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九

關燈
之。

    便是堕其境以成其黨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說之事。

    蓋人好其境。

    彼說佛應某處。

    某佛化身。

    某人即是某菩薩。

    此又魔之善機迎合于人也。

     此名下結判。

    魃者。

    風魃也。

    風力衰必至敗露。

    所以緻難爾。

     汝當下勸令先覺。

    先覺則善。

    不覺則堕落矣。

     △三貪惑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至)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又善男子下明體用。

    定體如前。

    心愛綿?。

    ?合也。

    即貪惑之餘習。

    惑是其境故。

    行人心貪希合妙道。

    故雲契合。

    此約定用也。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

    其人。

    指魔所附之人也。

    彼求合。

    指修定人也。

    修定人心貪合道。

    魔即附人來說。

    且說者不以形。

    聽者不以聲。

    能令人先悟者。

    契合于心也。

    或得宿命。

    或得他心。

    乃至誦經說偈。

    令各各歡娛者。

    契合于理也。

    此是魔現之相。

    修定人不覺。

    惑而信之。

    便是堕其計以成其黨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說之事。

    蓋人心欲求合其道。

    彼即說佛有大小。

    有先後。

    乃至菩薩亦然者。

    此又魔之善機迎合于人也。

     此名下結判。

    魅者。

    妖通也。

    妖力衰必至敗露。

    所以緻難爾。

    汝當下勸令先覺如文。

     △四貪恨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至)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又善男子下明體用。

    定體如前。

    根本者。

    物之元性也。

    元性是空。

    心愛根本。

    即貪恨之餘習。

    何以知之。

    大都色受雖亡。

    想元仍在。

    今定中窮覽物性之空。

    以爽其心。

    貪其辯析者。

    非餘習耶。

    以行人心求物理。

    故雲辯析。

    此約定用也。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

    其人。

    指魔所附之人也。

    彼求元。

    指修定人也。

    修定人心貪物元魔即附人來說。

    都将肉身為法身。

    妄想為常住。

    穢境為佛國。

    此魔現之相。

    修定人不覺。

    惑而信之。

    便是堕其術以成其黨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說之事。

    蓋行人心愛物元。

    彼故說五蘊即淨土。

    男女即菩提。

    此又魔之善機迎合于人也。

     此名下結判。

    蠱者。

    壞也。

    物腐而蟲生之。

    然不至于空不已。

    是蠱壞之者。

    所以緻難爾。

     汝當下勸令先覺如文。

     △五貪憶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至)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又善下明體用。

    定體如前。

    懸應者。

    冀感通也。

    即貪憶之餘習。

    憶是其本念故。

    行人心懸聖應。

    故雲冥感。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

    心貪冥應。

    魔得其便。

    附人為知識。

    修定人不察。

    惑而信奉之。

    如膠漆。

    成其魔黨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說之事。

    言妻妾兄弟者。

    是展其親也。

    于佛共住者。

    是酬其願也。

    酬願則所應之實。

    展親則入人之深。

    此正冥感之意。

    此名下結判。

    疠者惡鬼也。

    疠終不久。

    必當自敗。

    是以緻難爾。

     汝當下勸先覺如文。

     △六貪傲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至)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又善下明體用。

    定體如前。

    深入者。

    入無何之鄉也。

    克己者。

    克苦其身心也。

    即傲習所變。

    傲變為虛。

    虛氣最靜。

    行人心貪其靜。

    故雲靜谧。

    此約定用也。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

    起心貪靜。

    魔得其便矣。

    大概邪定亦具五通。

    知其本業。

    即是宿命通。

    知其肇心。

    即是他心通。

    能诘陰事。

    即是天眼通。

    以此現相。

    令人傾心欽伏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說之事。

    未來禍福應無差忒者。

    此又魔之善機迎人也。

     此名下結判。

    大力者。

    虛憍之氣。

    虛氣力衰。

    必至銷敗是以緻難爾。

     汝當下勸先覺如文。

     △七貪罔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至)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又善下明體用。

    定體如前。

    知屬意。

    見屬眼。

    心愛知見。

    即貪罔餘習所變矣。

    蓋罔不知也今求知。

    罔不見也今求見。

    以是研尋貪求宿命。

    宿命六通之一。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

    寶珠難見之物也。

    符牍難見之書也。

    令皆見之。

    地下伏藏。

    難知之事也。

    藥草嘉馔。

    難知之味也。

    令皆知之。

    此是魔現之相。

    以诿緻爾。

     口中好言下明魔說之事。

    言他方寶藏者。

    令人樂知也。

    言奇異之人者。

    令人樂見也。

    此是魔之善機迎合爾。

     此名下結判。

    汝當下勸覺如文。

     △八貪明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至)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又善下明體用。

    定體如前。

    神通者六通之一。

    此以意通蓋以意不以識。

    以神不以形。

    是謂神通。

    若以心愛而求通。

    乃是貪明餘習所變。

    以貪明之心研究化元故。

    化元是意。

    所變是通。

    此乃是邪通。

    非真神通也。

     爾時下明魔現神通之相。

    唯于刀兵一句略揀邪正。

    謂正則刀兵無沮。

    邪則不得自在。

    此邪正之驗矣。

     口中常說下。

    明魔說神通之事。

     此名下結判。

    汝當下勸覺一一如文。

     △九貪成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至)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又善下明體用。

    定體如前。

    心愛入滅者。

    滅即無也。

    研萬物之化性唯無。

    遂撥一切俱無以入空者。

    此亦貪成之餘習。

    以物之化性由空而成。

    故貪求其深空也。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

    于大衆内。

    其形忽空者。

    現入滅之相。

    還從虛突然而出者。

    現空化之性。

    以行人心貪深空。

    魔得其便以眩惑爾。

     口中常說下明魔說之事。

    虛空是無相。

    即從所生。

    還滅于空矣。

    豈有因果與後身哉。

    此正外道斷滅空也。

     此名下結判。

    汝當下勸覺如文。

     △十貪黨所變。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至)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又善下明體用。

    定體如前。

    心愛長壽者。

    冀不滅也。

    分段是五蘊之粗相。

    變易是心識之細相。

    今變五蘊粗相。

    而易心識細相。

    得永不滅而求常住者。

    即貪黨之餘習也。

    以心之細識。

    是朋類故。

     爾時下明魔現之相。

    或經萬裡。

    瞬息再來者。

    異中同也。

    同故舉眼即到。

    數步之間。

    累年不到者。

    同中異也。

    異故一室相差。

    已上皆變易之相。

     口中常說下明魔說之事。

    說生佛從我出者。

    此顯變易也。

    說我是元佛者。

    此顯常住也。

     此名下結判。

    自在天。

    即欲界第六天。

    他化所攝。

    魔王天也。

    遮文茶。

    即役使鬼。

    毗舍。

    即啖精氣鬼。

    啖精氣以求常住。

    役使以求變易者。

    便是魔王之法也。

     汝當下勸覺如文。

     △三結示二。

     初總結前境。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至)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阿難下結成魔失。

    謂後五百歲多有魔王。

    入佛法中。

    為善知識。

    師既為魔。

    弟莫不然。

    師弟成魔。

    謂之淫淫相傳。

    縱有好心學道之士。

    而無慧覺。

    皆堕其黨。

    為魔眷屬。

    深可惜也。

    其故何在。

    大概以想陰為之害也。

    想陰有二。

    一散位。

    二定位。

    散位故也。

    定位非故也。

    譬如風微水绉。

    風微是因。

    水绉是念。

    修定人或過于浮。

    或過于沉。

    定慧不調。

    故引起舊習之因。

    以成念想之咎。

    是以魔得其便以應之爾。

    故曰其故以想陰為之害也。

     汝今下敕勸阿難。

    阿難前發願雲。

    将此身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又雲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今敕阿難雲縱得無學。

    未須取滅。

    蓋留願度生。

    乃是學道之正務也。

    能度生。

    則足以報佛恩矣。

     △二結勸傳示。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現境(至)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已上十種。

    是想陰所變。

    蓋想陰為風。

    心海為波。

    風動波起。

    心體不得甯矣。

    究竟看來。

    風亦不關于波。

    波亦不關于風。

    起各自起。

    動各自動。

    良由舊習以惑之爾。

    言用心交互者。

    慧習于定。

    定不能一。

    定攝于慧。

    慧不能持。

    慧不能持。

    魔得以乘之矣。

    定不能一。

    舊習以惑之矣。

    此用心交互之過也。

    若不說破。

    誤認登聖。

    混亂佛法。

    為害非細。

    故勸傳示後世。

    毋令天魔得其便也。

     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