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一

關燈
當之耳。

    此乃經家巧序之法。

    不可不知焉。

     △三因緣序。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至)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此序三乘人應供而作緣起法也。

    若以應供而作緣起。

    佛亦應供。

    菩薩亦應供。

    聲聞亦應供。

    聲聞應供以防心離過為法。

    菩薩應供以智照不惑為法。

    佛應供以如如不動為法。

    如是應供。

    自然心不出乎位。

    心不出乎位。

    雖日應千供。

    不為過矣。

    今阿難不然。

    不遑僧次。

    是無法矣。

    無法而心遊于外。

    又無上座師導其則。

    又無規範制禦其心。

    如是行乞。

    全成其妄耳。

    心既是妄。

    而又妄拟佛法。

    妄诋诃上座。

    若然。

    宜乎其堕淫室而着邪見也明矣。

    且既堕其妄。

    當是時。

    還可說防心離過得乎。

    還可說智照不惑得乎。

    還可說如如不動得乎。

    若如此。

    所謂政多而法亂。

    我見其無益于事矣。

    所以到此。

    不得不用沒頭腦着子。

    提個密令。

    宣道咒語。

    使其不覺不知處。

    一擊脫其邪染。

    解其天弢。

    完其戒體也。

    世尊因斯匿出祇林入室羅筏城。

    阿難亦緣乞食出祇林入室羅筏城。

    一人齋畢旋歸。

    一人邪染淪溺。

    冷眼觀之。

    聖凡迥别。

    不啻霄壤矣。

    事雖如此。

    須知阿難堕處。

    與三界衆生何異。

    以是知此經之說。

    正為我等衆生。

    不在阿難也。

    學者當細細參究。

    弗推在他人身上。

    要歸之于己躬。

    方不負世尊之意耳。

    阿難名慶喜。

    斛飯王子。

    佛之堂弟也。

    娑毗迦羅此雲金頭。

    即黃發外道也。

     △二正宗分文五。

    初妙奢摩他。

    二三摩缽提。

    三禅那。

    四最初方便。

    五方便之餘。

    初妙奢摩他文二。

    一徴心。

    二辯見。

    一徴心二。

    一破所依。

    二破能依。

    一破所依分五。

     一殷勤請法。

     阿難見佛頂禮悲泣(至)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阿難下請法。

    法者。

    即四句法之綱宗也。

    想古佛當時有此名目。

    故阿難首請之。

    以成一期開示之文耳。

    教義家不知其宗趣。

    乃立三觀限約其心。

    殊乖佛意。

    不知此四句法。

    全是師家之妙用。

    非學家所宜。

    若學家執此。

    便成死法。

    俨是與心敵對。

    非稱一真平等了義之法也。

    問。

    此經既是一真法界。

    如如平等。

    又何用四句法之綱宗乎。

    曰理雖平等。

    用實等差。

    譬如船師。

    不住此岸。

    不住彼岸。

    不住中流。

    而能運此岸衆生于彼岸。

    佛見阿難誤堕處。

    即知衆生着妄處。

    不得不下手镂其心骨。

    拔其見刺。

    于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

    七大之性。

    一一搗其巢穴。

    剿其命根。

    使其自解翻身。

    方見本來面目。

    阿難到此遂悟。

    呈偈雲。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稀有。

    (雲雲)方知此事本來如是。

    不消曆劫辛苦。

    頓獲法身也已。

    于是看來。

    世尊下手處不緊。

    焉得阿難如此脫穎耶。

    此世尊用妙奢摩他第一句綱宗。

    奪人之法也。

    阿難既悟。

    但悟得體。

    未悟得用。

    但明得自己。

    未明得目前。

    假如有一法橫在這裡。

    未免動心生疑去不得。

    隻如滿慈。

    推其說法人中第一。

    是能盡諸漏者。

    尚纡疑悔。

    況阿離雖悟本心。

    不過初斷分别。

    習漏未除。

    俱生猶在。

    若不為其斬豁。

    終成堕在毒海。

    是故世尊。

    将目前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法。

    一一指歸腳下。

    說道有世界衆生。

    不過是病眼之花。

    所執自然因緣。

    皆成戲論。

    譬之一巾。

    六結若除。

    是非頓掃。

    方盡法源。

    此世尊用三摩缽提第二句綱宗。

    奪境之法也。

    雖然如是。

    猶是指蹤之極則。

    未為究竟。

    要急相應。

    須再進一步。

    故借觀音一門。

    略表樣子。

    如說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便是脫過一重。

    覺所覺空猶有覺在。

    又脫過一重。

    空所空滅猶有空在。

    又脫過一重。

    如是重重轉入。

    入無所入。

    方是的矣。

    以上即是印空印水印泥三要印也。

    細看則有三句。

    其實止得一句。

    單單提此一印以為用耳。

    蓋觀音表獨照。

    文殊表獨用。

    而佛在句身之外。

    故佛無所言。

    要阿難默契而冥通。

    所謂向上提持者是也。

    此世尊用禅那第三句綱宗。

    人境雙奪之法也。

    已上三句。

    若無前二句。

    不成後句之捷。

    若無後句。

    不顯前句之功。

    雖然此三句。

    乃是把手上高山。

    既到頂已。

    須放卻柱杖子。

    重新下來。

    一步一步行過。

    立機立境。

    說顯說密。

    開方便之權門。

    接三乘之根性。

    若不如此。

    永嘉所謂豁達空。

    撥因果。

    莽莽蕩蕩招殃禍必矣。

    所以将路頭曲折。

    委悉詳盡。

    要使阿難傳持教體。

    以啟将來。

    攝一類之初機。

    圓最後之密旨耳。

    此世尊用漚和之智。

    第四句綱宗。

    人境俱不奪之法也。

    然此四句法之綱宗。

    備在經文。

    曉如白日。

    而講家不谙。

    強立三觀死法以誤人。

    而又不明示何章何段。

    是奢摩他。

    是三摩提。

    是禅那。

    籲。

    此何異指魚目而混明珠。

    使學者有向岐之泣。

    可哀也已。

     △二徴其初心。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至)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佛與阿難共祖。

    故曰同氣。

    兄弟情親。

    故曰天倫。

    然此一問一答。

    大有關系。

    直下了得。

    則一部經文思過半矣。

    何者。

    世尊問處。

    如張四面網羅。

    提一心字。

    提一見字。

    提一相字。

    提一愛字。

    四處繃定。

    而敵者縱有神謀巧計。

    若何出得其身也。

    如果出得其身。

    世尊雖有喙三尺。

    亦無從置诘矣。

    今阿難則不然。

    頭頭着絆。

    處處呈身。

    所以被擒耳。

     △三勸其直心。

     佛言善哉阿難(至)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常住真心是點心字。

    生死相續是點見字。

    相字換想字。

    愛字換輪轉字。

    大概生死從見起。

    見必從想生。

    相去而心追其相。

    故成其想。

    蓋想是虛影之體。

    今不知常住真心。

    而顧用此虛影之想者。

    由乎着愛。

    着愛便是輪轉處也。

    故知四字乃是受病之源。

    着妄之深者也。

    今欲治之。

    必先忌口。

    猶投藥而必先忌藥中之所忌。

    故曰。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

    真發明性。

    應當直心酬我所問。

    心直。

    則四患除而病将随愈矣。

     △四徴其見愛。

     阿難我今問汝(至)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世尊此問。

    猶是按病察脈。

    阿難病在着見而耽愛。

    着見而耽愛。

    不但見登伽是病。

    即見三十二相亦是病矣。

    何以故。

    此為病本故。

    醫經雲。

    病在表。

    治從表。

    病在裡。

    治從裡。

    今阿難雲。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

    是病在于表矣。

    心生愛樂故我發心。

    是病在于裡矣。

    表裡俱病。

    故不得不深察。

    不得不深治者也。

     △五别徴妄本二。

     一總徴心目。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至)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心目是病之本。

    想愛是病之因。

    今不究病之因。

    而救病之本者。

    是别有旨。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