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九

關燈
他識以為依止。

    雖為依止。

    然又種種不定。

    或喜或怒。

    或好或醜。

    須臾之間。

    遷改不常。

    是人曾有宿習邪染種子。

    或是外魔乘間而入。

    大概色陰初盡。

    心失所依。

    是故魔得入其心腹矣。

     △三結示。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現境(至)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已上十種。

    總是色陰所變。

    前力。

    但是本相所變。

    以色陰未盡故。

    第十乃是他相所變。

    以色陰是盡故。

    用心交互者。

    行人修禅。

    惟緣自相。

    不緣念相。

    念相雖不緣。

    畢竟精明之心。

    還流前境故。

    又色陰或時竊發故。

    所謂交互也。

    若不說破。

    誤認證聖。

    隳壞禅定。

    非為細事。

    故勸開示後世。

    無令天魔得其便也。

     △二受陰。

     初總明。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下明區宇之相。

    色陰既盡。

    心地開豁。

    如明鏡現像。

    雖有領會。

    不得其用。

    隐隐似有所礙者。

    乃是受陰區宇也。

    譬如鬼魇其身。

    見聞了然。

    手足動不得。

    被客邪所觸。

    受陰覆其心故。

     若魇下明陰盡之相。

    心有領納。

    如鬼魇其身。

    反為所障。

    設若心亡領納。

    魇咎消歇。

    得去住無礙。

    便是受陰盡也。

    見濁者。

    即最初一念。

    攬法成知。

    抟體成覺。

    此覺知心性。

    全是四大妄織。

    皆有留礙。

    故名見濁。

    又虛明者。

    蓋衆生原有靈明之智。

    因無明不覺而成妄相。

    是虛有其明矣。

    故雲。

    虛明。

    今受陰一盡。

    心得自在。

    觀得最初之由。

    與妄想之本。

    便是超過見濁之相也。

     △二别釋十。

     一悲魔。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阿難下明現境之相。

    此中二字。

    指受陰也。

    得大光耀者。

    指明白心也。

    以明白心見得受陰為過。

    于是摧而抑之。

    但摧抑過分。

    心不能持。

    見物辄生悲哀者。

    乃是憂悲種子發現也。

     此名下正揀邪善。

    由摧抑過分。

    是故悲魔入其心腑。

    悟則為善。

    不悟則為邪也。

     △二狂魔。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見得此中道理。

    即是明白心也。

    以明白心過激。

    見三祇劫。

    不過此一念。

    然此一念能超釋迦。

    轶彌勒。

    無有過于我者。

    由是發狂。

    見人即誇示之也。

     △三憶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觀前空相無見。

    故無有新證。

    觀後色陰已脫。

    故歸失故居。

    于是前後觀之。

    一總無有可得。

    故名中隳地。

    又不進故曰沉。

    不退故曰憶。

    終日擊心一處。

    謂之撮懸也。

     △四易知足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蓋定能養慧。

    慧能養定。

    定慧均調。

    謂之得中。

    今則不然。

    慧過于定。

    則是溺于知見矣。

    心忘于審。

    則是失于猛利矣。

    猛利即是勝心。

    知見便是狂慧。

    此人見得自己是盧舍那。

    便是狂慧。

    更不求進。

    得少為足。

    便是知見。

    如此不悟。

    将來必有易知足魔。

    入其心腑矣。

     △五憂愁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新證之意未有。

    舊得之心已亡。

    進退無據。

    遂生艱難。

    以為學道無益。

    不欲活命。

    唯求速死。

    此修定失于方便。

    令悔惱種子發現爾。

     △六喜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心有所滞則沉。

    心無所滞則浮。

    今定中覺得輕安清淨而生歡喜。

    然輕安屬定。

    歡喜屬浮。

    由輕浮故。

    慧不能禁持。

    是以喜支生也。

     △七慢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慢有七種。

    同德相傲曰慢。

    恃己陵他曰我慢。

    于同争勝曰過慢。

    于勝争勝曰慢過慢。

    未得謂得曰增上慢。

    以劣自矜曰卑劣慢。

    不禮塔廟及毀經像等曰邪慢。

    前六種是兼舉。

    後一種是正顯。

    心中尚輕十方如來。

    何況下位聲聞者。

    此即是邪慢。

    又不禮塔廟及毀經像等。

    即是我慢。

    由定中見得自心無佛無衆生。

    無自無他。

    謂之勝見。

    勝見生。

    慧不能持。

    故慢魔起也。

     △八輕清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精明是定。

    圓悟是慧。

    然慧與定最難随順。

    今圓悟精理。

    理契于智。

    是得随順矣。

    因随順故。

    見得輕安自在。

    妄謂證聖。

    豈不誤哉。

    而又不求升進。

    是無聞也。

    無有所聞。

    而好輕清。

    豈非魔耶。

     △九空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空中見得虛明境界。

    遂執空為是。

    謂空何有持犯乎。

    由是内起邪見。

    外引空魔。

    破佛律儀。

    不避譏嫌。

    而令人不疑者。

    乃是魔所攝持也。

     △十欲魔。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味者愛着也。

    愛着虛明境界。

    虛明空也。

    空無慧察。

    故魔入其心骨。

    以說欲為菩提。

    行淫為法子。

    此便是魔業矣。

     △三結示。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現境(至)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已上十種。

    是受陰所變。

    譬如垢痕。

    心垢雖除。

    而物痕猶在。

    慧不能辯。

    受陰乘之而現也。

    言用心交互者。

    蓋定慧均則魔不能入。

    今則不然。

    或慧偏而定不能持。

    或定勝而慧不能辯。

    是以外魔乘之而起也。

    若不說破。

    誤認證聖。

    混擾禅定。

    為害非小。

    故勸開示後世。

    毋令天魔得其便也。

     △三想陰。

     初總明。

     阿難彼善男子(至)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下明區宇之相。

    夫色受二陰。

    物之幻影也。

    衆生一向妄執為身。

    如鳥處籠相似。

    今受陰已盡。

    身執已亡。

    如鳥出籠。

    心離其形者也。

    當此之際。

    若是根利者。

    不涉餘想。

    即凡身而曆聖位。

    得意生身而升道階。

    便是證得無礙慧也。

    若是根鈍不然。

    受陰雖盡。

    猶有念動。

    是堕想陰區宇。

    譬如熟寐寱言相似因忘身執。

    喻之熟寐。

    因有念動。

    喻之寱言。

    蓋登地聖人。

    知得受陰盡而有聖位分。

    但被想陰所蓋。

    不得自在。

    是為想陰區宇爾。

     若動念下明陰盡之相。

    大概有念不得自在。

    有想被其所礙。

    若是念息想除。

    得覺明圓照。

    便見得本末矣。

    又本即生也。

    末即滅也。

    蓋想有則生。

    想無則滅。

    以生滅全是妄想。

    今若照得本末首尾盡。

    自然不随其生滅。

    生滅已滅。

    便是想陰盡也。

    所言煩惱者。

    即無始妄想憶識誦習。

    擾動清心。

    故名煩惱。

    今以覺明圓照。

    觀得生滅之由。

    與妄想之本。

    便是超過煩惱濁矣。

     △二别釋十。

     一貪物所變。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至)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阿難下明體用。

    夫受陰盡而心地空淨。

    故見虛妙。

    圓定深而邪慮不遭。

    故得發明。

    此約定體也。

    三摩地。

    雲觀照也。

    因定生明。

    因明生愛。

    心愛其明。

    而銳其精思以求巧。

    巧者。

    利有所得也。

    即貪物之餘習。

    物是其境故。

    行人心貪。

    巧得其道。

    故雲善巧。

    此約定用也。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

    其人。

    指魔所附之人也。

    彼求巧。

    指修定人也。

    修定人心貪其巧。

    魔即附人來說。

    或作比丘。

    或為帝釋。

    正是魔現之相。

    修定人不悟。

    惑而信之。

    便是堕其巧以成其黨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說之事。

    蓋人之好怪。

    彼說災祥變異以動其欲。

    人之好訛。

    彼說刀兵劫火以恐其心。

    此又魔之善機迎合于人也。

     此名下結判。

    怪者。

    物怪也。

    物力衰必至敗露。

    所以緻難爾。

    汝當下勸令先覺。

    先覺則善。

    不覺則堕落矣。

     △二貪色所變。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至)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阿難下明體用。

    定體如前。

    心愛遊蕩。

    遊蕩心風也。

    即貪色之餘習。

    色是其境故。

    行人心貪曆諸境。

    故雲經曆。

    此約定用也。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

    其人指魔所附之人也。

    彼求遊。

    指修定人也。

    修定人心遊色境。

    魔即附人來說。

    或坐蓮華。

    或現金聚。

    正是魔現之相。

    修定人不知。

    惑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