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七

關燈


    乃助其勝心。

    發其境量也。

    衆生一向甘徇于知見。

    奔馳五道。

    今示以神咒。

    乃收其放心。

    通其禅定也。

    定非落于偏空。

    故建壇法表其實體。

    境非著于偏有。

    故說神咒闡其密用。

    密則心不漏。

    實則體不虛。

    必使神光内凝。

    德容外現。

    如是修行自然得到三摩地位。

    下文雲。

    心持禁戒。

    舉身輕清。

    心持咒印。

    顧盻雄毅。

    便是證驗矣。

    已上明定學竟。

    下明德位。

    德位者。

    躬行實踐之稱。

    故有是德。

    必有是位。

    不同外道法。

    都無位次。

    渾囵吞棗。

    必使一步步履将去。

    前不雲乎。

    斷一品無明。

    證一分真如。

    直至妙覺地位。

    純覺遺塵。

    乃為得也。

    辯見下文。

     △三慧學三。

    一明二颠倒。

    二明三漸次。

    三明地位差别。

    一明二颠倒。

     一申請。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至)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阿難承前開示。

    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遂請示壇法并宣神咒。

    于是悟真修之有益。

    識漏障之可憎。

    刳心易慮。

    入道無疑矣。

    今者乃請行地因果位次之相。

    位者履以成行也。

    從初悟處名曰幹慧地。

    為本修行。

    曆信住行向。

    與四加行。

    行共四十四心名行。

    從初地至第十地名覺曰地。

    地者所踐之地也。

    曆十地至極位名曰等覺。

    是為五十五位。

    妙菩提路。

    然未是到家。

    故稱曰路。

    至妙覺後。

    名曰涅槃。

    到涅槃家已。

    所作皆息。

    行地俱隐。

    所謂入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此義列在後。

    阿難勿知行地因果位次名義。

    故為問爾。

     △二許宣三。

     一贊善。

     爾時世尊贊阿難言(至)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佛允可而贊善者。

    有二義。

    一阿難所請普為大衆。

    及末世衆生者。

    是其學道之普心也。

    二為修三摩提求大乘者。

    是其傳佛慧命之深心也。

    有此二義。

    故佛贊善而允其請爾。

    又刳心二字。

    正見阿難忘身為法。

    工夫綿密處。

     △二明宗本。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至)及大涅槃二轉依号。

     佛将示慧學之法。

    先提宗本來說。

    然宗本有二義。

    佛言下。

    初則直指其本來。

    本來無衆生之相。

    無世界之相。

    亦無如來之名。

    無菩提之名。

    無涅槃之名。

    何以故。

    此等名相。

    在覺明體上。

    一總是空。

    良由本性是空。

    見得自己實體無别故。

    所謂本也。

    因妄下。

    次則申明真妄之由。

    蓋由覺明明極不覺。

    一念妄動流入三世。

    故有世界之相。

    因妄有生。

    因生有滅。

    故有衆生之相是之謂妄也。

    今欲轉其不覺。

    依于本覺。

    故有菩提之名。

    今欲轉其生滅。

    依于無生滅。

    故有涅槃之名。

    是之謂真也。

    于是知名相二字。

    乃是世間之因。

    亦是出世之果。

    究而論之。

    此等因果。

    在妙圓性上。

    一總是實。

    良由諸法是實。

    見得自己智體無依故。

    所謂宗也。

    此之宗本。

    乃是慧學之寶鑒。

    克因緻果。

    臻于極位之良法。

    學者不可不知。

    故先提于此。

     △三總标二倒四。

     一總标。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至)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此總标二颠倒也。

    颠倒起于不覺。

    不覺由乎逐妄。

    逐妄遺真。

    是謂之倒也。

    今欲修行。

    當先識此颠倒。

    颠倒不生。

    便可入得如來地位矣。

    又前四卷中。

    所明世間衆生業果三種粗相。

    乃約目前成相而言。

    今明二倒并十二類生乃約因相而論。

    大概成相從世間起。

    因相由衆生生。

    所雲颠倒者。

    正是指因相也。

    十九祖告阇夜多曰。

    業從惑生。

    惑因識有。

    識依不覺。

    不覺依心心本清淨。

    無生無滅者。

    亦是明因相所由生也。

    學者先要識得。

    識得是為得門矣。

     △二辯衆生颠倒。

     阿難雲何名為衆生颠倒(至)由是故有衆生颠倒。

     阿難下。

    明倒因也。

    性是本體。

    心是念體。

    明圓是覺體。

    義雖有三。

    其體則一。

    謂人之有念心者必由于性起。

    然性起必是明圓之覺。

    非有于塵也。

    故曰由性明心。

    性明圓故。

    奈何人不能領明圓之覺。

    而受虛幻之塵。

    塵者。

    物之虛影也。

    既受是虛影而有念心者。

    妄也。

    大抵妄性生。

    亦必由性明故。

    性明發妄。

    故有妄見生。

    故曰因明發性。

    性妄見生。

    究而觀之。

    此妄見畢竟無性。

    塵非到故。

    以塵不到而生妄見。

    便是妄有也。

    故曰從畢竟無。

    成究竟有。

    有者。

    性之妄能也。

    能必有所。

    所有即是虛影也。

    故曰此有所有。

    然此虛影非為性之因也。

    性非所因而生于妄者。

    性反為是妄因矣。

    故曰非因所因。

    又虛影不能為性之所住。

    而性能自為虛影住矣。

    虛影雖住。

    畢竟無根。

    性能自住。

    亦必無本。

    故曰住所住相。

    了無根本。

    且虛影無根。

    性能無本。

    均是無住。

    以無住建立世界衆生者。

    豈非同一颠倒乎。

    又住所。

    暗指世界。

    住相。

    暗指衆生。

    已上單提雙結者。

    世界從衆生倒因起故爾。

     迷本下。

    明倒相也。

    初謂喪本受淪者。

    由迷明圓之覺。

    而逐虛妄之性。

    便是颠倒。

    何以故。

    妄元無體。

    非有所依。

    若有所依。

    則有所住。

    妄若有體。

    則有生相。

    便非是妄矣。

    次謂厭妄希真者。

    遂以虛妄之法。

    欲複真真如性。

    轉見颠倒。

    何以故。

    真如實相。

    而以妄求。

    設求得真。

    已非真真如性矣。

    三謂以非逐非者。

    宛是非真之法。

    妄謂真如之實。

    乃見展轉颠倒。

    何以故。

    真如無生。

    妄謂有生。

    如是則為非生矣。

    真如非住。

    謬謂有住。

    如是則為非住矣。

    真如離于心念。

    而以有心得。

    若爾則成非心矣。

    真如離一切諸相。

    故無有法。

    而以著相求。

    若然則成非法矣。

     展轉下。

    結成颠倒。

    由是展轉颠倒。

    展轉發妄。

    發妄不息。

    随其颠倒輕重強弱。

    熏以成業。

    而成衆生。

    是故同業相感。

    則成愛。

    異業相感。

    則成憎。

    由此憎愛成私。

    故得相生相滅。

    于三世中輪轉無已。

    是為衆生颠倒也。

     △三辯世界颠倒。

     阿難雲何名為世界颠倒(至)窮十二變為一旋複。

     阿難下。

    明倒因。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上下四方為界。

    若心不起妄。

    則無三世之計矣。

    根不取塵。

    則無界位之分矣。

    心無妄念。

    根不緣塵。

    與真如法一。

    此便是本來也。

    今且不然。

    蓋由不守本來。

    逐妄生心。

    迷留塵境。

    由是真心沒而分段妄生。

    此便是颠倒也。

    若究其生起。

    彼塵無性。

    不能為所因。

    良以人自逐境。

    因成隔别。

    故有界位之分。

    故曰非因所因。

    若考其因起。

    彼妄無體。

    亦不能為所住。

    良以人自取着。

    妄生住相。

    故有三世之計。

    故曰無住所住至若以方涉世。

    變化類分。

    以世涉方。

    遷流不止。

    三世四方。

    宛成十二。

    此即世界颠倒之因也。

     是故下。

    明倒相。

    蓋世是動相。

    界是定位。

    動相有三。

    定位惟四。

    即聲香味觸是也。

    以色是實體。

    法是空體。

    此二無位。

    攝在諸塵。

    如身等之類皆具故也。

    假如妄境動時。

    必有聲到。

    故耳因之為注。

    眼因之為睨。

    鼻因之為畜。

    口因之為說。

    身因之為動。

    意因之為悅。

    又悅之不已。

    意随之狂。

    身随之舞。

    乃至眼瞤耳熱之類。

    謂之六亂想。

    一時起矣。

    且不特聲為然。

    須知香味觸亦猶然也。

    順境如此。

    而逆境亦是如此。

    隻一妄想流在三世四方。

    各各窮十二變為一旋複。

    旋複即輪轉也。

    又如一念無明風動。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