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
識無由生。
識尚不生。
境何由立。
故勸阿難但悟自心。
更無餘事。
便得解矣。
譬如良馬見他影則驚。
見自影則不驚。
此證自心之驗也。
阿難吾今問汝(至)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六教次第解法。
從阿難下明解法。
前勸其自解則見自心。
今問阿難若何解耶。
而今六結現前。
若欲解萦。
不審得一時同除否。
謂不由次第。
不審左右。
不于結心。
混同一解。
即如學人不善用心。
不察義理。
不知法之所由起不知道之指歸何在。
竊得些相似見解。
濫同于理。
認個空空田地為是。
或擔個不名不物。
便就歇下。
此不惟自誤。
抑且誤人。
若如此又焉能解耶。
佛言下明次第合法。
大概此事雖無次第。
而确确有次第。
雖無分曉。
而實實有分曉。
何以。
若是根結不除。
學道徒然矣。
故先要解除根境中一切無明業識。
業識一解。
謂之人空。
空性既明。
猶有法在。
故次要解除無始住地煩惱。
煩惱若斷。
謂之法空。
人法兩空猶有空在。
連這俱空亦不生。
方盡三摩提之觀智。
方得無生法忍。
是謂次第解也。
右從四卷初至此。
即是三摩缽提之文也。
三摩觀法。
觀世間衆生業果三倒之相。
皆是覺明明極不了。
逐妄變現。
又觀五濁之妄。
及六用之功。
悉是自心作為。
又觀五根之相。
并結縛之由。
亦非外物。
總是根塵知見作孽。
譬如畫師。
畫作世間種種之相或畫虎狼獅子。
恐吓怕怖。
又如夢中。
夢見天地日月及諸男女。
或夢冤家聚會。
或驅迫捉縛打殺。
如是境界。
醒來一一無有。
心方安樂。
識知是畫。
怕怖不生。
此世間衆生業果。
與根塵結縛等相亦然。
今以三摩觀智之力照之。
悉如夢畫等。
無有一法當情。
心方安樂。
怕怖不生。
此便是到家消息也。
△三禅那文六。
一請示圓通。
二總詢諸聖。
三各陳證門。
四敕文殊選圓。
五呈偈料揀。
六聞法獲益。
前奢摩他中破見思惑。
已得人空慧。
後三摩缽提斷無明俱生惑。
乃得法空慧。
人法二空。
方是淨器。
可進禅那。
梵語禅那。
此雲寂靜思惟。
即默識心通之謂。
欲入此門。
須要離心意識參。
絕凡聖路學。
但得一念相應。
乃可雲入也。
然在初學分中。
未免借一機一境。
或拈一事。
或就一根。
研窮心路。
以到為期。
直得卒地折。
嚗地斷。
便是相應時節下二十五聖。
即是這樣子。
所謂圓通本根。
借路以入大法界。
以到禅那地位。
那時方好歇心也。
一請示圓通。
阿難及諸大衆(至)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阿難下呈解請法。
身是諸根之總。
心為萬法之宰。
前既得根解結除。
人法二無。
故得身心皎然。
堪進道矣。
于是啟請圓通之法。
成就最後之範也。
世尊下叙述私願。
若以積迷言之。
一向逐念升沉。
謂之飄零。
一往迷留五道謂之孤露。
若以性覺言之。
性同佛性。
便是與佛同生。
覺同佛覺。
便是預佛天倫。
若以本始言之。
本覺不覺。
是為失乳兒。
今得始覺。
是為忽遇慈母。
阿難私謂此際若得道成。
則何覺與不覺之差。
若同本悟。
則無聞與未聞之别。
所謂原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
此是阿難私願。
意在所得。
惟垂下冀佛冥授。
阿難冀佛。
若惠我秘嚴。
要不在乎言說。
我則退藏密機。
心不起于念慮。
不起念慮。
不在言說。
祈在冥授圓通而已。
以此觀阿難之叙緻情理兼備。
表在言外。
誠非向時面目。
帖帖然真是工夫綿密處也。
△二總詢諸聖。
爾時世尊普告衆中(至)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禅那通科。
如來不曾說一字者有二意。
一酬阿難所請曰。
惠我秘嚴句。
秘者秘其事。
嚴者嚴其法。
法嚴而後見情實。
事秘而後知意真。
是故無說也。
二此中元無說處。
即說亦說他不着。
蓋此乃是不思議境界。
即思議亦思議不及。
是故無說也華嚴一部盡是雲台寶網所演。
及諸菩薩所說。
佛祇說阿僧祇與随好光明二品而已。
問。
然則二十五聖所說何事耶。
曰。
二十五聖所陳者。
皆是方便法也。
方便取一機一境。
或拈一事。
或就一根。
以止觀定慧等學。
謂之路。
就路可以入得。
非說即是禅那也。
入得後方是禅那地位。
故問諸聖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又三摩提。
雲觀慧。
以觀慧見得圓通。
見得禅那爾。
是故借二十五聖所修樣子。
以助阿難入道之機也。
△三各陳證門。
一聲塵。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至)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佛初棄國。
淨飯命家族三人。
一阿濕婆。
二拔提。
三摩诃男拘利。
舅氏二人。
一憍陳那。
二十力迦葉。
五人??命。
後各舍去。
佛得道已。
即往鹿野苑。
為彼三轉法輪。
問言解否。
陳那答已解已知。
故名阿若多。
此名解也。
解得聲是塵是客是生滅法。
此初心方便。
緣四谛理而發解者小也。
今則不然。
悟得即聲是常。
即聞是妙。
何者。
覺無二覺故。
以無二覺。
故得妙音密圓。
維摩雲。
生滅為二。
法本不生。
今則無滅。
得此無生法忍。
是為入不二法門。
于是知有個生滅無生滅。
乃是二見。
不知聲性元空豈有生滅乎。
△二色塵。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至)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優波尼沙陀。
此雲塵性。
又雲近少。
指塵之微者曰近少。
沙陀初觀身相不淨。
如膿血。
如涕唾。
有何貪着。
次觀身如白骨。
但見白骨。
不見有我相。
再觀之為微塵。
為空性。
此初心方便教也。
及至空亦是無。
何者。
空是我作念故。
故空亦是無。
空色二無。
即一實性。
方成無學。
今則不然。
即色是妙。
即身是常。
何者。
覺無二覺故。
以無二覺。
故得妙色密圓。
是為真無學也。
△三香塵。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至)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從覺所生。
不起二見。
故名童子。
以鼻舌身三支。
合中取境故。
初秉佛教。
觀有為法。
以有為是生滅故。
即生滅。
見無生滅。
此初心方便也。
辭佛取靜。
便是無為。
香來入鼻。
便是有為。
今觀非木非空非煙非火。
香無所生。
香既無生。
意何分别。
意既不有。
便得無漏。
雖然。
猶有塵在。
未得觌體。
今則塵氣倏滅。
妙香密圓。
是為真無學也。
△四味塵。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至)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堪補佛處。
故名法王子。
法能自度。
複能度他。
自度即藥王。
度他即藥上。
蓋藥能治衆生之病。
故以此稱。
從其本味。
止有五數。
從其小衍。
有五百。
從其大衍。
有十萬八千。
此法數之大概也。
承事如來。
了知味性。
蓋覺能知味故。
此初心方便也。
觀法非空非有。
亦非離即。
何以故。
無生性故然以身心而言者。
乃是指根塵識相也。
三處推之。
味無有生。
味既無生。
能所即絕。
從是開悟。
見得一味清淨平等。
故名法王子。
且能自覺覺他。
因覺明故。
位登菩薩。
△五觸塵。
?陀婆羅并其同伴(至)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陀婆羅。
此雲賢護。
夫形而外謂之威。
聲而外謂之音。
此表初覺境界。
身見未具。
意識未生。
名言不立之時。
謂之威音王佛。
若準法華。
有二萬億威音王佛相繼出世。
此賢護于初佛像法之中為增上慢。
毀法堕獄。
罪畢得出。
值後威音王之時出家。
随例入浴。
得此水因。
悟觸性了不可得。
遂發正信。
此初心方便也。
因念塵無自性。
何用洗塵。
觸亦幻生。
又焉洗得。
性相二空。
中無所有。
然此悟性未忘。
身見宛在。
乃至今日。
從佛出家。
悟見消亡。
方成無學。
今則不然。
即觸是常。
即因是妙。
何者。
覺無二覺故。
以無二覺。
故得妙觸宣明。
成佛子住。
又十六開士者。
乃是因中起我慢知見之眷屬也。
本既成覺。
支安不化。
是故同證無學。
同預斯會爾。
△六法塵。
摩诃迦葉及紫金光(至)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摩诃迦葉。
此翻大龜氏。
或翻飲光。
紫金光尼。
即尊者在家婦也。
因緣具在别傳。
從日月燈佛。
聞法修學者。
即是因覺明而生正信也。
法暗以續明。
佛去而塗像者。
即是托勝心而成法體也。
夫婦同時發心。
同感光聚者。
即是蒙正因而得出纏也。
已上叙初心方便。
今觀六塵有變壞。
而虛空無變動。
是故修空法以滅諸意。
意滅性空。
度百千劫。
猶如彈指。
蓋有生有滅。
乃意家之境。
無變無動。
即空性之常。
空性不動。
而法性亦不動。
是以百千劫。
如彈指易爾。
今則不然。
即法是妙。
即明是常。
何者。
覺無二覺故。
以無二覺。
故得妙性開明。
成無學道矣。
△七眼根。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至)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阿那律。
或阿耨樓陀。
此雲無貧。
或雲如意。
乃是淨飯王之侄。
斛飯王之次子。
世尊之堂弟。
阿難之從兄。
羅雲之叔父。
非聊爾人也。
周公歎曰。
我是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
于天下非
識無由生。
識尚不生。
境何由立。
故勸阿難但悟自心。
更無餘事。
便得解矣。
譬如良馬見他影則驚。
見自影則不驚。
此證自心之驗也。
阿難吾今問汝(至)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六教次第解法。
從阿難下明解法。
前勸其自解則見自心。
今問阿難若何解耶。
而今六結現前。
若欲解萦。
不審得一時同除否。
謂不由次第。
不審左右。
不于結心。
混同一解。
即如學人不善用心。
不察義理。
不知法之所由起不知道之指歸何在。
竊得些相似見解。
濫同于理。
認個空空田地為是。
或擔個不名不物。
便就歇下。
此不惟自誤。
抑且誤人。
若如此又焉能解耶。
佛言下明次第合法。
大概此事雖無次第。
而确确有次第。
雖無分曉。
而實實有分曉。
何以。
若是根結不除。
學道徒然矣。
故先要解除根境中一切無明業識。
業識一解。
謂之人空。
空性既明。
猶有法在。
故次要解除無始住地煩惱。
煩惱若斷。
謂之法空。
人法兩空猶有空在。
連這俱空亦不生。
方盡三摩提之觀智。
方得無生法忍。
是謂次第解也。
右從四卷初至此。
即是三摩缽提之文也。
三摩觀法。
觀世間衆生業果三倒之相。
皆是覺明明極不了。
逐妄變現。
又觀五濁之妄。
及六用之功。
悉是自心作為。
又觀五根之相。
并結縛之由。
亦非外物。
總是根塵知見作孽。
譬如畫師。
畫作世間種種之相或畫虎狼獅子。
恐吓怕怖。
又如夢中。
夢見天地日月及諸男女。
或夢冤家聚會。
或驅迫捉縛打殺。
如是境界。
醒來一一無有。
心方安樂。
識知是畫。
怕怖不生。
此世間衆生業果。
與根塵結縛等相亦然。
今以三摩觀智之力照之。
悉如夢畫等。
無有一法當情。
心方安樂。
怕怖不生。
此便是到家消息也。
△三禅那文六。
一請示圓通。
二總詢諸聖。
三各陳證門。
四敕文殊選圓。
五呈偈料揀。
六聞法獲益。
前奢摩他中破見思惑。
已得人空慧。
後三摩缽提斷無明俱生惑。
乃得法空慧。
人法二空。
方是淨器。
可進禅那。
梵語禅那。
此雲寂靜思惟。
即默識心通之謂。
欲入此門。
須要離心意識參。
絕凡聖路學。
但得一念相應。
乃可雲入也。
然在初學分中。
未免借一機一境。
或拈一事。
或就一根。
研窮心路。
以到為期。
直得卒地折。
嚗地斷。
便是相應時節下二十五聖。
即是這樣子。
所謂圓通本根。
借路以入大法界。
以到禅那地位。
那時方好歇心也。
一請示圓通。
阿難及諸大衆(至)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阿難下呈解請法。
身是諸根之總。
心為萬法之宰。
前既得根解結除。
人法二無。
故得身心皎然。
堪進道矣。
于是啟請圓通之法。
成就最後之範也。
世尊下叙述私願。
若以積迷言之。
一向逐念升沉。
謂之飄零。
一往迷留五道謂之孤露。
若以性覺言之。
性同佛性。
便是與佛同生。
覺同佛覺。
便是預佛天倫。
若以本始言之。
本覺不覺。
是為失乳兒。
今得始覺。
是為忽遇慈母。
阿難私謂此際若得道成。
則何覺與不覺之差。
若同本悟。
則無聞與未聞之别。
所謂原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
此是阿難私願。
意在所得。
惟垂下冀佛冥授。
阿難冀佛。
若惠我秘嚴。
要不在乎言說。
我則退藏密機。
心不起于念慮。
不起念慮。
不在言說。
祈在冥授圓通而已。
以此觀阿難之叙緻情理兼備。
表在言外。
誠非向時面目。
帖帖然真是工夫綿密處也。
△二總詢諸聖。
爾時世尊普告衆中(至)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禅那通科。
如來不曾說一字者有二意。
一酬阿難所請曰。
惠我秘嚴句。
秘者秘其事。
嚴者嚴其法。
法嚴而後見情實。
事秘而後知意真。
是故無說也。
二此中元無說處。
即說亦說他不着。
蓋此乃是不思議境界。
即思議亦思議不及。
是故無說也華嚴一部盡是雲台寶網所演。
及諸菩薩所說。
佛祇說阿僧祇與随好光明二品而已。
問。
然則二十五聖所說何事耶。
曰。
二十五聖所陳者。
皆是方便法也。
方便取一機一境。
或拈一事。
或就一根。
以止觀定慧等學。
謂之路。
就路可以入得。
非說即是禅那也。
入得後方是禅那地位。
故問諸聖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又三摩提。
雲觀慧。
以觀慧見得圓通。
見得禅那爾。
是故借二十五聖所修樣子。
以助阿難入道之機也。
△三各陳證門。
一聲塵。
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至)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佛初棄國。
淨飯命家族三人。
一阿濕婆。
二拔提。
三摩诃男拘利。
舅氏二人。
一憍陳那。
二十力迦葉。
五人??命。
後各舍去。
佛得道已。
即往鹿野苑。
為彼三轉法輪。
問言解否。
陳那答已解已知。
故名阿若多。
此名解也。
解得聲是塵是客是生滅法。
此初心方便。
緣四谛理而發解者小也。
今則不然。
悟得即聲是常。
即聞是妙。
何者。
覺無二覺故。
以無二覺。
故得妙音密圓。
維摩雲。
生滅為二。
法本不生。
今則無滅。
得此無生法忍。
是為入不二法門。
于是知有個生滅無生滅。
乃是二見。
不知聲性元空豈有生滅乎。
△二色塵。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至)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優波尼沙陀。
此雲塵性。
又雲近少。
指塵之微者曰近少。
沙陀初觀身相不淨。
如膿血。
如涕唾。
有何貪着。
次觀身如白骨。
但見白骨。
不見有我相。
再觀之為微塵。
為空性。
此初心方便教也。
及至空亦是無。
何者。
空是我作念故。
故空亦是無。
空色二無。
即一實性。
方成無學。
今則不然。
即色是妙。
即身是常。
何者。
覺無二覺故。
以無二覺。
故得妙色密圓。
是為真無學也。
△三香塵。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至)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從覺所生。
不起二見。
故名童子。
以鼻舌身三支。
合中取境故。
初秉佛教。
觀有為法。
以有為是生滅故。
即生滅。
見無生滅。
此初心方便也。
辭佛取靜。
便是無為。
香來入鼻。
便是有為。
今觀非木非空非煙非火。
香無所生。
香既無生。
意何分别。
意既不有。
便得無漏。
雖然。
猶有塵在。
未得觌體。
今則塵氣倏滅。
妙香密圓。
是為真無學也。
△四味塵。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至)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堪補佛處。
故名法王子。
法能自度。
複能度他。
自度即藥王。
度他即藥上。
蓋藥能治衆生之病。
故以此稱。
從其本味。
止有五數。
從其小衍。
有五百。
從其大衍。
有十萬八千。
此法數之大概也。
承事如來。
了知味性。
蓋覺能知味故。
此初心方便也。
觀法非空非有。
亦非離即。
何以故。
無生性故然以身心而言者。
乃是指根塵識相也。
三處推之。
味無有生。
味既無生。
能所即絕。
從是開悟。
見得一味清淨平等。
故名法王子。
且能自覺覺他。
因覺明故。
位登菩薩。
△五觸塵。
?陀婆羅并其同伴(至)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陀婆羅。
此雲賢護。
夫形而外謂之威。
聲而外謂之音。
此表初覺境界。
身見未具。
意識未生。
名言不立之時。
謂之威音王佛。
若準法華。
有二萬億威音王佛相繼出世。
此賢護于初佛像法之中為增上慢。
毀法堕獄。
罪畢得出。
值後威音王之時出家。
随例入浴。
得此水因。
悟觸性了不可得。
遂發正信。
此初心方便也。
因念塵無自性。
何用洗塵。
觸亦幻生。
又焉洗得。
性相二空。
中無所有。
然此悟性未忘。
身見宛在。
乃至今日。
從佛出家。
悟見消亡。
方成無學。
今則不然。
即觸是常。
即因是妙。
何者。
覺無二覺故。
以無二覺。
故得妙觸宣明。
成佛子住。
又十六開士者。
乃是因中起我慢知見之眷屬也。
本既成覺。
支安不化。
是故同證無學。
同預斯會爾。
△六法塵。
摩诃迦葉及紫金光(至)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摩诃迦葉。
此翻大龜氏。
或翻飲光。
紫金光尼。
即尊者在家婦也。
因緣具在别傳。
從日月燈佛。
聞法修學者。
即是因覺明而生正信也。
法暗以續明。
佛去而塗像者。
即是托勝心而成法體也。
夫婦同時發心。
同感光聚者。
即是蒙正因而得出纏也。
已上叙初心方便。
今觀六塵有變壞。
而虛空無變動。
是故修空法以滅諸意。
意滅性空。
度百千劫。
猶如彈指。
蓋有生有滅。
乃意家之境。
無變無動。
即空性之常。
空性不動。
而法性亦不動。
是以百千劫。
如彈指易爾。
今則不然。
即法是妙。
即明是常。
何者。
覺無二覺故。
以無二覺。
故得妙性開明。
成無學道矣。
△七眼根。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至)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阿那律。
或阿耨樓陀。
此雲無貧。
或雲如意。
乃是淨飯王之侄。
斛飯王之次子。
世尊之堂弟。
阿難之從兄。
羅雲之叔父。
非聊爾人也。
周公歎曰。
我是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
于天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