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無交者。
是不與世心相接也。
獨行者。
是獨能研窮聖理也。
已上十八天。
若凡若聖。
所修不同。
所證或異。
然未出色籠。
未盡形累。
總名色界。
是謂有所得心也。
△三無色界。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至)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複次下總标。
于色頂天分二岐路。
謂定中獨照是有色。
色與空鄰。
故分二路。
一根利者即出三界。
二根鈍者入無色界。
若于下明回心人。
初就根利者他發得智慧。
見自性圓通。
不住于有。
不住于空。
舍其小果而趨大乘。
是謂回心人也。
若在下明空處定。
二根鈍者亦有二種。
一厭覺為礙滅身歸無。
此即定性聲聞也。
二厭色為患。
伏惑入空。
此即外道凡夫也。
然其所趨雖異。
其所報則同同滅色蘊。
以空為依。
故名空處定。
諸礙下明識處定。
言無礙則不依于色矣。
言無滅則不依于空矣。
既不依色。
又不依空。
唯留賴耶與末那爾。
何則。
以第七末那緣第八賴耶時。
不緣第六色空粗相。
但緣第六半分細識。
蓋第六是第八所藏。
末那得以相緣也。
故名識處定。
空色下明無所有處定。
前天空色雖亡。
猶存于識。
不知識亦是礙。
今則識心都滅。
則是空色識三法俱無矣。
三法俱無。
故曰寂然。
所相既無。
能相亦亡。
故曰無往。
如是十方寂然。
心無所往。
了無一法當情。
故名無所有處定。
識性下明非非想處定。
不随色空等緣。
故曰識性不動。
猶存細想令心滅識。
故曰以滅窮研。
且無盡是想。
盡性是空。
不存是無。
非盡是有。
總之以無盡之想。
而窮盡性之空。
故曰如存不存。
乃成非有想也。
又本是無想。
而成究竟有想。
故曰若盡非盡。
乃成非非想也。
故名非想非非想處定。
△四總辨。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至)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此等下辨凡聖之别。
已上四天。
初則滅色歸空。
次則滅空存識。
三則滅識是無。
四則非想亦非。
是謂窮空也。
大約空無可窮。
窮則宛是心相。
若為能盡耶。
故曰不盡空理。
然窮空有二種。
一是聖乘。
從不還天來。
覺身為礙。
消礙入空。
至于無想者。
是窮聖道也。
彼不知色陰雖除。
四陰猶在。
即證聖理。
終為小果。
是鈍根人也。
二是凡乘。
從廣果天來。
伏惑成空。
至于非想者。
是窮空不返也。
彼不知色陰雖伏。
四陰不辯。
迷漏無聞。
至五百劫外。
業盡輪轉。
是外道也。
阿難下辯天王之正。
大概四空天。
乃是善業之極果。
天人之至地。
彼業成熟。
現境清升。
彼業若盡。
當從輪墜。
然則一期現化升墜出入。
皆有所主。
别經明十地菩薩。
多寄居天王。
借位修行。
以驗出禅入禅之相。
遊戲三昧。
成就佛事。
以此觀之。
彼諸天王等。
又不可一概以凡夫目之矣。
阿難此四空天下結示。
此四空天名無色界者。
蓋無色識爾。
謂不緣于色故無身相。
不緣于識故無心相。
且既無身心而有界系者。
非蘊相耶。
以四空但無色陰。
而有餘陰在。
但無粗識而有細識在。
但無業果色而有定果色在。
不然。
彼四天無依。
便為斷滅。
是故定知此天依無色為界矣。
然有界系。
斷非是真。
以不了自心。
逐妄業生。
妄見三界。
妄淪七趣。
從人至天。
從欲至空。
總謂之三界二十五有也。
補特伽羅此雲數取趣。
△七修羅趣。
複次阿難是三界中(至)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阿修羅或雲須倫。
皆訛也。
正名阿素洛。
舊翻無端正。
男醜女端正故。
新翻非天。
報與天同而實非天也。
然有四種不同。
經文具明不論。
但論其餘業。
修羅即十使中瞋使也。
假如有道德福力富貴自在。
便是端正人矣。
偶一觸境違拂。
便即起惡。
乘勝懷妒猜忌。
由是忘其所受。
随瞋習所使。
便是不端正矣。
且非一類。
有情同具。
故分四種以定其報。
以盡其業也。
又修羅是同分别報。
同類異趣。
此無他。
悉是業運所使然爾。
△八總結大意二。
一結答前問。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至)雲何更随殺盜淫事。
阿難下結示妄生。
由前阿難問雲。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世尊。
此道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習妄生起。
今結答中。
謂此七趣。
若細究其端。
本無所據。
元是衆生自妄所造。
非關其餘。
從妄習生。
随妄業轉。
若望妙明圓心。
此七趣正如空花。
豈有根緒乎。
二阿難此等衆生下結示業因。
良由衆生不識自心無生。
乃随妄想所生。
縱經輪劫。
不能得返。
安知妄想亦是無因耶。
雖然。
妄想無因。
若以世間衆生業果觀之。
亦似有因。
前不雲乎。
惟以殺盜淫三為根本。
以是因緣。
業果相續。
以此論之。
有殺盜淫三因性重。
故沉幽趣為鬼。
無殺盜淫三因性輕。
則升陽明為天。
天業若盡。
還降于下。
鬼火若幹。
必升于上遞降遞升。
甯有既乎。
此便是輪回矣。
三若得妙發下結示正因。
若得真正三摩觀智開發。
不但有無二無。
連此無二之心亦無。
何者。
有無二無則生死絕。
無二亦無則涅槃空。
生死涅槃尚空。
何更随殺盜淫事耶。
△二結答後問。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至)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阿難下示地獄有定處與自然生。
由前阿難問雲。
此地獄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
今結答中謂不斷三業。
各各有私。
衆私同分。
非無定處。
以殺盜淫。
乃是衆生别造。
别造似無定屬。
然其所造之業是同。
同則實有定處。
業既有定處。
則本來自有矣。
所造之業若同。
則苦報亦自然生矣。
且衆私同妄。
妄是無因。
豈可尋究得乎。
汝勖下結示得失勖者。
戒勉之意殺盜淫是三惑。
學道須當戒勉。
斷此三惑。
方成學道何者。
三惑斷除。
心地清淨。
自然得入三摩地位。
是為所得。
如不戒勉不斷三惑。
以殺盜淫修行。
縱得神通。
必落魔道。
何者。
三惑習氣不除。
以世間有為功用作修行。
焉能得哉。
是為所失也。
雖欲下結示虛僞。
或者不斷三惑而欲除妄。
不知此殺盜淫正是妄本。
以妄修行。
倍加虛僞何者。
以妄想為本。
縱得菩提。
還成是妄。
是為可憐愍也。
汝妄下結示邪正。
若以正眼觀之。
此虛妄輪回。
究竟不幹菩提事。
以菩提無生故。
即有世間業果。
元是衆生自妄所造故。
作是下正結如文。
△流通分分文三。
一禅那現境四。
初無問自說。
即時如來将罷法座(至)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即時下經家所叙。
金山表法身也。
寶幾表妙覺也。
蓋妙覺離言。
言必有憑。
法身非相。
相必有顯。
今正說已周。
将罷法席。
複回紫金之身。
而憑七寶之幾者。
乃顯正定之相。
而示妙覺之道也。
此經家鋪叙。
以見當時景象如此。
汝等下如來告語。
蓋阿難等初習小乘為聲聞。
既曆方等發心向大。
是故授以圓頓了義之教。
真實修行之法。
所言修行之法者。
即前妙奢摩他。
三摩缽提禅那。
最初方便法也。
是法在師家開示則易。
在學家所證則難。
何者。
大法雖明。
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中。
猶有微細魔事在。
若不說破将來贻害非小。
故不待請問而特告雲。
奢摩他雲止。
毗婆舍那雲觀。
魔境下辨境現。
陰魔。
即是五受陰所變。
天魔。
即是想陰所變。
鬼神。
即是行陰所變。
魑魅。
即是識陰所變。
初學人禅定未深。
道力猶淺。
逢此魔境現前。
設不能辨。
則是着賊矣。
豈不可惜哉。
又複下辨少足。
或者不辨諸禅行相。
不讨經論義理。
但樂着三昧。
得少為足。
如第四禅無聞比丘。
一無所知。
謂我已證聖乘得羅漢果。
至五百劫外。
衰相複現。
見有生處。
遂疑佛說涅槃無生是假。
羅漢後有是真。
由是起謗。
堕無間獄也。
汝應下誡聽如文。
△二總明大意四。
一通明真妄。
佛告阿難及諸大衆(至)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佛告下标真。
由汝下标妄。
原夫十二類生。
與
是不與世心相接也。
獨行者。
是獨能研窮聖理也。
已上十八天。
若凡若聖。
所修不同。
所證或異。
然未出色籠。
未盡形累。
總名色界。
是謂有所得心也。
△三無色界。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至)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複次下總标。
于色頂天分二岐路。
謂定中獨照是有色。
色與空鄰。
故分二路。
一根利者即出三界。
二根鈍者入無色界。
若于下明回心人。
初就根利者他發得智慧。
見自性圓通。
不住于有。
不住于空。
舍其小果而趨大乘。
是謂回心人也。
若在下明空處定。
二根鈍者亦有二種。
一厭覺為礙滅身歸無。
此即定性聲聞也。
二厭色為患。
伏惑入空。
此即外道凡夫也。
然其所趨雖異。
其所報則同同滅色蘊。
以空為依。
故名空處定。
諸礙下明識處定。
言無礙則不依于色矣。
言無滅則不依于空矣。
既不依色。
又不依空。
唯留賴耶與末那爾。
何則。
以第七末那緣第八賴耶時。
不緣第六色空粗相。
但緣第六半分細識。
蓋第六是第八所藏。
末那得以相緣也。
故名識處定。
空色下明無所有處定。
前天空色雖亡。
猶存于識。
不知識亦是礙。
今則識心都滅。
則是空色識三法俱無矣。
三法俱無。
故曰寂然。
所相既無。
能相亦亡。
故曰無往。
如是十方寂然。
心無所往。
了無一法當情。
故名無所有處定。
識性下明非非想處定。
不随色空等緣。
故曰識性不動。
猶存細想令心滅識。
故曰以滅窮研。
且無盡是想。
盡性是空。
不存是無。
非盡是有。
總之以無盡之想。
而窮盡性之空。
故曰如存不存。
乃成非有想也。
又本是無想。
而成究竟有想。
故曰若盡非盡。
乃成非非想也。
故名非想非非想處定。
△四總辨。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至)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此等下辨凡聖之别。
已上四天。
初則滅色歸空。
次則滅空存識。
三則滅識是無。
四則非想亦非。
是謂窮空也。
大約空無可窮。
窮則宛是心相。
若為能盡耶。
故曰不盡空理。
然窮空有二種。
一是聖乘。
從不還天來。
覺身為礙。
消礙入空。
至于無想者。
是窮聖道也。
彼不知色陰雖除。
四陰猶在。
即證聖理。
終為小果。
是鈍根人也。
二是凡乘。
從廣果天來。
伏惑成空。
至于非想者。
是窮空不返也。
彼不知色陰雖伏。
四陰不辯。
迷漏無聞。
至五百劫外。
業盡輪轉。
是外道也。
阿難下辯天王之正。
大概四空天。
乃是善業之極果。
天人之至地。
彼業成熟。
現境清升。
彼業若盡。
當從輪墜。
然則一期現化升墜出入。
皆有所主。
别經明十地菩薩。
多寄居天王。
借位修行。
以驗出禅入禅之相。
遊戲三昧。
成就佛事。
以此觀之。
彼諸天王等。
又不可一概以凡夫目之矣。
阿難此四空天下結示。
此四空天名無色界者。
蓋無色識爾。
謂不緣于色故無身相。
不緣于識故無心相。
且既無身心而有界系者。
非蘊相耶。
以四空但無色陰。
而有餘陰在。
但無粗識而有細識在。
但無業果色而有定果色在。
不然。
彼四天無依。
便為斷滅。
是故定知此天依無色為界矣。
然有界系。
斷非是真。
以不了自心。
逐妄業生。
妄見三界。
妄淪七趣。
從人至天。
從欲至空。
總謂之三界二十五有也。
補特伽羅此雲數取趣。
△七修羅趣。
複次阿難是三界中(至)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阿修羅或雲須倫。
皆訛也。
正名阿素洛。
舊翻無端正。
男醜女端正故。
新翻非天。
報與天同而實非天也。
然有四種不同。
經文具明不論。
但論其餘業。
修羅即十使中瞋使也。
假如有道德福力富貴自在。
便是端正人矣。
偶一觸境違拂。
便即起惡。
乘勝懷妒猜忌。
由是忘其所受。
随瞋習所使。
便是不端正矣。
且非一類。
有情同具。
故分四種以定其報。
以盡其業也。
又修羅是同分别報。
同類異趣。
此無他。
悉是業運所使然爾。
△八總結大意二。
一結答前問。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至)雲何更随殺盜淫事。
阿難下結示妄生。
由前阿難問雲。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世尊。
此道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習妄生起。
今結答中。
謂此七趣。
若細究其端。
本無所據。
元是衆生自妄所造。
非關其餘。
從妄習生。
随妄業轉。
若望妙明圓心。
此七趣正如空花。
豈有根緒乎。
二阿難此等衆生下結示業因。
良由衆生不識自心無生。
乃随妄想所生。
縱經輪劫。
不能得返。
安知妄想亦是無因耶。
雖然。
妄想無因。
若以世間衆生業果觀之。
亦似有因。
前不雲乎。
惟以殺盜淫三為根本。
以是因緣。
業果相續。
以此論之。
有殺盜淫三因性重。
故沉幽趣為鬼。
無殺盜淫三因性輕。
則升陽明為天。
天業若盡。
還降于下。
鬼火若幹。
必升于上遞降遞升。
甯有既乎。
此便是輪回矣。
三若得妙發下結示正因。
若得真正三摩觀智開發。
不但有無二無。
連此無二之心亦無。
何者。
有無二無則生死絕。
無二亦無則涅槃空。
生死涅槃尚空。
何更随殺盜淫事耶。
△二結答後問。
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至)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阿難下示地獄有定處與自然生。
由前阿難問雲。
此地獄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
今結答中謂不斷三業。
各各有私。
衆私同分。
非無定處。
以殺盜淫。
乃是衆生别造。
别造似無定屬。
然其所造之業是同。
同則實有定處。
業既有定處。
則本來自有矣。
所造之業若同。
則苦報亦自然生矣。
且衆私同妄。
妄是無因。
豈可尋究得乎。
汝勖下結示得失勖者。
戒勉之意殺盜淫是三惑。
學道須當戒勉。
斷此三惑。
方成學道何者。
三惑斷除。
心地清淨。
自然得入三摩地位。
是為所得。
如不戒勉不斷三惑。
以殺盜淫修行。
縱得神通。
必落魔道。
何者。
三惑習氣不除。
以世間有為功用作修行。
焉能得哉。
是為所失也。
雖欲下結示虛僞。
或者不斷三惑而欲除妄。
不知此殺盜淫正是妄本。
以妄修行。
倍加虛僞何者。
以妄想為本。
縱得菩提。
還成是妄。
是為可憐愍也。
汝妄下結示邪正。
若以正眼觀之。
此虛妄輪回。
究竟不幹菩提事。
以菩提無生故。
即有世間業果。
元是衆生自妄所造故。
作是下正結如文。
△流通分分文三。
一禅那現境四。
初無問自說。
即時如來将罷法座(至)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即時下經家所叙。
金山表法身也。
寶幾表妙覺也。
蓋妙覺離言。
言必有憑。
法身非相。
相必有顯。
今正說已周。
将罷法席。
複回紫金之身。
而憑七寶之幾者。
乃顯正定之相。
而示妙覺之道也。
此經家鋪叙。
以見當時景象如此。
汝等下如來告語。
蓋阿難等初習小乘為聲聞。
既曆方等發心向大。
是故授以圓頓了義之教。
真實修行之法。
所言修行之法者。
即前妙奢摩他。
三摩缽提禅那。
最初方便法也。
是法在師家開示則易。
在學家所證則難。
何者。
大法雖明。
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中。
猶有微細魔事在。
若不說破将來贻害非小。
故不待請問而特告雲。
奢摩他雲止。
毗婆舍那雲觀。
魔境下辨境現。
陰魔。
即是五受陰所變。
天魔。
即是想陰所變。
鬼神。
即是行陰所變。
魑魅。
即是識陰所變。
初學人禅定未深。
道力猶淺。
逢此魔境現前。
設不能辨。
則是着賊矣。
豈不可惜哉。
又複下辨少足。
或者不辨諸禅行相。
不讨經論義理。
但樂着三昧。
得少為足。
如第四禅無聞比丘。
一無所知。
謂我已證聖乘得羅漢果。
至五百劫外。
衰相複現。
見有生處。
遂疑佛說涅槃無生是假。
羅漢後有是真。
由是起謗。
堕無間獄也。
汝應下誡聽如文。
△二總明大意四。
一通明真妄。
佛告阿難及諸大衆(至)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佛告下标真。
由汝下标妄。
原夫十二類生。
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