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三

關燈
性。

    何以知之。

    汝今遍觀此會聖衆。

    用目循曆。

    但如鏡中無别分析。

    何也。

    初五塵到根時。

    青黃一體。

    彼我無差。

    以意識未行。

    故無分析耳。

    此是文殊。

    此是富樓。

    此目犍連。

    此須菩提。

    乃是意識了知故。

    此之識性。

    既從根塵妄出。

    豈非是無常耶。

    不然。

    汝謂因緣和合而有者。

    今問此識了知之性。

    為生于見耶。

    為生于相耶。

    為生虛空耶。

    為因突然而出耶。

    辯見下文。

     阿難若汝識性生于見中(至)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此廣破其執也。

    阿難下破根生。

    謂見必藉明暗色空四種。

    方能生識。

    若無此四種。

    識無由生。

    故曰見性尚無。

    從何發識。

     若汝下破境生。

    謂識生于相中。

    乃不從見生矣。

    見既無有。

    色空安寄。

    故曰彼相尚無。

    識從何發。

     若生下破空生。

    謂識生于空。

    非相非見。

    若爾。

    則是不藉于根境矣。

    又空則同無。

    有非同物。

    縱許有識。

    欲何分别耶。

     若無下破無因生。

    謂識若無因自生。

    何不日中别識明月乎。

    蓋日中無月。

    而有見月之識。

    許汝無因自生。

    若無别識。

    則非無因生矣。

     汝更下破合非合義。

    謂識性必和合而有。

    今汝細詳。

    見托汝睛。

    相推前境。

    可狀成有。

    不相成無。

    如是識性。

    因何所出。

    又兩言微細詳審者。

    叮咛至再。

    要須仔細。

    識性是動。

    見體是澄。

    動靜不參。

    識從何立。

    又不應說識緣無從自有。

    于是知三處和合。

    尚無有生。

    況非和合耶。

    聞聽即是耳鼻。

    覺知即是舌身意。

    六根俱有個識。

    故同此破。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至)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若此下融會前義。

    顯藏性一如也。

    并同前釋。

    但了别即識也。

    見聞等。

    泛指餘識。

    後偈雲。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脫。

    即是此意。

    今若悟得性非從所。

    識無由生。

    識既無生。

    自然性圓澄湛。

    法法皆融會矣。

     阿難汝心粗浮(至)為非同異為非空有。

     此示教也。

    既已融會前義。

    以顯藏性一如竟。

    今恐阿難粗浮不達佛旨。

    錯會藏性即大性。

    便疑識性同彼諸相矣。

    大性即藏性。

    便疑識性異彼諸相矣。

    不然。

    疑識性是空。

    大性是有。

    大性是空。

    識性是有。

    又不然。

    疑藏性是藏性。

    大性是大性。

    兩不相妨曰非異。

    兩不相同曰非同。

    又不然。

    疑藏性大性真實是有曰非空。

    大性藏性真實是無曰非有。

    已上總堕四句法。

    是外道宗。

    非悟如來藏性也。

    而今要會如來藏性。

    但觀此六處識心。

    同耶異耶。

    空耶有耶。

    為非同異耶。

    為非空有耶。

    如是參之。

    自然知得佛說藏性底道理矣。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至)甯有方所循業發現。

     汝元下以理會通。

    初一句斥其不知。

     如來下顯真理本然。

     含吐下标随緣有異。

     如文。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此結責其所迷也。

    如文。

     △三叙悟心益。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至)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此經家所述在會聞法悟益。

    氣象如此。

    大抵凡夫有我執。

    則有身見。

    有所執則有心見。

    如是我我所二執。

    介然有礙于真心。

    不得自在。

    今從徴心辯見來。

    便是破其我執。

    從三科七大後。

    便是破其所執。

    我所二執既破。

    真心畢露。

    自然知得心遍十方。

    十方者。

    十法界也。

    空者。

    冥頑無覺也。

    十法界各有我所二執。

    以界限其心。

    而成冥頑無覺之空。

    茲悟得我我所二空。

    身心蕩然。

    不存于其間矣。

    問。

    凡界有情。

    不知藏性。

    同于冥頑之空。

    則有之矣。

    佛界豈得亦化為冥頑之空耶。

    曰。

    此有二意。

    若以法位論之則不可。

    若以人位定之。

    佛地尚有佛地愚。

    焉得不謂之空乎。

    蓋斷一分無明。

    見一分真如。

    以無明未盡。

    真如亦有未盡故。

    今以未盡之真如。

    對前九界。

    則同謂之空也何咎。

    問。

    然則十界之空。

    何以葉物稱之耶。

    曰。

    猶小之爾。

    曰小之奈何。

    曰。

    以總未出法界量故也。

    不見華嚴十地品。

    解脫月疑剛藏所稱法雲地功德無量。

    無有倫比。

    遂問曰。

    佛子若菩薩神通境界如是。

    佛神通其複雲何。

    剛藏言。

    佛子譬如有人于四天下取一塊土而作是言。

    為無量世界大地土多。

    而此土多。

    我觀汝問。

    亦複如是。

    以是論之。

    未出聖凡情量。

    以正眼觀之。

    不啻手中所持葉物。

    若果透得四句。

    法界量滅。

    然後觀十方法界之空。

    與夫世間諸所有物。

    皆即我菩提妙明元心也。

    既即我妙明元心。

    安複論其空不空耶。

     心精遍圓含裹十方(至)禮佛合掌得未曾有。

     心精。

    真見也。

    悟得真心。

    見十方空。

    如一葉物。

    悟得真見。

    觀父母所生之身。

    猶一微塵。

    以微塵觀己。

    便不計我我矣。

    以葉物觀世。

    便不着我所矣。

    達得我所二空。

    反觀己身。

    及十方空。

    在妙明心内。

    猶如海中之漚。

    便知起滅是無從矣。

     △四說偈呈解。

     于如來前說偈贊佛。

     偈共四行半。

    初一行頌。

    正陳今悟。

    次一行頌。

    發願度生。

    三一行頌。

    祈佛作證。

    四一行半頌。

    冀成大果。

     妙湛總持不動尊(至)不曆僧祇獲法身。

     妙湛下一行頌。

    正陳今悟者。

    初妙湛一句。

    講家以三身三德釋之。

    文雖嘉。

    意甚不切。

    餘所不取。

    上文不雲乎。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又雲。

    了然自知獲本妙心。

    據此妙湛一句。

    即是述妙明元心本自不動爾。

    但易妙明為妙湛。

    易元心為總持。

    所言不動者。

    六祖大師在黃梅室中悟曰。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來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于是知此心清淨。

    本自明妙總持不動爾。

    下首楞嚴一句。

    重申上不動句。

    梵語首楞嚴。

    此雲一切究竟堅固。

    謂此心在一切處無不堅固。

    世間人所不知者。

    故稱為希有焉。

    但衆生自迷作颠倒想。

    由是億劫在輪回而不返。

    可哀也已。

    設有要見之者。

    又自作難想。

    謂此事必須曆三無數劫。

    方得功圓。

    如今看來。

    不消如此。

    直下了得。

    頓獲法身。

    于是慶快不可勝言。

    故曰消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至)是則名為報佛恩。

     願今下一行頌發願度生者。

    或以四弘誓釋之亦無謂。

    故不取。

    不知此蹑前所悟處說爾。

    謂見得此心明妙如寶。

    見得此心自在如王。

    王是尊特之稱。

    寶是貴重之義。

    阿難悟處真實。

    見地明白。

    故以此美之爾。

    還度下三句直陳其願。

    蓋上來初見法性。

    初伏見思惑。

    若不發菩提心。

    便坐一悟自了處。

    彼聲聞羊鹿等乘即是這樣子。

    殊不知心識海中。

    猶有微細塵沙無明惑在。

    故願還度如是恒沙衆。

    恒沙即塵沙惑也。

    蓋此識極是微細。

    猶塵沙之多。

    若不加深心照察。

    如何可了。

    故曰還度如是恒沙衆。

    又我承佛開示。

    極力提拔。

    才得到此。

    于今思之。

    此恩難報。

    惟有深心學道。

    曆盡塵刹。

    度其愚識。

    是為報佛恩德爾。

    故曰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至)終不于此取泥洹。

     伏請下一行頌。

    祈佛作證者。

    大約初悟人。

    其道未充。

    雖有意乎度生。

    願力不逮。

    須仰果地聖人加被。

    方能入世無礙。

    況五濁惡世又是難處。

    我誓願先入者。

    于前未悟。

    彼五濁是障道法。

    而今既悟此五濁惡世。

    即我操道之地。

    故願先入。

    又塵惑雖衆。

    設有一衆生未度。

    不至于覺者。

    則我道為何如耶。

    若一衆生不度。

    則有一處不覺矣。

    我心未至于覺。

    安取泥洹為哉。

    是不可也。

    故曰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泥洹者。

    即涅槃不生不滅之稱。

    又障盡了事之謂。

    于是觀之。

    脫有一事不明。

    一處不覺。

    決不可作了事人見解。

    而入于泥洹也已。

     大雄大力大慈悲(至)爍迦羅心無動轉。

     大雄下一行半頌。

    冀成大果者。

    雄能伏衆。

    力能提挈。

    慈能與樂。

    悲能拔苦。

    此四者乃是果人氣象。

    阿難希心到此地位爾。

    蓋前來初見法性。

    已伏見思惑。

    是盡于妙奢摩他之力。

    其次入世觀法。

    意袪塵沙惑。

    是盡于三摩缽提之用。

    三除無明惑。

    比之前二微細又甚。

    何者。

    初見思是根塵之颠倒。

    粗易斷。

    次塵沙惑。

    于法塵生處即見。

    比之于沙。

    雖深可盡。

    此無明乃是地上惑。

    最難見者。

    在他乘且不論。

    至于佛地尚有佛地愚。

    猶有一分無明在。

    然非禅那之功不能盡也。

    若此惑盡。

    便可十方界坐道場。

    而登無上覺矣。

    此是後段了手事。

    阿難學道之心急切。

    亦願令我早成爾。

    爍迦羅此雲堅固。

    舜若多此雲虛空。

    謂虛空無形。

    是無有消亡底理。

    然或有至于消亡底日子。

    而我學道之心無有動轉。

    無有消亡時節。

    此即普賢十大願之二。

    乃常随佛學恒順衆生二事。

    但彼順來。

    此是逆入。

    然總一無盡爾。

    此阿難上求下化。

    通前徹後。

    立心如是。

    決不同泛泛者有進有退矣。

     右從首卷至此。

    即妙奢摩他綱宗之用也。

    文分四大節。

    初從如汝所說真所愛樂。

    由于心目。

    若不知心目所在。

    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至盡七徴止。

    是破心之所依處也。

    次從爾時阿難在大衆中即從座起而白佛言。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

    蒙佛慈愛。

    雖今出家猶恃憍憐。

    所以多聞未得無漏。

    不能折伏娑毗迦羅咒。

    為彼所轉溺于淫舍。

    當由不知真際所在。

    至後阿難默然自失止。

    是破心之能依處也。

    三從佛告阿難。

    世間一切諸修學人。

    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至二卷末。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止。

    是破心之能見也。

    四從如是五陰。

    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性。

    至三卷末偈文止。

    是破心之所見也。

    蓋蘊界等處一切諸法。

    俱是心之所見。

    設若有我見我不見。

    俱是心之能見。

    又能依屬主。

    所依屬境。

    若欲徴之于心。

    還将境來辯。

    若欲驗之于見。

    還将心來推。

    欲攻其主。

    則先剿其穴。

    欲乎其處。

    則必誅其魁。

    所謂攻堅破瑕。

    批亢搗虛。

    使無遁情。

    乃是奢摩他之用也。

    又奢摩他名止。

    貫上一妙字者。

    由前徴心起至八還等文。

    皆是用止底道理。

    又阿難言。

    我雖識此見性無還。

    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下至三科七大等文。

    皆是用妙底道理。

    若不然。

    則見心外有法。

    法外有心。

    截而二之。

    是岐見也。

    非本旨矣。

    所以貫一妙字。

    乃見即法是妙。

    即見是心。

    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故成其道也。

    然非勉強牽合。

    實無二體焉。

    于是一一結之曰。

    皆如來藏妙真如性。

    學者若欲于此留心。

    先将前三卷經文。

    細細熟參。

    然後進之三摩缽提。

    進之禅那。

    自然迎刃而解矣。

     首楞嚴經正見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