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上

關燈
菩薩。

    謂六度法門。

    運載衆生。

    超凡小境。

    直至無上菩提大般涅槃彼岸。

    成于佛果。

    猶如牛車。

    今此經者。

    屬于大乘。

    以如來憐念衆生。

    勢至攝念佛人。

    安樂諸乘。

    度脫九界故。

    五教者。

    一小教。

    唯談人空故。

    二始教。

    但明法空故。

    亦名分教。

    但說法相故。

    三終教。

    複說中道故。

    亦名實教。

    多談法性故。

    四頓教。

    唯辨真性故。

    五圓教。

    唯說法界故。

    今此經者。

    屬後三教。

    下雲。

    二憶念深。

    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終也。

    漸漸念時終當成佛故。

    下雲。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不假方便。

    頓也。

    知佛即心。

    疾成佛道故。

    下雲。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圓也。

    了三無别。

    圓通法界故。

    準知此經教義深廣幽遠。

    非淺近矣。

     △三宗趣。

     三宗趣旨歸者。

    有總有别。

    總以憶佛念佛為宗。

    見佛入忍心境圓通為趣。

    别有五對。

    一教義。

    以教說為宗。

    令達義為趣。

    二事理。

    舉事相為宗。

    诠顯理為趣。

    三境智。

    三佛境為宗。

    二觀智為趣。

    四行位。

    信願行為宗。

    入不退為趣。

    五因果。

    以因行為宗。

    克果德為趣。

     三句牒門。

    謂宗旨歸趣也。

    當經所崇曰宗。

    宗之所歸曰趣。

    若不識宗。

    無從趣向矣。

    有下釋義。

    教說者。

    即念佛教門也。

    達義者。

    謂了達教中所诠心境緣念。

    生佛感應。

    染香入忍。

    自他生土之義也。

    事理義中所具者。

    謂崇尚念佛等事。

    其意雲何。

    正欲彰顯彌陀自性淨土唯心之至理也。

    境智理内開者。

    境即所觀之理。

    智是能觀之心。

    佛之圓融三身真境也。

    事一心。

    理一心。

    真觀也。

    行位随智起者。

    信願行三資糧也。

    不退者。

    信淨在離三界。

    位不退也。

    願見佛念佛心。

    念不退也。

    行淨業攝佛人。

    行不退也。

    又信化佛教超凡外道。

    信不退也。

    願報佛果超二乘境。

    念不退也。

    行法佛理超權修證。

    行不退也。

    起信疏雲。

    約有三位。

    一信行未滿。

    未名不退。

    但以處無退緣。

    故稱不退。

    二信滿已去。

    入十住位。

    得見法身。

    住于正定。

    故名不退。

    三二賢位滿。

    入初地去。

    證遍滿法身。

    生無邊佛土。

    故名不退。

    由信成信不退。

    由願成住不退。

    由行成地不退。

    地論師雲。

    住是證不退。

    行是位不退。

    向是行不退。

    地是念不退。

    由信成證位行成行願成念也。

    因果不退之所成者。

    因若不退。

    名為真因。

    果若不退。

    名為真果。

    信願佛土攝根淨念。

    是不退菩提因行也。

    得三摩地第一圓通。

    是不退菩提果德也。

    文有三重。

    憶念彼佛。

    因也。

    現當見佛。

    果也。

    念見近佛。

    因也。

    心開香嚴。

    果也。

    念心入忍。

    因也。

    攝人歸土。

    果也。

    如是五對。

    展轉相因。

    以為生起。

     △四釋題。

     四略釋題名者。

    有四對義。

    初總别。

    謂楞嚴三字總稱也。

    總通彼大部故。

    勢等七字别号也。

    别局此一章故。

    二教義。

    就前别中。

    分教義二。

    謂章之一字。

    是能诠教也。

    勢等六字。

    是所诠義也。

    三果因。

    就前義中。

    開此一對。

    謂圓通是果。

    所證境故。

    勢等是因。

    能修觀故。

    四人法。

    就前因中。

    分成此對。

    念佛法也。

    即所禀法。

    勢至人也。

    是能弘人。

    依四對義。

    立斯名耳。

     四下标牒。

    有下解釋。

    此句列也。

    初下釋也。

    總中亦影一對。

    楞嚴義也局也。

    經字教也通也。

    今不出者。

    恐混濫故。

    章屬能诠者。

    謂是圓通文字念佛教章也。

    果因對。

    亦可名境智對。

    圓通境也。

    念佛智也。

    亦可名真俗理事性修寂行對。

    圓通真理性寂也。

    勢至念佛俗事修行也。

    四下。

    念佛法者。

    念變化。

    非受用佛。

    (化身)小也。

    念受用。

    非變化佛。

    (自報)終也。

    念亦變化亦受用佛。

    (他報)始也。

    念非受用非變化佛。

    (法身)頓也。

    念圓通無障礙佛。

    (十身)圓也。

    勢至人者。

    得應化佛力。

    小勢至也。

    得功德佛力。

    始勢至也。

    得智慧佛力。

    終勢至也。

    (此二報佛)得如如佛力。

    (法佛)頓勢至也。

    得無盡佛力。

    (十佛)圓勢至也。

    此亦約教略釋。

    下更詳解。

    則知此題名内。

    人法雙彰。

    因果并舉。

    理盡義周。

    故标章首。

     △五解文分三。

    初叙禮白儀。

     大勢至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疏】梵語摩诃那缽。

    此雲大勢至。

    思益雲。

    我投足之處。

    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及魔宮殿。

    故名大勢至。

    觀經雲。

    此菩薩行時。

    十方世界一切震動。

    此菩薩坐時。

    七寶國土一時動搖。

    亦名得大勢。

    悲華雲。

    願我世界如觀世音。

    等無有異。

    寶藏佛言。

    由汝願取大千界故。

    今當字汝為得大勢。

    亦名無邊光。

    觀經雲。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令離三途得無上力。

    若依本文。

    能念大勢佛。

    能攝六根妄。

    能接念佛人。

    故名為勢至也。

    假此菩薩為發起者。

    表念佛法門。

    能發智光。

    得大勢力。

    離三界苦。

    取淨土樂也。

    于法自在。

    名為法王。

    從法化生。

    稱之為子。

    悲華經雲。

    往昔因中。

    彌陀作輪王時。

    觀音為長子。

    勢至為次子。

    今在極樂。

    居佛左右。

    助化一切。

    次補佛處。

    故名法王子也。

    與共也。

    倫類也。

    聲氣相應。

    名為同類。

    五十二者數也。

    表勢至念佛一門。

    能攝信等五十二位諸法行故。

    菩薩。

    具雲菩提薩埵。

    肇雲。

    菩提佛道名也。

    薩埵秦言大心衆生。

    有大心入佛道。

    名菩提薩埵。

    賢首雲。

    菩提此名曰覺。

    薩埵此曰衆生。

    以智上求菩提。

    用悲下救衆生。

    名菩提薩埵也。

    從座起者。

    師資尊卑。

    名分秩然。

    有所陳白。

    不應坐故。

    頂禮佛足者。

    以己上頂。

    禮佛足下。

    敬之至也。

    上皆身業。

    白佛言者。

    上示曰告。

    下啟曰白。

    是口業也。

    身口恭敬。

    意業可知。

     【鈔】梵語下釋人名也。

    先勢至中。

    初約行。

    中修自行也。

    由有智斷威勢故。

    能震動一切。

    亦名下次約願。

    上求佛道也。

    由有想念勢力故。

    能取證淨土。

    亦名下三約悲。

    下度衆生也。

    由有化導勢力故。

    能救拔三途。

    上二自利。

    此一利他。

    依本文者。

    上通諸經釋名。

    此局當經釋也。

    能念三句。

    亦約上求中修下度三義以釋。

    大勢佛者。

    指彌陀。

    言十方三世佛中彌陀為第一故。

    能念。

    非如衆生不求大勢佛及斷苦法故。

    能攝。

    非如衆生六根攀緣六塵故。

    能接。

    非如衆生自利不耐他榮故。

    有此三大德。

    威勢之至也。

    菩薩名實相稱。

    衆生無勢可知。

    于法下次法王子。

    自在為王者。

    王以自在為義故。

    次補佛者。

    彼土彌陀佛後。

    次當觀音補位。

    觀音之後。

    次乃勢至補位。

    猶如儲君暫居東宮。

    後必南面紹王位也。

    與下三與同倫。

    易曰。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故曰聲氣相應。

    若依華嚴。

    有八十四同。

    (始從念慧趣覺終至不虛出離)故名同類。

    如七十三。

    茲不繁錄。

    道不同不相為謀。

    同心言其臭如蘭。

    故雲與同倫也。

    五下。

    四五十二。

    信佛是心。

    信心作佛。

    即攝十信法行。

    住在三昧。

    觀佛實相。

    即攝十住法行。

    行念佛行。

    度念佛人。

    即攝十行法行。

    回念佛心。

    向佛心住。

    即攝十向法行。

    心地觀佛。

    地如佛地。

    即攝十地法行。

    憶佛念佛。

    去佛不遠。

    即攝等覺法行。

    心想佛時。

    是心即佛。

    即攝妙覺法行。

    則知超凡入聖。

    唯有念佛為妙矣。

    菩下。

    五菩薩。

    初義約心。

    謂能如是憶佛。

    即成大道心衆生。

    名為菩薩。

    次義約境。

    謂能以念佛心。

    上求佛覺。

    下化有情。

    故名菩薩。

    從座下。

    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