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第十

關燈
京都拈華寺賢宗後學達天通理敬述 嗣法門人(興宗祖旺謄清懷仁祖毓較字) 四行陰魔相四。

     一始修未破行陰。

    二終破顯露妄源。

    三中間所現魔相。

    四總結以示警囑。

     初。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

    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恒一。

    覺明虛靜猶如晴空。

    無複粗重前塵影事。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粘。

    過無蹤迹。

    虛受照應了罔陳習惟一精真。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

    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殚其類。

    雖未通其各命由緒。

    見同生基。

    猶如野馬熠熠清擾。

    為浮根塵究竟樞穴。

    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彼善男子。

    亦指透過前境人也。

    或始終不起愛求。

    常住性定。

    或魔來便能覺知。

    無壞本修。

    故仍雲修三摩提。

    此中修三摩提。

    望想陰為終修。

    望行陰為初修也。

    三摩增進。

    動念既銷。

    而浮想亦除。

    名為想陰盡者。

    想陰既盡。

    則晝既無想。

    夜亦無夢。

    故曰夢想銷滅。

    灌頂雲。

    晝想夜夢。

    皆獨頭意識。

    故後雲寤即想心。

    寐為諸夢。

    今既無夢無想。

    則寤時常同寐時。

    寐時常同寤時。

    故曰寤寐恒一。

    以寤時無想如寐之靜。

    寐時無夢如寤之覺故。

    覺明指第八本識。

    已離想陰。

    則前六空寂。

    故曰虛靜。

    既虛且靜。

    故以晴空喻之。

    粗重前塵指色等性境。

    影事指法塵獨影。

    言無複者。

    謂塵依識現。

    識既空寂。

    塵亦與識而俱空俱寂也。

    然識之與塵既俱空俱寂。

    自是惟以覺明本識。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

    雖萬象俱現而無所分别。

    故曰如鏡鑒明。

    來則影現鏡中而鏡本無所?取。

    過則影滅鏡中而鏡亦無有蹤迹。

    據此則境現識中不過虛受照應。

    境滅識中了然無有陳習。

    虛受照應故。

    絕六塵之雜染。

    了無陳習故。

    揀六識之僞妄。

    故曰唯一精真。

    蓋是對六說一。

    對雜說精。

    對妄說真。

    其實惟是第八本識。

    非究竟也。

    生滅根元。

    即第八識中所含七識種子。

    以有微細生滅名為根本行陰。

    一切行陰皆依此起故。

    前以動相所覆。

    雖有不見。

    故後文稱為幽隐妄想。

    今以想陰既盡。

    動相已銷。

    顯出七種。

    故雲生滅根元從此披露。

    十方十二類生。

    生生滅滅。

    不出乎此。

    故皆能見。

    且能畢殚其類。

    畢猶罄。

    殚猶盡也。

    各命由緒。

    即是識陰。

    尚為行陰所覆。

    故曰未通。

    同生基。

    仍指七種。

    以是生滅根元。

    十二類生一切行陰莫不由此。

    故雲同生基也。

    猶如野馬者。

    野馬乃田間遊氣。

    春晴伏地可見。

    莊生呼為野馬。

    佛經多雲陽??。

    渴鹿認以為水。

    而實非水也。

    熠熠者。

    光如焰。

    以是七識種故。

    清擾者。

    狀如水。

    以有微細生滅義故。

    為浮根塵究竟樞穴者。

    浮根塵即衆生身也。

    以浮根乃四塵所成故。

    十二類生各各不同。

    轉變之機唯依行陰。

    故為究竟樞穴。

    灌頂雲。

    樞謂門軸。

    穴謂停軸之處。

    開閉轉動之機盡在乎此。

    與彼行陰義相似故。

    此相不盡。

    生死難脫。

    故為行陰區宇。

     二終破顯露妄源。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

    如波瀾滅化為純水名行陰盡。

    是人則能超衆生濁。

    觀其所由幽隐妄想以為其本。

     按定行陰為生滅根元。

    故曰若此清擾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者。

    謂定力轉深。

    生滅根元之性。

    無複清擾熠熠。

    入于元本澄清之際。

    後文所謂湛不搖處是也。

    一澄元習者。

    謂作入元澄。

    猶有無始生滅妄習。

    名為元習。

    若更一澄清。

    則元習亦無。

    唯餘第八識海澄停湛寂。

    故雲如波瀾滅化為純水。

    是蓋以微波喻元習。

    泛瀾喻元性也。

    此相一現。

    則是超出行陰。

    故曰名行陰盡。

    按耳根圓通。

    此當空所空滅。

    (言前于覺所覺空時。

    宛爾有個能空心生。

    所空覺滅。

    仍屬微細流注。

    即是第八識中七種。

    名為生滅根元。

    今于行陰盡時。

    性習都盡。

    故能空與所空而俱滅矣。

    所以不能複真者。

    以猶為識陰所覆故)超衆生濁者。

    本經生濁。

    以想行相織妄成諸趣為體。

    如前雲知見每欲留于世間。

    業運每常遷于國土。

    相織妄成。

    名衆生濁。

    今以想陰先空。

    行陰後除。

    無複相織。

    故能超越。

    超越之後。

    回觀行陰之所由生。

    蓋即第八識中七種。

    幽深隐微。

    生滅妄想。

    故曰幽隐妄想以為其本。

     三中間所現魔相十。

     一于圓元中起計相。

    二于圓常中起計相。

    三于自他中起計相。

    四于分位中起計相。

    五于知見中起計相。

    六于無盡流起計相。

    七于先除滅起計相。

    八于存滅中起計相。

    九于後後無起計相。

    十于後後有起計相。

     初三。

     一标由示墜。

    二分條詳釋。

    三結成外論。

     初。

     阿難當知。

    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

    十類天魔不得其便。

    方得精研窮生類本。

    于本類中生元露者。

    觀彼幽清圓擾動元。

    于圓元中起計度者。

    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當知者。

    警令覺知也。

    已破想陰。

    得正知見。

    故曰是得正知。

    不立知見。

    仍修深止。

    故曰奢摩他中。

    凡能到此地位。

    俱有決定善根丈夫之志。

    故稱諸善男子。

    定慧相資。

    不起十種邪求。

    故曰凝明正心。

    十類天魔無隙可乘。

    故曰不得其便。

    魔事不擾。

    圓通乃可增修。

    故曰方得精研。

    精心研究妙明本體。

    奈為行陰所障。

    故須遍窮。

    先于異生類中。

    究其行陰深本。

    次于本類之中。

    求其生滅根元。

    若生滅之根元露者。

    則是行陰現矣。

    行陰既現。

    不起妄計。

    一味精研。

    自可進破。

    今雲觀彼幽清等。

    乃依行陰而起妄計。

    故緻心魔作孽。

    而堕無因論也。

    言幽清者。

    對前想陰而言。

    謂想陰分别。

    顯而濁。

    行陰任運。

    幽而清故。

    圓擾者。

    為同生基。

    圓含諸動。

    動元者。

    為諸行本。

    是生滅元。

    如是觀察。

    執為勝性。

    故雲起計度者。

    既唯于圓擾動元起計。

    則不擾不動處全無所知。

    以是墜入二無因論。

    正脈雲。

    二無因論。

    乃先世外道修心邪解所立。

    違理背正之惡見。

    今行現之解。

    适與彼同。

    故曰墜入。

    如後車蹈前車之覆轍。

    同堕一坑塹也。

     二分條詳釋二。

     一計本無因。

    二計末無因。

     初。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

    何以故。

    是人既得生機全破。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衆生。

    業流灣環死此生彼。

    隻見衆生輪回其處。

    八萬劫外冥無所觀。

    便作是解。

    此等世間十方衆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文具标徴釋結四意。

    一者句标也。

    是人者即指于圓元中起計度者。

    計此為勝。

    尚不見于識陰。

    何況本覺。

    故曰見本無因。

    謂見此行陰。

    從本已來無有因起故。

    何以句徴。

    是人下釋也。

    生機即是行陰。

    破者。

    即是露義。

    前文所謂生滅根元從此披露是也。

    亦可破字即是披字。

    譯後謄寫誤耳。

    乘于眼根等者。

    謂想盡行現之時。

    更加研究欲窮其本。

    因而眼根清淨。

    獲得八百功德。

    乘此極盡其量。

    見于八萬劫也。

    所有衆生等。

    即八萬劫中所有行陰之境。

    業流者。

    業行遷流。

    灣環者。

    灣轉循環。

    死此生彼者。

    死而在此。

    生而趣彼。

    所謂業運每常遷于國土是也。

    隻見衆生輪回其處者。

    惟見在八萬劫中之處。

    八萬劫外冥無所觀者。

    見性未至極圓。

    分量隻如是耳。

    豈知如來見量。

    豎入三世而無礙。

    橫通十方而無盡乎。

    便作是解等者。

    不知業相成立。

    轉現角分。

    于同分中即有生界相現。

    謬謂八萬劫外無因自有。

    拘舍離等。

    昧為冥谛。

    即同此見。

    由此下結也。

    由此計度。

    不達惟心所現。

    故非正知。

    謬謂八萬劫外無有生界。

    故非遍知。

    立無因論。

    佛道之所不攝。

    故雲堕落外道。

    妄謂佛果菩提亦無有因。

    故曰惑菩提性。

     二計末無因。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

    何以故。

    是人于生既見其根。

    知人生人悟鳥生鳥。

    烏從來黑鹄從來白。

    人天本豎畜生本橫。

    白非洗成黑非染造。

    從八萬劫無複改移。

    今盡此形亦複如是。

    而我本來不見菩提雲何更有成菩提事。

    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

    由此計度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初句标也。

    謂由昔本無因。

    例知今後末亦無因。

    又立此見。

    故雲見末無因。

    何以句徴。

    是人下釋也。

    于生既見其根者。

    謂于衆生窮八萬劫。

    既見其根無因自有故。

    由此執為自然。

    故曰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等。

    此邪知謬悟。

    不信有随緣轉變義也。

    恐有難雲。

    何以知其人還生人鳥還生鳥等。

    故此證雲。

    但見烏從來黑。

    鹄從來白。

    人天本豎。

    畜生本橫。

    從八萬劫無複改移。

    足見其各各自生。

    無有異因。

    以此為例。

    則知我今盡此形命。

    還生于我。

    故雲亦複如是。

    依于是義。

    則知如來教我修因成菩提道是為妄語。

    何以故。

    而我本來不見菩提。

    雲何更有成菩提事。

    此外道破内宗法也。

    既破内宗。

    還欲成立外宗。

    故曰當知今日一切物象從昔已來皆本無因。

    既昔本無因。

    自今而後。

    枝末豈有因乎。

    此以本例末。

    不言可知。

    故謂見末無因。

    從外道等執為自然者。

    即同此見。

    由此下結也。

    破菩提為無有。

    故曰惑菩提性。

    餘俱準前可知。

    分條詳釋竟。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想陰已盡。

    行陰未破。

    兩楹中間。

    首言此類。

    故曰是則名為第一等也。

    立無因論者。

    成立二種無因之義而造彼論。

    灌頂雲。

    于諸見中。

    邪見所攝。

    諸論師中。

    口力論師。

    無因見論等。

    如瑜伽唯識清涼等說。

    于圓元中起計相竟。

     二于圓常中起計相(上科重在元字。

    以初雲于圓元中起計度者。

    次雲生機全破。

    次雲既見其根。

    皆元義也。

    此科重在常字。

    以初雲于圓常中起計度者。

    次雲鹹皆循環。

    次雲鹹皆體恒。

    次雲本來常住。

    次雲成不生滅。

    皆常義也。

    是知圓字是行陰通體。

    以圓含諸動故。

    元常二字是行陰别義。

    以随人所見。

    起計不同故)三。

     一标由示墜。

    二分條詳釋。

    三結成外論。

     初。

     阿難。

    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

     上科雲奢摩中。

    此雲三摩中。

    尤見其定慧相資也。

    凝即是定。

    明即是慧。

    不起邪求。

    名為正心。

    魔不得便。

    則想陰破矣。

    想陰既破。

    欲窮行陰。

    須于十二類生中一類一類究其根元。

    故曰窮生類本。

    行陰既現。

    不起妄計。

    一味精研妙明。

    自可盡破。

    今雲觀彼幽清等。

    乃複依行陰而起遍常之計。

    故緻墜入四遍常論。

     二分條詳釋二。

     一别為分釋。

    二總出其過。

     初四。

     一計二性常。

    二計四性常。

    三計三性常。

    四計一性常。

     初。

     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

    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衆生所有生滅。

    鹹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是人欲窮行陰。

    不欲詳于十二類生一一研究。

    但約心之與境。

    以求行陰之性。

    故曰窮心境性。

    窮至無所觀處。

    則謂二處無因。

    按是人研究既略。

    而依之修習。

    唯知二萬劫中。

    則二萬劫外。

    當冥無所觀矣。

    十方衆生等。

    即二萬劫中現前所知分齊。

    所有生滅。

    兼心與境言之。

    以心境皆屬行陰所遷。

    皆有生滅故。

    然生滅正是無常。

    而彼但見其生滅滅生。

    循環不失。

    遂計心境二性以為是常。

     二計四性常。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

    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衆生所有生滅。

    鹹皆體恒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是人欲窮行陰。

    以逐類研究為過詳。

    以心境研究為過略。

    故唯以内外四大研究。

    究至冥無所見處。

    遂以為行陰之元。

    而又目其為四大之性。

    又以不見其生滅故。

    名為常住。

    按是人研究之功。

    既均于詳略。

    而依之修習。

    能知四萬劫中。

    則四萬劫外。

    便冥無所觀矣。

    十方衆生等。

    即四萬劫中現前所知分齊。

    所有生滅。

    亦兼四大言之。

    以内四大為衆生身根。

    外四大為衆生器界。

    皆為行陰所遷。

    皆有生滅故。

    然生滅正是無常。

    而彼但以四萬劫外體恒不失。

    遂計四大之性以為是常。

    蓋上科以現前循環不失為常。

    似約用言。

    而此科以過去不見生滅為常。

    似約體言。

    此二計不同也。

     三計三性常。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恒故。

    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衆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

    窮不失性計以為常。

     是人已破想陰。

    欲究行陰。

    乃于六根末那執受中一一推求。

    故曰窮盡六根等也。

    不言六識而言六根者。

    以已破想陰。

    六識行相不顯。

    唯覺根性湛然。

    即于六根中求故。

    末那即是七識。

    此雲思量。

    恒審思量故。

    執受即是八識。

    執持根器種子。

    領以為境。

    令生覺受故。

    心意識三字。

    乃重牒上之三法。

    據常途以集起名心。

    集諸種子起現行故。

    指第八識。

    今即以六根中性為心。

    思量名意。

    恒審思量我相随故。

    正對末那。

    了别為識。

    各能了别自分境故。

    常途指前六識。

    今乃以第八為識。

    以是諸識之本。

    故獨得識名。

    言所謂窮盡末那執受者。

    蓋即于此心意識中究其本元由處也。

    要知六根末那。

    尚是八識現起。

    何況其中行陰豈更有元由。

    故知行陰元由。

    惟在第八識中。

    良以第八識中七種。

    即是根本行陰。

    一切行陰皆依此故。

    如是研窮。

    窮至無所覺處。

    不覺生滅。

    便謂性常恒故。

    此謬計過去體常也。

    依于此體。

    更加研究。

    名曰修習。

    功用既深于前。

    自能遠知八萬劫中。

    但見八萬劫中一切衆生生滅滅生。

    便謂循環不失。

    此謬計現在用常也。

    然是人既執過去本來常住。

    又于現在窮不失性。

    遂計心意識中三性俱常。

    蓋上二計常。

    一單約用。

    二單約體。

    此兼約體用。

    又上二。

    一單約現在。

    二單約過去。

    此兼約二際言也。

     四計一性常。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

    生理更無流止運轉。

    生滅想心今已永滅。

    理中自然成不生滅。

    因心所度計以為常。

     既盡想元者。

    謂根本想陰已盡。

    然根本想陰。

    即是第八識中動相。

    動相既銷。

    露出行元。

    呼為生理。

    不知其更有微細流注。

    謬謂更無流止運轉。

    其意蓋以生滅想心今已永滅。

    而行元生理自然成不生滅。

    殊不知行陰正是七種。

    實非真理。

    體是微細流注。

    實非真不生滅。

    不過因其心之所度。

    謬計行性為常。

    所謂似比量而非真比量也。

    正脈雲。

    斯人于想盡行現之後。

    無複窮研之力。

    便計為常。

    比之第一尚為淺劣。

    何況二三。

    故不複立能知劫量。

    度其所知。

    必不逮于二萬劫矣。

    愚謂。

    上三似屬彼之鈍根。

    不能直觀行陰。

    故于心境四大及六根末那執受中漸次推窮。

    因随其功用詳略處中而分所知劫量。

    此一似屬彼之利根。

    直觀行陰。

    無多推求。

    故不立劫量。

    隻為計常。

    則堕外論矣。

    别為分釋竟。

     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常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不達行陰唯心所現。

    則亡正知。

    行陰所覆不見真心。

    則亡遍知。

    邊執見中常見所攝。

    故雲堕落外道。

    執此為常。

    不信别有真常菩提。

    故雲惑菩提性。

    分條詳釋竟。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想陰已盡。

    行陰未破。

    兩楹中間。

    次言此類。

    故曰此則名為第二等也。

    立圓常論者。

    謂成立四種圓常之義。

    而造彼論。

    灌頂雲。

    唯識論邊執見中。

    前際四遍常論。

    具如瑜伽清涼疏明。

    于圓常中起計相竟三于自他中起計相三。

     一标由示墜。

    二分條詳釋。

    三結成外論。

     初。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颠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前二皆雲凝明。

    顯定慧相資。

    此一乃雲堅凝。

    似偏屬于定。

    雖似偏屬于定。

    亦由慧力資發。

    故得定益深而堅且凝也。

    堅而且凝。

    邪求不作。

    故曰正心。

    心既正而魔無由入。

    故不得便。

    窮生類本者。

    謂窮盡衆生十二種類。

    以求行陰之深本也。

    深本既現。

    一味精研妙明。

    自可進破。

    而乃觀彼深本。

    幽而不顯。

    清而不濁。

    但見其常時清擾。

    為諸動之根元。

    既為諸動之根元。

    則自他身心依正等皆依之而建立。

    由此于自他法中起諸妄計。

    墜入四種颠倒見也。

    四種颠倒見中。

    皆有一分無常一分常義。

    合轍雲。

    平等性中。

    本無自他而妄計自他。

    中道了義。

    迥絕二邊而謬執斷常。

    非倒見而何哉。

     二分條詳釋二。

     一别為分釋。

    二總出其過。

     初四。

     一觀自觀他起二計。

    二舍自觀他起二計。

    三舍他觀自起二計。

    四不分自他起二計。

     初。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

    湛然以為究竟神我。

    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

    一切衆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

    則我心性名之為常。

    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不知幽清常擾。

    為諸動元。

    正是根本行陰。

    謬謂妙明真心。

    不出乎此。

    故即依此觀妙明心。

    由觀力故。

    運想此心廣大周遍。

    想久觀成。

    故見此心遍十方界。

    且以清擾不覺。

    妄謂湛然。

    遍即無礙曰神。

    湛即不動曰我。

    自計最勝曰究竟。

    此即外道所計二十五谛中最後一谛也。

    彼謂從冥生覺大。

    覺大生我心。

    我心生五微。

    五微生五大。

    五大生十一根。

    最後立一神我。

    謬計冥性為能生。

    中間二十三法為所生。

    神我為能受用。

    中間二十三法為所受用。

    如彼論雲。

    神我有知。

    能思慮故。

    我以思為性。

    受用大等二十三法。

    蓋是以第八識中所含七識種子為神我也。

    既立神我。

    乃複依神我而起遍常之計。

    故曰從是則計等。

    我遍十方者。

    以有遍界義故。

    凝明不動者。

    以有湛然義故。

    湛然者。

    如水澄成映。

    故計凝明。

    雖水澄成映。

    而不見動相。

    故計不動。

    不動即常義也。

    既遍且常。

    乃為真常。

    此觀我而起常計。

    一切衆生等。

    乃轉依遍常而進觀衆生也。

    我既遍于十方。

    則十方一切衆生。

    皆在我之心中。

    我既凝然不動。

    則一切衆生皆是自生自死。

    此觀生而起無常之計。

    則我心性等。

    乃雙承自他以分結常無常義。

     二舍自觀他起二計。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

    遍觀十方恒沙國土。

    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

    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是人者。

    仍指前人。

    前于自心已知是常。

    故不更觀其心。

    前于他法。

    但知衆生無常。

    國土常否猶未能知。

    故此惟觀國土。

    蓋觀者即運心觀想義也。

    想久觀成。

    實能遍見。

    然所見十方沙土有成有壞。

    彼但見劫壞之處。

    不知壞後有成。

    便名其為究竟無常種性。

    若見劫成暫爾不壞之處。

    不知究竟有壞。

    便名其為究竟真常種性。

    要知界性無二。

    成壞随緣。

    若因有壞而執無常。

    則菩薩灰嚴土之心。

    若因不壞而執真常。

    則凡夫增戀世之志。

    邪見誤人。

    不可不知。

     三舍他觀自起二計。

     三者是人别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

    流轉十方性無移改。

    能令此身即生即滅。

    其不壞性名我性常。

    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此中别觀。

    對上二科應有三義。

    且近對第二。

    謂舍他依報。

    别觀我之正報。

    我之正報。

    有心有身。

    别觀我心等。

    觀心也。

    能令此身等。

    觀身也。

    若對第一。

    即具二義。

    一謂外計我相有三。

    前觀神我遍界。

    是廣大我。

    此則别觀微細我及大小不定我也。

    二者前觀正報是我心及衆生身。

    此則别觀我心及與我身。

    亦舍他唯觀于自也。

    言精細微密者。

    即指根本行陰。

    是七識種故曰精。

    藏于賴耶故曰細。

    若有若無故曰微。

    粗心不見故曰密。

    前文所謂幽隐妄想是也。

    取喻微塵者。

    以微塵為世界種。

    其細無内。

    其體最微。

    倦眼莫睹。

    義相似故。

    若惟約此義。

    即是微細我也。

    依此運用。

    起惑造業。

    流轉十方而性無移改。

    此大小不定我也。

    雖性無移改。

    而業運常遷。

    能令此身刹那變壞。

    故雲即生即滅。

    其不壞性等。

    乃雙承心之與身以分結常無常義。

     四不分自他起二計。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

    行陰常流計為常性。

    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

     所以不分自他者。

    以自方他。

    大率如是。

    故知凡有想陰盡者。

    必見行陰遷流。

    此一定莫易耳。

    行陰常流等。

    亦雙承上二分結常無常義。

    以常流則相續不斷。

    故計為常。

    滅盡則現前無有。

    故計無常。

    别為分釋竟。

     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雖四計不同。

    總不出一分無常一分常義。

    堕落外道者。

    灌頂雲。

    如僧佉論師等。

    智論雲。

    諸法不應執常。

    常即無罪無福。

    無所傷殺。

    亦無施命。

    無縛無解。

    則無涅槃。

    若執無常。

    即是斷滅。

    亦無罪福。

    亦無增損功業因緣。

    果報亦失。

    是皆足以惑菩提性。

    分條詳釋竟。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想盡行現之中。

    三言此類。

    故名第三。

    而言一分者。

    意顯餘有一分為無常論故。

    又偏言一分者。

    二分論中以常為勝。

    顯獨重故。

    灌頂雲。

    唯識論邊執見中所攝。

    清涼雲。

    外道于諸邊執見中。

    有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四種論。

    于自他中起計相竟。

     四于分位中起計相三。

     一标由示墜。

    二分條詳釋。

    三結成外論。

     初。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堅凝正心等同前。

    然幽清常擾。

    既為諸動之元。

    則一切時分方位。

    皆依之而建立。

    由此于時分方位。

    起諸妄計。

    墜入四有邊論。

    按下四計中前二約時分起計。

    後二約方位起計。

    至下自見。

    不言無邊論者。

    以彼計無邊屬自悟境。

    有邊屬他迷境。

    其意蓋為化迷成悟。

    偏重有邊。

     二分條詳釋二。

     一别為分釋。

    二總出其過。

     初四。

     一于心時分起二計。

    二于境時分起二計。

    三于知方位起二計。

    四于見方位起二計。

     初。

     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

    計過未者名為有邊。

    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心計生元等者。

    謂欲窮行陰。

    窮至初生心相。

    遂計為生滅之元。

    自爾已來。

    直至一報終盡。

    中間遷流之甲。

    曾不停息。

    生前盡後。

    曾不見遷流之用。

    不知但是自己心力不及。

    遂計過未無相續用者。

    名為有邊。

    現在有相續之心。

    名為無邊。

    其意蓋欲令人舍過未有邊之心。

    前因後果。

    以并撥無。

    取現在無邊之心。

    果非酬因。

    因不招果。

    依此論者。

    将必舍因緣而堕自然之計矣。

     二于境時分起二計。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衆生。

    八萬劫前寂無聞見。

    無聞見處名為無邊。

    有衆生處名為有邊。

     為窮行陰。

    至八萬劫。

    觀彼以為生滅之元。

    自爾則見衆生生滅滅生。

    至八萬劫前。

    則寂無聞見。

    彼但見無聞見處。

    冥然莫辨。

    邈無涯涘。

    不知惟是自己見聞所不能及。

    遂名其為無邊之性。

    又但見有衆生處。

    生滅滅生。

    宛有分際。

    不知惟是衆生業緣虛妄現起。

    遂名其為有邊之性。

    其意蓋欲令人舍現前有邊之性。

    離于生滅。

    取劫前無邊之性。

    證于真常。

    依此論者。

    将必怖生死而入斷滅之見矣。

     三于知方位起二計。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

    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

    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欲窮行陰。

    遍十二類。

    一倫生死。

    首尾圓照。

    故計我能遍知。

    由遍知故。

    自覺心量遍于一切。

    遂謬稱我得無邊之性。

    豈知夫惟滅與生。

    猶在行陰邊際中乎。

    又見彼一切人。

    現于我知之中。

    我唯知其死此生彼。

    各有方位。

    曾不能知彼之無方位知性。

    以是之故。

    名彼不得無邊之心。

    以設若能得。

    我自能知。

    我既不知。

    而彼但是有邊之性。

    且現見其死此生彼。

    各有方位。

    其為有邊可知。

    豈知夫行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乎。

    作是計者。

    蓋欲令人舍彼有邊之性。

    離于方位。

    取我無邊之性。

    成正遍知。

    依此論者。

    将必違同體而堕增上慢矣。

     四于見方位起二計。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

    一切衆生一身之中計其鹹皆半生半滅。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

    一半無邊。

     窮行陰空者。

    謂想陰既盡。

    覺行陰流。

    以三昧力。

    窮之欲空也。

    以其所見等者。

    謂正在三昧時。

    覺行陰滅。

    出離三昧時。

    覺行陰生。

    不知其是功用未純。

    但以其所見。

    用妄想心路籌度。

    謬謂衆生身中鹹皆半生半滅。

    以一例諸。

    明其世界所有。

    皆一半有邊。

    一半無邊。

    以生時則覺有邊。

    滅時則覺無邊故。

    依此論者。

    将必惑于對生立滅。

    而堕閉目想空見矣。

    别為分釋竟。

     二總出其過。

     由此計度有邊無邊。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四種計度。

    而立有邊無邊。

    數論師等。

    為其伴侶。

    故雲堕落外道。

    菩提以中道為體。

    邊則非中。

    故惑之也。

    分條詳釋竟。

     三結成外論。

     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是則句可知。

    不言無邊。

    如前已明。

    灌頂雲。

    此亦邊邪見攝。

    于分位中起計相竟。

     五于知見中起計相三。

     一标由示墜。

    二分條詳釋。

    三結成外論。

     初。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

    窮生類本。

    觀彼幽清常擾動元。

    于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颠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行陰既為諸動根元。

    而于諸動之中。

    随時随處。

    所知所見不同。

    由此計度。

    墜入四種颠倒之見。

    言不死者。

    資中引婆沙論雲。

    外道計天常住。

    名為不死。

    計不亂答。

    得生彼天。

    若實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