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七

關燈
花有含敷之義。

    故以花葉浮于水中。

    正表性中含因覺之花者是也。

     △三示供法。

     取八圓鏡各安其方(至)以奉諸佛及大菩薩。

     衆生不覺。

    所以遍迷。

    菩薩修行。

    宜應體覺。

    所以懸鏡于八隅者。

    表其智覺也。

    又花則顯其色。

    香則明其觸。

    衆生之惑也。

    今則不然。

    無令見火。

    乃心止不緣者也。

    牛乳煎餅沙糖酥蜜。

    衆生之貪也。

    今則不然。

    一一奉諸佛菩薩。

    乃反妄歸真者也。

    已上示奢摩他法。

    又六根對境。

    一一皆有智兼。

    故八方數具十六。

    蓋鏡表智。

    花表覺。

    八方十六者。

    亦表智覺遍徹之象也。

     每以食時若在中夜(至)張于門側左右安置。

     夫遠取諸物。

    近取諸身者。

    此善譬者也。

    今以食時調合。

    表正法也。

    水沐其炭。

    表不着也。

    酥投其熾。

    表不味也。

    不味與不着。

    非正法而何。

    此所謂善譬者也。

    又以法觀身。

    根自不生矣。

    以法觀塵。

    境則無生矣。

    不生與無生。

    非正觀而何。

    此所謂近取諸身者也。

    又壇中遍懸幡花。

    于四壁間。

    敷設形像。

    此所謂遠取諸物也。

    若遠取諸物。

    物非其物。

    無非聖真。

    若睹聖真。

    無非一覺。

    既同一覺更有何事耶。

    此所謂善譬者也。

    已上表三摩缽提法。

    者以别安小火爐。

    以表觀法爾。

    又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一句是總。

    應于當陽下。

    别列如文。

     又取八鏡覆懸虛空(至)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前取八鏡圍繞華缽者。

    表止觀定慧法也。

    何以明之。

    華中有缽。

    缽中有葉故。

    今取八鏡與内缽相對者。

    表圓通無礙法也。

    何以明之。

    内外鏡光。

    彼此融攝故。

    又華缽表衆生之機。

    圓鏡表諸佛之智。

    諸佛之智。

    無衆生之機不顯。

    衆生之機。

    無諸佛之智不了。

    故以内外懸鏡表之。

    又顯重重無盡故。

    假如一鏡攝一華缽。

    八鏡亦各攝一華缽。

    不但八鏡各攝華缽。

    即一鏡内有八鏡各攝一華缽。

    就一鏡内八鏡亦各攝八鏡。

    各有一華缽。

    一鏡如是重重無盡八鏡亦如是重重無盡。

    内鏡如是。

    外鏡亦如是。

    所謂重重無盡。

    無盡重重矣。

    此是不思議境界。

    無礙慧法爾。

    舉事全理舉體全用行人了此。

    即證無學道矣。

    已上表禅那之法。

    故取所安之鏡。

    方面相對爾。

     于初七中至誠頂禮(至)身心明淨猶如琉璃。

     三七修持。

    各有所以。

    初七禮佛持咒。

    禮佛則敬其所止矣。

    持咒則遮其現業矣。

    此表戒學法。

    斷現障也。

    二七專心發願。

    專心則無異緣矣。

    發願則有所定矣。

    此表定學法。

    斷報障也三七一向專持神咒。

    一向則曆位可階矣。

    專持則感應為速矣。

    此表慧學法。

    斷煩惱障也。

    此總标初方便法。

    故以禮佛發願持咒為示爾。

    已上通前四節為入壇行法。

    表示後世。

    令行人依法修持。

    必使身心淨如琉璃。

    然後菩提可冀。

    魔事不生也。

     △四明得失。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至)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壇法必十人者。

    表十方同覺也。

    又以一人為師者。

    表智覺為率也。

    又十人以一人為标。

    一人以十人為的。

    若失其的。

    則雖有妙匠。

    無以施其法矣。

    若失其标。

    則雖有巧學。

    無以展其智矣。

    是故有一不清淨。

    如是道場。

    多不成就。

    問。

    一人不淨。

    有九人在何多不成耶曰。

    此是互遍互攝之法。

    如一處失。

    則餘處亦亡矣。

    比之鏡缽。

    若一鏡阙。

    則餘缽亦亡矣。

    故曰如是道場。

    多不成就。

    是為所失。

    若果師得其資。

    資得其法又無有所阙。

    自然聖果可期。

    學道有進益矣。

    是為所得。

     須陀洹。

    名入流。

    謂入聖流也。

    今所謂入流者。

    非入阿含小聖之流。

    乃是預聞方等大聖之流也。

    若入方等大聖之流者。

    決定自知成佛矣。

     △二宣說神呢五。

     一請說。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至)伫聞如來秘密章句。

     阿難前遭登伽以梵天邪術所加。

    誤堕淫室。

    佛敕文殊。

    密誦神咒??護得脫。

    然未親聞顯說。

    于是重請世尊(雲雲)。

     △二佛現神變。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至)放光如來宣說神咒。

     肉髻者。

    即佛無見頂相也。

    衆生所以有見者。

    蓋是識情矣。

    佛無情識。

    故無有見。

    以無見而見。

    故托之肉髻。

    肉髻即見也。

    即見是無見。

    非乃心之光也欤。

    故曰從肉髻中湧百寶光。

    心地有光。

    即是有相。

    有相即是有覺。

    故曰光中湧出千葉寶蓮。

    有化如來坐寶華中。

    千葉寶華。

    是非心之相乎。

    有化如來。

    是非心之覺乎。

    覺既稱化。

    化是無礙也。

    化既無礙。

    不妨化化。

    化百寶光。

    化十恒河沙者。

    是心之妙用也。

    化金剛密迹之容。

    化擎山持杵之威者。

    是心之妙力也。

    有是力。

    有是用。

    必有所謂矣。

    彼神咒者。

    是非心之不思議所演密音也耶。

    大衆不能測議。

    故生畏愛爾。

     △三正說神咒。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至)虎??都嚧甕泮莎婆诃 咒語古所不翻有五意。

    一是佛密語。

    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餘無能知故。

    二是總持一含多義故。

    三是鬼王名呼之令守護故。

    四是佛印。

    佛佛相授故。

    五是不思議。

    非心識境界故。

    有此五意故不翻也。

    餘謂不翻甚善。

    即翻亦無所謂。

    何也。

    此是佛密意。

    不思議之法也。

    既稱佛密意。

    非他人所知。

    胡能翻得乎。

    既稱不思議。

    非意識所測。

    又焉能翻得乎。

    故曰不翻甚善。

    雖然。

    佛非密語。

    但衆生觸處不了。

    謂佛是密語也。

    又佛非不思。

    佛是雅思淵才文中王。

    豈曰不思乎。

    但衆生所思是五蘊法。

    非能離五蘊而思謂佛不思也。

    大概佛以出情之法。

    度世間五蘊。

    令離諸苦而得解脫。

    佛以真語度衆生所知令達無生而證寂滅。

    是故佛令人誦此咒。

    人若誦此咒。

    全體是楞嚴大定矣。

    何以知之。

    若人心念而不着意識。

    便是心秘密。

    口誦而不關語言。

    便是口秘密。

    身行而不起身見。

    便是身秘密。

    三輪一一秘密不思議。

    非楞嚴大定之謂乎。

    故知佛令人誦此咒。

    者正示人習定之法也。

    不可不知。

     又此心咒。

    與觀音所證寂滅心是同。

    觀音雲。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

    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

    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

    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今若持誦神咒。

    得秘密法門。

    便是同寂滅心也。

    既得寂滅心。

    複生二種益。

    一者生諸佛益。

    二者與衆生益。

    有此二益。

    故勸行神咒爾。

     △四叙神咒二種益四。

     一述正覺益。

     阿難是佛頂光聚(至)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此十一種生諸佛益也。

    悉怛多般怛啰者。

    總标咒義之名也。

    其義解見上。

    所言咒心者。

    非謂咒有是心也。

    乃是行人所持之咒咒心也。

    然此咒心。

    不依根塵所起。

    不落二邊空有。

    但得一心持此神咒。

    即是寂滅心。

    即是楞嚴大定之心也。

    十方諸佛。

    以此出生。

    以此成無上覺。

    以此降魔轉法輪。

    拔濟群苦。

    度諸橫難。

    亦如今日悲救阿難。

    攝受親因。

    乃至最後入大涅槃。

    付囑佛法。

    遺教将來。

    一期始終。

    無非此個咒心爾。

    于是知此心無盡。

    此咒亦無盡。

    塵劫是無盡。

    所演章句亦是無盡矣。

     亦說此咒下。

    示不持之失。

    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