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三

關燈


    則無聲相。

    今有聲可聞者乃是虛妄。

    不知此聲此聞。

    元是如來妙真如性。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可聞矣。

     △三香塵。

     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旃檀(至)生于汝鼻為生于空。

     第三辯香塵。

    先舉事徴起。

    蓋謂香雖是鼻家之境。

    然鼻中無旃檀氣。

    旃檀上無聞性。

    虛空亦無香質。

    三處推此。

    各無有生性。

    故今問曰。

    今然一铢。

    而四十裡同時聞者。

    事實可怪也。

    此香為生于木耶。

    生于鼻耶。

    為生于空耶。

    破見下文。

     阿難若複此香生于汝鼻(至)四十裡内雲何已聞。

     阿難下辯無生性。

    初破鼻生者。

    鼻若有香。

    生于汝鼻。

    就該從鼻中出矣。

    今則不然。

    鼻非旃檀。

    而有旃檀氣。

    稱汝聞香者。

    明是外來。

    說聞非義。

     次破空生者。

    空若有香。

    體應常在。

    今則不然。

    爇則成香。

    不爇無聞。

     三破木生者。

    爇木騰煙。

    鼻合蒙煙不當聞香。

    今則不然。

    煙未及遠。

    乃四十裡内同聞。

    由是而知香性無生。

    何有于處乎。

     是故當知香鼻與聞(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結成法義。

    鼻不生旃檀。

    旃檀無鼻性。

    今有香可聞者。

    乃是虛妄。

    不知聞香聞義。

    元是如來妙真如性。

    本非因緣。

    非自然可嗅也。

     △四味塵。

     阿難汝常二時衆中持缽(至)生于舌中為生食中。

     第四辯味塵。

    先舉事徴起。

    味雖是舌家之境。

    蓋舌不生味。

    食亦不生味。

    空亦不生味。

    三處推之。

    各無生性。

    味從何來。

    故今問曰。

    汝常持缽。

    或遇酥酪醍醐上味者。

    此味為生于空耶。

    生于舌耶。

    為生于食乎。

    破見下文。

     阿難若複此味生于汝舌(至)必無所知雲何名味。

     阿難下辯無生性。

    初破根生此味若生于舌者。

    舌非多體。

    祇有一舌。

    既辨酥酪。

    不應嘗蜜。

    若不變移。

    雲何知味。

     次破食生。

    若生于食者。

    食若有識。

    不待汝嘗。

    食非有識。

    汝何名味。

     三破空生。

    此味生于空者。

    空若有味。

    味是何味。

    若作鹹味。

    則此界人同于海魚。

    且既成鹹。

    奚能知淡。

    淡既不知。

    雲何名味。

    由是而論。

    味本無生。

    何有于處耶。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結成法義。

    舌無有味性。

    食亦無有嘗性。

    今有味可嘗者。

    乃是虛妄。

    不知此味此性。

    元是如來妙真如性。

    本非因緣。

    非自然可嘗也。

     △五觸塵。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至)能為在手為複在頭。

     第五辯觸塵。

    先舉事徴起。

    就身而論。

    觸雖是身家之境。

    然頭本無觸。

    手亦無觸。

    能亦無觸。

    所亦無觸。

    四處推之。

    各無生性。

    誰為是觸。

    故今問曰。

    汝常晨朝以手摩頭而知觸為身者。

    為在能耶所耶。

    為在手乎頭乎。

    破見下文。

     若在于手頭則無知(至)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若在下辯無生性。

    初破互有互無。

    此之觸性。

    若一有一無。

    觸則不成。

    若各各有。

    則成二身。

     次破一體此之觸性。

    若頭與手一觸所生。

    便是一體。

    不待相摩。

     三破二體。

    此之觸性頭手皆有觸當分能所。

    在能非所。

    在所非能。

    由是而知。

    此覺觸之性尚無。

    處何由生。

    不應虛空為汝成觸。

     是故當知覺觸與身(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結成法義。

    頭手無觸性。

    空亦無觸性。

    今有覺觸者。

    乃是虛妄。

    不知此覺此觸。

    元是如來妙真如性。

    本非因緣。

    非自然知觸也。

     △六法塵。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至)為當離心别有方所。

     第六辯法塵。

    先舉事徴起。

    善惡無記等法。

    雖是意家所緣之境。

    然不能為心之處。

    以諸法無自體故。

    但緣自心相分。

    自心相分。

    亦是無實體故。

    猶如空中花。

    鏡中像。

    究而觀之。

    空亦不曾生。

    鏡亦不曾生。

    諸法等相。

    實無有生。

    故今問曰。

    善惡等法。

    為複即心所生耶。

    為當離心别有耶。

    破見下文。

     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至)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阿難下辯無生性。

    初破即心者。

    即心是無生故。

    何也。

    以心但緣假法。

    不緣實法故。

    實法者即塵也。

    如火與風。

    風則有寒性。

    火則有燒性。

    故名實法也。

    假法者非塵也。

    如水與波。

    波則是異相。

    水則是同相。

    故名假法也。

    今善惡等法。

    即心所生者。

    即心是假法。

    非塵也。

    故曰。

    非心所緣雲何成處。

     次破離心者。

    離心亦是無生故。

    何也。

    心若離心。

    為有知乎。

    為非知乎。

    若有知者。

    知則名心。

    還是自體。

    自體是無生故。

    異汝非塵。

    便同他心。

    他心亦即是無生故。

    不然即汝心外。

    更有心為汝知者。

    亦即是無生故。

     若非知者。

    此非知心。

    離了諸塵事業。

    都無表示。

    既無表示。

    即是無生。

    設使除了人間。

    更有空外。

    非所緣處為汝心者。

    亦即是無生。

    由是而論。

    意實無生。

    處從誰立耶。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結成法義。

    心意俱無有生。

    法處亦無有生。

    今有意為法塵者。

    乃是虛妄。

    不知此意。

    即心即法。

    元是如來妙真如性。

    本非因緣。

    非自然可意為法也。

     △四辯十八界。

     複次阿難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複次下總标所言界者。

    界是界限。

    如耳司聞。

    目司見。

    不相逾越故。

    以根六。

    塵六。

    加今六識。

    成十八界。

    問。

    識何以為界耶。

    曰猶如赤子。

    語不明了。

    見物祇是哆哆啝啝而已。

    此純是心之用也。

    迨長學齊言楚語。

    見物就知青黃長短美惡。

    見人則知張三李四。

    此純是識之用也。

    比向赤子哆哆啝啝時。

    則有間矣。

    故曰界者。

    限也。

    以界限其心。

    與根境為一耳。

    據實而言。

    此之識心。

    元是自己妙覺明心。

    更非他物。

    故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一眼識。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至)因色所生以色為界。

     第一辯眼識者。

    先牒計徴起。

    佛比為凡夫執有。

    故于小乘部中。

    方便說有因緣生。

    是汝所明也。

    今乃直示一心。

    豈可更執為有耶。

    何者。

    眼中無色識。

    色中無眼識。

    若以眼色為緣。

    生于眼識者。

    此識既因眼所生。

    即以眼為界。

    因色所生。

    即以色為界。

    今問此眼與色。

    何界所生其識耶。

     阿難若因眼生(至)體性雜亂雲何成界。

     中觀論雲。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說無生。

    初從阿難若因眼生下破自生。

    謂若因眼生者。

    無藉于色空矣。

    無色空無可分别。

    識将何用。

    又非青黃無所表示。

    界從何立。

    由是而知。

    識不從自生明矣。

     次若因色生下破他生。

    謂若因色生者若色生時。

    許汝有識。

    若色滅時。

    識則随滅。

    雲何知空。

    又色變時許識不遷。

    界從何立。

    由是而知。

    識不從他生明矣。

     三從變則變下破無因生。

    若從變。

    界相自無。

    若不變。

    識性常一。

    一于色應不識空。

    一于空應是無識。

    色空二無。

    識自無因。

    無因生識。

    決無此理。

    由是而知。

    識不從無因生明矣。

     四從若兼二下破共生。

    若兼眼色。

    合則無中則不生識。

    離則兩合亦不生識。

    謂一半合眼則有知。

    一半合色則無知。

    如是有知與無知。

    體性雜亂雲何成界。

    由是而知。

    識不從共生明矣。

     是故當知眼色為緣(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結示無生。

    據理而言。

    眼不生識。

    色亦不生識。

    界亦不生識。

    三處推之。

    都無有識而汝執眼色為緣。

    生眼識者。

    豈非是虛妄乎。

    不知夫即眼即色即識。

    元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本非因緣非自然識得也。

     △二耳識。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至)因聲所生以聲為界。

     第二辯耳識者。

    先牒計徴起。

    小乘計耳識從緣生者。

    殊不然耳本不生聲識。

    聲亦不生耳識。

    若以耳聲為緣。

    生于耳識者。

    此識為複因耳所生。

    即以耳為界。

    因聲所生。

    即以聲為界。

    今問此聲與耳何界所生其識耶。

     阿難若因耳生(至)則内外相複從何成。

     初從若因耳生下破自生。

    眼耳皆以離中取境。

    故以動靜為诘。

    今若因耳生不由動靜。

    動靜不由。

    必無所知。

    識何形貌。

    若取耳聞。

    無動靜故。

    既無動靜。

    聞無所成界何以立。

    蓋耳形雜色屬浮塵。

    觸聲屬法塵。

    取此為識。

    則界難定矣。

    由是而論。

    耳識不從自生明矣。

     次從若生于聲下破他生。

    識因聲有。

    不關聞根。

    聞根若無。

    聲相何在。

    又許聲生因聞有相。

    聞應聞識。

    誰辯聲。

    體。

    由是而知。

    耳識不從他生明矣。

     三從不聞非界下破無因生。

    不聞則無能聞根矣。

    非界則無所聞相矣。

    所聞既無。

    何有于識。

    能聞不有。

    誰當聲相。

    且識有聞。

    還同于聲。

    何成界義耶。

    設聞無知。

    終為草木。

    何稱聞識乎。

    由是而知。

    耳識不從無因生明矣。

     四從不應聲聞下破共生根境尚不許有識。

    雜成中界。

    豈是有耶。

    中位既無。

    内外何成。

    由是而知。

    耳識不從共生明矣。

     是故當知耳聲為緣(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下結示無生。

    據理而論。

    耳亦不生識。

    聲亦不生識。

    界亦不生識。

    三處推之。

    都無有識。

    而汝執耳聲為緣。

    生耳識者。

    即是虛妄。

    不知夫即耳即聲即識。

    元是如來藏妙真如性。

    本非因緣。

    非自然得聞也。

     △三鼻識。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至)因香所生以香為界。

     第三辯鼻識。

    先牒計徴起。

    小乘一向執緣生為義。

    大乘不然。

    鼻亦不生識。

    香亦不生識。

    而汝所執鼻香為緣生于鼻識者。

    此識為複因鼻所生。

    即以鼻為界。

    因香所生。

    即以香為界。

    今問此香與鼻。

    何界所生其識耶。

     阿難若因鼻生(至)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初從若因鼻生下破自生。

    肉形是浮塵根。

    嗅知是勝義根。

    若取肉形屬于身攝。

    即是觸知。

    不名鼻知。

    若取嗅知。

    嗅肉為知。

    還同身攝。

    嗅空為知。

    肉應無覺。

    即香為知。

    何預汝事。

    又臭則非香。

    香應非臭。

    香臭俱聞。

    應有兩鼻。

    香臭一體。

    界從誰立。

    由是而論。

    鼻識不從自生明矣。

     次從若因香生下破他生。

    若因香生。

    理則不然。

    如眼有見不能觀眼。

    識因香有。

    應不知香。

    若說有知。

    定屬于能。

    非香所生矣。

    若不知香。

    尚無界義。

    何有于識也。

    由是而知。

    鼻識不從他生明矣。

     三從香非知有下破無因生。

    香不因根。

    不成香界。

    識不知香。

    那稱鼻識。

    故知鼻識不從無因生明矣。

     四從既無中間下破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