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第九

關燈
京都拈華寺賢宗後學達天通理敬述 嗣法門人(興宗祖旺謄清懷仁祖毓較字) 二四禅天(溫陵曰。

    前明六天。

    雖離塵擾。

    而未能絕欲。

    故通名欲界。

    自此而上。

    明十八天。

    雖離欲染。

    尚有色質。

    故通名色界。

    又通名梵世。

    為已離欲染。

    故亦通号四禅。

    為已離散動故。

    正脈雲。

    前天形雖出動。

    心迹尚交。

    足知此上絕無女人。

    心迹俱離。

    無所交接。

    兼無食睡。

    三欲俱忘。

    稍涉饑倦。

    即入禅定。

    出定則飽滿精明。

    是但以禅悅為食為息已離粗重身心矣。

    略分四重。

    各有本定。

    詳分勝劣。

    則有十八)二。

     一曆明諸天。

    二結屬色界。

     初四。

     一初禅三天。

    二二禅三天。

    三三禅三天。

    四四禅九天。

     初二。

     一别明。

    二總結。

     初三。

     一梵衆天。

    二梵輔天。

    三大梵天。

     初。

     阿難。

    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無有智慧。

    但能執身不行淫欲。

    若行若坐想念俱無。

    愛染不生無留欲界。

    是人應念身為梵侶。

    如是一類名梵衆天。

     世間仍指欲界。

    以色界衆生亦從欲界中修故。

    一切所修心人。

    謂泛指一切所有修行人也。

    言修心者。

    原其本意言之。

    蓋本意原為修心。

    但以不得其法。

    誤入天趣耳。

    禅那。

    此雲靜慮。

    謂由靜而慮。

    修心者。

    首應依之。

    今雲不假者。

    正見其不得法也。

    無有智慧者。

    不能得大開悟。

    從性起修。

    但能執身者。

    唯依事相修習。

    嚴持禁戒。

    初則以執持力。

    不行淫欲。

    但未能無心。

    次則若行若坐。

    想念俱無。

    則并心亦亡。

    後則愛染不生。

    無留欲界。

    則上界因成。

    因成而果自随心。

    故應其離欲之念而身為梵侶。

    已超欲天。

    未及梵輔。

    故稱梵衆。

    正脈雲。

    即梵世庶民也。

     二梵輔天。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

    于諸律儀愛樂随順。

    是人應時能行梵德。

    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蹑前愛染不生。

    無留欲界。

    故曰欲習既除。

    謂欲界淫習既已伏除也。

    蹑前是人應念身為梵侶。

    故曰離欲心現。

    謂離欲淨心已得現前也。

    自是不假執持。

    能合梵律儀則。

    故曰愛樂随順。

    言愛樂者。

    無勉行之苦。

    随順者。

    有安行之樂。

    而梵輔之因成矣。

    因成果遂。

    故曰是人應時能行梵德。

    言應時者。

    顯是本天轉升。

    非同前天。

    離下生上。

    猶待異時也。

    梵行成就。

    即名為德。

    上輔下化。

    即名為行。

    已超梵衆。

    未及大梵。

    故稱梵輔。

    正脈雲。

    既輔化即天臣矣。

     三大梵天。

     身心妙圓威儀無缺。

    清淨禁戒加以明悟。

    是人應時能統梵衆為大梵王。

    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蹑前愛樂随順。

    故曰身心妙圓。

    以愛樂則心無拘。

    随順則身無局。

    無拘無局。

    故以妙圓稱之。

    蹑前能行梵德。

    故曰威儀不缺。

    以既曰能行。

    則行住坐卧之間。

    有威可畏。

    有儀可仰。

    故以不缺稱之。

    威儀尚且不缺。

    禁戒自然清淨。

    至此天則不唯清淨。

    且加以明悟。

    謂知持知犯知開知遮也。

    既能知持知犯。

    知開知遮。

    自能處斷重輕。

    昭示賞罰。

    而成大梵因矣。

    因成果轉。

    故應時能統梵衆。

    位超梵輔。

    故稱為大。

    梵衆所尊。

    故稱為王。

    按初禅覆四天下。

    而梵王自應各有分封。

    今就其德位相等名為一類。

    然既稱為王。

    仍名為天者。

    為揀餘趣。

    如人王。

    亦名為人故。

    别名竟。

     二總結。

     阿難。

    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禅。

     此三稱勝流者。

    以身勝樂勝。

    超下界故。

    一切苦惱。

    指下界粗重極苦。

    依未到定。

    發初禅色時已離此等苦惱。

    況初禅有覺有觀。

    豈更能逼。

    故直曰不能。

    前雲不假禅那。

    故非正修。

    又雲無有智慧。

    故非真三摩地。

    唯于持戒清淨心中。

    欲界諸漏所不能動。

    蓋即以此不動義故。

    名為初禅。

    具有五支功德。

    謂覺觀喜樂一心也。

    九地中名離生喜樂地。

    謂離下界苦惱等諸不善法。

    生初禅喜樂等諸善法故。

    初禅三天竟。

     二二禅三天二。

     一别明。

    二總結。

     初三。

     一少光天。

    二無量光天。

    三光音天。

     初。

     阿難。

    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

    澄心不動寂湛生光。

    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其次梵天者。

    謂其次二禅天。

    本從初禅梵天中來也。

    蓋由梵天中統攝梵人所緻。

    圓滿梵行者。

    統攝既久。

    化他功深。

    而自行益純故。

    澄心不動者。

    梵行既圓。

    淨心力固。

    而禅定益着故。

    禅定益着。

    少光之因成矣。

    因成果就。

    故曰寂湛生光。

    謂寂然不動而湛然澄清。

    内外皎潔而身心光耀也。

    正以其局在身心。

    未及遠映。

    故以少光名之。

     二無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

    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光光相然者。

    謂依于前天。

    定力轉增。

    身光心光。

    展轉相然。

    如以火傳火。

    熾然盛發也。

    既熾然盛發。

    則照耀無盡。

    而無量光之勝因成矣。

    因勝果遷。

    故曰映十方界。

    遍成琉璃。

    謂所依依報。

    亦同正報身心。

    内外明徹而淨無瑕穢故。

    真際曰。

    映十方界者。

    約其定光。

    随所受用。

    東西南北等言之。

    據此則所稱十方界者。

    乃指二禅中之十方界也。

    或指小千亦可。

    以二禅天覆小千界故。

    結名無量光者。

    對前有量言之。

    又前天光明此天能量。

    此天光明前天無能量故。

     三光音天。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

    發化清淨應用無盡。

    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受教者。

    吸取法義。

    施教者。

    執持音聲。

    惟依圓滿光明。

    蓋此天即以圓滿光明成就教體。

    如淨名雲。

    或有佛國。

    以光明而作佛事。

    可以例此。

    按古德引諸經論。

    多言二禅以上。

    無語言法。

    唯資中沇師而說恐未必然。

    又法華亦雲。

    光音及遍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

    悉皆得聞之。

    是知古德所引無語言者。

    但無舌辨之語言。

    以語言由于光發。

    如後雲圓光成音是也。

    發化者。

    依于圓光。

    發宣化理。

    清淨者。

    自然成教。

    無作無為。

    由斯所以應用無盡而為二禅中最勝報矣。

    結名光音者。

    即以其圓光成音言之。

    别明竟。

     二總結。

     阿難。

    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

    雖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禅。

     此三稱勝流者。

    不惟勝于欲界。

    兼複勝于初禅。

    以後後轉勝故。

    一切憂懸。

    指初禅微苦。

    以初禅乍離欲苦。

    恐其複墜。

    憂愁懸挂。

    時時以覺觀拒之。

    今至二禅。

    離欲漸遠。

    恐墜心息。

    故憂懸不逼。

    而入無覺無觀境矣。

    雖無覺無觀。

    依然屬于有漏。

    故亦非正修真三摩地。

    粗漏即初禅中愛。

    雖不能斷。

    而于二禅清淨心中無所由起。

    故曰已伏。

    據此則已超初禅。

    未及三禅。

    故以二禅名之。

    具有四支功德。

    謂内淨喜樂一心也。

    九地中名定生喜樂地。

    以定勝初禅有覺有觀帶憂懸之喜樂。

    生獲二禅無覺無觀純内淨之喜樂故。

    二禅三天竟。

     三三禅三天二。

     一别明。

    二總結。

     初三。

     一少淨天。

    二無量淨天。

    三遍淨天。

     初。

     阿難。

    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

    發成精行通寂滅樂。

    如是一類名少淨天。

     如是天人。

    仍指前之光音。

    蹑前吸持圓光。

    成就教體。

    故雲圓光成音。

    謂圓滿光明。

    成就音聲而為教體也。

    蹑前發化清淨。

    應用無盡。

    故曰披音露妙。

    謂披發音聲。

    顯露化理而成妙用也。

    按初禅離動求靜。

    二禅依靜現動。

    雖依靜現動。

    動時未免違靜。

    發行猶粗。

    今至此天。

    定力轉深。

    動不違靜。

    故曰發成精行。

    據此則動靜雙亡。

    是曰寂滅。

    寂滅之樂。

    妙勝于前。

    但以初入此境。

    故言通耳。

    結名少淨者。

    謂寂滅名淨。

    以境純故。

    乍通名少。

    以量局故。

    又對前名淨。

    對後名少也。

     二無量淨天。

     淨空現前引發無際。

    身心輕安成寂滅樂。

    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

     前天雖通寂滅。

    但以淨境未亡。

    是尚為淨之所局。

    乃有量之淨。

    今至此天。

    定力轉深。

    并淨亦空。

    故曰淨空現前。

    既淨空現前。

    以空引淨。

    淨與空發。

    等太虛而為量。

    故雲引發無際。

    謂以空引發之淨。

    則無際也。

    淨既無際。

    自覺現前身心。

    如太虛之一塵。

    無累無拘。

    故曰輕曰安。

    揀前初通寂滅。

    故雲成也。

    結名無量淨者。

    即約其淨境無際言之。

    又前天淨境此天能量。

    此天淨境前天無能量故。

     三遍淨天。

     世界身心一切圓淨。

    淨德成就。

    勝托現前歸寂滅樂。

    如是一類名遍淨天。

     前天雖淨境無際。

    而依正猶未盡亡。

    以既有身心。

    即有世界故。

    既有身心世界。

    是淨雖無量。

    而未極圓遍。

    今至此天。

    定力轉深。

    乃并諸身心世界。

    泯同一體。

    蕩然無雜。

    故曰一切圓淨。

    淨德者純淨之德。

    既已圓遍。

    故曰成就。

    有漏之樂。

    至此已極。

    自覺殊勝可托。

    故曰勝托現前。

    不知尚屬有漏。

    趣住不舍。

    故雲歸寂滅樂。

    若合前二分勝劣者。

    初則始通。

    如得路。

    次則方成。

    如入門。

    今則已圓。

    如升堂入堂。

    淺深曆然可别。

    結名遍淨者。

    即約其淨境圓遍言之。

    (問。

    欲界六天。

    按三摩文中。

    頗似道場嚴戒。

    按禅那文中。

    頗似二漸刳性。

    自入色界以來。

    曆談至此。

    按三摩中。

    頗似道場定慧。

    按禅那中。

    頗似曆位深修。

    況涅槃亦翻寂滅。

    而結盡亦曰寂滅現前。

    何此之寂滅。

    與彼勝劣天淵。

    請示深故。

    以防錯修。

    答。

    善哉問也。

    愚正欲言。

    按前佛示三摩文雲。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于佛如來妙三摩提。

    不生疲倦。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是知正修之人。

    必先發菩提心。

    依真三昧。

    用不生滅心。

    如巧金師。

    欲祀上帝。

    依善好爐錘。

    用金作器。

    初作即貴。

    作成更為尊器。

    結盡所謂寂滅現前。

    涅槃所以翻為寂滅是也。

    今前雲諸世間人不求常住。

    是不發菩提心也。

    又雲不假禅那。

    無有智慧。

    是不依真三昧也。

    況生天之因始于純想。

    是不以不生滅心而用生滅心也。

    如拙庖人。

    欲飽田夫。

    以破漏釜竈。

    用砂作飯。

    初作原非飯本。

    塵劫隻名熱砂。

    初禅中所謂明悟。

    三禅中所謂寂滅是也。

    識此深故。

    自無錯修。

    問。

    前途既錯。

    如何改修。

    答。

    福愛天中有二岐路。

    若從廣果。

    上曆不還。

    超空窮空。

    二皆不失正果。

    則向修不無少益。

    若無想。

    窮空不歸。

    迷漏便入輪轉。

    則已往俱系徒勞。

    此改修善不善之辨也。

    問。

    此之世界身心。

    一切圓淨。

    與我空法空何别。

    答。

    二空因悟而證。

    二淨由想而伏。

    差之毫厘。

    失之千裡。

    不可不辨)别明竟。

     二總結。

     阿難。

    此三勝流具大随順。

    身心安隐得無量樂。

    雖非正得真三摩地。

    安隐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禅。

     此三勝流。

    又勝于前可知。

    初則始通曰随順。

    如得路無乖違也。

    次則方成曰安隐。

    如入門無險難也。

    三則已圓曰得樂。

    如升堂入室。

    住持常受用也。

    又随順雲大者。

    揀光音發行未精。

    已小随順而非大故。

    安隐曰身心者。

    揀少淨初通寂滅。

    身雖已安而心猶未隐故。

    得樂雲無量者。

    揀無量淨非真無量。

    而樂猶可量故。

    遍淨之樂。

    無能揀者。

    故通揀以非正非真也。

    雖非正非真。

    而世樂已極。

    故曰安隐心中歡喜畢具。

    安隐心即三禅心也。

    初禅二禅。

    離障增勝。

    故曰清淨心。

    三禅得樂增勝。

    故曰安隐心。

    又初禅離欲界苦惱故喜。

    二禅離初禅憂懸故喜。

    至第三禅。

    于彼二喜亦無。

    但見其樂。

    故曰安隐。

    雖但見其樂。

    而安隐心中亦有自谕之歡。

    莫壯之喜。

    要非人所能知。

    故特表其為歡喜畢具。

    顯樂妙也。

    二禅之上。

    四禅之下。

    得三禅名。

    具有五支功德。

    謂舍念智樂一心也。

    九地中名離喜妙樂地。

    以離前二禅對苦對憂粗相易見之浮喜。

    得第三禅自安自隐細相難知之妙樂故。

    三禅三天竟。

     四四禅九天(溫陵曰。

    四禅凡有九。

    天。

    然四禅報境。

    但有三天。

    第四無想乃第三廣果别開。

    此外複有五不還天。

    乃聖賢别修靜慮。

    但以同入舍禅。

    故于舍心同分中立安居處)二。

     一凡外四天。

    二不還五天。

     初二。

     一别明。

    二總結。

     初四。

     一福生天。

    二福愛天。

    三廣果天。

    四無想天。

     初。

     阿難。

    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

    樂非常住久必壞生。

    苦樂二心俱時頓舍。

    粗重相滅淨福性生。

    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複次天人。

    雖指四禅。

    叙因元從三禅中來。

    初禅已離苦惱。

    二禅又離憂懸。

    故雲不逼身心。

    初禅諸漏不動。

    二禅粗漏已伏。

    故曰苦因已盡。

    顯三禅中惟有妙樂及細漏也(上雲勝托現前。

    即是妙樂。

    歸寂滅樂。

    即是細漏)樂非常住等者。

    謂定力轉深。

    又覺三禅之樂。

    亦非常住。

    福業盡時。

    久必壞生。

    由是于離苦住樂二心。

    以并伏除。

    故曰俱時頓舍。

    正以二心俱舍。

    名粗重相滅。

    以二心相待。

    即粗重相故。

    淨福性生者。

    舍心不動。

    即淨福性。

    此定暫發。

    即名為生故。

    結名福生者。

    蓋即以淨福性生為名。

     二福愛天。

     舍心圓融。

    勝解清淨。

    福無遮中得妙随順窮未來際。

    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上雖苦樂二心。

    俱時頓舍。

    未免有能有所。

    是舍心猶有限礙。

    至此天舍定益深。

    能所相忘。

    故曰舍心圓融。

    于此圓融舍心。

    了了分明。

    名曰勝解。

    印持此心。

    不令能所複萌于念。

    名曰清淨。

    福無二句。

    言既舍心圓融。

    無限無礙。

    而所感淨福。

    自應無有遮限。

    據此則較勝于前。

    淨福方生明矣。

    言既勝解清淨。

    自應于此無遮福中。

    不住不着。

    故曰得妙随順。

    妙善也。

    謂于後廣果。

    已能善巧随順修習故也。

    窮未來際者。

    謂窮究舍心。

    未來至何邊際。

    非是工夫能窮至盡未來際。

    不可以辭害意耳。

    又此天正果。

    惟是淨福無遮。

    而得妙随順。

    又是廣果方便。

    若窮未來際。

    更是無想方便。

    所以下言此天有二岐路也。

    結名福愛者。

    有二義。

    一淨福無遮。

    可愛樂故。

    二已得淨福無遮。

    福愛廣果勝妙故。

     三廣果天。

     阿難。

    從是天中有二岐路。

     ○若于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

    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初總标二岐。

    從是天中者。

    謂從是福愛天中。

    有二岐路者。

    謂上去之路有二岐也。

     ○若于下先明廣果。

    若于先心者。

    先心即指前天圓融舍心。

    勝解清淨。

    故雲無量淨光。

    以勝解即是智慧光故。

    福德圓明者。

    謂清淨福德。

    圓滿明淨。

    即前福無遮義。

    修之一字。

    即前得妙随順。

    此蹑前天為此天之因。

    證之一字。

    乃是此天之果。

    謂深證舍禅。

    淨福益勝故。

    (問。

    淨福勝前其相雲何。

    答。

    前天如寶月離雲。

    初得圓滿明淨。

    此天如寒光無際。

    萬方一時俱照。

    蓋前方備體。

    此則顯用也)愛樂此福名曰而住。

    豈知非是無為。

    終有輪轉。

    福業既盡。

    從此便墜。

    譬如登山。

    已到絕頂。

    無久住理。

    若無乘虛之力。

    自應就道而下。

    前功盡廢。

    殊可憐愍。

    結名廣果者。

    清涼雲。

    異生善果。

    此最廣故。

    所有功德。

    勝下天故。

     四無想天。

     若于先心雙厭苦樂。

    精研舍心相續不斷。

    圓窮舍道身心俱滅。

    心慮灰凝經五百劫。

    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

    初半劫滅後半劫生。

    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若于先心者。

    先心二字。

    與前科不同。

    前科惟蹑福愛。

    此則兼蹑福生。

    以福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

    故雲雙厭苦樂。

    福愛福無遮中得妙随順。

    故雲精研舍心。

    謂修習舍定也。

    修習舍定。

    勤勇無間。

    故曰相續不斷。

    不欲修證而住。

    故雲圓窮舍道。

    謂必欲窮究舍心未來至何邊際。

    福愛天中所謂窮未來際是也。

    舍而雲道者。

    蓋即以舍心為涅槃道故。

    然既圓窮舍道。

    必須先伏五識。

    故曰身心俱滅。

    身心者。

    身家之心。

    意含前五識。

    以眼耳鼻舌皆屬身分故。

    五識既眠。

    外緣不行。

    六識未伏。

    内心猶動。

    于是進伏六識。

    令其緣慮不動。

    故曰心慮灰凝。

    灰滅也。

    凝不動也。

    然雖曰灰曰凝。

    但如蟄蟲冰魚。

    非是真斷。

    以細想猶存故。

    此即無想之果。

    而言經五百劫者。

    定力攝持。

    經如許時。

    報形不壞故。

    五百劫後。

    依舊輪轉。

    故次下即出其輪轉之故。

    生滅為因者。

    強制識心。

    令其灰凝。

    是不知妄本而錯修也。

    不能發明不生滅性者。

    迷失根性。

    違遠圓通。

    是不知真本而亂習也。

    錯亂修習。

    由此所以不出輪回。

    初半劫滅者。

    謂初生此天。

    宿定暫壞。

    半劫漸滅想心。

    宿定乃成故。

    後半劫生者。

    謂後将報終。

    現定未失。

    半劫漸生想心。

    現定仍壞故。

    既有成有壞。

    雖中經四百九十九劫不過如重睡人。

    眠熟床枕。

    至若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彼又烏能知哉。

    結名無想天者。

    謂依于舍禅。

    滅除前六識心心所法。

    令不現行。

    想滅為首故。

    别明竟。

     二總結。

     阿難。

    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

    雖非無為真不動地。

    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禅。

     俱稱勝流者。

    并超下地故。

    一切世間。

    通指欲界已來。

    以至第三禅也。

    欲界苦樂俱粗。

    初禅二禅苦樂漸細。

    率皆苦樂相間。

    至三禅則純樂無苦。

    四禅則樂亦不受。

    故曰諸苦樂境所不能動。

    如石壓草。

    似冰夾魚。

    故非無為真不動地。

    又不動有四。

    一四禅不動。

    二小乘不動。

    三大乘權教不動。

    四一乘實教不動。

    今雲非無為者。

    通揀後三。

    以小乘有三無為。

    大乘權教有六無為。

    一乘實教有一無為。

    皆有不動義故。

    而雲非真不動者。

    唯揀後一。

    以前二雖是無為。

    猶是似不動。

    非真不動故。

    是知四禅舍定。

    強伏粗識。

    正是有為。

    縱許不動。

    尚不及于小乘。

    況夫大乘及于一乘。

    名同義别。

    不可不辨。

    有所得心。

    即修習四禅心也。

    計為真實。

    期其必得。

    名有所得。

    正顯其是有為心故。

    功用純熟。

    不假免強。

    任運伏識。

    任運成定。

    正顯其有不動義故。

    居三禅上。

    名為四禅。

    而有四支功德。

    謂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一心也。

    九地中名舍念清淨地。

    謂舍三禅樂。

    不生悔心。

    念四禅清淨。

    作證住故。

    正脈雲。

    初禅共戒。

    戒德增上。

    二禅喜俱。

    光明增上。

    三禅樂俱。

    淨樂增上。

    四禅舍俱。

    于中前三天福德增上。

    後一天舍定增上。

    此其别也。

    凡外四天竟。

     二不還五天(俱舍雲。

    雜修靜慮有五品不同。

    故生五淨居天。

    雜修者。

    初起無漏。

    次起有漏。

    後起無漏。

    以有漏無漏間雜而修故。

    淨慮者。

    定慧均等之謂。

    五品者。

    下中上上勝上極也。

    問。

    何故雜修靜慮。

    答。

    為生淨居天故。

    為受現法樂故。

    為遮思煩惱故。

    問。

    以何義故名為淨居。

    答。

    離欲聖人。

    以聖道水。

    濯煩惱垢。

    故名為淨。

    淨身所止。

    故名淨居。

    或住于此。

    窮生死邊。

    如還債盡。

    故名為淨。

    淨者所住。

    故名淨居。

    或此無異生雜。

    純聖所止。

    故名淨居。

    今雲不還者。

    的指三果人住故)三。

     一出由标居。

    二指果顯異。

    三結示勝妙初。

     阿難。

    此中複有五不還天。

    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

    苦樂雙亡下無蔔居。

    故于舍心衆同分中安立居處。

     此中者。

    即指四禅天中。

    複有者。

    除前複有五天。

    俱以不還稱者。

    謂已生此天。

    不複還來欲界生故。

    下界即指欲界。

    習氣即指思惑。

    與生俱生。

    故以習氣名之。

    習氣難除。

    分九品斷。

    斷前六品盡。

    證二果。

    後三品盡。

    證三果。

    共潤七番生死。

    謂七生天上。

    七返人間。

    方乃斷盡。

    所謂獨也二。

    共也二。

    獨也一。

    共也一。

    獨也半。

    共也半也。

    俱時滅盡者。

    謂俱于欲界時滅盡。

    顯欲界中無潤生惑矣。

    苦樂雙亡者。

    謂于初禅二禅。

    苦樂相間。

    及三禅純樂。

    以并俱亡。

    以于那含向中。

    七生天上時。

    色界初三地思。

    先以斷盡。

    而初二三禅。

    亦無潤生惑矣。

    既于下地。

    都無潤生之惑。

    縱拟再生。

    無因可托。

    故雲下無蔔居。

    蔔拟占也。

    既下無蔔居。

    宜生四禅。

    且苦樂雙亡。

    進契舍心。

    故于舍心衆同分中安立居處。

    然安立雖在同分。

    而雜修靜慮應另有别業之境。

    觀後文四禅四王。

    獨有欽聞等。

    已可見矣。

     二指果顯異五。

     一無煩天。

    二無熱天。

    三善見天。

    四善現天。

    五色究竟天。

     初。

     阿難。

    苦樂兩滅鬥心不交。

    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此天于雜修五品中應屬下品。

    出由中言苦樂雙亡。

    此雲苦樂兩滅。

    兩滅即雙亡義也。

    鬥心即能滅之心。

    滅苦滅樂。

    二心相勝。

    有鬥義故。

    并此亦無。

    故曰不交。

    謂不交鬥也。

    熏蒸燥熱曰煩。

    如火被覆。

    不得發洩之象。

    設有鬥心。

    不得發洩。

    其狀如之。

    然亦不交。

    故以無煩名之。

     二無熱天。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

    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此天于雜修五品中。

    應屬中品。

    鬥心發動曰機。

    收攝不交曰括。

    唯餘一念。

    故曰獨行。

    研交無地者。

    言一念若存。

    雖曰不交。

    終有交時。

    則一念正相交之地也。

    若更以雜修靜慮。

    研究此念了不可得。

    則不唯無交。

    即欲交亦無地矣。

    煨熥遺暖曰熱。

    如火已除。

    爐尚可炙之象。

    鬥機已括。

    一念獨行。

    其狀如之。

    今既研交無地。

    是一念亦不可得。

    故以無熱為名。

    三善見天。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

    更無塵象一切沉垢。

    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此天于雜修五品中應屬上品。

    前天研交無地。

    定深慧明。

    至此天天眼頓發。

    故得十方世界妙見圓澄。

    正脈雲。

    十方世界。

    即指一大千量也。

    灌頂雲。

    報與四禅同分。

    天眼亦同四禅。

    見通大千總相。

    愚謂此是定發。

    恐非四禅報得所及。

    觀下妙之一字可見。

    言妙見者。

    天眼勝妙。

    逾四禅也。

    圓澄者。

    圓遍澄凝。

    用益周而體益淨故。

    塵象即是外境。

    沉垢即是内影。

    言更無者。

    謂外境不能礙其圓。

    内影不能擾其澄也。

    用周體淨。

    澄圓無礙。

    故以善見名之。

     四善現天。

     精見現前陶鑄無礙。

    如是一類名善現天。

     此天于雜修五品中應屬上勝品。

    前天妙見圓澄。

    用周體淨。

    故曰精見現前。

    謂精妙之見。

    已現前也。

    至此天則陶鑄無礙。

    謂随其所見。

    遍現神足。

    成就化機。

    如陶師之範土為瓦。

    鑄匠之模金作像。

    心之所至。

    手之所到。

    任運成就。

    得自在故。

    結名善現者。

    即取其神足無礙之義。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

    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此天于雜修五品中應屬上極品。

    上二天天眼神足。

    雖皆于境無礙。

    但由通力所得。

    境實未空。

    至此天乃以析觀而究竟之。

    幾微也。

    言究竟者。

    謂修此觀時。

    初以假想。

    析三千界地為七分。

    次以七分。

    分分轉析為七。

    如是展轉分析。

    名曰究竟。

    至于微塵名曰群幾。

    群幾猶衆微也。

    雖至衆微。

    猶有微礙。

    其次又以七分分之。

    則成極微。

    若更析極微。

    則成鄰虛。

    名為窮諸色性。

    以色相體性。

    至此盡故。

    若更析鄰虛。

    則實空性。

    故曰窮色性性。

    上性字指色體。

    下性字指空體。

    謂窮盡色性。

    至于虛空性也。

    又色依空現。

    空性即色性之性故。

    至此雖身相未泯。

    而境界全空。

    故雲入無邊際。

    無邊際謂空處邊際也。

    空處邊際。

    即是色界極頂。

    故以色。

    究竟名之。

    俱舍雲。

    從此向上。

    無複所居。

    此處最高。

    名色究竟。

    約本經亦可言于諸色性。

    究竟窮研。

    以因立果名也。

    總上指果顯異竟。

     三結示勝妙。

     阿難。

    此不還天。

    彼諸四禅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

     ○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

    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初正以結示。

    此不還天。

    總指上之五天。

    彼諸四禅。

    總指前之四地。

    四位天王者。

    初禅大梵。

    二禅光音。

    三禅遍淨。

    四禅廣果也。

    按唯識論。

    二禅以上。

    不分王臣。

    今通稱天王者。

    以王有三義。

    一統攝義。

    統攝梵衆及梵輔故。

    大梵是也。

    二自在義。

    于本天中得自在故。

    光音遍淨是也。

    三尊勝義。

    于諸天中最尊勝故。

    廣果是也。

    初一如世主稱人王。

    實有君臣。

    次二如菩薩名藥王。

    後一如世尊号法王。

    不必定以君臣論也。

    若取舍心同分。

    則彼諸四禅。

    亦可别指第四。

    而四位天王。

    即指凡三外一。

    首二自在。

    廣果尊。

    無想勝。

    皆可以王稱故。

    獨有欽聞不能知見者。

    略有三異。

    一惑有伏斷異。

    謂四禅伏惑。

    不還斷惑。

    二禅分染淨異。

    謂四禅有漏。

    不還無漏。

    三位别凡聖異。

    謂四禅為凡。

    不還為聖。

    彼此懸隔。

    故唯欽仰其德。

    聞稱其名。

    至于依正受用。

    不惟不知。

    亦複不見。

    其勝妙之義已自可見。

     ○如今下取例顯明。

    世間為衆生同分。

    例第四禅為舍心同分。

    (于上二義中。

    此取後義。

    若取前義。

    應雲例四禅為色天同分)曠野無人。

    深山絕域。

    皆羅漢别境。

    故雲聖道場地。

    雖屬羅漢别境。

    亦在世間之内。

    例不還為三果别業。

    亦在舍心同分中故。

    羅漢住持者。

    如入大乘論雲。

    賓頭盧等十六羅漢。

    散在諸山海中。

    例三果聖人。

    雜修五品靜慮。

    寄居五不還中。

    世間粗人者。

    無出世心及細妙行。

    例四禅四王。

    無斷惑心。

    不修無漏禅定。

    所不能見者。

    聖凡相隔。

    例四王之與不還。

    獨有欽聞不能知見。

    以能例所。

    而勝妙之義。

    益為顯明。

    曆明諸天竟。

     二結屬色界。

     阿難。

    是十八天。

    獨行無交。

    未盡形累。

    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獨行者。

    絕配偶。

    無交者。

    離情欲。

    顯已超欲界。

    未盡形。

    有色質。

    未盡累。

    餘上思。

    顯不及空處。

    自此已還者。

    從不還至梵衆。

    該兩楹中間天也。

    名為色界者。

    業果色定果色二俱有故。

    通結四禅天竟。

     三四空天(四皆言空者。

    無業果色故)二。

     一頓超四空。

    二漸窮四空。

     初。

     複次阿難。

    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複有二種岐路。

     ○若于舍心發明智慧。

    慧光圓通便出塵界。

    成阿羅漢。

    入菩薩乘。

    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初總标二岐。

    從是有頂。

    即指色究竟天。

    以其居有色頂。

    故名有頂。

    上鄰空界。

    故曰色邊際中。

    有二岐路者。

    上進之路有二岐也。

    良以福愛天中。

    有二岐路。

    一廣果。

    二無想。

    廣果天中。

    複有住與不住。

    若作證而住。

    則報盡仍墜。

    若不作證。

    則雜修靜慮以入五不還天。

    五不還天。

    複分利鈍。

    利者于無煩天中。

    斷四禅思。

    無熱以至究竟。

    斷四空思。

    從究竟天。

    則頓超四空而證阿羅漢果。

    以根利故。

    回心修大。

    此一岐也。

    若鈍根者。

    于五不還中。

    惟斷四禅殘思。

    尚餘三十六思。

    須待四空中斷。

    于是從色究竟。

    漸窮四空斷四地思。

    成阿羅漢。

    以根鈍故。

    不知回心。

    此又一岐也。

    故曰從是複有二種岐路。

     ○若于下先明頓超。

    舍心仍指四禅。

    四禅苦樂雙亡。

    名為舍心。

    發明三句乃指無煩等五天。

    無煩鬥心不交。

    無熱研交無地。

    是智慧漸發。

    善見妙見圓澄。

    是智慧始明。

    善現陶鑄無礙。

    是慧光始圓。

    色究竟窮色性性。

    是慧光始通。

    已盡空界三十六思。

    上地無潤生之惑。

    故自此便出塵界。

    離分段生。

    證偏空理。

    故曰成阿羅漢。

    不以小果為足。

    進修大因。

    故雲入菩薩乘。

    既已入菩薩乘。

    則是回小乘心。

    向大乘果。

    但據迹猶在聲聞。

    故仍稱羅漢。

    而以大字揀之。

     二漸窮四空。

     (初厭色依空名空處。

    二厭空依識名識處。

    二色空識滅。

    而依識性。

    名無所有處。

    四滅窮識性。

    不得真滅。

    名非非想處。

    有定果色無業果色。

    故亦名無色界也。

    此複有二。

    一從福愛分岐。

    由廣果而轉入不還。

    由不還而漸窮。

    二從福愛分岐。

    不由廣果。

    緣無想而直入。

    漸窮如夷路而長。

    直入如險路而近。

    今約漸窮者言之。

    無想直入。

    至後總結自見)二。

     一别明四天。

    二總結兩類。

     初四。

     一空無邊處天。

    二識無邊處天。

    三無所有處天。

    四非非想處天。

     初。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

    覺身為礙銷礙入空。

    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若在舍心。

    遠指福愛言之。

    言福愛雖舍心圓融。

    勝解清淨。

    依然未出舍心。

    故雲在也。

    舍厭成就者。

    謂依此舍厭之心。

    成就廣果乃至色究竟天諸勝報也。

    色究竟天。

    雖已窮色性性。

    入無邊際。

    其奈未盡形累。

    故猶自覺身為礙。

    銷礙入空者。

    華嚴雲。

    超一切色想。

    滅有對想。

    不念種種想。

    入無邊虛空。

    住虛空無邊處(清涼釋雲。

    超色想者。

    超可見有對色。

    謂眼所見色。

    滅有對想者。

    耳鼻舌身和合想滅故。

    此滅不可見有對色。

    謂耳等四根。

    所對聲等四塵。

    不念種種想者。

    不念意識和合想故。

    意識分别一切法。

    故說名種種。

    此滅不可見無對色。

    謂意所緣法。

    入無邊虛空者。

    三色想絕。

    則入空理。

    廓爾無邊。

    智論義亦同此。

    但文有少異耳)然此固是銷礙入空。

    乃泛約一切修空定者言之。

    今此既從色究竟來。

    似不必更銷外色。

    以彼業已窮色性性。

    入無邊際。

    唯覺有身為礙。

    若銷礙者。

    隻須仍用析觀。

    分析此身以至于無。

    則是入空。

    況前既能以此空界。

    今仍以此空身。

    豈不更易。

    蓋同一空處。

    而修法不同。

    勿拘泥也。

    名為空處者。

    以身界俱空。

    惟覺虛空無邊。

    為識所依。

    所謂厭色依空是也。

     二識無邊處天。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

    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于末那半分微細。

    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有頂已銷界礙。

    空處又銷身礙。

    故雲諸礙既銷。

    顯唯有空存也。

    今以緣空無邊。

    令心散漫。

    乃作意欲忘。

    久久定成。

    并前無礙之無(無字宜作空字)亦複俱滅。

    顯惟有識存也。

    其中者。

    即指所存識中唯留賴耶等。

    顯六識已滅也。

    言六識乃托塵似有。

    離塵實無。

    今既色空俱滅。

    六識無托。

    已與之而滅故。

    阿賴耶識但是帶言。

    其意為顯末那。

    言末那以賴耶為體。

    唯有賴耶。

    方能保全。

    今所留者。

    乃阿賴耶識所保全之末那。

    而又言半分微細者。

    以末那外緣六識。

    行相粗顯。

    内緣八識。

    行相微細。

    今六識既滅。

    則外緣六識半分之粗顯者已滅。

    故所留者。

    唯内緣八識半分之微細者也。

    是知此之識定。

    唯以末那為能緣心。

    賴耶為所緣境耳。

    按古德半分微細之解。

    種種異說。

    各有所據。

    今則唯據本經。

    不必強同。

    一音異解。

    亦不必辨。

    名為識處者。

    色空俱滅。

    唯覺識心無邊。

    所謂厭空依識是也。

     三無所有處天。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

    十方寂然迥無攸往。

    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空處亡色。

    識處亡空。

    故曰空色既亡。

    顯唯有識也。

    識心都滅者。

    不唯六識及末那粗分不行。

    乃并彼末那細分亦複俱滅。

    以前天唯留末那細分。

    今複厭其恒審思量。

    作意欲滅。

    久久定成。

    思量都盡。

    顯唯有賴耶獨存。

    但賴耶無有分别。

    唯覺十方寂然。

    杳杳冥冥。

    向去不知是何境界。

    故曰迥無攸往。

    攸猶所也。

    合轍雲。

    老莊呼為混成。

    外道執為冥谛。

    盡在于此。

    名無所有處者。

    色亡空亡。

    末那亦亡。

    唯存賴耶無分别性。

    故無所有。

    所謂色空識滅而依識性是也。

     四非非想處天。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

    于無盡中發宣盡性。

    如存不存。

    若盡非盡。

    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識性即指賴耶。

    性者根本義。

    以賴耶為諸識本故。

    楞伽雲。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是知空處亡色。

    識處亡空。

    略似于境界風息。

    無所有處。

    識心都盡。

    略似于識浪不騰。

    但以法執俱在。

    我執暫伏。

    唯以滅定窮研。

    如入室避風。

    似引水觀浪。

    風實不息而浪猶正躍。

    所以不見本識。

    唯覺十方寂然。

    迥無攸往。

    今雲識性不動者。

    言寂無攸往。

    正是識性不動之境。

    藏海常住之源。

    奈為二執所障。

    不能薦取。

    亦唯略似而已。

    錯亂修習。

    不可不辨。

    以滅窮研者。

    因不能于識性不動處。

    薦取藏海常住。

    仍複以滅定窮研。

    欲滅本識。

    識實不滅。

    唯覺滅定益深。

    是為于無盡中發宣盡性。

    其猶患目羞明。

    以障覆燈。

    燈實不滅。

    惟見障外無明。

    是非非想因成矣。

    識實不滅。

    而為滅定所障。

    故如存不存。

    雖為滅定所障。

    而識實不滅。

    故若盡非盡。

    是非非想果現矣。

    名為非想非非想處者。

    如障覆燈。

    障外不見。

    以障外不見。

    故作非想。

    以滅障識。

    亦複如是。

    如障微開。

    燈明微露。

    以燈明微露。

    故作非非想。

    滅定稍虧。

    亦複如是。

    所謂滅窮識性。

    不得真滅是也。

    别明四天竟。

     二總結兩類。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

     ○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初總結非真。

    此等者。

    總指四空天也。

    正脈雲。

    初天窮色令銷。

    二天窮空令無。

    三天窮識令滅。

    四天窮性令盡。

    前二窮境。

    後二窮心。

    欲令心境雙空。

    故總為窮空。

    不盡空理者。

    有二義。

    一不達法空。

    下文聖道窮者是也。

    二我空未極。

    下文外道窮者是也。

     ○從不下依來分岐。

    即分為二。

    初超輪一類。

    謂始從福愛分岐。

    由廣果而入不還。

    由不還而漸窮四空。

    今略其遠因。

    故唯言從不還天。

    初果即入聖流。

    今約三果。

    故曰聖道窮者。

    以根鈍故。

    不還天中。

    唯斷四禅殘思。

    今于四空天中。

    以窮空力漸斷三十六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