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六

關燈
蓋二十四聖。

    各有淺深不同。

    偏全不一。

    即有所得。

    還在故處。

    于是見山河是山河。

    見虛空是虛空。

    甚至此界不見彼界。

    此性不融彼性。

    故有高下。

    今入觀音一門。

    得根塵消落。

    于是普獲金剛三昧。

    悟平等一性。

    故不見山河大地。

    唯見十方國土。

    合成一界。

    一界者。

    一法也。

    一覺也。

    既悟是法是覺。

    焉有不忻所遇而興起贊頌耶。

    梵呗。

    此翻贊頌。

     △四敕命選圓。

     于是如來告文殊師利(至)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前來二十五人所陳悟由。

    若是佛觀一相平等。

    原無優劣。

    若是初學人觀。

    便有難易。

    便有彼此。

    故須料揀情盡。

    方堪教授阿難。

    開示衆生。

    成将來之規範。

    為通方入道之門也。

    故敕文殊選之。

    畢竟從何方便。

    得易成就耶。

     △五料揀圓通。

     文殊師利法王子(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偈共六十行。

    初五行頌真妄之源。

    次二十四行頌諸聖法劣。

    三四行頌觀音道勝。

    四三行半頌諸根對辨。

    五三行頌獨辨本根。

    六二行頌正責當機。

    七十行一句頌告示阿難。

    八三行三句頌結勸修學。

    九五行一句頌選成覆旨。

    臨義中釋。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至)遲速不同倫。

     此五行頌真妄之源也。

    文殊承命。

    将欲選之。

    先提大義來說。

    大義謂妙覺明海。

    本來澄湛。

    本來靈妙。

    妙故無法不攝。

    湛故無物不照。

    雖照無心。

    雖攝無迹。

    無迹故稱之為妙。

    無心故稱之為湛。

    故曰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此真如随緣不變自在之理也。

    即前文雲。

    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是已。

    奈何衆生不了。

    涉境生心。

    境即所也。

    所立則照亡。

    心生則性隐。

    性隐則迷妄流轉。

    照亡則全體不覺。

    以迷妄不覺。

    故成虛空。

    依空故有世界。

    故曰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

    依空有世界。

    又三世遷流。

    流不出于境。

    境囿想澄。

    故成國土。

    空頑無覺。

    即覺是妄。

    以妄知妄覺。

    故有衆生。

    故曰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衆生。

    此真如不變随緣生滅之相也。

    即前文雲。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是已。

    大抵世界國土衆生。

    皆依空有。

    空生覺中。

    猶如漚泡相似。

    漚滅是無。

    而空性亦無。

    況複三有衆生在空中耶。

    明知是無性。

    故曰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漚滅空本無。

    況複諸三有。

    三有者。

    總指三界而言也。

    若以肉眼觀之。

    此三界衆生。

    宛然是有。

    若以慧眼觀之。

    此三有衆生。

    實同一覺。

    覺則更無餘事矣。

    是故體究斯道。

    須要求一妙悟。

    悟了事同一家。

    然悟有多門。

    譬如人到長安。

    有南來者。

    有北來者。

    有東西而來者。

    不止一途而進。

    學此道者亦然。

    蓋雖是個一相一理法門。

    然或拈一法。

    或就一事。

    或以一機一境。

    亦不止一途而進。

    總以到為期。

    故曰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雖然有頓漸不同。

    何者。

    此事在佛地觀之。

    一一平等。

    逆順皆可。

    逆則不由前塵所起知見。

    順則寄根發明觸處即了。

    無往弗是。

    故曰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若在初機。

    則有遲速。

    遲則二十四聖所修者是。

    速則觀音一門者是。

    雖則遲速不同。

    統而論之。

    無非方便。

    故曰初心入三昧。

    遲速不同倫。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至)雲何獲圓通。

     此六行頌揀六塵之法也。

    初揀沙陀。

    觀色塵而悟者。

    以色塵作觀。

    雖極精了。

    亦不能徹。

    何者。

    色性是暗。

    覺體是明。

    明暗不相參。

    覺何能圓。

    法何能通乎。

    其次揀陳那。

    觀聲塵而悟者。

    以聲塵作觀。

    聲有限量。

    不能遍含一切。

    何者。

    義海無涯。

    名言不及。

    言義既不及。

    覺何能圓。

    法何能通乎。

    其三揀香嚴。

    觀香塵而悟者。

    以香塵作觀。

    不恒其覺。

    何者。

    香以根塵相合則覺。

    離則不覺。

    離合不等。

    覺何能圓。

    法何能通乎。

    其四揀藥王藥上。

    觀味塵而悟者。

    以味塵作觀。

    亦非恒一。

    何者。

    味以嘗時則有。

    不嘗則無。

    其性不常。

    覺何能圓。

    法何能通乎。

    其五揀?陀。

    觀觸塵而悟者。

    以觸塵作觀。

    性非所定。

    何者。

    有觸則明。

    無觸則不明。

    所性不恒。

    覺何能圓。

    法何能通乎。

    其六揀迦葉。

    觀法塵而悟者。

    以法塵作觀。

    能所非遍。

    何者。

    雖滅諸漏。

    猶守内塵。

    内塵是空。

    空亦是所。

    有能有所。

    覺何能圓。

    法何能通乎。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至)雲何獲圓通。

     此五行頌揀六入之法也。

    一那律以失眼故。

    乃旋見循元而悟圓通者。

    今揀雲。

    若以眼入旋見為觀。

    所性不一。

    何者。

    所見前方全明。

    後方全暗。

    四維尚阙一半。

    有明有暗。

    覺何能圓。

    性何能通耶。

    阙義解見前文。

    入取回光返照之義。

    旋見循元。

    即返照也。

    二槃特。

    以愚鈍故作數息觀。

    乃返息循空而悟圓通者。

    今揀雲。

    若以鼻息循空為觀。

    支離不成。

    何者。

    鼻息出入。

    各自一偏而無交氣。

    中尚無交。

    覺何能圓。

    性何能通耶。

    交氣即是出入之中。

    與性無交涉也。

    三憍梵。

    有牛呞病。

    乃還味旋知而悟圓通者。

    今揀雲。

    若以舌入覺了為觀。

    亦非通論。

    何者。

    舌入非是無端。

    必因味有。

    味亡知無。

    覺何能圓。

    性何能通耶。

    四婆蹉。

    因毒傷足。

    乃攝念遺身而悟圓通者。

    今揀雲。

    若以身入有覺為觀。

    亦是非真。

    何者。

    身是能覺。

    觸是所覺。

    能所涯量。

    難以冥會。

    既非冥會。

    覺何能圓。

    性何能通耶。

    涯量者。

    即邊量也。

    五善吉。

    以心無礙旋法歸無而悟圓通者。

    今揀雲。

    若以意知湛了為觀。

    亦非是實。

    何者。

    意知雜亂。

    不恒湛了。

    終無有見。

    即有所見。

    未脫想念。

    覺何能圓。

    性何能通耶。

     識見雜三和诘本稱非相(至)雲何獲圓通。

     此六行頌揀六識之法也。

    一舍利弗。

    所證心見發光。

    光極知見而悟者。

    心見即眼識也。

    眼識要根境法三種和合方生。

    舍此三種。

    則是非相。

    非相是無。

    有相是境。

    若诘其本。

    先無準的。

    雲何獲得圓通也。

    二普賢菩薩本因心聞發明。

    分别自在而悟者。

    心聞即耳識也。

    聞不以耳而以心者。

    心是法界之總。

    故曰心聞洞十方。

    然要大因之力方能得入。

    大因如修法界觀。

    與夫發起大願等心是已。

    然又太高。

    非初心所宜。

    是故揀之。

    難以獲得圓通也。

    三孫陀羅難陀。

    因觀鼻端白息久發明而悟者。

    觀白即鼻識也。

    觀鼻端白者。

    權宜攝心則可。

    以此入道則不可。

    何以。

    蓋真心無住。

    有住則非。

    宛成心所。

    如何獲得圓通也。

    其四富樓那。

    以辯才無礙銷滅諸漏而悟者。

    辯才即舌識也。

    舌識但有音文。

    而無實體。

    即有開悟。

    必先誦習成說而後宣揚之。

    故曰。

    開悟先成者。

    然先成之說。

    豈是出世無漏之法也。

    不過世間名句爾。

    以世間名句。

    非可獲得圓通也。

    其五優波離。

    初執身身得自在。

    次第執心。

    心得通達而悟者。

    執身。

    即身識也。

    身以持犯為行。

    持即是戒。

    犯即是業。

    假如身有業。

    戒得以束持之也。

    身若無業。

    戒将何施。

    即有所施。

    止是一身。

    不能遍一切法。

    何以獲得圓通也。

    六目犍連。

    以旋湛心光。

    久成清瑩而悟者。

    旋湛。

    即意識也。

    意識所以發通者。

    由宿因定久故。

    非關意識分别而有通也。

    何者。

    念緣非離物故。

    念既不能離物。

    何以獲得圓通也。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至)雲何獲圓通。

     此七行頌七大之法也。

    一地大。

    持地菩薩因平地而見道。

    非通達之論也。

    何以故。

    地性有為。

    聖性無為。

    有為與無為。

    何以獲得圓通乎。

    二水大。

    月光童子。

    想水而得忍。

    亦非如如之理也。

    何以故。

    想念非真。

    有覺有觀故。

    有覺有觀。

    焉可獲得圓通也。

    三火大。

    烏刍瑟摩。

    厭欲修金剛三昧。

    大非初心之法也。

    何以故。

    火有暖觸。

    觸必有待。

    非無對矣。

    雲何而得圓通耶。

    四風大。

    琉璃光菩薩。

    觀風力無依而悟入者。

    亦非無上之覺也。

    何以故。

    風性是動。

    空性是寂。

    動寂非恒。

    于何而獲得圓通也。

    五空大。

    虛空藏菩薩以性空證無邊身。

    然空性昏鈍。

    性體是覺。

    覺與不覺。

    如何獲得圓通哉。

    六識大。

    彌勒菩薩修唯識觀入三摩地。

    不知識性不停。

    非常住法。

    若存心于其間。

    便是虛妄矣。

    若何而得圓通哉。

    七見大。

    大勢至法王子。

    由都攝六根。

    歸于無念。

    然念性是行相是無常生滅法。

    總屬有為。

    且又因性是有念。

    果性是無念。

    二體各殊。

    雲何而入圓通也。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至)出世獲常住。

     此四行頌觀音道勝。

    我今下初一行三句頌教體也。

    教體立音聞為觀者。

    非徒取其音聲也。

    蓋聲之外為音。

    音又聲之清者也。

    人根聰利。

    得音以遺聲。

    得聞以遺音。

    乃至得三摩以遺覺而成道者。

    總之不離音聞而作佛事。

    故佛出娑婆界。

    立此為教體。

    衆生藉是離苦而得解脫矣。

    良哉下次一行一句頌觀音妙用也。

    觀音得此三昧。

    能以三十二應入微塵國。

    又以四不思議。

    十四無畏。

    自在之力。

    施于衆生者。

    乃是觀音妙用也。

    妙音下三一行頌總歎德用。

    妙音有不思議之用。

    梵音具清淨之德。

    有此德。

    有此用。

    救世世得安甯。

    出世而獲道果。

    世出世間。

    不離此音聞為入道果捷法也。

    是故觀音名遍十方者。

    由此德用爾。

     我今啟如來如觀音所說(至)是則通真實。

     此三行半頌諸根對辯。

    以驗真實。

    譬如人靜居。

    喻本覺。

    十方齊擊鼓。

    喻圓機。

    十處一時聞。

    喻圓應。

    假如人靜居時。

    設十方齊擊鼓。

    豈有不覺者乎。

    豈有回避處乎。

    既無回避處。

    便知是覺。

    本來圓矣。

    又如人靜居時。

    設十處一時聞。

    豈有不應者乎。

    豈有容心處乎。

    既無容心處。

    便知是法。

    本來通矣。

    且覺本來圓。

    法本來通。

    又不許回避。

    又不許容心。

    便知是本覺矣。

    此是寄根發明底意思。

    若較之以他根則不然者。

    假如目有障無所見。

    身無合則不覺。

    口鼻亦然。

    至于心念紛雜。

    起滅不停。

    此則所不齊也。

    耳則不然雖隔垣之聲。

    遐迩之響。

    無不聽聞。

    無不真實。

    此是圓通覺道理。

    若較之以他根。

    則不能者。

     音聲性動靜聞中為有無(至)身心不能及。

     此二行頌獨辯本根。

    蓋本根有動有靜者。

    乃是聲塵。

    聲塵有動有靜。

    非關聞性為有為無也。

    假令聲靜時。

    号無聞者。

    蓋是獨無于聲爾。

    豈聞性亦無耶。

    假令聲動時。

    号有聞者。

    蓋是聲有爾。

    豈聞性有聲哉。

    今若揀去動靜有無生滅。

    則聞性圓常。

    便是真實之法也。

     縱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