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發兵讨賊。
必先于巢穴。
巢穴若傾。
則餘黨不問自解散矣。
故喻要當知賊所在。
又如治病施方。
必先于病本。
病本若除。
則想愛不治自無依矣。
故問唯心與目。
今何所在。
△二正破所依分七。
一破計内。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世尊問其心之所在。
則曰身内。
問其目之所在。
則曰面上。
問祇陀林何在。
則曰堂外。
如是酬對。
乃全是全不是。
全是世流布也。
全不是所問非所對故。
以情言之。
固不可也。
何則。
心在身内。
祇林在堂外。
事不相涉。
若為分辯。
何況心亦不在身内。
祇林不在堂外。
此義深遠。
又焉能知得耶。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至)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此是一部經題。
摩頂者。
使其覺也。
因阿難不覺。
着見而耽愛。
受病之深。
故示其方也。
方非尋常所制。
乃是古佛惠贻。
依此修合極驗。
十方如來得此而至涅槃。
而成其道也。
故雲。
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妙莊嚴者。
即指上四句法之綱宗也。
衆生得此莊嚴性地。
故得病差成佛爾。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至)住在身内無有是處。
此就阿難所言。
堂中先見如來。
次觀大衆。
如是外望。
方矚林園。
佛今徴雲。
假如有人在堂不見如來。
而能見堂外。
有此事乎。
此牒定阿難口供。
後方斷之。
蓋佛在講堂。
而人所必見。
祇林在堂外。
而人所必矚。
此常理也。
隻如心在身内。
自合了知内身。
目在面上。
自合能見外物。
若論堂中先見如來與心在身内。
而知腑髒。
大相徑庭。
義恐必不然者。
何也。
以常理觀之。
孰非知心在身内耶。
然要知心肝腑髒。
發長脈搖。
萬無此理。
故曰必不知内。
雲何知外。
此破阿難執心在身内。
目在面上。
與堂中先見如來。
後方矚林泉。
不待聲讨。
便是瓦解矣。
△二破計外。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至)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阿難既省前謬。
乃陳喻以明其過也。
喻如燈然于室。
必能見室中之所有。
而今不知者。
是猶燈在室外。
心離身而有也。
咦。
阿難若作如是見解。
便是才脫于梁。
複堕于罶。
何時出頭也。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至)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宿字。
舊訓作預。
或作頂。
餘謂宿還作宿字。
蓋西天佛制。
日惟一食。
故作宿言。
世尊意曰。
人各有身。
皆賴食以存。
故雲。
我亦宿齋矣。
今爾曰。
心在身外。
而令身覺。
若然。
一人食。
可使衆飽。
汝必不然。
則計心在身外亦不可也。
何則。
心在身外。
覺在身際。
身有所覺。
則是不幹于心矣。
心有所知。
則是不關于身矣。
身心既不相及。
而今對我酬問者。
又是何物耶。
如我一人食。
不能使衆飽。
則爾計心在外。
如何令身覺乎。
故不可也。
以此觀之。
世尊真是巧于奪人矣。
隻一飯設。
而使阿難授首。
外内俱破。
非其巧耶。
及其示兜羅再驗。
乃是如貓弄鼠法也。
△三破潛根。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琉璃喻眼。
眼不礙心。
猶如琉璃不礙于眼。
彼根随見。
随即分别。
此阿難之計。
不居身内。
亦不離根。
故标處言也。
處即是法處。
即見山河之類。
蓋眼既能見山河。
豈有不見琉璃之理。
佛奪破中。
謂眼若見琉璃。
而心亦可以見眼矣。
心若見眼。
眼亦是境。
何得随根分别耶。
△四破見内。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名見内者無有是處。
閉眼見暗一句是總徴。
若與眼對下别破。
謂暗若與眼對。
則外内不成。
何也。
成内。
暗在眼前。
以何為見。
成外。
豈諸暗相是汝膲腑不成。
又暗若不與眼對。
則離即俱非。
何也。
離暗則無。
将何為見。
即暗非見。
何名為暗。
若離下破轉計。
設汝轉計離了外見自然見内。
果爾。
合眼既能見内。
開眼自應見面。
何者。
内是暗相。
尚能見之。
開眼是明。
反不見乎。
若不見面。
便是内對不成矣。
見面下破虛空。
若許見面。
此了知心。
及與眼根。
乃在虛空。
何以。
心同他量故。
汝眼下二句破根身。
不然。
汝執或眼知心不知。
或身覺眼不覺。
知即同内。
不知同虛空。
必汝下破兩覺。
汝一人應有二知矣。
天下豈有一身有兩覺而成兩佛者乎。
無是理也。
△五破随合。
阿難言我常聞佛(至)心則随有無有是處。
佛告下總牒前計。
是心下别破。
初破所知。
所知有體無體之殊。
謂心若無體而能合者。
則是以無合無耳。
何者。
一切衆生止有十八界。
若第十九界。
則是無矣。
總一切諸法。
止有六塵。
若第七塵。
則亦是無矣。
是心無體而有合者。
如十九界因七塵合不成。
無是理也。
若有體下。
次破其有體。
挃其體。
必然有覺。
是謂所知。
此所知之心。
為内出耶。
為外入耶。
内出還見身中。
外入先應見面。
以見從外來故也。
阿難下。
破轉救。
阿難謂眼司見。
心司知。
心既已知。
不當更見矣。
若責見面。
便是非義。
今破雲。
若眼能見。
汝在室中門能見否。
何者。
眼同門故。
其人設死。
其眼尚存。
眼若見物。
雲何名死。
阿難下。
破能知。
能知有一體多體之差。
有遍不遍之别。
心體若一。
挃應無在。
何以。
四支若覺。
失其本觸矣。
若是多體。
則成多人。
何體為阿難耶。
遍則與一體同。
不遍必在一處。
假如同時一挃。
一處有覺。
餘應不覺。
便是不然矣。
△六破中間。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佛言下是總徴。
若在下别破。
初破其身。
身即是諸根。
心在于根。
亦是邊矣。
次破其中。
中即是意。
還同内破。
三破其處。
處即是處所。
處必以表為定。
若無表。
便是無矣。
若有表。
表體不定。
心應雜亂。
為處不成矣。
阿難下破轉計。
阿難轉計謂。
我之立意。
非單指根說。
亦非單指處所。
即如眼色為緣。
生于眼識。
眼有分别。
色塵無知。
即分别是心之所在也。
。
今奪破雲。
汝心若在根塵兩楹之間。
為兼二耶。
不兼二耶。
心兼根境。
體則雜亂。
不兼根境。
其心獨立。
然心則有知。
而物無知。
便是成敵兩立。
以何為中乎。
又若不兼二者。
不兼根即是非知。
不兼境便是不知。
二則總是無體。
中何為相耶。
蓋阿難前無所計。
後無攀援。
已到牛角尖裡沒去處。
猶借一中字作隐身術。
而世尊終不放過。
曰。
必先于巢穴。
巢穴若傾。
則餘黨不問自解散矣。
故喻要當知賊所在。
又如治病施方。
必先于病本。
病本若除。
則想愛不治自無依矣。
故問唯心與目。
今何所在。
△二正破所依分七。
一破計内。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世尊問其心之所在。
則曰身内。
問其目之所在。
則曰面上。
問祇陀林何在。
則曰堂外。
如是酬對。
乃全是全不是。
全是世流布也。
全不是所問非所對故。
以情言之。
固不可也。
何則。
心在身内。
祇林在堂外。
事不相涉。
若為分辯。
何況心亦不在身内。
祇林不在堂外。
此義深遠。
又焉能知得耶。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至)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此是一部經題。
摩頂者。
使其覺也。
因阿難不覺。
着見而耽愛。
受病之深。
故示其方也。
方非尋常所制。
乃是古佛惠贻。
依此修合極驗。
十方如來得此而至涅槃。
而成其道也。
故雲。
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妙莊嚴者。
即指上四句法之綱宗也。
衆生得此莊嚴性地。
故得病差成佛爾。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至)住在身内無有是處。
此就阿難所言。
堂中先見如來。
次觀大衆。
如是外望。
方矚林園。
佛今徴雲。
假如有人在堂不見如來。
而能見堂外。
有此事乎。
此牒定阿難口供。
後方斷之。
蓋佛在講堂。
而人所必見。
祇林在堂外。
而人所必矚。
此常理也。
隻如心在身内。
自合了知内身。
目在面上。
自合能見外物。
若論堂中先見如來與心在身内。
而知腑髒。
大相徑庭。
義恐必不然者。
何也。
以常理觀之。
孰非知心在身内耶。
然要知心肝腑髒。
發長脈搖。
萬無此理。
故曰必不知内。
雲何知外。
此破阿難執心在身内。
目在面上。
與堂中先見如來。
後方矚林泉。
不待聲讨。
便是瓦解矣。
△二破計外。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至)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阿難既省前謬。
乃陳喻以明其過也。
喻如燈然于室。
必能見室中之所有。
而今不知者。
是猶燈在室外。
心離身而有也。
咦。
阿難若作如是見解。
便是才脫于梁。
複堕于罶。
何時出頭也。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至)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宿字。
舊訓作預。
或作頂。
餘謂宿還作宿字。
蓋西天佛制。
日惟一食。
故作宿言。
世尊意曰。
人各有身。
皆賴食以存。
故雲。
我亦宿齋矣。
今爾曰。
心在身外。
而令身覺。
若然。
一人食。
可使衆飽。
汝必不然。
則計心在身外亦不可也。
何則。
心在身外。
覺在身際。
身有所覺。
則是不幹于心矣。
心有所知。
則是不關于身矣。
身心既不相及。
而今對我酬問者。
又是何物耶。
如我一人食。
不能使衆飽。
則爾計心在外。
如何令身覺乎。
故不可也。
以此觀之。
世尊真是巧于奪人矣。
隻一飯設。
而使阿難授首。
外内俱破。
非其巧耶。
及其示兜羅再驗。
乃是如貓弄鼠法也。
△三破潛根。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琉璃喻眼。
眼不礙心。
猶如琉璃不礙于眼。
彼根随見。
随即分别。
此阿難之計。
不居身内。
亦不離根。
故标處言也。
處即是法處。
即見山河之類。
蓋眼既能見山河。
豈有不見琉璃之理。
佛奪破中。
謂眼若見琉璃。
而心亦可以見眼矣。
心若見眼。
眼亦是境。
何得随根分别耶。
△四破見内。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名見内者無有是處。
閉眼見暗一句是總徴。
若與眼對下别破。
謂暗若與眼對。
則外内不成。
何也。
成内。
暗在眼前。
以何為見。
成外。
豈諸暗相是汝膲腑不成。
又暗若不與眼對。
則離即俱非。
何也。
離暗則無。
将何為見。
即暗非見。
何名為暗。
若離下破轉計。
設汝轉計離了外見自然見内。
果爾。
合眼既能見内。
開眼自應見面。
何者。
内是暗相。
尚能見之。
開眼是明。
反不見乎。
若不見面。
便是内對不成矣。
見面下破虛空。
若許見面。
此了知心。
及與眼根。
乃在虛空。
何以。
心同他量故。
汝眼下二句破根身。
不然。
汝執或眼知心不知。
或身覺眼不覺。
知即同内。
不知同虛空。
必汝下破兩覺。
汝一人應有二知矣。
天下豈有一身有兩覺而成兩佛者乎。
無是理也。
△五破随合。
阿難言我常聞佛(至)心則随有無有是處。
佛告下總牒前計。
是心下别破。
初破所知。
所知有體無體之殊。
謂心若無體而能合者。
則是以無合無耳。
何者。
一切衆生止有十八界。
若第十九界。
則是無矣。
總一切諸法。
止有六塵。
若第七塵。
則亦是無矣。
是心無體而有合者。
如十九界因七塵合不成。
無是理也。
若有體下。
次破其有體。
挃其體。
必然有覺。
是謂所知。
此所知之心。
為内出耶。
為外入耶。
内出還見身中。
外入先應見面。
以見從外來故也。
阿難下。
破轉救。
阿難謂眼司見。
心司知。
心既已知。
不當更見矣。
若責見面。
便是非義。
今破雲。
若眼能見。
汝在室中門能見否。
何者。
眼同門故。
其人設死。
其眼尚存。
眼若見物。
雲何名死。
阿難下。
破能知。
能知有一體多體之差。
有遍不遍之别。
心體若一。
挃應無在。
何以。
四支若覺。
失其本觸矣。
若是多體。
則成多人。
何體為阿難耶。
遍則與一體同。
不遍必在一處。
假如同時一挃。
一處有覺。
餘應不覺。
便是不然矣。
△六破中間。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佛言下是總徴。
若在下别破。
初破其身。
身即是諸根。
心在于根。
亦是邊矣。
次破其中。
中即是意。
還同内破。
三破其處。
處即是處所。
處必以表為定。
若無表。
便是無矣。
若有表。
表體不定。
心應雜亂。
為處不成矣。
阿難下破轉計。
阿難轉計謂。
我之立意。
非單指根說。
亦非單指處所。
即如眼色為緣。
生于眼識。
眼有分别。
色塵無知。
即分别是心之所在也。
。
今奪破雲。
汝心若在根塵兩楹之間。
為兼二耶。
不兼二耶。
心兼根境。
體則雜亂。
不兼根境。
其心獨立。
然心則有知。
而物無知。
便是成敵兩立。
以何為中乎。
又若不兼二者。
不兼根即是非知。
不兼境便是不知。
二則總是無體。
中何為相耶。
蓋阿難前無所計。
後無攀援。
已到牛角尖裡沒去處。
猶借一中字作隐身術。
而世尊終不放過。
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