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而辄答者。
恐成矯亂。
故有問時。
答言秘密言詞不應皆說。
或不定答。
佛法诃雲。
此真矯亂。
真際雲。
外道計無想天為不死天。
欲生彼天。
辄答恐成矯亂。
殊不知強言秘密。
不應皆說。
混以不定而答。
正堕矯亂論議。
灌頂雲。
邪分别性。
故名遍計。
都無實義。
故名虛論。
二分條詳釋二。
一别為分釋。
二總出其過。
初四。
一于四對義生矯亂。
二于單無義生矯亂。
三于單有義生矯亂。
四于有無義生矯亂。
初。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
見遷流處名之為變。
見相續處名之為恒。
見所見處名之為生。
不見見處名之為滅。
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
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
各各生處名之為有。
互互亡處名之為無。
以理都觀用心别見。
有求法人來問其義。
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
于一切時皆亂其語。
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觀變化元者。
想陰既盡。
行陰披露。
進觀行陰為變化之元也。
既為變化之元。
其體即是遷流。
故曰見遷流處。
有遷流即有變更。
故即名之為變。
雖有變更。
而卻前後相續。
故曰見相續處。
有相續則無斷絕。
故即名之為恒。
此變恒對也。
見所見處名之為生者。
謂八萬劫内。
能見所見處。
似有衆生生。
故即名之為生。
不見見處名之為滅者。
謂八萬劫外。
不見所見處。
似是衆生滅。
故即名之為滅。
此生滅對也。
相續之因者。
有衆生即有生滅。
此又于衆生生滅中别起中間有因之計。
如前陰之行陰已滅。
後陰之行陰未生。
中間必有相續之因。
然相續之因即中陰身。
其體即是識陰。
以彼不知行陰之外别有識陰。
但見其性不斷處。
似多出一法。
名之為增。
正相續中。
即指中陰相續中也。
然中陰相續之中。
亦有微細行陰。
以彼心粗不見。
但見其中所離處。
似少一行。
名之為減。
此增減對也。
各各生處者。
有衆生即有差别。
此又于衆生差别中别起各有生處之計。
如人還生人。
鳥還生鳥。
一類一類各有相生之處。
雖各各相生。
其間亦有改形易報。
以彼不知。
妄謂各類定有生處。
以是義故。
名之為有。
互互亡處者。
如人不生鳥。
鳥不生人。
雖人不生鳥。
人中亦有鳥性。
雖鳥不生人。
鳥中亦有人性。
以彼不知。
妄謂彼此定是互亡。
以是義故。
名之為無。
此有無對也。
初對猶是以行陰之理。
總相觀察。
故雲以理都觀。
但不偏執。
即成正見。
以于遷變處而見恒常之性。
恒常處而見遷變之相故。
後三對乃是用妄想心。
各别異見。
若更偏執。
則展轉支離。
以于正見中而生邪見。
邪見中仍生偏執之見故。
有求法人者。
欲求佛法。
以修三摩人也。
來問其義者。
問其所修所證之義。
答以各别異見。
恐堕偏執。
故言亦生亦滅等。
蓋亦者持疑兩可。
意顯不堕偏執。
殊不知中無主宰。
正堕矯亂論議。
不言亦變亦恒者。
以别代總故。
又四對中初對猶為近理。
而反遺之。
正見其中無主耳。
于一切時者。
牒上凡有人問之時。
皆亂其語者。
牒上持疑兩可之言。
令彼前人者。
指現前來問之人。
言答者既惟蒙混。
聽者意自含糊。
過耳成空。
豈有章句可憶。
故曰遺失。
又遺失章句者。
不唯遺失現聞。
乃并彼以向所習章句亦皆遺失。
是不惟無益。
而反有損也。
二于單無義生矯亂(此與下科。
乃是于前有無對中。
轉生偏執。
此正所謂展轉支離者也)。
二者是人谛觀其心互互無處。
因無得證。
有人來問。
唯答一字但言其無。
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谛觀其心者。
謂于生類中。
谛觀其行陰心也。
但見人不生鳥。
鳥不生人等。
遂于互互無處。
謬謂自心無異類性。
且自謂因無得證。
當知彼之所謂證者。
是非理謬證。
非入理實證也。
有人來問惟答一字者。
恐招難問。
不敢多說故。
又欲欺人以秘密言詞。
不應皆說故。
但言其無者。
即就其自所謬見。
含糊而答之也。
除無之餘無所言說者。
亦不言因何說無。
無是何義。
正見其為矯強混亂語耳。
三于單有義生矯亂。
三者是人谛觀其心各各有處。
因有得證。
有人來問。
唯答一字但言其是。
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谛觀其心同上。
但見人還生人。
鳥還生鳥等。
遂于各各有處。
謬謂自心中有自類性。
且自謂因有得證。
亦謬證非實證也。
惟答一字。
亦同上說。
但言其是者。
言既各各有性。
則人自是人。
鳥自是鳥。
例言我自是我。
故但言是。
卻又不敢明明說出。
是為何義。
因何說是。
故除是無說。
益見其為矯亂論議。
四于有無義生矯亂(此是于上有中見無。
無中見有。
不敢說異。
不敢說一。
無理可據。
矯強亂說者也)。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
其境枝故其心亦亂。
有人來問。
答言亦有即是亦無。
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一切矯亂無容窮诘。
有無俱見者。
謂于類生中。
見其改形易報。
如人變為鳥。
鳥轉為人等。
人變為鳥。
則人中無人性有鳥性。
鳥轉為人。
則鳥中無鳥性有人性。
由是于一一類中。
有無俱見。
豈知夫性本無二。
轉變随緣義乎。
其境枝故者。
謂于一性中計有計無。
如一本岐而為二枝也。
其心亦亂者。
不敢定執為有。
以有無義故。
不敢定執為無。
以有有義故。
是名為亂。
有人來問答言有即是無者。
以彼不知轉變随緣。
強以一體答也。
又言無不是有者。
以彼不知性本無二。
強以異體答也。
設有難言。
以何義故而說有即是無。
将必答言。
亦無即是亦有。
設又難言。
雲何無不是有。
将必答言。
亦有之中不是亦無。
總是強說。
無非混言。
故雲一切矯亂。
無理可據。
無義可憑。
故亦無容窮诘。
别為分釋竟。
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計度者。
總相唯是四種計度。
詳分則有四對。
兩單一複。
矯亂者矯強混亂。
虛無者虛妄無據。
變恒生滅有無增減一異俱不俱等。
皆屬外計。
此既同彼。
故雲堕落外道。
菩提心。
以如來藏心為體。
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此既異彼。
故雲惑菩提性。
分條詳釋竟。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第四之次。
名為第五。
迷正知見。
立邪知見。
故曰四颠倒性。
同彼外道。
計生不死之天。
不定答人。
故曰不死矯亂。
觀前種種異計。
不惟如麻上生繩。
仍複如繩上生蛇。
故雲遍計虛論。
于知見中起計相竟六于無盡流起計相三。
一标由示墜。
二釋相出過。
三結成外論。
初。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颠倒。
初同前。
然既曰常擾。
則遷流無盡。
由是于無盡流中而生計度。
計無别計。
即計此遷流為諸動之元。
将來能生諸動。
既将來能生諸動。
則現前已滅者。
将來必生。
故曰是人墜入死後有相。
由此死後有相。
轉計煩惱菩提二性俱常。
迷唯識轉染成淨之正論。
違起信不變随緣之妙旨。
故曰發心颠倒。
二釋相出過二。
一别釋其相。
二總出其過。
初。
或自固身雲色是我。
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
或彼前緣随我回複雲色屬我。
或複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
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
畢竟菩提。
兩性并驅各不相觸。
或自固身者。
因見行陰無盡而身有盡。
或自存想保愛。
而欲堅固其身。
是先雖已超見濁。
而習未盡亡。
遇緣則身見仍熾也。
然有身必有色。
是先雖已破色陰。
而習未盡亡。
遇緣則色陰複發也。
由是依色立我。
而雲色是我。
是先雖已得人空。
而習未盡亡。
遇緣則我執仍起也。
此與外計四句中即色是我見同。
據此則前之所謂破陰超濁。
及五卷中所謂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者。
皆是理由頓悟乘悟并銷。
若不曆事造修因次第盡。
遇境瞥起。
鮮有不墜入邪知謬解者矣。
受想二陰等。
準此可知。
不應以三陰既盡。
何得更執為難。
或計我圓含遍國土者。
妄計我性廣大。
非實悟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也。
雲我有色者。
無我則色無由立故。
此與外計四句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見同。
或彼前緣随我回複者。
前緣即是塵境。
亦屬色陰。
妄計随我回轉往複。
運用使作。
非實能轉物同佛。
于色自在也。
雲色屬我者。
色非我而為我所用故。
此與外計四句中離色是我見同。
或複我依行中相續者。
行字應是色字。
言此中所計之我。
即以行陰為體。
以相續為相。
而卻依于色陰。
故雲我依色中相續。
如是而釋。
方合下句雲我在色。
今言依行者。
或相沿誤書耳。
若曲順行字釋者。
則是另有我體依于行中相續。
行托色顯。
我亦随行而在于色。
故得言雲我在色。
改釋則于義暢達。
不改則于經珍重。
知之可耳。
此與外計四句中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見同。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者。
以行陰常流。
又為諸動之元。
将來必生諸動。
故計此四我。
皆應死後有相。
對色四相既爾。
對受想識亦然。
故曰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言循環者謂四種我相。
周而複始。
對四陰故。
(問。
行陰未破。
識陰未顯。
何能對識立四句義耶。
答。
雖曰行陰未破。
識陰未顯。
不過未見其體。
豈亦不聞其名。
設許聞名。
誰禁其比度而立。
如今之談識陰者。
豈盡行陰已破者哉)此上是正計後有。
自下乃轉計二常。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等者。
意以我有善惡二性。
惡則煩惱性。
善則菩提性。
然我既死後有相。
則煩惱性畢竟還是煩惱。
菩提性畢竟還是菩提。
煩惱性日進于惡。
菩提性日進于善。
故雲兩性并驅。
驅猶進也。
各不相觸者。
謂惡性圓滿。
自然堕獄。
善性圓滿。
自然成佛。
彼此不相妨故。
信此計者。
則惡性終不能盡。
善性終不能純。
堕獄者成有。
成佛則未必然耳。
(問。
古釋十六句。
多以神我對前四陰。
如雲色是我。
受是我。
想是我。
行是我是也。
今疏對前三後一。
而不言對行。
其意何居。
答。
古釋外道。
八識為神我。
其本體即是識陰。
自應對前四而立十六句義。
今疏約圓通行人。
以七識計我相。
其體即是行陰。
故應對前三後一而立十六句義。
外道與行人所見。
固自各異。
不必強同)别釋其相竟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計死後有。
即堕邊見之中常見一分。
故雲堕落外道。
況計二性各常。
不信轉染成淨。
豈非惑菩提性耶。
釋相出過竟。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颠倒論。
能對我相。
體是行陰。
并所對前三後一。
皆言後有。
故曰立五陰中死後有相。
又行陰為能有。
以其性常擾是動元故。
四陰為所有。
依于行陰相續生故。
能所合論。
故總言死後有相。
要知五陰不實。
猶若空華。
言華滅空。
已是颠倒。
況計更生。
颠倒特甚。
依斯立論。
從心颠倒。
豈真有天魔波旬為之惑亂者哉。
于無盡流起計相竟。
七于先除滅起計相三。
一标由示墜。
二釋相出過。
三結成外論。
初。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颠倒。
初同上可思。
但見行陰常擾。
不見前三。
遂于先已除滅之前三陰中而生計度。
蓋謂三陰先有而今已滅無。
例知行陰現有。
将來亦應滅無。
因計舍報之後。
終歸斷滅。
故曰是人墜入死後無相。
由此死後無相。
轉計一切皆空。
立外道毀常為斷之妄論。
違佛教修因證果之誠言。
故曰發心颠倒(正脈雲。
此與上科敵體相番。
蓋上睹未滅之行陰。
見其無盡。
而因計前三并萬法皆當無盡。
此睹已滅之前三。
見其無相。
而因計行陰并萬法皆當無相也)。
二釋相出過二。
一别釋其相。
二總出其過。
初。
見其色滅形無所因。
觀其想滅心無所系。
知其受滅無複連綴。
陰性銷散。
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
此質現前猶不可得。
死後雲何更有諸相。
因之勘校死後相無。
如是循環有八無相。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
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形謂身形。
因色而有。
今見色陰已滅。
則知形無所因。
此計無身也。
心謂心識。
系想而有。
今觀想陰已滅。
則拟心無所系。
此計無心也。
連綴者。
領納前境。
補益身心。
今知受陰已滅。
則謂身心無複連綴。
此計縱有身心。
亦不能以自全也。
據此則三陰之性。
皆已銷散。
縱有行陰。
以為能生之理。
而所生者唯餘識陰。
然既無有受想。
則識陰亦與草木同體。
以識陰假受想為用故。
此質者。
不惟指于色質。
蓋指五陰和合而成幻質也。
前三已滅。
後一無用。
是此質現前猶不可得。
況複死後。
而雲何更有諸相。
是決言其無有意也。
因之勘校者。
因已滅而勘辨未滅。
因現前而比校将來。
自謂死後相無。
理極成矣。
如是循環者。
從色陰而至識陰。
對生前及與死後。
有循環義故。
八無相者。
前三已滅無相。
後一無用無相。
生前死後。
理合有八。
唯除行陰者。
以行陰現見。
言無有過。
但辨其四陰俱無。
則行陰無所依托。
不待言無而自谕耳。
此上是正計後無。
自下乃轉計皆空。
言現前質空。
無修因者。
死後相無。
無證果者。
故曰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
既一切皆空。
則所稱涅槃因果等者。
乃徒有名字。
若循名責實。
實無當名之義。
故曰究竟斷滅。
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度死後無故。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計死後無。
即堕邊見之中斷見一分。
故雲堕落外道。
況計因果皆空。
不信涅槃。
斷果既其不立。
智果豈能獨存。
故曰惑菩提性。
釋相出過竟。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颠倒論。
色受想滅。
識陰無用。
縱有行陰。
無所依托不久自盡。
故曰立五陰中死後無相。
又前三見無。
識陰比無。
行陰待無。
故五陰皆無也。
要知世相常住。
物皆無遷。
若離相求常。
即物說遷。
已為颠倒。
況計斷滅。
颠倒太煞。
真為邪見覆心。
依斯立論。
從心颠倒。
由善因而招惡果。
緣覺路而撲火輪。
良可愍歎。
修禅者亦知鑒夫。
于先除滅起計相竟。
八于存滅中起計相三。
一标由示墜。
二釋相出過。
三結成外論。
初。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行存中兼受想滅。
雙計有無自體相破。
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颠倒論。
正脈雲。
于行存中者。
見行陰未滅。
區宇宛在也。
兼受想滅者。
見前三已滅。
當體全空也。
雙計有無者。
于存計有。
于滅計無也。
自體相破者。
以行陰之有。
破前三之無。
以前三之無。
破行陰之有也。
末言墜俱非者。
以破無則成非無。
破有則成非有也。
此釋易明。
若以愚意。
與正脈稍異。
言雙計有無者。
謂于已滅色受想中。
計先有今無。
于現存行陰中。
計今有先無。
正以先有者今無。
例知今有者先時必亦是無。
是則四陰中各具有無二義。
故雙計也。
自體相破者。
謂已滅之前三。
與現存之行陰。
各有自體相破之義。
如已滅之前三。
既各俱有無。
若以自體之有。
破自體之無。
則無非真無。
以有有義故。
若以自體之無。
破自體之有。
則有非真有。
以有無義故。
已滅三陰既爾。
現存行陰亦然。
現在既爾。
當來亦然。
故曰是人墜入死後俱非。
二釋相出過二。
一别釋其相。
二總出其過。
初。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
行遷流内觀無不無。
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
随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
有無俱非。
虛實失措。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者。
謂色受想現在是無。
當來必有。
雖當來必有。
而亦非有。
行遷流内觀無不無者。
謂行陰現在是有。
當來必無。
雖當來必無。
而亦非無。
如是則從有而無者。
無已還有。
從無而有者。
有已還無。
有往複義。
故曰循環。
界者分齊義。
言窮盡陰界者。
謂如是有無無有。
往複循環。
從色陰而至行陰。
從生前而至死後。
是為窮盡四陰分趣。
然生前四陰。
已有四個俱非。
死後四陰。
還應有四個俱非。
故成八俱非相。
由是于四陰之中。
随得一陰為所緣時。
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據此則所計八俱非者。
乃是以生前俱非。
例出死後。
其意重在死後。
故後結言死後俱非。
此上是正計八相。
自下乃轉計一切。
行者作為義。
又計諸行者。
謂轉計一切有作有為法也。
遷者有無疊遷。
謂從有至無。
從無至有。
訛者彼此混淆。
謂有既非有。
無亦非無。
妄計性自爾故。
增廣邪知謬解。
故曰心發通悟。
執定有無俱非。
設有人問。
孰虛孰實。
然亦莫能施對。
故曰失措。
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計度等。
通指已上所計以為成過之由。
後際即當來也。
有無不辨曰昏。
虛實失措曰瞢。
無正理之可說。
故雲無可道故。
唯邪見之是長。
故曰堕落外道。
菩提之性。
不堕有無。
不離有無。
今既有無俱非。
故雲惑也。
釋相出過竟。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颠倒論。
已滅之三陰既爾。
未滅之行陰亦然。
已露之行陰既爾。
未露之識陰亦然。
生前既爾。
死後亦然。
故曰立五陰中死後俱非。
不言生前俱非者。
此執不續。
不成過故。
蓋由續起後執。
乃緻惑菩提性。
故前言其意重在死後。
要知真空不礙妙有。
妙有不礙真空。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今計有無俱非。
真是從心颠倒。
依此立論。
違佛正說。
自誤誤人。
為害非細。
于存滅中起計相竟。
九于後後無起計相三。
一标由示墜。
二釋相出過。
三結成外論。
初。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後後無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常擾則念念遷流。
遷流則不住。
不住則或近或遠。
一定有滅。
由此于後後無而生計度。
謂計此報即斷。
再報還斷。
乃至後之又後。
畢竟有盡也。
七斷滅論者。
清涼鈔合而為三。
一執我有色。
粗四大種所造為性。
死後斷滅。
見身死後有而無故。
二我欲界天死後斷滅。
三我色空天死後斷滅。
初該獄鬼人畜為四。
二即欲天。
三即色空二天。
三天合四趣為七。
皆斷滅故。
名七斷滅。
論量此義名斷滅論。
二釋相出過二。
一别釋其相。
二總出其過。
初。
或計身滅。
或欲盡滅。
或苦盡滅。
或極樂滅。
或極舍滅。
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複。
或計身滅者。
妄計獄鬼人畜前身而住。
身死則滅。
或欲盡滅者。
妄計欲天以六欲為生因。
欲盡則滅。
或苦盡滅者。
妄計初禅以厭苦為生因。
苦盡則滅。
或極樂滅者。
妄計二禅以欣樂為生因。
極樂則滅。
或極舍滅者。
妄計三禅以極樂為報形。
極舍則滅。
其次應雲或空處滅。
或識處滅等。
蓋四禅以極舍為報形。
妄計空處則滅。
空處計識處滅等準知。
今不俱言而雲如是等者。
乃超略而總言之。
如是循環者。
謂如是前滅後生。
生滅展轉。
有循環義故。
自身滅以至舍滅。
自舍滅以至非非想滅。
名為窮盡七際。
(謂獄鬼人畜及三天七種邊際也)現前銷滅滅已無複者。
謂現報已滅。
滅已則轉受他報。
無複更有此報。
是此報則成斷滅。
如現前四趣身滅。
滅已轉受欲天之報。
無複更有四趣之報。
則四趣成斷滅矣。
餘可例知。
阿含亦雲。
有沙門婆羅門。
于末劫中起斷滅論。
或計我身從因緣生。
必歸磨滅。
(一)或計我于欲天斷滅。
(二)或計我于色天斷滅。
(三)或計我于無色空處斷。
(四)或計我于識處斷。
(五)不用處斷。
(六)非想處斷。
(七)與本經開合少異。
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死後斷滅者。
謂現報已盡。
将來轉受他報。
不複再受此報。
遂于此報生斷滅想。
如末伽梨等。
故雲堕落外道。
窮盡七際。
畢竟斷滅。
不複見有成菩提者。
故雲惑菩提性。
釋相出過竟。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颠倒論。
四陰皆為行陰所遷。
行陰且斷。
四陰豈能常住。
故曰立五陰中死後斷滅。
要知自性無定。
随業緣轉。
人固可以為天。
天亦可以為人。
餘趣亦然。
若執一報即斷。
已為颠倒。
況夫惑菩提性。
畢竟無有。
是不惟言論颠倒。
乃從心颠倒而起論也。
于後後無起計相竟。
十于後後有起計相三。
一标由示墜。
二釋相出過。
三結成外論。
初。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
此與上科同一常擾。
而異見不同。
前以常擾則念念遷流。
遷流則不住。
不住則一定有滅。
故于後後無而生計度。
此以常擾則念念相續。
相續則不斷。
不斷則一定是有。
故于後後有而生計度。
言後後有者。
謂此報即有再報還有。
乃至後之又後。
畢竟常住也。
五涅槃論者。
清涼鈔雲。
一見現在受若天若人諸五欲樂。
便謂涅槃。
二厭五欲故。
現住初禅以為涅槃。
三厭尋伺故。
現住二禅以為涅槃。
四厭諸尋伺喜故。
現住三禅以為涅槃。
五厭喜樂乃至出入息。
現住四禅以為涅槃等。
論量此義。
故雲五涅槃論。
二釋相出過二。
一别釋其相。
二總出其過。
初。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
或以初禅性無憂故。
或以二禅心無苦故。
或以三禅極悅随故。
或以四禅苦樂二亡不受輪回生滅性故。
迷有漏天作無為解。
五處安隐為勝淨依。
如是循環五處究竟。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者。
謂見四趣苦極欲天樂。
遂計轉四趣而依欲天。
即是轉死生而依涅槃。
不複更轉。
縱再有所轉。
而此性不壞。
故名為正。
以何義故作如是計。
觀見圓明生愛慕故。
言圓明者。
四王鄰于日月。
忉利超日月明。
況夫兜。
率上升精微。
化樂生越化地。
他化出超化無化境。
其光明益圓可知。
不知其未超欲界。
樂是苦因。
拟之上界。
光若螢火。
便爾觀見生愛。
羨慕無已。
而計為正轉依也。
或以初禅性無憂故者。
謂見欲界苦。
深以為憂。
遂計初禅以為涅槃。
以何義故作如是計。
性無憂故。
言無憂者。
以下界粗重苦惱所不能動。
不知其未出覺觀。
猶帶憂懸。
便謂無憂。
以無憂故。
計為涅槃。
或以二禅心無苦故者。
謂見初禅憂懸。
猶有覺觀之苦。
遂計二禅以為涅槃。
以何義故作如是計。
心無苦故。
言無苦者。
以初禅憂懸所不能逼。
不知其待有說無。
無非真無。
便謂無苦。
以無苦故。
計為涅槃(正脈雲。
按前色界天中。
初禅苦惱不逼。
二禅憂懸不逼。
苦重憂輕。
序之宜也。
今初禅無憂。
二禅無苦。
決是譯人誤颠倒也。
愚謂有憂必有苦。
有苦必有憂但各有輕重。
無妨互出。
故今疏唯随文銷釋。
然可通則已耳)或以三禅極悅随故者。
謂見二禅待苦為樂。
其樂未極。
遂計三禅以為涅槃。
以何義故作如是計。
極悅随故。
言極悅随者。
少淨天具大随順。
是随而未悅。
無量淨身心安隐。
是悅而未極。
遍淨天得無量樂。
乃極歡悅。
極随順。
不知其但是有為。
便謂極樂。
以極樂故。
名為涅槃。
或以四禅苦樂二亡等者。
謂見三禅樂非常住。
久必壞生。
遂計四禅以為涅槃。
以何義故作如是計。
苦樂二亡不受輪回生滅性故。
言苦樂二亡者。
以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故。
言不受輪回生滅性者。
蓋彼以有苦有樂。
即有欣厭。
有欣厭即有輪回生滅。
今既苦樂二亡。
欣厭不生。
即是不受輪回生滅之常住真性。
不知其但是有所得心。
功用純熟。
正在生滅。
便謂不受輪回。
以不受故。
計為涅槃。
古德雲。
或者不定之詞。
顯非一人遍計五處。
愚謂應是一人。
但随其修習時分。
前後改計不定。
故置或言。
如初則以四趣為苦。
遂計欲天為涅槃。
及修習功深。
又覺欲天為苦。
遂計初禅為涅槃等。
故初以欲界為正轉依。
顯餘皆展轉改計。
非正也。
又通計五處皆為涅槃。
但前後勝劣異故。
迷謂無知。
作謂誤認。
言諸天本屬有漏。
涅槃乃是無為。
今既以諸天為涅槃。
都緣不知有漏。
誤作無為。
以五處為安隐之鄉。
乃最勝清淨者之所依住。
是不唯計五處為有餘無餘。
亦且計自己為羅漢為菩薩為如來耳。
如是循環者。
由劣向勝。
生滅不停。
有循環義。
自欲天以至四禅。
各計最勝。
名為五處究竟。
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五現涅槃者。
現字有二義。
一者顯現。
謂同一涅槃之性。
五時顯現異故。
二者現前。
謂五種涅槃。
各就現前說故。
依法起見。
邪見所攝。
故雲堕落外道。
既已認妄為真。
将必以真為妄。
故雲惑菩提性。
釋相出過意。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颠倒論。
行陰魔中。
此居最後。
故名第十外道。
色
恐成矯亂。
故有問時。
答言秘密言詞不應皆說。
或不定答。
佛法诃雲。
此真矯亂。
真際雲。
外道計無想天為不死天。
欲生彼天。
辄答恐成矯亂。
殊不知強言秘密。
不應皆說。
混以不定而答。
正堕矯亂論議。
灌頂雲。
邪分别性。
故名遍計。
都無實義。
故名虛論。
二分條詳釋二。
一别為分釋。
二總出其過。
初四。
一于四對義生矯亂。
二于單無義生矯亂。
三于單有義生矯亂。
四于有無義生矯亂。
初。
一者是人觀變化元。
見遷流處名之為變。
見相續處名之為恒。
見所見處名之為生。
不見見處名之為滅。
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
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
各各生處名之為有。
互互亡處名之為無。
以理都觀用心别見。
有求法人來問其義。
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
于一切時皆亂其語。
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觀變化元者。
想陰既盡。
行陰披露。
進觀行陰為變化之元也。
既為變化之元。
其體即是遷流。
故曰見遷流處。
有遷流即有變更。
故即名之為變。
雖有變更。
而卻前後相續。
故曰見相續處。
有相續則無斷絕。
故即名之為恒。
此變恒對也。
見所見處名之為生者。
謂八萬劫内。
能見所見處。
似有衆生生。
故即名之為生。
不見見處名之為滅者。
謂八萬劫外。
不見所見處。
似是衆生滅。
故即名之為滅。
此生滅對也。
相續之因者。
有衆生即有生滅。
此又于衆生生滅中别起中間有因之計。
如前陰之行陰已滅。
後陰之行陰未生。
中間必有相續之因。
然相續之因即中陰身。
其體即是識陰。
以彼不知行陰之外别有識陰。
但見其性不斷處。
似多出一法。
名之為增。
正相續中。
即指中陰相續中也。
然中陰相續之中。
亦有微細行陰。
以彼心粗不見。
但見其中所離處。
似少一行。
名之為減。
此增減對也。
各各生處者。
有衆生即有差别。
此又于衆生差别中别起各有生處之計。
如人還生人。
鳥還生鳥。
一類一類各有相生之處。
雖各各相生。
其間亦有改形易報。
以彼不知。
妄謂各類定有生處。
以是義故。
名之為有。
互互亡處者。
如人不生鳥。
鳥不生人。
雖人不生鳥。
人中亦有鳥性。
雖鳥不生人。
鳥中亦有人性。
以彼不知。
妄謂彼此定是互亡。
以是義故。
名之為無。
此有無對也。
初對猶是以行陰之理。
總相觀察。
故雲以理都觀。
但不偏執。
即成正見。
以于遷變處而見恒常之性。
恒常處而見遷變之相故。
後三對乃是用妄想心。
各别異見。
若更偏執。
則展轉支離。
以于正見中而生邪見。
邪見中仍生偏執之見故。
有求法人者。
欲求佛法。
以修三摩人也。
來問其義者。
問其所修所證之義。
答以各别異見。
恐堕偏執。
故言亦生亦滅等。
蓋亦者持疑兩可。
意顯不堕偏執。
殊不知中無主宰。
正堕矯亂論議。
不言亦變亦恒者。
以别代總故。
又四對中初對猶為近理。
而反遺之。
正見其中無主耳。
于一切時者。
牒上凡有人問之時。
皆亂其語者。
牒上持疑兩可之言。
令彼前人者。
指現前來問之人。
言答者既惟蒙混。
聽者意自含糊。
過耳成空。
豈有章句可憶。
故曰遺失。
又遺失章句者。
不唯遺失現聞。
乃并彼以向所習章句亦皆遺失。
是不惟無益。
而反有損也。
二于單無義生矯亂(此與下科。
乃是于前有無對中。
轉生偏執。
此正所謂展轉支離者也)。
二者是人谛觀其心互互無處。
因無得證。
有人來問。
唯答一字但言其無。
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谛觀其心者。
謂于生類中。
谛觀其行陰心也。
但見人不生鳥。
鳥不生人等。
遂于互互無處。
謬謂自心無異類性。
且自謂因無得證。
當知彼之所謂證者。
是非理謬證。
非入理實證也。
有人來問惟答一字者。
恐招難問。
不敢多說故。
又欲欺人以秘密言詞。
不應皆說故。
但言其無者。
即就其自所謬見。
含糊而答之也。
除無之餘無所言說者。
亦不言因何說無。
無是何義。
正見其為矯強混亂語耳。
三于單有義生矯亂。
三者是人谛觀其心各各有處。
因有得證。
有人來問。
唯答一字但言其是。
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谛觀其心同上。
但見人還生人。
鳥還生鳥等。
遂于各各有處。
謬謂自心中有自類性。
且自謂因有得證。
亦謬證非實證也。
惟答一字。
亦同上說。
但言其是者。
言既各各有性。
則人自是人。
鳥自是鳥。
例言我自是我。
故但言是。
卻又不敢明明說出。
是為何義。
因何說是。
故除是無說。
益見其為矯亂論議。
四于有無義生矯亂(此是于上有中見無。
無中見有。
不敢說異。
不敢說一。
無理可據。
矯強亂說者也)。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
其境枝故其心亦亂。
有人來問。
答言亦有即是亦無。
亦無之中不是亦有。
一切矯亂無容窮诘。
有無俱見者。
謂于類生中。
見其改形易報。
如人變為鳥。
鳥轉為人等。
人變為鳥。
則人中無人性有鳥性。
鳥轉為人。
則鳥中無鳥性有人性。
由是于一一類中。
有無俱見。
豈知夫性本無二。
轉變随緣義乎。
其境枝故者。
謂于一性中計有計無。
如一本岐而為二枝也。
其心亦亂者。
不敢定執為有。
以有無義故。
不敢定執為無。
以有有義故。
是名為亂。
有人來問答言有即是無者。
以彼不知轉變随緣。
強以一體答也。
又言無不是有者。
以彼不知性本無二。
強以異體答也。
設有難言。
以何義故而說有即是無。
将必答言。
亦無即是亦有。
設又難言。
雲何無不是有。
将必答言。
亦有之中不是亦無。
總是強說。
無非混言。
故雲一切矯亂。
無理可據。
無義可憑。
故亦無容窮诘。
别為分釋竟。
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度矯亂虛無。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計度者。
總相唯是四種計度。
詳分則有四對。
兩單一複。
矯亂者矯強混亂。
虛無者虛妄無據。
變恒生滅有無增減一異俱不俱等。
皆屬外計。
此既同彼。
故雲堕落外道。
菩提心。
以如來藏心為體。
離一切相。
即一切法。
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此既異彼。
故雲惑菩提性。
分條詳釋竟。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第四之次。
名為第五。
迷正知見。
立邪知見。
故曰四颠倒性。
同彼外道。
計生不死之天。
不定答人。
故曰不死矯亂。
觀前種種異計。
不惟如麻上生繩。
仍複如繩上生蛇。
故雲遍計虛論。
于知見中起計相竟六于無盡流起計相三。
一标由示墜。
二釋相出過。
三結成外論。
初。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颠倒。
初同前。
然既曰常擾。
則遷流無盡。
由是于無盡流中而生計度。
計無别計。
即計此遷流為諸動之元。
将來能生諸動。
既将來能生諸動。
則現前已滅者。
将來必生。
故曰是人墜入死後有相。
由此死後有相。
轉計煩惱菩提二性俱常。
迷唯識轉染成淨之正論。
違起信不變随緣之妙旨。
故曰發心颠倒。
二釋相出過二。
一别釋其相。
二總出其過。
初。
或自固身雲色是我。
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
或彼前緣随我回複雲色屬我。
或複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
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
畢竟菩提。
兩性并驅各不相觸。
或自固身者。
因見行陰無盡而身有盡。
或自存想保愛。
而欲堅固其身。
是先雖已超見濁。
而習未盡亡。
遇緣則身見仍熾也。
然有身必有色。
是先雖已破色陰。
而習未盡亡。
遇緣則色陰複發也。
由是依色立我。
而雲色是我。
是先雖已得人空。
而習未盡亡。
遇緣則我執仍起也。
此與外計四句中即色是我見同。
據此則前之所謂破陰超濁。
及五卷中所謂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者。
皆是理由頓悟乘悟并銷。
若不曆事造修因次第盡。
遇境瞥起。
鮮有不墜入邪知謬解者矣。
受想二陰等。
準此可知。
不應以三陰既盡。
何得更執為難。
或計我圓含遍國土者。
妄計我性廣大。
非實悟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也。
雲我有色者。
無我則色無由立故。
此與外計四句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見同。
或彼前緣随我回複者。
前緣即是塵境。
亦屬色陰。
妄計随我回轉往複。
運用使作。
非實能轉物同佛。
于色自在也。
雲色屬我者。
色非我而為我所用故。
此與外計四句中離色是我見同。
或複我依行中相續者。
行字應是色字。
言此中所計之我。
即以行陰為體。
以相續為相。
而卻依于色陰。
故雲我依色中相續。
如是而釋。
方合下句雲我在色。
今言依行者。
或相沿誤書耳。
若曲順行字釋者。
則是另有我體依于行中相續。
行托色顯。
我亦随行而在于色。
故得言雲我在色。
改釋則于義暢達。
不改則于經珍重。
知之可耳。
此與外計四句中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見同。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者。
以行陰常流。
又為諸動之元。
将來必生諸動。
故計此四我。
皆應死後有相。
對色四相既爾。
對受想識亦然。
故曰如是循環有十六相。
言循環者謂四種我相。
周而複始。
對四陰故。
(問。
行陰未破。
識陰未顯。
何能對識立四句義耶。
答。
雖曰行陰未破。
識陰未顯。
不過未見其體。
豈亦不聞其名。
設許聞名。
誰禁其比度而立。
如今之談識陰者。
豈盡行陰已破者哉)此上是正計後有。
自下乃轉計二常。
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等者。
意以我有善惡二性。
惡則煩惱性。
善則菩提性。
然我既死後有相。
則煩惱性畢竟還是煩惱。
菩提性畢竟還是菩提。
煩惱性日進于惡。
菩提性日進于善。
故雲兩性并驅。
驅猶進也。
各不相觸者。
謂惡性圓滿。
自然堕獄。
善性圓滿。
自然成佛。
彼此不相妨故。
信此計者。
則惡性終不能盡。
善性終不能純。
堕獄者成有。
成佛則未必然耳。
(問。
古釋十六句。
多以神我對前四陰。
如雲色是我。
受是我。
想是我。
行是我是也。
今疏對前三後一。
而不言對行。
其意何居。
答。
古釋外道。
八識為神我。
其本體即是識陰。
自應對前四而立十六句義。
今疏約圓通行人。
以七識計我相。
其體即是行陰。
故應對前三後一而立十六句義。
外道與行人所見。
固自各異。
不必強同)别釋其相竟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計死後有。
即堕邊見之中常見一分。
故雲堕落外道。
況計二性各常。
不信轉染成淨。
豈非惑菩提性耶。
釋相出過竟。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颠倒論。
能對我相。
體是行陰。
并所對前三後一。
皆言後有。
故曰立五陰中死後有相。
又行陰為能有。
以其性常擾是動元故。
四陰為所有。
依于行陰相續生故。
能所合論。
故總言死後有相。
要知五陰不實。
猶若空華。
言華滅空。
已是颠倒。
況計更生。
颠倒特甚。
依斯立論。
從心颠倒。
豈真有天魔波旬為之惑亂者哉。
于無盡流起計相竟。
七于先除滅起計相三。
一标由示墜。
二釋相出過。
三結成外論。
初。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颠倒。
初同上可思。
但見行陰常擾。
不見前三。
遂于先已除滅之前三陰中而生計度。
蓋謂三陰先有而今已滅無。
例知行陰現有。
将來亦應滅無。
因計舍報之後。
終歸斷滅。
故曰是人墜入死後無相。
由此死後無相。
轉計一切皆空。
立外道毀常為斷之妄論。
違佛教修因證果之誠言。
故曰發心颠倒(正脈雲。
此與上科敵體相番。
蓋上睹未滅之行陰。
見其無盡。
而因計前三并萬法皆當無盡。
此睹已滅之前三。
見其無相。
而因計行陰并萬法皆當無相也)。
二釋相出過二。
一别釋其相。
二總出其過。
初。
見其色滅形無所因。
觀其想滅心無所系。
知其受滅無複連綴。
陰性銷散。
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
此質現前猶不可得。
死後雲何更有諸相。
因之勘校死後相無。
如是循環有八無相。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
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形謂身形。
因色而有。
今見色陰已滅。
則知形無所因。
此計無身也。
心謂心識。
系想而有。
今觀想陰已滅。
則拟心無所系。
此計無心也。
連綴者。
領納前境。
補益身心。
今知受陰已滅。
則謂身心無複連綴。
此計縱有身心。
亦不能以自全也。
據此則三陰之性。
皆已銷散。
縱有行陰。
以為能生之理。
而所生者唯餘識陰。
然既無有受想。
則識陰亦與草木同體。
以識陰假受想為用故。
此質者。
不惟指于色質。
蓋指五陰和合而成幻質也。
前三已滅。
後一無用。
是此質現前猶不可得。
況複死後。
而雲何更有諸相。
是決言其無有意也。
因之勘校者。
因已滅而勘辨未滅。
因現前而比校将來。
自謂死後相無。
理極成矣。
如是循環者。
從色陰而至識陰。
對生前及與死後。
有循環義故。
八無相者。
前三已滅無相。
後一無用無相。
生前死後。
理合有八。
唯除行陰者。
以行陰現見。
言無有過。
但辨其四陰俱無。
則行陰無所依托。
不待言無而自谕耳。
此上是正計後無。
自下乃轉計皆空。
言現前質空。
無修因者。
死後相無。
無證果者。
故曰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
既一切皆空。
則所稱涅槃因果等者。
乃徒有名字。
若循名責實。
實無當名之義。
故曰究竟斷滅。
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度死後無故。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計死後無。
即堕邊見之中斷見一分。
故雲堕落外道。
況計因果皆空。
不信涅槃。
斷果既其不立。
智果豈能獨存。
故曰惑菩提性。
釋相出過竟。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颠倒論。
色受想滅。
識陰無用。
縱有行陰。
無所依托不久自盡。
故曰立五陰中死後無相。
又前三見無。
識陰比無。
行陰待無。
故五陰皆無也。
要知世相常住。
物皆無遷。
若離相求常。
即物說遷。
已為颠倒。
況計斷滅。
颠倒太煞。
真為邪見覆心。
依斯立論。
從心颠倒。
由善因而招惡果。
緣覺路而撲火輪。
良可愍歎。
修禅者亦知鑒夫。
于先除滅起計相竟。
八于存滅中起計相三。
一标由示墜。
二釋相出過。
三結成外論。
初。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行存中兼受想滅。
雙計有無自體相破。
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颠倒論。
正脈雲。
于行存中者。
見行陰未滅。
區宇宛在也。
兼受想滅者。
見前三已滅。
當體全空也。
雙計有無者。
于存計有。
于滅計無也。
自體相破者。
以行陰之有。
破前三之無。
以前三之無。
破行陰之有也。
末言墜俱非者。
以破無則成非無。
破有則成非有也。
此釋易明。
若以愚意。
與正脈稍異。
言雙計有無者。
謂于已滅色受想中。
計先有今無。
于現存行陰中。
計今有先無。
正以先有者今無。
例知今有者先時必亦是無。
是則四陰中各具有無二義。
故雙計也。
自體相破者。
謂已滅之前三。
與現存之行陰。
各有自體相破之義。
如已滅之前三。
既各俱有無。
若以自體之有。
破自體之無。
則無非真無。
以有有義故。
若以自體之無。
破自體之有。
則有非真有。
以有無義故。
已滅三陰既爾。
現存行陰亦然。
現在既爾。
當來亦然。
故曰是人墜入死後俱非。
二釋相出過二。
一别釋其相。
二總出其過。
初。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
行遷流内觀無不無。
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
随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
有無俱非。
虛實失措。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者。
謂色受想現在是無。
當來必有。
雖當來必有。
而亦非有。
行遷流内觀無不無者。
謂行陰現在是有。
當來必無。
雖當來必無。
而亦非無。
如是則從有而無者。
無已還有。
從無而有者。
有已還無。
有往複義。
故曰循環。
界者分齊義。
言窮盡陰界者。
謂如是有無無有。
往複循環。
從色陰而至行陰。
從生前而至死後。
是為窮盡四陰分趣。
然生前四陰。
已有四個俱非。
死後四陰。
還應有四個俱非。
故成八俱非相。
由是于四陰之中。
随得一陰為所緣時。
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據此則所計八俱非者。
乃是以生前俱非。
例出死後。
其意重在死後。
故後結言死後俱非。
此上是正計八相。
自下乃轉計一切。
行者作為義。
又計諸行者。
謂轉計一切有作有為法也。
遷者有無疊遷。
謂從有至無。
從無至有。
訛者彼此混淆。
謂有既非有。
無亦非無。
妄計性自爾故。
增廣邪知謬解。
故曰心發通悟。
執定有無俱非。
設有人問。
孰虛孰實。
然亦莫能施對。
故曰失措。
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計度等。
通指已上所計以為成過之由。
後際即當來也。
有無不辨曰昏。
虛實失措曰瞢。
無正理之可說。
故雲無可道故。
唯邪見之是長。
故曰堕落外道。
菩提之性。
不堕有無。
不離有無。
今既有無俱非。
故雲惑也。
釋相出過竟。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颠倒論。
已滅之三陰既爾。
未滅之行陰亦然。
已露之行陰既爾。
未露之識陰亦然。
生前既爾。
死後亦然。
故曰立五陰中死後俱非。
不言生前俱非者。
此執不續。
不成過故。
蓋由續起後執。
乃緻惑菩提性。
故前言其意重在死後。
要知真空不礙妙有。
妙有不礙真空。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今計有無俱非。
真是從心颠倒。
依此立論。
違佛正說。
自誤誤人。
為害非細。
于存滅中起計相竟。
九于後後無起計相三。
一标由示墜。
二釋相出過。
三結成外論。
初。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後後無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
常擾則念念遷流。
遷流則不住。
不住則或近或遠。
一定有滅。
由此于後後無而生計度。
謂計此報即斷。
再報還斷。
乃至後之又後。
畢竟有盡也。
七斷滅論者。
清涼鈔合而為三。
一執我有色。
粗四大種所造為性。
死後斷滅。
見身死後有而無故。
二我欲界天死後斷滅。
三我色空天死後斷滅。
初該獄鬼人畜為四。
二即欲天。
三即色空二天。
三天合四趣為七。
皆斷滅故。
名七斷滅。
論量此義名斷滅論。
二釋相出過二。
一别釋其相。
二總出其過。
初。
或計身滅。
或欲盡滅。
或苦盡滅。
或極樂滅。
或極舍滅。
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複。
或計身滅者。
妄計獄鬼人畜前身而住。
身死則滅。
或欲盡滅者。
妄計欲天以六欲為生因。
欲盡則滅。
或苦盡滅者。
妄計初禅以厭苦為生因。
苦盡則滅。
或極樂滅者。
妄計二禅以欣樂為生因。
極樂則滅。
或極舍滅者。
妄計三禅以極樂為報形。
極舍則滅。
其次應雲或空處滅。
或識處滅等。
蓋四禅以極舍為報形。
妄計空處則滅。
空處計識處滅等準知。
今不俱言而雲如是等者。
乃超略而總言之。
如是循環者。
謂如是前滅後生。
生滅展轉。
有循環義故。
自身滅以至舍滅。
自舍滅以至非非想滅。
名為窮盡七際。
(謂獄鬼人畜及三天七種邊際也)現前銷滅滅已無複者。
謂現報已滅。
滅已則轉受他報。
無複更有此報。
是此報則成斷滅。
如現前四趣身滅。
滅已轉受欲天之報。
無複更有四趣之報。
則四趣成斷滅矣。
餘可例知。
阿含亦雲。
有沙門婆羅門。
于末劫中起斷滅論。
或計我身從因緣生。
必歸磨滅。
(一)或計我于欲天斷滅。
(二)或計我于色天斷滅。
(三)或計我于無色空處斷。
(四)或計我于識處斷。
(五)不用處斷。
(六)非想處斷。
(七)與本經開合少異。
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死後斷滅者。
謂現報已盡。
将來轉受他報。
不複再受此報。
遂于此報生斷滅想。
如末伽梨等。
故雲堕落外道。
窮盡七際。
畢竟斷滅。
不複見有成菩提者。
故雲惑菩提性。
釋相出過竟。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颠倒論。
四陰皆為行陰所遷。
行陰且斷。
四陰豈能常住。
故曰立五陰中死後斷滅。
要知自性無定。
随業緣轉。
人固可以為天。
天亦可以為人。
餘趣亦然。
若執一報即斷。
已為颠倒。
況夫惑菩提性。
畢竟無有。
是不惟言論颠倒。
乃從心颠倒而起論也。
于後後無起計相竟。
十于後後有起計相三。
一标由示墜。
二釋相出過。
三結成外論。
初。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
此與上科同一常擾。
而異見不同。
前以常擾則念念遷流。
遷流則不住。
不住則一定有滅。
故于後後無而生計度。
此以常擾則念念相續。
相續則不斷。
不斷則一定是有。
故于後後有而生計度。
言後後有者。
謂此報即有再報還有。
乃至後之又後。
畢竟常住也。
五涅槃論者。
清涼鈔雲。
一見現在受若天若人諸五欲樂。
便謂涅槃。
二厭五欲故。
現住初禅以為涅槃。
三厭尋伺故。
現住二禅以為涅槃。
四厭諸尋伺喜故。
現住三禅以為涅槃。
五厭喜樂乃至出入息。
現住四禅以為涅槃等。
論量此義。
故雲五涅槃論。
二釋相出過二。
一别釋其相。
二總出其過。
初。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
或以初禅性無憂故。
或以二禅心無苦故。
或以三禅極悅随故。
或以四禅苦樂二亡不受輪回生滅性故。
迷有漏天作無為解。
五處安隐為勝淨依。
如是循環五處究竟。
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者。
謂見四趣苦極欲天樂。
遂計轉四趣而依欲天。
即是轉死生而依涅槃。
不複更轉。
縱再有所轉。
而此性不壞。
故名為正。
以何義故作如是計。
觀見圓明生愛慕故。
言圓明者。
四王鄰于日月。
忉利超日月明。
況夫兜。
率上升精微。
化樂生越化地。
他化出超化無化境。
其光明益圓可知。
不知其未超欲界。
樂是苦因。
拟之上界。
光若螢火。
便爾觀見生愛。
羨慕無已。
而計為正轉依也。
或以初禅性無憂故者。
謂見欲界苦。
深以為憂。
遂計初禅以為涅槃。
以何義故作如是計。
性無憂故。
言無憂者。
以下界粗重苦惱所不能動。
不知其未出覺觀。
猶帶憂懸。
便謂無憂。
以無憂故。
計為涅槃。
或以二禅心無苦故者。
謂見初禅憂懸。
猶有覺觀之苦。
遂計二禅以為涅槃。
以何義故作如是計。
心無苦故。
言無苦者。
以初禅憂懸所不能逼。
不知其待有說無。
無非真無。
便謂無苦。
以無苦故。
計為涅槃(正脈雲。
按前色界天中。
初禅苦惱不逼。
二禅憂懸不逼。
苦重憂輕。
序之宜也。
今初禅無憂。
二禅無苦。
決是譯人誤颠倒也。
愚謂有憂必有苦。
有苦必有憂但各有輕重。
無妨互出。
故今疏唯随文銷釋。
然可通則已耳)或以三禅極悅随故者。
謂見二禅待苦為樂。
其樂未極。
遂計三禅以為涅槃。
以何義故作如是計。
極悅随故。
言極悅随者。
少淨天具大随順。
是随而未悅。
無量淨身心安隐。
是悅而未極。
遍淨天得無量樂。
乃極歡悅。
極随順。
不知其但是有為。
便謂極樂。
以極樂故。
名為涅槃。
或以四禅苦樂二亡等者。
謂見三禅樂非常住。
久必壞生。
遂計四禅以為涅槃。
以何義故作如是計。
苦樂二亡不受輪回生滅性故。
言苦樂二亡者。
以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故。
言不受輪回生滅性者。
蓋彼以有苦有樂。
即有欣厭。
有欣厭即有輪回生滅。
今既苦樂二亡。
欣厭不生。
即是不受輪回生滅之常住真性。
不知其但是有所得心。
功用純熟。
正在生滅。
便謂不受輪回。
以不受故。
計為涅槃。
古德雲。
或者不定之詞。
顯非一人遍計五處。
愚謂應是一人。
但随其修習時分。
前後改計不定。
故置或言。
如初則以四趣為苦。
遂計欲天為涅槃。
及修習功深。
又覺欲天為苦。
遂計初禅為涅槃等。
故初以欲界為正轉依。
顯餘皆展轉改計。
非正也。
又通計五處皆為涅槃。
但前後勝劣異故。
迷謂無知。
作謂誤認。
言諸天本屬有漏。
涅槃乃是無為。
今既以諸天為涅槃。
都緣不知有漏。
誤作無為。
以五處為安隐之鄉。
乃最勝清淨者之所依住。
是不唯計五處為有餘無餘。
亦且計自己為羅漢為菩薩為如來耳。
如是循環者。
由劣向勝。
生滅不停。
有循環義。
自欲天以至四禅。
各計最勝。
名為五處究竟。
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度五現涅槃。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五現涅槃者。
現字有二義。
一者顯現。
謂同一涅槃之性。
五時顯現異故。
二者現前。
謂五種涅槃。
各就現前說故。
依法起見。
邪見所攝。
故雲堕落外道。
既已認妄為真。
将必以真為妄。
故雲惑菩提性。
釋相出過意。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颠倒論。
行陰魔中。
此居最後。
故名第十外道。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