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二

關燈
通達清淨實相。

    故佛示之。

    令其自悟性真。

    不堕支離之見。

    故曰當善思惟。

    若或不然。

    說心說性。

    認名著相。

    便是不善思惟。

    世流布想也。

    非本旨矣。

     從阿難白佛言世尊。

    必妙覺性。

    非因非緣。

    至此即是開行成道之文也。

    何以明之。

    因空因明因心因眼。

    乃是行陰之相。

    由此故數數煩動。

    能令人心地不安。

    如患瘧相似。

    一寒一熱。

    能令人身體不安。

    行陰亦如此。

    一明一暗。

    能令人妄想不安。

    如來于是一一辯破之。

    使其四見俱消。

    二谛不立藥病捐除。

    是非頓絕。

    此便是開其行也。

    至于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蓋見不及。

    則心不住。

    非真體而何。

    此便是示其道也。

    義理曉然。

    如視黑白。

    學者何故不悟耶。

     △五開識成道。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阿難心未開者。

    抑亦有故矣。

    前破因緣自然中。

    結雲。

    當知如是妙覺明性。

    非因非緣。

    亦非自然。

    非不自然。

    無非不非。

    無是非是。

    是非非是。

    四遣至無。

    無是我心乎。

    我心若是無。

    而今現對物者又何如耶。

    故是一番迷悶。

    而今佛又說。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是無見。

    無見便成空矣。

    我心若是空。

    則我如今了了見者。

    又何如耶。

    故是重增迷悶。

    據此。

    阿難迷悶心未開者。

    全是識心分别用事。

    非為見道也。

    圓覺雲。

    有妄業故。

    妄見流轉。

    厭流轉者。

    妄見涅槃。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有諸能入。

    非覺入故。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

    皆歸迷悶。

    阿難正類此。

    伏願下重請。

    覺心明淨。

    對前迷悶。

    由迷悶故。

    不能入覺。

    是故請之。

    施大慧目。

    開示我等者。

    意謂慧目開。

    則覺心淨。

    便可見道。

    而無餘事矣。

    意在言外。

    可想。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至)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陀羅尼。

    三學之都名也。

    此番為總持。

    三摩提。

    此番正受。

    又雲正定。

    然非單單是定名。

    故貫一諸字。

    實是總指佛綱宗之用也。

    經家省文。

    故作如此之序耳。

     至于告阿難言下。

    複列出三觀之名。

    略去禅那者。

    非為阙文矣。

    蓋佛既責阿難。

    不善用心。

    豈可複自有漏心者乎。

    決不然矣。

    思之。

     阿難一切衆生輪回世間(至)何況分别非燈非見。

     阿難一切衆生下。

    列名總标。

    以理觀之此二妄見。

    非從外來。

    亦非本有。

    明是衆生見妄所成。

    當業發生。

    當業流轉。

    然目一妄字。

    則本來非有。

    目一轉字。

    則衆生實苦。

    此所謂衆生之颠倒也。

     雲何名為下。

    釋第一别業妄見者。

    先舉喻以明其妄。

    如眚見圓影。

    然此圓影。

    乃是衆生病眼所見。

    何也。

    無眚之人。

    無是影故。

    此妄見乃是衆生别業所成。

    何者。

    真見之中。

    無是見故。

     于意雲何下。

    破即燈即見。

    設彼救雲。

    色在于燈。

    影從目見。

    故今破雲。

    若是燈色。

    好人何不同觀。

    若見是色。

    眚人應當不見。

    以此推之。

    汝說即燈亦不是說即見亦不是。

    何以故。

    燈見是實體故。

     複次阿難下。

    破離燈離見。

    脫彼救雲。

    此影不在燈上。

    離燈别有。

    而色不在目上。

    離見别有。

    故今破雲。

    影若離燈别有。

    屏帳幾筵何無圓影。

    色若離見别有。

    不當屬眼所見。

    以此觀之。

    汝說離燈亦不是。

    說離見亦不是。

    何以故。

    影眚是燈見故。

     是故當知下。

    破非燈非見。

    燈本無圓影。

    故曰非燈。

    無眚者不見。

    故曰非見。

    是故當知。

    無眚則無圓影。

    見圓影者乃是病眼矣。

    病眼見圓影。

    見無影者。

    乃是好目矣。

    若是好目。

    不應說是。

    亦不應說非。

    何也。

    見眚非病故。

    若是病眼。

    亦不應說是。

    亦不應說非。

    何也。

    影見俱眚故。

     如第二月下。

    重喻其妄。

    影見俱眚。

    如第二月。

    若是第二月。

    說是非不得。

    何以故。

    第二之觀。

    非體非影。

    捏目所成。

    故不應說。

    若是捏目所成。

    亦說離非不得。

    何以故。

    此捏根元非形非見。

    實無體性。

    故不應說。

     此亦如是下。

    法喻雙遣。

    蓋捏目所成。

    如第二月。

    乃是無體。

    故不應說。

    何以故。

    形既無體。

    可見是虛。

    即欲說之。

    更将于何耶。

    此圓影目眚所成。

    亦是無體。

    故不應說。

    何以故。

    影既無體。

    所見是妄。

    即欲說之。

    更當名誰耶。

    于是乃知。

    離即俱空。

    是非不有。

    而今世間所執。

    我見不見。

    總一虛妄矣。

    于何可說哉。

     大抵目本清明。

    因病有眚。

    燈無圓影。

    眚見重疊。

    影不離燈。

    亦非燈有。

    眚不離目。

    目元無影。

    目喻真見。

    真見無見。

    妄喻眚影。

    影非燈有。

    妄見不成。

    真見無眚。

    影見終虛。

    若然者。

    依妄則有見有影。

    依真則無見無眚。

    據實而論。

    本一體真。

    眚影何分。

    即是而觀。

    性元是一。

    燈見無從矣。

    今見圓影者。

    豈非由衆生病眼乎哉。

    今見其妄者。

    豈非由衆生别業乎哉。

    由是而說。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者。

    于此曉然。

    不待徴诘。

    自無置喙矣。

     雲何名為同分妄見(至)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雲何名為下。

    釋同分妄見者。

    通約外報以明其妄也。

    大概娑婆形量雖大。

    不出一海之中。

    世界國土雖廣。

    不過閻浮之域。

    此其大較也。

    至于大洲以千計。

    小洲以百計。

    或一或二。

    三十五十。

    皆随疆限參差如此。

    若夫舉迩況遠。

    舉少況多。

    以理揆之。

    即說三千大千國土。

    無非同一妄境矣。

    但随衆生業異。

    而報有差等焉。

    雖然要之非性中所有。

    故雲外報也。

    閻浮提。

    即南贍部洲。

    又閻浮提樹名。

    洲上有此樹。

    此名勝金。

    此林中有河。

    底出金沙。

    又樹汁可染為金。

    名閻浮檀金。

    大略海中平陸可居曰洲。

    衆生生其間。

    界而域之曰國。

    此豈實然耶。

    不過衆生自妄所造爾。

    若細而論之。

    海比本有之性。

    洲是不覺之性。

    以不覺故。

    業生其中。

    業有定分。

    故封域而為國焉。

    一人如此。

    而多人亦如此。

    一國如此。

    各國皆如此。

    展轉幻化展轉憑依。

    何有盡耶。

    故曰總是外報。

    由涉妄境而有也。

     阿難若複此中有一小洲(至)本所不見亦複不聞。

     前舉外報。

    此示業緣。

    何以知其是業緣耶。

    廣且勿論。

    姑就切近者而言。

    夫一洲有兩國。

    此為切近矣。

    然一國人。

    見一切不祥。

    或見二日。

    或見兩月等。

    一國人本所不見。

    亦複不聞。

    此豈陰陽有間而為之耶。

    若陰陽有間而為之。

    則将盡天地而不能相容矣。

    何則。

    物各有體。

    物自為之也。

    豈能容彼哉。

    以物自無體。

    故知陰陽不能為咎也。

    審矣。

    然今所現不祥者。

    由衆生妄心所造。

    以妄心鼓動于下。

    故災眚變現于上。

    何以知之譬如一釜水。

    添薪益火則熱。

    抽薪去火則寒。

    水不能為寒熱。

    寒熱由乎人爾。

    此不祥境界。

    乃是一國人同造惡業。

    故感不祥。

    彼國無之。

    自然不見。

    非特不見。

    抑且不聞。

    何者以淨穢不相入故爾。

    由是知淨土。

    蓋是聖人所居。

    而穢土的是五濁衆生所住。

    良由五濁薰蒸。

    故現有不祥之相。

    而聖人無之。

    法華不曰。

    而衆見燒盡。

    我淨土不毀。

    于此益信。

    雖然。

    一洲兩國猶為遠也。

    今祇林園。

    豈不是一處。

    佛與大衆同居。

    佛則無見。

    而阿難執因緣見。

    執自然見。

    與彼當土衆生所見不祥。

    又何異乎。

    故曰以切近者而言之也。

    暈适珮玦。

    日月之妖也。

    彗孛飛流。

    星辰之妖也。

    負耳虹霓。

    陰陽之妖也。

    明曰虹。

    暗曰霓。

    背日如負。

    旁日如耳。

    芒如帚曰彗。

    光四出曰孛。

    絕迹去曰飛。

    光相接曰流。

    邪氣圍日謂之暈。

    日月薄蝕謂之适。

    珮玦者。

    形如人所珮之玦也。

    此皆日月星辰。

    陰陽寒暑所變之象爾。

     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至)似現前境元我覺明。

     阿難我今下。

    法喻雙例。

    将喻例于法謂之進。

    将法例于喻謂之退。

    如是一進一退。

    以明見是無見也。

     阿難如彼下。

    退今同業之喻。

    進前别業之妄。

    以例于法。

    何則。

    一病目所見圓影。

    雖似前境。

    非色所造也。

    乃是眚勞所成。

    諸有智者。

    知此圓影。

    乃是眚勞所成。

    便不執見與不見矣。

    知影是眚成也。

    既知影是眚成。

    即見亦無咎矣。

    知眚是病目也。

    以此例知。

    如今世人以目觀見山河國土。

    及諸衆生。

    似現前境。

    非色所造也。

    乃是無始見妄所成。

    諸有智者。

    知此山河等。

    是見病所成。

    便不執見與不見矣。

    知山河等是妄見也。

    既知是見妄所成。

    即見與見源。

    亦無咎矣。

    知見妄元我覺明也。

    若爾。

    說見亦無見矣。

    見既無見。

    如何說得我見我不見耶。

     見所緣眚覺見即眚(至)雲何複名覺聞知見。

     蓋世人稱見山河等是所見。

    稱我見此山河等是能見。

    若執能見為見者。

    即彼目中所患眚翳是也。

    若執所見為見者。

    即彼眚中所見圓影是也。

    故曰。

    見所緣眚。

    覺見即眚。

    殊不知自己本覺明心。

    設有覺不屬能緣。

    設有見不屬所緣。

    何者。

    本覺無覺。

    設有覺乃是自覺。

    真見無見。

    設有見乃是自見。

    故曰本覺明心。

    覺緣非眚。

    故知凡有所覺。

    不是真覺。

    乃是妄覺。

    妄覺成影矣。

    故曰覺所覺眚。

    其實本覺無覺。

    設有覺乃是自覺。

    自覺非眚矣。

    故曰覺非眚中。

    如此而覺。

    謂之真覺。

    如此而見。

    謂之真見。

    故曰此實見見。

    見且不及。

    雲何稱曰我見。

    覺且不立。

    雲何名曰我聞。

    而今世人說我見我聞。

    我覺我知者真是寐語。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是故汝今見我及汝(至)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此結齊法喻也。

    蓋不自覺而執妄覺。

    喻如病眚。

    若不自見而執妄見。

    喻如圓影。

    以病眚而見圓影。

    猶之乎世人執我見矣。

    他且勿論。

    隻如汝面前見我是佛是師。

    我面前見汝是阿難是弟子。

    如我與汝如此。

    世間十類衆生亦是如此。

    各各執我。

    各各執見。

    又不止今日如此。

    從無始時來皆是如此。

    執我執見。

    豈非總成一妄乎。

    與彼眚見圓影何異。

    故曰皆即見眚。

    然此眚影豈好目之人有耶。

    以好目無此眚翳。

    即名真見。

    故曰非見眚者。

    以好目無此圓影。

    即名無見。

    故曰彼見真精。

    性非眚者。

    以是知好目無眚翳。

    故即見是無見也。

    以病目有圓影。

    故即見是妄見也。

    已上法喻理齊。

    酬前阿難疑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可謂詳悉委盡。

    學者不可不深究。

    而體玩之也。

     阿難如彼衆生同分妄見(至)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前文中退同分進别業以例于法。

    例如别業病目一人。

    例阿難妄見。

    又以阿難妄見。

    同彼世間十類衆生。

    今則進同分。

    退别業。

    以例于法。

    例如十類衆生同分妄見。

    還例别業一人。

    又以一病目人。

    同彼一國。

    複以一國例十方諸有漏國。

    如是展轉例知。

    所謂進退合明其法也。

    一病目見圓影。

    與彼一國人見一切不祥何異。

    一國瘴惡所起妄見。

    與彼十方有漏國土。

    和合妄生。

    和合妄死何異。

    且衆生是覺明之漏。

    十方國土是圓影所成以覺明明極。

    領覽不及。

    反成無明。

    無明即病眚矣。

    以明覺為見。

    見不能了。

    遂成妄見。

    妄見即圓影矣。

    故知妙明心中。

    一半有知成衆生。

    一半無知成世界。

    世界即圓影也。

    衆生即病眚也。

    如是展轉成依。

    展轉成妄。

    究而觀之。

    此諸有漏國。

    及諸衆生。

    非色所造也。

    還是覺明無漏妙心。

    妄緣和合有焉。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至)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前雲和合妄生。

    和合妄死。

    故今結示曰。

    若能遠離諸和合緣。

    及不和合。

    則複滅除諸生死因。

    問。

    雲何遠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