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圓照法界。
即照法界亦不見有生相。
不見有滅相。
既無生滅。
乃見全體即用。
故曰一為無量。
全用即體。
故曰無量為一。
小中觀大者。
以一尺之鏡。
現重重之輝。
大中現小者。
以重重之輝現在一尺之鏡。
此即廣狹自在一多相容也。
又如一莖草上。
見十方界。
彼亦不來。
此亦不往。
故曰不動道場遍十方界。
此即主伴圓明具德也。
要見十方虛空。
隻在一莖草上。
此亦不往。
彼亦不來。
故曰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此即同時具足相應也。
又如毛端現刹。
依正曆然炳現。
此即因陀羅網境界也。
微塵轉法。
正見攝德無邊。
此即托事顯法生解也。
已上即是不思議之妙用。
若準華嚴有十種玄門。
此舉五六。
餘俱含攝。
當細揀之可以意得。
然此妙用。
本非神通。
亦非法爾。
總是滅塵勞之濁妄。
發無漏之智覺。
體用雙資。
隐顯不二。
所謂真谛之妙用也。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至)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而如來藏下。
五明三谛者。
實實而論。
此如來藏。
明圓明心體之上。
無有空等七大之性。
無有眼等根塵識性。
無有明無明盡因緣還滅之性。
無有苦集滅道四谛之性。
無智無得。
兼無六度之性。
乃至無有怛闼阿竭如來三号之性。
亦無有涅槃四德之性。
已上從三科七大及苦集等。
是世間相。
從滅道并緣生觀智等。
是出世間相。
此世出世間相。
在妙圓心上。
總皆無有。
以是俱非之。
非之者。
正見藏性之真體也。
教謂之真谛。
故知真谛不立一法。
然亦不廢一法。
何以故。
此妙圓明心。
何常離了世間相。
别有一法也。
以無有别法故。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随緣建立空等七大之性。
建立真等根塵識性。
建立明無明盡因緣還滅之性。
建立苦集滅道四谛之性。
建立有智有得六度之性。
乃至建立怛闼阿竭如來三号之性。
建立涅槃四德之性。
已上若世間若出世間。
皆是藏性。
攬真成立。
以是俱即之。
即之者。
正見藏性之妙用也。
教謂之俗谛。
俗谛成一切法。
真谛泯一切法。
泯即性相皆離。
即非俱遣。
故曰離即離非。
離即離非者唯一妙心也。
教謂之雙遮。
成即性相皆明。
即非俱是。
故曰是即非即。
是即非即者唯一妙明爾。
教謂之雙照。
若說雙照。
則雙遮不得。
若說雙遮。
則雙照不得。
直須遮照都忘。
名言不立。
方盡藏性之大體大用也。
教謂之道谛。
此之三谛。
如世伊字。
不縱不橫。
不并不别。
猶摩醯首羅天王頂上三目。
非凡目也。
到此地位。
不可以語言道。
不可以寂默通。
此是道之極則處。
難可以尋常見識作露布爾。
怛闼阿竭。
秦翻如來。
阿羅诃。
秦言應供。
三耶三菩。
秦言正遍知。
如何世間三有衆生(至)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如何世間下。
六結責其錯。
三有者。
總指世間衆生也。
聲聞緣覺者。
總指出世間二乘也。
以上若世間若出世間。
不明如來至明至覺之性。
妄立所明所覺之心。
或滞于空。
或著于有。
謬以涅槃為可作。
以語言為可辯。
以此欲窮理盡性。
以此欲測度如來。
又焉能哉。
何者。
以所知心為究竟故。
殊不知此個道理。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如何以所知心。
而拟于大覺境界。
甯非是其錯用心也欤。
譬如琴瑟箜篌。
必得妙指。
然後徽音可作。
若無妙指。
縱有妙音。
終不能發。
即如富樓與諸衆生亦然。
各各寶覺真心。
與如來無二圓滿。
有如琴瑟箜篌然。
但無妙指。
故妙音不得發爾。
何故。
蓋汝以色空。
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如來藏随為色空周遍法界。
如來則不然。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
圓照法界。
是将妙指發徽音相似。
我才一按指。
便海印發光。
汝不得妙指。
才一舉心。
便塵勞先起。
此無他。
由汝耽着權乘。
不勤求覺道故也。
縱有所得。
不過是其小者。
豈不可惜耶。
△三重釋疑難。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至)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初别申妄因。
富樓前疑如來幾時複迷。
今疑衆生何因有妄。
前疑覺與不覺為異。
今疑佛與衆生不同。
何則。
同一寶覺無二圓滿。
佛則諸妄圓滅。
獨妙真常。
衆生自蔽妙明。
受此淪溺。
若爾。
生佛永别。
真妄迥異矣。
此富樓不知生佛本來平等。
迷妄元是無因。
良由衆生颠倒。
迷己逐物。
而諸佛悟之。
背塵合覺。
雖則迷悟在人。
究竟不幹本來之事。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至)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二舉事釋疑。
演若達多。
此雲祠授。
魑魅。
山澤之怪也。
本頭喻性覺。
鏡頭喻所覺。
狂喻能覺。
演若迷謂鏡頭是假。
能見眉目。
本頭是我。
而反不見。
由是發狂以為魑魅。
奔走出外。
此是城中之實事。
汝不聞之乎。
且此人之狂者。
是何所因耶。
富樓答。
是人心狂。
更無他故。
何者。
本頭不失故。
本頭不失。
則不幹于頭事矣。
鏡頭無性故。
鏡頭無性。
則不幹于鏡事矣不幹于頭。
又不幹于鏡。
還是妄覺自迷。
是以發狂爾。
于是知狂在于心。
不關其餘也明矣。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至)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三約事明妄。
且如妙覺明圓。
本圓明妙。
何嘗有妄。
何嘗有因。
因汝不覺強立能所。
便是責本頭不見而謂鏡頭可見。
于是發狂。
妄覺生矣。
妄元無體。
便是不幹于性覺矣。
所必由能。
便是不幹于所覺矣。
既不幹于性覺。
又不幹于所覺。
還是強覺自迷。
是以為妄爾。
于是知妄在于能。
非關其餘也審矣。
今汝所問一切衆生。
何因有妄。
妄若有因。
雲何名妄耶。
即如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如是展轉相因。
無有了日。
所謂一人傳虛。
萬人傳實。
因是從迷積迷以曆塵劫。
何以故。
佛今如是開示。
如是發明。
汝尚不悟。
猶問衆生何因有妄。
況無人說而能自覺耶。
是故從迷積迷流蕩不返。
可哀也已。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至)況複無因本無所有。
四引喻合顯。
要知衆生之妄。
但觀演若之迷。
識得演若之迷無因。
便知衆生之名無依矣。
何者。
衆生之妄因于無明故。
有無明則無所依。
既無所依。
安問何因耶。
演若之狂。
因于心迷故。
有心迷則無所因。
既無所因。
安問所迷耶。
如是迷尚無生。
欲何為滅。
如是妄本無體。
欲何為因。
今汝問我衆生何因有妄。
我今曉汝。
如寤時人說夢中事。
心裡縱然精明。
記得夢中之相。
欲何因緣。
取得夢中物耶。
蓋夢物是無體。
故不可取也。
假饒諸佛得菩提者。
心裡縱然精覺圓明。
能盡因中妄惑。
欲何因緣說得因中妄因耶。
蓋妄體是無因。
故不可說也。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至)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五就事指歸。
即如城中演若之狂。
豈有因緣耶。
若有因緣。
便不在本頭矣。
而今不然。
因責本頭不見。
故發狂者。
若無因緣。
便不在于鏡頭矣。
而今不然。
因愛鏡頭可見生迷。
然亦非是因緣。
非不是因緣。
何以故。
狂也本頭不失。
不狂也本頭不失。
本頭既不失。
說非鏡頭也不是。
說非不是鏡頭也不是。
何以故。
迷性是無因故。
衆生之妄性亦如是。
說有因也不是。
說無因也不是。
何以故。
妄性是無體故。
妄性既無體。
雲何說得在耶不在耶。
而今真實告之。
此妙圓真性。
汝若不随分别明與非明。
而真心當下便了。
心若了得。
世間衆生業果。
三種相續之緣。
自然斷矣。
三緣若斷。
則殺盜淫三因之性亦不生矣。
即如城中演若達多。
不随分别鏡頭與本頭。
見與不見。
則狂機當下便歇矣。
狂機若歇。
則真心定矣。
妄心若歇。
則覺心顯矣。
覺心既顯。
自然知得自己勝淨明心。
本周法界。
然此勝淨明心。
豈藉他人開示得乎。
豈是自己捏造得乎。
古德雲。
本來元具足。
祇欠自承當。
若承當得。
何用劬勞肯綮修證耶。
骨間肉曰肯。
筋肉結處曰綮。
莊子技經肯綮之未嘗。
而況大[骨*瓜]乎。
言不消如此。
此是頓教法門。
當下會去始得。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至)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六重喻本來。
蓋道在己躬。
豈假别求。
而人不覺。
向外馳走。
汩沒迷流。
雖受淪溺。
而道不會失也。
譬如珠系衣裡。
不假外尋。
而人弗知。
窮露他方。
乞食馳走。
雖實貧窮。
而珠不曾失也。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所願從心。
緻大富饒。
而道亦然。
忽有智者指示其道。
頓獲本心。
得大安樂。
方悟本來非從人得。
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三因妄迷真真元無妄答阿難緣起迷理難分五。
一述疑伸難。
二引事明法。
三核其邪正。
四斥其徒學。
五勸其真修。
初述疑伸難。
即時阿難在大衆中(至)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阿難謂隻就世尊所言。
汝負我命。
我還汝債。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纏縛。
據此世間衆生業果得相續在。
亦是因緣矣。
又雲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據此世間衆生業果得相續滅。
亦是因緣矣。
又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據此狂性歇。
覺心現。
亦是因緣矣。
即如我阿難。
昔緣乞食次。
遭登伽之難。
今因蒙佛如來。
提獎垂救。
心得開悟。
據此。
亦是因緣而得悟也。
且不特我年少聲聞。
會中目犍連。
及舍利弗。
須菩提。
從老梵志邊。
聞佛因緣。
發心得成無漏。
據此。
亦是因緣而入聖教也。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
若爾。
王舍城拘舍梨外道。
所說自然。
成第一義耶。
此所謂緣起迷理難也。
蓋阿難不知緣起無生。
隻管說因緣。
說自然。
礙在胸中。
何日是了。
不知如來言教。
不過是衆生之鞭影。
祇要調馴而已。
又如渡海之船筏。
祇要登岸而已。
而今戀筏不舍者。
隻管說船說筏。
心未調馴者。
隻管說鞭說影。
便是阿難之謂矣。
問。
緣起無生與緣起迷理。
若為定當。
曰。
不見古德問僧。
面前是甚麼聲。
僧雲雨滴聲。
德雲衆生颠倒。
迷己逐物。
僧雲和尚何如。
德雲既不迷己。
此即是無生。
亦即是迷理也。
請定當看。
△二引事明法。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至)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從佛告下。
牒其所計。
即如演若之狂性。
若除了因緣。
即有自然。
是汝之計。
不出于此。
是謂理窮于是。
此總标其所計也。
後徐徐破之。
從阿難下将因緣破其自然。
謂頭是自然者。
則無非不是自然矣。
今且不然。
由因緣故狂怖走出。
若因緣狂怖走出。
便非自然矣。
若自然下。
将自然破其因緣。
謂頭是自然者。
由因緣故狂。
若爾。
就該由因緣故失矣。
今乃本頭不失。
雖是狂走。
曾無變易。
頭既不失。
又無變易。
何藉因緣乎。
從本狂下牒其轉計。
謂頭自有狂性故。
其狂亦是自然。
其不狂亦是自然。
其狂亦是自然者。
姑且勿論。
假如未狂之際。
其狂性潛在何處耶。
不狂亦是自然者。
姑置勿論。
假如正狂之際。
其自然性又藏在何處耶。
若狂性無所潛。
是知狂非本有矣。
若自然性無所藏。
是知頭本無妄矣。
頭本無妄。
性本無迷。
今日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耶。
若悟下結歸本旨。
若悟得頭本無妄。
則知性本元真矣。
若達得性本無迷。
則知狂走是妄矣。
識得妄本無從。
則知因緣自然俱成戲論矣。
故言世間衆生業果。
若三緣斷即菩提心。
然若見有菩提心生。
生滅心滅。
此猶是生滅知見爾。
故曰此但生滅。
連這滅生之心俱不可得。
到這裡無你用心處。
無你湊泊處。
故曰滅心俱盡。
無功用道。
以此看來。
生滅心盡。
方見本來如是也。
△三核其邪正。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至)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或者見說無生無滅不假功用。
謂是自然性。
如是則有自然心生矣。
若見有自然生滅心滅。
此猶是生滅知見爾。
故曰此亦生滅。
連這滅生之心俱不可得。
到這裡尚不見有生。
況見有滅。
故曰無生滅者。
名為自然。
以此看來。
若是真自然者。
必無生滅知見也。
從猶如下況顯。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
成一體者。
名和合性。
指物之自相。
非和合者名本然性。
本然即自然也。
和合即因緣也。
此世間相也。
于性體上。
有個本然者。
便不然矣。
于覺體上。
有個和合者。
便非合矣。
何者。
和合與本然。
在性覺體上俱用不着。
故曰合然俱離。
連這離合離然之心。
亦不可得。
到這裡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故曰離合俱非。
如此看來。
若見真無功用處。
方是無戲論法也。
△四斥其徒學。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至)愛河幹枯令汝解脫。
上來雖恁地說。
不過遣其執情。
斥其戲論。
若是菩提涅槃尚在遙遠。
何也。
蓋說處即是。
行處未是。
解處即是。
證處未是。
故雲遠也。
大概此事如大死人相似。
實實到此田地始得。
不然。
縱使憶持十方如來十
即照法界亦不見有生相。
不見有滅相。
既無生滅。
乃見全體即用。
故曰一為無量。
全用即體。
故曰無量為一。
小中觀大者。
以一尺之鏡。
現重重之輝。
大中現小者。
以重重之輝現在一尺之鏡。
此即廣狹自在一多相容也。
又如一莖草上。
見十方界。
彼亦不來。
此亦不往。
故曰不動道場遍十方界。
此即主伴圓明具德也。
要見十方虛空。
隻在一莖草上。
此亦不往。
彼亦不來。
故曰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此即同時具足相應也。
又如毛端現刹。
依正曆然炳現。
此即因陀羅網境界也。
微塵轉法。
正見攝德無邊。
此即托事顯法生解也。
已上即是不思議之妙用。
若準華嚴有十種玄門。
此舉五六。
餘俱含攝。
當細揀之可以意得。
然此妙用。
本非神通。
亦非法爾。
總是滅塵勞之濁妄。
發無漏之智覺。
體用雙資。
隐顯不二。
所謂真谛之妙用也。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至)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而如來藏下。
五明三谛者。
實實而論。
此如來藏。
明圓明心體之上。
無有空等七大之性。
無有眼等根塵識性。
無有明無明盡因緣還滅之性。
無有苦集滅道四谛之性。
無智無得。
兼無六度之性。
乃至無有怛闼阿竭如來三号之性。
亦無有涅槃四德之性。
已上從三科七大及苦集等。
是世間相。
從滅道并緣生觀智等。
是出世間相。
此世出世間相。
在妙圓心上。
總皆無有。
以是俱非之。
非之者。
正見藏性之真體也。
教謂之真谛。
故知真谛不立一法。
然亦不廢一法。
何以故。
此妙圓明心。
何常離了世間相。
别有一法也。
以無有别法故。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随緣建立空等七大之性。
建立真等根塵識性。
建立明無明盡因緣還滅之性。
建立苦集滅道四谛之性。
建立有智有得六度之性。
乃至建立怛闼阿竭如來三号之性。
建立涅槃四德之性。
已上若世間若出世間。
皆是藏性。
攬真成立。
以是俱即之。
即之者。
正見藏性之妙用也。
教謂之俗谛。
俗谛成一切法。
真谛泯一切法。
泯即性相皆離。
即非俱遣。
故曰離即離非。
離即離非者唯一妙心也。
教謂之雙遮。
成即性相皆明。
即非俱是。
故曰是即非即。
是即非即者唯一妙明爾。
教謂之雙照。
若說雙照。
則雙遮不得。
若說雙遮。
則雙照不得。
直須遮照都忘。
名言不立。
方盡藏性之大體大用也。
教謂之道谛。
此之三谛。
如世伊字。
不縱不橫。
不并不别。
猶摩醯首羅天王頂上三目。
非凡目也。
到此地位。
不可以語言道。
不可以寂默通。
此是道之極則處。
難可以尋常見識作露布爾。
怛闼阿竭。
秦翻如來。
阿羅诃。
秦言應供。
三耶三菩。
秦言正遍知。
如何世間三有衆生(至)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如何世間下。
六結責其錯。
三有者。
總指世間衆生也。
聲聞緣覺者。
總指出世間二乘也。
以上若世間若出世間。
不明如來至明至覺之性。
妄立所明所覺之心。
或滞于空。
或著于有。
謬以涅槃為可作。
以語言為可辯。
以此欲窮理盡性。
以此欲測度如來。
又焉能哉。
何者。
以所知心為究竟故。
殊不知此個道理。
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識識。
如何以所知心。
而拟于大覺境界。
甯非是其錯用心也欤。
譬如琴瑟箜篌。
必得妙指。
然後徽音可作。
若無妙指。
縱有妙音。
終不能發。
即如富樓與諸衆生亦然。
各各寶覺真心。
與如來無二圓滿。
有如琴瑟箜篌然。
但無妙指。
故妙音不得發爾。
何故。
蓋汝以色空。
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如來藏随為色空周遍法界。
如來則不然。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
圓照法界。
是将妙指發徽音相似。
我才一按指。
便海印發光。
汝不得妙指。
才一舉心。
便塵勞先起。
此無他。
由汝耽着權乘。
不勤求覺道故也。
縱有所得。
不過是其小者。
豈不可惜耶。
△三重釋疑難。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至)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初别申妄因。
富樓前疑如來幾時複迷。
今疑衆生何因有妄。
前疑覺與不覺為異。
今疑佛與衆生不同。
何則。
同一寶覺無二圓滿。
佛則諸妄圓滅。
獨妙真常。
衆生自蔽妙明。
受此淪溺。
若爾。
生佛永别。
真妄迥異矣。
此富樓不知生佛本來平等。
迷妄元是無因。
良由衆生颠倒。
迷己逐物。
而諸佛悟之。
背塵合覺。
雖則迷悟在人。
究竟不幹本來之事。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至)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二舉事釋疑。
演若達多。
此雲祠授。
魑魅。
山澤之怪也。
本頭喻性覺。
鏡頭喻所覺。
狂喻能覺。
演若迷謂鏡頭是假。
能見眉目。
本頭是我。
而反不見。
由是發狂以為魑魅。
奔走出外。
此是城中之實事。
汝不聞之乎。
且此人之狂者。
是何所因耶。
富樓答。
是人心狂。
更無他故。
何者。
本頭不失故。
本頭不失。
則不幹于頭事矣。
鏡頭無性故。
鏡頭無性。
則不幹于鏡事矣不幹于頭。
又不幹于鏡。
還是妄覺自迷。
是以發狂爾。
于是知狂在于心。
不關其餘也明矣。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至)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三約事明妄。
且如妙覺明圓。
本圓明妙。
何嘗有妄。
何嘗有因。
因汝不覺強立能所。
便是責本頭不見而謂鏡頭可見。
于是發狂。
妄覺生矣。
妄元無體。
便是不幹于性覺矣。
所必由能。
便是不幹于所覺矣。
既不幹于性覺。
又不幹于所覺。
還是強覺自迷。
是以為妄爾。
于是知妄在于能。
非關其餘也審矣。
今汝所問一切衆生。
何因有妄。
妄若有因。
雲何名妄耶。
即如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如是展轉相因。
無有了日。
所謂一人傳虛。
萬人傳實。
因是從迷積迷以曆塵劫。
何以故。
佛今如是開示。
如是發明。
汝尚不悟。
猶問衆生何因有妄。
況無人說而能自覺耶。
是故從迷積迷流蕩不返。
可哀也已。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至)況複無因本無所有。
四引喻合顯。
要知衆生之妄。
但觀演若之迷。
識得演若之迷無因。
便知衆生之名無依矣。
何者。
衆生之妄因于無明故。
有無明則無所依。
既無所依。
安問何因耶。
演若之狂。
因于心迷故。
有心迷則無所因。
既無所因。
安問所迷耶。
如是迷尚無生。
欲何為滅。
如是妄本無體。
欲何為因。
今汝問我衆生何因有妄。
我今曉汝。
如寤時人說夢中事。
心裡縱然精明。
記得夢中之相。
欲何因緣。
取得夢中物耶。
蓋夢物是無體。
故不可取也。
假饒諸佛得菩提者。
心裡縱然精覺圓明。
能盡因中妄惑。
欲何因緣說得因中妄因耶。
蓋妄體是無因。
故不可說也。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至)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五就事指歸。
即如城中演若之狂。
豈有因緣耶。
若有因緣。
便不在本頭矣。
而今不然。
因責本頭不見。
故發狂者。
若無因緣。
便不在于鏡頭矣。
而今不然。
因愛鏡頭可見生迷。
然亦非是因緣。
非不是因緣。
何以故。
狂也本頭不失。
不狂也本頭不失。
本頭既不失。
說非鏡頭也不是。
說非不是鏡頭也不是。
何以故。
迷性是無因故。
衆生之妄性亦如是。
說有因也不是。
說無因也不是。
何以故。
妄性是無體故。
妄性既無體。
雲何說得在耶不在耶。
而今真實告之。
此妙圓真性。
汝若不随分别明與非明。
而真心當下便了。
心若了得。
世間衆生業果。
三種相續之緣。
自然斷矣。
三緣若斷。
則殺盜淫三因之性亦不生矣。
即如城中演若達多。
不随分别鏡頭與本頭。
見與不見。
則狂機當下便歇矣。
狂機若歇。
則真心定矣。
妄心若歇。
則覺心顯矣。
覺心既顯。
自然知得自己勝淨明心。
本周法界。
然此勝淨明心。
豈藉他人開示得乎。
豈是自己捏造得乎。
古德雲。
本來元具足。
祇欠自承當。
若承當得。
何用劬勞肯綮修證耶。
骨間肉曰肯。
筋肉結處曰綮。
莊子技經肯綮之未嘗。
而況大[骨*瓜]乎。
言不消如此。
此是頓教法門。
當下會去始得。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至)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六重喻本來。
蓋道在己躬。
豈假别求。
而人不覺。
向外馳走。
汩沒迷流。
雖受淪溺。
而道不會失也。
譬如珠系衣裡。
不假外尋。
而人弗知。
窮露他方。
乞食馳走。
雖實貧窮。
而珠不曾失也。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所願從心。
緻大富饒。
而道亦然。
忽有智者指示其道。
頓獲本心。
得大安樂。
方悟本來非從人得。
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三因妄迷真真元無妄答阿難緣起迷理難分五。
一述疑伸難。
二引事明法。
三核其邪正。
四斥其徒學。
五勸其真修。
初述疑伸難。
即時阿難在大衆中(至)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阿難謂隻就世尊所言。
汝負我命。
我還汝債。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纏縛。
據此世間衆生業果得相續在。
亦是因緣矣。
又雲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據此世間衆生業果得相續滅。
亦是因緣矣。
又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據此狂性歇。
覺心現。
亦是因緣矣。
即如我阿難。
昔緣乞食次。
遭登伽之難。
今因蒙佛如來。
提獎垂救。
心得開悟。
據此。
亦是因緣而得悟也。
且不特我年少聲聞。
會中目犍連。
及舍利弗。
須菩提。
從老梵志邊。
聞佛因緣。
發心得成無漏。
據此。
亦是因緣而入聖教也。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
若爾。
王舍城拘舍梨外道。
所說自然。
成第一義耶。
此所謂緣起迷理難也。
蓋阿難不知緣起無生。
隻管說因緣。
說自然。
礙在胸中。
何日是了。
不知如來言教。
不過是衆生之鞭影。
祇要調馴而已。
又如渡海之船筏。
祇要登岸而已。
而今戀筏不舍者。
隻管說船說筏。
心未調馴者。
隻管說鞭說影。
便是阿難之謂矣。
問。
緣起無生與緣起迷理。
若為定當。
曰。
不見古德問僧。
面前是甚麼聲。
僧雲雨滴聲。
德雲衆生颠倒。
迷己逐物。
僧雲和尚何如。
德雲既不迷己。
此即是無生。
亦即是迷理也。
請定當看。
△二引事明法。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至)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從佛告下。
牒其所計。
即如演若之狂性。
若除了因緣。
即有自然。
是汝之計。
不出于此。
是謂理窮于是。
此總标其所計也。
後徐徐破之。
從阿難下将因緣破其自然。
謂頭是自然者。
則無非不是自然矣。
今且不然。
由因緣故狂怖走出。
若因緣狂怖走出。
便非自然矣。
若自然下。
将自然破其因緣。
謂頭是自然者。
由因緣故狂。
若爾。
就該由因緣故失矣。
今乃本頭不失。
雖是狂走。
曾無變易。
頭既不失。
又無變易。
何藉因緣乎。
從本狂下牒其轉計。
謂頭自有狂性故。
其狂亦是自然。
其不狂亦是自然。
其狂亦是自然者。
姑且勿論。
假如未狂之際。
其狂性潛在何處耶。
不狂亦是自然者。
姑置勿論。
假如正狂之際。
其自然性又藏在何處耶。
若狂性無所潛。
是知狂非本有矣。
若自然性無所藏。
是知頭本無妄矣。
頭本無妄。
性本無迷。
今日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耶。
若悟下結歸本旨。
若悟得頭本無妄。
則知性本元真矣。
若達得性本無迷。
則知狂走是妄矣。
識得妄本無從。
則知因緣自然俱成戲論矣。
故言世間衆生業果。
若三緣斷即菩提心。
然若見有菩提心生。
生滅心滅。
此猶是生滅知見爾。
故曰此但生滅。
連這滅生之心俱不可得。
到這裡無你用心處。
無你湊泊處。
故曰滅心俱盡。
無功用道。
以此看來。
生滅心盡。
方見本來如是也。
△三核其邪正。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至)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或者見說無生無滅不假功用。
謂是自然性。
如是則有自然心生矣。
若見有自然生滅心滅。
此猶是生滅知見爾。
故曰此亦生滅。
連這滅生之心俱不可得。
到這裡尚不見有生。
況見有滅。
故曰無生滅者。
名為自然。
以此看來。
若是真自然者。
必無生滅知見也。
從猶如下況顯。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
成一體者。
名和合性。
指物之自相。
非和合者名本然性。
本然即自然也。
和合即因緣也。
此世間相也。
于性體上。
有個本然者。
便不然矣。
于覺體上。
有個和合者。
便非合矣。
何者。
和合與本然。
在性覺體上俱用不着。
故曰合然俱離。
連這離合離然之心。
亦不可得。
到這裡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故曰離合俱非。
如此看來。
若見真無功用處。
方是無戲論法也。
△四斥其徒學。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至)愛河幹枯令汝解脫。
上來雖恁地說。
不過遣其執情。
斥其戲論。
若是菩提涅槃尚在遙遠。
何也。
蓋說處即是。
行處未是。
解處即是。
證處未是。
故雲遠也。
大概此事如大死人相似。
實實到此田地始得。
不然。
縱使憶持十方如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