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四

關燈
故處以應彼。

    即生化類。

    此又四生本起之因。

    見明下細釋。

    見明即能見也。

    明見即所見也。

    此能所又分同異。

    同則同于想生愛。

    異則異于想成憎。

    憎為别緣。

    愛為己種。

    若父母同想同愛。

    遇合即生。

    大概以同業為因。

    父母為緣。

    由此因緣。

    生羯羅藍遏蒲昙等。

    羯羅藍雲凝滑。

    蒲昙雲胞。

    胎中具五位。

    此前二七日。

    未分位之初因也。

     從胎卵下明衆生流類。

    情想合離。

    本四生同具。

    今以多分言之。

    如情多為胎生。

    想多為卵生。

    染着重處為合生。

    離散應處為化生。

    此情想合離輕重。

    各随其所應以區分之爾。

    然又更相變易者。

    或情系之不終。

    或想緒之無恒。

    合處生想。

    化處着情。

    情重沉下。

    想輕逐飛。

    此又流類。

    雖不定其感報。

    莫不出于情想業等為因緣爾。

    以是之故。

    衆生相生相續而無已焉。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至)因此虛妄終而複始。

     三别明業果。

    業則有三。

    初從富樓那下明欲貪者。

    即前衆生生起。

    由乎想愛。

    想愛不止。

    互相為結。

    結者結聚一類。

    由想愛結聚。

    故父母子孫相生不斷。

    以理觀之。

    此等由清淨心中。

    覺明明極。

    見明色發。

    明見想成。

    遂動欲心。

    殊不知其色境一霍已去矣。

    而猶情積不休。

    揣摩想像。

    種種染愛。

    故生欲心。

    以是知世間衆生。

    得相生相愛者。

    乃是欲貪為之本也。

     次從貪愛下明殺貪者。

    要知衆生本非一類。

    想愛亦非一種。

    由我成我私故。

    則取爾食。

    由彼成彼愛故。

    則取我食。

    胎卵濕化。

    随力強弱。

    各全自私。

    遞相為食。

    各全自愛。

    遞相為殺。

    以理觀之。

    此等由清淨心中。

    覺明為咎。

    同見成愛。

    異見成憎。

    遂起殺心。

    殊不知彼我無差。

    由強立能所敵對。

    種種成私。

    故生殺心。

    以是知世界衆生。

    得相生相殺者。

    乃是殺貪為之本也。

     三從以人食羊下明盜貪者。

    夫因欲生貪。

    因貪成殺者。

    是必有彼我之見矣。

    彼我既立。

    強張分焉。

    何者。

    在今日以羊弱而人可以食之。

    異日人死為羊。

    羊死為人。

    亦可以相食矣。

    然不止一羊一人如此。

    凡十種有生之類皆如此。

    以惡業故。

    俱生在一時而得以相食。

    如是死生生死。

    直至未來際。

    亦以惡業故。

    得以相食。

    何有窮時。

    以理觀之。

    此等由清淨心中妄立明覺。

    明覺立則能所分矣。

    是故起彼我之心而竊食之。

    不知彼我隻一間。

    還是自生自殺。

    自竊自食。

    因覺明分能所故。

    以成其盜爾。

    以是知世間衆生。

    得相生相食者。

    乃是盜貪為之本也。

     從汝負我命下。

    釋成因果。

    蓋殺盜淫。

    其實同是一本。

    由業次而成其三。

    何也。

    因貪濟其欲心成殺。

    因殺見盜。

    此所謂覺明心中妄業之因相也。

    隻如汝負我命。

    是汝曾殺我也。

    今得相值。

    分所當償。

    于是我報若。

    若報我。

    以此相酬。

    經百千劫。

    常在生死。

    若為盡耶。

    又如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

    以此留戀。

    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又何窮乎。

    此所謂覺明心中妄業之果相也。

    果必資乎因。

    因必償于果。

    有如是之因。

    有如是之果。

    在覺明心中。

    妄生妄死。

    相續不厭者。

    唯此三者為根本焉爾。

    從富樓那如是三種颠倒下。

    結前三倒也。

    如是者。

    指上世間相衆生相業果相而言。

    此三種相。

    何以稱為颠倒。

    蓋覺明原有了知之性。

    不能自守。

    從了處發相。

    因相得見。

    此見非妄能乎。

    了處非妄明乎。

    既稱為妄。

    則性體上自無矣。

    性體自無。

    而今有者。

    非颠倒而何。

    由此颠倒相續。

    得有山河大地。

    得有衆生種類。

    得有業果相酬。

    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實實而論。

    此等有為颠倒諸相。

    在覺明體上。

    豈是有耶。

    不過是無明妄覺爾。

    然此個妄覺境界。

    又不止一次如此。

    終而複始。

    始而複終。

    展轉輪回。

    至無窮劫。

    何有盡耶。

     △五重釋疑難。

     一申難。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至)有為習漏何當複生。

     初陳疑富樓疑難有二。

    一疑覺與不覺為異。

    二疑常與不常為别。

    何故。

    謂此妙覺明性。

    原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平等無二。

    因不覺故。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等諸相。

    若爾。

    山河等諸相是不覺故。

    妙明真性是覺故。

    故雲覺與不覺為異。

    然現定如今山河等諸相是有是實是常。

    而妙明真性有覺有不覺是不常。

    故疑常與不常為别。

    然則此等諸相。

    悟則無不悟則有。

    我安能保今日悟而異日為畢無耶。

    又如來而今是覺故。

    是無諸相。

    我又不知如來何時不覺。

    有為習漏。

    何時複生耶。

    此雖常情之惑。

    而不知實理如是。

    何者。

    異日若有執覺明是真。

    而山河等諸相是妄。

    未到與麼田地。

    隻管說真說妄。

    如何得心地平穩。

    故今正答之後。

    複補這段文字。

    以足前義雲爾。

     △二答釋。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至)菩提涅槃亦複如是。

     次答釋。

    佛答喻有四。

    前二喻釋迷解難。

    後二喻顯法無惑。

     初喻迷方者。

    從佛告下先釋迷。

    謂本是無迷。

    而亦無悟。

    乃今有迷有悟者。

    正對迷者說悟爾。

    假如此人既悟是南北。

    自然不迷。

    亦如覺本無迷。

    似有迷覺。

    假如其人既悟是覺。

    自然不迷。

    是謂釋迷也。

     次喻空花者。

    從亦如下解難。

    謂空本無花。

    花是眼翳。

    眼若無翳。

    花亦無有。

    而今愚人。

    于空花滅地。

    待花更生。

    是人為愚為慧可知。

    喻如性本無妄。

    妄是其迷。

    既覺是妄。

    便不生迷。

    而今愚人于妙空明覺。

    何時再迷。

    是人狂之與癡可知矣。

    是謂解難也。

     三喻金礦者。

    從富樓那言下先顯法。

    佛見富樓已領喻意曰。

    是狂癡者非他。

    就是汝之謂矣。

    何則我前說性覺必明。

    汝謂性覺非覺。

    要假所覺方覺。

    我說覺非所明。

    汝謂性覺非明。

    要假所明方明。

    隻此便是汝之迷矣。

    因此迷故。

    山河大地由此而生。

    世間衆生及業果由此而起。

    我恁地說。

    汝猶不省。

    而今又言諸佛如來妙覺空明。

    何時不覺。

    山河大地何當更出。

    是非汝之狂癡乎。

    殊不知妙明真性如金在礦相似。

    其金一純。

    豈更重雜于礦耶。

    喻迷既覺是性。

    豈更有再迷乎。

    是謂顯法也。

     四喻灰木者。

    從如木下明無惑。

    若悟了不惑者。

    如林木相似。

    既燒成灰。

    又豈能重為木耶。

    喻如諸佛如來。

    既悟菩提。

    到那涅槃地位。

    又豈有習漏再生乎。

    斷無是理也。

    是謂無惑。

     △二真如随緣用異答大性遍疑難分三。

    初略釋。

    次合釋。

    三重釋疑難。

     今初略釋。

     富樓那又汝問言(至)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從富樓那下。

    初牒疑。

    前富樓疑地性遍。

    雲何容水。

    水性遍。

    火則不生。

    雲何又說水火二性俱遍虛空。

    又虛空是無性。

    大等是礙性。

    不合相容。

    雲何俱遍法界。

    此富樓之所疑也。

    前已問過。

    佛今牒其所疑而将答之也。

     從富樓那下。

    二标喻。

    喻如虛空之體。

    非相。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即如藏性之體非相。

    而亦不拒彼大性發現。

    何者。

    彼大性是循業故。

    而藏性是無作故。

    若藏性有作。

    不容彼大性矣。

    何者。

    彼諸相是有為故。

    而虛空是無為故。

    若虛空是有為。

    亦不容彼諸相矣。

    以是知虛空無為。

    故能圓映諸相。

    而藏性無作。

    故能圓融大性矣。

     所以者何下。

    三釋其喻相。

    問。

    諸相無性。

    何得雲有為耶。

    曰以虛空是無為故。

    對彼明暗等七相。

    明是有為矣。

    以藏性是無作故。

    循彼大等七相。

    顯是有作矣。

    然大等雖是有作。

    究竟出不得藏性故。

    諸相雖是有為。

    究竟離不得虛空故。

     于意雲何下。

    四徴問喻相。

    殊方者。

    不一其相也。

    虛空者。

    無所有相也。

    今問殊方之相為是日等自生耶。

    為是虛空有耶。

    即如藏性非大性。

    大性非藏性。

    不知藏性生大性耶。

    不知大性自生耶。

    藏性與大性。

    必有所分矣。

    而彼日等與太空亦必有所屬矣。

     若彼所生下。

    五辨明喻相。

    此等諸相。

    若是日等所生。

    十方世界就該日明。

    不當空中更見圓日。

    若是空明。

    何故中宵雲霧之中。

    不見光耀。

    以此看來。

    說日也不是。

    說空也不是。

    說非日也不是。

    說非空也不是。

    然亦不異于空日。

    此是真妄之關頭。

    要見得清楚。

    才是大等七性亦然。

    說藏性即大性不是。

    說藏性非大性也不是。

    然亦非異于藏性。

    此是性相之關頭。

    要見得分曉才是。

     觀相元妄下。

    六結歸法義者。

    大抵此事以慧眼觀之。

    無俗不真。

    以肉眼觀之。

    無真不俗。

    何以故。

    以世俗之見。

    觀彼諸相。

    宛然成有。

    以出情之見。

    觀彼諸相。

    類皆是妄。

    既達是妄。

    将何指陳耶。

    既無可指陳。

    又安論其是空耶日耶。

    若道是空是日。

    豈非邀空花。

    望結空果乎。

    今以大等七相言之亦然。

    若以肉眼觀彼大等七相。

    似乎成有。

    若以慧眼觀彼大等七相。

    明是非真。

    既明非真。

    将何指陳耶。

    既無可指陳。

    又何诘其陵滅耶。

    不陵滅耶。

    若道是相陵滅不相陵滅。

    是非邀空花待結空果乎。

    總而言之。

    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觀性元真。

    唯一妙覺明爾。

    若以法眼觀之。

    此妙覺明心。

    先非水火。

    乃是如來藏性。

    既是如來藏性。

    焉問容乎不容乎。

    若以道眼觀之。

    此妙明真性。

    即非水火。

    元是如來藏性。

    既是如來藏性。

    何問容乎不容乎。

     △次合釋。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至)若俱發明則有俱現。

     真妙覺明下。

    初引義合顯。

    蓋虛空是無相。

    而真覺亦是無相。

    以真覺無相故。

    妄立所明。

    謂之覺明。

    以虛空無相故。

    日照則明。

    謂之空明。

    然空豈謂我是明耶。

    因汝心中妄生分别。

    故空現爾。

    若明暗等相。

    各各發明。

    則各各現。

    且一人如此發明。

    而多人俱各如此發明。

    則有俱現矣。

    而真覺之性亦然。

    因妙明體上妄立所明。

    故分明覺水火風等諸相。

    于性體上各各發妄。

    則各各現。

    且一人如此發妄。

    而多人俱各發妄。

    則有俱現矣。

    如是所現妄相。

    豈有他哉。

    蓋由真如不守自性。

    随緣攬妄而成也。

    如前所雲。

    一處執鏡。

    一處火生。

    遍法界執。

    滿世間起。

    起遍世間。

    甯有方所。

    總之皆是循業發現而已。

     雲何俱現富樓那(至)一東一西先無準的。

     雲何俱現下。

    二重喻其妄。

    且雲何是俱現底道理。

    譬如水中現于日影相似。

    影本是一。

    良由二人東西各行。

    故所觀随别。

    隻如随别之影。

    豈日有分乎。

    但二人所行各别。

    是以日随之俱現。

    由是而知分在于觀者。

    不分于日也。

    今觀七妄原自無性。

    良由妄能。

    所觀随别。

    故成七妄之相。

    隻如七妄之相。

    豈藏性有分乎。

    但妙明強覺立所。

    是以七妄随之俱現。

    因是而知。

    分在于妄能。

    不分于藏性也明矣。

     不應難言此日是一(至)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不應難言下。

    三辯其相難。

    夫天上之日惟一。

    而水中之影無二。

    良由二人東西各行。

    故影随之各現。

    影雖各現。

    本影不移。

    故不應難言此日是一。

    雲何各行。

    且藏性之體是一。

    而妙明之用不二。

    良由強覺忽發。

    故七妄随之各現。

    妄雖各現。

    本性不動。

    故不應難言。

    此性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且如日本無心留影。

    影亦不曾異日。

    畢竟影現是假。

    而所觀随别。

    因假影而展轉俱現。

    影雖俱現。

    日體元一。

    故不應難言。

    各日既雙。

    雲何現一。

    且如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于是能所分而展轉成妄。

    妄雖俱現。

    覺性元一。

    故不應難言。

    水火二性不相陵滅。

    虛空大地不合相容。

    何者。

    夫言明覺。

    已非真矣。

    況立能所哉。

    水影已非是日矣。

    況計随影哉。

    随影現而諸相起。

    能所立而七大生。

    宛轉成虛。

    宛轉成妄。

    不知拟何物為憑。

    拟何物為據。

    故偈雲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雲何見所見。

    大概說個真尚不是。

    況非真耶。

     富樓那汝以色空(至)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富樓那汝以色空下。

    四真俗用異。

    色即是地大。

    空即是空大。

    又色不特是地大。

    凡水火風等及明暗等有相可以拟議形容者。

    皆屬色邊際收。

    是故舉色空。

    以見法之該廣矣。

    大抵舉色則礙于空。

    舉空則礙于色。

    故謂之相傾。

    又舉空時說色不得。

    舉色時說空不得。

    故謂之相奪。

    又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明覺生而性覺隐矣。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明立而真明隐矣。

    故謂之相傾。

    能覺非所覺。

    能明非所明。

    故謂之相奪。

    汝性中如是生生滅滅。

    相傾相奪。

    合如來藏。

    而如來随為色空相傾相奪。

    生生滅滅。

    周遍法界。

    法界者十法界也。

    一法界如此。

    十法界亦如此。

    有情正報如此。

    無情依報亦如此。

    故汝才見境風動而無明便起。

    日明雲暗。

    種種諸相。

    令衆生心地迷悶。

    背清淨之覺心。

    合塵勞之濁性。

    此所謂世間相俗谛所用。

    佛意不然。

    我這裡不見有一法生。

    不見有一法滅。

    隻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