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七

關燈
火必炎。

    口涎必流。

    舉身不甯之類。

    此是業相内分四大之應也。

    若是風括海湧。

    樹拔山崩之類。

    此是業性外分四大之應也。

    然此内分外分。

    無非總一妄想遷變。

    即世界颠倒之相也。

     △四别釋十二類生三。

     一總标。

     乘此輪轉颠倒相故(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若論世界颠倒。

    則從衆生起。

    由迷本圓明。

    是生虛妄故。

    今辯衆生則從世界起。

    由展轉發生熏以成業故。

    故曰乘此輪轉颠倒相故。

    下列十二類生。

    即是明其颠倒見也。

    何以知其然也。

    假如聲來耳畔時。

    聞則聞于覺。

    覺則更無餘事矣。

    今則不然。

    迷本圓明。

    遂生邪染。

    于是或有聲上攀緣樂着。

    堕于想蘊。

    感生卵類。

    或有聲上生出知見。

    堕于情有。

    感生胎類。

    又或于聲上留連癡愛。

    堕于取趣。

    感生濕類。

    又或于聲上厭故欣新。

    堕于假托。

    感生化類。

    更有于聲上計有計無。

    各成四句堕于邪見。

    其成八倒。

    此等衆生。

    總以想等為因。

    以卵胎等為果。

    且一聲上如此生情生計。

    餘香味觸亦莫不生情生計。

    流于三世四方。

    各各窮十二變。

    為一旋複。

    此是衆生業果差别之相。

    無非颠倒。

    實有其苦爾。

     △二别列。

     一動類。

     阿難由因世界虛妄輪回(至)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由因者。

    承上文而言也。

    上文雲。

    從畢竟無。

    成究竟有。

    又雲是有所有。

    非因所因。

    此颠倒所由因也。

    今觀虛妄之想非因。

    無奈境風搖動。

    境風則是所因矣。

    蓋所因是有。

    有必有待而然。

    氣得合之。

    是為所有也。

    由是之因。

    卵屬得以生焉。

    然其類非一種也。

    想非一緒也。

    今言八萬四千者。

    不過約其業滿成數爾。

    以業滿故。

    乘風則飛。

    乘氣則沉。

    此流類不同矣。

    流類不同。

    虛妄颠倒之想則一。

    由是世間魚鳥龜蛇充塞不盡焉。

    羯邏藍。

    此雲凝滑。

    即胎卵未分之位也。

     △二欲類。

     由因世界雜染輪回(至)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雜染者。

    不一其貪也。

    貪性非因。

    無奈欲火煩動。

    欲火則是所因矣。

    蓋所因是有。

    有必有待而然。

    愛水滋而合之。

    是為所有也。

    由是之因。

    胎屬得以生焉。

    然其類非一種也。

    情非一緒也。

    今言八萬四千者。

    不過約其業滿成數爾。

    以業滿故含五常之性。

    則生豎類。

    含邪僻之性。

    則生橫類。

    此流類不同矣。

    流類不同。

    雜染颠倒則一。

    于是世間人畜龍仙充塞不盡焉。

    過蒲昙此雲疱。

    即胎卵初分之位也。

     △三趣類。

     由因世界執着輪回(至)含蠢蠕動其類充塞。

     執是執持。

    着是取着。

    謂凡見物則取着執持不舍也。

    不知執着元是非因。

    無奈渴愛奔流趣境。

    渴愛即是所因矣。

    蓋所因是有。

    有必有待而然。

    如流沫煦暖。

    皆得以合感。

    是為所有也。

    翻覆即展轉之意。

    由因渴愛不舍。

    故得展轉趣生爾。

    蔽屍此雲軟肉。

    此類不入胎分。

    故無前位。

    但得濕暖處即生。

    故無定屬也。

     △四假類。

     由因世界變易輪回(至)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變即變遷。

    易是易常。

    謂心性易常。

    随境變遷。

    倏焉于此。

    忽焉于彼。

    是受變易身也。

    此變易元是非因。

    無奈假托不實。

    假托即是所因矣。

    蓋所因是有。

    有必有待而然。

    如地性覺觸得以合之。

    是為所有也。

    新故。

    乃是取一舍一之意。

    蓋化生之類。

    離其故質。

    應其新受。

    謂之離應也。

    羯南此雲硬肉。

    轉蛻者。

    如蟲為蝶。

    則轉行為飛。

    雀為蛤。

    則蛻飛為潛之類是也。

     △五障類。

     由因世界留礙輪回(至)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執色是有。

    有是心地之礙。

    是為障也。

    以障蔽故。

    欲求明着。

    遂感精耀之類。

    懸象于世。

    如星辰日月。

    着草靈龜凡一切精爽神明之物。

    此等皆能為災祥禍福。

    以應人之休咎雲。

    又羯南不局硬肉之類。

    有情無情。

    随相之通稱也。

     △六惑類。

     由因世界銷散輪回(至)空散銷沉其類充塞。

     執色是空。

    空得銷散諸有。

    歸之于無。

    是為惑也。

    以惑故結暗為陰隐。

    如外道之無想。

    有情之愚蔽。

    及頑空無色等是矣。

    空散銷沉者。

    凡感此類。

    精神敝之于上。

    則為空散。

    敝之于下。

    則為銷沉。

    總歸之空亡田地爾。

     △七影類。

     由因世界罔象輪回(至)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罔者無也。

    象者有也。

    謂之有。

    則又??而不可見。

    謂之無。

    則又信而可徴。

    故曰罔象也。

    此愚氓無知。

    外托影響。

    内專信憶。

    可憐本有正覺之性。

    而堕虛無神鬼之趣。

    是非颠倒耶。

     △八癡類。

     由因世界愚鈍輪回(至)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性有所蔽曰愚。

    心無所用曰鈍。

    謂修齡冀永。

    托想歸無。

    莊子身如槁木。

    心如死灰。

    即癡頑無用之類也。

     △九僞類。

     由因世界相待輪回(至)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相待者。

    如影為形之待。

    罔兩又為影之待。

    又自非有色。

    見有色即染。

    自非有相。

    見有相即生。

    所謂展轉憑依。

    展轉虛僞矣。

     △十性類。

     由因世界相引輪回(至)咒詛厭生其類充塞。

     相引者。

    即方士所煉符水咒訣。

    及刻人形等。

    随引一事。

    以為煉法。

    煉性以成厭禱。

    能呼召神仙。

    能役使鬼物。

    種種邪術欺世害人。

    不知此等實實無有外物。

    能為呼召。

    縱有所成。

    還是自己邪罔颠倒業力所成也。

     △十一。

    罔類。

     由因世界合妄輪回(至)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以妄合妄。

    是誣罔之也。

    以誣罔故。

    彼彼成虛。

    彼彼成異。

    蓋因地中。

    隻知誣罔以欺世。

    不知誣罔以欺自。

    遂緻種類承訛。

    心性失真矣。

    蒲盧。

    細腰蜂也。

    又名蠮螉。

    取桑蟲為子。

    咒七日成蜂。

    是誣罔之類也。

     △十二殺類。

     由因世界怨害輪回(至)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世間以父母生子為恩。

    以子食父母為怨。

    恩怨相值。

    遂緻相殺。

    豈不怪哉。

    又有想為有情。

    以無想為無情。

    無情有情相反。

    遂緻相害。

    豈非颠倒耶。

     △三結成。

     是名衆生十二種類。

     上列十二類生者。

    初是情想之實。

    次是情想之變。

    初情想之實者。

    如色是四大之相。

    五蘊之總也。

    蓋情非色不染。

    想非色不動。

    濕非色不流。

    化非色不遷。

    故知色是五蘊之本。

    情想之實也。

    然五蘊有生皆具。

    今以類分者。

    各從偏重處受生故爾。

    次情想之變者。

    蓋本是無色。

    而作色想。

    如休咎精明之類是也。

    本是有色。

    而作無色想。

    如空沉銷散之類是也。

    本是無想。

    而作有想想。

    如神鬼精靈之類是也。

    本是有想。

    而作無想想。

    如土木金石之類是也。

    已上即想所變之相。

    又本非有色。

    而成色相。

    即水母等是也。

    本非無色。

    而成無色相。

    即咒詛等是也。

    本非有想。

    而成有想相。

    即蒲盧等是也。

    本非無想。

    而成無想相。

    即土枭等是也。

    已上即是情所變之相。

    此等所變之相。

    與五蘊之妄。

    無非一虛妄颠倒所造。

    修行人先要識破此類。

    本來無有。

    由因迷此元常。

    故受淪溺。

    今若一一勘破。

    便不被其所轉矣。

     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