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四

關燈
住婁東古興福禅寺沙門 濟時 述 前三卷經。

    佛已示妙奢摩他法。

    由是阿難遂悟于言下。

    然止悟得體。

    未悟得用。

    止悟得心。

    未悟得法。

    何者。

    目前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法。

    是有耶。

    是無耶。

    到此未免生疑。

    若爾。

    則與不悟等。

    蓋見得一邊。

    不知有許多事在。

    以此看來。

    三摩提一段工夫。

    斷少不得矣。

    三摩提。

    此雲觀。

    觀是觀察。

    觀法先後。

    觀法次第。

    觀法是無作。

    觀法悉不可得。

    若如此。

    猶屬照功。

    今則不然。

    須是再悟一下爾。

    悟了自然不疑自。

    不疑他。

    不疑目前山河大地色空等。

    何則。

    知有所自焉爾。

     △二三摩缽提文二。

    一辯明真妄。

    二正示觀門。

     一辯明真妄分三。

    初覺明明覺相違答富樓清淨本然難。

    二真如随緣自異答大性遍疑難。

    三因妄迷真真元無妄答阿難緣起迷理難。

     初覺明明覺相違分五。

    一申難。

    二許說。

    三正答。

    四明藏性生相。

    五重釋疑難。

     一申難。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至)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富樓翻為滿願。

    又名滿慈。

    緣名取義。

    對半明滿。

    若明得已。

    是為一偏。

    明得法是為一偏。

    今若明得己。

    又明得法。

    是願滿矣。

    而阿難明己而未明法。

    是其偏也。

    又未能發疑請益。

    陳義進道。

    不得不屈滿慈之疑。

    以?阿難之志。

    然滿慈之疑有四。

    一疑自己說法第一而不聞如來法音。

    二疑習漏未除反能開悟。

    登無漏者尚纡疑悔。

    據此是疑其人矣。

    三疑如來藏中清淨本然。

    何故有山河大地。

    四疑地水火風性不相循。

    何得圓融周遍。

    據此是疑其法矣。

    于是人法不齊。

    機教不稱。

    何能通其道。

    滿其願耶。

    因是起疑而有此請爾。

     △二許說。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至)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依俗谛說有。

    依真谛說無。

    此二皆劣。

    非有非無。

    離情離見。

    依中谛說。

    是謂勝義。

    若以正眼觀之。

    此勝義亦是交争之地。

    非真勝義也。

    何也。

    維摩以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

    以問文殊師利。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

    如吾意者。

    一切法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

    離諸問答。

    是為入不二法門。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诘默然。

    今經曰。

    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然此勝義。

    為即文字語言是真勝義性耶。

    為離文字語言是真勝義性耶。

    佛曰。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惟妙覺明。

    以此看來。

    維摩默然。

    非是無言也。

    而世尊所說。

    亦非文字也。

    何者。

    此是一乘寂滅場地。

    是真阿練若處。

    阿練若。

    此雲離諠诤。

    寂滅場。

    即是離諠诤寂靜之處。

    人若悟此。

    便是大休歇大安樂田地。

    我今開示之。

    要使定性聲聞悟此。

    不堕于偏空之無。

    未得人法二空悟此。

    不堕于紛擾之有。

    若回向上乘阿羅漢等悟此。

    不堕非有非無定執有中道者。

    自然證得大休歇大安樂田地。

    故曰普為此會。

    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三正答。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至)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初垂機勘驗。

    富樓所述四疑。

    前二疑機器不齊。

    惑智若反。

    後二疑性相有異。

    融礙難安。

    世尊答中。

    惟釋後二。

    不言前二者。

    原其經旨。

    蓋法齊人自齊之。

    人在法中。

    法整于人爾。

    是知意自足而言不煩矣。

    從佛言下正答。

    初一句牒其所計。

    下二句弄引。

    佛謂即性之體。

    本是這點靈明。

    即性之用。

    亦是這點靈明。

    我豈不常開示汝等耶。

    富樓不省。

    遂上他鈎線雲。

    唯然。

    常聞斯義。

    佛見其有負堕處。

    便與下一錐雲。

    汝謂覺明明覺者。

    不知作何所解。

    為是性明稱其覺耶。

    為是性不明。

    如今要明他。

    稱其覺耶。

    富樓益不省。

    遂供曰。

    此之性覺之體。

    若無所明。

    則何以稱為覺乎。

    富樓意謂這性體。

    原自不明底。

    要有所明。

    方名為覺爾。

    斷在下文。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至)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二明真妄。

    初二句牒其所謬。

    佛曰據汝所見。

    性無所明。

    則不明矣。

    覺無所覺則非覺矣。

    若果如是。

    全是斷滅之見。

    何則。

    覺本來湛。

    性本來明。

    今爾曰。

    有所則覺。

    無所非明。

    殊不知有所覺是非覺。

    有所明是非明。

    非明而明。

    是妄明也。

    非覺而覺。

    是妄覺也。

    故今斷曰。

    汝言無明與明覺者。

    全是斷滅之見。

    非覺湛明性之謂矣。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至)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三明能所。

    前是據款。

    此是結案。

    據者。

    據其所見之謬。

    結者。

    結其妄覺之非。

    何也。

    覺本來湛。

    性本來明。

    汝謂性體不明。

    必有所明。

    方稱明性。

    若爾。

    則性體上立妄明矣。

    汝謂本覺無覺。

    必因所覺。

    方名明覺。

    若爾。

    則本覺上立妄覺矣。

    妄覺生能。

    妄明立所。

    故曰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能所才彰。

    同異必形。

    然此個性覺之上。

    豈有同異之謂哉。

    而今熾然成異矣。

    此個性體之上。

    豈有能所之謂哉。

    而今忽然立所矣。

    故曰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四明同異。

    此承上異字而來。

    夫性體至覺。

    人領不及。

    反謂之非覺。

    性體至明。

    人照不及。

    反謂之非明。

    非明非覺與至明至覺。

    便是異也。

    非明而明。

    非覺而覺。

    便是彼所異也。

    故曰異彼所異。

    又指所明所覺為異。

    指非明非覺為同。

    同者靜也。

    異者動也。

    動必資靜而發。

    靜必待動而明。

    故曰同異發明。

    又動即是靜。

    靜即是動。

    動靜一形。

    故複立無同無異。

    無同無異。

    即小乘與外宗。

    因生死而立涅槃是也。

    同異異同。

    即有情世間與器世間是也。

    何者。

    以至明至覺。

    成非明非覺。

    是一迷矣。

    非明而明。

    非覺而覺。

    是再迷矣。

    又明與不明。

    覺與不覺。

    混而為一。

    是展轉迷矣。

    展轉迷故衆生颠倒。

    生死相續。

    莫不由此也。

    及其推至于明所不明。

    覺所不覺。

    有情與無情。

    亦莫不由此同一妄爾。

    此意在後。

    臨文當見。

    但諸家所釋。

    或依三細六粗配之。

    此意較之于彼或親。

    較之于此反疏。

    餘概不取。

    止就本文釋之。

    要使學者切體聖意。

    勿至掠虛。

    是所望焉。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

     五結示妄相。

    如是者。

    指上能所同異異同等。

    蓋此等在覺明體上。

    雜然淆亂。

    紛擾不定。

    何者。

    才有個所相。

    便有個能相。

    才有個同相。

    便有個異相。

    如是能所同異異同相待不息。

    不息則生勞相。

    故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勞者即勞慮。

    勞慮久。

    精神昏昧。

    自然生塵。

    塵者昏而無知之物也。

    心地有塵。

    焉得不濁。

    故曰勞久發塵自相渾濁。

    細詳即三惑之因相也。

    何以知之。

    夫至明至覺。

    而凡非明非覺。

    非明即不明矣。

    非無明惑而何。

    所明所覺。

    必有能明能覺。

    能所對待。

    非塵沙惑而何。

    又所覺對所明為異。

    非明對非覺為同。

    同異互為因依。

    非見思惑而何。

    蓋覺明體上。

    以此三惑為因。

    是以世間衆生業果得而有焉。

    問。

    若爾妙明覺體。

    而有此三惑耶。

    曰。

    不然。

    佛曰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立明立所。

    非妄乎。

    既成其妄矣。

    妄見山河大地。

    妄見衆生遷流變化。

    乃至有情無情。

    或依或正。

    莫不同是一妄所成。

    譬如人夢。

    夢見山河國土。

    夢見彼我是非。

    夢見崇高富貴。

    夢見卑賤醜陋。

    雖有如是之相。

    其人當夢時。

    不知是假。

    及至醒時。

    了無所得。

    故知夢者因也。

    體上有如是之妄果。

    果不越乎因。

    因不出于妄。

    妄無所依。

    但依無明為住。

    故曰此之三惑。

    是體上之因也。

    從由是下。

    方說果相。

     △四明藏性生相。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至)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初總标。

    由是下略明三相。

    由是者。

    由此之故也。

    覺明體上。

    由此三惑。

    引起塵勞煩惱。

    夫塵之為性者。

    暗覆為義。

    勞之為性者。

    數動為義。

    煩是煩熱。

    惱是違拂。

    由覺明不覺。

    暗覆真性。

    故曰塵。

    即下覺明空昧四輪等是其相也。

    以能明能覺。

    數動其心。

    故曰勞。

    即下明妄非他。

    六妄等是其相也。

    又明所不明。

    覺所不覺。

    心地違拂。

    是以煩熱。

    故曰煩惱。

    即下想愛同結。

    唯殺盜淫三根本。

    是其相也。

    此特總标。

    故不言其義爾。

     起為下。

    先略釋以明引起之意。

    此本明本覺之性。

    不起則已。

    起則為所明所覺管定。

    如一念起。

    即被三世管定。

    故曰起為世界。

    其能明能覺之性不沉則已。

    沉則為非明非覺陷住。

    即一念不覺。

    被頑空陷住。

    故曰靜成虛空。

    是故有知見動。

    無知見沉。

    沉則同于虛空。

    動則異為世界。

    故曰虛空為同。

    世界為異。

    下彼無二句小結。

    謂彼見有同異。

    而立無同無異。

    是為常理。

    即如見有生死而立無生無死。

    是為涅槃。

    而今看來。

    即彼立常理。

    無同無異。

    立涅槃無生無死。

    在真體上亦是有為法爾。

    何常是實耶。

    故曰彼無同異。

    真有為法。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至)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次别釋。

    初别明世間。

    覺明下先明風輪。

    夫以至明至覺之性。

    認為非明非覺之空。

    昧而任之。

    相待生寒。

    搖動成風。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蓋風是動性。

    世界是住性故也。

     因空下次明金輪。

    空本不動搖。

    動搖是無明爾。

    因無明動。

    而明覺立礙。

    自然堅明者勝矣。

    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國土即無明所成也。

    金寶堅明可守也。

    故言保持爾。

     堅覺下三明火輪。

    然既以明覺堅成。

    無奈境風動搖。

    一堅一動。

    兩物相摩為勝。

    故以火光為變化性。

    然變化以性言者。

    正明火有燒性爾。

    燒則堅者失其堅。

    動者失其動。

    是火勝于二物者矣。

    寶明下四明水輪。

    明覺生愛故潤下。

    無明違拂故炎上。

    譬如暑蒸則汗出。

    心愛則流涎。

    二物不相勝。

    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大約十法界皆有見愛違拂等性。

    是以水能含浸也。

    已上四輪。

    良有次第。

    性覺不覺成空。

    空能生風。

    風勝于不覺。

    故以風次一。

    空動覺礙。

    礙是堅礙。

    堅又勝于風。

    故以金次二。

    能覺所覺。

    能所敵對是兩勝。

    火能化之。

    故以火次三。

    能明所明。

    炎上潤下。

    是兩不勝。

    水能含之。

    故以水次四。

    此四輪者。

    所謂次第相生。

    次第相勝者也。

     下明展轉生者。

    其山海草木。

    不出于四輪所生。

    如山海俱于地載。

    地即是土。

    是土從火生。

    若草木則從水生。

    是故别釋之。

    但世問論五行。

    而風不系焉。

    蓋彼據成相而言。

    此從生相而論。

    生當依真起妄。

    從妄所生。

    得有如是之果相也。

    故先明四輪。

    而後及山海草木爾。

     從火騰下明遞妄發生。

    水流濕。

    火就燥。

    物之性也。

    或交發之。

    火先于水。

    是火勝。

    故幹為洲潬。

    水先于火。

    是水勝。

    故濕為巨海。

    如或勿信。

    而今大海中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是非其證驗乎。

    又水火之相陵也。

    或水克火不勝。

    則水勢劣。

    而火則乘之。

    則結為高山。

    如勿勿信。

    而今山石擊則成??。

    融則成水。

    是非其證驗乎。

    又土水之相持也。

    土去掩水不勝。

    則土勢劣而水則乘之。

    抽為草木。

    如或勿信。

    而今林薮遇燒成土。

    因絞成水。

    是非其證驗乎。

     交妄下總結上義。

    謂上之諸相。

    非無因而生也。

    由前不覺。

    而成晦昧之空。

    空即無明生妄。

    妄立能所。

    妄見同異。

    如是一動一靜。

    遞相為種。

    由此之故。

    世界得以相生相續者也。

     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至)以是因緣衆生相續。

     二别明衆生。

    前明世界生相。

    今明衆生生起。

    以理揆之。

    世界生相。

    生于不覺。

    衆生生起。

    起于妄能。

    前文曰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明覺非妄能乎哉。

    又曰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明非妄明乎哉。

    蓋清淨心中。

    無端起此一念妄明之心。

    擾動其源。

    因動而有能相。

    衆生得生其間。

    若究而觀之。

    衆生所以生死死生而不已者。

    迨非覺明之過欤。

    故曰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然能獨非其自能也。

    必由于所相。

    所非其自立也。

    必因于能成。

    能屬性分。

    所屬界分。

    能所既立。

    衆生作業受用。

    不出于此。

    故曰所妄既立。

    明理不逾。

    所言不逾者。

    謂不過其域也。

    即如衆生性分中有妄能。

    是故耳能聽聲。

    衆生界分中有妄明。

    是故眼能見色。

    故曰以是因緣。

    聽不出聲。

    見不超色。

    此二支乃單起。

    故離中取境。

    下三支能所敵對。

    連複而起。

    故合中取境。

    若意則随根布獲。

    不局一支。

    于是得以六妄成就。

    然要知其結歸。

    不過總一妄能爾。

    隻一妄能。

    分開見覺聞知。

    以成性分界分之義。

    故曰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從同業相纏下。

    明衆生因緣。

    上雖明衆生所以生起。

    不知衆生所以自别。

    今則細釋其因緣。

    同業下總舉其類。

    總舉其類者。

    即胎卵濕化四生之類是也。

    因父母己業同。

    則感胎卵類。

    不因父母。

    但由己業。

    合處即生濕類。

    或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