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四

關燈
二部經。

    會得清淨妙理。

    于自己分上隻成戲論亦無益矣。

     從汝雖下引事為證。

    如汝說因緣說自然。

    豈不是明得底。

    世間稱汝多聞第一。

    何以不免摩登伽難。

    又我神咒一宣。

    而使登伽淫火頓歇。

    而汝愛河幹枯。

    此豈不是其證驗乎。

     △五勸其真修。

     是故阿難汝雖曆劫(至)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由前說摩登伽聞佛神咒。

    遂得淫火頓歇。

    法中成精進林。

    阿難解得十二部經。

    而不免娑毗邪術所攝。

    由此觀之。

    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無漏者。

    即楞嚴大定之謂。

    蓋真見自心之人。

    自然不堕邪見。

    不漏生死。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憎愛即生死之本。

    八苦之中二者最甚。

     從如摩登伽下再引事證。

    何以知其一日之功。

    而超曆劫之憶持。

    即如登伽累生為淫女。

    非一世矣。

    一聞咒功。

    消其愛欲。

    今名性比丘尼與耶輸同悟宿因。

    所言出纏。

    即是指登伽。

    所言授記。

    即是指耶輸。

    總是責阿難堂堂丈夫。

    甘狥于聲色。

    尚留于觀聽。

    反不如二女子。

    聞法捷證之速。

    此非是汝自欺耶。

     或者謂登伽穢而進三果。

    阿難信而尚列初機。

    又謂阿難解圓而現小。

    事在施權。

    登伽因實而果深。

    惟顯咒大。

    餘則不然。

    若謂登伽穢而阿難信。

    此則世谛見也。

    若謂阿難權現而登伽因實。

    此則彼我見也。

    事不如此。

    殊不知登伽一法也。

    頂咒一法也。

    事在當人。

    人或一念染即凡。

    一念淨即聖。

    隻一心而染淨有異。

    然異則異于法。

    不異于心。

    故此經藉以開示而作緣起雲爾。

    問既是一心。

    雲何有淨有穢。

    曰。

    譬之于水。

    投諸石蜜則甜。

    投諸黃連則苦。

    然則連蜜非水之性。

    水非連蜜之媒。

    因緣和合自然有淨有穢。

    若各究其本。

    則連性是苦。

    蜜性是甜。

    水性是淡。

    諸法各住本位。

    衆生不達。

    妄見有甜有苦。

    有淨有穢。

    其實一心。

    原無有異。

    今經開示。

    正指一心與本水無異。

    脫有真妄之說。

    不過對機助顯爾。

    豈真然哉。

     △二正示觀門分五。

    一示發覺初心。

    二示一門深入。

    三驗斷常。

    四明解結之法。

    五明六解一亡。

     一示發覺初心分五。

    一請觀。

    二總标二決定義。

    三别釋第一義。

    四别釋第二義。

    五勸其詳擇。

     今初請觀。

     阿難及諸大衆聞佛示誨(至)在會一心伫佛慈旨。

     阿難下經家所叙得法益。

    蓋向來人執未破。

    我相猶在。

    是以身不得輕安。

    向來法執未破。

    法相猶存。

    是以意不得輕安。

    今則人法二空。

    是以身意俱得輕安矣。

     而白佛言下。

    阿難自述得法益。

    清淨寶王即離垢摩尼珠也。

    此珠本來清淨。

    但有所求。

    無不如意。

    然究竟遠離世間一切色相。

    故稱為王。

    喻藏性本來清淨。

    但有作用。

    無不如意。

    然究竟遠離世間一切有為。

    故喻之為寶。

    今日如來開示我者。

    得非此摩尼珠乎。

    何善開我心出于苦海耶。

     世尊下正請觀門。

    十方世界。

    即是此心出生。

    故曰含育如來。

    十方國土。

    即是此心妙境。

    故曰妙覺王刹。

    以是知此心如是廣大。

    豈可學習得耶。

    此法如是周遍。

    豈可憶持得耶。

    故責多聞無功。

    不逮修習。

    然此法既不許學習。

    又不許憶持。

    教人如何得入。

    華屋喻如來藏性。

    門喻修行證入。

    以此觀之。

    阿難一往悟得心。

    未悟得法。

    悟得體未悟得用。

    猶如旅泊之人。

    實未到家。

    于此可見。

     △二總标二決定義。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至)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決者決擇。

    定者定當。

    初學人先要決擇因地心。

    與果地覺。

    為同為異。

    有個定當。

    決擇六受用根。

    誰圓誰不圓。

    有個定當。

    如此決擇定當了。

    方可入道。

    決擇即是觀也。

    定當即是法也。

    此初心觀法二決定義。

    學者須知。

     △三别釋第一義二。

     一核因果同異。

     雲何初心二義決定(至)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先雲何下标義。

    審觀因地即有生有滅。

    果地即無生無滅。

    今審入佛知見。

    是生滅耶無生滅耶。

    觀因地與果地。

    為同耶為異耶。

     次阿難下揀非。

    今若以生滅心而求不生滅法。

    無有是處。

    何者。

    此是實相不生滅法。

    而以生滅心去學他。

    豈可哉。

    無是理也。

     三以是下舉喻。

    以明生滅與不生滅義。

    假如虛空是不生滅法。

    器世間是生滅法。

    蓋器世間是造作有生滅。

    終當爛壞。

    虛空是無作不生滅法。

    終無有壞。

    于是知因地有生滅心必壞。

    而果地無生滅者不壞。

    于此二義中。

    決擇定當看。

    若決擇定當得。

    方可入道。

     △二揀真妄清濁。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至)汝濁五重亦複如是。

     先則汝下總标濁相。

    以切近者而言。

    無過人之一身。

    就身而言。

    不出四大。

    由此四大分纏湛圓妙心。

    從始入終故成五濁。

    是為生滅法也。

     雲何下釋其濁因。

    蓋生滅之心名濁者。

    譬如清水與彼塵土。

    一清一濁。

    性不相循。

    生滅與不生滅和合。

    五蘊成就。

    名之為妄也。

    亦如世人取彼塵土。

    投之清水。

    土失留礙。

    水亡清潔。

    名之為濁也。

    故曰汝濁五重。

    亦複如是。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至)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次阿難下别釋濁相。

    一明劫濁。

    即色陰也。

    梵語劫波。

    此雲時分。

    謂一刹那時最極短者。

    名曰劫波。

    汝擡眼見空時。

    有空無體。

    有見無覺。

    以無覺故。

    領會不及。

    以無體故。

    是非不分。

    全是昏鈍之性。

    故名劫濁。

     二明見濁。

    即受陰也。

    即前一念無明昏鈍。

    流入性中。

    搏體成覺。

    相觸成知。

    以有知則水土留礙。

    以有覺則風火相旋。

    由是性相參雜。

    故名見濁。

     三明煩惱濁。

    即想陰也。

    轉前無明之體為過去。

    發六塵知見之心為現在。

    誦習即是能相。

    容現即是所相。

    能所相織。

    故名煩惱濁。

    四明衆生濁。

    即行陰也。

    隻這一念生滅不停。

    以現在知見。

    留戀六塵。

    以三世業性。

    遷流國土。

    國土衆生之妄境也。

    六塵。

    業運之待相也。

    心思六塵。

    業流三世。

    性相假合。

    故名衆生濁。

    五明命濁。

    即識陰也。

    見聞指六受用根。

    衆塵指六塵等相。

    異生指識性。

    以識性無體。

    故曰無狀。

    以塵相各别。

    故曰隔越。

    塵相雖隔。

    識體是同。

    故曰無異。

    言其無異。

    則又用中相背。

    言其隔越。

    則又性中相知。

    因同異失準。

    故名命濁。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至)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三汝今下揀妄依真。

    見聞覺知是因地心。

    常樂我淨是果地覺。

    五蘊是生死根本。

    圓湛是不生滅法。

    學者于此要決擇此是因地心。

    此是果地覺。

    有個定當。

    決擇此是生滅心。

    此是不生滅法。

    有個定當。

    假如今日。

    要契如來常樂我淨。

    你須依不生滅法。

    方才契得。

    要除五蘊生死根本。

    你須依圓湛性。

    方才除得。

    圓湛性即是妙奢摩他。

    所謂止也。

    此奢摩他。

    止衆生一切虛妄。

    若虛妄心滅。

    自然複還元覺。

    得元明覺。

    方見得自己本來無生滅。

    本來無虛妄。

    隻此無生滅無虛妄。

    為因地發心。

    将來圓成果地修證。

     如澄濁水下況顯。

    譬如濁水。

    貯之靜器。

    靜深不動。

    自然沙土沉而清水現。

    名初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

    無明永斷。

    自然性覺純而心水現。

    名合涅槃妙德。

    此妙奢摩他之力。

    在因地中第一決定妙法。

    斷少不得者也。

     △四别釋第二義三。

     初教其觀法。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至)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汝等下初标義。

    前是修止。

    此是修觀。

    審詳即所修之觀也。

    誰作誰受。

    即所觀之法也。

    且如觀法者。

    要觀察生死是誰作。

    煩惱是誰受。

    有個定當。

    要審詳虛妄從何起。

    根塵是何物。

    有個定當。

    如此觀察。

    如此審詳定當得。

    則學道有趨向分矣。

    前不雲乎。

    觀法先後。

    觀法次第。

    三平禅師雲。

    先以定動。

    後以智拔。

    即此意也。

     次阿難汝修下揀非。

    然觀法有二種不入道。

    一是有智。

    二是無智。

    有智過之。

    無智不及。

    有智者不觀察不審詳。

    會得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

    他看得易了。

    一味打入平常格裡。

    臨事又居然生死。

    此智慮之賊。

    所謂過之也。

    無智者不觀察不審詳。

    不知生死果何物。

    煩惱從何起。

    他看得難了。

    一味打入昏鈍局裡。

    臨事居然生死。

    此愚而無知。

    所謂不及也。

    此二種皆不入道。

    何者。

    煩惱虛妄根塵尚不知。

    雲何取如來位耶。

     三阿難汝觀下況顯。

    譬如解結相似。

    若見所結。

    則知所解。

    若不見所結。

    則不知所解。

    何則。

    你心得似虛空無形相。

    則不庸解。

    今則不然。

    滿目生死。

    滿目塵勞煩惱。

    烏可不觀察。

    不審詳耶。

     △二辯明德相。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至)于器世間不能超越。

     一則汝下先明過患。

    眼等諸相為賊之媒。

    牽引外六塵内六識。

    自劫家寶。

    家寶即妙圓明性也。

    以妙圓明性。

    播遷于世界。

    纏縛于生死。

    非六賊為之媒。

    何耶。

    蓋衆生是正報。

    世界是依報。

    依正同是一纏。

    故不能超越爾。

     阿難雲何名為衆生世界(至)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二阿難雲何下。

    釋其名數。

    過現未來為世。

    四維四隅上下為界。

    界位有十。

    流數惟三。

    妙明性中。

    無端一念潰動為衆生。

    又以一念。

    流入三世四方。

    初疊成十二。

    次變三世四方各三十。

    流入四方三世二疊成百二十。

    次變四方三世各三百。

    流入三世四方三疊成一千二百。

    所謂三四四三宛轉十二也。

    此總括始終流變之數。

    以見六根功用如是。

    又此中意思。

    若以織妄言之。

    迷則遍迷。

    故一念妄動。

    十界俱迷。

    是以三世四方乘之。

    則有倍十倍百倍千之數也。

    若以功德論之。

    覺則遍覺。

    故一念妙明。

    則十界通明。

    是以亦三世四方乘之。

    則有倍十倍百倍千之數也。

    總而觀之。

    雖迷悟在人。

    而所用在法。

    今不論其人。

    而論其法。

    故以功德稱也。

     阿難汝複于中克定優劣(至)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三阿難下别示功德。

    克定一句總标。

     如眼下别釋。

     初眼根。

    前方全明者。

    兼二隅而言也。

    二隅各五十。

    合正方二百。

    則是一方三百矣。

    傍觀三分之二者。

    左右各得二百五十成五百。

    及全明三百。

    總成八百。

    又後方全暗者。

    全暗一方三百。

    兼二隅各五十。

    以三分而言。

    三分言功。

    一分無德。

    故說眼根唯八百。

    功德不全。

    是為劣也。

    二耳根。

    動是耳家之境。

    靜乃聞性之體。

    境有分限。

    故指彼迩遙。

    體無邊際。

    故周聽十方。

    今不取有限之境而論無涯之性。

    故說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是為優也。

    三鼻根中交。

    心所存之地也。

    鼻家但有出息入息。

    出息取境。

    入息開香而阙中交。

    以三分言之。

    一分無功。

    二分有德。

    故說。

    鼻根唯八百。

    功德不全。

    是為劣也。

    四舌根。

    世間所言是俗谛。

    出世所論是勝谛。

    勝谛之理而無窮盡。

    俗谛之言乃有分限。

    今取其勝。

    不取其俗。

    故說舌根圓滿一千二百。

    是為優也。

    五身根。

    離合違順。

    是身家之用。

    離則根境兩開。

    故雲一。

    合則根境一覺。

    故雲雙。

    雙具違順二分。

    一無覺知成阙。

    以三分而論。

    一分無功。

    二分有德。

    故說身根唯八百。

    功德不全。

    是為劣也。

    六竟根。

    默容。

    乃性所存之地。

    法塵。

    即意家所緣之境。

    當知法塵是無涯。

    而性地亦是無涯。

    今不論其法塵。

    而論其性地。

    故說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是為優也。

     已上所示六根功德者。

    亦有故爾。

    或者聞說根等是妄。

    便乃離身求道。

    空外覓天。

    不知此性如烜赫虛空。

    一一根塵識。

    俱是放光三昧。

    但不取着。

    即是解脫。

    問。

    若爾。

    何故前義中說五濁耶。

    曰。

    前義中說五濁者。

    譬如人見說有穢物。

    便即掩鼻。

    不欲聞之。

    如來說奢摩他。

    祇要人遠離世間過患。

    悟自己本來面目而已。

    今義中說六根功德者。

    譬如人聞說有好物。

    便即羨慕。

    心欲取之。

    如來說三摩提。

    要人達得一味平等妙門。

    證自己法性三昧而已。

    雖然。

    物無美惡。

    人自着之。

    今說五濁說六根功德。

    豈人之一身有二物耶。

    請思之。

     △五勸其詳擇。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至)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初阿難下勸其詳擇。

    上來已示六根功德。

    今勸阿難詳擇。

    鼻舌身三支。

    合中取境。

    眼耳二支。

    離中取境。

    深為優。

    淺為劣。

    圓指一千二百。

    不圓指八百。

    流根。

    即圓湛性也。

    衆生無始生死是順流。

    學道反此。

    逆流而入。

    故雲逆也。

    佛意謂六根雖有優劣淺深不同。

    當自己詳擇。

    故雲誰也。

    若詳擇得悟得。

    則圓與不圓。

    其功不可同日語矣。

    二我今下。

    許為發明。

    此六湛明性。

    若優若劣。

    若圓若不圓。

    數量備明于此。

    汝若詳擇。

    不必皆明。

    即就一門有可入者。

    我當證明令汝增進。

    三十方下。

    舉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