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釋成當性。
大都夢想是無思。
覺觀是有思。
此個真常之性不為有思而有。
不為無思而無。
何者。
此事不與念想相應故。
故身心不能及。
又非生滅有為法故。
故不為不思無者。
非人人本具真常之性耶。
由人人本具真常之性。
是故立聲教而得聞示雲。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至)旋流獲無妄。
此二行頌正責當機也。
今娑婆世界。
同具真常之性。
同禀音聞之教。
乃愚智有異。
蓋聰明睿智者。
藉其聲教宣明解了。
愚而不知者。
迷其本聞随聲流轉。
他則勿論。
隻如阿難。
豈非不是聰明睿智。
具有此真常之性者乎。
今乃徒記語言文字。
不知語言文字。
穢污心田。
是生滅法。
即有所思。
非為正見。
總是随聲流轉。
迷其本聞也。
若使回光返照。
不随前塵所起知見。
便是旋流獲無妄矣。
阿難汝谛聽我承佛威力(至)明極即如來。
此十行二句頌告示阿難也。
初阿難下一行一句。
總頌觀音三昧。
金剛是覺。
如幻是聞。
聞即聞于覺。
覺同金剛故。
此金剛寶覺真心。
非心意識境界。
故雲不思議。
一切諸佛皆從此出。
故雲佛母。
此直提觀音所證如幻。
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以告阿難也。
汝聞下一行半頌責失勸進。
汝能聞佛一切法門。
獨不能返聞自性。
除于欲漏。
雖畜多聞何益哉。
今我勸汝。
但将聞佛法之聞。
而聞自己之聞。
自己之聞。
便是無盡藏也。
若聞他之聞。
縱多有限。
前文雲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法門。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便是自聞聞也。
聞非下一行半頌正顯聞體。
蓋因聲而有聞相。
因名字而有憶持相。
此憶持之心。
與聞聲之性。
盡成生滅邊收。
是無常之法也。
今若旋汝聞機非由于根矣。
若脫得聲相。
非由于塵矣。
若不憶持名字。
非涉于思矣。
三妄既離。
一真無待。
非阿難之本性。
更是誰名耶。
是故勸汝若脫得一根。
則六用皆成解脫矣。
前文雲一門深入。
入一無妄。
彼六知根一時清淨是已。
見聞下二行半頌直明覺相。
性體上有見聞覺知。
皆如幻翳。
三界中有一切諸相。
悉是空花。
聞根既複。
六根亦除。
如是塵自消而真覺圓淨矣。
真覺既淨。
光自通達。
淨極光通。
自然虛而靈。
寂而照。
隻此虛靈寂照。
便是法界如如之體也。
若證此理。
然後觀世間諸相。
猶夢中事。
汝不留連登伽是無。
夢想元空。
何有礙乎。
如世下三行三句頌法喻雙合。
譬如一個幻師。
幻作男女等相。
雖見諸根牽動。
要知止是一機。
若一機息滅。
諸幻寂然矣。
喻如一個湛精明性。
因湛不了。
遂生諸妄。
雖見六妄和合。
要知止是一湛明性。
圓明自妙。
但諸學根有利鈍。
分證未圓。
是以遲速不同。
若惑盡垢除。
覺明自顯。
覺明明極。
便到如來地位矣。
大衆及阿難旋汝倒聞機(至)非唯觀世音。
此三行三句頌結勸真修也。
大衆下一行一句勸其真修。
如今勸阿難大衆。
但旋汝一向随聲流轉這點倒聞之機。
移來反聞自己之性。
貴在一聞即覺覺亦不住。
何者。
有覺即乖。
有住即非故也。
即用前三慧中意。
聞所聞盡。
脫過一重。
覺所覺空。
脫過一重。
至于空所空滅。
又脫過一重。
如是重重脫盡方見性成底道理。
直至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果到寂滅現前地位。
便是無上道也。
須知圓通法門。
實實如是。
此是下二行半頌引人結證。
此是者。
指三慧而言也。
蓋三慧是路是門。
謂從上微塵諸佛所得菩提。
所得涅槃。
莫不由此而入。
三世如來菩薩。
及修學人。
所得菩提。
所得圓通。
亦莫不由此而得成就。
至于文殊自謂不特觀音一人為然。
我亦從中而證也。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至)真實心如是。
此五行一句頌選成覆旨也。
誠如下二行三句選圓得當承佛以方便之法為問者。
今揀出世之學。
救末劫之弊。
成就涅槃之心。
無如觀音一門為最。
其餘方便。
不過佛之威神。
即事了事。
暫舍塵勞而已。
若要懸救末劫。
成就涅槃。
久長修學則不能爾。
是何也。
以二十四聖論之。
有淺有池汪者。
如陳那身子等似為小。
深者如普賢勢至等似乎大。
望大則衆生不能構副。
望小則又攝機不盡。
今觀音一門。
無機不被。
無法不攝。
淺深同益。
小大相宜。
可使久長修學也。
故選觀音為當。
頂禮下一行三句頌請祈加護。
頂禮者。
珍敬之意。
如來藏者。
三寶之稱。
無漏不思議者。
繼誤觀音一門。
是無漏不思議之法也。
以不思議之法。
授之于阿難。
垂之于末劫。
若非三寶加被。
則不能流通矣。
是故祈佛加護。
願垂冥助焉。
但以此二句正勸修學。
今勸阿難大衆。
不必他修。
但依觀音所說。
聞而思。
思而修。
直到圓通地位。
如到圓通地位。
便是超過其餘也。
末一句文殊自陳。
我之承命選圓。
實無私心。
舍彼取此。
乃是如法所揀爾。
所謂依義不依文。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此是我之真實心也。
△六聞法獲益。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經家所叙得法益也。
前第一卷中。
阿難叙雲。
雖身出家。
心不入道。
譬如窮子舍父逃逝。
此叙未悟本來之性。
不知奢摩他路。
忙趨兩頭。
滞攀緣心故。
至第四卷中叙雲。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此叙雖悟妙湛之體。
不知三摩家舍。
猶有解礙。
滞法障心故。
及今聞圓通門。
頓獲菩提。
及大涅槃。
叙雲。
猶如有人因事遠遊。
未得歸還。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若據一往看來。
阿難是悟菩提路。
是入圓通門。
是見涅槃家矣。
而雲因事遠遊未得歸還者。
豈阿難猶未有證耶。
曰。
不然。
有二義故。
一諸佛發願不般涅槃。
菩薩度生未入正位。
皆留惑潤生故。
而阿難持佛教體亦度生心切。
雖悟涅槃。
未入正位。
是殘思未盡故。
故雲因事遠遊。
未得歸還也。
二生佛雖雲平等。
染淨畢竟有異。
阿難雖悟本來。
豈得便同于佛耶。
要在曆生淘淨微細無明。
方得成無上道。
故雲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有此二義。
故經家作如此叙爾。
普會下叙廣益。
天龍八部是佛之常參衆。
二乘及初心是佛之學法衆。
此二衆曆會已久。
是嘗聞于頓旨。
在今聞法而得法眼淨矣。
性比丘尼是嘗登于三果。
在今聞法而證無學道矣。
無量衆生是同具平等覺性。
在今聞法而發無等等心矣。
已上依次叙列得益有差。
然究而論之。
實抑不差矣。
何則。
衆生發無等等心。
豈非發無上菩提心乎。
性比丘尼證無學道。
豈非證寂滅心乎。
二衆得法眼淨。
豈非見得寂滅心是無上道乎。
不然。
前觀音說竟。
是諸大衆得未曾有。
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豈當日大衆非今日四衆耶。
要知必不然矣。
學道如農家相似。
初則辟其草萊。
斬其荊蓁。
和柔其土。
然後設方便之法。
以時播種焉。
而道亦然。
先要辟其妄惑。
斬其惡見。
和柔其心地。
然後設方便之法。
以時播種焉。
所雲播種者。
即是播佛性種子也。
所雲方便之法者。
即是依世間老農養苗之法也。
養苗之法。
先要審其天時。
耘其惡稗。
接其生生之氣而已。
不然。
若單和其土。
不播其種。
則用無田矣。
既播其種。
不設法以養之。
則生稊稗而成惡苗矣。
且播其種又設法以養之。
若不審其天時。
則是過而養之。
猶若宋人然。
揠苗助長。
使無生氣。
滅其天理而苗槁矣。
此豈良農之法哉。
夫良農養苗。
全要審其天時。
接其生生之性而已。
是謂善稼者也。
觀世尊初用奢摩他。
止阿難妄心。
是辟草萊矣。
次用三摩缽提。
拔阿難惑障。
是斬荊蓁矣。
後用禅那。
教阿難入圓通門。
是和柔其土矣。
而今将當播種之時。
脫不設法以養之。
則又與外道之法何異。
是故入禅那之後。
當說諸佛最初成佛方法。
而養其道以接生生之性而已。
問前三種已是方便。
今何複雲方便為哉。
曰前方便乃是師家接機之法。
今說方便。
乃是學家操履之方。
蓋總一方便。
由用處不同爾。
是故師家無此方便。
不能成範後昆。
學家悟後無此方便。
不能成辦道業。
不然阿難悟後何為也者。
若說入涅槃。
則是斷滅見也。
若說不入涅槃。
則是常見也。
或若一任其起滅而不收耶。
抑又有心遏而不起耶。
若然。
則與不學道者何異。
且一悟便了。
乃是天然外道。
非正見也。
前不雲乎。
不知悟後有許多事在。
正為此也。
于是知戒定慧三學。
真萬世學道模範。
不可廢已。
是故說禅那之後。
複示諸佛最初成佛方便。
直至後文雲。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那時方好說罷參禅客也已。
△四示最初方便文三。
一請願。
二許宣。
三文殊請名。
一請願。
阿難整衣服于大衆中(至)于菩提心得無退屈。
初阿難下叙其所悟。
悲者悲前所失。
欣者欣今所聞。
阿難将欲陳願修行大道。
先述己悟而慶所聞也。
由來一向未得圓通門。
未識涅槃路。
故不知成佛道理。
今承文殊指授心迹圓明。
悟知成佛法門。
依此修行。
是無惑矣。
次常聞下正陳所願。
蓋聞學道本為度生。
度生即衆生無邊誓願度也。
在如來則自覺已圓。
而能覺他。
在菩薩不然。
甯自未度不入涅槃。
先願度人。
阿難仰希如來則不能。
亦願學菩薩發心爾。
問衆生無邊。
若為度盡耶。
曰菩薩觀自心如鏡。
觀衆生如影。
影現鏡中。
鏡自無生。
達得無生。
即是度也。
故知自生自度。
自覺自圓。
菩薩度生為若是而已矣。
三世尊下防非請法。
攝心入定。
即煩惱無盡誓願斷也。
邪師說法即是煩惱。
去佛漸遠。
即是不覺。
以不覺故生諸煩惱。
即是魔事。
阿難謂我欲修行。
設照察不到。
不覺而有念起。
難以攝心。
便是煩惱。
又或末劫邪師熾盛。
難以入定。
便是魔事。
而今若為使煩惱斷而進菩提。
雲何令無魔事而安道場。
此阿難發四弘誓願修行入道。
慮恐力弱未能。
故有此請爾。
△二許宣三。
一贊善。
爾時世尊于大衆中(至)阿難大衆唯然奉教。
贊善者。
允可其請也。
允可阿難善體佛意。
善持教法。
蓋佛意不欲垂之空言。
要待人修。
行道必多魔障。
須假成規。
此誠有益于當機。
懸救末劫。
是以允可其請兩稱善哉。
△二總标。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至)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大都夢想是無思。
覺觀是有思。
此個真常之性不為有思而有。
不為無思而無。
何者。
此事不與念想相應故。
故身心不能及。
又非生滅有為法故。
故不為不思無者。
非人人本具真常之性耶。
由人人本具真常之性。
是故立聲教而得聞示雲。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至)旋流獲無妄。
此二行頌正責當機也。
今娑婆世界。
同具真常之性。
同禀音聞之教。
乃愚智有異。
蓋聰明睿智者。
藉其聲教宣明解了。
愚而不知者。
迷其本聞随聲流轉。
他則勿論。
隻如阿難。
豈非不是聰明睿智。
具有此真常之性者乎。
今乃徒記語言文字。
不知語言文字。
穢污心田。
是生滅法。
即有所思。
非為正見。
總是随聲流轉。
迷其本聞也。
若使回光返照。
不随前塵所起知見。
便是旋流獲無妄矣。
阿難汝谛聽我承佛威力(至)明極即如來。
此十行二句頌告示阿難也。
初阿難下一行一句。
總頌觀音三昧。
金剛是覺。
如幻是聞。
聞即聞于覺。
覺同金剛故。
此金剛寶覺真心。
非心意識境界。
故雲不思議。
一切諸佛皆從此出。
故雲佛母。
此直提觀音所證如幻。
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以告阿難也。
汝聞下一行半頌責失勸進。
汝能聞佛一切法門。
獨不能返聞自性。
除于欲漏。
雖畜多聞何益哉。
今我勸汝。
但将聞佛法之聞。
而聞自己之聞。
自己之聞。
便是無盡藏也。
若聞他之聞。
縱多有限。
前文雲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法門。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便是自聞聞也。
聞非下一行半頌正顯聞體。
蓋因聲而有聞相。
因名字而有憶持相。
此憶持之心。
與聞聲之性。
盡成生滅邊收。
是無常之法也。
今若旋汝聞機非由于根矣。
若脫得聲相。
非由于塵矣。
若不憶持名字。
非涉于思矣。
三妄既離。
一真無待。
非阿難之本性。
更是誰名耶。
是故勸汝若脫得一根。
則六用皆成解脫矣。
前文雲一門深入。
入一無妄。
彼六知根一時清淨是已。
見聞下二行半頌直明覺相。
性體上有見聞覺知。
皆如幻翳。
三界中有一切諸相。
悉是空花。
聞根既複。
六根亦除。
如是塵自消而真覺圓淨矣。
真覺既淨。
光自通達。
淨極光通。
自然虛而靈。
寂而照。
隻此虛靈寂照。
便是法界如如之體也。
若證此理。
然後觀世間諸相。
猶夢中事。
汝不留連登伽是無。
夢想元空。
何有礙乎。
如世下三行三句頌法喻雙合。
譬如一個幻師。
幻作男女等相。
雖見諸根牽動。
要知止是一機。
若一機息滅。
諸幻寂然矣。
喻如一個湛精明性。
因湛不了。
遂生諸妄。
雖見六妄和合。
要知止是一湛明性。
圓明自妙。
但諸學根有利鈍。
分證未圓。
是以遲速不同。
若惑盡垢除。
覺明自顯。
覺明明極。
便到如來地位矣。
大衆及阿難旋汝倒聞機(至)非唯觀世音。
此三行三句頌結勸真修也。
大衆下一行一句勸其真修。
如今勸阿難大衆。
但旋汝一向随聲流轉這點倒聞之機。
移來反聞自己之性。
貴在一聞即覺覺亦不住。
何者。
有覺即乖。
有住即非故也。
即用前三慧中意。
聞所聞盡。
脫過一重。
覺所覺空。
脫過一重。
至于空所空滅。
又脫過一重。
如是重重脫盡方見性成底道理。
直至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果到寂滅現前地位。
便是無上道也。
須知圓通法門。
實實如是。
此是下二行半頌引人結證。
此是者。
指三慧而言也。
蓋三慧是路是門。
謂從上微塵諸佛所得菩提。
所得涅槃。
莫不由此而入。
三世如來菩薩。
及修學人。
所得菩提。
所得圓通。
亦莫不由此而得成就。
至于文殊自謂不特觀音一人為然。
我亦從中而證也。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至)真實心如是。
此五行一句頌選成覆旨也。
誠如下二行三句選圓得當承佛以方便之法為問者。
今揀出世之學。
救末劫之弊。
成就涅槃之心。
無如觀音一門為最。
其餘方便。
不過佛之威神。
即事了事。
暫舍塵勞而已。
若要懸救末劫。
成就涅槃。
久長修學則不能爾。
是何也。
以二十四聖論之。
有淺有池汪者。
如陳那身子等似為小。
深者如普賢勢至等似乎大。
望大則衆生不能構副。
望小則又攝機不盡。
今觀音一門。
無機不被。
無法不攝。
淺深同益。
小大相宜。
可使久長修學也。
故選觀音為當。
頂禮下一行三句頌請祈加護。
頂禮者。
珍敬之意。
如來藏者。
三寶之稱。
無漏不思議者。
繼誤觀音一門。
是無漏不思議之法也。
以不思議之法。
授之于阿難。
垂之于末劫。
若非三寶加被。
則不能流通矣。
是故祈佛加護。
願垂冥助焉。
但以此二句正勸修學。
今勸阿難大衆。
不必他修。
但依觀音所說。
聞而思。
思而修。
直到圓通地位。
如到圓通地位。
便是超過其餘也。
末一句文殊自陳。
我之承命選圓。
實無私心。
舍彼取此。
乃是如法所揀爾。
所謂依義不依文。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此是我之真實心也。
△六聞法獲益。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經家所叙得法益也。
前第一卷中。
阿難叙雲。
雖身出家。
心不入道。
譬如窮子舍父逃逝。
此叙未悟本來之性。
不知奢摩他路。
忙趨兩頭。
滞攀緣心故。
至第四卷中叙雲。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此叙雖悟妙湛之體。
不知三摩家舍。
猶有解礙。
滞法障心故。
及今聞圓通門。
頓獲菩提。
及大涅槃。
叙雲。
猶如有人因事遠遊。
未得歸還。
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若據一往看來。
阿難是悟菩提路。
是入圓通門。
是見涅槃家矣。
而雲因事遠遊未得歸還者。
豈阿難猶未有證耶。
曰。
不然。
有二義故。
一諸佛發願不般涅槃。
菩薩度生未入正位。
皆留惑潤生故。
而阿難持佛教體亦度生心切。
雖悟涅槃。
未入正位。
是殘思未盡故。
故雲因事遠遊。
未得歸還也。
二生佛雖雲平等。
染淨畢竟有異。
阿難雖悟本來。
豈得便同于佛耶。
要在曆生淘淨微細無明。
方得成無上道。
故雲明了其家所歸道路。
有此二義。
故經家作如此叙爾。
普會下叙廣益。
天龍八部是佛之常參衆。
二乘及初心是佛之學法衆。
此二衆曆會已久。
是嘗聞于頓旨。
在今聞法而得法眼淨矣。
性比丘尼是嘗登于三果。
在今聞法而證無學道矣。
無量衆生是同具平等覺性。
在今聞法而發無等等心矣。
已上依次叙列得益有差。
然究而論之。
實抑不差矣。
何則。
衆生發無等等心。
豈非發無上菩提心乎。
性比丘尼證無學道。
豈非證寂滅心乎。
二衆得法眼淨。
豈非見得寂滅心是無上道乎。
不然。
前觀音說竟。
是諸大衆得未曾有。
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豈當日大衆非今日四衆耶。
要知必不然矣。
學道如農家相似。
初則辟其草萊。
斬其荊蓁。
和柔其土。
然後設方便之法。
以時播種焉。
而道亦然。
先要辟其妄惑。
斬其惡見。
和柔其心地。
然後設方便之法。
以時播種焉。
所雲播種者。
即是播佛性種子也。
所雲方便之法者。
即是依世間老農養苗之法也。
養苗之法。
先要審其天時。
耘其惡稗。
接其生生之氣而已。
不然。
若單和其土。
不播其種。
則用無田矣。
既播其種。
不設法以養之。
則生稊稗而成惡苗矣。
且播其種又設法以養之。
若不審其天時。
則是過而養之。
猶若宋人然。
揠苗助長。
使無生氣。
滅其天理而苗槁矣。
此豈良農之法哉。
夫良農養苗。
全要審其天時。
接其生生之性而已。
是謂善稼者也。
觀世尊初用奢摩他。
止阿難妄心。
是辟草萊矣。
次用三摩缽提。
拔阿難惑障。
是斬荊蓁矣。
後用禅那。
教阿難入圓通門。
是和柔其土矣。
而今将當播種之時。
脫不設法以養之。
則又與外道之法何異。
是故入禅那之後。
當說諸佛最初成佛方法。
而養其道以接生生之性而已。
問前三種已是方便。
今何複雲方便為哉。
曰前方便乃是師家接機之法。
今說方便。
乃是學家操履之方。
蓋總一方便。
由用處不同爾。
是故師家無此方便。
不能成範後昆。
學家悟後無此方便。
不能成辦道業。
不然阿難悟後何為也者。
若說入涅槃。
則是斷滅見也。
若說不入涅槃。
則是常見也。
或若一任其起滅而不收耶。
抑又有心遏而不起耶。
若然。
則與不學道者何異。
且一悟便了。
乃是天然外道。
非正見也。
前不雲乎。
不知悟後有許多事在。
正為此也。
于是知戒定慧三學。
真萬世學道模範。
不可廢已。
是故說禅那之後。
複示諸佛最初成佛方便。
直至後文雲。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那時方好說罷參禅客也已。
△四示最初方便文三。
一請願。
二許宣。
三文殊請名。
一請願。
阿難整衣服于大衆中(至)于菩提心得無退屈。
初阿難下叙其所悟。
悲者悲前所失。
欣者欣今所聞。
阿難将欲陳願修行大道。
先述己悟而慶所聞也。
由來一向未得圓通門。
未識涅槃路。
故不知成佛道理。
今承文殊指授心迹圓明。
悟知成佛法門。
依此修行。
是無惑矣。
次常聞下正陳所願。
蓋聞學道本為度生。
度生即衆生無邊誓願度也。
在如來則自覺已圓。
而能覺他。
在菩薩不然。
甯自未度不入涅槃。
先願度人。
阿難仰希如來則不能。
亦願學菩薩發心爾。
問衆生無邊。
若為度盡耶。
曰菩薩觀自心如鏡。
觀衆生如影。
影現鏡中。
鏡自無生。
達得無生。
即是度也。
故知自生自度。
自覺自圓。
菩薩度生為若是而已矣。
三世尊下防非請法。
攝心入定。
即煩惱無盡誓願斷也。
邪師說法即是煩惱。
去佛漸遠。
即是不覺。
以不覺故生諸煩惱。
即是魔事。
阿難謂我欲修行。
設照察不到。
不覺而有念起。
難以攝心。
便是煩惱。
又或末劫邪師熾盛。
難以入定。
便是魔事。
而今若為使煩惱斷而進菩提。
雲何令無魔事而安道場。
此阿難發四弘誓願修行入道。
慮恐力弱未能。
故有此請爾。
△二許宣三。
一贊善。
爾時世尊于大衆中(至)阿難大衆唯然奉教。
贊善者。
允可其請也。
允可阿難善體佛意。
善持教法。
蓋佛意不欲垂之空言。
要待人修。
行道必多魔障。
須假成規。
此誠有益于當機。
懸救末劫。
是以允可其請兩稱善哉。
△二總标。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至)是則名為三無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