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三

關燈
住婁東古興福禅寺沙門 濟時 述 △二辯六入。

     複次阿難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所言入者。

    即是相入之入。

    蓋真如無有際畔。

    六根皆可入故。

    不同小乘執為有故。

    以小乘定執有外塵等相是根生。

    故不同爾。

    今言入者。

    還是真如自覺自相。

    非有外塵入得矣故雲。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一眼入。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至)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第一辯眼入者。

    先舉喻以明其妄。

    前喻目勞故見狂花。

    此狂花相。

    非是外物。

    以妙覺明性。

    瞪勞發狂。

    妄見花相。

    然此狂花。

    離心畢竟無體。

    因于下标無生性。

    因明暗二塵發見居中。

    此之見性。

    亦非外物。

    以真如不守自性。

    吸此塵象。

    名為見性。

    然此見性。

    離塵畢竟無體。

    同彼狂花。

     如是阿難當知是見(至)又空自觀何關汝入。

     如是下廣破。

    當知是見非明暗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明暗若有見。

    不容有起滅矣。

    根若有見。

    便無有明暗矣。

    空若有見。

    還當見根。

    又空自觀。

    何關汝入。

    四處推之。

    都無有見。

    由是而論。

    今說有見者。

    的是真如自覺自相。

    何有于外物哉設有外物從眼入者。

    乃是虛妄。

    同彼瞪勞。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結成法義。

    若計明暗等塵入眼有見者。

    即是虛妄。

    不知此見性元是如來妙真如性。

    何有因緣自然為你見得耶。

     △二耳入。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至)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第二辯耳入者。

    先舉喻以明其妄。

    喻如耳勞頭中作聲。

    此聲相非是外物。

    以妙覺明心瞪勞發聦。

    妄有聲相。

    然此聲相。

    離心畢竟無體。

    因于下标無生性。

    今因動靜二塵發聞居中。

    此之聞性亦非外物。

    以真如不守自性。

    吸此塵象。

    名聽聞性。

    然此聞性。

    離塵畢竟無體。

    喻彼作聲。

     如是阿難當知是聞(至)又空自聞何關汝入。

     如是下廣破。

    當知如是聞性。

    非動靜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靜若有聞。

    則動時不應有。

    動若有聞。

    則靜時不應有。

    根若有聞。

    必無動靜。

    空若有聞。

    則非虛空。

    又空自聞。

    何關汝入。

    四處推之。

    都無聞體。

    由是而知。

    今有聞性者。

    的是真如自聞自心而已。

    何有于外物哉。

    設有外物從耳入者。

    乃是虛妄。

    同彼指塞。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結成法義若計動靜等相入耳有聞者乃是虛妄。

    不知此聞性元是如來妙真如性。

    何有因緣自然為你聞得耶。

     △三鼻入。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至)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第三辯鼻入者。

    先舉喻以明其妄。

    喻如畜勞。

    聞有冷觸諸香臭氣。

    此冷觸等相非是外物。

    以妙覺明心瞪勞。

    妄有冷觸等相。

    然此冷觸等相。

    離心畢竟無體。

    因于下标無生性。

    今因通塞二塵發聞居中。

    此之聞性實非外物以真如不守自性。

    吸此塵象名嗅聞性。

    然嗅聞性離塵畢竟無體同彼冷觸。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至)空自有聞何關汝入。

     當知下廣破。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通若有聞。

    則塞時性滅。

    塞若有聞。

    則通時不明。

    根若有聞。

    必無通塞。

    空若有聞。

    自當還嗅汝鼻。

    又空自聞。

    何關汝入。

    四處推之。

    都無有聞。

    由是而言。

    所有聞性者。

    的是真如自聞自性而已。

    何有于外物哉。

    設有外物從鼻入者。

    即是虛妄。

    同彼畜勞。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結成法義。

    若計通塞等入鼻有聞者。

    即是虛妄。

    不知此嗅聞性元是如來妙真如性。

    何有因緣自然為你嗅聞得耶。

     △四舌入。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吻(至)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第四辯舌入者。

    先舉喻以明其妄。

    喻如舌勞。

    則有甜苦等相。

    此甜苦等非是外物。

    以妙覺明心瞪勞妄有甜苦等。

    然此甜苦等離心畢竟無體。

     因甜苦下标無生性。

    今因甜苦淡二塵發知居中。

    此知味性是非外物。

    以真如不守自性。

    吸此塵象。

    名知味性。

    然此知味性。

    離塵畢竟無體。

    同彼甜淡。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至)又空自知何關汝入。

     如是下廣破。

    當知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

    非因淡有。

    又非根生。

    不于空出。

    何以故。

    此知味性。

    若從甜苦來。

    則淡時性滅。

    淡若有知。

    則甜性已亡。

    根若有知。

    必無甜淡。

    及與苦塵。

    空若有味。

    非性所及。

    又空自知。

    何關汝入。

    四處推之。

    都無知味性。

    由是而言。

    所有知味性者。

    的是真如自嘗自體而已。

    何有于外物哉。

    設有外物從舌入者。

    即是虛妄。

    同彼?勞。

     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結成法義。

    若計甜苦等相從舌入者。

    即是虛妄。

    不知此知味性。

    元是如來妙真如性。

    何有因緣自然為你嘗得耶。

     △五身入。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至)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第五辯身入者。

    先舉喻以明其妄。

    喻如觸勞。

    顯于離知。

    離知者。

    離冷從熱。

    離熱從冷。

    皆以勢言。

    故曰離知。

    且離知之體。

    非是外物。

    以妙覺明心瞪勞妄有知性。

    然此知性離心畢竟無體。

     因于下标無生性。

    今因離合二塵發覺居中。

    此之覺知。

    乃非他物。

    以真如不守自性。

    吸此塵象。

    名知覺性。

    然此知覺性。

    離塵畢竟無體。

    同彼手觸。

     如是阿難當知是覺(至)空自知覺何關汝入。

     如是下廣破。

    當知是覺。

    非離合來。

    非違順有。

    不于根出。

    又非空生。

    何以故。

    此知覺性對離合時。

    合若有知。

    到離時則知性已滅。

    離若有知。

    則合時知性便亡。

    違順亦同此破。

    又根若有知。

    必無離合違順四相。

    空若有知。

    何關汝入。

    四處推之。

    都無知性。

    由是而論。

    所有知覺性者。

    的是真如自心取自心而已。

    何有于外物哉。

    設有外物。

    從身入者。

    則是虛妄。

    同彼離知。

     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結成法義。

    若計離合違順入身有觸相者。

    即是虛妄。

    不知此覺觸相。

    元是如來妙真如性。

    何有因緣自然為你知得耶。

     △六意入。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至)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第六辯意入者。

    先舉喻以明其妄。

    喻如意勞。

    故有寤寐憶忘等事。

    此寤寐等非是外物。

    以妙覺明心瞪勞。

    妄有寤寐憶忘生滅等事。

    習歸意中。

    然此寤寐等。

    離心畢竟無體。

     因于下标無生性。

    今因生滅二塵。

    集知居中。

    此集知性。

    亦非外物。

    以真如不守自性。

    随見聞等流。

    流至無際。

    意則迎之。

    意者。

    象也。

    肖象其事。

    稱意知根。

    意知即覺知也。

    然此覺知性。

    離塵畢竟無體。

    同彼寤寐等。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至)自是空知何關汝入。

     如是下廣破。

    當知如是覺知之根。

    非寤寐來。

    非生滅有。

    不于根出。

    亦非空生。

    何以故。

    此意知根。

    寤時若有。

    到寐時便無。

    将何為寐。

    寐性反此。

    生時若有。

    到滅時便無。

    将何為滅滅性反此。

    至若根出者。

    其寤寐開合。

    乃屬身根。

    與意絕不相幹。

    而今有意知根者。

    竟同空花。

    又空若有知。

    何關汝入。

    四處推之。

    都無有意。

    由是而論。

    所有意知根者。

    的是真如自憶自覺而已。

    何有于外物哉。

    設有外物從意入者。

    則是虛妄。

    同彼瞪勞。

     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結成法義。

    計生滅覺知心性入意有知者。

    即是虛妄。

    不知此覺此知。

    元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何有因緣自然為你意得耶。

     △三辯十二處。

     複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所言處者。

    處是處所。

    此十二處。

    即是心之處所問。

    圓通無際。

    真界不形。

    何以有處所耶。

    曰譬如人夢好屋宅。

    便生樂受。

    不惟樂受。

    更生我想。

    及至醒時。

    了無所得。

    醒且不論。

    即彼夢屋。

    豈是外物耶。

    不知全是自心捏出。

    作樂受想也。

    此十二處亦然。

    故曰。

    即如來藏妙真如性。

     △一色塵。

     阿難汝且觀此祇陀樹林(至)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第一辯色塵。

    先舉事徴起。

    祇陀樹林及諸泉池。

    此是眼家之境。

    蓋眼不曾到林泉之處。

    何者。

    眼到林泉時。

    便有出入之相矣。

    今眼中無有出入之相。

    故不曾到林泉之處。

    然林泉亦不到眼睛之上。

    何者林泉到時。

    眼無栽樹之隙。

    亦無受泉之地。

    故不曾到眼睛之上。

    然則今見祇陀樹林及諸泉池者。

    為是色生眼見耶。

    為是眼生色相耶。

    辯見下文。

     阿難若複眼根生色相者(至)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阿難下辯無生性。

    初破眼生色相者。

    若眼見實體色。

    許汝有相。

    假如見空便是非色。

    非色則見相之性已銷。

    銷則都無。

    誰知其無者。

     次破色生眼見者若實體色到眼。

    許汝有見。

    假如空是非色。

    非色見空之性亦亡。

    亡則都無。

    誰知其無者。

    由是而論。

    見性尚無。

    何有于處耶。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結成法義見空是無見。

    見色亦是無見。

    空色既無。

    處亦不立。

    而今有色可見者乃是虛妄。

    不知此色此相。

    元是如來妙真如性。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可見矣。

     △二聲塵。

     阿難汝更聽此祇陀園中(至)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第二辯聲塵。

    先舉事徴起。

    鐘鼓雖為耳家之境。

    然亦不能為心之處。

    何者聲無有往來相故。

    聲既無往來。

    則耳何取于境哉。

    以耳亦無往來相故。

    耳既無往來。

    則聲何取于處哉。

    故今問曰。

    食辦擊鼓衆集撞鐘者。

    為是聲來耳邊乎。

    為是耳往聲處乎。

    辯見下文。

     阿難若複此聲來于耳邊(至)若無來往亦複無聞。

     阿難下辯無生性。

    初破聲來耳邊者。

    假如我乞食于城中。

    在祇林是無我矣。

    喻聲來阿難耳邊。

    則鐘鼓處是無聲矣。

    在祇林就該無聞。

    今則不然。

    鐘聲。

    一擊。

    同來食處。

    以是知聲不來耳邊明矣。

    若複下次破耳往聲處者。

    假如我歸祇林。

    在城中是無我矣。

    喻耳已往擊鼓之處。

    則耳根上無有聞性矣。

    大衆就該不知。

    今則鐘聲齊擊齊聞。

    至于象馬牛羊皆有音響。

    以是知耳不往聲處明矣。

    又俱無往來則聞義不成。

    由是而知。

    聞且不成。

    何有于處乎。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結成法義。

    聲不來耳邊。

    則無聞性耳不往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