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遍含自他因果而該徹。
作心境之月燈。
為聖凡之舟楫。
故言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
楞下先釋名。
一切事。
三科七大也。
究竟空也。
堅固不空也。
合二空不空也。
蘊處界大。
本如來藏故。
事事究竟堅固。
名楞嚴定。
既住法位。
世相常住。
故此亦名健相三昧。
聖性舉理。
法門約教。
影略行果可知。
正顯四法互相圓遍該通也。
依止成定。
名為楞嚴。
依觀成慧。
号作圓通。
别目者。
以勢至念佛圓通乃修道二十五圓通中一也。
勢至下亦影略。
義具應雲。
能啟能修勢至人也。
所啟所修念佛法也。
文下後結歎二。
先别歎。
彼佛教我念佛。
機教也。
母子形影染香。
法喻也。
如來憐念衆生。
衆生一心憶佛。
生佛感應也。
我因念佛入忍。
今攝念人歸淨。
自他因果也。
心境月燈者。
依我自心念彼佛境。
則佛境可彰。
托彼佛境念我自心。
則自心易顯。
此之彰顯。
皆憑月燈教法以照見也。
心外有境小教也。
境唯是心始教也。
即心即境終也。
非境非心頓也。
心境無盡圓也。
即所诠法。
月燈喻能诠教。
聲名句義門如螢燈。
小也。
攝境唯心門如火燈。
始也。
理事無礙門如星。
終也。
會相歸性門如月。
頓也。
普融無盡門如日。
圓也。
今約中二以說聖凡舟楫者。
念名号佛。
受持皈戒。
越于三途。
下下品生。
名為人乘。
其猶舠船才過溪澗。
念色像佛。
修行禅善。
越于四洲。
生下品蓮。
名為天乘。
其猶艇船出小河港。
念應化佛。
觀四真谛。
越于三界。
生中品蓮。
名聲聞乘。
其猶艨艦過于大湖。
念受用佛。
了悟因緣。
證二涅槃。
生上品蓮。
名緣覺乘。
其猶??艞過于大江。
念法性佛。
智悲并運。
萬行繁興。
成無上道。
超凡小界。
上上品生。
名菩薩乘。
其猶艆?直過大海。
又持名念佛如特舟。
聲聞乘也。
觀像念佛如方舟。
辟支佛也。
觀想念佛如維舟。
菩薩乘也。
實相念佛如造舟。
佛乘也。
聖凡即所化人。
舟揖喻能化法。
故言句次總結。
△二開章釋文二。
初略标。
将解此經。
五門分别。
一教起因緣。
二藏乘教攝。
三宗趣旨歸。
四略釋題名。
五詳解文義。
初二句總叙。
一下别列。
此例般若疏意。
略開五章。
前三義門。
後二正釋。
△二詳解五。
初教興。
初教起因緣者。
智度論雲。
如須彌山。
非無因緣。
非少因緣令得振動。
念佛教興。
亦複如是。
具多因緣。
一指出捷徑修行門路故。
二直示當人念自心佛故。
三欲令悟入佛之心性故。
四為顯生佛心無差别故。
五度脫凡外橫超三界故。
六接引權小圓成佛果故。
七充足三輩無有疑悔故。
八利益今後周遍無盡故。
九頓攝六根證圓通境故。
十疾空障惱定生佛土故。
初句标牒。
智下釋義二。
先引證。
如須彌下喻也。
念佛下合也。
一下次正釋。
楞嚴雲。
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故知餘門學道纡回險難。
猶如蟻山。
念佛一門。
古稱徑路。
好似風水。
善導雲。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況今持名。
徑而又徑者也。
若欲一生取辦。
當于是法留心。
二下。
觀經雲。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是故教人念佛。
即念自心佛也。
三下。
佛心性者。
楞嚴雲。
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無差别論雲。
此心性明潔。
與法界同體如來依此心。
說不思議法。
則知佛以如來藏淨法性為心也。
令悟入者。
起信雲。
真如自體相者。
凡夫諸佛。
無有增減。
楞嚴富樓那言。
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
觀經雲。
汝等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故衆生念心佛時。
即能悟入佛心性也。
四下。
無差别論雲。
衆生界不異法身。
法身即是衆生界。
觀經雲。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下雲。
若衆生心憶佛。
現前必定見佛。
則此法門。
能顯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也。
五下。
凡夫外道。
由見思惑。
起業感報。
輪轉不休。
依餘法修。
直至惑盡。
始得出離。
名為豎出三界。
唯念佛門。
帶惑往生。
名為橫出三界。
如蟲在竹。
豎則曆節難通。
橫則一時透脫。
桐江法師雲。
豎出者。
依谛緣度。
曆涉地位。
如取科第。
須有才學。
如曆任轉官。
須有功效。
橫出者。
念佛法門。
如人蔭叙功由祖父他力。
不論學問有無。
又如覃恩普轉功由國王不論曆任淺深。
六下。
菩薩六心堕落聲聞。
塵劫不回。
猶庵羅華魚子一般。
因中雖多。
結果者少。
若能念佛。
圓發三心。
自然轉權成實。
回小向大。
如彼白衣驟貴平地舛仙者然。
故大本雲。
菩薩欲令衆生速疾安住無上菩提者。
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
又華嚴十地。
始終不離念佛。
圓教登地尚爾。
況權小初心人耶。
七下。
上品利根。
聞小教則悔。
下品鈍根。
聞大教則疑。
所以華嚴會上聲聞絕分。
阿含時中菩薩不被。
今此念佛一法如萬應膏毒病皆愈。
似及時雨藥木并茂。
故得利鈍盡攝上下均收也。
八下。
利今即佛在機宜。
利後即滅後聞見。
下雲。
今于此界。
攝念佛人。
歸于淨土。
觀經雲。
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衆生。
為煩惱賊之所害者。
說清淨業。
故如如意珠。
利濟無盡也。
九下。
一切衆生。
迷常住心。
用諸妄想循諸色聲。
違圓通境。
今念佛也。
六根都攝。
守于真常。
常光現前。
圓通境發。
雖不欲證不可得也。
故華嚴解脫長者雲。
知一切佛猶如影像。
自心如水。
水清而靜。
月現全體。
又偈雲。
菩薩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垢淨。
菩薩影現中。
則知衆生淨念。
彌陀定放光明。
心水不淨。
菩薩圓通月境亦不現矣。
十下。
末法修行。
多諸障難。
邪魔娆亂。
佛道難成。
今修念佛三昧。
承佛願力威神。
疾除煩惱。
頓破無明。
五蘊魔銷。
三身佛現。
當生極樂佛土。
成真應二果矣。
如大明燈然于室中。
不唯破千年暗。
而且見種種物。
然此十因。
生起有序。
初以入道多門難易各别。
出念佛法最為徑捷。
二所以徑捷者。
為念自心佛故。
三由念心佛。
方能成佛心故。
四佛心若契。
生佛同體無有二故。
五既無二别。
豈有凡外不度脫故。
六豈獨凡外。
亦接權小人故。
七豈唯五乘。
亦充足一切善惡衆生故。
八豈但現今。
亦普利未來無有盡故。
九濟度如是廣大者。
為圓通故。
十有作之修。
終成敗壞。
現既圓通。
當必見佛歸淨土故。
又由定生佛土。
所以指出捷徑門路。
令預修行疾成佛故。
如此終始連環。
猶同鈎鎖。
此教之興。
非無因也。
△二藏攝。
二藏乘教攝者。
謂三藏之中。
契經藏攝。
二藏之内。
菩薩藏攝。
三乘之中。
大乘所攝。
五教之内。
後三教攝。
二句标章。
謂下釋相。
三藏者。
一修多羅。
此雲契經。
即經藏。
诠于定學。
二毗奈耶。
此雲調伏。
即律藏。
诠于戒學。
三阿毗達磨。
此雲對法。
即論藏。
诠于慧學。
今此經者。
屬于經藏。
自始至終。
專說念佛三昧故。
二藏者。
一菩薩藏。
诠示菩薩理行果故。
二聲聞藏。
诠示聲聞理行果故。
今此經者。
屬菩薩藏。
此經演說菩薩念佛圓通法故。
三乘者。
一小乘聲聞。
謂四谛法門。
運載衆生。
出于三界。
到涅槃城。
成阿羅漢。
猶如羊車。
二中乘緣覺。
謂因緣法門。
運載衆生。
過于四空。
居寂滅舍。
成辟支佛。
猶如鹿車。
三大乘
作心境之月燈。
為聖凡之舟楫。
故言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
楞下先釋名。
一切事。
三科七大也。
究竟空也。
堅固不空也。
合二空不空也。
蘊處界大。
本如來藏故。
事事究竟堅固。
名楞嚴定。
既住法位。
世相常住。
故此亦名健相三昧。
聖性舉理。
法門約教。
影略行果可知。
正顯四法互相圓遍該通也。
依止成定。
名為楞嚴。
依觀成慧。
号作圓通。
别目者。
以勢至念佛圓通乃修道二十五圓通中一也。
勢至下亦影略。
義具應雲。
能啟能修勢至人也。
所啟所修念佛法也。
文下後結歎二。
先别歎。
彼佛教我念佛。
機教也。
母子形影染香。
法喻也。
如來憐念衆生。
衆生一心憶佛。
生佛感應也。
我因念佛入忍。
今攝念人歸淨。
自他因果也。
心境月燈者。
依我自心念彼佛境。
則佛境可彰。
托彼佛境念我自心。
則自心易顯。
此之彰顯。
皆憑月燈教法以照見也。
心外有境小教也。
境唯是心始教也。
即心即境終也。
非境非心頓也。
心境無盡圓也。
即所诠法。
月燈喻能诠教。
聲名句義門如螢燈。
小也。
攝境唯心門如火燈。
始也。
理事無礙門如星。
終也。
會相歸性門如月。
頓也。
普融無盡門如日。
圓也。
今約中二以說聖凡舟楫者。
念名号佛。
受持皈戒。
越于三途。
下下品生。
名為人乘。
其猶舠船才過溪澗。
念色像佛。
修行禅善。
越于四洲。
生下品蓮。
名為天乘。
其猶艇船出小河港。
念應化佛。
觀四真谛。
越于三界。
生中品蓮。
名聲聞乘。
其猶艨艦過于大湖。
念受用佛。
了悟因緣。
證二涅槃。
生上品蓮。
名緣覺乘。
其猶??艞過于大江。
念法性佛。
智悲并運。
萬行繁興。
成無上道。
超凡小界。
上上品生。
名菩薩乘。
其猶艆?直過大海。
又持名念佛如特舟。
聲聞乘也。
觀像念佛如方舟。
辟支佛也。
觀想念佛如維舟。
菩薩乘也。
實相念佛如造舟。
佛乘也。
聖凡即所化人。
舟揖喻能化法。
故言句次總結。
△二開章釋文二。
初略标。
将解此經。
五門分别。
一教起因緣。
二藏乘教攝。
三宗趣旨歸。
四略釋題名。
五詳解文義。
初二句總叙。
一下别列。
此例般若疏意。
略開五章。
前三義門。
後二正釋。
△二詳解五。
初教興。
初教起因緣者。
智度論雲。
如須彌山。
非無因緣。
非少因緣令得振動。
念佛教興。
亦複如是。
具多因緣。
一指出捷徑修行門路故。
二直示當人念自心佛故。
三欲令悟入佛之心性故。
四為顯生佛心無差别故。
五度脫凡外橫超三界故。
六接引權小圓成佛果故。
七充足三輩無有疑悔故。
八利益今後周遍無盡故。
九頓攝六根證圓通境故。
十疾空障惱定生佛土故。
初句标牒。
智下釋義二。
先引證。
如須彌下喻也。
念佛下合也。
一下次正釋。
楞嚴雲。
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
故知餘門學道纡回險難。
猶如蟻山。
念佛一門。
古稱徑路。
好似風水。
善導雲。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況今持名。
徑而又徑者也。
若欲一生取辦。
當于是法留心。
二下。
觀經雲。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是故教人念佛。
即念自心佛也。
三下。
佛心性者。
楞嚴雲。
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無差别論雲。
此心性明潔。
與法界同體如來依此心。
說不思議法。
則知佛以如來藏淨法性為心也。
令悟入者。
起信雲。
真如自體相者。
凡夫諸佛。
無有增減。
楞嚴富樓那言。
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
觀經雲。
汝等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故衆生念心佛時。
即能悟入佛心性也。
四下。
無差别論雲。
衆生界不異法身。
法身即是衆生界。
觀經雲。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下雲。
若衆生心憶佛。
現前必定見佛。
則此法門。
能顯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也。
五下。
凡夫外道。
由見思惑。
起業感報。
輪轉不休。
依餘法修。
直至惑盡。
始得出離。
名為豎出三界。
唯念佛門。
帶惑往生。
名為橫出三界。
如蟲在竹。
豎則曆節難通。
橫則一時透脫。
桐江法師雲。
豎出者。
依谛緣度。
曆涉地位。
如取科第。
須有才學。
如曆任轉官。
須有功效。
橫出者。
念佛法門。
如人蔭叙功由祖父他力。
不論學問有無。
又如覃恩普轉功由國王不論曆任淺深。
六下。
菩薩六心堕落聲聞。
塵劫不回。
猶庵羅華魚子一般。
因中雖多。
結果者少。
若能念佛。
圓發三心。
自然轉權成實。
回小向大。
如彼白衣驟貴平地舛仙者然。
故大本雲。
菩薩欲令衆生速疾安住無上菩提者。
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
又華嚴十地。
始終不離念佛。
圓教登地尚爾。
況權小初心人耶。
七下。
上品利根。
聞小教則悔。
下品鈍根。
聞大教則疑。
所以華嚴會上聲聞絕分。
阿含時中菩薩不被。
今此念佛一法如萬應膏毒病皆愈。
似及時雨藥木并茂。
故得利鈍盡攝上下均收也。
八下。
利今即佛在機宜。
利後即滅後聞見。
下雲。
今于此界。
攝念佛人。
歸于淨土。
觀經雲。
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衆生。
為煩惱賊之所害者。
說清淨業。
故如如意珠。
利濟無盡也。
九下。
一切衆生。
迷常住心。
用諸妄想循諸色聲。
違圓通境。
今念佛也。
六根都攝。
守于真常。
常光現前。
圓通境發。
雖不欲證不可得也。
故華嚴解脫長者雲。
知一切佛猶如影像。
自心如水。
水清而靜。
月現全體。
又偈雲。
菩薩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衆生心垢淨。
菩薩影現中。
則知衆生淨念。
彌陀定放光明。
心水不淨。
菩薩圓通月境亦不現矣。
十下。
末法修行。
多諸障難。
邪魔娆亂。
佛道難成。
今修念佛三昧。
承佛願力威神。
疾除煩惱。
頓破無明。
五蘊魔銷。
三身佛現。
當生極樂佛土。
成真應二果矣。
如大明燈然于室中。
不唯破千年暗。
而且見種種物。
然此十因。
生起有序。
初以入道多門難易各别。
出念佛法最為徑捷。
二所以徑捷者。
為念自心佛故。
三由念心佛。
方能成佛心故。
四佛心若契。
生佛同體無有二故。
五既無二别。
豈有凡外不度脫故。
六豈獨凡外。
亦接權小人故。
七豈唯五乘。
亦充足一切善惡衆生故。
八豈但現今。
亦普利未來無有盡故。
九濟度如是廣大者。
為圓通故。
十有作之修。
終成敗壞。
現既圓通。
當必見佛歸淨土故。
又由定生佛土。
所以指出捷徑門路。
令預修行疾成佛故。
如此終始連環。
猶同鈎鎖。
此教之興。
非無因也。
△二藏攝。
二藏乘教攝者。
謂三藏之中。
契經藏攝。
二藏之内。
菩薩藏攝。
三乘之中。
大乘所攝。
五教之内。
後三教攝。
二句标章。
謂下釋相。
三藏者。
一修多羅。
此雲契經。
即經藏。
诠于定學。
二毗奈耶。
此雲調伏。
即律藏。
诠于戒學。
三阿毗達磨。
此雲對法。
即論藏。
诠于慧學。
今此經者。
屬于經藏。
自始至終。
專說念佛三昧故。
二藏者。
一菩薩藏。
诠示菩薩理行果故。
二聲聞藏。
诠示聲聞理行果故。
今此經者。
屬菩薩藏。
此經演說菩薩念佛圓通法故。
三乘者。
一小乘聲聞。
謂四谛法門。
運載衆生。
出于三界。
到涅槃城。
成阿羅漢。
猶如羊車。
二中乘緣覺。
謂因緣法門。
運載衆生。
過于四空。
居寂滅舍。
成辟支佛。
猶如鹿車。
三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