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清浙水慈雲灌頂沙門 續法集
釋此一章。
大分為三。
初通序大意二。
初詳申旨趣三。
初通序念佛宗緻。
大矣哉念佛之為法門也。
大小并收。
利鈍均攝。
事理圓融。
性相無礙。
即佛是心。
無一心而非心佛。
即心是佛。
無一佛而非佛心。
心一憶也佛佛全彰。
佛一稱也心心頓顯。
無有心外佛為心所憶。
亦無佛外心為佛所稱。
衆生念佛。
佛在衆生心内。
佛念衆生。
衆生在佛心中。
是心作佛。
心不念而佛不作。
即佛顯心。
佛不稱而心不顯。
則知念佛一門。
誠為見性成佛之妙法矣。
大下分二。
先釋又二。
初總明該攝。
大矣哉者。
能贊詞。
亦是發語之端也。
念下所贊法。
初句标體。
念佛别也。
法門通也。
大等四句釋相。
初二句人也。
大小約乘。
利鈍約根。
并收均攝者。
化導小乘。
回小向大。
勉進大乘。
舍權歸實。
使上根三心(一至誠心。
二深心。
三回向發願心)圓發直入無生。
令下根十念成功亦生彼國。
次二句法也。
事理約行。
性相約谛。
圓融無礙者。
下愚着事而迷理。
小智執理而遺事。
今則通乎理事。
依理修則證真谛而見自性彌陀。
依事修則證俗谛而生極樂相土。
即下二别顯不二中。
先心佛不二。
初四句約性起心佛開五句。
一心外佛佛外心。
二心内佛佛唯心。
三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四心非是佛佛非是心。
五心佛圓融無障無礙。
五教如次配知。
今明第三句義也。
此之心佛。
全體遍收。
如金與器。
以金收器。
器無所遺。
以器攝金。
金無不盡。
心一下八句。
約修顯。
心憶佛佛稱心皆明修也。
心憶佛彰。
心即是佛故。
佛稱心顯。
佛即是心故。
無為心憶。
心外無佛故。
無為佛稱。
佛外無心故。
華嚴回向品雲。
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
亦無如外智能證于如。
正此義也。
衆生下後三無差别。
謂心佛生三無别也。
初四句。
正明無别。
衆生念佛者。
諸佛心内衆生念衆生心中諸佛也。
佛在生心内者。
衆生心外更無别佛。
以佛真心即衆生真心故。
此明因門攝法無遺也。
故雲衆生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華嚴亦雲。
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何以故。
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
佛念衆生者。
衆生心内諸佛念諸佛心中衆生也。
生在佛心中者。
佛真心外更無衆生。
以衆生真心即佛真心故。
此明果門攝法無遺也。
故雲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
佛性論雲。
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内。
以一切衆生決定無有出如如境者。
并為如來之所攝持。
據清涼疏。
開成四句。
一諸佛心外無别衆生。
二衆生心外更無别佛。
三佛心生心兩存齊現。
四生心佛心互奪雙亡。
今且約前二句明也。
是心下四句。
蹑前反顯。
心本是佛。
由不覺而佛隐。
若欲作佛。
須當念心故。
起信謂。
衆生本覺與佛本覺無有二體。
若不念心。
難成佛矣。
佛本是心。
因無明而心暗。
若欲顯心。
須當念佛故。
華嚴謂。
佛智廣大。
遍衆生心。
衆生語言。
皆悉不離如來法輪。
若不稱佛。
難明心矣。
則知下次結。
彌陀即是自性。
淨土全唯一心。
離心性外。
毫無可得。
若能憶念。
即顯本性佛矣。
起信雲。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性佛一顯。
果佛自證故。
圭山雲。
今知心是佛心。
定當作佛。
不其然乎。
設離念佛門外而欲速見性成佛者。
舍其近易。
以求諸遠難也。
△二别顯此章所诠。
所以十二如來号曰三昧。
勢至菩薩标為圓通。
三昧則總攝諸禅。
圓通則具足萬行。
一心頓實。
不亦宜乎。
所以下分為三。
初正顯。
所以者承前起後之辭。
十二如來号念佛為三昧者。
凡夫垢心混若黃河。
外道妄想逸如奔馬。
故說三昧。
欲令返染成淨舍散入寂也。
勢至菩薩标念佛為圓通者。
小乘七生斷惑證真。
權教三祇具因滿果。
故說圓通。
欲令速證疾成圓超直入也。
三昧下二重揀。
謂此三昧。
總攝世出世間一切禅定。
揀非餘三昧也。
如一巨冶鑄成千器。
圓通具足八萬四千一切觀行。
揀非餘圓通也。
猶阿伽陀總愈萬病。
末二句三勸誡。
三昧實教所诠。
圓通頓教所诠。
學頓實教者。
是其所宜也。
又上顯圓義。
此兼顯頓實。
衆生念佛定當成佛。
實也。
起信雲。
專念阿彌。
修善回向。
願生彼界。
終得見佛。
華嚴雲。
臨命終時。
諸根散壞。
唯此願王引導其前。
即得往生。
見彌陀佛。
蒙佛授記。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成等正覺。
衆生憶佛現前即見。
頓也。
佛藏經雲。
無覺無觀名為念佛。
無想無語是名念佛。
摩诃般若雲。
菩薩摩诃薩念佛。
不以色念。
不以受想行識念。
以諸法自性空故。
今兼顯此。
故頓實者宜應學也。
△三引取勝益勸修。
聞說佛名。
威光證入于無盡。
憶想佛境。
德雲解脫于多門。
有此勝益。
應當信行。
何得自暴自棄不願不修耶。
聞說四句。
初引明說。
佛名者。
華嚴雲。
勝雲佛現時。
寶華林中。
出說三世一切諸佛名号音聲。
時彼如來于衆會中說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羅。
入無盡者。
華嚴雲。
勝雲佛所。
證得一切諸佛功德輪三昧。
證得一切佛法普門陀羅尼。
了知一切佛決定解莊嚴成就海。
了知無邊佛現一切衆生前神通海。
了知一切佛力無畏法。
于善眼佛所。
即得念佛三昧。
名無邊海藏門。
如是等十千法門。
皆得通達。
憶佛境者。
華嚴雲。
德雲告善财言。
善男子。
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多解脫者。
華嚴雲。
所謂智光普照念佛門乃至住虛空念佛門等二十一種。
有此下二結勸二。
初正勸諸餘法門。
淺則上根不被。
深則下根絕分。
唯此一法。
利鈍兼收。
如水清珠。
到處便益。
故當信受行持。
念佛如種谷。
自心如家田。
信如信栽此種定得成谷。
願如知此佳種一心求谷。
行如欣求得谷作耕耨事。
何得下二結責。
十界因果皆唯心現。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
即地獄界。
悭貪不施。
即餓鬼界。
愚癡暗蔽。
即畜生界。
我慢貢高。
即修羅界。
堅持五戒。
即人法界。
精修十善。
即天法界。
證悟人空。
即聲聞界。
知緣性離。
即緣覺界。
六度齊修。
即菩薩界。
真慈平等。
即佛法界。
今此教念佛者。
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
雲何舍自心佛孤佛教耶。
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
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
得随順忍。
舍身速生極樂淨土。
照律師問。
經雲。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心既是佛。
何須念他佛耶。
答。
秪由心本是佛故。
令專念彼佛。
梵網戒雲。
信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我是未成之佛。
諸佛是已成之佛。
汝心佛者未成佛也。
彌陀佛者已成佛也。
未成佛者。
久沉欲海。
具足煩惱。
杳無出期。
已成佛者。
久證菩提。
具足威神。
能為物護。
是故。
諸佛勸令念佛。
即是以我未成之佛。
求他已成之佛。
而為救護耳。
衆生若不念佛。
聖凡永隔。
父子乖離。
長處輪回。
去佛遠矣。
所以文殊普賢等諸菩薩皆願念佛往生。
況我凡愚人耶。
又彼螟蛉尚聽教成。
可以人而不如蟲乎。
不願自棄。
迷也甚矣。
△二略釋經題。
楞嚴者。
一切事究竟堅固也。
乃大部之總名。
圓通者。
聖性法門無不通也。
是一章之别目。
勢至者。
啟教之人也。
念佛者。
修行之法也。
文雖一十二行。
義括淨土諸典。
有教有機。
有法有喻。
生佛感應。
以
大分為三。
初通序大意二。
初詳申旨趣三。
初通序念佛宗緻。
大矣哉念佛之為法門也。
大小并收。
利鈍均攝。
事理圓融。
性相無礙。
即佛是心。
無一心而非心佛。
即心是佛。
無一佛而非佛心。
心一憶也佛佛全彰。
佛一稱也心心頓顯。
無有心外佛為心所憶。
亦無佛外心為佛所稱。
衆生念佛。
佛在衆生心内。
佛念衆生。
衆生在佛心中。
是心作佛。
心不念而佛不作。
即佛顯心。
佛不稱而心不顯。
則知念佛一門。
誠為見性成佛之妙法矣。
大下分二。
先釋又二。
初總明該攝。
大矣哉者。
能贊詞。
亦是發語之端也。
念下所贊法。
初句标體。
念佛别也。
法門通也。
大等四句釋相。
初二句人也。
大小約乘。
利鈍約根。
并收均攝者。
化導小乘。
回小向大。
勉進大乘。
舍權歸實。
使上根三心(一至誠心。
二深心。
三回向發願心)圓發直入無生。
令下根十念成功亦生彼國。
次二句法也。
事理約行。
性相約谛。
圓融無礙者。
下愚着事而迷理。
小智執理而遺事。
今則通乎理事。
依理修則證真谛而見自性彌陀。
依事修則證俗谛而生極樂相土。
即下二别顯不二中。
先心佛不二。
初四句約性起心佛開五句。
一心外佛佛外心。
二心内佛佛唯心。
三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四心非是佛佛非是心。
五心佛圓融無障無礙。
五教如次配知。
今明第三句義也。
此之心佛。
全體遍收。
如金與器。
以金收器。
器無所遺。
以器攝金。
金無不盡。
心一下八句。
約修顯。
心憶佛佛稱心皆明修也。
心憶佛彰。
心即是佛故。
佛稱心顯。
佛即是心故。
無為心憶。
心外無佛故。
無為佛稱。
佛外無心故。
華嚴回向品雲。
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
亦無如外智能證于如。
正此義也。
衆生下後三無差别。
謂心佛生三無别也。
初四句。
正明無别。
衆生念佛者。
諸佛心内衆生念衆生心中諸佛也。
佛在生心内者。
衆生心外更無别佛。
以佛真心即衆生真心故。
此明因門攝法無遺也。
故雲衆生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華嚴亦雲。
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何以故。
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
佛念衆生者。
衆生心内諸佛念諸佛心中衆生也。
生在佛心中者。
佛真心外更無衆生。
以衆生真心即佛真心故。
此明果門攝法無遺也。
故雲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
佛性論雲。
一切衆生悉在如來智内。
以一切衆生決定無有出如如境者。
并為如來之所攝持。
據清涼疏。
開成四句。
一諸佛心外無别衆生。
二衆生心外更無别佛。
三佛心生心兩存齊現。
四生心佛心互奪雙亡。
今且約前二句明也。
是心下四句。
蹑前反顯。
心本是佛。
由不覺而佛隐。
若欲作佛。
須當念心故。
起信謂。
衆生本覺與佛本覺無有二體。
若不念心。
難成佛矣。
佛本是心。
因無明而心暗。
若欲顯心。
須當念佛故。
華嚴謂。
佛智廣大。
遍衆生心。
衆生語言。
皆悉不離如來法輪。
若不稱佛。
難明心矣。
則知下次結。
彌陀即是自性。
淨土全唯一心。
離心性外。
毫無可得。
若能憶念。
即顯本性佛矣。
起信雲。
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性佛一顯。
果佛自證故。
圭山雲。
今知心是佛心。
定當作佛。
不其然乎。
設離念佛門外而欲速見性成佛者。
舍其近易。
以求諸遠難也。
△二别顯此章所诠。
所以十二如來号曰三昧。
勢至菩薩标為圓通。
三昧則總攝諸禅。
圓通則具足萬行。
一心頓實。
不亦宜乎。
所以下分為三。
初正顯。
所以者承前起後之辭。
十二如來号念佛為三昧者。
凡夫垢心混若黃河。
外道妄想逸如奔馬。
故說三昧。
欲令返染成淨舍散入寂也。
勢至菩薩标念佛為圓通者。
小乘七生斷惑證真。
權教三祇具因滿果。
故說圓通。
欲令速證疾成圓超直入也。
三昧下二重揀。
謂此三昧。
總攝世出世間一切禅定。
揀非餘三昧也。
如一巨冶鑄成千器。
圓通具足八萬四千一切觀行。
揀非餘圓通也。
猶阿伽陀總愈萬病。
末二句三勸誡。
三昧實教所诠。
圓通頓教所诠。
學頓實教者。
是其所宜也。
又上顯圓義。
此兼顯頓實。
衆生念佛定當成佛。
實也。
起信雲。
專念阿彌。
修善回向。
願生彼界。
終得見佛。
華嚴雲。
臨命終時。
諸根散壞。
唯此願王引導其前。
即得往生。
見彌陀佛。
蒙佛授記。
不久當坐菩提道場成等正覺。
衆生憶佛現前即見。
頓也。
佛藏經雲。
無覺無觀名為念佛。
無想無語是名念佛。
摩诃般若雲。
菩薩摩诃薩念佛。
不以色念。
不以受想行識念。
以諸法自性空故。
今兼顯此。
故頓實者宜應學也。
△三引取勝益勸修。
聞說佛名。
威光證入于無盡。
憶想佛境。
德雲解脫于多門。
有此勝益。
應當信行。
何得自暴自棄不願不修耶。
聞說四句。
初引明說。
佛名者。
華嚴雲。
勝雲佛現時。
寶華林中。
出說三世一切諸佛名号音聲。
時彼如來于衆會中說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羅。
入無盡者。
華嚴雲。
勝雲佛所。
證得一切諸佛功德輪三昧。
證得一切佛法普門陀羅尼。
了知一切佛決定解莊嚴成就海。
了知無邊佛現一切衆生前神通海。
了知一切佛力無畏法。
于善眼佛所。
即得念佛三昧。
名無邊海藏門。
如是等十千法門。
皆得通達。
憶佛境者。
華嚴雲。
德雲告善财言。
善男子。
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多解脫者。
華嚴雲。
所謂智光普照念佛門乃至住虛空念佛門等二十一種。
有此下二結勸二。
初正勸諸餘法門。
淺則上根不被。
深則下根絕分。
唯此一法。
利鈍兼收。
如水清珠。
到處便益。
故當信受行持。
念佛如種谷。
自心如家田。
信如信栽此種定得成谷。
願如知此佳種一心求谷。
行如欣求得谷作耕耨事。
何得下二結責。
十界因果皆唯心現。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
即地獄界。
悭貪不施。
即餓鬼界。
愚癡暗蔽。
即畜生界。
我慢貢高。
即修羅界。
堅持五戒。
即人法界。
精修十善。
即天法界。
證悟人空。
即聲聞界。
知緣性離。
即緣覺界。
六度齊修。
即菩薩界。
真慈平等。
即佛法界。
今此教念佛者。
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
雲何舍自心佛孤佛教耶。
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
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
得随順忍。
舍身速生極樂淨土。
照律師問。
經雲。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心既是佛。
何須念他佛耶。
答。
秪由心本是佛故。
令專念彼佛。
梵網戒雲。
信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我是未成之佛。
諸佛是已成之佛。
汝心佛者未成佛也。
彌陀佛者已成佛也。
未成佛者。
久沉欲海。
具足煩惱。
杳無出期。
已成佛者。
久證菩提。
具足威神。
能為物護。
是故。
諸佛勸令念佛。
即是以我未成之佛。
求他已成之佛。
而為救護耳。
衆生若不念佛。
聖凡永隔。
父子乖離。
長處輪回。
去佛遠矣。
所以文殊普賢等諸菩薩皆願念佛往生。
況我凡愚人耶。
又彼螟蛉尚聽教成。
可以人而不如蟲乎。
不願自棄。
迷也甚矣。
△二略釋經題。
楞嚴者。
一切事究竟堅固也。
乃大部之總名。
圓通者。
聖性法門無不通也。
是一章之别目。
勢至者。
啟教之人也。
念佛者。
修行之法也。
文雖一十二行。
義括淨土諸典。
有教有機。
有法有喻。
生佛感應。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