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九

關燈
十方諸佛。

    同是一心。

    元無差别。

    因迷是心。

    遂生癡愛。

    癡愛生則此心遍迷。

    迷故不覺不覺成空。

    由是全迷妙覺之心。

    而成頑空之性。

    故得展轉生。

    得展轉迷。

    今此十方有漏國土。

    及諸衆生。

    皆依頑空妄想而住。

    非有于他也。

     當知下況顯。

    如虛空生在覺心内。

    亦如片雲點在太清相。

    似當知片雲是無實。

    而虛空亦是無實。

    虛空尚是不實。

    況世界又在虛空耶。

     △二發真銷妄。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至)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汝等下雙提。

    上說迷此一心成空。

    空是無量。

    世界衆生亦是無量。

    是謂化迷不息矣。

    今不論無量衆生。

    祇就一人發真歸元。

    悟此一心成覺。

    即此十方虛空皆銷殒矣。

    虛空尚是銷殒。

    所有國土在虛空而不振裂乎。

    問。

    一人發真。

    如何令十方銷殒耶。

    又正銷殒時。

    則餘界餘衆生。

    是有是無。

    有則置之于何處。

    無則目前又作何銷繳。

    曰。

    此正是衆生計我我所之謂矣。

    由計我故。

    則有衆生。

    由計我所。

    則有世界譬如人做夢。

    夢中問人言。

    此世界衆生是有耶。

    是無耶。

    假饒說有亦不離是夢識。

    說無亦不離是夢識。

    何者。

    此人以未醒未覺故。

    所謂遍迷也。

    設果能悟能覺。

    則何有世界與衆生耶。

    假饒說有亦不離是覺。

    說無亦不離是覺。

    可者。

    此人是已悟已覺故。

    所謂遍覺也。

     △三明動魔之由。

     汝輩修禅飾三摩地(至)于三昧時佥來惱汝。

     汝輩下明合覺。

    前說十方虛空及所有國土者。

    是指器世間也。

    器世間是行人之所依處。

    設若發得真心不随六根四大起見。

    自然虛空銷殒。

    世界振裂矣。

    今說十方菩薩及無漏羅漢者。

    是指正覺世間也。

    正覺是行人之所緣境。

    設若修禅莊飾三摩地。

    自然與十方菩薩羅漢心通?合矣。

     一切下明魔動。

    又魔王與諸凡夫天等。

    是指有情世間也。

    有情是行人之所同報。

    設若入得首楞嚴大定。

    自然魔王諸凡夫天不能相安矣。

    蓋魔王是欲界之主。

    戀此塵勞為住者也。

    今見世界無故振裂。

    有情無故驚懼。

    雖凡夫昏暗不覺。

    而諸天魔鬼神等。

    皆具有五通。

    具有強力。

    唯無漏盡通。

    如此。

    豈受汝摧裂乎。

    是故于靜三昧中。

    佥來惱汝。

     △四示降法。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至)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然彼下引喻廣明。

    如風吹光。

    性不動也。

    如刀斷水。

    心不起也。

    此喻定相。

    堅冰沸湯。

    易镕化也。

    主舊客新。

    終當去也。

    此喻定用。

    又禅那是定。

    覺悟是慧。

    慧能養定。

    定能發慧。

    慧即心之明也。

    諸陰為幽。

    群邪為暗。

    心地若明。

    幽暗立破。

    彼雖有力何敢亂乎。

    且佛魔不相并。

    邪正不相幹。

    一住塵勞。

    一住妙覺。

    彼雖有怒。

    焉能及乎。

    此便是降魔之法也。

     若不明悟下别引事證。

    修禅要有悟門。

    若無悟門。

    心地不明。

    被五陰所迷。

    今日阿難學道。

    卻成魔子矣。

    何以知之。

    隻如登伽一色陰也。

    非有天魔之神通。

    非有鬼神之強力。

    殊為眇小微劣。

    惟以幻咒咒汝于八萬行中。

    止破一戒。

    無有他故。

    而寶覺全身。

    便遭隳壞。

    如宰臣家犯法。

    論削其籍。

    沒其家産。

    遂至零落。

    無人救援。

    豈不悲哉。

    彼學道不期明悟。

    被陰所迷。

    淪于惡趣。

    何以異此。

    便是心地不明。

    不覺悟之過也。

     △三釋陰魔。

    一色陰。

     初總明。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至)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下明區宇之相。

    蓋由無始來。

    以諸根領采六塵影子。

    故有念相。

    然此念相。

    是生滅法。

    覆蔽真性故。

    若離念相。

    便得清淨。

    前文雲。

    若棄生滅。

    守于真常。

    常光現前。

    根塵識心。

    應時銷落。

    今雲汝坐道場。

    銷落諸念者。

    此即棄于生滅也。

    又雲則諸離念一切精明者。

    此即常光現前也。

    得此常光現前。

    動亦如是。

    靜亦如是。

    故曰動靜不移。

    由離諸念生滅。

    憶也如是。

    忘也如是。

    故曰憶忘如一。

    到恁田地。

    方可入得三昧也。

    故曰當住此處。

    入三摩提。

    大約心雖離念。

    未出色陰。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相似。

    以心未發光。

    終堕色陰區宇爾。

     若目明朗下明陰盡之相。

    前但離念不能破暗。

    今心定發光。

    十方洞照。

    此則無明抉破。

    塵累都捐。

    便是色陰盡矣。

    劫濁者即最初一念。

    有空無體。

    有見無覺。

    相織妄成。

    故名劫濁。

    又堅固者。

    即無明包裹色陰。

    為生死根本。

    故雲堅固。

    今色陰一盡。

    觀得最初之由。

    與無明之本。

    便即超過劫濁之相也。

     △二别釋十。

     一身能出礙。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阿難下明現境之相。

    此中二字。

    蹑前定慧而言也。

    由前定慧開發。

    研窮妙理。

    得四大不織。

    不織不合也。

    以心不與諸妄和合。

    是以塵不得并合也。

    以塵不并合。

    故能心出于礙爾。

     此名下揀邪善。

    此是心銳定勝功用。

    逼越精明。

    流溢為變。

    縱能了明前境。

    知得隔生事。

    不過暫時岐路。

    若認為證聖。

    則受其邪矣。

     △二體拾蛲蛔。

     阿難複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阿難下明現境之相。

    蛲蛔腹蟲也。

    由前定中。

    心光回照。

    得四大内融。

    故能拾出腹蟲。

    而不傷損爾。

     此名下揀邪善。

    此是功用逼越精明。

    流溢形體為變。

    若認為證聖。

    則受其邪矣。

     △三空中說法。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下明現境之相。

    執受身也。

    魂魄等五髒所主也。

    除執受身不動。

    餘髒等五皆能涉入。

    或離或合。

    而無專一。

    由前初則出礙。

    次則内徹。

    今則内外精研。

    故得互為賓主。

    又空中聞說法聲者。

    以心意識無始時來。

    熏聞成種。

    今神離其舍。

    失其故常。

    還聞舊識發現。

    是故空中聞有所說也。

     此名下揀邪善如文。

     △四華台現佛。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下明現境之相。

    澄露皎徹一句是總。

    内光發明。

    十方遍作者。

    即是内外一色也。

    其色赤黃。

    故名閻浮檀。

    毗盧遮那。

    此雲遍一切處。

    謂遍一切俱覺故。

    然覺則無相也。

    無見也。

    今由前定中見毗盧遮那。

    踞天光台。

    是有相矣。

    有相可見豈非魔耶。

    大概澄極無宰。

    被舊習見聞牽引。

    故有是境也。

     此名下揀邪善如文。

     △五空現寶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下明現境之相。

    觀察不停者。

    分别太明也。

    制止超越者。

    研窮太深也。

    不知太深失中。

    太明失實。

    于是抑按過當。

    遂見十方虛空。

    盡成七寶色。

    又各各純現者。

    青則遍界俱青。

    黃則遍界俱黃等。

    且又不失留礙者。

    豈有他哉。

    不過馳求心不歇爾。

     此名下揀邪善如文。

     △六暗室見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心實無形。

    定元無相今能暗室見物。

    光與白晝不殊。

    是心有形而定有相矣。

    焉得為正。

    不過心細澄極。

    物得映徹。

    然物是實體。

    不與定移。

    故雲不除爾。

     △七火燒刀割無所覺。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心純遺物。

    物不能侵。

    定勝排塵。

    塵不能并。

    是故火燒不爇。

    刀割不覺。

    此離能執所執。

    一向入空。

    空性虛融。

    暫得如是非正受矣。

     △八勝界化成。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一向見山河大地是劣。

    佛土樓殿是勝。

    見地獄是苦。

    天堂是樂。

    由是欣樂厭苦。

    慕勝卑劣。

    今則靜功臻極圓定入深。

    積想化成。

    暫得如是。

    非本來有也。

     △九遠人隔見。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研窮至極。

    色陰将盡。

    故能隔見遠人。

    及聞其語。

    此皆迫極心飛。

    脫其本陰爾。

     △十别識變現。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至)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精究色盡。

    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