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住婁東古興福禅寺沙門 濟時 述
題中三号曰佛。
曰如來。
曰菩薩。
法中三義曰頂。
曰因。
曰行。
行者用也。
因者義也。
頂者至也。
極也。
無上之稱也。
又佛者覺也。
覺非事覺之覺。
乃是本覺之覺。
本覺無上。
故曰頂。
如即不來。
來必有因。
故曰因。
密揀漏心之謂。
證是了義之稱。
謂因密故能來。
證窮故能如。
然如亦覺也。
來亦覺也。
今不稱覺而稱如來者。
乃是當法之義。
因密而證窮之謂耳。
菩薩者覺用兼稱。
凡夫覺用非真覺。
乃是妄覺。
菩薩覺用是真覺。
非是妄覺。
妄即是虛。
真即是實。
實故随緣不變。
虛故觸途成滞。
是以菩薩證窮是覺。
從覺起用。
用不失體。
體不礙用。
故能頭頭上顯。
物物上通。
千變萬化而不窮。
故曰。
行者用也。
首楞嚴一句。
總收上三義。
梵語首楞嚴。
此雲。
一切究竟堅固。
謂在體上也究竟堅固。
用上也究竟堅固。
理上也究竟堅固。
事上也究竟堅固。
總之一切處無不是首楞嚴大定。
故曰。
那伽常在定。
無有不定時。
即此意也。
又諸經通例作三分消釋。
謂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其序分流通分。
臨文自見。
其正宗分。
文分五大科。
其一妙奢摩他。
梵語妙奢摩他。
此雲寂靜。
又雲止。
即是釋大佛頂一句。
經中從七徴十辨。
乃至破三科之妄。
揭七大之性。
是其文也。
其二三摩缽提。
梵語三摩缽提。
此雲妙定。
又雲觀。
即是釋如來密因一句。
經中從滿慈執相難性。
乃至說二決定義。
六解一亡。
是其文也。
其三禅那。
梵語禅那。
此雲寂靜思惟修。
又雲中道。
即是釋菩薩萬行一句。
經中從二十五聖。
陳說圓通。
乃至敕文殊選根。
是其文也。
其四最初方便。
梵語漚和俱舍羅。
此雲方便。
謂後五百歲。
去佛甚遠。
既無觌聖之面陳。
又乏發蹤之指示。
道奧幽深。
從何契證。
故須懸設方法。
以便初機入德之門耳。
經中從三漸次。
建壇說咒至懸示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及文殊請名結經。
是其文也。
其五方便之餘者。
良以一真體上。
原無生佛之假名。
萬法門中。
似有升沉之差品。
設若未盡三空。
焉得圓融一實。
故又從正說之後。
不辭方便之心。
經中從内分外分。
起至十習六交。
說三善道。
三惡道。
并須倫七趣。
是其文也。
上來五大科。
總為正宗分。
後經别明五十種陰魔。
至盡經止。
乃屬流通分。
大概統論一經宗趣。
通局時分部味。
諸家俱有定見。
茲不繁述。
但此經既以一乘圓極為宗。
了義為趣。
甯在其教迹文字上求耶。
要須有妙悟。
一超直入。
掃知見之支離。
徹圓明之道眼。
亦能建大法幢。
紹隆三寶。
作得真正荷法的子。
方符佛意。
其次有發大心學道。
宿障不能入覺。
必須依佛宏規。
從三漸次學。
誦佛頂光咒。
刳心入理。
入理甚深。
自然心開見道。
是故。
此經前半部開其頓門。
後半部開其漸門。
頂光化佛所說神咒。
是顯不思議之妙用。
中間亦略示權乘。
以通大規。
謂之不定教。
凡留心學此者。
不論大小通局偏圓。
一入此宗。
鹹臻道岸。
以是知此經備盡衆體。
剖抉精明。
如行海者駕指南車。
如行師者執信旗相似。
學者得此。
何往而不通耶。
故願好心學道之士。
宜盡心焉。
△一序文分三。
一常序。
二别序。
三因緣序。
初常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至)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結集時語也。
諸經通例作六成就釋之。
故不複釋。
就今而論。
從如是下至某處作一句讀。
便是有力。
何者。
室羅筏城。
豈不是多财多欲之穢境乎。
祇桓精舍。
豈不是離欲寂靜之勝處乎。
即今佛住在何處。
住在淨耶。
住在穢耶。
昔天台智者。
因讀法華經。
至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乃徹悟。
親見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今果能看得此意徹。
我知此人便是親從祇林來。
曰如是之法我從佛聞也。
勿錯。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一句總标。
歎斯人也而有斯德。
德有六句。
即身口意戒定慧也。
又此六句。
束而為三。
謂身口意。
即是戒定慧也。
又此三句。
細揀則一。
即一人具斯身口意戒定慧者。
且一人具此一三六。
則千二百五十人各各具此一三六也。
今獨标六人六德者。
乃互見互隐耳。
是故總美稱之曰。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又羅漢翻為應供。
如此人者。
堪能遊化。
堪能應供矣。
彼阿難者。
或乃阙斯德而有漏心也欤。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至)并其初心同來佛所。
佛子下别列。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者。
标身德。
以舍利弗當之。
舍利弗又名身子。
具有身德。
又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故稱佛子。
是善能超二十五有。
是善能住持佛法者。
故以此稱之。
二能于國土成就威儀者。
标意德。
以目連當之。
蓋目連具通。
是其意德。
故能于國土成就威儀。
威儀者。
隻是行住坐卧四威儀中。
得自在安詳。
故以此稱之。
三從佛轉輪妙堪遺囑者。
标口德。
以摩诃俱絺羅當之。
因絺羅有口才。
有口辯。
是其口輪不思議也。
是故能堪助佛轉輪。
能堪遺囑。
故以此稱之。
四嚴淨毗尼弘範三界者。
标戒德。
以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當之。
富樓那。
翻為滿慈。
其父名滿。
其母名慈。
諸梵行人。
稱為滿慈子。
具戒德故。
是能嚴淨毗尼。
是能弘範三界。
作人天師也。
故以此稱之。
五應身無量度脫衆生者。
标定德。
以須菩提當之。
須菩提翻空生。
實修空定。
定能發用。
故能應身無量。
空能度苦。
故能度脫衆生。
故以此稱之。
六拔濟未來越諸塵累者。
标慧德。
以優波尼沙陀當之。
優波此翻塵性。
以能悟得塵性是空。
空是其慧。
故能拔濟未來。
越諸塵累。
故以此稱之。
已上六人六德。
乃是衆中之綱領。
又是此經之宗本。
所謂人法雙舉者是也。
然法不可以徒法。
要藉人持。
而人不可以徒人。
要依法住。
凡經中标人标德者。
正所以标法聚也。
思之。
△二别序。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至)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經家于常序外。
别序三乘所治之相。
休夏一句。
總标其時。
自恣下是所治之相。
謂佛果治無為。
故有敷座宴安之相。
菩薩治理障。
故有恣決心疑之相。
聲聞治漏心。
故有自恣揀過之相。
此三乘自宗所治之相也。
若望之于他宗。
亦莫不然矣。
故有恒沙菩薩來聚道場句。
大約三乘依教而住。
故作如此之序。
若以無為之理印之。
尚無二乘三乘之名目。
焉有自宗他宗之差别耶。
蓋此經以妙明真覺為體。
圓明寂智為用。
故列文殊一人
曰如來。
曰菩薩。
法中三義曰頂。
曰因。
曰行。
行者用也。
因者義也。
頂者至也。
極也。
無上之稱也。
又佛者覺也。
覺非事覺之覺。
乃是本覺之覺。
本覺無上。
故曰頂。
如即不來。
來必有因。
故曰因。
密揀漏心之謂。
證是了義之稱。
謂因密故能來。
證窮故能如。
然如亦覺也。
來亦覺也。
今不稱覺而稱如來者。
乃是當法之義。
因密而證窮之謂耳。
菩薩者覺用兼稱。
凡夫覺用非真覺。
乃是妄覺。
菩薩覺用是真覺。
非是妄覺。
妄即是虛。
真即是實。
實故随緣不變。
虛故觸途成滞。
是以菩薩證窮是覺。
從覺起用。
用不失體。
體不礙用。
故能頭頭上顯。
物物上通。
千變萬化而不窮。
故曰。
行者用也。
首楞嚴一句。
總收上三義。
梵語首楞嚴。
此雲。
一切究竟堅固。
謂在體上也究竟堅固。
用上也究竟堅固。
理上也究竟堅固。
事上也究竟堅固。
總之一切處無不是首楞嚴大定。
故曰。
那伽常在定。
無有不定時。
即此意也。
又諸經通例作三分消釋。
謂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其序分流通分。
臨文自見。
其正宗分。
文分五大科。
其一妙奢摩他。
梵語妙奢摩他。
此雲寂靜。
又雲止。
即是釋大佛頂一句。
經中從七徴十辨。
乃至破三科之妄。
揭七大之性。
是其文也。
其二三摩缽提。
梵語三摩缽提。
此雲妙定。
又雲觀。
即是釋如來密因一句。
經中從滿慈執相難性。
乃至說二決定義。
六解一亡。
是其文也。
其三禅那。
梵語禅那。
此雲寂靜思惟修。
又雲中道。
即是釋菩薩萬行一句。
經中從二十五聖。
陳說圓通。
乃至敕文殊選根。
是其文也。
其四最初方便。
梵語漚和俱舍羅。
此雲方便。
謂後五百歲。
去佛甚遠。
既無觌聖之面陳。
又乏發蹤之指示。
道奧幽深。
從何契證。
故須懸設方法。
以便初機入德之門耳。
經中從三漸次。
建壇說咒至懸示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及文殊請名結經。
是其文也。
其五方便之餘者。
良以一真體上。
原無生佛之假名。
萬法門中。
似有升沉之差品。
設若未盡三空。
焉得圓融一實。
故又從正說之後。
不辭方便之心。
經中從内分外分。
起至十習六交。
說三善道。
三惡道。
并須倫七趣。
是其文也。
上來五大科。
總為正宗分。
後經别明五十種陰魔。
至盡經止。
乃屬流通分。
大概統論一經宗趣。
通局時分部味。
諸家俱有定見。
茲不繁述。
但此經既以一乘圓極為宗。
了義為趣。
甯在其教迹文字上求耶。
要須有妙悟。
一超直入。
掃知見之支離。
徹圓明之道眼。
亦能建大法幢。
紹隆三寶。
作得真正荷法的子。
方符佛意。
其次有發大心學道。
宿障不能入覺。
必須依佛宏規。
從三漸次學。
誦佛頂光咒。
刳心入理。
入理甚深。
自然心開見道。
是故。
此經前半部開其頓門。
後半部開其漸門。
頂光化佛所說神咒。
是顯不思議之妙用。
中間亦略示權乘。
以通大規。
謂之不定教。
凡留心學此者。
不論大小通局偏圓。
一入此宗。
鹹臻道岸。
以是知此經備盡衆體。
剖抉精明。
如行海者駕指南車。
如行師者執信旗相似。
學者得此。
何往而不通耶。
故願好心學道之士。
宜盡心焉。
△一序文分三。
一常序。
二别序。
三因緣序。
初常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至)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結集時語也。
諸經通例作六成就釋之。
故不複釋。
就今而論。
從如是下至某處作一句讀。
便是有力。
何者。
室羅筏城。
豈不是多财多欲之穢境乎。
祇桓精舍。
豈不是離欲寂靜之勝處乎。
即今佛住在何處。
住在淨耶。
住在穢耶。
昔天台智者。
因讀法華經。
至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乃徹悟。
親見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今果能看得此意徹。
我知此人便是親從祇林來。
曰如是之法我從佛聞也。
勿錯。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一句總标。
歎斯人也而有斯德。
德有六句。
即身口意戒定慧也。
又此六句。
束而為三。
謂身口意。
即是戒定慧也。
又此三句。
細揀則一。
即一人具斯身口意戒定慧者。
且一人具此一三六。
則千二百五十人各各具此一三六也。
今獨标六人六德者。
乃互見互隐耳。
是故總美稱之曰。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又羅漢翻為應供。
如此人者。
堪能遊化。
堪能應供矣。
彼阿難者。
或乃阙斯德而有漏心也欤。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至)并其初心同來佛所。
佛子下别列。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者。
标身德。
以舍利弗當之。
舍利弗又名身子。
具有身德。
又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故稱佛子。
是善能超二十五有。
是善能住持佛法者。
故以此稱之。
二能于國土成就威儀者。
标意德。
以目連當之。
蓋目連具通。
是其意德。
故能于國土成就威儀。
威儀者。
隻是行住坐卧四威儀中。
得自在安詳。
故以此稱之。
三從佛轉輪妙堪遺囑者。
标口德。
以摩诃俱絺羅當之。
因絺羅有口才。
有口辯。
是其口輪不思議也。
是故能堪助佛轉輪。
能堪遺囑。
故以此稱之。
四嚴淨毗尼弘範三界者。
标戒德。
以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當之。
富樓那。
翻為滿慈。
其父名滿。
其母名慈。
諸梵行人。
稱為滿慈子。
具戒德故。
是能嚴淨毗尼。
是能弘範三界。
作人天師也。
故以此稱之。
五應身無量度脫衆生者。
标定德。
以須菩提當之。
須菩提翻空生。
實修空定。
定能發用。
故能應身無量。
空能度苦。
故能度脫衆生。
故以此稱之。
六拔濟未來越諸塵累者。
标慧德。
以優波尼沙陀當之。
優波此翻塵性。
以能悟得塵性是空。
空是其慧。
故能拔濟未來。
越諸塵累。
故以此稱之。
已上六人六德。
乃是衆中之綱領。
又是此經之宗本。
所謂人法雙舉者是也。
然法不可以徒法。
要藉人持。
而人不可以徒人。
要依法住。
凡經中标人标德者。
正所以标法聚也。
思之。
△二别序。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至)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經家于常序外。
别序三乘所治之相。
休夏一句。
總标其時。
自恣下是所治之相。
謂佛果治無為。
故有敷座宴安之相。
菩薩治理障。
故有恣決心疑之相。
聲聞治漏心。
故有自恣揀過之相。
此三乘自宗所治之相也。
若望之于他宗。
亦莫不然矣。
故有恒沙菩薩來聚道場句。
大約三乘依教而住。
故作如此之序。
若以無為之理印之。
尚無二乘三乘之名目。
焉有自宗他宗之差别耶。
蓋此經以妙明真覺為體。
圓明寂智為用。
故列文殊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