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第九

關燈
證我空理。

    成阿羅漢。

    而名不回心者。

    蓋以其沉空滞寂。

    不思度生。

    對前頓超一類。

    名為鈍也。

     ○若從下入輪一類。

    謂始自福愛分岐。

    不由廣果。

    便入無想。

    非正道故。

    名為諸外道天。

    此複有二。

    一非果計果。

    報盡便入輪轉。

    二不自作證。

    窮空直入空界。

    以于無想天中。

    身心俱滅。

    心慮灰凝。

    其奈初半劫滅。

    後半劫生。

    滅時似無。

    生時還有。

    以還有故。

    厭離無想。

    修空界定。

    直入空處。

    以至非非想處。

    作證而住。

    故曰不歸。

    但以迷于有漏。

    不知斷惑。

    無聞聖道。

    不求真證。

    斷證既無。

    定壞還堕。

    故雲便入輪轉。

    所謂饒經八萬劫。

    終竟落空亡也。

    然此以上四天。

    經論異說。

    諸家廣引。

    多約不論何界何人。

    但修何定。

    即得何果。

    今既皆順序而談。

    承前起後。

    與諸家所引。

    不得全同。

    故今疏唯就本經解釋。

    不能一一附會諸說。

    蓋恐多岐亡羊。

    賜覽高賢。

    幸垂原諒。

    通結以前别分勝劣竟。

     二總斥迷淪三。

     一依空界結顯前天。

    二即空界結顯後無。

    三出迷真斥以妄淪。

     初。

     阿難。

    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

    答盡入輪。

     ○彼之天王即是菩薩遊三摩提。

    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

     初天人入輪。

    是諸天上者。

    指空天以上。

    所說色界及欲界天也。

    上字宜作前字。

    因譯字少混。

    遂緻古德欲将此科移于下科之後。

    各各天人者。

    指二界天民。

    則是凡夫者。

    除不還天。

    以不還是聖人天故。

    業果酬答者。

    以既是凡夫。

    則是有漏業果。

    縱獲勝福。

    不過酬答前因。

    天福受盡。

    還生人間。

    故曰答盡入輪。

    如永嘉所喻仰箭射空勢盡還墜是也。

     ○彼之下天王向聖。

    彼之天王者。

    即指四禅四王。

    六欲六王。

    即是菩薩者。

    除不還天。

    猶屬小聖故。

    又即是菩薩者。

    按華嚴仁王璎珞等經。

    皆有菩薩寄報天王。

    然亦随教各别。

    似皆不合本經。

    今按本經。

    既雲遊三摩提。

    應是已得圓通。

    遊戲于三摩境者。

    講者即當以本經聖位配之。

    謂幹慧菩薩。

    寄報四王。

    為接人間衆生。

    于欲令輕也。

    十信寄報五欲。

    為接四王衆生。

    于欲漸離也。

    十住寄報初禅。

    為接六欲衆生。

    于欲永斷也。

    十行寄報二禅。

    為接初禅衆生。

    令離覺觀也。

    十向寄報三禅。

    為接二禅衆生。

    令離喜樂也。

    十地寄報四禅。

    為接三禅衆生。

    令舍妙樂也。

    不言加行寄報者。

    諸經多不開故。

    或前二随十向寄報。

    後二随十地寄報亦可。

    問。

    四禅既屬有漏。

    豈無接者。

    答。

    等覺位接。

    寄報應在色究竟天。

    但本經色究竟天。

    不顯有王。

    按别經亦有摩醯首羅天王。

    說寄亦可。

    漸次增進者。

    接物利生。

    或就己德。

    行漸增而位漸進故。

    回向聖倫者。

    回寄報因。

    向菩提果。

    以是悟後之修。

    行行位位。

    皆不離菩提心故。

    既不離菩提之心。

    則行行位位。

    皆為所修行路也(問。

    前雲五不還天。

    天王獨有欽聞。

    不能知見。

    今何言其即是菩薩。

    答。

    前據迹論。

    此約本說。

    不可為難)。

     二即空界結顯後無(按前欲界色界。

    最後皆有結屬之文。

    空界之後。

    暫結兩類。

    至此方以結屬者。

    為顯向後無天。

    觀文言逮終可見)。

     阿難。

    是四空天身心滅盡。

    定性現前無業果色。

    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即就空界而言。

    故曰是四空天。

    身心滅盡者。

    謂空處滅身。

    識處猶有心在。

    至無所有處。

    非非想處。

    則并彼所執以為自心者。

    亦複俱滅。

    若論識性。

    本不可滅。

    但非彼所能知。

    彼惟定伏。

    自覺為滅耳。

    定性現前者。

    謂深定之體現前。

    能發定果色故(謂定中現起微細身境。

    自在受用。

    顯揚論中。

    所謂定自在所生色者是也)無業果色者。

    謂業報所感粗顯身境。

    不複更有。

    以不同前之諸天。

    兼有雜修業故。

    從此二句。

    雖是結屬。

    寓有顯後無天之意。

    逮及也。

    終盡也。

    謂從此空天。

    天及于盡也。

    雖尚存天名。

    而無色可見。

    故以無色名之。

     三出迷真斥以妄淪。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

    積妄發生妄有三界。

    中間妄随七趣沉溺。

    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此皆二字。

    統該三界諸天。

    妙覺明心。

    指本覺言。

    本無識心分别曰妙。

    本無色空頑冥曰覺。

    本無欲塵蒙蔽曰明。

    此顯本覺心中無三界也。

    一念妄動。

    遂成晦昧。

    名曰不了。

    由不了故。

    從迷生迷。

    故曰積妄。

    由積妄故。

    業轉現三。

    次第而起。

    名曰發生。

    由發生故。

    遂于無同異中。

    見同見異。

    故曰妄有三界。

    (無同異。

    即業相。

    見即轉相。

    異即世界。

    同即虛空。

    此二皆屬現相。

    該三界也)中間者。

    即指三界中間。

    妄随者。

    虛妄随順。

    謂認為實有。

    取着造業也。

    取着造業。

    今感天趣。

    展轉趣于餘趣。

    故曰七趣沉溺。

    問。

    今論天趣。

    何言七趣沉溺。

    答。

    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補特伽羅。

    此雲數取趣。

    謂天報已盡。

    于中有身。

    數數取着。

    趣于餘趣故。

    各從其類者。

    謂無始業種。

    眠伏藏識。

    次第而發。

    若修羅業發。

    則從修羅一類。

    若人道業發。

    則從人道一類。

    乃至若地獄業發。

    則從地獄一類也。

    (問。

    若爾則天福獨不可修耶。

    答若悟而後修。

    不複妄随。

    則天福即聖道之階梯。

    如前所謂漸次增進。

    回向聖倫者是也。

    若不悟而修。

    不達妄有。

    則天樂即苦趣之前導。

    如前所謂業果酬答。

    答盡入輪者是也。

    汝正不必問天福之可修與不可修。

    隻須問汝心之能悟與不能悟。

    觀文中曰妄有。

    曰妄随。

    曰七趣。

    曰沉溺。

    其警惕之意。

    亦深切矣)總結天趣竟七修羅二。

     一總标種類。

    二别分勝劣。

     初。

     複次阿難。

    是三界中複有四種阿修羅類。

     按諸經論。

    修羅所居。

    似唯局在欲界。

    今言三界中者。

    以是同分境故。

    如下雲乘通入空。

    又雲能與梵王帝釋争權。

    則知三界之中。

    皆有修羅同分地也。

    四種者。

    種族有四。

    以胎卵濕化不同故。

    雖種族有四而同名修羅。

    以性多瞋。

    行多妒。

    性行多相類故。

    清涼疏雲。

    阿修羅。

    阿素洛。

    梵音楚夏耳。

    瑜伽論譯為非天。

    古德釋雲。

    有天福。

    無天德故。

    舊翻無端正。

    長阿含雲。

    修羅生女端正。

    生男多醜。

    從男彰名。

    什曰。

    秦言不飲酒。

    雜寶藏雲。

    妒天飲酒。

    采華醞釀。

    瞋無和氣不成。

    終不得飲。

     二别分勝劣四。

     一卵生鬼攝。

    二胎生人攝。

    三化生天攝。

    四濕生畜攝。

     初(微劣)。

     若于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

    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若于鬼道者。

    謂前因從鬼道中來。

    來非無因。

    故雲以護法力。

    謂彼以善願心。

    護經護咒護戒。

    或受佛遺囑。

    護持修法行道之人。

    皆得以護法稱之。

    由此善業力故。

    出于鬼倫。

    來入修羅道中。

    則福勝于鬼矣。

    鬼道即具五通。

    加以護法為因。

    果中益勝。

    故能乘通入空。

    故知空界中有其同分地也。

    鬼多浮想。

    故轉報仍從卵生。

    神通類鬼。

    雖改形猶屬鬼攝。

    此類雖不言住處。

    以義推之。

    應與鬼鄰。

    如婆沙雲。

    妙高山中。

    空缺之處。

    如覆寶器。

    修羅所住。

    如堅手天等。

    (三界安立圖說雲。

    自須彌山根。

    上去一萬由旬。

    有堅手天。

    堅手上有持鬘天。

    持鬘上有恒憍天。

    此三天皆鬼神所居)。

     二胎生人攝(微勝)。

     若于天中降德貶墜。

    其所蔔居鄰于日月。

    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若于天中者。

    原從天道中來。

    來非無因。

    故曰降德貶墜。

    色天以梵行持者。

    欲天以少欲為德。

    若梵行稍虧。

    情欲稍重。

    皆為降德。

    谪謝天位。

    改報修羅。

    即為貶墜。

    故古德釋雲。

    有天福無天德也。

    福報似天。

    住亦相類。

    故蔔居鄰于日月。

    正法念雲。

    有阿修羅。

    住須彌山側。

    于欲界中化身大小。

    随意能作。

    即此類也。

    情重被貶。

    故感從胎而出。

    以胎因情有故也。

    下既鄰于日月。

    下即接于人境。

    又以其情欲同人。

    故為人趣所攝。

     三化生天攝(上勝)。

     有修羅王執持世界。

    力洞無畏。

    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争權。

    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此類不出前因。

    以果詳之。

    似從人道中來。

    以人中有大福德。

    應生天上。

    但以勝負心重。

    有争王圖霸之業。

    執分疆裂土之功。

    事不遂意。

    瞋妒結心。

    故感為修羅王。

    福報同天。

    人中大福所感。

    性好鬥诤。

    心有勝負所感。

    争王圖霸之心未了。

    分疆裂土之習猶在。

    故感執持世界。

    正脈雲。

    執持世界者。

    亦能驅役鬼神。

    禍福人間。

    如孔雀經有修羅所罰之語。

    其意可見。

    愚謂世界二字。

    言總意别。

    以七趣各有世界。

    亦各有王執持。

    今既為修羅王。

    其所執持者。

    應即修羅世界。

    力洞無畏者。

    神通之力。

    洞達無礙。

    上天下地。

    無所畏懼。

    此亦由于有大福德及勇敢之心所緻。

    能與等者。

    灌頂雲。

    梵王大千之主。

    帝釋三十三天中尊。

    四王四洲都統。

    各有專司。

    修羅不攝。

    妒心起诤。

    欲竊其權。

    時來與戰。

    又引經證雲。

    修羅初來戰時。

    先四天神。

    次餘散天。

    次四天王。

    四王力敵不勝。

    方報天帝。

    天帝力不能敵。

    然後展轉乞力上天。

    乃至梵王下天助之。

    但未指出何經。

    想必有所見。

    然此類既能與梵釋四天争權。

    則色欲二界。

    皆應有其同分境矣。

    福德力大。

    不受胎藏。

    但離人間報軀。

    即現修羅幻形。

    故雲因變化有。

    以化以離應故也。

    福報似天。

    故為天趣所攝。

    或以住處鄰于天宮。

    如正法念經雲。

    有力大福者。

    住于衆相山間是也。

     四濕生畜攝(下劣)。

     阿難。

    别有一分下劣修羅。

    生大海心沉水穴口。

    旦遊虛空。

    暮歸水宿。

    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此亦不出前因。

    以果詳之。

    似從畜道中來。

    如畜道中有秉歸受戒之鳥。

    興雲緻雨之龍。

    雖有善業福因。

    而畜習未除。

    故報感下劣修羅。

    而言别有一分者。

    謂下劣修羅。

    不止濕生一類。

    餘生尚多。

    此濕生者。

    但是下劣中一分故。

    而言下劣者。

    約因來處不及上三。

    約果住處福德神力。

    皆不及于上三。

    若與上三對論勝劣。

    則化生者為王。

    胎生者似臣。

    卵生者似民。

    此濕生者似為修羅奴耳。

    生大海心者。

    海心即是海底。

    但約中間言之。

    沉水穴口者。

    水穴或指尾闾。

    但世典所載。

    尾闾在碧海之東。

    乃川名也。

    今雲海心。

    似别目海底有洩水處故。

    又二句亦可分為二類。

    如金翅食龍餘習。

    故感生大海心。

    孽龍避苦餘習。

    故感沉水穴口。

    旦遊虛空者。

    白晝以供驅使。

    夜歸水宿者。

    黑夜以息勞役。

    故判其為修羅奴也。

    計海為勝。

    而欲附合。

    故感因濕氣有。

    以濕以合感故也。

    畜道中來。

    猶帶餘習。

    故為畜趣所攝。

    或以住處接于龍界。

    如正法念經雲。

    無力少福者。

    住下大海心底是也。

    (按諸經論中所說修羅住處。

    不得全同。

    然亦惟佛能知。

    惟佛能說。

    殆非凡夫心量所及。

    今亦唯據現經所說。

    因果相類之義釋之。

    餘不俱載)總結詳明七趣輪轉竟。

     三依次答釋前問二。

     一答前總問。

    二答前别問。

     初(答前總約七趣問也)。

     阿難。

    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

    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

    妄想受生。

    妄想随業。

    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

    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如是二字。

    總指以上所說。

    地獄餓鬼畜生。

    三惡道也。

    人及仙天。

    三善道也。

    常途六道無仙。

    攝歸天趣。

    以世人仙天不分。

    順世而說。

    今論七趣。

    故開之也。

    常途修羅居人天之次。

    約善道三品說之。

    今居最後。

    以有四趣。

    不專善道。

    不專惡道故。

    精研七趣者。

    精心研究七趣本因。

    無明不覺曰昏。

    起惑造業曰沉。

    随業受報曰諸有為相。

    妄想二句。

    乃釋成有為之義。

    言分趣唯以妄想受生。

    輪轉亦惟妄想随業。

    既唯妄想所作。

    非有為而何哉。

    本心即本元真如。

    前雲本元真如。

    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故雲無作。

    不為妄想所蔽曰明。

    不為七趣所礙曰圓。

    不為業報所遷曰妙。

    特為不了此心。

    妄有七趣。

    若果能了此。

    則輪轉何有。

    故雲皆如空華。

    其意以虛空喻真心。

    以狂華起滅喻七趣輪轉也。

    元無所著者。

    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

    豈有着落。

    是知七趣。

    但一虛妄。

    更無根本頭緒。

    可研究耳。

    據前阿難問雲。

    此道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今雲妄想受生。

    妄想随業。

    是答以妄習生起也。

    又雲但一虛妄。

    更無根緒。

    是答以非本來有也。

     二答前别問(答前别約地獄問也。

    據前阿難雖别問地獄。

    乃以一例六。

    故今結答。

    仍蹑七趣言之)。

     阿難。

    此等衆生不識本心。

    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淨。

     ○皆由随順殺盜淫故。

    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

    有名鬼倫。

    無名天趣。

    有無相傾起輪回性。

     ○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

    有無二無。

    無二亦滅。

    尚無不殺不偷不淫雲何更随殺盜淫事。

     ○阿難。

    不斷三業各各有私。

    因各各私。

    衆私同分非無定處。

     初兼釋前疑。

    此等衆生句。

    佛亦總約七趣言之。

    蓋明知阿難問地獄例六趣也。

    據前阿難疑雲。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今如來以不識本心等釋之。

    不識本心者。

    謂不知佛體真實。

    既不知佛體真實。

    自應以妄想随業。

    受此輪回。

    此七趣之所以有也。

    七趣既有。

    輪回不息。

    故雲經無量劫。

    惡道固為不淨。

    善道淨亦非真。

    故曰不得真淨。

    蓋以不識本心。

    終成有漏故也。

     ○皆由下申明随業。

    言所以不得真淨者。

    皆由随順殺盜淫故。

    十惡之中。

    獨舉殺盜淫者。

    以貪等屬惑。

    攝在随順之中。

    妄等屬口。

    生自身業之表。

    輪回正因。

    唯身業為要故。

    反此三種者。

    知其為惡道之因。

    而欲違之也。

    出生者。

    漸次伏除。

    除得一分有。

    生得一分無也。

    若随順而至于全有。

    則報感鬼獄。

    故曰有名鬼倫。

    蓋地獄亦餓鬼之倫類故。

    若出生而至于全無。

    則報感上界。

    故曰無名天趣。

    蓋全無非欲天所能故。

    傾猶奪也。

    有無相傾者。

    言有不終有。

    或時為無所奪。

    而漸至于無。

    無不終無。

    或時為有所奪。

    而漸至于有。

    漸至于無。

    則從天洎仙及人。

    展轉輪回于善道。

    漸至于無。

    則從獄洎鬼及畜。

    展轉輪回于惡道。

    由是于無作本心。

    颠倒相續。

    故曰起輪回性。

    輪回稱性者。

    以是有為生滅性故。

     ○若得下。

    教以息輪。

    妙發三摩者。

    不離六根門頭。

    親見不生滅性也。

    不生滅性。

    有不能有曰妙。

    無不能無曰常。

    對待既絕。

    中亦不立曰寂。

    然既有不能有。

    不待有而立無。

    無不能無。

    不待無而立有。

    故曰有無二無。

    謂有與無之二邊皆無有也。

    二邊既無。

    不待邊以立中。

    故曰無二亦滅。

    謂無二之中道亦俱滅也。

    自是淨極光通。

    寂照含虛。

    卻來觀世。

    猶如夢事。

    随緣現無而不住于無。

    故曰尚無不殺不偷不淫。

    随緣現有而不住于有。

    故曰雲何更随殺盜淫事。

    是則七趣之所不輪。

    而如來密因常現前矣。

     ○阿難下應問結答。

    不斷三業各各有私者。

    謂業各不同。

    受報亦各有私。

    此答阿難自然彼彼發業。

    各各私受問也。

    因各各私。

    衆私同分者。

    謂各各私中亦有彼此業同者同在一處受報。

    是為衆私同分之地。

    此則亦有定處。

    故曰非無。

    如地獄中輕者定生有間。

    重者定生無間。

    此答阿難為有定處問也。

    通上依次答釋前問竟。

     四結歎以示邪正。

     自妄發生。

    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

     ○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

    習氣不滅落于魔道。

    雖欲除妄倍加虛僞。

    如來說為可哀憐者。

     ○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作是說者名為正說。

    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初顯妄勸修。

    承上受報雖有定處。

    而究其遠本。

    亦皆由于一念妄動。

    變起賴耶識境。

    故曰自妄發生。

    蓋妄之一字。

    即指最初一念。

    目為無明者是也。

    若更究其無明之所從生。

    則别無所由。

    故曰生妄無因。

    如前所謂妄性無體。

    非有所依是也。

    既非有所依。

    則離念即是。

    故雲無可尋究。

    如前所謂将欲複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是也。

    然既無可尋究。

    惟是從粗向細。

    漸次伏除。

    故教以汝勖修行。

    最勉力也。

    修行者。

    即指漸次伏除行故。

    漸次伏除。

    不易可得。

    欲得菩提。

    從何入手。

    故示以要除三惑。

    三惑者即指淫殺盜三。

    于中執迷不了。

    即名為惑。

    而雲要除者。

    若但離于有。

    不名為除。

    蓋必至有無二無。

    無二亦滅。

    乃名為除也。

     ○不盡下出過結歎。

    謂設若不盡三惑。

    不唯七趣輪回。

    縱以禅定之力。

    得發相似神通。

    亦不能超出世間。

    成就無作妙力。

    故雲皆是世間有為功用。

    蓋以習氣不滅。

    對境複發。

    上品必為魔王。

    中品必為魔民。

    下品必為魔女。

    故雲落于魔道。

    原其初修之時。

    雖欲除妄。

    及乎落于魔道。

    倍加虛僞。

    魔福受盡。

    業報現前。

    阿鼻極苦。

    還自來受。

    是故如來說此名為可哀憐者。

    然亦警之至矣。

     ○汝妄下斥疑揀魔。

    據前阿難疑雲。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今雲汝妄自造。

    非菩提咎。

    蓋斥其所疑之不當耳。

    要使知自疑不當。

    令其信佛之所說。

    故示以若有作是說者。

    名為正說。

    設若他有所說。

    如言本來自有。

    非業所招。

    違越誠言。

    故知即是魔王所說。

    是乃如來恐後世惑于魔說。

    造無間業。

    而預為揀示也。

    總結大科精研七趣以破奢摩中障竟。

     二詳辨五魔以破三摩中障三。

     一如來指魔誡聽。

    二會衆喜聽慈誨。

    三如來次第為說。

     初四。

     一将罷回告。

    二結說标魔。

    三指魔顯害。

    四誡聽許示。

     初。

     即時如來将罷法座。

    于師子床攬七寶幾。

    回紫金山再來憑倚。

    普告大衆及阿難言。

     七趣不輪。

    密因離障。

    自此三摩可修。

    禅那易成。

    佛心稍慰。

    玄音欲息。

    故雲将罷法座。

    攬七寶幾者。

    按之而起。

    回紫金山者。

    轉身離座。

    此即将罷法座之相。

    床以師子名者。

    師表說法無畏。

    或即像師為床亦可。

    幾以七寶名者。

    寶表聖财普利。

    或即用寶。

    為幾亦可。

    紫金山如來身也。

    丈六金軀。

    圓光四布。

    巍巍如山。

    故以為名。

    再來者。

    再轉身來。

    憑倚者。

    憑幾倚座。

    然既回紫金山。

    而又再來憑倚者。

    将恐魔起五陰。

    事障三摩。

    欲為詳辨也。

    普告大衆及阿難言者。

    微細魔事。

    人各應知。

    傳示末法。

    阿難任重故。

     二結說标魔。

     汝等有學緣覺聲聞。

    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

    吾今已說真修行法。

     ○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

     初結前已說真法。

    上雲普告大衆。

    此中獨呼有學者。

    正為有學。

    以魔重故。

    無學魔輕。

    亦應兼為。

    汝等二字攝故。

    回心者。

    回小乘心。

    趣大者。

    向大乘路。

    以前總請别請。

    皆有回小向大之意。

    既同為一會。

    無妨渾約今日言之。

    大乘菩提。

    亦有權實分圓。

    為揀權分。

    故雲無上妙覺。

    顯會衆所趣者。

    乃實教圓證最上一佛乘故。

    奢摩三摩禅那。

    皆為真修行法。

    如前備明。

    故雲吾今已說。

    據此則真修有路。

    無上妙覺可趣。

    所以上科有将罷法座語也。

     ○汝猶下标後未識魔事。

    奢摩他即三摩中止。

    毗婆舍那即三摩中觀。

    如六結中解前進後。

    具有止觀義故。

    陰境現前。

    不自覺知。

    故雲微細魔事。

    法席将辍。

    未經辨析。

    故慮其猶未識也。

    後會無定。

    不如就座指示。

    故此标顯。

    至下乃詳為研辨。

     三指魔顯害。

     魔境現前汝不能識。

    洗心非正落于邪見。

     ○或汝陰魔。

    或複天魔。

    或着鬼神。

    或遭魑魅。

    心中不明認賊為子。

     ○又複于中得少為足。

    如第四禅無聞此丘妄言證聖。

    天報已畢衰相現前。

    謗阿羅漢身遭後有。

    堕阿鼻獄。

     初不識落邪。

    首二句牒前不識。

    以為落邪之因。

    次二句。

    承言洗心非正。

    落于邪見。

    言修定原為洗心。

    魔境不識。

    則蔽諸正見。

    縱欲洗心。

    亦不得其正矣。

    不得其正。

    必落于邪。

    如下之五陰魔境。

    總由認邪為正。

    皆邪見也。

     ○或汝下曆指魔境。

    然亦不必分屬五陰。

    蓋五陰中每陰有十魔。

    而十魔之中。

    或有唯是陰魔者。

    或有陰魔之外複兼天魔者。

    或有陰魔之外複着鬼神者。

    或有陰魔之外轉遭魑魅者。

    如色陰中前九似惟陰魔。

    而第十則曰此名邪心含受魑魅。

    或遭天魔入其心腹。

    又如受陰中發無窮悲等。

    皆為陰魔。

    乘此則有悲魔等入其心腹。

    而悲魔等。

    或是天魔。

    或是魑魅。

    俱未可定。

    況第九中亦言鬼心久入。

    是知陰魔通于五十。

    而天魔鬼神魑魅。

    有具者有不具者。

    且總為指出耳。

    此即上之所謂魔境。

    心中不明者。

    即是不識。

    認賊為子者。

    即是落邪。

    乃取喻言之。

     ○又複下作證堕獄。

    于中者。

    亦是通指五陰魔中。

    如前四中皆有自言登聖之語。

    而識陰中且更自言滿足菩提。

    同是得少為足。

    一例不免輪回。

    不責誤修。

    反謗實證。

    阿鼻極苦。

    自分當受。

    佛恐疑誤後人。

    取例警覺。

    故雲如第四禅無聞比丘等也。

    智度論雲。

    有一比丘。

    師心自修。

    無廣聞慧。

    不識諸禅三界地位。

    修得初禅。

    便謂初果。

    乃至四禅。

    便謂四果。

    命欲盡時。

    見中陰相。

    便生邪見。

    謗無涅槃。

    羅漢有生。

    以是因緣。

    即堕泥犁獄中。

    今雲無聞比丘。

    即論中有一比丘。

    無廣聞慧。

    稱為第四禅者。

    即論中修得初禅乃至四禅。

    妄言證聖。

    即論中便謂初果乃至四果。

    天報已畢。

    即論中命欲盡時。

    衰相現前。

    即論中見中陰相。

    謗阿羅漢身遭後有。

    即論中謗無涅槃羅漢有生。

    堕阿鼻獄。

    即論中以是因緣堕泥犁中。

    蓋經論一事。

    而詳略異耳。

     四誡聽許示。

     汝應谛聽。

    吾今為汝子細分别。

     誡以谛聽者。

    魔事微細。

    非粗聞可了故。

    許以子細分别者。

    慈悲諄切。

    恐漫說難明故。

    子孳也。

    謂孳孳無已也。

    正脈雲。

    不但分别而更許子細者。

    一以魔相幽微難見。

    一以魔害酷烈難堪。

    故勞真慈費委悉也。

    如來指魔誡聽竟。

     二會衆喜聽慈誨。

     阿難起立。

    并其會中同有學者。

    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阿難起立者。

    聞害竦動故。

    唯并有學者。

    魔重偏憂故。

    蒙許子細分别。

    故歡喜頂禮。

    承教虛心樂聞。

    故伏聽慈誨。

     三如來次第為說三。

     一出由令覺。

    二辨相令識。

    三遵古結勸。

     初三。

     一總舉妄本。

    二各出其由。

    三不覺成害。

    初。

     佛告阿難及諸大衆。

    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

    本覺妙明覺圓心體。

    與十方佛無二無别。

     ○由汝妄想迷理為咎。

    癡愛發生。

    生發遍迷故有空性。

    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初先明所迷之真。

    論魔境有學偏重。

    論妄本無學同迷。

    故佛告阿難亦及大衆。

    有漏世界。

    依報也。

    十二類生。

    正報也。

    遠由惑現。

    近由業招。

    故曰有漏。

    揀非法性及受用身土。

    以彼為無漏故也。

    離無明不覺曰本覺。

    離妄想昏亂曰妙明。

    諸佛依此出生曰覺圓。

    世界衆生依此建立曰心體。

    據此則生心即是佛心。

    故雲與十方佛無二無别。

     ○由汝下正明所起之妄。

    近由迷事妄想。

    遠由迷理無明。

    故曰由汝妄想迷理為咎。

    此總明。

    下乃詳釋。

    癡即無明。

    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

    即名為癡。

    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即名為愛。

    如前雲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蓋即指欲明覺體之念。

    為愛也。

    由愛故真妄和合。

    變起賴耶本識。

    名曰發生。

    所謂以依不覺故心動。

    說名為業。

    如前雲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是乃以立所為發生也。

    生發者。

    謂依前所生業識。

    發起能見見分。

    所謂依動故能見。

    如前雲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是乃以妄能為生發也。

    遍迷者。

    謂由能見故。

    于前本覺真心。

    全成晦昧。

    不見真覺。

    唯見頑虛。

    是曰故有空性。

    如前偈雲。

    迷妄有虛空是也。

    化迷不息者。

    謂以見對空。

    轉覺迷悶。

    複起化迷之心。

    相續不息。

    遂于空中見有色相。

    是曰有世界生。

    如前雲依空立世界是也。

    此空此界。

    且約細相中國土言之。

    不言衆生者。

    以動魔之由。

    唯在國土振裂。

    無關衆生故。

    亦不言粗相者。

    以粗相業招。

    屬别業境。

    迷事妄想所緻。

    細相惑現。

    屬同分境。

    迷理無明所緻。

    别業境振。

    不足緻魔。

    以别業自見故。

    同分境裂。

    乃足緻魔。

    以同分共見故。

     二各出其由三。

     一動魔之由。

    二成魔之由。

    三超魔之由。

     初三。

     一承顯界妄。

    二因示禅境。

    三由變動魔。

     初。

     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當知虛空生汝心内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況諸世界在虛空耶。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

    此十方空皆悉銷殒。

    雲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初承上直顯。

    則字緊承上文。

    十方指同分境也。

    微塵有二義。

    一約喻。

    顯國土之多。

    二約體。

    乃微塵所成。

    若論同分。

    則約喻為長。

    如同分妄見文雲。

    娑婆世界。

    并及十方諸有漏國。

    同是覺明無漏妙心。

    虛妄病緣。

    然既通十方。

    則數等微塵。

    不為多矣。

    若取有漏。

    則約體亦可。

    以衆生法執未了。

    計為微塵所成。

    如金剛般若經雲。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

    碎為微塵。

    然界既可碎。

    則體為微塵。

    是所計矣。

    二義并存。

    随意取用可也。

    非無漏者。

    即是有漏。

    遮诠表诠異故。

    皆是迷頑妄想安立者。

    謂由遍迷有頑空。

    如前雲生發遍迷。

    故有空性。

    由妄想化迷。

    有世界安立。

    如前雲化迷不息。

    有世界生。

    此世界虛妄之義。

    已可見矣。

     ○當知下以空況界。

    一切衆生。

    皆以虛空為大。

    今言生汝心内。

    是本覺真心。

    猶在虛空之外。

    前雲空生大覺中。

    即斯義也。

    又一切衆生。

    共計虛空不壞。

    今雲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太清即指天際。

    據世典以清氣為天。

    且居最上。

    故以太清稱之。

    片雲即是浮雲。

    浮雲至虛。

    且唯一片。

    而又點于太清。

    渺乎微矣。

    豈能久存。

    以此喻空。

    則空之易壞可知。

    空且易壞。

    況諸世界。

    又在虛空之中。

    其虛妄之義不益可見乎哉。

    前雲如海一漚發。

    亦大同此義。

     ○汝等下指證必變。

    若有生皆證。

    空界全銷。

    以下言國土。

    但是振裂。

    故唯約一人言之。

    發真歸元。

    即指解結修證。

    如雲入流亡所。

    動靜不生。

    根塵雙脫。

    覺心獨露。

    是曰發真。

    若更能覺所覺空。

    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名曰歸元。

    歸元無迷。

    則方空銷殒。

    以虛空原因迷妄有故。

    如前雲生發遍迷有虛空性是也。

    問。

    佛久成道。

    虛空猶在。

    銷殒之義。

    雲何會通。

    答。

    所言銷殒者。

    但是全空全真。

    證者見真。

    不見于空。

    義言銷殒。

    若未證者。

    依然見空。

    如法華見淨見燒。

    義可準思。

    然證者既不見空。

    亦不見界。

    是乃于同分境中。

    撤去一分。

    當此之時。

    異生必見振裂。

    故以雲何空中等而反徴之。

    意顯其決無不變理也。

    問。

    證者不見空。

    未證者依然見空不變。

    證者不見界。

    未證者何故見界振裂。

    答。

    空本無形。

    撤去一分不覺。

    如十燈光遍照一室。

    撤去一燈。

    餘九光依然遍滿。

    界乃有形。

    撤去一分應變。

    如十水共注一器。

    撤去一水。

    而全器之水皆應動搖。

    理所必至。

    不應為難。

     二因示禅境。

     汝輩修禅飾三摩地。

    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吻當處湛然。

     汝輩修禅飾三摩地者。

    言汝輩欲修禅那。

    以曆聖位。

    先當嚴飾三摩地境。

    所謂解六結而越三空也。

    設若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則是心精現前。

    而十方初心菩薩。

    及諸無漏大阿羅漢。

    所證人空之理。

    與此正相吻合。

    若更至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俱空不生。

    則當處湛然。

    渾同佛境。

    是即于同分境中。

    撤去一分也。

     三由變動魔。

     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

     ○大地振坼。

    水陸飛騰無不驚懾。

    凡夫昏暗不覺遷訛。

     ○彼等鹹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

    戀此塵勞。

    如何令汝摧裂其處。

    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時佥來惱汝。

     初魔等見變。

    一切魔王。

    欲頂天主也。

    不言魔民魔女者。

    舉主攝伴故。

    及與鬼神者。

    大力鬼神。

    亦攝飛行夜叉地行羅刹等。

    諸凡夫天者。

    六欲四禅。

    亦攝外道無想天等。

    然魔鬼等。

    雖具五通。

    不能知其故于未然。

    故但見其宮殿無故崩裂。

     ○大地下異生驚訛。

    言不惟魔鬼等宮殿崩裂。

    乃并諸大地亦皆振搖而坼裂也。

    水即水行。

    陸即陸行。

    飛騰即是空行。

    然行雖有三。

    鹹居地上。

    地既振坼。

    而三行衆生。

    自應亂走亂飛亂沉。

    故曰無不驚懾。

    驚懾者。

    恐懼不安之貌。

    凡夫無自覺之智。

    無預見之明。

    故曰昏暗。

    由昏暗故。

    不覺被境所遷。

    而訛傳謬說。

    如言陰陽失度。

    及神鳌動目等皆是也。

     ○彼等下魔等來惱。

    彼等者。

    仍指魔王鬼神等。

    修有漏禅。

    發有漏通。

    故曰鹹得。

    因是有漏。

    故唯五種。

    以于六通中惟除漏盡通故。

    既無漏盡。

    自應戀此塵勞。

    不求出離。

    如何令汝任運成道而摧裂其處。

    自不甘也。

    是故者。

    承上不甘摧裂。

    起下來惱之義。

    鬼神天魔。

    專于惱害正修。

    不言諸凡夫天者。

    以彼雖見振裂。

    不為惱害事故。

    魍魉妖精。

    或即魔鬼之所使役。

    佥猶皆也。

    言汝正在三昧。

    彼等即見振裂。

    恐将來必壞。

    故皆來宣淫導妄。

    惱亂于汝。

    令汝三昧不得成就。

    動魔之由竟。

     二成魔之由二。

     一魔本無害。

    二心迷乃成。

     初。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

    彼塵勞内。

    汝妙覺中。

    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

    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殒。

    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彼既來惱。

    自應有怒。

    且因壞其宮殿。

    怒非尋常。

    故雲大也。

    而雲雖者。

    顯與我無傷。

    反以損彼故。

    彼塵勞内者。

    明其猶在生滅法中。

    汝妙覺中者。

    明其已住真常理内。

    以生滅而欲壞真常。

    故曰如風吹光。

    以怒氣而欲惱定心。

    故曰如刀斷水。

    了不相觸者。

    光不受吹。

    而水不受斷。

    喻真常定心。

    雖遇魔惱。

    而亦無所傷也。

    又汝妙覺中者。

    真常之智正明。

    正明故。

    猶如盛沸之湯。

    彼塵勞内者。

    生滅之見正執。

    正執故。

    猶如結堅之冰。

    若沸湯之暖氣。

    漸鄰于冰。

    而堅冰之結寒。

    不日銷殒。

    喻真智照魔。

    自有破魔之功。

    邪執對真。

    自無久立之勢。

    而反以自損也。

    據此則魔雖百計欲惱。

    不過徒恃神力。

    與汝無傷。

    縱有大怒。

    亦不過但為其客。

    不久便去。

    是在行人唯以正知正見待之可也。

     二心迷乃成。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

    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承上魔本無害。

    所以能成就彼志而破亂于汝者。

    究是誰之所使。

    故曰由汝心中五陰主人。

    五陰主人。

    即向下所說五重陰境。

    及三摩中觀智心也。

    良以陰境現前。

    觀智稍虧。

    則天魔波旬等乘機而入。

    故向下以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喻之。

    蓋喻中惟以住者名主。

    不住名客。

    不必定約賓主之義言之。

    以賓主有相契之義。

    則法喻不齊耳。

    正脈雲。

    魔擾行人。

    如客賊劫主。

    主若深居不動。

    賊乃莫測。

    愈近愈恐。

    俗雲強賊怕弱主是也。

    主若自守不定。

    驚慌出走。

    為賊所執。

    方得其便。

    以法對喻。

    足知患在主也。

    成魔之由竟。

     三超魔之由。

     當處禅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

     ○陰銷入明。

    則彼群邪鹹受幽氣。

    明能破暗近自銷殒。

    如何敢留擾亂禅定。

     初出由顯超。

    言如上所說。

    則知行人正當處于禅那之際。

    但應覺悟無惑。

    不言三摩而雲禅那者。

    以禅那翻為靜慮。

    蓋以三摩中兼于定慧言之。

    覺悟者。

    覺其是魔。

    悟非善境。

    既已覺其是魔。

    悟非善境。

    自應不受其惑。

    不受其惑。

    則定益深而慧益明。

    魔難入而邪難近。

    故曰無奈汝何。

     ○陰銷下詳釋其故。

    良以覺悟無惑。

    則陰境漸銷。

    而精明漸着。

    故曰陰銷入明。

    如前雲聞熏精明。

    明遍法界是也。

    群邪者。

    魔與鬼等。

    言彼等成形。

    皆為禀受幽暗之氣。

    如羅刹向日不見。

    可為明證。

    據此則汝之精明。

    能破彼之幽暗。

    彼若近汝。

    自當銷殒。

    如前雲則諸幽暗。

    性不能全是也。

    如何敢留者。

    決言其不敢久留。

    留且不敢。

    又何能擾亂汝之禅定。

    通上各出其由竟。

     三不覺成害。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

    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殊為眇劣。

    彼唯咒汝破佛律儀。

    八萬行中隻毀一戒。

    心清淨故尚未淪溺。

    此乃隳汝寶覺全身。

     ○如宰臣家忽逢籍沒。

    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初被迷落魔。

    若不明悟者。

    不能明其是魔。

    悟非善境也。

    既不能明其是魔。

    悟非善境。

    必至誤為聖證。

    被陰境所迷矣。

    既被陰境所迷。

    則外魔得便。

    壞汝定心。

    亡失正見。

    流入邪思。

    故曰必為魔子。

    既為魔子。

    則所修皆為魔業。

    将來亦惟成就魔道中人。

     ○如摩下舉例顯害。

    如來意謂。

    汝先發心請定。

    原以登伽為害起見。

    以今較之。

    如摩登伽女之害。

    殊為眇劣。

    眇謂微小。

    劣謂少力。

    言其為害不大。

    而為禍無力也。

    何以見之。

    言彼摩登伽女。

    唯以先梵天咒咒汝。

    并無别術。

    較之陰境疊出。

    魔相百變。

    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