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一

關燈


    次辯法執。

    三叙悟心益。

    四說偈呈解。

     初辯我執分四。

     初叙謬請說。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至)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阿難性識聰敏。

    多是依他作解。

    及遍計執所成爾。

    是故每每自稱曰。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

    又曰。

    我佛寵弟。

    心愛佛故。

    至此又曰。

    将謂如來惠我三昧。

    觀阿難如此作解。

    豈非依他執所成者乎。

    直到今日。

    方知其謬。

    曰。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此由承佛極力開示提?。

    有此一下。

    雖然。

    依他執破。

    其遍計猶存。

    是故複請曰。

    惟願如來哀愍窮露。

    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蓋道眼開。

    則遍計執斷。

    妙明露。

    則圓成實性顯矣。

    觀阿難此請。

    實謂懇恻詳密。

    真是後學之榜樣也已。

    又中間言二障者。

    即是能知所知。

    能知即是煩惱障也。

    言寂常心性者。

    若斷能知所知便是寂。

    若斷能覺所覺便是常。

    寂恐認作空寂之寂。

    故下一心字。

    常恐涉斷常之常。

    故下一性字。

    此又是悟後語。

    今先提者。

    阿難希心到如此地位爾。

    二喻帖文可知。

     △二密示真見。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至)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佛祖是一個道理。

    但言句有異耳。

    隻如宗徒家稱為用。

    經義家說為光。

    其實總不是。

    何也。

    若說光說用。

    便著名相了也。

    與此中有何關趣。

    然臨機審宜。

    又不可不知。

    今就教義而論。

    如阿難初堕誤處。

    佛隻頂光一照。

    指令歸家。

    當爾之時。

    還作名相說得耶。

    至破七處之後。

    阿難個裡攀緣不得。

    措意不着。

    佛乃觌面提持。

    示之以本光。

    使其向上承當。

    于此之際。

    還可容别道理着腳得乎。

    及至今來。

    能所俱摧。

    心性不立。

    阿難大衆皆打失矣。

    佛乃運出自己胸襟個段光來。

    作個法眼。

    故曰我今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衆生。

    獲妙微密。

    既稱微密。

    讵可以言說道理指注得耶。

    不見岩頭禅師雲。

    若欲播揚大教。

    直須自己胸襟流出。

    與我蓋天蓋地去。

    岩頭如此。

    可以領得佛意矣。

    何也。

    佛将自己胸襟流出底。

    照到微塵世界。

    不見有别道理也。

    又照到十方如來極頂處。

    亦不見有别道理也。

    且既無别道理。

    又何說得有佛有衆生。

    有自有他。

    有根有塵。

    有二障可纏。

    有三昧可惠。

    縱然有毫厘可說得底。

    便不是此中意思明矣。

    若此中意思明得。

    便是道眼開也。

    雖然。

    此幾句文字。

    亦是當時經家描寫來底。

    佛口決非有如此露布。

    且看下文。

    于世尊言下煆過始見。

     △三發妙明心分五。

    一即色是妙。

    二即受是妙。

    三即想是妙。

    四即行是妙。

    五即識是妙。

     一即色是妙。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至)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學道貴識得生死若不識得生死。

    學道無門矣。

    何以。

    道者。

    路也。

    若明眼人。

    東去也無妨。

    西去也無妨。

    若無眼人。

    才舉步。

    便堕坑落塹矣。

    而阿難卻是如此。

    世尊平地掘一坑問曰。

    此拳光明因何而有。

    雲何成拳。

    阿難言。

    由佛全體。

    故有光明。

    我實眼觀。

    故有拳相。

    此所謂不識生死。

    自投身向下也。

    世尊見其如此。

    一不做。

    二不休。

    更設一塹問曰。

    以汝眼根。

    例我拳理。

    其義均否。

    阿難更是不省。

    答雲。

    以我眼根。

    例如來拳。

    事義相類。

    以此觀之。

    阿難不但不知生死。

    且不識目前。

    宜乎被登伽騎下也。

    世尊如是一擒一縱。

    見其堕在坑裡。

    乃為下判(雲雲)。

     所以者何下。

    其說盲喻。

    雖是況顯。

    實借罵其瞎漢。

    瞎漢且能見。

    況肉眼睜睜者乎。

    阿難蒙然不知。

    猶争死氣。

    故又建燈喻以塞其口。

    謂燈祇能顯色。

    見色是眼。

    非關燈矣。

    謂眼祇能受燈。

    見燈是心。

    非關眼矣。

    然此意分明罵主。

    罵得甚巧。

    謂汝自己不見。

    非關餘矣。

    已上辯色蘊是妙。

    何以知之。

    阿難言。

    由佛全體。

    故有光明。

    我實眼觀。

    故有拳相。

    此非其色蘊耶。

    又盲者無見。

    眼前惟見黑暗。

    此非其心之妙耶。

     △二即受是妙。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至)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旅亭喻三界。

    主喻覺性。

    客喻分别惑。

    又新霁喻覺明。

    空喻無明。

    塵喻俱生惑。

    憍陳那。

    此雲火器。

    是佛之親臣也。

    佛初于鹿苑說法。

    陳那首唱其解者。

    解得三界如寄。

    分别如客。

    客去而覺心自在。

    證小乘偏空。

    是解淺者也。

    今預楞嚴法會。

    解得覺本是明。

    所以不明者。

    良由無明翳空。

    俱生惑體。

    今既發明。

    純覺遺塵。

    入大乘無生。

    是解之深者也。

    此據教義而論。

    今皆不取。

    何以故。

    此一段文字。

    不過借一解字發揮以對阿難之不解耳。

    因前阿難不解。

    着境而受惑。

    由今陳那先悟。

    所以卻物以全真。

    是以世尊立機。

    一開一合。

    一殺一活。

    以驗主人之覺不覺耳。

     即時如來于大衆中(至)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佛垂一機。

    作四處勘證。

    初佛屈五輪指問阿難。

    阿難不省。

    便于境上作模作樣。

    佛故拈來一一折合之。

    阿難口遂默然。

    是死于機下也。

    其次開五輪指問陳那。

    陳那解得是客是塵。

    主則自在也。

    主既自在。

    便是不受境惑。

    而有活着處矣。

    故佛許雲如是。

    其三佛以五輪指作開合勢。

    問阿難。

    阿難初不省其說。

    後被佛錐劄之。

    由是出語雲。

    我見如來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及至再問。

    便雲。

    我之見性尚無有靜。

    誰為無住。

    此則阿難會得境有開合。

    見無舒卷矣。

    故佛許雲如是。

    其四佛于輪掌中。

    飛一寶光在阿難左。

    阿難回首左盻。

    佛又飛一寶光在阿難右。

    阿難回首右盻。

    佛複錐劄之。

    乃出語雲。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

    誰為搖動。

    此則阿難會得身有動靜。

    而性無動靜。

    故佛許雲如是。

    此三個如是。

    各有所以。

    一驗其主。

    主在。

    二驗其見。

    見淨。

    三驗其性。

    性實。

    故皆許雲如是。

    然文與而情不與。

    何也。

    若全許之。

    下經不消費許多周折。

    而阿難俨然是一作家矣。

    今則不然。

    此三處按住如是者。

    正是驗其受蘊耳。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至)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此會通前意。

     于是下。

    借陳那之解。

    結責阿難誤執客塵。

     汝觀下。

    就阿難言性無動靜。

    結責大衆根身妄動。

    又汝下。

    結責見本無舒無卷。

    而妄謂我手有開有合。

     雲何下。

    總責其迷也。

    如文可解。

     已上辯受蘊即妙。

    佛開五輪指問陳那。

    陳那解得是客是塵。

    佛又作開合勢問阿難。

    阿難曰。

    如來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據二人所陳。

    雖非色蘊。

    亦是受蘊之相也。

    飛光驗見同。

     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