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住婁東古興福禅寺沙門 濟時 述
△三即想是妙。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至)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此中問意極遠。
從七徴來。
則所依之處不存。
推二根本後。
則能依之心頓絕。
及至請辯其目。
而見又無所從。
如此。
全無著落矣。
故喻如失乳兒。
後見陳那說客塵去而主人在。
又吾言手有開合而見無舒卷。
身有往來而性無動靜。
佛皆許之。
若然又似有領略矣。
故喻忽遇慈母。
雖然。
但不知何者即是。
若認即身即心是真。
目前又是生滅法。
若認即身即心是妄。
現前佛又許是不生滅性。
于是遲疑兩楹。
目前畢竟是真耶是妄耶。
身心是生滅耶不生滅耶。
故請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
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至)諸有漏者鹹皆願聞。
夫教有内宗外宗。
内宗不出于一心。
外宗不離乎斷常二見。
此二見不即一心。
乃外起邪見而乖亂真常。
故謂之外。
設内宗雖即一心。
而無正見。
乃着妄見而混濫内宗。
亦似乎外也。
故不可不辯。
今阿難被佛劄到斷。
說心不得。
說性不得。
說見不得。
說不見不得。
正是難處。
是以斯匿出來從旁一拶。
要活阿難之機。
以正内外之分爾。
波斯匿。
此雲和悅。
又雲勝軍。
王是自在之義。
又是主宰之稱。
佛意謂學道之人。
在五蘊中作得主宰。
便是勝軍。
于生死中得大自在。
方稱和悅。
觀斯匿即是這樣子。
故借以發揮耳。
大約文字到盡處。
極是難說。
是故立像以明其意。
要人向言外承當。
不堕斷常生滅之見。
乃是學道得力處也。
迦旃延。
姓也。
名迦羅鸠?。
執諸法亦有亦無。
毗羅胝子。
母名也。
别字删阇夜。
執諸法自然性。
總是外道斷見之法。
後文阿難以因緣自然相難者。
即此是其章本雲。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至)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從佛告下。
佛欲撥開想陰。
指出真常。
先立二大柱。
一提金剛常住。
一提生滅變壞。
今初先述生滅變壞。
從世尊我今下總标。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下别述生滅之相。
佛言如是下别述變壞之狀。
又佛言大王下複述二種生死。
一分段生死。
二變易生死。
從王言下述分段生死。
若複令我下述變易生死。
大概述變易則稱之刹那。
述分段則限于年歲。
變壞從形言。
生滅因念遷。
此一期生滅變壞首尾情狀不過如此。
然文勢極有頓挫。
大中有小。
粗中有細。
細中有妙。
妙至于無聲而止。
猶如春陽造化。
令萬卉芬芳。
其不知不覺一花一态。
至于無形而止。
又如名家畫。
師先布勢。
令弟子填彩。
其不知不覺至于不可盡而止。
要知此段文意亦然。
但觀世尊問。
斯匿答。
世尊先行。
斯匿後随。
亦不知不覺見得言外底一段意思。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至)王言不也世尊。
從佛告大王下。
次示金剛常住不朽。
然有挑有撥。
先匿王叙迦旃延。
此身死後斷滅。
名為涅槃。
佛今挑曰。
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歲。
經過此流。
即知是恒河水。
向匿王叙我觀現前念念生滅。
新新不住。
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佛今挑曰。
大王汝說二十衰于十歲。
則三歲時見恒河水。
至年十三其水雲何。
王言與三歲時。
宛然無異。
于今六十亦無有異。
前匿王叙我昔孩孺膚腠潤澤。
而今頹齡迫于衰耄。
逮将不久。
佛今挑曰。
則汝今時觀此恒河。
于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
王言不也世尊。
迹是而論。
觀河之見既無童耄。
而匿王懼死之心。
豈非徒勞乎。
況觀河之性尚無有異。
而匿王憂壞之思。
甯非無謂乎。
且三歲時。
即知是恒河水。
于今思之宛然。
而外道斷滅之見是非邪計乎。
由是觀之。
若言世谛是真實。
吾不信矣。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至)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此撥歸真常之性也。
若以世相言之。
似有變壞。
若以佛眼觀之。
實同金剛常住不朽。
故今撥曰。
皺者為變不皺者非變。
若以俗谛考之。
宛有生滅。
若以真谛參之。
實無生滅。
故今撥曰。
變者受滅。
不變者元無生滅。
于是論之。
有為之相不真。
而無為之性實同金剛常住不朽。
何外道末伽黎斷滅之說可信耶。
已上辯想陰即妙。
匿王所述者。
通篇是想陰。
是生滅法。
世尊所示者。
通篇是常理。
是無生滅法。
一挑一撥。
一經一緯。
宛似織錦。
然觀世尊之意。
正如水清珠入泥潦。
明月光回幽谷。
不得不明。
不得不清。
妙指徽音。
令人注聽無厭。
△四即行是妙。
阿難即從座起(至)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此由前雲我見如來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又我頭自動。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
誰為搖動。
而佛皆雲如是。
似為肯我。
及至結責。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
颠倒行事。
如此深責。
又似不肯我。
今來見佛告斯匿觀河之見本無生滅。
恰恰與我前來見處一般。
由是遂起争執。
複請曰。
若此見性必不生滅。
雲何名我遺失真性颠倒行事。
籲。
若如此。
阿難不但不知自己落處。
兼不識佛語。
殊不知佛之兩個如是。
乃是設陷虎機。
又是佛自收機處。
蓋虎不陷則機不深。
機不收則自宗不通矣。
又匿王一說。
乃是隔林伏騎。
逆料阿難作如此見耳。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至)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佛隻一臂。
而阿難兩處負堕。
佛手下指則謂之倒。
佛手上指則謂之正。
及問其颠倒名字所在。
則又茫然不知落處。
事實可怪爾。
不知正又誰道來。
倒又誰道來。
于此明得。
汝身佛身隻一間矣。
何倒正之可雲哉。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至)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前阿難問中有二義。
一問身心真妄虛實。
一問現前生滅與不生滅性。
匿王一案。
便是驗其生滅。
垂臂一則便是勘其虛實。
又匿王所問是生滅之相。
如來所指是不生滅之義。
而阿難所對無非是颠倒。
如來所示無非是真實。
乃今觀如來如是勘驗。
如是指示。
而阿難全不知生滅與不生滅。
真實與颠倒。
由是佛興慈悲。
開示(雲雲)。
文二。
其一我常說言下總釋。
其二晦昧為空下别釋。
其一總釋者。
色心二字。
總指根塵識三是。
諸緣即善惡業等攀緣是。
所使即三界二十五有人天七趣是。
此等業識心使。
不在别處緣。
惟在自心上現耳。
今阿難不知身心真妄虛實者。
由向來執妄以遺真。
執虛以迷實。
曾不知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悟則全體是真。
迷則全體是妄。
妄即是虛。
真即是實。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一體法爾。
豈别有也。
雲何下責其所失。
謂遺自己本妙圓心。
而乃執根塵虛妄幻心。
不認悟而認迷。
是為大錯也。
其二别釋者。
晦昧為空三句。
重釋上色字。
色雜妄想二句。
重釋上心字。
聚緣内搖二句。
重釋上緣字。
昏擾擾相三句。
重釋上使字。
不知色身三句。
是重釋上惟心二字。
概而論之。
妙明心上。
一念不覺謂之無明。
因不明。
遂成晦昧之空矣。
空以色暗謂之頑空。
心受色籠謂之妄想。
想随業感成身。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動搖其性。
六受用根。
奔逸流境。
既擾其源。
便迷其本。
他且不論。
隻如今日阿難。
攬佛手以為心。
援兜羅以為色。
愛白淨軟滑以為緣。
計指上指下為心之使。
當爾之時。
認佛手則失自心。
認自心則失佛手。
兩不可得。
故不知颠倒名字所在。
殊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
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如鏡含像。
像還是鏡。
一法所成。
非外有也。
譬如下引喻責迷。
漚即是海。
海即是漚。
而今人祇知是漚。
不知是海。
祇知肉團心是我。
不知汝身汝心。
皆是海中之漚。
鏡中之像。
不知指何者為真耶。
何者為妄耶。
何者是虛耶。
何者是實耶。
故曰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如我垂手等無差别。
真是可憐愍者。
已上辯行陰即妙。
問。
既是行陰。
何連五陰說耶。
曰。
行陰是諸蘊功曹。
無此則諸陰不起矣。
由行陰起得諸陰連屬。
是故此篇以色心諸緣。
及心所使為示者。
正是指行陰說也。
△五即識是妙。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阿難一往承佛開示以來。
識得本覺無覺。
若取無覺。
恐堕斷見。
故不敢認。
始覺有覺。
若取有覺。
恐堕常見。
故不敢認。
若兩倚即是而邊。
中位亦是虛設。
總落外見。
故不敢認。
若都無見識。
又沒個出頭處。
今聞如來說法之音。
而我悟妙明元所圓滿。
湛然覺了是我之心乎。
然亦未敢認者。
阿難自先虛步。
以邀世尊作證耳。
此阿難不知緣心是比量境。
誤以為現量性。
故作如是陳白。
問。
現量與比量何如。
曰。
初五塵到根時。
未行意地。
即是現量境。
一刹那便過去矣。
豈容拟議于其間哉。
今阿難所陳。
乃是比量。
非真現量也。
故佛為其揀雲。
汝等尚以緣心聽法。
此心亦緣。
非得法性。
所言緣心者。
乃是緣境托心。
非識蘊比量而何。
故曰阿難所陳者。
乃是比量。
屬于識蘊。
非真現量也明矣。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至)離諸法緣無分别性。
二喻文顯可知。
但阿難不觀月而觀指。
不悟真而悟假。
是其用心之錯矣。
又亭主不同暫客去來。
真性豈随緣心分别。
既有分别。
宛是識蘊。
非真常之道矣。
設彼救雲。
我現緣心時。
不取着聲相。
故無生滅。
既不取着聲相故無生滅。
則真性自有分别。
不待緣起矣。
今離聲相外。
何無分别性耶。
不但一聲相如此。
六塵之相都如此。
離諸法緣。
無分别性。
性無分别。
而有緣心可說。
非是其識蘊邊事耶。
較之外道俱舍。
不知認為冥谛。
與阿難性無分别。
而計有緣心。
要說不同。
不可得矣。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至)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世尊指定阿難心性。
乃是緣會而有。
緣散則無。
雲何是汝主人公。
隻此一問。
便是籍沒了家私。
更要他納物事在。
阿難遂口硬說。
我之心性各有所還。
如來說妙明元心。
雲何無還。
看來雖是箭鋒相拄。
殊不知全身在彀下了也。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至)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此個意思。
乃是據客置主人耳。
何以。
佛在阿難面前阿難自應見佛。
汝見我之見。
雖非本來之性。
如第二月。
捏所成者。
然料非是他人之見。
的是阿難自己見精所見。
無庸還也。
何以知之。
譬如月影從真月出。
可說有還去底道理。
今汝見我之見。
如第二月。
乃是阿難自己。
捏所成者。
還于誰耶。
脫更弗信。
我今示汝無還之地。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至)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世尊将欲示無還之地。
故先列有還之相。
從阿難此大講堂下。
列八還之相。
阿難汝鹹看此下。
标八還之處。
此之八相既有還處。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
當欲誰還。
隻此一問。
要阿難自悟自己見性無還也。
何以故下。
别釋無還。
以顯有還之相雖差。
而汝無還之見不殊。
故結示雲。
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
不汝還者。
非阿難本性而何。
則知汝心下。
責阿難迷卻自己本妙明淨無還之性。
而随此八種妄想有還之境。
終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至)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此中問意極遠。
從七徴來。
則所依之處不存。
推二根本後。
則能依之心頓絕。
及至請辯其目。
而見又無所從。
如此。
全無著落矣。
故喻如失乳兒。
後見陳那說客塵去而主人在。
又吾言手有開合而見無舒卷。
身有往來而性無動靜。
佛皆許之。
若然又似有領略矣。
故喻忽遇慈母。
雖然。
但不知何者即是。
若認即身即心是真。
目前又是生滅法。
若認即身即心是妄。
現前佛又許是不生滅性。
于是遲疑兩楹。
目前畢竟是真耶是妄耶。
身心是生滅耶不生滅耶。
故請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
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至)諸有漏者鹹皆願聞。
夫教有内宗外宗。
内宗不出于一心。
外宗不離乎斷常二見。
此二見不即一心。
乃外起邪見而乖亂真常。
故謂之外。
設内宗雖即一心。
而無正見。
乃着妄見而混濫内宗。
亦似乎外也。
故不可不辯。
今阿難被佛劄到斷。
說心不得。
說性不得。
說見不得。
說不見不得。
正是難處。
是以斯匿出來從旁一拶。
要活阿難之機。
以正内外之分爾。
波斯匿。
此雲和悅。
又雲勝軍。
王是自在之義。
又是主宰之稱。
佛意謂學道之人。
在五蘊中作得主宰。
便是勝軍。
于生死中得大自在。
方稱和悅。
觀斯匿即是這樣子。
故借以發揮耳。
大約文字到盡處。
極是難說。
是故立像以明其意。
要人向言外承當。
不堕斷常生滅之見。
乃是學道得力處也。
迦旃延。
姓也。
名迦羅鸠?。
執諸法亦有亦無。
毗羅胝子。
母名也。
别字删阇夜。
執諸法自然性。
總是外道斷見之法。
後文阿難以因緣自然相難者。
即此是其章本雲。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至)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從佛告下。
佛欲撥開想陰。
指出真常。
先立二大柱。
一提金剛常住。
一提生滅變壞。
今初先述生滅變壞。
從世尊我今下總标。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下别述生滅之相。
佛言如是下别述變壞之狀。
又佛言大王下複述二種生死。
一分段生死。
二變易生死。
從王言下述分段生死。
若複令我下述變易生死。
大概述變易則稱之刹那。
述分段則限于年歲。
變壞從形言。
生滅因念遷。
此一期生滅變壞首尾情狀不過如此。
然文勢極有頓挫。
大中有小。
粗中有細。
細中有妙。
妙至于無聲而止。
猶如春陽造化。
令萬卉芬芳。
其不知不覺一花一态。
至于無形而止。
又如名家畫。
師先布勢。
令弟子填彩。
其不知不覺至于不可盡而止。
要知此段文意亦然。
但觀世尊問。
斯匿答。
世尊先行。
斯匿後随。
亦不知不覺見得言外底一段意思。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至)王言不也世尊。
從佛告大王下。
次示金剛常住不朽。
然有挑有撥。
先匿王叙迦旃延。
此身死後斷滅。
名為涅槃。
佛今挑曰。
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歲。
經過此流。
即知是恒河水。
向匿王叙我觀現前念念生滅。
新新不住。
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佛今挑曰。
大王汝說二十衰于十歲。
則三歲時見恒河水。
至年十三其水雲何。
王言與三歲時。
宛然無異。
于今六十亦無有異。
前匿王叙我昔孩孺膚腠潤澤。
而今頹齡迫于衰耄。
逮将不久。
佛今挑曰。
則汝今時觀此恒河。
于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
王言不也世尊。
迹是而論。
觀河之見既無童耄。
而匿王懼死之心。
豈非徒勞乎。
況觀河之性尚無有異。
而匿王憂壞之思。
甯非無謂乎。
且三歲時。
即知是恒河水。
于今思之宛然。
而外道斷滅之見是非邪計乎。
由是觀之。
若言世谛是真實。
吾不信矣。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至)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此撥歸真常之性也。
若以世相言之。
似有變壞。
若以佛眼觀之。
實同金剛常住不朽。
故今撥曰。
皺者為變不皺者非變。
若以俗谛考之。
宛有生滅。
若以真谛參之。
實無生滅。
故今撥曰。
變者受滅。
不變者元無生滅。
于是論之。
有為之相不真。
而無為之性實同金剛常住不朽。
何外道末伽黎斷滅之說可信耶。
已上辯想陰即妙。
匿王所述者。
通篇是想陰。
是生滅法。
世尊所示者。
通篇是常理。
是無生滅法。
一挑一撥。
一經一緯。
宛似織錦。
然觀世尊之意。
正如水清珠入泥潦。
明月光回幽谷。
不得不明。
不得不清。
妙指徽音。
令人注聽無厭。
△四即行是妙。
阿難即從座起(至)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此由前雲我見如來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又我頭自動。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
誰為搖動。
而佛皆雲如是。
似為肯我。
及至結責。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
颠倒行事。
如此深責。
又似不肯我。
今來見佛告斯匿觀河之見本無生滅。
恰恰與我前來見處一般。
由是遂起争執。
複請曰。
若此見性必不生滅。
雲何名我遺失真性颠倒行事。
籲。
若如此。
阿難不但不知自己落處。
兼不識佛語。
殊不知佛之兩個如是。
乃是設陷虎機。
又是佛自收機處。
蓋虎不陷則機不深。
機不收則自宗不通矣。
又匿王一說。
乃是隔林伏騎。
逆料阿難作如此見耳。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至)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佛隻一臂。
而阿難兩處負堕。
佛手下指則謂之倒。
佛手上指則謂之正。
及問其颠倒名字所在。
則又茫然不知落處。
事實可怪爾。
不知正又誰道來。
倒又誰道來。
于此明得。
汝身佛身隻一間矣。
何倒正之可雲哉。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至)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前阿難問中有二義。
一問身心真妄虛實。
一問現前生滅與不生滅性。
匿王一案。
便是驗其生滅。
垂臂一則便是勘其虛實。
又匿王所問是生滅之相。
如來所指是不生滅之義。
而阿難所對無非是颠倒。
如來所示無非是真實。
乃今觀如來如是勘驗。
如是指示。
而阿難全不知生滅與不生滅。
真實與颠倒。
由是佛興慈悲。
開示(雲雲)。
文二。
其一我常說言下總釋。
其二晦昧為空下别釋。
其一總釋者。
色心二字。
總指根塵識三是。
諸緣即善惡業等攀緣是。
所使即三界二十五有人天七趣是。
此等業識心使。
不在别處緣。
惟在自心上現耳。
今阿難不知身心真妄虛實者。
由向來執妄以遺真。
執虛以迷實。
曾不知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悟則全體是真。
迷則全體是妄。
妄即是虛。
真即是實。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一體法爾。
豈别有也。
雲何下責其所失。
謂遺自己本妙圓心。
而乃執根塵虛妄幻心。
不認悟而認迷。
是為大錯也。
其二别釋者。
晦昧為空三句。
重釋上色字。
色雜妄想二句。
重釋上心字。
聚緣内搖二句。
重釋上緣字。
昏擾擾相三句。
重釋上使字。
不知色身三句。
是重釋上惟心二字。
概而論之。
妙明心上。
一念不覺謂之無明。
因不明。
遂成晦昧之空矣。
空以色暗謂之頑空。
心受色籠謂之妄想。
想随業感成身。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動搖其性。
六受用根。
奔逸流境。
既擾其源。
便迷其本。
他且不論。
隻如今日阿難。
攬佛手以為心。
援兜羅以為色。
愛白淨軟滑以為緣。
計指上指下為心之使。
當爾之時。
認佛手則失自心。
認自心則失佛手。
兩不可得。
故不知颠倒名字所在。
殊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
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如鏡含像。
像還是鏡。
一法所成。
非外有也。
譬如下引喻責迷。
漚即是海。
海即是漚。
而今人祇知是漚。
不知是海。
祇知肉團心是我。
不知汝身汝心。
皆是海中之漚。
鏡中之像。
不知指何者為真耶。
何者為妄耶。
何者是虛耶。
何者是實耶。
故曰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如我垂手等無差别。
真是可憐愍者。
已上辯行陰即妙。
問。
既是行陰。
何連五陰說耶。
曰。
行陰是諸蘊功曹。
無此則諸陰不起矣。
由行陰起得諸陰連屬。
是故此篇以色心諸緣。
及心所使為示者。
正是指行陰說也。
△五即識是妙。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阿難一往承佛開示以來。
識得本覺無覺。
若取無覺。
恐堕斷見。
故不敢認。
始覺有覺。
若取有覺。
恐堕常見。
故不敢認。
若兩倚即是而邊。
中位亦是虛設。
總落外見。
故不敢認。
若都無見識。
又沒個出頭處。
今聞如來說法之音。
而我悟妙明元所圓滿。
湛然覺了是我之心乎。
然亦未敢認者。
阿難自先虛步。
以邀世尊作證耳。
此阿難不知緣心是比量境。
誤以為現量性。
故作如是陳白。
問。
現量與比量何如。
曰。
初五塵到根時。
未行意地。
即是現量境。
一刹那便過去矣。
豈容拟議于其間哉。
今阿難所陳。
乃是比量。
非真現量也。
故佛為其揀雲。
汝等尚以緣心聽法。
此心亦緣。
非得法性。
所言緣心者。
乃是緣境托心。
非識蘊比量而何。
故曰阿難所陳者。
乃是比量。
屬于識蘊。
非真現量也明矣。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至)離諸法緣無分别性。
二喻文顯可知。
但阿難不觀月而觀指。
不悟真而悟假。
是其用心之錯矣。
又亭主不同暫客去來。
真性豈随緣心分别。
既有分别。
宛是識蘊。
非真常之道矣。
設彼救雲。
我現緣心時。
不取着聲相。
故無生滅。
既不取着聲相故無生滅。
則真性自有分别。
不待緣起矣。
今離聲相外。
何無分别性耶。
不但一聲相如此。
六塵之相都如此。
離諸法緣。
無分别性。
性無分别。
而有緣心可說。
非是其識蘊邊事耶。
較之外道俱舍。
不知認為冥谛。
與阿難性無分别。
而計有緣心。
要說不同。
不可得矣。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至)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世尊指定阿難心性。
乃是緣會而有。
緣散則無。
雲何是汝主人公。
隻此一問。
便是籍沒了家私。
更要他納物事在。
阿難遂口硬說。
我之心性各有所還。
如來說妙明元心。
雲何無還。
看來雖是箭鋒相拄。
殊不知全身在彀下了也。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至)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此個意思。
乃是據客置主人耳。
何以。
佛在阿難面前阿難自應見佛。
汝見我之見。
雖非本來之性。
如第二月。
捏所成者。
然料非是他人之見。
的是阿難自己見精所見。
無庸還也。
何以知之。
譬如月影從真月出。
可說有還去底道理。
今汝見我之見。
如第二月。
乃是阿難自己。
捏所成者。
還于誰耶。
脫更弗信。
我今示汝無還之地。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至)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世尊将欲示無還之地。
故先列有還之相。
從阿難此大講堂下。
列八還之相。
阿難汝鹹看此下。
标八還之處。
此之八相既有還處。
汝見八種見精明性。
當欲誰還。
隻此一問。
要阿難自悟自己見性無還也。
何以故下。
别釋無還。
以顯有還之相雖差。
而汝無還之見不殊。
故結示雲。
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
不汝還者。
非阿難本性而何。
則知汝心下。
責阿難迷卻自己本妙明淨無還之性。
而随此八種妄想有還之境。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