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寂滅心成就之也。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女主天子之後也。
立六宮。
一宮三夫人。
一宮九嫔。
一宮二十七世婦。
一宮八十一禦妻。
一宮正後。
體同天座。
其次國君之妻曰君夫人。
其次卿大夫之妻曰命婦。
謂受命于後妃也。
大家者。
如後漢扶風曹世叔之妻。
同郡班彪之女惠姬。
數召入宮。
皇後以下。
皆師事之。
号曰大家。
又不壞男根。
貞夫也。
不求侵暴。
貞女也。
已上所言内政立身。
與貞介持身。
皆資寂滅心所成就也。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夜叉此雲勇健。
乾闼婆此雲香陰。
阿修羅此雲非天。
緊那羅此雲疑神。
摩呼羅伽此雲大腹蟒神。
有形即是色蘊。
如下休咎精明等。
無形無色蘊。
如下空散消沉等。
有想有四蘊。
如下鬼神精靈等。
無想無四蘊。
如下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
已上從天龍下即是八部。
加人非人等。
合是十部。
但阙迦樓羅。
此雲金翅鳥。
或譯時失故。
此等即是三界善惡諸法之總相也。
若不樂本倫。
舍其所執。
亦得辦道。
是故菩薩現身以成就之爾。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至)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此結成也。
妙淨指寂滅心。
妙力指金剛三昧。
以金剛三昧。
入諸國土而不壞己相。
是名妙力也。
以寂滅心現三十二應。
而不雜己心。
是名妙淨也。
問。
菩薩與衆生是一耶。
是二耶。
曰非一非二。
隻是個寂滅心。
胡來胡現。
漢來漢現。
故雲非一。
隻是個金剛三昧。
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故雲非二。
譬如鏡像。
像有差殊。
鏡體不二。
菩薩修此三昧亦然。
其機類差殊。
寂體不二。
然究竟機類亦不差。
何以故。
總是寂滅心化現所成故爾。
世尊我複以此聞熏聞修(至)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此總标十四無畏也。
跟悲仰句來。
蓋前來是慈。
此下是悲。
前來是應。
此下是脫。
慈故能應。
悲故能脫。
又無畏者。
對有畏而言也。
譬如私商過關。
挾帶有畏。
菩薩入世無有挾帶。
故無畏。
又如戰士臨陣。
怯弱有畏。
菩薩度生無有怯弱。
故無畏。
又如籠鳥受諸拘禁。
心不得自在有畏。
菩薩脫出聲塵。
身得自在。
故無畏。
總而言之。
衆生有四大見有畏。
菩薩無四大見故無畏。
衆生着五受陰有畏。
菩薩得五陰空故無畏。
衆生起貪等煩惱有畏。
菩薩斷貪等煩惱故無畏。
衆生無智慧有畏。
菩薩具大智慧故無畏。
此十四種無畏功德。
乃是菩薩福備衆生之法也。
具見下文。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至)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音聲是塵屬地大。
知見是識屬火大。
聞聽是根屬水大。
妄想是生滅屬風大。
蓋菩薩不觀音而觀觀。
苦自斷滅。
焉受塵壅哉。
設對境不動。
識自不生。
火何能燒哉。
設聞機杜絕。
根自無用。
水何能沒哉。
至若返聞聞性。
生滅圓離。
全是真覺。
縱入鬼國。
亦不能害矣。
大抵鬼物無形。
幻同風質。
以真幻不相入。
故不能為害。
已上度四大見之法也。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複(至)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衆生堕于色蘊。
及諸受蘊。
斫削真性。
如刀斷命。
菩薩不爾。
即有所聞。
還聞自性。
性既自聞。
物不能害。
是故刀斷猶如割水吹光。
性無搖動。
刀斷喻色蘊。
割水吹光喻受蘊。
衆生堕于想蘊。
覆蔽真性。
如處幽暗。
菩薩不爾。
即有所聞。
自性開明。
明遍法界。
是故藥叉羅刹等目不能視。
衆生堕于行蘊。
纏縛真性。
如遭禁系。
菩薩不爾。
音性圓消。
則内障清淨。
觀聽返入。
則外累都捐。
是故枷鎖不能着。
衆生堕于識蘊。
遷劫真性。
如逢怨賊。
菩薩不爾。
滅音圓聞。
則内無所待。
遍生慈力。
則外示天和。
是故經過險路。
賊不能劫。
又五鬼即五欲之獰狀也。
藥叉此雲勇健。
羅刹此雲可畏。
鸠槃茶魇魅鬼。
毗舍遮啖精氣鬼。
富單那熱病鬼。
已上度五蘊之法也。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至)諸阿颠迦永離癡暗。
衆生貪欲成性。
為色所劫。
菩薩聞不随聲。
聞應聞性。
故得遠離貪欲。
色所不動。
衆生忿恨成性。
為瞋所劫。
菩薩純音遺塵。
根與境一。
故無能對所對。
遠離瞋恚衆生昏鈍成性。
為癡暗所劫。
菩薩聲識消忘。
覺明旋湛。
故得法界身心皎然朗徹。
遠離癡暗。
阿颠迦。
此雲無善心。
性障即癡也。
已上度三毒等煩惱之法也。
十二者融形複聞不動道場(至)衆人愛敬有相之女。
融形複聞者。
便是無我執也。
苟無我執。
何所不應。
雖應亦無有分。
故不壞世相。
供養微塵諸佛。
言供養諸佛者。
便是顯如來藏。
是不空也。
以不空故。
即理即事。
紹繼法王。
使種姓不斷。
令無子者而生智慧之男。
以應其求也。
六根圓通者。
便是無法執也。
苟無法執。
何事不寂。
雖寂亦非斷滅。
故不雜自相而含十方界。
言含十方界者。
便是顯如來藏是空也。
以空故。
即事即理。
承順法門。
受領無失。
令無子者而生好相之女。
以應其心也。
又男者乾道任事之稱。
女者坤道柔應之謂。
又表悲智。
維摩雲。
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
即此意焉。
已上是菩薩悲智之法也。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至)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一須彌。
一日月。
為一世界。
如是百億須彌。
百億日月。
百億世界。
總為一大千世界。
如此有三千大千世界。
是心之所化境者妄也。
對妄顯覺。
覺還治妄。
故稱法王子。
此大千世界有恒河沙數法王子。
所說法門。
敵觀音一人。
其福相等。
且持觀音一名号。
與彼衆多名号。
其福亦等。
蓋觀音所證法門。
不曆塵劫。
不動意識。
聞處即覺。
覺故即應。
應處無迹。
用處無偏。
塵塵刹刹。
無不含容。
無不周遍。
無不甚深。
無不自在。
是故觀音法門。
稱為最勝者也。
已上是菩薩聲教之法也。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衆生。
此結成也如文。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至)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此标四無量心也。
無量心而雲不思議者。
正顯無作妙力。
用處無心爾。
良由用處無心。
故得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
下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
見者歡喜。
求者得遂。
若有心思議便是有礙。
安得自在廣應一切乎。
此是總标。
下是别釋。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至)救護衆生得大自在。
首是一身之總。
臂是一身之用。
目是一身之照。
又首是妙應。
臂是妙力。
目是妙觀。
廣則八萬四千法門。
略則智定二法也。
初由菩薩聞不随聲。
聞應聞心。
若言其心俨是有迹。
今雖聞心。
亦不住着。
故雲妙也。
妙又不可言。
故雲妙妙。
在衆生亦有是妙。
但被見聞覺知分隔。
故淪生死。
菩薩不然。
唯一清淨寶覺。
廣應一切而不分。
處處現身說法而不雜。
是故得稱為妙爾。
此即菩薩慈心無量。
救護衆生之法也。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至)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現一一形者。
謂不拘一境。
有相則現。
誦一一咒者。
謂不拘一事。
有患則救。
是故其形其咒。
充遍十方。
微塵國土。
目為施無畏者。
由聞思二慧。
故脫出六塵。
純是真心妙用。
如聲度垣。
了無隔礙。
以無隔礙故。
衆生之苦。
即菩薩之苦。
衆生之悲。
即菩薩之悲。
總而言之。
衆生以苦惱為機。
菩薩以悲哀為法。
衆生以怖畏為機。
菩薩以無畏為法。
大抵衆生與菩薩。
共為一命。
既共其命。
焉得不深哀而廣濟之耶。
此即菩薩悲心無量。
拔濟衆生之法也。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至)舍身珍寶求我哀愍。
前來初是聞慧。
聞慧以妙有為法。
次是思慧。
思慧以妙心為法。
今來是修慧。
修慧以妙空為法。
修習是妙空三昧。
得妙圓通清淨本根者。
便是空智也。
以空智遊于世界。
衆生曠劫不得一見。
設或見之。
自然歡喜舍諸悭惜而求哀愍矣。
此是菩薩喜心無量。
利益一切之法也。
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已上三慧。
初則脫于根。
次則脫于境。
三則脫于識。
此根境識一一脫出。
得是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故曰我得佛心。
證于究竟。
佛心者。
本法也。
究竟者。
本智也。
以此本智。
及以本法。
運出自己家珍。
供養十方諸佛。
爰及六道衆生。
凡有所求。
皆得遂願。
此是菩薩舍心無量。
利益一切之法也。
上來四無量心。
一一皆從無心運出。
故雲不思議爾。
此四不思議将來證我本法本智之妙用。
非心意識境界。
實實從細膩工夫處做來。
豈苟然也哉。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至)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此結酬所問。
圓照三昧。
結寂滅現前句。
緣心自在。
結聞思修三慧句。
又圓照即是寂照也。
寂而常照。
是一行三昧。
照而常寂。
是一相三昧。
此一行一相三昧。
便是法界圓通之門。
便是實相境界。
然此三昧不易到得。
須假三慧之法。
方能到得。
蓋三慧是路。
由路以至于菩提。
以至于三摩地位。
偈雲。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即此為證也。
問。
二十四聖所得。
與觀音所得。
優劣何如。
曰。
實無優劣。
但用心有異爾。
如二十四聖所得。
須到分别盡。
分别豈非不是識蘊邊事耶。
觀音不然。
不涉思惟。
不動心路。
觸處即證。
證處即了。
以是不同爾。
又二十四聖所得。
祇能自利。
不堪接機。
觀音所得。
實能入聖入凡。
入真入俗。
救水火之焚漂。
濟衆生之渴乏。
屠門酒肆。
佛國魔宮。
種種族類。
種種音響。
投之無不如意。
無不自在。
較之他根。
則不然者。
蓋他根性有遮蔽。
有覺有不覺。
有全有不全。
惟耳根性無遮蔽。
無在無不在。
無覺無不覺。
但不取諸蘊法。
及以蘊我。
自然得入無心三昧。
得到圓通境界。
是故觀音一門最捷。
娑婆稱為施無畏者。
良不虛矣。
爾時世尊于師子座(至)梵呗詠歌自然敷奏。
爾時下諸佛印成也。
釋迦從五體放光。
十方微塵如來亦從五體放光。
得交光相照者。
同印觀音所證之法不謬也。
又顯此法無凡無聖。
三乘五性。
有情無情。
平等不二。
問。
若謂有情同覺則可。
雲何林木池沼亦演法音耶。
曰。
汝見林木池沼乎。
汝若見。
與汝說法竟。
汝若不見。
自尚不知。
胡庸辨哉。
且又不然。
物物體真。
誰雲自他。
頭頭是道。
豈用親疏。
汝若回光返照。
便同本得。
何疑物之不演法音乎。
是諸下被機蒙益。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女主天子之後也。
立六宮。
一宮三夫人。
一宮九嫔。
一宮二十七世婦。
一宮八十一禦妻。
一宮正後。
體同天座。
其次國君之妻曰君夫人。
其次卿大夫之妻曰命婦。
謂受命于後妃也。
大家者。
如後漢扶風曹世叔之妻。
同郡班彪之女惠姬。
數召入宮。
皇後以下。
皆師事之。
号曰大家。
又不壞男根。
貞夫也。
不求侵暴。
貞女也。
已上所言内政立身。
與貞介持身。
皆資寂滅心所成就也。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至)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夜叉此雲勇健。
乾闼婆此雲香陰。
阿修羅此雲非天。
緊那羅此雲疑神。
摩呼羅伽此雲大腹蟒神。
有形即是色蘊。
如下休咎精明等。
無形無色蘊。
如下空散消沉等。
有想有四蘊。
如下鬼神精靈等。
無想無四蘊。
如下精神化為土木金石等。
已上從天龍下即是八部。
加人非人等。
合是十部。
但阙迦樓羅。
此雲金翅鳥。
或譯時失故。
此等即是三界善惡諸法之總相也。
若不樂本倫。
舍其所執。
亦得辦道。
是故菩薩現身以成就之爾。
是名妙淨三十二應(至)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此結成也。
妙淨指寂滅心。
妙力指金剛三昧。
以金剛三昧。
入諸國土而不壞己相。
是名妙力也。
以寂滅心現三十二應。
而不雜己心。
是名妙淨也。
問。
菩薩與衆生是一耶。
是二耶。
曰非一非二。
隻是個寂滅心。
胡來胡現。
漢來漢現。
故雲非一。
隻是個金剛三昧。
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故雲非二。
譬如鏡像。
像有差殊。
鏡體不二。
菩薩修此三昧亦然。
其機類差殊。
寂體不二。
然究竟機類亦不差。
何以故。
總是寂滅心化現所成故爾。
世尊我複以此聞熏聞修(至)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此總标十四無畏也。
跟悲仰句來。
蓋前來是慈。
此下是悲。
前來是應。
此下是脫。
慈故能應。
悲故能脫。
又無畏者。
對有畏而言也。
譬如私商過關。
挾帶有畏。
菩薩入世無有挾帶。
故無畏。
又如戰士臨陣。
怯弱有畏。
菩薩度生無有怯弱。
故無畏。
又如籠鳥受諸拘禁。
心不得自在有畏。
菩薩脫出聲塵。
身得自在。
故無畏。
總而言之。
衆生有四大見有畏。
菩薩無四大見故無畏。
衆生着五受陰有畏。
菩薩得五陰空故無畏。
衆生起貪等煩惱有畏。
菩薩斷貪等煩惱故無畏。
衆生無智慧有畏。
菩薩具大智慧故無畏。
此十四種無畏功德。
乃是菩薩福備衆生之法也。
具見下文。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至)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音聲是塵屬地大。
知見是識屬火大。
聞聽是根屬水大。
妄想是生滅屬風大。
蓋菩薩不觀音而觀觀。
苦自斷滅。
焉受塵壅哉。
設對境不動。
識自不生。
火何能燒哉。
設聞機杜絕。
根自無用。
水何能沒哉。
至若返聞聞性。
生滅圓離。
全是真覺。
縱入鬼國。
亦不能害矣。
大抵鬼物無形。
幻同風質。
以真幻不相入。
故不能為害。
已上度四大見之法也。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銷複(至)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衆生堕于色蘊。
及諸受蘊。
斫削真性。
如刀斷命。
菩薩不爾。
即有所聞。
還聞自性。
性既自聞。
物不能害。
是故刀斷猶如割水吹光。
性無搖動。
刀斷喻色蘊。
割水吹光喻受蘊。
衆生堕于想蘊。
覆蔽真性。
如處幽暗。
菩薩不爾。
即有所聞。
自性開明。
明遍法界。
是故藥叉羅刹等目不能視。
衆生堕于行蘊。
纏縛真性。
如遭禁系。
菩薩不爾。
音性圓消。
則内障清淨。
觀聽返入。
則外累都捐。
是故枷鎖不能着。
衆生堕于識蘊。
遷劫真性。
如逢怨賊。
菩薩不爾。
滅音圓聞。
則内無所待。
遍生慈力。
則外示天和。
是故經過險路。
賊不能劫。
又五鬼即五欲之獰狀也。
藥叉此雲勇健。
羅刹此雲可畏。
鸠槃茶魇魅鬼。
毗舍遮啖精氣鬼。
富單那熱病鬼。
已上度五蘊之法也。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至)諸阿颠迦永離癡暗。
衆生貪欲成性。
為色所劫。
菩薩聞不随聲。
聞應聞性。
故得遠離貪欲。
色所不動。
衆生忿恨成性。
為瞋所劫。
菩薩純音遺塵。
根與境一。
故無能對所對。
遠離瞋恚衆生昏鈍成性。
為癡暗所劫。
菩薩聲識消忘。
覺明旋湛。
故得法界身心皎然朗徹。
遠離癡暗。
阿颠迦。
此雲無善心。
性障即癡也。
已上度三毒等煩惱之法也。
十二者融形複聞不動道場(至)衆人愛敬有相之女。
融形複聞者。
便是無我執也。
苟無我執。
何所不應。
雖應亦無有分。
故不壞世相。
供養微塵諸佛。
言供養諸佛者。
便是顯如來藏。
是不空也。
以不空故。
即理即事。
紹繼法王。
使種姓不斷。
令無子者而生智慧之男。
以應其求也。
六根圓通者。
便是無法執也。
苟無法執。
何事不寂。
雖寂亦非斷滅。
故不雜自相而含十方界。
言含十方界者。
便是顯如來藏是空也。
以空故。
即事即理。
承順法門。
受領無失。
令無子者而生好相之女。
以應其心也。
又男者乾道任事之稱。
女者坤道柔應之謂。
又表悲智。
維摩雲。
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
即此意焉。
已上是菩薩悲智之法也。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至)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一須彌。
一日月。
為一世界。
如是百億須彌。
百億日月。
百億世界。
總為一大千世界。
如此有三千大千世界。
是心之所化境者妄也。
對妄顯覺。
覺還治妄。
故稱法王子。
此大千世界有恒河沙數法王子。
所說法門。
敵觀音一人。
其福相等。
且持觀音一名号。
與彼衆多名号。
其福亦等。
蓋觀音所證法門。
不曆塵劫。
不動意識。
聞處即覺。
覺故即應。
應處無迹。
用處無偏。
塵塵刹刹。
無不含容。
無不周遍。
無不甚深。
無不自在。
是故觀音法門。
稱為最勝者也。
已上是菩薩聲教之法也。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衆生。
此結成也如文。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至)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此标四無量心也。
無量心而雲不思議者。
正顯無作妙力。
用處無心爾。
良由用處無心。
故得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
下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
見者歡喜。
求者得遂。
若有心思議便是有礙。
安得自在廣應一切乎。
此是總标。
下是别釋。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至)救護衆生得大自在。
首是一身之總。
臂是一身之用。
目是一身之照。
又首是妙應。
臂是妙力。
目是妙觀。
廣則八萬四千法門。
略則智定二法也。
初由菩薩聞不随聲。
聞應聞心。
若言其心俨是有迹。
今雖聞心。
亦不住着。
故雲妙也。
妙又不可言。
故雲妙妙。
在衆生亦有是妙。
但被見聞覺知分隔。
故淪生死。
菩薩不然。
唯一清淨寶覺。
廣應一切而不分。
處處現身說法而不雜。
是故得稱為妙爾。
此即菩薩慈心無量。
救護衆生之法也。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至)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現一一形者。
謂不拘一境。
有相則現。
誦一一咒者。
謂不拘一事。
有患則救。
是故其形其咒。
充遍十方。
微塵國土。
目為施無畏者。
由聞思二慧。
故脫出六塵。
純是真心妙用。
如聲度垣。
了無隔礙。
以無隔礙故。
衆生之苦。
即菩薩之苦。
衆生之悲。
即菩薩之悲。
總而言之。
衆生以苦惱為機。
菩薩以悲哀為法。
衆生以怖畏為機。
菩薩以無畏為法。
大抵衆生與菩薩。
共為一命。
既共其命。
焉得不深哀而廣濟之耶。
此即菩薩悲心無量。
拔濟衆生之法也。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至)舍身珍寶求我哀愍。
前來初是聞慧。
聞慧以妙有為法。
次是思慧。
思慧以妙心為法。
今來是修慧。
修慧以妙空為法。
修習是妙空三昧。
得妙圓通清淨本根者。
便是空智也。
以空智遊于世界。
衆生曠劫不得一見。
設或見之。
自然歡喜舍諸悭惜而求哀愍矣。
此是菩薩喜心無量。
利益一切之法也。
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已上三慧。
初則脫于根。
次則脫于境。
三則脫于識。
此根境識一一脫出。
得是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故曰我得佛心。
證于究竟。
佛心者。
本法也。
究竟者。
本智也。
以此本智。
及以本法。
運出自己家珍。
供養十方諸佛。
爰及六道衆生。
凡有所求。
皆得遂願。
此是菩薩舍心無量。
利益一切之法也。
上來四無量心。
一一皆從無心運出。
故雲不思議爾。
此四不思議将來證我本法本智之妙用。
非心意識境界。
實實從細膩工夫處做來。
豈苟然也哉。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至)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此結酬所問。
圓照三昧。
結寂滅現前句。
緣心自在。
結聞思修三慧句。
又圓照即是寂照也。
寂而常照。
是一行三昧。
照而常寂。
是一相三昧。
此一行一相三昧。
便是法界圓通之門。
便是實相境界。
然此三昧不易到得。
須假三慧之法。
方能到得。
蓋三慧是路。
由路以至于菩提。
以至于三摩地位。
偈雲。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即此為證也。
問。
二十四聖所得。
與觀音所得。
優劣何如。
曰。
實無優劣。
但用心有異爾。
如二十四聖所得。
須到分别盡。
分别豈非不是識蘊邊事耶。
觀音不然。
不涉思惟。
不動心路。
觸處即證。
證處即了。
以是不同爾。
又二十四聖所得。
祇能自利。
不堪接機。
觀音所得。
實能入聖入凡。
入真入俗。
救水火之焚漂。
濟衆生之渴乏。
屠門酒肆。
佛國魔宮。
種種族類。
種種音響。
投之無不如意。
無不自在。
較之他根。
則不然者。
蓋他根性有遮蔽。
有覺有不覺。
有全有不全。
惟耳根性無遮蔽。
無在無不在。
無覺無不覺。
但不取諸蘊法。
及以蘊我。
自然得入無心三昧。
得到圓通境界。
是故觀音一門最捷。
娑婆稱為施無畏者。
良不虛矣。
爾時世尊于師子座(至)梵呗詠歌自然敷奏。
爾時下諸佛印成也。
釋迦從五體放光。
十方微塵如來亦從五體放光。
得交光相照者。
同印觀音所證之法不謬也。
又顯此法無凡無聖。
三乘五性。
有情無情。
平等不二。
問。
若謂有情同覺則可。
雲何林木池沼亦演法音耶。
曰。
汝見林木池沼乎。
汝若見。
與汝說法竟。
汝若不見。
自尚不知。
胡庸辨哉。
且又不然。
物物體真。
誰雲自他。
頭頭是道。
豈用親疏。
汝若回光返照。
便同本得。
何疑物之不演法音乎。
是諸下被機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