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二

關燈
非無法。

    阿難一向堕在四句法中。

    卒不能辯。

    故文殊拈此四句。

    并作一問。

    單單問諸物像。

    與此見精。

    元是何物。

    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亦如僧問馬祖雲。

    離四句。

    絕百非。

    請師直指西來意。

    正與此問同旨。

     佛告文殊及諸大衆(至)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佛答意亦三。

    初轉釋前四句。

    次直示其本來。

    三垂問文殊。

     初從見與見緣下。

    上見字是根。

    見緣是境。

    想相是識。

    此根境識三。

    轉釋上四句之法也。

    四句法者。

    即根境中所捏出也。

    此捏根元。

    執即有。

    不執便無。

    非真體有見無見之差。

    全是衆生自心所造也。

    喻如虛空花。

    花是虛空。

    虛空是花。

    病眼則見。

    病愈便無。

    亦非虛空有花無花之異。

    全是病目自妄所見爾。

    故曰。

    此見及緣。

    并所想相。

    如虛空花。

    本無所有。

     次從此見及緣下。

    直示本來者。

    此捏根元。

    道見也是阿難。

    道不見也是阿難。

    道是也是阿難。

    道非是也是阿難。

    自心取自心。

    斷斷非他物矣。

    但阿難不緣根境中假色。

    則全體是真。

    何有是見非見為你說得耶。

    問。

    既是自己妙淨明體。

    雲何有妄有真。

    答。

    譬如人睡熟時。

    聞杵音謂是鐘響。

    若醒人聞杵音還是杵音。

    更有一人聞杵音不作杵音會。

    亦不離是杵音者。

    此三人聞性是同。

    覺妄有異。

    今言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者。

    乃是對醒人說耳。

    若是後一人猶遠在。

     三從文殊吾今問汝下。

    别垂問文殊者。

    意謂此中原無是非之相。

    亦無是非之說。

    今文殊言無是非是。

    未得剿絕。

    假如汝是文殊。

    更有是文殊者乎。

    為無文殊者乎。

    佛此一問。

    總是截斷文殊腳跟。

    要與文殊言外相見爾。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至)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佛垂此問。

    若是他人便見支離。

    今文殊是作家。

    乃自承當曰。

    我真文殊。

    此先自站定腳跟。

    然後揮開曰。

    無是文殊。

    何以故。

    自己一個妙明體上。

    若有是文殊。

    便有非文殊。

    卻成兩個。

    故曰若有是者。

    則二文殊矣。

    看他一立一破。

    一拈一放。

    卻先将是非二字打開了。

    然後露個面目曰。

    我今日非無文殊。

    此豈非是其腳踏實地。

    運自己性靈。

    而顯本分作用者乎。

     佛言此見妙明(至)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此借文殊用處作結案也。

    當知文殊用處即是妙明真見。

    而此妙明真見。

    即是文殊。

    又須知妙明真見。

    非離了空塵别有妙明真見。

    亦非即空塵是妙明真見。

    古德雲。

    譬如擲劍揮空。

    莫論及之不及。

    而文殊用處蓋是如此。

    故曰。

    此見妙明。

    與諸空塵。

    亦複如是。

     從本是妙明下。

    責其迷妄。

    何也。

    可惜自己一段妙明真見不悟。

    卻于空塵上說聞說見。

    縱然說得是。

    如第二月。

    且既是第二月。

    又安論其是月非月乎。

     從文殊下。

    揀定真月。

    夫舉頭明湛者是真月。

    捏目所出者是第二月。

    水底明圓者是月影。

    若水底月影者。

    說是非不得。

    若捏目所出者。

    亦說是非不得。

    若舉頭明湛者。

    亦說是非不得。

    所以者何。

    若與頭明湛是真月。

    又何拟其是非耶。

    若水底若捏出是假月。

    既是假月。

    又何拟其是非耶。

    故曰。

    但一月真。

    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至)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此廣結真妄之由也。

    由阿難不悟自己妙覺明性。

    卻在空塵上生知生見。

    謂是是見。

    謂是非見。

    此非其妄想者乎。

    由此妄想。

    故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然此妄想又非他物也。

    還是自己妙覺明性。

    因妙覺明性。

    方能于空塵上生知生見。

    指是是見。

    指是非見。

    此非其妙覺明性者乎。

    由此妙明故。

    能令汝出指非指。

     從阿難白佛言世尊。

    若此見精。

    至此即是開受成道之文也。

    阿難一回着物。

    一回着見。

    世尊兩處印其如是者。

    便是開其受蘊矣。

    文殊曰。

    我真文殊。

    無是文殊者。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者。

    便是示其道矣。

    看他文殊一點便轉。

    不堕在是處。

    不堕在非處。

    真有排山吸海之力。

    于此想見。

     △三開想成道。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阿難疑難有二。

    一内外濫同難。

    二因緣自然相軋難。

    阿難年雖在少。

    曆會已多。

    記得世尊在楞伽山時。

    外道執諸法自然性不從因緣有。

    何者。

    因緣非自然故。

    世尊說諸法從因緣生。

    不從自然有。

    何者。

    自然非因緣故。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

    似非因緣。

    若爾。

    世尊則有自語相違之過矣。

    此難因緣自然相軋也。

    又阿難性識聰敏。

    博極群書。

    曾見梵志所說。

    真我遍十方界。

    性非生滅。

    今日法王所說。

    覺緣遍十方界。

    性非生滅。

    梵志法王。

    則是同旨。

    在佛法何貴。

    梵志何劣。

    若爾。

    法王則有不極成之過矣。

    此難内外濫同也。

    嗟乎。

    阿難真是不守本分。

    卻在遊想上之繞。

    何哉。

    世尊今日直提第一義谛示。

    阿難卻不薦。

    而反記楞伽山如此如彼。

    豈非是其遊想乎。

    如來今日直指本性示。

    阿難卻不領。

    而反說先梵志如何若何。

    是非其之繞耶。

    此所謂枯木崖前錯路多。

    阿難以之。

     梵志外道都名。

    娑毗迦羅。

    黃發人也。

    冥谛者。

    謂冥冥之中有個主宰。

    即神我之謂爾。

    投灰指外道之苦行。

    唯識論廣明。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至)見性斷滅雲何見明。

     方便者。

    約理約事。

    約喻約法。

    如是說者。

    名為方便。

    又凡有言句。

    皆是方便。

    古德雲。

    蓋為慈悲之故。

    有落草之談。

    落草亦是方便也。

    今世尊曰。

    我今如是方便開示。

    真實告汝。

    汝猶未悟。

    惑為自然。

    此亦落草方便之說矣。

     從汝且觀此下。

    徴其自然體。

     從阿難下。

    破其自然義。

    中将明暗等法四字格之。

    謂自然性若有。

    則不容明暗等法。

    何以。

    無二體故。

    謂明暗等法若有。

    則不許自然性。

    何以。

    多體非一故。

    俱存則兩礙。

    存一不成。

    如是驗之。

    無有自然性。

    為汝執得矣。

     阿難言必此妙見(至)虛空雲何随汝執捉。

     此總結前非以示本法也。

     佛言汝言下。

    徴其因緣。

     阿難下破因緣義。

    破義同前。

     所言本法者。

    非因非緣。

    亦非自然。

    非不自然。

    何以故。

    若有個是。

    便有個非。

    是故曰無是非是。

    無非不非。

    又如虛空不容諸相。

    然亦不拒諸相發揮。

    而此事亦然。

    不取一法。

    不舍一法。

    何以故。

    若取一法。

    則心法有剩。

    若舍一法。

    則心法不周。

    故曰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汝今雲何下責其所迷。

    蓋不取不舍者本覺也。

    以本覺離名相。

    離戲論。

    若執因緣。

    若執自然。

    乃是名相矣。

    若說是非是。

    若說非不非。

    宛是戲論矣。

    以戲論名相。

    而拟至精之覺者。

    誠見其無益矣。

    譬如手掌撮摩虛空。

    蓋虛空不可執。

    而人或執之者。

    甯非徒勞乎。

    以精覺不可捉。

    而人或捉之者。

    是非妄想耶。

     從阿難白佛言。

    誠如法王所說。

    至此即是開想成道之文也。

    而阿難記得先梵志及大慧等(雲雲)者。

    是其想蘊也。

    世尊雲。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

    非因非緣。

    亦非自然。

    非不自然。

    乃是開其想也。

    又雲。

    無非不非。

    無是非是。

    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者。

    即是示其道也。

    文意寄在言外。

    可熟思之。

     △四開行成道。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具論則有九緣。

    此陳惟四。

    文勢便故也。

    蓋俗谛依世間相說有因性。

    真谛中無之。

    今阿難被佛劄倒。

    說自然不得。

    說因緣不得。

    想頭不行。

    心無所之。

    乃援漸教中因性來難。

    謂如來既不許因緣。

    何故。

    世尊與比丘說。

    見性具四種緣。

    因空因明因心因眼等有耶。

    佛曰。

    我說世間諸因緣。

    非第一義。

    而今乃是直指阿難本性。

    若是阿難本性。

    不是自然求得底。

    不是因緣會得底。

    須是言外承當。

    直見本來。

    不滞纡途。

    方為透徹。

     阿難吾複問汝(至)見非是塞四義成就。

     從阿難吾複問汝下雙徴。

    佛意謂吾如今且不說第一義。

    隻就汝執。

    雲何見。

    雲何不見。

    阿難言。

    世人因日等名之為見。

    無日等名為不見。

    據此。

    若因日等名之為見。

    便成斷見。

    何以故。

    日等是世間相。

    是無常故。

    若無日等名為不見。

    便成常見。

    何以故。

    無日等是無見。

    見是無故。

    見有見無是外道宗。

    便成增減之過矣。

     從阿難若無明時下雙難。

    謂因日等是有見。

    無日等是無見。

    是大不然。

    若依汝執。

    就該明時不當見明。

    暗時不當見暗。

    何以故。

    以暗時明相已謝。

    至暗時不應有故。

    故曰。

    若必見暗。

    此但無明。

    雲何無見。

    據此。

    若明時見明。

    至暗時還見暗。

    則是亦有亦無。

    便成相違之過矣。

     從阿難若在暗時下雙牒。

    若因日等是明。

    無日等是暗。

    則暗時無明名不見。

    至明時無暗亦名不見。

    如是二相俱名不見。

    又明若有見。

    則暗亦有見。

    如是二相俱名有見。

    然則如今明時不容有暗。

    暗時不容有明。

    如是二相自相陵奪。

    容則性存。

    二俱名見。

    奪則性失。

    二俱不見。

    又明時不見暗。

    暗時不見明。

    則是非有非無。

    便成戲論之過矣。

     是故阿難下雙釋。

    世人見日等謂之明。

    見無日等謂之暗。

    今則不然。

    當知見明之時。

    見非是明。

    以見上無有明故。

    見暗之時。

    見非是暗。

    以見上無有暗故。

    空塞亦然。

    問。

    今現在有明有暗。

    何得言無。

    答。

    現在有者。

    乃是真如不變随緣。

    故令汝見明見暗。

    以随緣不變真如。

    故令汝見空見塞。

    由是論之。

    當知見明之時。

    見非是明。

    即是自性明故。

    見暗之時。

    見非是暗。

    即是自體暗故。

    空塞亦然。

    執則成妄。

    不執成法。

    故曰四義成就。

    明非外物為汝成明暗等爾。

     汝複應知見見之時(至)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前約俗谛說。

    故有無相傾明暗相形。

    宛成四見。

    故多違拂。

    今約真谛論。

    故有無不立。

    明暗俱忘。

    直示一心。

    方無诤論。

    雖然明暗俱忘。

    猶有見在。

    有無不立。

    猶有心在。

    以有心在故。

    是非宛爾。

    便不是真心矣。

    以有見在故。

    對待俨然。

    便不是真見矣。

    故曰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蓋真見無見。

    而真心無住。

    無住故不可以拟議。

    無見故不可以形容。

    設有形容。

    亦形容不及。

    設有拟議。

    亦拟議不着。

    故曰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盤山雲。

    心月孤圓。

    光吞萬象。

    光非照境境亦非存。

    光境俱忘。

    複是何物。

    是知心境既忘。

    言思不及。

    如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耶。

    說因緣說自然說和合。

    真同夢中說夢矣。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至)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汝等下責迷勸進。

    清淨實相。

    即是阿難本有之性而不悟。

    反着因緣。

    着自然。

    何狹劣無識。

    迷倒之甚耶。

    問。

    前雲真心無住。

    真見無見。

    今何得言清淨實相耶。

    曰。

    不然。

    譬如日月指其體則曰實相。

    指其光則曰無相。

    何者。

    以日是一相。

    光中無有諸相故。

    又如鏡子。

    指其體則曰實相。

    指其光則曰無相。

    何者。

    以鏡是一相。

    光中無有諸相故。

    而本有之性亦然。

    指其體則曰實相。

    指其用則曰無相。

    何者。

    以性是一相。

    性中無有五蘊妄想故。

    蓋性中無五蘊則是真心。

    真心無住。

    故曰清淨。

    性中無妄相則是真見。

    真見無見。

    故曰實相。

    此清淨實相。

    亦是名。

    亦是實。

    以名召體。

    因體會道。

    道既喻矣。

    則名亦不有。

    法華雲。

    但以假名字。

    引導于衆生。

    即此意也。

    奈何聲聞狹劣無識。

    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