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日受輪漂溺。
名可憐愍者。
已上辯識陰即妙。
緣心即是識陰。
識能分别種種色相。
若離色相無分别性故。
聲分别心。
分别我容。
全是識心用事。
是故還去八種色相。
則無還者。
非阿難之心乎。
△四開我道眼五。
一開色成道。
二開受成道。
三開想成道。
四開行成道。
五開識成道。
一開色成道。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前阿難承佛開示。
識得有還之相。
皆屬塵緣。
無還之性。
隻是自己。
誠弗疑矣。
但此見精。
既雲是我。
然今離了塵緣。
便無分辯。
隻就無還。
又難承當。
于是緻疑請問。
畢竟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至)汝應于此分别自他。
阿難不知真性。
佛意作三番揀之。
初教令自揀。
次佛揀。
三師弟同揀。
初自揀者。
從佛告阿難下。
先列能見之人。
從阿難且吾與汝下。
次标所見之境。
汝應下敕其自揀。
謂能見有三乘五眼之差。
所見有物像昏明之異。
異則異于物。
不異于見。
差則差于人。
不差于性。
今人性物性。
條然現在。
汝自揀之。
此是某人。
此是某見。
此是某物。
此是某相。
要分個清楚。
為是自性。
為是物性。
為是自見。
為是物見。
須要個分曉。
此教阿難自揀之法也。
庵摩羅。
此翻難分。
某果似桃非桃。
似柰非柰。
今吾将汝擇于見中(至)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次佛揀。
先标後揀。
今我将汝下二句總标。
阿難極汝見源下别揀。
今揀日月宮等。
盡是物性。
不是見性。
何以故。
舉類是物。
物中無有見性。
故曰鹹物非汝。
從阿難是諸近遠下。
揀諸近遠等。
皆是見性。
不是物性。
何以故。
舉目是見。
見中無有物性。
故曰誠汝見性。
是則物類雖有千差。
而今見性無殊。
吾将揀去前緣物類。
全是阿難見性。
雲何自疑不知自己真性耶。
此是佛為揀之法也。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至)自然非物雲何非汝。
三師弟同揀。
佛意謂我見如青黃等是有見。
汝見亦是青黃等便成同見。
許汝見吾。
如月生二。
何以故。
汝性中有物。
見吾見故。
故曰。
若同見者。
名為見吾。
設我不見青黃等是無見。
汝何不見吾無見之處。
若見無見。
便成異見。
見吾無故。
如月生暈。
何以故。
汝性中見佛無見故。
故曰若見不見。
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設我無見。
汝亦無見。
即是我面前無你。
你面前無我。
便成真見。
我無我故。
如靜夜孤輪。
何以故。
汝性中無生故。
性既無生。
則無虛假。
非阿難真性而何。
故曰若不見吾不見之地。
自然非物。
雲何非汝。
夾山曰。
目前無阇黎。
此間無老僧。
即是此段經文注腳。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至)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此結前三義以辨揀之也。
又則汝今下。
辯前初義。
夫物與我競。
心與境敵。
便是不堪矣。
故雲汝既見物。
物亦見汝。
體性紛雜。
不成安立。
故吾前教令物還物類。
見還汝邊。
如是揀之。
自有分曉。
第二義同此。
次阿難下二句。
辯前第三義。
蓋我自我見。
汝是汝見。
我見中無汝。
汝見中無我。
設各有之。
便是不成矣。
故曰。
若汝見時。
是汝非我。
我見是無。
汝有見故。
故我前揀。
若見我不見之處。
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何則。
汝性中有我見矣。
見性下二句。
辯其真性。
且法住法位。
相本自虛。
若無執情。
性體自周。
故曰見性周遍。
非汝而誰。
設不承當。
是誰之咎欤。
故我前揀。
若不見我不見之地。
自然非物。
雲何非汝。
由是而知。
但見無我。
的是阿難之真性矣。
雲何自疑下結責。
阿難前問言。
我雖識此見性無還。
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故今結責阿難自疑真性。
性汝不真。
取我求實。
昔六祖問慧明曰。
不思善。
不思惡。
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明于言下大悟曰。
上來密密語意外。
還更有密意旨否。
祖曰。
與汝說者。
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在汝邊。
今阿難不自回光返照。
悟本來面目。
乃向外尋覓。
取我求實。
豈非迷倒之甚耶。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大凡生死起于見不淨。
由其挾雜聖凡影子故耳。
所以世尊前面為其揀去物影。
淨其凡見。
凡見既淨。
聖見猶存。
于是複揀去佛影。
淨其聖見。
既凡聖情盡。
真常體露。
使阿難獨悟性真。
乃是佛之旨矣。
今阿難不然。
凡聖雖忘。
猶存見隔。
謂是見性必我非餘。
何上觀四天王殿。
至娑婆國。
如此之大。
退歸精舍。
祇滿一室。
為是縮大為小耶。
為是牆宇夾斷耶。
此誤由佛言見性周遍。
非汝而誰上起。
于是複生一疑。
為後文鏟見之波峭耳。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至)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從佛告下總斥其非。
何也。
前世尊所示者。
乃是心之真見也。
今阿難所執者。
乃是物之影子也。
若計物之影子。
不特四天殿等是影子。
連汝根身一切世間所作事業。
莫不是影子。
何以故。
皆屬前塵耳。
下舉喻以明之。
器喻根身。
方圓喻影子。
虛空喻真見。
從譬如下。
先标喻徴起。
次若定方下。
辯方圓。
三汝言不知下。
法喻合顯。
四阿難下會釋喻意。
文顯可知。
良以虛空無方圓。
方圓在器。
故虛空随之方圓。
究竟虛空無方圓。
亦無無方圓之相。
故曰義性如是。
今謂虛空有方圓。
此乃器家之執也。
今說見有大小。
此是阿難之執也。
阿難之有執見。
故見随之舒縮。
究竟真見無舒縮。
亦無舒縮之量。
故曰雲何為在。
汝若不執器。
便無方圓舒縮之相。
即說無方圓。
無舒縮。
亦不過對汝執汝器而言。
豈真空真見之有方圓舒縮可除耶。
故曰。
不應說言方相所在。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至)甯無續迹是義不然。
此引喻破阿難之疑。
入室見小。
觀日見大。
妄性之所執也。
真性無之。
築牆能斷。
穿窦必續。
妄見之所迷也。
真見無之。
故斥曰。
是義不然。
謂斷斷無這道理。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至)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一切衆生下會通法喻。
如虛空無方圓。
今見有方圓者。
是器家之所局也。
真性無我見。
今有我見者。
是衆生之所迷耳。
衆生所迷。
為物所轉。
既為物迷。
妄觀大小。
事之必然者也。
若能下。
直顯本妙。
但情不附物。
衆生同是如來。
性不執見。
身心本是圓明。
性既圓明。
則十方遍攝。
見同佛覺。
一塵是妙。
如是而觀。
何性不顯。
何物不真者耶。
然言轉物者。
是對衆生情謂耳。
從阿難言。
我雖識此見性無還。
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至此即是開色成道之文也。
但前約物辯見。
後約見辯物。
約見辯物。
物非其物。
物是性家之妙用。
約物辯見。
見非其見。
見是性家之妙明。
衆生本具此妙明真性。
乃拘色蘊妄緣而不悟。
如來于是用金鎞之法。
開其本明。
複還真性。
性既複真。
猶有見礙。
隻得又說喻以明之也。
喻空中無方圓之相。
見中無物我之情。
若無物我。
何性不真。
若不執器。
何光不透。
如是一用則千用。
千體隻一體。
玄沙雲。
盡大地無第二人。
教阿誰承當。
便是這意思。
△二開受成道。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阿難承佛逼拶。
見性不在物上。
若在物上。
則着物見。
不在身上。
若在身上。
則着我見。
便為不可。
今知目前山河大地四天王殿等。
随所見處。
皆即是我妙性。
返觀自己若身若心。
卻同見外之物。
故曰。
今此妙性現在我前。
見必我真。
且又轉計雲。
彼之見性。
不能分辨于我。
我今身心卻是分别有實。
若謂彼見是我。
而身非我。
若身是我。
彼見非我。
不爾。
彼見亦是見。
我見亦是見。
既兩皆見。
何如來先所難言。
汝既見物。
物亦見汝。
體性雜亂。
不成安立。
籲。
阿難倒之甚矣。
自己一個主人。
卻作如許分别。
猶是鬼着。
雖能應對。
然非己出。
嗟乎。
受蘊之害如此夫。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至)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阿難下。
是斥其非。
若實汝前下。
總徴其見。
且今與汝下。
别徴其有見之相。
佛複告阿難下。
别徴其無見之性。
蓋前來世尊是直指其心。
而阿難不識宗旨。
謬謂此性現在我前。
佛故與伊截斷曰是義非實。
此一句如利刀相似。
不愁阿難不死。
雖然。
亦未可放過在。
須要問其來處。
乃問阿難。
且今坐祇陀林。
遍觀種種物像。
但可有形無不指着。
畢竟何者是汝見性。
佛又慮其躲根。
先将空見二字與伊拆開。
然後問他讨個下落。
阿難遂供曰。
我今于此縱目所觀。
指皆是物。
無是見者(雲雲)。
佛乃印住曰如是。
又問阿難。
汝坐祇陀林。
更觀種種像殊。
必無見精受汝所指。
汝又發明此諸物中。
畢竟何者是汝非見。
阿難複供曰。
我實遍觀此祇陀林。
不知是中何者非見。
我又思惟是萬像中。
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佛又印住曰如是。
此兩個如是。
便是陷虎機。
這裡還可說有見得乎。
說無見得乎。
這些要妙。
雖智如鹙子。
亦不知佛之落處矣。
于是大衆非無學者(至)汝谛思惟無忝哀慕。
此結前二見以勉進阿難也。
惶悚恐懼之狀。
變懾憂懼之相。
失其所守。
失其所操也。
大衆當時見阿難如此不知落着。
故有憂懼變懾之相。
學衆見如來許可不知是義。
故有驚恐惶悚之狀。
由是失其所操。
難于進趣矣。
如來于是心生憐愍安慰之曰。
汝等謂阿難道有見也不是。
道無見也不是。
乃是佛法有诳妄也。
然佛法非诳妄也。
是如所如說也。
汝等謂如來道有見也許可。
道無見也許可。
乃是如來有二語也。
然如來無有二語也。
是真實之語也。
或者疑世尊同外道末伽黎四種矯亂論議。
然世尊不同外道矯亂論議。
實第一義論議也。
此是如來見阿難大衆不深思惟。
而懷惶悚。
不勤參究。
而忝哀慕。
故作如是安慰以勉策阿難大衆也已。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至)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文殊問意有三。
一責阿難不善悟。
二辯其難處。
三正陳問意。
大凡小乘以有物即能見。
離物即不見。
若是大乘。
他開實相眼。
凡見色即見自心。
故能頭頭見道。
物物全真。
此小大之辨也。
今阿難到極則處不能轉。
便見心智昏悴。
魂慮變懾。
是以文殊出來從傍一問。
要顯自家本地風光。
不在見與不見上作活計爾。
從此諸大衆下。
先責阿難大衆不善悟如來之意。
乃是其智竭情枯處。
從世尊下辯其難處。
蓋色空等像。
是心境交敵之處。
各有一是一非。
謂色空等像若是見者。
應有所指。
今色空等像無見可指。
謂色空等像若非見者。
應無所矚。
今色空等像皆我所見。
以此觀之。
心境兩礙。
是非交錯。
正是難處。
故不知是義所歸焉。
此無他。
是其往昔善根輕鮮故也。
從惟願下。
正陳問意。
曰。
此諸物像。
與此見精。
元是何物。
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此提四句法為問。
四句法者。
如見物像等是有法。
我見是無是無法。
物像有。
見是無。
是亦有亦無法。
物像是非有。
而見非無。
是非有
名可憐愍者。
已上辯識陰即妙。
緣心即是識陰。
識能分别種種色相。
若離色相無分别性故。
聲分别心。
分别我容。
全是識心用事。
是故還去八種色相。
則無還者。
非阿難之心乎。
△四開我道眼五。
一開色成道。
二開受成道。
三開想成道。
四開行成道。
五開識成道。
一開色成道。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前阿難承佛開示。
識得有還之相。
皆屬塵緣。
無還之性。
隻是自己。
誠弗疑矣。
但此見精。
既雲是我。
然今離了塵緣。
便無分辯。
隻就無還。
又難承當。
于是緻疑請問。
畢竟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至)汝應于此分别自他。
阿難不知真性。
佛意作三番揀之。
初教令自揀。
次佛揀。
三師弟同揀。
初自揀者。
從佛告阿難下。
先列能見之人。
從阿難且吾與汝下。
次标所見之境。
汝應下敕其自揀。
謂能見有三乘五眼之差。
所見有物像昏明之異。
異則異于物。
不異于見。
差則差于人。
不差于性。
今人性物性。
條然現在。
汝自揀之。
此是某人。
此是某見。
此是某物。
此是某相。
要分個清楚。
為是自性。
為是物性。
為是自見。
為是物見。
須要個分曉。
此教阿難自揀之法也。
庵摩羅。
此翻難分。
某果似桃非桃。
似柰非柰。
今吾将汝擇于見中(至)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次佛揀。
先标後揀。
今我将汝下二句總标。
阿難極汝見源下别揀。
今揀日月宮等。
盡是物性。
不是見性。
何以故。
舉類是物。
物中無有見性。
故曰鹹物非汝。
從阿難是諸近遠下。
揀諸近遠等。
皆是見性。
不是物性。
何以故。
舉目是見。
見中無有物性。
故曰誠汝見性。
是則物類雖有千差。
而今見性無殊。
吾将揀去前緣物類。
全是阿難見性。
雲何自疑不知自己真性耶。
此是佛為揀之法也。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至)自然非物雲何非汝。
三師弟同揀。
佛意謂我見如青黃等是有見。
汝見亦是青黃等便成同見。
許汝見吾。
如月生二。
何以故。
汝性中有物。
見吾見故。
故曰。
若同見者。
名為見吾。
設我不見青黃等是無見。
汝何不見吾無見之處。
若見無見。
便成異見。
見吾無故。
如月生暈。
何以故。
汝性中見佛無見故。
故曰若見不見。
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設我無見。
汝亦無見。
即是我面前無你。
你面前無我。
便成真見。
我無我故。
如靜夜孤輪。
何以故。
汝性中無生故。
性既無生。
則無虛假。
非阿難真性而何。
故曰若不見吾不見之地。
自然非物。
雲何非汝。
夾山曰。
目前無阇黎。
此間無老僧。
即是此段經文注腳。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至)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此結前三義以辨揀之也。
又則汝今下。
辯前初義。
夫物與我競。
心與境敵。
便是不堪矣。
故雲汝既見物。
物亦見汝。
體性紛雜。
不成安立。
故吾前教令物還物類。
見還汝邊。
如是揀之。
自有分曉。
第二義同此。
次阿難下二句。
辯前第三義。
蓋我自我見。
汝是汝見。
我見中無汝。
汝見中無我。
設各有之。
便是不成矣。
故曰。
若汝見時。
是汝非我。
我見是無。
汝有見故。
故我前揀。
若見我不見之處。
自然非彼不見之相。
何則。
汝性中有我見矣。
見性下二句。
辯其真性。
且法住法位。
相本自虛。
若無執情。
性體自周。
故曰見性周遍。
非汝而誰。
設不承當。
是誰之咎欤。
故我前揀。
若不見我不見之地。
自然非物。
雲何非汝。
由是而知。
但見無我。
的是阿難之真性矣。
雲何自疑下結責。
阿難前問言。
我雖識此見性無還。
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故今結責阿難自疑真性。
性汝不真。
取我求實。
昔六祖問慧明曰。
不思善。
不思惡。
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明于言下大悟曰。
上來密密語意外。
還更有密意旨否。
祖曰。
與汝說者。
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
密在汝邊。
今阿難不自回光返照。
悟本來面目。
乃向外尋覓。
取我求實。
豈非迷倒之甚耶。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大凡生死起于見不淨。
由其挾雜聖凡影子故耳。
所以世尊前面為其揀去物影。
淨其凡見。
凡見既淨。
聖見猶存。
于是複揀去佛影。
淨其聖見。
既凡聖情盡。
真常體露。
使阿難獨悟性真。
乃是佛之旨矣。
今阿難不然。
凡聖雖忘。
猶存見隔。
謂是見性必我非餘。
何上觀四天王殿。
至娑婆國。
如此之大。
退歸精舍。
祇滿一室。
為是縮大為小耶。
為是牆宇夾斷耶。
此誤由佛言見性周遍。
非汝而誰上起。
于是複生一疑。
為後文鏟見之波峭耳。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至)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從佛告下總斥其非。
何也。
前世尊所示者。
乃是心之真見也。
今阿難所執者。
乃是物之影子也。
若計物之影子。
不特四天殿等是影子。
連汝根身一切世間所作事業。
莫不是影子。
何以故。
皆屬前塵耳。
下舉喻以明之。
器喻根身。
方圓喻影子。
虛空喻真見。
從譬如下。
先标喻徴起。
次若定方下。
辯方圓。
三汝言不知下。
法喻合顯。
四阿難下會釋喻意。
文顯可知。
良以虛空無方圓。
方圓在器。
故虛空随之方圓。
究竟虛空無方圓。
亦無無方圓之相。
故曰義性如是。
今謂虛空有方圓。
此乃器家之執也。
今說見有大小。
此是阿難之執也。
阿難之有執見。
故見随之舒縮。
究竟真見無舒縮。
亦無舒縮之量。
故曰雲何為在。
汝若不執器。
便無方圓舒縮之相。
即說無方圓。
無舒縮。
亦不過對汝執汝器而言。
豈真空真見之有方圓舒縮可除耶。
故曰。
不應說言方相所在。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至)甯無續迹是義不然。
此引喻破阿難之疑。
入室見小。
觀日見大。
妄性之所執也。
真性無之。
築牆能斷。
穿窦必續。
妄見之所迷也。
真見無之。
故斥曰。
是義不然。
謂斷斷無這道理。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至)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一切衆生下會通法喻。
如虛空無方圓。
今見有方圓者。
是器家之所局也。
真性無我見。
今有我見者。
是衆生之所迷耳。
衆生所迷。
為物所轉。
既為物迷。
妄觀大小。
事之必然者也。
若能下。
直顯本妙。
但情不附物。
衆生同是如來。
性不執見。
身心本是圓明。
性既圓明。
則十方遍攝。
見同佛覺。
一塵是妙。
如是而觀。
何性不顯。
何物不真者耶。
然言轉物者。
是對衆生情謂耳。
從阿難言。
我雖識此見性無還。
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至此即是開色成道之文也。
但前約物辯見。
後約見辯物。
約見辯物。
物非其物。
物是性家之妙用。
約物辯見。
見非其見。
見是性家之妙明。
衆生本具此妙明真性。
乃拘色蘊妄緣而不悟。
如來于是用金鎞之法。
開其本明。
複還真性。
性既複真。
猶有見礙。
隻得又說喻以明之也。
喻空中無方圓之相。
見中無物我之情。
若無物我。
何性不真。
若不執器。
何光不透。
如是一用則千用。
千體隻一體。
玄沙雲。
盡大地無第二人。
教阿誰承當。
便是這意思。
△二開受成道。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阿難承佛逼拶。
見性不在物上。
若在物上。
則着物見。
不在身上。
若在身上。
則着我見。
便為不可。
今知目前山河大地四天王殿等。
随所見處。
皆即是我妙性。
返觀自己若身若心。
卻同見外之物。
故曰。
今此妙性現在我前。
見必我真。
且又轉計雲。
彼之見性。
不能分辨于我。
我今身心卻是分别有實。
若謂彼見是我。
而身非我。
若身是我。
彼見非我。
不爾。
彼見亦是見。
我見亦是見。
既兩皆見。
何如來先所難言。
汝既見物。
物亦見汝。
體性雜亂。
不成安立。
籲。
阿難倒之甚矣。
自己一個主人。
卻作如許分别。
猶是鬼着。
雖能應對。
然非己出。
嗟乎。
受蘊之害如此夫。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至)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阿難下。
是斥其非。
若實汝前下。
總徴其見。
且今與汝下。
别徴其有見之相。
佛複告阿難下。
别徴其無見之性。
蓋前來世尊是直指其心。
而阿難不識宗旨。
謬謂此性現在我前。
佛故與伊截斷曰是義非實。
此一句如利刀相似。
不愁阿難不死。
雖然。
亦未可放過在。
須要問其來處。
乃問阿難。
且今坐祇陀林。
遍觀種種物像。
但可有形無不指着。
畢竟何者是汝見性。
佛又慮其躲根。
先将空見二字與伊拆開。
然後問他讨個下落。
阿難遂供曰。
我今于此縱目所觀。
指皆是物。
無是見者(雲雲)。
佛乃印住曰如是。
又問阿難。
汝坐祇陀林。
更觀種種像殊。
必無見精受汝所指。
汝又發明此諸物中。
畢竟何者是汝非見。
阿難複供曰。
我實遍觀此祇陀林。
不知是中何者非見。
我又思惟是萬像中。
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佛又印住曰如是。
此兩個如是。
便是陷虎機。
這裡還可說有見得乎。
說無見得乎。
這些要妙。
雖智如鹙子。
亦不知佛之落處矣。
于是大衆非無學者(至)汝谛思惟無忝哀慕。
此結前二見以勉進阿難也。
惶悚恐懼之狀。
變懾憂懼之相。
失其所守。
失其所操也。
大衆當時見阿難如此不知落着。
故有憂懼變懾之相。
學衆見如來許可不知是義。
故有驚恐惶悚之狀。
由是失其所操。
難于進趣矣。
如來于是心生憐愍安慰之曰。
汝等謂阿難道有見也不是。
道無見也不是。
乃是佛法有诳妄也。
然佛法非诳妄也。
是如所如說也。
汝等謂如來道有見也許可。
道無見也許可。
乃是如來有二語也。
然如來無有二語也。
是真實之語也。
或者疑世尊同外道末伽黎四種矯亂論議。
然世尊不同外道矯亂論議。
實第一義論議也。
此是如來見阿難大衆不深思惟。
而懷惶悚。
不勤參究。
而忝哀慕。
故作如是安慰以勉策阿難大衆也已。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至)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文殊問意有三。
一責阿難不善悟。
二辯其難處。
三正陳問意。
大凡小乘以有物即能見。
離物即不見。
若是大乘。
他開實相眼。
凡見色即見自心。
故能頭頭見道。
物物全真。
此小大之辨也。
今阿難到極則處不能轉。
便見心智昏悴。
魂慮變懾。
是以文殊出來從傍一問。
要顯自家本地風光。
不在見與不見上作活計爾。
從此諸大衆下。
先責阿難大衆不善悟如來之意。
乃是其智竭情枯處。
從世尊下辯其難處。
蓋色空等像。
是心境交敵之處。
各有一是一非。
謂色空等像若是見者。
應有所指。
今色空等像無見可指。
謂色空等像若非見者。
應無所矚。
今色空等像皆我所見。
以此觀之。
心境兩礙。
是非交錯。
正是難處。
故不知是義所歸焉。
此無他。
是其往昔善根輕鮮故也。
從惟願下。
正陳問意。
曰。
此諸物像。
與此見精。
元是何物。
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此提四句法為問。
四句法者。
如見物像等是有法。
我見是無是無法。
物像有。
見是無。
是亦有亦無法。
物像是非有。
而見非無。
是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