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六

關燈
此總标三決定義也。

    毗奈耶。

    或名毗尼。

    翻滅。

    正翻為律。

    律者法也。

    大小乘戒通稱。

    此三決定義以戒為首。

    又定慧由戒生。

    故舉毗奈耶而言也。

    然此三法名三無漏學。

    佛嘗宣說。

    阿難要攝心修行。

    當依此學。

    此是十方如來最初成道方便之法。

    決定少不得底。

    故名三決定義。

     △三别釋分三。

    一戒學。

    二定學。

    三慧學。

     一戒學。

     初淫戒。

     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為戒(至)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初阿難下辯其邪正。

    生死根本淫為其首。

    設若其心不淫。

    生死自然無由相續矣。

    故以戒淫為正。

    設若淫心不除。

    縱多智禅定。

    必落魔道矣。

    故以不戒為邪。

    就其邪者而論。

    帶淫修禅。

    有深有淺。

    故其報有上中下。

    彼亦各自謂成無上道。

    雖成其道。

    不知乃是邪也。

     我滅度下申明利害。

    由此邪故。

    轉展惑迷。

    後世至有假冒知識。

    混亂佛法。

    引誘衆生。

    失其正路。

    堕愛見坑。

    其利害非細故也。

     汝教下申明教誡。

    由此利害得以相關。

    是故我教修三摩之人。

    深所當戒。

    戒必至絕其萌念。

    故以心言也。

    此是佛之決定法。

    第一清淨明誨也。

     是故阿難若不斷淫(至)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是故下重喻得失。

    戒生定。

    定生慧。

    慧即法身也。

    法身清淨。

    必禅定中得。

    豈以淫身而求之哉。

    設以淫身而求禅定。

    喻如煮砂欲其成飯。

    縱經百千劫。

    祇名熱砂而已。

    以淫身而求禅定。

    縱有妙悟。

    亦是淫根而已。

    且也不止不得其道。

    将必輪轉三塗矣。

    是為所失。

    故我勸真修禅定者。

    必求妙悟。

    使淫機頓絕。

    身心俱斷。

    連此斷性亦無。

    如是清淨。

    方可希冀菩提。

    是為所得。

    如我方雙結上意。

    謂依上佛訓即是正說。

    不依上佛訓即是邪說。

    又波旬訛也。

    正言波卑夜。

    此雲極惡。

    所謂惡中惡。

    魔王最甚之稱也。

     △二殺戒。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衆生(至)第二決定清淨明誨。

     阿難下辨其邪正。

    生死結業。

    殺心為甚。

    設若其心不殺。

    生死自然不相續矣。

    故以戒殺為正。

    設若殺心不除。

    縱多智禅定。

    必落魔道矣。

    故以不戒為邪。

    就其邪者而觀。

    帶殺修禅。

    有深有淺。

    故其報有上中下。

    彼亦各自謂修無上道。

    雖成其道。

    不知乃是邪也。

     我滅度下申明利害。

    由此邪故。

    轉展縱橫。

    後世至有假冒知識。

    公然食肉。

    薰穢佛法。

    引誘衆生。

    為鬼神群隊。

    其利害非細故也。

     阿難下别示開遮。

    五淨肉者。

    不見不聞不疑。

    兼自死。

    及以鳥殘。

    此五非斷命根。

    故稱為淨。

    佛比為年時饑馑。

    其地或蒸濕。

    或是沙石。

    草菜不生。

    此五淨肉。

    乃神力所化。

    佛于小乘部中權許聽食。

    所謂開也。

    反此則禁。

    所謂遮也。

    今經明一乘佛性了義之說。

    如何食肉名為釋子。

    而悟了義之教耶。

     汝等下示食肉之過。

    蓋釋子者是學道之士也。

    學道之士食肉。

    縱開悟似三摩地位。

    亦不過是羅刹矣。

    羅刹此雲暴惡。

    相殺相食。

    如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輪回未已。

    如何出得三界。

    此又利害之關。

    食肉之過也。

     汝教下申明教誡。

    觀其食肉之過。

    實為利害之端。

    是故我教修三摩地人。

    深所當戒。

    戒必至于斷殺而止。

    此是佛之決定法。

    第二清淨明誨也。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至)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是故下重喻得失。

    蓋一乘佛性。

    自當具慈忍之心。

    要見慈忍之心。

    必禅定中得。

    豈殺心而求之哉。

    設以殺心而求禅定。

    喻自塞耳高聲求人不聞。

    是蓋彌隐而彌露矣。

    以殺心而求慈忍。

    是蓋愈忍而愈亂矣。

     清淨下引事比明。

    且清淨比丘。

    不止不殺物命為是。

    隻如生草不忍踐踏。

    況食衆生血肉耶。

    比類而言。

    即東方之絹帛。

    西方之裘毳。

    兼之乳酪等物。

    若不服食。

    便是真得解脫出三界人矣。

    何以故。

    若服衆生身分。

    自然為彼所緣矣。

    如食世間百谷。

    自然不能離地矣。

    服食尚然。

    況相吞相殺而無淪堕者乎。

    是為所失。

    故我勸真修禅定者。

    要當具慈忍之心。

    必使身心二塗。

    不服不食。

    如是清淨方可希冀菩提。

    真得解脫矣。

    是為所得。

    如我下結意如前。

     △三盜戒。

     阿難又複世界六道衆生(至)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阿難下辯明邪正。

    生死循環偷心為甚。

    設若其心不偷。

    生死自然不相續矣。

    故戒不偷為正。

    設若偷心不除。

    縱多智禅定必落邪道。

    故以不戒為邪。

    就其邪者而言。

    若帶偷心修禅。

    有淺有深。

    故其報有上中下。

    彼亦各自謂成無上道。

    雖成其道。

    不知乃是邪也。

     我滅度下申明利害。

    由此邪故。

    轉展潛欺。

    後世至有假冒知識。

    引誘衆生為妖邪類。

    失心耗家。

    其利害非細故矣。

     我教下别示利害。

    且何以明其利耶。

    佛教比丘。

    循方乞食。

    循方者循佛所制之法也乞食者。

    乞其所得分衛四衆。

    成無貪之法也不自熟食者。

    示無所營心也。

    旅泊三界者。

    示無所留戀也。

    此屍羅清淨規則。

    有利于世間。

    故謂之利也。

    又何以明其害也。

    佛制比丘清淨行道。

    今則不然。

    内懷奸詐。

    外現威儀竊如來之法服。

    诳檀信之赀财。

    反非正類。

    公自行欺。

    種種造業。

    皆言佛法。

    此傷化敗俗。

    有害于衆生。

    故謂之害也。

     若我滅下别驗真假。

    前以私心故。

    潛匿奸欺。

    稱善知識者。

    又以偷心故。

    假我衣服。

    裨販如來者。

    又以不信自心故。

    非他出家具戒比丘。

    為小乘道者。

    末世之人。

    如是。

    将何分别真假。

    佛曰不然我滅後有比丘。

    決定修三摩提者。

    能以身然一香一燈或燒一指節。

    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永脫諸漏矣。

    何也。

    人有私心故潛匿奸欺者。

    此計我相也。

    今能将身然燈供養如來。

    是無我相矣。

    人有偷心。

    故裨販如來者。

    此計人相也。

    今能燒一指節供養像前。

    是無人相也。

    人有不信自心故非他具戒為小乘道者。

    是計衆生相也。

    今能于身上爇一香而徴自心自覺。

    是無衆生相也。

    此人如是無有三相。

    豈非好比丘耶。

    是為真也。

    若不如是。

    我說此人。

    縱修到無為田地。

    乃是假也。

    何者。

    不能忘身。

    三相宛在。

    償報何已。

    佛昔诟比丘食馬麥。

    今自嘗之。

    甯非宿報。

    人我未亡與此何異。

     汝教下申明教誡。

    觀前偷心不除。

    便是利害之端。

    故我教修三摩提人深所當戒。

    必斷偷盜。

    此是佛之決定法第三清淨明誨也。

     是故阿難若不斷偷(至)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是故下重喻得失。

    且無我無人無衆生者。

    即是無漏妙淨明心也。

    要見無漏妙淨明心。

    必禅定中得。

    豈偷心而求之哉。

    設以偷心而求得。

    喻如水灌漏卮。

    縱百千劫。

    終不能平矣。

    若以漏心而求妙淨。

    設有妙悟。

    亦不能複矣。

    是為所失。

     若諸比丘下翻過成益。

    所言衣缽之餘。

    分寸不畜者。

    即是戒度也。

    乞食餘分。

    施餓衆生者。

    即是施度也。

    于大集會合掌禮衆者。

    即是進度也有人捶詈同于稱贊者。

    即是忍度也。

    身心二捐與衆生共者。

    即是禅度也。

    不将不了義以誤初學者。

    即是慧度也。

    已上六度。

    若對前三過。

    翻成三益。

    何者。

    前是假佛衣服裨販如來。

    今乃分寸不畜。

    複能丐施餘衆矣。

    前是非他具戒為小乘道。

    今乃合掌禮衆。

    複能捶詈同于稱贊矣。

    前是潛匿奸欺假稱知識。

    今乃身心二捐。

    複能将了義開示初學矣。

    比丘如是忘身為物。

    真得三昧也。

    是為所得。

     如我下結意如前。

     △四妄語戒。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衆生(至)第四決定清淨明誨。

     阿難下辯明邪正。

    殺盜淫若犯。

    還是世間業。

    雖重猶可。

    若是妄語。

    不惟迷誤自己。

    亦複迷誤無量衆生。

    永滅善根。

    不可不戒也。

    故今标妄語有四失。

    一修禅不得三昧。

    二心地不得清淨。

    三堕愛見魔。

    四失如來種。

    所謂下别釋。

    謂實未有得。

    妄謂有得。

    實未有證。

    妄謂我證者。

    此心有所計是我相也。

    故修禅不入三昧。

    又妄謂我得我證。

    世間尊勝世間第一者。

    此心有所著。

    是人相也。

    故心地不得清淨。

    又妄謂人言。

    我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乃至十地。

    地前菩薩等。

    是見魔。

    又希求人禮忏。

    貪其供養。

    是愛魔者。

    此心有所欲。

    是衆生相也。

    故堕愛見魔。

    此人如是妄得妄言。

    妄自尊勝第一者。

    此心起大我慢。

    是一颠。

    迦殺佛人也。

    喻如刀斷多羅木。

    再無活理。

    故失如來種。

    妄語有此四失。

    乃永滅善根。

    沉溺三塗是為邪也。

    一颠迦。

    此雲斷善根罪同波羅夷。

     我滅度下。

    明其遣化。

     敕諸菩薩下标本。

     或作下标迹。

     所言本者。

    本有定屬。

    一大乘菩薩。

    次二乘阿羅漢。

    此二可以遣化。

    餘則勿能也。

    所言迹者。

    迹無定屬。

    如沙門白衣人王宰官。

    乃至奸偷屠販。

    凡有機感。

    無不應身。

    所謂四攝中以同事攝也。

    于是知真正應身大士。

    皆佩密記。

    既膺密記。

    焉可露布。

    眩惑于世耶。

    唯除臨終遺囑弟子之類。

    以表慧命不斷。

    然亦不說我是菩薩是羅漢。

    洩佛密因也。

     雲何二句。

    結指前未得謂得之人。

    惑亂衆生。

    斷斷是邪。

    反顯陰翊密遣者。

    是為正也。

     汝教下申明教誡。

    妄語之害大有關系。

    故我教修三摩提人當戒。

    斷除妄語。

    此是佛之決定法。

    第四清淨明誨也。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至)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是故下重喻得失。

    十方如來同一道者。

    便是直心也。

    要見直心。

    必禅定中得。

    豈诳妄而求之哉。

    若以诳妄而求禅定。

    喻如刻人糞為旃檀形。

    彌增臭穢。

    終無香氣矣。

    以诳妄而求三摩。

    祗成虛罔。

    終無得益矣。

     我教下勸除妄心。

    四威儀。

    即行住坐卧尋常之行也。

    尋常之行。

    尚不宜虛假。

    況稱四果十地等上人法哉。

    若竊四果十地等上人之法。

    譬如窮人妄号帝王。

    其罪必至誅滅。

    若诳妄而竊法王。

    其報又不止誅滅。

    将淪堕彌涯矣。

    何者。

    因地不真實。

    感果自當纡曲。

    今且勿論其因果。

    止就曲纡之心。

    而求菩提之果。

    還可得乎。

    如噬臍人。

    亦必無成就之矣。

     若諸下勸行直心。

    故勸修三摩人。

    但去無始虛僞惡覺。

    即無魔事。

    一切時中放教閑閑地。

    觸處便用。

    用處便了。

    即是直心。

    祖師雲祗貴虛閑。

    不昧作用。

    即是成就菩薩無上知覺也。

    如我下結意如前。

     首楞嚴經正見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