圓通。
阿難下先辯因緣。
由前阿難執因緣生。
佛曾斥之。
今如來自說佛法從因緣生者。
不亦犯相違之過也欤。
曰不然。
世間所執因緣。
乃和合粗相。
是生滅法。
故斥之。
今我說因緣者。
是本覺平等境界。
亦要因緣方悟。
悟了是名始覺。
故曰知其本因。
從所緣出。
如是下次辯所知。
由前阿難執所知根。
佛曾斥之。
今如來自說一滴之雨皆知頭數。
是非犯相違之過也欤。
曰不然。
世間執所知。
是煩惱障道法。
故斥之。
今我說佛法所知。
是真如圓通境界。
無法不了。
無物不覺。
覺故所住甚深。
是名圓通。
故曰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
現前種種等。
皆了元因矣。
此二義。
前則遮其不起故斥之。
今則發其悟機故開之。
不然。
阿難執滞不通。
便為一切禁住。
使無由入道矣。
殊不知這個是自知境界。
要有因緣。
方能入得。
入得自然物物頭頭是道也。
此亦解結之一法。
是故阿難随汝心中(至)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五結勸自解。
佛已釋因緣與所知二事。
今勸阿難自解。
解如六根各各取境生識。
識即結也。
其實六根亦不能取境。
取境還是自心。
然自心亦不能取外塵實色但取得外塵假色。
猶如夢體。
若悟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