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汝言中間。
中必不迷。
畢竟中何為在耶。
隻此一問。
說道這一中字在身不得。
在邊不得。
說道有表不得。
無表不得。
說道兼二不得。
不兼二不得。
何以故。
不見六祖問南嶽讓公雲。
是恁麼物恁麼來。
讓雲。
說似一物即不中也。
以此看來。
世尊純是将綱宗勘驗學家。
何嘗以三觀道理。
說非空非假是中道底意思。
如此全是限約其心了也。
豈佛意哉。
△七破無著。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目連于意不着意。
便是不在身内也。
善吉于空不着空。
便是不在身外也。
富樓那于舌不着說。
便是不在法處也。
舍利弗于眼不着色。
便是不在根境中間也。
今阿難逼拶到水窮山盡處。
便拟世尊與四大弟子。
共轉法輪。
止是一一不着。
以為常理。
而我一切處無著。
想是其心耶。
此雖依教推拟。
亦是勢到極頭。
不得不作如此道也。
雖然。
世尊知其大煞混濫。
為其擘破曰。
汝言一切無著名之為心者。
為在為無。
為在一切物象上而拟其無著也。
為在龜毛兔角上而拟其無著耶。
若在龜毛兔角上拟其無著者。
亦是着也。
焉得謂之無著乎。
若在一切物象上拟其無著者。
亦是着也。
焉得謂之無著乎。
何者。
有相則有。
無相則無。
有相既有。
孰謂之無有。
無相且無。
誰知其無著。
若然。
不但自語矯亂。
而且成無窮過矣。
是故。
縱斥其非是。
而每結責曰。
無有是處。
已上七妄。
即是世間攀緣心所依處也。
世尊首喻雲。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
發兵讨除。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今之七處。
便是賊壘所在也。
賊壘既傾。
而賊不難擒矣。
下即是擒賊之說。
至文當知。
△二破能依分六。
一請示奢摩他法。
爾時阿難在大衆中(至)傾渴翹伫欽聞示誨。
爾時下責躬。
此中請意。
叙曰。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
又曰。
雖今出家。
猶恃嬌憐。
細觀之。
隻一愛字。
便是着賊之由也。
真際所詣。
對上七妄可知。
奢摩他路一句。
乃是請擒賊之方略。
彌戾車。
此翻不正見。
又曰惡見。
正指賊之巨帥。
△二密示真體。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至)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爾時下示相。
此密示其正體也。
猶之乎理國統者。
先示真主。
真主出。
大事不難定矣。
教義家不明此意。
往往将觌面提持一着。
指為表說。
而以言說之名相。
反認為實法。
可惜也。
不見阿難前請雲。
由不知真詣所在。
為彼所轉。
佛今面門放種種光者。
便是示其真詣底所在耳。
又普佛世界(雲雲)者。
亦是酬其奢摩他之請。
以見四句法之作用也。
大抵經家于機前先作如此叙者。
蓋明一期開示。
的有本據。
要非濫說得也。
又顯此事不是言說當得底。
故以光稱。
思之。
△三雙提二源。
佛告阿難一切衆生(至)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佛告下雙提二源。
世尊将欲大開示。
先提二根本來說者。
譬如堂堂正兵。
必先作露布文。
以聲容其罪。
以崇正其體。
體正而枝末易治。
此理之符。
而事勢之當然者也。
根本一句。
正欲阿難向根本下推勘。
若推勘得出。
善惡分而直下了徹。
豈非救弊之一端。
學道之一助欤。
從佛告阿難下。
總斥其非。
皆由不知下。
别列名目。
由諸衆生下。
責其緣所遺者。
蓋妄心處處能緣。
惟不能緣自己之真心。
是乃妄心之所遺耳。
餘文可解。
△四正摧妄心。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至)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下。
别摧妄體。
此奢摩他中探拔之機也。
先探後拔。
如來舉臂。
此探其門也。
門吏若固。
敵何由入。
設門吏之不固。
遂使開門受敵矣。
今阿難不然。
曰。
我見如來舉臂。
此便是城門失守矣。
門既失守。
城安得不傾。
家安得不破。
佛又曰。
汝目可見。
以何為心。
此探主也。
主若善計。
城雖陷。
猶有出身之路。
今阿難不然。
曰。
如來現今徴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窮尋逐。
即能推者我将為心。
觀此不特不能善計。
更且呈身矣。
更且面縛矣。
豈得謂之有智主人哉。
佛言下。
便是拔也。
拔即是傾其賊壘。
誅其巨魁。
不然。
據款結案。
不然。
迸諸遐夷。
其殺活縱。
在師家手裡。
故謂之拔也。
△五伸疑請救。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阿難下。
請示真心。
此阿難呈款請救也。
呈款不出善惡兩端。
心愛佛故。
便是善心。
縱令謗法。
便是惡心。
昔六祖能大師問惠明上座雲。
不思善。
不思惡。
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即悟去。
曰。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今阿難疑曰。
我乃無心同諸土木。
若據兩家呈款。
則同一鼻孔。
若論祖佛佥旨。
則深淺有異。
學人到此。
悉心究看。
無被文字熱瞞。
唯垂下請救如文。
△六顯心揀妄。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至)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此世尊下手垂救也。
然有縱有奪。
從爾時下。
即是縱也。
縱者許其有心。
故曰。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乃至清淨妙淨明心。
性一切心等。
從若汝下。
即是奪也。
奪者。
斥其無體。
故曰。
所了知性。
必為心者。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
别有全性。
乃至若分别性離塵無體。
此心則同龜毛兔角等。
又前縱中。
許雲。
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至後奪中。
乃雲。
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隻此一語。
有縱有奪。
有鈎有錐。
使學人湊泊不得。
自然偷心盡死。
是故阿難大衆一時俱失。
以此見世尊。
真是鉗錘妙密。
不少假以辭色雲爾。
從佛告下。
乃是據款結案。
若是據款則曰。
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是矣。
若是結案。
則曰。
雖得多聞。
不成聖果是矣。
奢摩他通科一段文章。
不出兩個字為骨子。
惟心與目而已。
心有能依所依。
目亦有能見所見。
能見即是根。
所見即是境。
能依即是主。
所依即是處。
不見如來劈頭首喻雲。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
發兵讨除。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今衆生攀緣七處。
正是賊之所在也。
阿難以能推為心者。
正是賊之巨帥也。
前已破竟。
今目家發見造業。
亦是賊之餘黨。
其比惡更為甚者。
發兵聲讨。
尤不可緩矣。
其一從阿難聞已重複悲淚起至文殊辯見。
是破其能見也。
能見即是我執。
其二從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下至三科七大。
是破其所見也。
所見即是法執。
大概文勢雖如此分。
其意重在能知所知二障。
至文當辯。
△二辯見分四。
初辯我執
中必不迷。
畢竟中何為在耶。
隻此一問。
說道這一中字在身不得。
在邊不得。
說道有表不得。
無表不得。
說道兼二不得。
不兼二不得。
何以故。
不見六祖問南嶽讓公雲。
是恁麼物恁麼來。
讓雲。
說似一物即不中也。
以此看來。
世尊純是将綱宗勘驗學家。
何嘗以三觀道理。
說非空非假是中道底意思。
如此全是限約其心了也。
豈佛意哉。
△七破無著。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目連于意不着意。
便是不在身内也。
善吉于空不着空。
便是不在身外也。
富樓那于舌不着說。
便是不在法處也。
舍利弗于眼不着色。
便是不在根境中間也。
今阿難逼拶到水窮山盡處。
便拟世尊與四大弟子。
共轉法輪。
止是一一不着。
以為常理。
而我一切處無著。
想是其心耶。
此雖依教推拟。
亦是勢到極頭。
不得不作如此道也。
雖然。
世尊知其大煞混濫。
為其擘破曰。
汝言一切無著名之為心者。
為在為無。
為在一切物象上而拟其無著也。
為在龜毛兔角上而拟其無著耶。
若在龜毛兔角上拟其無著者。
亦是着也。
焉得謂之無著乎。
若在一切物象上拟其無著者。
亦是着也。
焉得謂之無著乎。
何者。
有相則有。
無相則無。
有相既有。
孰謂之無有。
無相且無。
誰知其無著。
若然。
不但自語矯亂。
而且成無窮過矣。
是故。
縱斥其非是。
而每結責曰。
無有是處。
已上七妄。
即是世間攀緣心所依處也。
世尊首喻雲。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
發兵讨除。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今之七處。
便是賊壘所在也。
賊壘既傾。
而賊不難擒矣。
下即是擒賊之說。
至文當知。
△二破能依分六。
一請示奢摩他法。
爾時阿難在大衆中(至)傾渴翹伫欽聞示誨。
爾時下責躬。
此中請意。
叙曰。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
又曰。
雖今出家。
猶恃嬌憐。
細觀之。
隻一愛字。
便是着賊之由也。
真際所詣。
對上七妄可知。
奢摩他路一句。
乃是請擒賊之方略。
彌戾車。
此翻不正見。
又曰惡見。
正指賊之巨帥。
△二密示真體。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至)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爾時下示相。
此密示其正體也。
猶之乎理國統者。
先示真主。
真主出。
大事不難定矣。
教義家不明此意。
往往将觌面提持一着。
指為表說。
而以言說之名相。
反認為實法。
可惜也。
不見阿難前請雲。
由不知真詣所在。
為彼所轉。
佛今面門放種種光者。
便是示其真詣底所在耳。
又普佛世界(雲雲)者。
亦是酬其奢摩他之請。
以見四句法之作用也。
大抵經家于機前先作如此叙者。
蓋明一期開示。
的有本據。
要非濫說得也。
又顯此事不是言說當得底。
故以光稱。
思之。
△三雙提二源。
佛告阿難一切衆生(至)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佛告下雙提二源。
世尊将欲大開示。
先提二根本來說者。
譬如堂堂正兵。
必先作露布文。
以聲容其罪。
以崇正其體。
體正而枝末易治。
此理之符。
而事勢之當然者也。
根本一句。
正欲阿難向根本下推勘。
若推勘得出。
善惡分而直下了徹。
豈非救弊之一端。
學道之一助欤。
從佛告阿難下。
總斥其非。
皆由不知下。
别列名目。
由諸衆生下。
責其緣所遺者。
蓋妄心處處能緣。
惟不能緣自己之真心。
是乃妄心之所遺耳。
餘文可解。
△四正摧妄心。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至)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下。
别摧妄體。
此奢摩他中探拔之機也。
先探後拔。
如來舉臂。
此探其門也。
門吏若固。
敵何由入。
設門吏之不固。
遂使開門受敵矣。
今阿難不然。
曰。
我見如來舉臂。
此便是城門失守矣。
門既失守。
城安得不傾。
家安得不破。
佛又曰。
汝目可見。
以何為心。
此探主也。
主若善計。
城雖陷。
猶有出身之路。
今阿難不然。
曰。
如來現今徴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窮尋逐。
即能推者我将為心。
觀此不特不能善計。
更且呈身矣。
更且面縛矣。
豈得謂之有智主人哉。
佛言下。
便是拔也。
拔即是傾其賊壘。
誅其巨魁。
不然。
據款結案。
不然。
迸諸遐夷。
其殺活縱。
在師家手裡。
故謂之拔也。
△五伸疑請救。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惟垂大悲開示未悟。
阿難下。
請示真心。
此阿難呈款請救也。
呈款不出善惡兩端。
心愛佛故。
便是善心。
縱令謗法。
便是惡心。
昔六祖能大師問惠明上座雲。
不思善。
不思惡。
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即悟去。
曰。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今阿難疑曰。
我乃無心同諸土木。
若據兩家呈款。
則同一鼻孔。
若論祖佛佥旨。
則深淺有異。
學人到此。
悉心究看。
無被文字熱瞞。
唯垂下請救如文。
△六顯心揀妄。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至)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此世尊下手垂救也。
然有縱有奪。
從爾時下。
即是縱也。
縱者許其有心。
故曰。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乃至清淨妙淨明心。
性一切心等。
從若汝下。
即是奪也。
奪者。
斥其無體。
故曰。
所了知性。
必為心者。
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
别有全性。
乃至若分别性離塵無體。
此心則同龜毛兔角等。
又前縱中。
許雲。
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至後奪中。
乃雲。
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隻此一語。
有縱有奪。
有鈎有錐。
使學人湊泊不得。
自然偷心盡死。
是故阿難大衆一時俱失。
以此見世尊。
真是鉗錘妙密。
不少假以辭色雲爾。
從佛告下。
乃是據款結案。
若是據款則曰。
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是矣。
若是結案。
則曰。
雖得多聞。
不成聖果是矣。
奢摩他通科一段文章。
不出兩個字為骨子。
惟心與目而已。
心有能依所依。
目亦有能見所見。
能見即是根。
所見即是境。
能依即是主。
所依即是處。
不見如來劈頭首喻雲。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
發兵讨除。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今衆生攀緣七處。
正是賊之所在也。
阿難以能推為心者。
正是賊之巨帥也。
前已破竟。
今目家發見造業。
亦是賊之餘黨。
其比惡更為甚者。
發兵聲讨。
尤不可緩矣。
其一從阿難聞已重複悲淚起至文殊辯見。
是破其能見也。
能見即是我執。
其二從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下至三科七大。
是破其所見也。
所見即是法執。
大概文勢雖如此分。
其意重在能知所知二障。
至文當辯。
△二辯見分四。
初辯我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