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此咒既名如來頂。
在如來已度輪回。
已證寂滅道。
尚能受持不忘。
況有學未度輪回。
未到如來地位。
不持此咒。
而欲證果而無魔事。
豈可得乎。
是為所失矣。
問何謂受持曰。
即是将心印咒。
将咒印心是謂受持也。
何則而今修行人。
或執心是空。
以空心修行。
此魔說也。
假饒此心施于家常日用之間。
還空得乎。
若空不得。
妄以空心修行者。
非是魔說耶。
又或執心是有。
以有心修行。
此亦魔說也。
假饒此心至于死時。
昏時。
正睡着時。
還有得乎。
若有不得。
妄以有心修行者。
是非魔說耶。
由是觀之。
佛為斷此魔故。
教人持此神咒。
且正持時。
說有不得。
說空不得。
當此之際。
佛也觑不見。
魔豈能侵之乎。
何者。
心入正覺故。
以正覺之心。
誦是神咒。
是謂咒心也。
△二述有情益四。
一受持得三益。
阿難若諸世界随所國土(至)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此受持得三益也。
阿難下述身受益。
随所國土标其處也。
所生桦皮。
标其物也。
謂書寫不必一種。
所可書者即書。
帶持不惟一身。
所可帶者即帶。
此雖不誦。
亦得沾益。
是故毒不能害者。
即是身受益也。
阿難我今下。
更開二益。
若我滅後下。
述口受益。
口能持誦。
或教他誦。
離五種怖畏。
謂水火及諸嗔毒魔魅與惡覺等。
不惟不害。
皆領深恩。
且得口成甘露者。
即是口受益也。
阿難當知下。
述心受益。
心持不揀散亂與無定。
但心憶口持。
得諸神随侍。
散亂尚然。
況決定心念耶。
自然菩薩加被。
心精發識。
且既發識開悟。
永劫不忘者。
即是心受益也。
已上勸持得三益是矣。
△二述廣益。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至)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從第一劫下。
不生惡處益。
藥義等是鬼趣。
有形等是異趣。
言第一劫者。
持咒初因之時也。
最後身者。
持咒得果之時也。
從初因至于得果。
中間生生不堕惡處者。
乃是咒功勝也。
至于讀誦書寫供養。
不生不樂處者。
亦是顯咒功尊貴矣。
此諸衆生下。
佛。
與功德益。
假如此人自身無福。
因持咒功德。
故十方如來與之同生。
是佛與之福也。
又同生喻惡義樹。
其子生必三顆同蒂。
持咒熏習亦類此果。
不分散矣。
是故下。
成妙行益。
是故者承上文之意。
即對上文身帶持而言也。
因帶持神咒故生生不堕惡處。
又自身不作福。
十方如來與之者。
遂錯謂單持神咒。
不修妙行。
蓋妙行以六度為首。
今略舉二三以足之。
乃見妙行元備矣。
又破戒與未精進。
指出家二衆言。
不清淨與不持齋戒。
指在家二衆言。
已上廣其衆益。
持咒生于樂處。
又佛與之福。
兼成妙行。
便是廣示衆益也。
△三銷其罪業。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至)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阿難下。
總标輕重之業。
縱經下。
别開輕業。
飲酒啖辛及着不淨等。
是遮罪。
遮其不起。
若犯此。
則是故違。
不忏當堕。
若造下。
别開重業。
淫殺盜妄等。
是性罪。
若犯此。
則是極惡。
不通忏悔。
所謂棄罪也。
已上即是現業。
阿難若有衆生下。
即是宿業。
佛意謂心地若有纖毫疑念。
則與咒體不得相應矣。
是故言行人于未持咒前。
設犯禁戒。
若輕若重。
若現業。
若宿業。
今得持咒猶湯沃雪。
一時銷滅矣。
蓋咒體如湯業性如雪。
妄不敵真。
故消殒爾。
△四随其所願。
複次阿難若有女人(至)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咒是咒願。
人有所求。
持此神咒。
無不遂願。
如男女嗣續。
身命色力。
報生中土。
皆是人之所欲。
但誦神咒。
無不得者。
乃見咒力之大也。
△三述器世間益。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至)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上述正覺與有情益。
今明器世間益也。
器世間乃是衆生之依報。
依報當徴之于善惡業。
善則人心平。
應之以福。
惡則人心危。
應之以災。
災有七難九橫。
此等災橫或衆同分中共有。
或一國一州縣一聚落或在一家一人身上。
但當一心供養神咒。
一切災厄。
悉皆銷滅。
初阿難若諸國土下。
明家國有難。
勸持神咒則免。
次阿難在在下。
不揀家國所在有咒則安。
三阿難是娑婆界下。
廣明衆同分中所見災異。
勸結界持咒。
則難解矣又天降曰災。
外來曰祥。
祥者。
詳其所來處也支提雲可供養處。
又有舍利曰塔。
無舍利曰支提。
脫阇翻幢。
△四總結上意。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至)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是故下。
總結上三世間益之文也。
身心泰然者。
定力所持也。
得大安隐者。
是無魔撓也。
魔既無撓。
又能持定。
故無災橫而入三摩矣。
蓋神咒是秘密法。
若不到三摩地位。
便非佛意也。
汝及下。
總結上建壇說咒之文也。
所受戒主逢清淨僧者。
因戒攝心也。
于此咒心不生疑悔者。
因定發慧也。
由戒生定。
定生慧。
故得心通十方。
而無挂礙矣蓋如來是誠實語。
若不得心通十方。
便為妄語矣。
△五鬼神誓護。
一諸神誓護。
說是語已會中無量(至)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梵天是初禅之主。
帝釋是欲界之主。
夜義此雲勇健羅刹此雲可畏。
富單那此雲臭餓鬼。
鸠槃茶雲是厭魅鬼。
毗舍遮雲是啖精氣鬼。
頻那夜迦即是豬頭象鼻二使者。
又天神曰神。
地神曰祇。
人神曰鬼。
已上鬼神各有所表。
金剛表破惡力用之威。
梵釋表成善主持之德。
鬼王有陰翊之功。
日月有明照之佐。
風雨蕩其無明。
雷電震其沙惑。
星辰司見。
巡官察思。
山神主地。
海若主水。
萬物精祇是火風神空行是風無色兼有色而言。
有相皆不出欲界此等三界之相。
四大之形。
無非衆生善惡之雜氣諸惑之報障也。
今若一入于三摩之定。
彼諸神祇。
皆為我護矣豈謂外物而卻之哉。
于是知反邪歸正。
破惡成善者。
莫非神咒之功也。
△二剛藏誓護。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至)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那由他。
此雲萬億俱胝。
此雲百億言八萬四千者。
衆生一念具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若以念念心。
其煩惱便是無數矣。
今約一恒河沙便是無數若以萬億恒河其煩惱。
沙數亦不可勝言矣。
今取以一統十。
故有百億之稱。
後至發心修行進金剛道位。
所有塵勞煩惱皆化成萬億恒河沙百億金剛藏王者。
便是楞嚴大定之力效也。
然久成菩提。
不取涅般者。
亦是護法心切。
留惑潤生故爾。
世尊下正陳誓護。
大自在天者。
即欲界第六天也。
天名他化自在。
謂此天不樂自果。
乃假他所作。
以成己樂。
即魔王也或雲六欲天上别有一天。
名魔王天。
亦大自在天攝。
言寶杵殒碎其首者。
寶杵金剛定力也。
魔王罔欲之心也。
以罔欲之心。
禦金剛大定。
焉得不殒碎其首耶。
此剛藏之願。
保護持咒者。
亦見定力之功也。
由旬。
此雲限量。
即今傳舍也。
遠者八十裡。
中者六十裡最近者四十裡。
蓋中邊山川不同故行裡不等。
右從阿難請建壇法以來。
至此即是定學之法也。
何以明之。
衆生一向甘迷于欲境。
沉淪三界。
今示以壇法
在如來已度輪回。
已證寂滅道。
尚能受持不忘。
況有學未度輪回。
未到如來地位。
不持此咒。
而欲證果而無魔事。
豈可得乎。
是為所失矣。
問何謂受持曰。
即是将心印咒。
将咒印心是謂受持也。
何則而今修行人。
或執心是空。
以空心修行。
此魔說也。
假饒此心施于家常日用之間。
還空得乎。
若空不得。
妄以空心修行者。
非是魔說耶。
又或執心是有。
以有心修行。
此亦魔說也。
假饒此心至于死時。
昏時。
正睡着時。
還有得乎。
若有不得。
妄以有心修行者。
是非魔說耶。
由是觀之。
佛為斷此魔故。
教人持此神咒。
且正持時。
說有不得。
說空不得。
當此之際。
佛也觑不見。
魔豈能侵之乎。
何者。
心入正覺故。
以正覺之心。
誦是神咒。
是謂咒心也。
△二述有情益四。
一受持得三益。
阿難若諸世界随所國土(至)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此受持得三益也。
阿難下述身受益。
随所國土标其處也。
所生桦皮。
标其物也。
謂書寫不必一種。
所可書者即書。
帶持不惟一身。
所可帶者即帶。
此雖不誦。
亦得沾益。
是故毒不能害者。
即是身受益也。
阿難我今下。
更開二益。
若我滅後下。
述口受益。
口能持誦。
或教他誦。
離五種怖畏。
謂水火及諸嗔毒魔魅與惡覺等。
不惟不害。
皆領深恩。
且得口成甘露者。
即是口受益也。
阿難當知下。
述心受益。
心持不揀散亂與無定。
但心憶口持。
得諸神随侍。
散亂尚然。
況決定心念耶。
自然菩薩加被。
心精發識。
且既發識開悟。
永劫不忘者。
即是心受益也。
已上勸持得三益是矣。
△二述廣益。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至)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從第一劫下。
不生惡處益。
藥義等是鬼趣。
有形等是異趣。
言第一劫者。
持咒初因之時也。
最後身者。
持咒得果之時也。
從初因至于得果。
中間生生不堕惡處者。
乃是咒功勝也。
至于讀誦書寫供養。
不生不樂處者。
亦是顯咒功尊貴矣。
此諸衆生下。
佛。
與功德益。
假如此人自身無福。
因持咒功德。
故十方如來與之同生。
是佛與之福也。
又同生喻惡義樹。
其子生必三顆同蒂。
持咒熏習亦類此果。
不分散矣。
是故下。
成妙行益。
是故者承上文之意。
即對上文身帶持而言也。
因帶持神咒故生生不堕惡處。
又自身不作福。
十方如來與之者。
遂錯謂單持神咒。
不修妙行。
蓋妙行以六度為首。
今略舉二三以足之。
乃見妙行元備矣。
又破戒與未精進。
指出家二衆言。
不清淨與不持齋戒。
指在家二衆言。
已上廣其衆益。
持咒生于樂處。
又佛與之福。
兼成妙行。
便是廣示衆益也。
△三銷其罪業。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至)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阿難下。
總标輕重之業。
縱經下。
别開輕業。
飲酒啖辛及着不淨等。
是遮罪。
遮其不起。
若犯此。
則是故違。
不忏當堕。
若造下。
别開重業。
淫殺盜妄等。
是性罪。
若犯此。
則是極惡。
不通忏悔。
所謂棄罪也。
已上即是現業。
阿難若有衆生下。
即是宿業。
佛意謂心地若有纖毫疑念。
則與咒體不得相應矣。
是故言行人于未持咒前。
設犯禁戒。
若輕若重。
若現業。
若宿業。
今得持咒猶湯沃雪。
一時銷滅矣。
蓋咒體如湯業性如雪。
妄不敵真。
故消殒爾。
△四随其所願。
複次阿難若有女人(至)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咒是咒願。
人有所求。
持此神咒。
無不遂願。
如男女嗣續。
身命色力。
報生中土。
皆是人之所欲。
但誦神咒。
無不得者。
乃見咒力之大也。
△三述器世間益。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至)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上述正覺與有情益。
今明器世間益也。
器世間乃是衆生之依報。
依報當徴之于善惡業。
善則人心平。
應之以福。
惡則人心危。
應之以災。
災有七難九橫。
此等災橫或衆同分中共有。
或一國一州縣一聚落或在一家一人身上。
但當一心供養神咒。
一切災厄。
悉皆銷滅。
初阿難若諸國土下。
明家國有難。
勸持神咒則免。
次阿難在在下。
不揀家國所在有咒則安。
三阿難是娑婆界下。
廣明衆同分中所見災異。
勸結界持咒。
則難解矣又天降曰災。
外來曰祥。
祥者。
詳其所來處也支提雲可供養處。
又有舍利曰塔。
無舍利曰支提。
脫阇翻幢。
△四總結上意。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至)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是故下。
總結上三世間益之文也。
身心泰然者。
定力所持也。
得大安隐者。
是無魔撓也。
魔既無撓。
又能持定。
故無災橫而入三摩矣。
蓋神咒是秘密法。
若不到三摩地位。
便非佛意也。
汝及下。
總結上建壇說咒之文也。
所受戒主逢清淨僧者。
因戒攝心也。
于此咒心不生疑悔者。
因定發慧也。
由戒生定。
定生慧。
故得心通十方。
而無挂礙矣蓋如來是誠實語。
若不得心通十方。
便為妄語矣。
△五鬼神誓護。
一諸神誓護。
說是語已會中無量(至)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梵天是初禅之主。
帝釋是欲界之主。
夜義此雲勇健羅刹此雲可畏。
富單那此雲臭餓鬼。
鸠槃茶雲是厭魅鬼。
毗舍遮雲是啖精氣鬼。
頻那夜迦即是豬頭象鼻二使者。
又天神曰神。
地神曰祇。
人神曰鬼。
已上鬼神各有所表。
金剛表破惡力用之威。
梵釋表成善主持之德。
鬼王有陰翊之功。
日月有明照之佐。
風雨蕩其無明。
雷電震其沙惑。
星辰司見。
巡官察思。
山神主地。
海若主水。
萬物精祇是火風神空行是風無色兼有色而言。
有相皆不出欲界此等三界之相。
四大之形。
無非衆生善惡之雜氣諸惑之報障也。
今若一入于三摩之定。
彼諸神祇。
皆為我護矣豈謂外物而卻之哉。
于是知反邪歸正。
破惡成善者。
莫非神咒之功也。
△二剛藏誓護。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至)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那由他。
此雲萬億俱胝。
此雲百億言八萬四千者。
衆生一念具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若以念念心。
其煩惱便是無數矣。
今約一恒河沙便是無數若以萬億恒河其煩惱。
沙數亦不可勝言矣。
今取以一統十。
故有百億之稱。
後至發心修行進金剛道位。
所有塵勞煩惱皆化成萬億恒河沙百億金剛藏王者。
便是楞嚴大定之力效也。
然久成菩提。
不取涅般者。
亦是護法心切。
留惑潤生故爾。
世尊下正陳誓護。
大自在天者。
即欲界第六天也。
天名他化自在。
謂此天不樂自果。
乃假他所作。
以成己樂。
即魔王也或雲六欲天上别有一天。
名魔王天。
亦大自在天攝。
言寶杵殒碎其首者。
寶杵金剛定力也。
魔王罔欲之心也。
以罔欲之心。
禦金剛大定。
焉得不殒碎其首耶。
此剛藏之願。
保護持咒者。
亦見定力之功也。
由旬。
此雲限量。
即今傳舍也。
遠者八十裡。
中者六十裡最近者四十裡。
蓋中邊山川不同故行裡不等。
右從阿難請建壇法以來。
至此即是定學之法也。
何以明之。
衆生一向甘迷于欲境。
沉淪三界。
今示以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