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害之術。
已屬眇劣。
縱使攝入淫席。
淫躬撫摩。
亦唯破佛所制律儀。
而于八萬行中。
以三聚收之。
亦隻毀一攝律儀戒。
較之身為魔子。
成就魔人。
其所成之害。
又極眇劣。
且彼時将毀戒體。
并非汝之故起淫愛。
由于心清淨故。
尚不至以破戒罪。
淪溺三途。
尤見其為害不大。
而為禍無力也。
此字即指陰魔言。
陰境現前。
不能明悟。
外魔得便。
壞其定心。
永殒善根。
深入邪見。
法身從此而斷。
慧命由茲而絕。
故曰隳汝寶覺全身。
寶取其體不變。
覺取用能随緣。
即是法身。
亦兼慧命。
故以全身稱之。
○如宰下設喻警覺。
宰臣向歸王化。
喻阿難等本屬佛界人也。
一旦着邪。
佛界之所不容。
如宰臣叛王。
忽逢籍沒之事。
籍沒者。
沒其籍貫。
如漢書雲。
除其屬籍是也。
既已除其屬籍。
自應屏諸遠方。
斥之異域。
至親不能見憐。
義友難以援濟。
故曰宛轉零落。
無可哀救。
意喻着邪見者。
佛界不容。
必至輪轉三途。
塵劫莫返。
雖有慈心菩薩。
悲願知識。
亦無策以相救。
可不慎哉。
可不慎哉。
通結已上出由令覺竟。
二辨相令識五。
一色陰魔相。
二受陰魔相。
三想陰魔相。
四行陰魔相。
五識陰魔相。
初四。
一始修未破色陰。
二終破顯露妄源。
三中間所現魔相。
四總結以示警囑。
初。
阿難當知。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
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
動靜不移。
憶忘如一。
○當住此處入三摩提。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
精性妙淨心未發光。
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初念盡心純。
如上所說。
陰魔既有如是過患不可不知。
故教以當知。
以示警覺意也。
汝坐道場者。
指欲修三摩。
初坐道場時言。
初坐道場。
必先止息散心。
故雲銷落諸念。
銷落者謂以反聞力。
忘其所緣塵象。
則分别念慮之心。
自然銷落。
非離反聞别有銷落法也。
其念若盡者。
果其塵亡念盡。
則諸離念者。
自應别有離念之心。
離念之心。
即是根性現前。
于一切時。
不雜不昧。
故曰精曰明。
動靜不移者。
動去靜來。
其性自爾。
即不雜義。
憶忘如一者。
憶生忘滅。
其體恒然。
即不昧義。
又動靜不移。
指耳根聞性。
憶忘如一。
指意根知性。
六根舉二。
餘四以意攝故。
○當住下定現色區。
當住此處者。
住心于根性處也。
動靜憶忘等相。
悉皆不生。
故雲入三摩提。
當此之際。
雖根性昭昭。
而亦不知是何境界。
故曰如明目人。
處大幽暗。
蓋以六精之性。
尚為色陰所覆。
雖微妙清淨。
而心未發光。
故曰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區小屋也。
宇謂屋四垂也。
意言精性妙淨之心。
本自周遍。
受局蔽于色陰。
如小屋之四垂也(問。
其念若盡。
似乎無色可見。
何故猶為色陰區宇。
答。
雖似無色。
全未忘空。
以幽暗即喻空也。
空既未忘。
色非真無。
但是一味反聞。
定深不見耳)二終破顯露妄源。
若目明朗。
十方洞開無複幽黯名色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前以亡色住空。
雖根性昭昭。
不知是何境界。
故喻以如明目人處大幽暗。
以乃以定力轉深。
并空亦忘。
故喻以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複幽黯。
自此精性妙淨。
心光遍圓。
故曰名色陰盡。
按耳根圓通。
此當動靜不生。
能超劫濁者。
此經劫濁。
以空見相織為體。
如前劫濁文雲。
汝見虛空。
空見不分。
相織妄成。
名為劫濁。
是知上之如明目人處大幽暗。
不知是何境界。
正是劫濁之相。
今以定力轉深。
并空亦忘。
見無所織。
故能超越。
超越之後。
回觀色陰之所由生。
即是于空見不分之際。
堅執欲見。
遂緻結成色相。
故雲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前雲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然化迷不息。
正堅固妄想也。
三中間所現魔相十。
一精明流溢前境相。
二精明流溢形體相三精魄遞相離合相四心魂靈悟所染相。
五抑按功力逾分相。
六心細密澄其見相。
七塵并排大入純相。
八欣厭凝想日深相。
九迫心逼極飛出相。
十邪心含受魑魅相。
初。
阿難。
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
小選之間身能出礙。
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當在此中。
即指未破将破時也。
上雲如明目人。
處大幽暗。
雖曰未破。
已及将破之時。
若住于此境正宗家所謂堕一色邊。
故須于此精研妙明。
妙明者。
仍指六根中性。
但更加精心研究耳。
精心研究。
暫忘色塵。
不唯外色。
并内亦忘。
故曰四大不織。
以地水火風皆屬色塵故也。
織者彼此相入。
即和合義也。
圓覺經雲。
一切衆生。
妄認四大和合為自身相。
今既不織。
則身相不有。
故曰少選之間身能出礙。
少選謂須臾頃也。
身能出礙者。
不是現前肉身。
蓋以四大不織。
另覺有清虛之身。
出離四大礙故。
然清虛之身。
即是精明。
出離四大之礙。
自應流行洋溢于前境之上。
故曰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者。
謂斯境非真。
但由精研妙明功用所現。
若功用稍虧。
斯境即滅。
故雲暫得如是。
既不常住。
即屬虛妄。
故曰非為聖證。
以聖證必無滅故。
不作聖證之心依舊精研妙明。
正是破陰前相。
故曰名善境界。
若作聖證之解。
正宗家所謂奪弄精魂。
魔得其便。
乘隙而入。
故曰即受群邪。
二精明流溢形體相。
阿難。
複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徹。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
身相宛然亦無傷毀。
此名精明流溢形體。
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雖現前境。
不作聖解。
仍用前觀。
故曰複以此心。
精研妙明。
此心即能觀之心。
妙明即所觀之性。
但心則益精。
明則更妙耳。
觀照既深。
不複外溢。
一味反聞。
自應流溢于内。
故曰其身内徹。
(問前相原以精研妙明。
功用所現。
今既複以此心精研妙明。
前相應當益着。
何故不溢于外。
而反流于内耶。
答。
前雲如明目人。
處大幽暗。
雖曰精研妙明。
未免有悶極欲出之心。
故緻精明外溢。
今以不作聖解。
仍複精研妙明。
未免有舍外向内之心。
故緻精明内流。
古德雲。
枯木堂前岔路多。
信不誣矣)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者。
亦是另覺有清虛之身。
于其現前身内拾出。
非是現前肉身自拾。
蓋以精明從外向内。
觀肉身如木偶。
故得拾出蛲蛔。
而宛然無傷也。
此乃前之精明。
随其舍外向内之念。
還照髒腑。
故曰流溢形體。
斯但精行者。
謂斯亦非真。
但以研究之行。
更精于前。
故現斯境。
暫得下準前可知。
文中蛲蛔者。
腸胃中蟲也。
短細者為蛲。
長大者為蛔。
三精魄遞相離合相。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
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
忽于空中聞說法聲。
或聞十方同敷密義。
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初以精研妙明。
稍間外出之心。
遂緻精明外溢。
次以精研妙明。
微雜向内之念。
遂緻精明内流。
今則二俱不着。
仍以觀照之心。
于前内外二相處。
精研妙明本體。
故曰又以此心内外精研。
其時以内外精研之力。
妙明通融。
故緻内之六氣互涉。
外之二音交陳也。
魂魄意志精神。
外典所載。
不得全同。
按字彙釋髒字義雲。
髒者藏也。
謂精藏于腎。
神藏于心。
魂藏于肝。
魄藏于肺。
志藏于脾。
對今經六中缺意。
而亦不言魂等何物。
雲何應藏于肝等。
此一說也。
正脈引醫經雲。
魂藏于肝。
魄藏于肺。
意藏于脾。
志藏于膽。
或曰左腎。
精藏于腎。
神藏于心。
對今經名數俱同。
而與字彙稍異。
此二說也。
灌頂引扁鵲難經雲。
五髒者。
有七神。
各何所藏也。
答曰。
藏者人之神氣所含藏也。
故肝藏魂。
肺藏魄。
心藏神。
脾藏意與智。
腎藏精與志。
對今經多智。
而與字彙醫經亦各有異。
此三說也。
愚素不善外典。
亦不敢妄評。
姑錄之備考。
然佛稱一切智人。
凡有所說。
皆由現量所見。
降斯已還。
比非莫定。
今拟以六氣釋之。
良以人禀天地之氣。
天地之氣有六。
所謂陰陽晦明風雨。
人亦應有。
所謂魂魄意志精神。
言氣之上升者為魂。
下沉者為魄。
宛似天地陰陽二氣。
氣之斂靜者為志。
散動者為意。
宛似天地晦明二氣。
氣之充和者為神。
氣之浸潤者為精。
宛似天地風雨二氣。
但唯約一身言之。
是則六氣為所執受。
身為能執受。
而言除執受身者。
以是總相無可涉故。
餘皆涉入者。
如魂本上升。
而亦能下沉。
魄本下沉。
而亦能上升等。
互為賓主者。
魂若下沉。
則魄為主而魂為賓。
魄若上升。
則魂為主而魄為賓。
餘四例此可知。
然此猶約三二對涉。
若更約魂涉于五。
則五皆為主。
而魂獨為伴。
魄等涉五亦然。
故曰互為。
此由妙明通融于内。
故緻然也。
忽聞空中等者。
言妙明本自周遍。
佛法由來現成。
向以生發遍迷。
故有空性。
化迷不息。
有世界生。
空界既彰。
佛法斯蔽。
今以色陰将開。
空界将盡。
性具之佛法将現。
本來之圓音預兆。
故忽聞空中說法。
十方敷義。
敷義說法。
空方互影。
不必以顯密強分。
此由妙明通融于外。
故緻然也。
此名精魄等者。
六氣舉二。
餘以義攝故。
遞相離合者。
離合即是涉入。
以凡言涉入。
必是離本位而合于他故。
至于空中說法。
十方敷義。
乃由妙明通融。
二音預兆。
還與精魄等六氣中熏染成就當來善種。
下科雲心魂靈悟所染相。
蓋由此也。
四心魂靈悟所染相。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内光發明。
十方遍作閻浮檀色。
一切種類化為如來。
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圍繞。
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
此名心魂靈悟所染。
心光研明照諸世界。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前以觀照之心。
内外研窮。
故緻内之精魄遞相離合。
外之空界成就善種。
今則不着前境。
仍以觀照之心。
澄然顯露于内。
皎然洞徹于外也。
澄然顯露于内。
故緻内光發明。
皎然洞徹于外。
故緻十方遍作金色。
一切化為如來。
蓋以十方法界。
一切種類。
本為自性緣起。
同依法身建立。
向以色陰所覆。
情器未融。
金色不形。
妙體安在。
今以色陰将開。
情器将融。
十方法界。
預作金色。
一切種類。
預化妙體。
此法身性土。
将來必證之兆。
雖現此境。
觀照不息。
功用增上。
報化預形。
故于此時忽見毗盧等也。
毗盧遮那。
翻有三義。
一曰遍一切處。
似指法身。
二曰滿淨。
似指自報。
三曰光明遍照。
似指他報。
今兼二報。
踞猶憑也。
天光台者。
梵網雲。
爾時蓮華台藏世界。
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
蓋今之毗盧遮那。
即彼之盧舍那。
故灌頂雲。
毗盧遮那。
與盧舍那。
梵音賒切耳。
然彼既雲座上。
即是踞也。
今雲台。
即彼之蓮華台藏世界。
譯之略耳。
天光二字。
即彼之赫赫天光師子座。
良由座依于台。
故雲天光台也。
千佛圍繞等者。
彼經偈雲。
周匝千華上。
複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蓋以蓮華台藏世界。
中央一大蓮華。
即毗盧所踞。
周匝複有千華。
一華上有一佛為主。
今雲千佛圍繞是也。
又一華有百億葉。
有百億國土。
有百億釋迦。
今雲百億國土及與蓮華。
蓮華即佛之所坐。
雖不言佛。
可以意會。
然遮那為報佛。
釋迦為化佛。
俱時出現。
乃報化身土。
将來必得之兆。
此名心魂靈悟所染者。
以前境中二音交陳。
心魂靈悟所染習故。
言心魂者。
心即是意。
亦六氣與二。
餘以義攝故。
良以六氣依于妙明。
既二音交陳于妙明。
則六氣中皆有靈通慧悟。
熏染習氣。
特人不自覺耳。
既不自覺。
雲何忽于觀境中現。
故曰心光研明照諸世界。
心光研明者。
謂觀照之心。
澄露于内。
照諸世界者。
謂觀照之心。
皎徹于外。
前雲内光發明。
即心光研明之相。
十方遍作金色。
一切化為如來等。
即照諸世界之相。
暫得下亦準前可知。
五抑按功力逾分相。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
抑按降伏制止超越。
于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
同時遍滿不相留礙。
青黃赤白各各純現。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雖見前境。
不作聖解。
仍用前觀。
故雲又以此心精研妙明。
雖複精研妙明。
而前境不亡。
即以觀慧而觀察之。
如起信雲。
行者常應智慧觀察。
勿令此心堕于邪網。
又雲當念惟心。
境界則滅。
皆觀察義也。
而言不停者。
非是用觀不停。
謂雖爾觀察。
前境不得停也。
因不得停。
改修于止。
故曰抑按降伏。
抑按者。
不得抑按前境。
但唯抑止自心。
按定不動。
如起信雲。
不得随心念外境界。
又雲久習淳熟。
其心得住。
皆抑按義也。
以此對治。
前境銷滅。
即是降伏。
又古德相傳禅境現前。
當以三法驗之。
一以定研磨。
二依本修治。
三智慧觀察。
如經言欲知真金。
以三法試之。
謂燒打磨。
行人亦爾。
智慧觀察如燒。
以定研磨如磨。
依本修治如打。
今此中又以此心精研妙明。
即是依本修治。
觀察二字。
即是智慧觀察。
抑按降伏。
即是依定研磨。
既降伏已。
仍複精研妙明。
自得陰開性現。
鉛盡金純。
可為明喻。
若一味抑按。
即是制止超越觀慧。
緻有下之境相現前。
于時者。
即于此時也。
忽然等者。
良以前之佛相。
依于慧心幻起。
前之界相。
依于定境妄現。
今因一味抑按。
故惟見界存。
且又以超越觀慧。
故不見佛相。
佛相既已不現。
台華因之俱隐。
故唯見十方虛空等也。
七寶百寶。
依然報土之相。
或分自報他報。
以自報為自所受用。
故唯七寶。
他報乃别應十地。
故兼百寶。
雖是幻起妄現。
亦能交涉互容。
故曰同時遍滿。
不相留礙。
若仍厭其雜。
制止轉增。
則青黃赤白各各純現。
謂忽爾純現青色。
忽而純現黃色等。
此報土相盡。
而性土相現也。
上科性土惟一金色。
今言四色各純。
以凡是純而無雜即性色故。
此名抑按等者。
抑按即是制止。
逾分即是超越。
以上雲制止超越故也。
餘俱同上。
六心細密澄其見相。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
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見種種物不殊白晝。
而暗室物亦不除滅。
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既見前境。
覺得抑按逾分。
故又以此心研究妙明。
所謂心若沉沒。
以觀起之也。
既令定慧均等。
仍複澄靜其見而照徹前境。
所謂推驗根源。
畢竟從何處起也。
精光不亂者。
澄靜其見所緻。
夜暗見物者。
照徹前境所緻。
夜半中夜也。
暗室無燈也。
見種種物者。
謂室外所有種種物象。
亦皆能見。
不殊白晝者。
謂暗室所見。
了了分明。
亦如日中。
是室之與暗皆不能為礙也。
雖不能為礙。
而暗之與室。
及室中之物。
亦不除滅。
不除不滅。
而無障無礙。
是陰開之前相現矣。
此名心細等者。
謂觀照之心。
研究精細。
見性雖未全彰。
然亦密得澄靜。
故雲密澄其見。
上雲精光不亂即其相也。
既已密得澄靜。
于所見境自能洞徹幽微。
故雲所視洞幽。
上雲夜暗見物。
即其相也。
如是光影。
倏起倏滅。
故雲暫得。
聖證常光。
耀古騰今。
故此非為。
若不取着。
邪亦成正。
況夫本是善相。
故曰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生取着。
正亦成邪。
況夫本屬光影。
故曰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七塵并排大入純相。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體忽然同于草木。
火燒刀斫曾無所覺。
又則火光不能燒爇。
縱割其肉猶如削木。
此名塵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純。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者。
仍以觀照之心。
研究妙明也。
研究功極。
身界俱忘。
内外合一。
空洞無礙。
故曰圓入虛融。
内外合一故。
四體忽然同于草木。
空洞無礙故。
火燒刀斫曾無所覺。
此約微燒輕斫而言。
謂微燒不覺其爇。
輕斫不覺其痛。
以同于草木故也。
又則火光等者。
言不惟微燒。
任其火光勝發。
亦不能燒之令爇。
不唯輕斫。
縱使割其身肉。
亦猶如削木無關也。
(問。
此與觀音火不能燒。
刀段段壞。
有何差别。
答。
彼是圓通勝用。
因機而現。
此是色陰将開。
由作而成。
真妄迥異。
勿錯會也)此名塵并者。
身界俱忘。
内塵外塵。
并為一體也。
雖并為一體。
而四大之性猶未全忘。
若複以研究之力。
排遣四大之性。
以至空洞無礙。
則是一向入純。
上雲圓入虛融是也。
火燒刀斫曾無所覺等相。
由此而現。
暫得下例上可思。
八欣厭凝想日深相。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
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
具足七寶光明遍滿。
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
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
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上雖圓入虛融。
未極清淨。
以猶有火燒刀斫等相。
故厭此欲離。
故又以觀照之心精研妙明。
蓋為欣求極淨。
成就清淨心故。
淨心功極者。
為淨其心。
觀照功極也。
忽見大地等者。
頓現染淨無礙境故。
十方山河皆成佛國者。
即染而淨之相。
具足七寶者。
明是淨國。
光明遍滿者。
七寶交輝于其中也。
又見恒沙諸佛者。
以十方山河皆成佛國。
一國一佛。
其數應有恒沙之多故。
遍滿空界樓殿華麗者。
上國土為總報。
此樓殿為别報。
總報既已七寶交輝。
樓殿自應華藻流麗。
以一淨一切淨故。
下見地獄上觀天宮者。
即淨而染之相。
言既為淨國。
應絕染相。
而依然見獄見天。
明是即淨而染也。
得無障礙者。
有二釋。
若惟就天獄。
則是上觀下見得無障礙。
若通約佛國。
則是染淨相即得無障礙。
(問。
上釋行人。
原為成就淨心。
應惟現淨相。
何故染淨俱現。
得毋與心不相應耶。
答。
離染成淨。
非為真淨。
以有對待故。
是必染淨無礙。
方為真淨。
行人悟此。
頓息欣厭。
則是成就淨心。
即善境界)此名欣厭等者。
以為厭前境。
欣求淨心。
仍以精研妙明之力。
凝心注想。
想久入化。
以成真淨。
染淨無礙之境。
由此現也。
九迫心逼極飛出相。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
忽于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
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由前染淨無礙。
欣厭心息。
頓覺妙明真心。
周圓無際。
橫豎無垠。
故又以觀照之心。
研究妙明。
以求深遠之境也。
中夜正暗。
不應有見。
今雲忽于中夜能見者。
顯暗不能蔽。
且雲遙見遠方者。
顯境不能隔。
此正色陰将開。
見性将圓之兆。
交易之處曰市。
上古多于有井之處立市交易。
故曰市井。
市井通衢曰街。
旁通曲街曰巷。
親兼内外六親。
族該遠近一姓。
眷屬者。
男女大小。
凡在眷念所屬者皆是也。
或聞其語者。
見性将圓。
聞性亦爾。
以元是一精明故。
正脈雲。
予親見河南僧在潞。
偶然靜坐。
忽見鄉裡。
市井宛然。
其兄被官責打。
計其時日。
不久有同鄉至潞。
問之果然。
此必禅境所發。
略同乎此。
惜其僧不知自重也。
愚謂既曰遠方遙見。
不必定是自己親族眷屬。
蓋凡有彼之親族眷屬。
共住共語。
皆能見皆能聞故。
又中夜尚能見聞。
白晝可知。
此名迫心等者。
謂研究妙明以求深遠。
即是功力逼迫。
逼迫之極。
妄理相應。
似覺自心有飛出之相。
由此所以暗不能蔽。
境不能隔。
(問。
上疏釋雲。
由前染淨無礙。
欣厭心息。
頓覺妙明真心。
周圓無際。
橫豎無垠。
既無際無垠。
雲何又有飛出相耶。
答。
前以欣厭乍。
息。
影向暫現。
及乎用力研究。
依然局在根中。
即今逼極飛出。
亦屬影向。
古德雲。
分明月在梅華上。
尋到梅華月轉無。
殆有見于此耳)。
十邪心含受魑魅相。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
見善知識形體變移。
少選無端種種遷改。
此名邪心含受魑魅。
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魔事銷歇。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前之九相。
總以不作聖心。
更研妙明為由。
惟此最後一相。
乃是于前逼極飛出之相。
作聖證解。
更求精極為由。
故雲又以此心研究精極。
雖欲研究精極。
但一作聖心。
早受群邪。
故緻見善知識。
形體變移。
言善知識者。
略有二釋。
一者即是素所親近知識。
但見其形體變移。
此魔力所使也。
二者本無知識。
但妄見有。
且見其形體變移。
此魔力所現也。
起信雲。
或現天像。
或現菩薩像。
亦作如來像等。
即形體變移之相。
少選者。
不待多時。
無端者。
不假因由。
種種遷改者。
忽而天變為佛。
忽而佛變為天等。
所謂頃刻之間而千變萬化也。
此名邪心等者。
一作聖證。
即是邪心。
招引群邪。
即是含受。
前雲主人若迷客得其便者。
正喻此耳。
而言魑魅者。
但是魔之所使。
若急能覺悟。
頓息前心。
不久自銷。
為害猶細。
設或不自覺知。
仍遭天魔入其心腹。
不惟外見魔形。
而且内染魔慧。
無端便能說法。
相似通達妙義。
前雲必為魔子成就魔人是也。
但是魔力所持。
故曰非為聖證。
覺悟無惑。
不作聖心。
依本修治。
魔自銷歇。
若依舊不了。
作聖證解。
即更受群邪。
前雲宛轉零落無可哀救是也。
中間所現魔相竟。
四總結以示警囑。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現境。
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不自忖量。
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堕無間獄。
○汝等當依如來滅後于末法中宣示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初出由警惕。
如是十種者。
通指以上所說。
不言三摩現境。
而言禅那者。
以此境雖在三摩。
而究其所以能現者。
略兼靜之與慮。
如前雲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是也。
後皆仿此。
皆是色陰者。
指将破未破之時。
用心交互者。
觀心不純。
正念與邪念交互而起也。
良以若無邪念。
魔事不興。
若無正念。
縱興不至于十。
唯是二念交互。
乃至乍興乍滅。
旋滅旋興。
展轉至十。
是曰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者。
謂賦性頑鈍。
觸事昏迷。
不自忖量者。
言位在凡流。
乍現聖境。
應自忖量。
我何人斯。
而能自茲勝應。
由彼頑而且迷。
故不能也。
逢此因緣者。
以前十種皆是色陰将破因緣。
迷不自識者。
不識其是禅那現境。
謂言登聖者。
不自量其分是凡流。
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
故雲大妄語成。
而言堕無間獄者。
極顯其為害無已。
以示警惕意耳。
○汝等下囑令宣護。
如來在世。
魔無能為。
故教以當依如來等。
謂當依佛說待至如來滅度後也。
如來滅後。
正像猶可。
故又教以于末法中。
當斯時也。
魔強法弱。
故須宣示斯義。
知而預防。
魔不得便。
倘有疏忽。
為害非細。
故以無令得便囑之。
保持覆護者。
保持末法。
覆護正修。
成無上道者。
透過十心。
色陰破而根性顯。
進破餘四。
六結解而圓通證矣。
總結色陰魔相竟。
二受陰魔相四。
一始修未破受陰。
二終破顯露妄源。
三中間所現魔相。
四總結以示警囑。
初。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奢摩他中色陰盡者。
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猶如魇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
心觸客邪而未能動。
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彼善男子。
指透前境人也。
正脈雲。
于上十境。
或備經或不備經。
或相類更多。
總以不為所惑。
即透過耳。
透過前境。
仍複精研。
故曰修三摩提。
此中修三摩提。
望色陰為終修。
望受陰為初修也。
奢摩他仍是止義。
蓋以透過前境修三摩提。
永絕異念以成深止。
即于此中心精湛朗。
超出空昧。
名為色陰盡者。
色陰既盡。
空色俱忘。
心光遍圓。
相似同佛。
故曰見諸佛心。
殆即于自心見佛心也。
雖見佛心。
猶為受陰所覆。
不過于虛明中暫見佛心影像。
故以明鏡現像喻之。
若有二句。
合上喻起下喻也。
相似見諸佛心。
故曰若有所得。
合上見鏡中像。
非是親證。
故曰而未能用。
此合鏡像雖現。
而實未能取。
喻雖不具。
意必有故。
恐猶未明。
故次下複以魇人喻之。
魇人者。
邪鬼所魇。
喻行人為受陰所覆也。
雖為受陰所覆而自心中本具佛心功德昭昭不昧。
故以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喻之。
雖宛然不惑。
奈自心觸着客邪而不能動。
受陰所覆。
亦複如是。
雖自心本具佛心功德昭昭不昧。
而蔽于受陰。
不能随緣顯現也。
既不能随緣顯現。
如才出一屋又入一屋。
故名受陰區宇。
二終破顯露妄源。
若魇咎歇其心離身反觀其面。
去住自由無複留礙名受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前以受陰所覆。
如人被魇。
若受陰既破。
則是魇咎歇也。
夫受陰無别。
即是見分照用。
以有照用。
則有領衲。
名為根本受陰。
凡屬受陰者。
皆從此中生故。
由有根本受陰。
攬色成根而起身見。
設如受陰未破。
身見亦未全忘。
須待受陰盡時。
方乃脫于身籠。
故曰其心離身。
不惟離身。
且能反觀其面。
不唯反觀其面。
且能得意生。
去住自由。
無複留礙。
亦如魇咎既歇。
手足見聞。
皆能動作施為。
自覺能如是者。
名為受陰盡相。
按耳根圓通。
此當聞所聞盡(問。
色陰先盡。
雲何複有身面。
答。
所謂盡者。
但盡其陰。
非盡其色。
若必令盡色。
則色陰盡者。
全同無色。
豈理也哉)超越見濁者。
此經見濁。
以性大相織為體。
如前見濁文雲。
汝身現抟四大為體。
四性壅令留礙。
四大旋令覺知。
相織妄成。
名為見濁。
今以受陰既破。
無複攬色成根。
性大不織。
身見亦忘。
故能超越。
超越之後。
回觀受陰之所由生。
蓋即見分照用。
虛妄領納。
故曰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三中間所現魔相十。
一功用抑摧過越相。
二功用陵率過越相。
三修心無慧自失相。
四用心忘失恒審相。
五修行失于方便相。
六輕安無慧自禁相。
七見勝無慧自救相。
八因慧獲諸輕清相。
九定心沉沒失照相。
十定境安順入心相。
初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阿難。
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
内抑過分忽于其處發無窮悲。
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
此名功用抑摧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彼善男子。
指受陰将破未破人也。
将破未破。
勢處兩楹。
故曰當在此中。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故雲得大光耀。
良以受陰即見分虛明。
向堕色區。
不顯其大。
今破色陰。
虛明體露。
故以大光耀名之。
其心發明者。
即于自心見佛心也。
不知尚為受陰所覆。
自謂同佛。
深責不度衆生。
故曰内抑。
抑猶克責義也。
然此心固善。
若一味如此。
忘其正受。
則為過分。
忽于其處者。
即指有衆生處。
發無窮悲者。
謂悲哀不能自已。
如是凡見一切。
乃至蚊虻蛆蟲等。
作一子想。
故曰猶如赤子。
(小兒始生。
血色未退)心生憐愍。
亦所當然。
但不覺淚流。
即堕愛見矣。
此名有功用心。
抑責摧傷。
過越其分。
緻現斯相。
悟之則随緣利生不失正受。
故曰無咎。
受陰暫現。
故曰非為聖證。
不作聖解。
即是覺了不迷。
果其正見分明。
自然愛見不生。
故雲久自銷歇。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悲啼泣無限。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
妄謂同于諸佛大悲。
觀音悲仰。
魔得其便。
以類相緻。
故有悲魔入其心腑。
悲魔謂苦死滞魄。
年老成魔類也。
入其心腑。
持其神識。
故令見人則悲。
啼泣無限。
由此起諸颠倒。
生于邪見。
故曰失于正受。
命終必為魔王眷屬。
宛轉零落。
故曰當從淪墜。
功用抑摧過越相竟。
二功用陵率過越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阿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于其中生無限勇。
其心猛利志齊諸佛。
謂三僧祇一念能越。
此名功用陵率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詳觀前之色陰十境。
明是從前向後。
次第相生。
透過一層。
又現一層。
灌頂雲。
色境豎發是也。
此之受陰十境。
乃各别現起。
蓋是境同見異。
随見成魔。
灌頂雲。
受魔橫開是也。
色陰既開。
仍修三摩以窮受陰。
故還以定中男子稱之。
見色陰銷者。
剝去一層色礙粗境。
如脫外衣。
受陰明白者。
露出一種虛明境界。
如現内衣。
義同上科得大光耀。
勝相現前者于自心中見諸佛心。
義同上科其心發明。
是悟證之境同也。
不知尚為受陰所覆。
獨傷不自策勵。
故雲感激。
謂感傷激勵。
恨不速成。
此所起之見異也。
然此心亦善。
但隻管如此。
即為過分。
忽于其中者。
即指感激心中。
生無限勇者。
勇銳不能自禁。
如是則冒難曆險。
總以無畏。
蹈湯赴火亦所不辭。
故曰其心猛利。
自覺立地可成極果。
故曰志齊諸佛。
将比龍驟何似蟻步。
故謂三祇念越。
此名有功用行。
志欲陵跨佛乘。
率爾自在。
未免過越其分。
緻現斯相。
悟之則任運求佛。
不失正受。
故曰無咎。
受陰暫現。
故非聖證。
覺了不迷。
依然正見分明。
安住正受。
久之自然銷歇。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誇我慢無比。
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
不自忖量。
計為聖證也。
忘失正受。
魔得其便。
以類相緻。
故有狂魔入心。
狂魔者。
世間狂人不得志而死者。
滞魄不生年老成魔故。
入其心腑。
攝其神識。
故令見人則誇。
謂矜誇己德也。
我慢無比者。
謂因我起慢。
無有比倫。
其心不唯無有三乘。
乃至上不見佛。
以縱是成佛。
不過與我平等。
下不見人。
以人既在凡。
豈能知我所證。
由此起諸邪見。
失于正受。
成就魔人。
當從淪墜。
籲可畏哉。
(灌頂雲。
破色陰之聖人。
陵率過越。
尚緻狂魔入心。
今之宗徒自謂破參。
效颦呵佛罵祖者。
正不知能破幾陰。
乃爾恬不知懼耶)功用陵率過越相竟。
三修心無慧自失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前無新證。
歸失故居。
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所見。
心中忽然生大枯渴。
于一切時沉憶不散。
将此以為勤精進相。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悟證之境同前。
不言勝相現前者。
色盡必有。
譯語略故。
良由于自心中見諸佛心不知尚為受陰所覆。
不能進破。
故曰前無新證。
雖見佛心。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仍思歸托色身。
加功用行。
又見色陰已銷。
無可依托故曰歸失故居。
然既見色陰已銷。
正好依色修習。
以雖依無覆故也。
既見受陰明白。
正好進破受陰。
以虛明非真故也。
二俱不能。
是曰智力衰微。
以不達色陰空而不空。
受陰有而不有義故。
由此于兩楹中間。
灰心泯志。
故曰入中隳地。
自是不見有一事可作。
故曰迥無所見。
此所起之見與前不同也。
心中者。
即指中隳心中。
一事不作。
望其有得。
故曰生大枯渴。
謂如枯待雨。
如渴待水也。
沉憶不散者。
謂沉靜其心。
憶念中隳之境。
時刻不敢有放故。
自謂沉憶之久。
必有所得。
渾忘本修三摩。
故即将此以為勤精進相。
此名修心等者。
言色陰既盡。
正好假托幻色。
增修三摩。
修治虛明之心。
而乃無有了達之慧。
緻現大枯渴相。
悟之則頓舍沉憶。
還依本修。
故曰無咎。
非為聖證者。
以不同聖證前後坐斷。
中亦不立故。
文缺覺了二句。
亦譯者略也。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憶魔人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前無新證。
歸失故居。
自謂前後坐斷。
入中隳地。
迥無所見。
自謂中亦不立。
一切時沉憶不散。
自以為勤精進相。
凡此皆為作聖解也。
忘失本修。
魔得其便。
以類相緻。
故有憶魔入心。
憶魔者。
世間狷謹之人。
遇事懸心抑郁而死者。
滞魄不生年老成魔故。
入其心腑。
拘其神識。
故令旦夕撮心。
謂從朝至暮拘促其心也。
懸在一處者。
謂系于方寸。
絲毫不敢放故。
一味如此。
故令失于正受。
無慧自濟。
當來必從淪墜。
(問。
緻心一處。
無事不辦。
何故反失正受。
答。
此是開示初心。
攝散心。
看話頭語耳。
已破色陰。
不應泥此。
況此乃魔力所攝。
勿錯會也)修心無慧自失相竟四用心亡失恒審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慧力過定失于猛利。
以諸勝性懷于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為足。
此名用心亡失恒審溺于知見。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悟證境中亦應有勝相現前之語。
慧力過定者。
歡喜體任。
忘其收攝故。
忘其收攝。
不知增修本定。
不能透過此境。
故雲失于猛利。
歡喜體任。
一味尊重己靈。
将謂自心有佛
已屬眇劣。
縱使攝入淫席。
淫躬撫摩。
亦唯破佛所制律儀。
而于八萬行中。
以三聚收之。
亦隻毀一攝律儀戒。
較之身為魔子。
成就魔人。
其所成之害。
又極眇劣。
且彼時将毀戒體。
并非汝之故起淫愛。
由于心清淨故。
尚不至以破戒罪。
淪溺三途。
尤見其為害不大。
而為禍無力也。
此字即指陰魔言。
陰境現前。
不能明悟。
外魔得便。
壞其定心。
永殒善根。
深入邪見。
法身從此而斷。
慧命由茲而絕。
故曰隳汝寶覺全身。
寶取其體不變。
覺取用能随緣。
即是法身。
亦兼慧命。
故以全身稱之。
○如宰下設喻警覺。
宰臣向歸王化。
喻阿難等本屬佛界人也。
一旦着邪。
佛界之所不容。
如宰臣叛王。
忽逢籍沒之事。
籍沒者。
沒其籍貫。
如漢書雲。
除其屬籍是也。
既已除其屬籍。
自應屏諸遠方。
斥之異域。
至親不能見憐。
義友難以援濟。
故曰宛轉零落。
無可哀救。
意喻着邪見者。
佛界不容。
必至輪轉三途。
塵劫莫返。
雖有慈心菩薩。
悲願知識。
亦無策以相救。
可不慎哉。
可不慎哉。
通結已上出由令覺竟。
二辨相令識五。
一色陰魔相。
二受陰魔相。
三想陰魔相。
四行陰魔相。
五識陰魔相。
初四。
一始修未破色陰。
二終破顯露妄源。
三中間所現魔相。
四總結以示警囑。
初。
阿難當知。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
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
動靜不移。
憶忘如一。
○當住此處入三摩提。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
精性妙淨心未發光。
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初念盡心純。
如上所說。
陰魔既有如是過患不可不知。
故教以當知。
以示警覺意也。
汝坐道場者。
指欲修三摩。
初坐道場時言。
初坐道場。
必先止息散心。
故雲銷落諸念。
銷落者謂以反聞力。
忘其所緣塵象。
則分别念慮之心。
自然銷落。
非離反聞别有銷落法也。
其念若盡者。
果其塵亡念盡。
則諸離念者。
自應别有離念之心。
離念之心。
即是根性現前。
于一切時。
不雜不昧。
故曰精曰明。
動靜不移者。
動去靜來。
其性自爾。
即不雜義。
憶忘如一者。
憶生忘滅。
其體恒然。
即不昧義。
又動靜不移。
指耳根聞性。
憶忘如一。
指意根知性。
六根舉二。
餘四以意攝故。
○當住下定現色區。
當住此處者。
住心于根性處也。
動靜憶忘等相。
悉皆不生。
故雲入三摩提。
當此之際。
雖根性昭昭。
而亦不知是何境界。
故曰如明目人。
處大幽暗。
蓋以六精之性。
尚為色陰所覆。
雖微妙清淨。
而心未發光。
故曰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區小屋也。
宇謂屋四垂也。
意言精性妙淨之心。
本自周遍。
受局蔽于色陰。
如小屋之四垂也(問。
其念若盡。
似乎無色可見。
何故猶為色陰區宇。
答。
雖似無色。
全未忘空。
以幽暗即喻空也。
空既未忘。
色非真無。
但是一味反聞。
定深不見耳)二終破顯露妄源。
若目明朗。
十方洞開無複幽黯名色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前以亡色住空。
雖根性昭昭。
不知是何境界。
故喻以如明目人處大幽暗。
以乃以定力轉深。
并空亦忘。
故喻以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複幽黯。
自此精性妙淨。
心光遍圓。
故曰名色陰盡。
按耳根圓通。
此當動靜不生。
能超劫濁者。
此經劫濁。
以空見相織為體。
如前劫濁文雲。
汝見虛空。
空見不分。
相織妄成。
名為劫濁。
是知上之如明目人處大幽暗。
不知是何境界。
正是劫濁之相。
今以定力轉深。
并空亦忘。
見無所織。
故能超越。
超越之後。
回觀色陰之所由生。
即是于空見不分之際。
堅執欲見。
遂緻結成色相。
故雲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前雲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然化迷不息。
正堅固妄想也。
三中間所現魔相十。
一精明流溢前境相。
二精明流溢形體相三精魄遞相離合相四心魂靈悟所染相。
五抑按功力逾分相。
六心細密澄其見相。
七塵并排大入純相。
八欣厭凝想日深相。
九迫心逼極飛出相。
十邪心含受魑魅相。
初。
阿難。
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
小選之間身能出礙。
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當在此中。
即指未破将破時也。
上雲如明目人。
處大幽暗。
雖曰未破。
已及将破之時。
若住于此境正宗家所謂堕一色邊。
故須于此精研妙明。
妙明者。
仍指六根中性。
但更加精心研究耳。
精心研究。
暫忘色塵。
不唯外色。
并内亦忘。
故曰四大不織。
以地水火風皆屬色塵故也。
織者彼此相入。
即和合義也。
圓覺經雲。
一切衆生。
妄認四大和合為自身相。
今既不織。
則身相不有。
故曰少選之間身能出礙。
少選謂須臾頃也。
身能出礙者。
不是現前肉身。
蓋以四大不織。
另覺有清虛之身。
出離四大礙故。
然清虛之身。
即是精明。
出離四大之礙。
自應流行洋溢于前境之上。
故曰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者。
謂斯境非真。
但由精研妙明功用所現。
若功用稍虧。
斯境即滅。
故雲暫得如是。
既不常住。
即屬虛妄。
故曰非為聖證。
以聖證必無滅故。
不作聖證之心依舊精研妙明。
正是破陰前相。
故曰名善境界。
若作聖證之解。
正宗家所謂奪弄精魂。
魔得其便。
乘隙而入。
故曰即受群邪。
二精明流溢形體相。
阿難。
複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徹。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
身相宛然亦無傷毀。
此名精明流溢形體。
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雖現前境。
不作聖解。
仍用前觀。
故曰複以此心。
精研妙明。
此心即能觀之心。
妙明即所觀之性。
但心則益精。
明則更妙耳。
觀照既深。
不複外溢。
一味反聞。
自應流溢于内。
故曰其身内徹。
(問前相原以精研妙明。
功用所現。
今既複以此心精研妙明。
前相應當益着。
何故不溢于外。
而反流于内耶。
答。
前雲如明目人。
處大幽暗。
雖曰精研妙明。
未免有悶極欲出之心。
故緻精明外溢。
今以不作聖解。
仍複精研妙明。
未免有舍外向内之心。
故緻精明内流。
古德雲。
枯木堂前岔路多。
信不誣矣)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者。
亦是另覺有清虛之身。
于其現前身内拾出。
非是現前肉身自拾。
蓋以精明從外向内。
觀肉身如木偶。
故得拾出蛲蛔。
而宛然無傷也。
此乃前之精明。
随其舍外向内之念。
還照髒腑。
故曰流溢形體。
斯但精行者。
謂斯亦非真。
但以研究之行。
更精于前。
故現斯境。
暫得下準前可知。
文中蛲蛔者。
腸胃中蟲也。
短細者為蛲。
長大者為蛔。
三精魄遞相離合相。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
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
忽于空中聞說法聲。
或聞十方同敷密義。
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初以精研妙明。
稍間外出之心。
遂緻精明外溢。
次以精研妙明。
微雜向内之念。
遂緻精明内流。
今則二俱不着。
仍以觀照之心。
于前内外二相處。
精研妙明本體。
故曰又以此心内外精研。
其時以内外精研之力。
妙明通融。
故緻内之六氣互涉。
外之二音交陳也。
魂魄意志精神。
外典所載。
不得全同。
按字彙釋髒字義雲。
髒者藏也。
謂精藏于腎。
神藏于心。
魂藏于肝。
魄藏于肺。
志藏于脾。
對今經六中缺意。
而亦不言魂等何物。
雲何應藏于肝等。
此一說也。
正脈引醫經雲。
魂藏于肝。
魄藏于肺。
意藏于脾。
志藏于膽。
或曰左腎。
精藏于腎。
神藏于心。
對今經名數俱同。
而與字彙稍異。
此二說也。
灌頂引扁鵲難經雲。
五髒者。
有七神。
各何所藏也。
答曰。
藏者人之神氣所含藏也。
故肝藏魂。
肺藏魄。
心藏神。
脾藏意與智。
腎藏精與志。
對今經多智。
而與字彙醫經亦各有異。
此三說也。
愚素不善外典。
亦不敢妄評。
姑錄之備考。
然佛稱一切智人。
凡有所說。
皆由現量所見。
降斯已還。
比非莫定。
今拟以六氣釋之。
良以人禀天地之氣。
天地之氣有六。
所謂陰陽晦明風雨。
人亦應有。
所謂魂魄意志精神。
言氣之上升者為魂。
下沉者為魄。
宛似天地陰陽二氣。
氣之斂靜者為志。
散動者為意。
宛似天地晦明二氣。
氣之充和者為神。
氣之浸潤者為精。
宛似天地風雨二氣。
但唯約一身言之。
是則六氣為所執受。
身為能執受。
而言除執受身者。
以是總相無可涉故。
餘皆涉入者。
如魂本上升。
而亦能下沉。
魄本下沉。
而亦能上升等。
互為賓主者。
魂若下沉。
則魄為主而魂為賓。
魄若上升。
則魂為主而魄為賓。
餘四例此可知。
然此猶約三二對涉。
若更約魂涉于五。
則五皆為主。
而魂獨為伴。
魄等涉五亦然。
故曰互為。
此由妙明通融于内。
故緻然也。
忽聞空中等者。
言妙明本自周遍。
佛法由來現成。
向以生發遍迷。
故有空性。
化迷不息。
有世界生。
空界既彰。
佛法斯蔽。
今以色陰将開。
空界将盡。
性具之佛法将現。
本來之圓音預兆。
故忽聞空中說法。
十方敷義。
敷義說法。
空方互影。
不必以顯密強分。
此由妙明通融于外。
故緻然也。
此名精魄等者。
六氣舉二。
餘以義攝故。
遞相離合者。
離合即是涉入。
以凡言涉入。
必是離本位而合于他故。
至于空中說法。
十方敷義。
乃由妙明通融。
二音預兆。
還與精魄等六氣中熏染成就當來善種。
下科雲心魂靈悟所染相。
蓋由此也。
四心魂靈悟所染相。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内光發明。
十方遍作閻浮檀色。
一切種類化為如來。
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圍繞。
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
此名心魂靈悟所染。
心光研明照諸世界。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前以觀照之心。
内外研窮。
故緻内之精魄遞相離合。
外之空界成就善種。
今則不着前境。
仍以觀照之心。
澄然顯露于内。
皎然洞徹于外也。
澄然顯露于内。
故緻内光發明。
皎然洞徹于外。
故緻十方遍作金色。
一切化為如來。
蓋以十方法界。
一切種類。
本為自性緣起。
同依法身建立。
向以色陰所覆。
情器未融。
金色不形。
妙體安在。
今以色陰将開。
情器将融。
十方法界。
預作金色。
一切種類。
預化妙體。
此法身性土。
将來必證之兆。
雖現此境。
觀照不息。
功用增上。
報化預形。
故于此時忽見毗盧等也。
毗盧遮那。
翻有三義。
一曰遍一切處。
似指法身。
二曰滿淨。
似指自報。
三曰光明遍照。
似指他報。
今兼二報。
踞猶憑也。
天光台者。
梵網雲。
爾時蓮華台藏世界。
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
蓋今之毗盧遮那。
即彼之盧舍那。
故灌頂雲。
毗盧遮那。
與盧舍那。
梵音賒切耳。
然彼既雲座上。
即是踞也。
今雲台。
即彼之蓮華台藏世界。
譯之略耳。
天光二字。
即彼之赫赫天光師子座。
良由座依于台。
故雲天光台也。
千佛圍繞等者。
彼經偈雲。
周匝千華上。
複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蓋以蓮華台藏世界。
中央一大蓮華。
即毗盧所踞。
周匝複有千華。
一華上有一佛為主。
今雲千佛圍繞是也。
又一華有百億葉。
有百億國土。
有百億釋迦。
今雲百億國土及與蓮華。
蓮華即佛之所坐。
雖不言佛。
可以意會。
然遮那為報佛。
釋迦為化佛。
俱時出現。
乃報化身土。
将來必得之兆。
此名心魂靈悟所染者。
以前境中二音交陳。
心魂靈悟所染習故。
言心魂者。
心即是意。
亦六氣與二。
餘以義攝故。
良以六氣依于妙明。
既二音交陳于妙明。
則六氣中皆有靈通慧悟。
熏染習氣。
特人不自覺耳。
既不自覺。
雲何忽于觀境中現。
故曰心光研明照諸世界。
心光研明者。
謂觀照之心。
澄露于内。
照諸世界者。
謂觀照之心。
皎徹于外。
前雲内光發明。
即心光研明之相。
十方遍作金色。
一切化為如來等。
即照諸世界之相。
暫得下亦準前可知。
五抑按功力逾分相。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
抑按降伏制止超越。
于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
同時遍滿不相留礙。
青黃赤白各各純現。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雖見前境。
不作聖解。
仍用前觀。
故雲又以此心精研妙明。
雖複精研妙明。
而前境不亡。
即以觀慧而觀察之。
如起信雲。
行者常應智慧觀察。
勿令此心堕于邪網。
又雲當念惟心。
境界則滅。
皆觀察義也。
而言不停者。
非是用觀不停。
謂雖爾觀察。
前境不得停也。
因不得停。
改修于止。
故曰抑按降伏。
抑按者。
不得抑按前境。
但唯抑止自心。
按定不動。
如起信雲。
不得随心念外境界。
又雲久習淳熟。
其心得住。
皆抑按義也。
以此對治。
前境銷滅。
即是降伏。
又古德相傳禅境現前。
當以三法驗之。
一以定研磨。
二依本修治。
三智慧觀察。
如經言欲知真金。
以三法試之。
謂燒打磨。
行人亦爾。
智慧觀察如燒。
以定研磨如磨。
依本修治如打。
今此中又以此心精研妙明。
即是依本修治。
觀察二字。
即是智慧觀察。
抑按降伏。
即是依定研磨。
既降伏已。
仍複精研妙明。
自得陰開性現。
鉛盡金純。
可為明喻。
若一味抑按。
即是制止超越觀慧。
緻有下之境相現前。
于時者。
即于此時也。
忽然等者。
良以前之佛相。
依于慧心幻起。
前之界相。
依于定境妄現。
今因一味抑按。
故惟見界存。
且又以超越觀慧。
故不見佛相。
佛相既已不現。
台華因之俱隐。
故唯見十方虛空等也。
七寶百寶。
依然報土之相。
或分自報他報。
以自報為自所受用。
故唯七寶。
他報乃别應十地。
故兼百寶。
雖是幻起妄現。
亦能交涉互容。
故曰同時遍滿。
不相留礙。
若仍厭其雜。
制止轉增。
則青黃赤白各各純現。
謂忽爾純現青色。
忽而純現黃色等。
此報土相盡。
而性土相現也。
上科性土惟一金色。
今言四色各純。
以凡是純而無雜即性色故。
此名抑按等者。
抑按即是制止。
逾分即是超越。
以上雲制止超越故也。
餘俱同上。
六心細密澄其見相。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
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見種種物不殊白晝。
而暗室物亦不除滅。
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既見前境。
覺得抑按逾分。
故又以此心研究妙明。
所謂心若沉沒。
以觀起之也。
既令定慧均等。
仍複澄靜其見而照徹前境。
所謂推驗根源。
畢竟從何處起也。
精光不亂者。
澄靜其見所緻。
夜暗見物者。
照徹前境所緻。
夜半中夜也。
暗室無燈也。
見種種物者。
謂室外所有種種物象。
亦皆能見。
不殊白晝者。
謂暗室所見。
了了分明。
亦如日中。
是室之與暗皆不能為礙也。
雖不能為礙。
而暗之與室。
及室中之物。
亦不除滅。
不除不滅。
而無障無礙。
是陰開之前相現矣。
此名心細等者。
謂觀照之心。
研究精細。
見性雖未全彰。
然亦密得澄靜。
故雲密澄其見。
上雲精光不亂即其相也。
既已密得澄靜。
于所見境自能洞徹幽微。
故雲所視洞幽。
上雲夜暗見物。
即其相也。
如是光影。
倏起倏滅。
故雲暫得。
聖證常光。
耀古騰今。
故此非為。
若不取着。
邪亦成正。
況夫本是善相。
故曰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生取着。
正亦成邪。
況夫本屬光影。
故曰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七塵并排大入純相。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體忽然同于草木。
火燒刀斫曾無所覺。
又則火光不能燒爇。
縱割其肉猶如削木。
此名塵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純。
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者。
仍以觀照之心。
研究妙明也。
研究功極。
身界俱忘。
内外合一。
空洞無礙。
故曰圓入虛融。
内外合一故。
四體忽然同于草木。
空洞無礙故。
火燒刀斫曾無所覺。
此約微燒輕斫而言。
謂微燒不覺其爇。
輕斫不覺其痛。
以同于草木故也。
又則火光等者。
言不惟微燒。
任其火光勝發。
亦不能燒之令爇。
不唯輕斫。
縱使割其身肉。
亦猶如削木無關也。
(問。
此與觀音火不能燒。
刀段段壞。
有何差别。
答。
彼是圓通勝用。
因機而現。
此是色陰将開。
由作而成。
真妄迥異。
勿錯會也)此名塵并者。
身界俱忘。
内塵外塵。
并為一體也。
雖并為一體。
而四大之性猶未全忘。
若複以研究之力。
排遣四大之性。
以至空洞無礙。
則是一向入純。
上雲圓入虛融是也。
火燒刀斫曾無所覺等相。
由此而現。
暫得下例上可思。
八欣厭凝想日深相。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
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
具足七寶光明遍滿。
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
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
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上雖圓入虛融。
未極清淨。
以猶有火燒刀斫等相。
故厭此欲離。
故又以觀照之心精研妙明。
蓋為欣求極淨。
成就清淨心故。
淨心功極者。
為淨其心。
觀照功極也。
忽見大地等者。
頓現染淨無礙境故。
十方山河皆成佛國者。
即染而淨之相。
具足七寶者。
明是淨國。
光明遍滿者。
七寶交輝于其中也。
又見恒沙諸佛者。
以十方山河皆成佛國。
一國一佛。
其數應有恒沙之多故。
遍滿空界樓殿華麗者。
上國土為總報。
此樓殿為别報。
總報既已七寶交輝。
樓殿自應華藻流麗。
以一淨一切淨故。
下見地獄上觀天宮者。
即淨而染之相。
言既為淨國。
應絕染相。
而依然見獄見天。
明是即淨而染也。
得無障礙者。
有二釋。
若惟就天獄。
則是上觀下見得無障礙。
若通約佛國。
則是染淨相即得無障礙。
(問。
上釋行人。
原為成就淨心。
應惟現淨相。
何故染淨俱現。
得毋與心不相應耶。
答。
離染成淨。
非為真淨。
以有對待故。
是必染淨無礙。
方為真淨。
行人悟此。
頓息欣厭。
則是成就淨心。
即善境界)此名欣厭等者。
以為厭前境。
欣求淨心。
仍以精研妙明之力。
凝心注想。
想久入化。
以成真淨。
染淨無礙之境。
由此現也。
九迫心逼極飛出相。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
忽于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
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由前染淨無礙。
欣厭心息。
頓覺妙明真心。
周圓無際。
橫豎無垠。
故又以觀照之心。
研究妙明。
以求深遠之境也。
中夜正暗。
不應有見。
今雲忽于中夜能見者。
顯暗不能蔽。
且雲遙見遠方者。
顯境不能隔。
此正色陰将開。
見性将圓之兆。
交易之處曰市。
上古多于有井之處立市交易。
故曰市井。
市井通衢曰街。
旁通曲街曰巷。
親兼内外六親。
族該遠近一姓。
眷屬者。
男女大小。
凡在眷念所屬者皆是也。
或聞其語者。
見性将圓。
聞性亦爾。
以元是一精明故。
正脈雲。
予親見河南僧在潞。
偶然靜坐。
忽見鄉裡。
市井宛然。
其兄被官責打。
計其時日。
不久有同鄉至潞。
問之果然。
此必禅境所發。
略同乎此。
惜其僧不知自重也。
愚謂既曰遠方遙見。
不必定是自己親族眷屬。
蓋凡有彼之親族眷屬。
共住共語。
皆能見皆能聞故。
又中夜尚能見聞。
白晝可知。
此名迫心等者。
謂研究妙明以求深遠。
即是功力逼迫。
逼迫之極。
妄理相應。
似覺自心有飛出之相。
由此所以暗不能蔽。
境不能隔。
(問。
上疏釋雲。
由前染淨無礙。
欣厭心息。
頓覺妙明真心。
周圓無際。
橫豎無垠。
既無際無垠。
雲何又有飛出相耶。
答。
前以欣厭乍。
息。
影向暫現。
及乎用力研究。
依然局在根中。
即今逼極飛出。
亦屬影向。
古德雲。
分明月在梅華上。
尋到梅華月轉無。
殆有見于此耳)。
十邪心含受魑魅相。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
見善知識形體變移。
少選無端種種遷改。
此名邪心含受魑魅。
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
非為聖證。
不作聖心魔事銷歇。
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前之九相。
總以不作聖心。
更研妙明為由。
惟此最後一相。
乃是于前逼極飛出之相。
作聖證解。
更求精極為由。
故雲又以此心研究精極。
雖欲研究精極。
但一作聖心。
早受群邪。
故緻見善知識。
形體變移。
言善知識者。
略有二釋。
一者即是素所親近知識。
但見其形體變移。
此魔力所使也。
二者本無知識。
但妄見有。
且見其形體變移。
此魔力所現也。
起信雲。
或現天像。
或現菩薩像。
亦作如來像等。
即形體變移之相。
少選者。
不待多時。
無端者。
不假因由。
種種遷改者。
忽而天變為佛。
忽而佛變為天等。
所謂頃刻之間而千變萬化也。
此名邪心等者。
一作聖證。
即是邪心。
招引群邪。
即是含受。
前雲主人若迷客得其便者。
正喻此耳。
而言魑魅者。
但是魔之所使。
若急能覺悟。
頓息前心。
不久自銷。
為害猶細。
設或不自覺知。
仍遭天魔入其心腹。
不惟外見魔形。
而且内染魔慧。
無端便能說法。
相似通達妙義。
前雲必為魔子成就魔人是也。
但是魔力所持。
故曰非為聖證。
覺悟無惑。
不作聖心。
依本修治。
魔自銷歇。
若依舊不了。
作聖證解。
即更受群邪。
前雲宛轉零落無可哀救是也。
中間所現魔相竟。
四總結以示警囑。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現境。
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不自忖量。
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堕無間獄。
○汝等當依如來滅後于末法中宣示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初出由警惕。
如是十種者。
通指以上所說。
不言三摩現境。
而言禅那者。
以此境雖在三摩。
而究其所以能現者。
略兼靜之與慮。
如前雲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是也。
後皆仿此。
皆是色陰者。
指将破未破之時。
用心交互者。
觀心不純。
正念與邪念交互而起也。
良以若無邪念。
魔事不興。
若無正念。
縱興不至于十。
唯是二念交互。
乃至乍興乍滅。
旋滅旋興。
展轉至十。
是曰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者。
謂賦性頑鈍。
觸事昏迷。
不自忖量者。
言位在凡流。
乍現聖境。
應自忖量。
我何人斯。
而能自茲勝應。
由彼頑而且迷。
故不能也。
逢此因緣者。
以前十種皆是色陰将破因緣。
迷不自識者。
不識其是禅那現境。
謂言登聖者。
不自量其分是凡流。
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
故雲大妄語成。
而言堕無間獄者。
極顯其為害無已。
以示警惕意耳。
○汝等下囑令宣護。
如來在世。
魔無能為。
故教以當依如來等。
謂當依佛說待至如來滅度後也。
如來滅後。
正像猶可。
故又教以于末法中。
當斯時也。
魔強法弱。
故須宣示斯義。
知而預防。
魔不得便。
倘有疏忽。
為害非細。
故以無令得便囑之。
保持覆護者。
保持末法。
覆護正修。
成無上道者。
透過十心。
色陰破而根性顯。
進破餘四。
六結解而圓通證矣。
總結色陰魔相竟。
二受陰魔相四。
一始修未破受陰。
二終破顯露妄源。
三中間所現魔相。
四總結以示警囑。
初。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奢摩他中色陰盡者。
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猶如魇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
心觸客邪而未能動。
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彼善男子。
指透前境人也。
正脈雲。
于上十境。
或備經或不備經。
或相類更多。
總以不為所惑。
即透過耳。
透過前境。
仍複精研。
故曰修三摩提。
此中修三摩提。
望色陰為終修。
望受陰為初修也。
奢摩他仍是止義。
蓋以透過前境修三摩提。
永絕異念以成深止。
即于此中心精湛朗。
超出空昧。
名為色陰盡者。
色陰既盡。
空色俱忘。
心光遍圓。
相似同佛。
故曰見諸佛心。
殆即于自心見佛心也。
雖見佛心。
猶為受陰所覆。
不過于虛明中暫見佛心影像。
故以明鏡現像喻之。
若有二句。
合上喻起下喻也。
相似見諸佛心。
故曰若有所得。
合上見鏡中像。
非是親證。
故曰而未能用。
此合鏡像雖現。
而實未能取。
喻雖不具。
意必有故。
恐猶未明。
故次下複以魇人喻之。
魇人者。
邪鬼所魇。
喻行人為受陰所覆也。
雖為受陰所覆而自心中本具佛心功德昭昭不昧。
故以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喻之。
雖宛然不惑。
奈自心觸着客邪而不能動。
受陰所覆。
亦複如是。
雖自心本具佛心功德昭昭不昧。
而蔽于受陰。
不能随緣顯現也。
既不能随緣顯現。
如才出一屋又入一屋。
故名受陰區宇。
二終破顯露妄源。
若魇咎歇其心離身反觀其面。
去住自由無複留礙名受陰盡。
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前以受陰所覆。
如人被魇。
若受陰既破。
則是魇咎歇也。
夫受陰無别。
即是見分照用。
以有照用。
則有領衲。
名為根本受陰。
凡屬受陰者。
皆從此中生故。
由有根本受陰。
攬色成根而起身見。
設如受陰未破。
身見亦未全忘。
須待受陰盡時。
方乃脫于身籠。
故曰其心離身。
不惟離身。
且能反觀其面。
不唯反觀其面。
且能得意生。
去住自由。
無複留礙。
亦如魇咎既歇。
手足見聞。
皆能動作施為。
自覺能如是者。
名為受陰盡相。
按耳根圓通。
此當聞所聞盡(問。
色陰先盡。
雲何複有身面。
答。
所謂盡者。
但盡其陰。
非盡其色。
若必令盡色。
則色陰盡者。
全同無色。
豈理也哉)超越見濁者。
此經見濁。
以性大相織為體。
如前見濁文雲。
汝身現抟四大為體。
四性壅令留礙。
四大旋令覺知。
相織妄成。
名為見濁。
今以受陰既破。
無複攬色成根。
性大不織。
身見亦忘。
故能超越。
超越之後。
回觀受陰之所由生。
蓋即見分照用。
虛妄領納。
故曰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三中間所現魔相十。
一功用抑摧過越相。
二功用陵率過越相。
三修心無慧自失相。
四用心忘失恒審相。
五修行失于方便相。
六輕安無慧自禁相。
七見勝無慧自救相。
八因慧獲諸輕清相。
九定心沉沒失照相。
十定境安順入心相。
初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阿難。
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
内抑過分忽于其處發無窮悲。
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
此名功用抑摧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彼善男子。
指受陰将破未破人也。
将破未破。
勢處兩楹。
故曰當在此中。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故雲得大光耀。
良以受陰即見分虛明。
向堕色區。
不顯其大。
今破色陰。
虛明體露。
故以大光耀名之。
其心發明者。
即于自心見佛心也。
不知尚為受陰所覆。
自謂同佛。
深責不度衆生。
故曰内抑。
抑猶克責義也。
然此心固善。
若一味如此。
忘其正受。
則為過分。
忽于其處者。
即指有衆生處。
發無窮悲者。
謂悲哀不能自已。
如是凡見一切。
乃至蚊虻蛆蟲等。
作一子想。
故曰猶如赤子。
(小兒始生。
血色未退)心生憐愍。
亦所當然。
但不覺淚流。
即堕愛見矣。
此名有功用心。
抑責摧傷。
過越其分。
緻現斯相。
悟之則随緣利生不失正受。
故曰無咎。
受陰暫現。
故曰非為聖證。
不作聖解。
即是覺了不迷。
果其正見分明。
自然愛見不生。
故雲久自銷歇。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悲啼泣無限。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
妄謂同于諸佛大悲。
觀音悲仰。
魔得其便。
以類相緻。
故有悲魔入其心腑。
悲魔謂苦死滞魄。
年老成魔類也。
入其心腑。
持其神識。
故令見人則悲。
啼泣無限。
由此起諸颠倒。
生于邪見。
故曰失于正受。
命終必為魔王眷屬。
宛轉零落。
故曰當從淪墜。
功用抑摧過越相竟。
二功用陵率過越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阿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于其中生無限勇。
其心猛利志齊諸佛。
謂三僧祇一念能越。
此名功用陵率過越。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覺了不迷久自銷歇。
詳觀前之色陰十境。
明是從前向後。
次第相生。
透過一層。
又現一層。
灌頂雲。
色境豎發是也。
此之受陰十境。
乃各别現起。
蓋是境同見異。
随見成魔。
灌頂雲。
受魔橫開是也。
色陰既開。
仍修三摩以窮受陰。
故還以定中男子稱之。
見色陰銷者。
剝去一層色礙粗境。
如脫外衣。
受陰明白者。
露出一種虛明境界。
如現内衣。
義同上科得大光耀。
勝相現前者于自心中見諸佛心。
義同上科其心發明。
是悟證之境同也。
不知尚為受陰所覆。
獨傷不自策勵。
故雲感激。
謂感傷激勵。
恨不速成。
此所起之見異也。
然此心亦善。
但隻管如此。
即為過分。
忽于其中者。
即指感激心中。
生無限勇者。
勇銳不能自禁。
如是則冒難曆險。
總以無畏。
蹈湯赴火亦所不辭。
故曰其心猛利。
自覺立地可成極果。
故曰志齊諸佛。
将比龍驟何似蟻步。
故謂三祇念越。
此名有功用行。
志欲陵跨佛乘。
率爾自在。
未免過越其分。
緻現斯相。
悟之則任運求佛。
不失正受。
故曰無咎。
受陰暫現。
故非聖證。
覺了不迷。
依然正見分明。
安住正受。
久之自然銷歇。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誇我慢無比。
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
不自忖量。
計為聖證也。
忘失正受。
魔得其便。
以類相緻。
故有狂魔入心。
狂魔者。
世間狂人不得志而死者。
滞魄不生年老成魔故。
入其心腑。
攝其神識。
故令見人則誇。
謂矜誇己德也。
我慢無比者。
謂因我起慢。
無有比倫。
其心不唯無有三乘。
乃至上不見佛。
以縱是成佛。
不過與我平等。
下不見人。
以人既在凡。
豈能知我所證。
由此起諸邪見。
失于正受。
成就魔人。
當從淪墜。
籲可畏哉。
(灌頂雲。
破色陰之聖人。
陵率過越。
尚緻狂魔入心。
今之宗徒自謂破參。
效颦呵佛罵祖者。
正不知能破幾陰。
乃爾恬不知懼耶)功用陵率過越相竟。
三修心無慧自失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前無新證。
歸失故居。
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所見。
心中忽然生大枯渴。
于一切時沉憶不散。
将此以為勤精進相。
此名修心無慧自失。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悟證之境同前。
不言勝相現前者。
色盡必有。
譯語略故。
良由于自心中見諸佛心不知尚為受陰所覆。
不能進破。
故曰前無新證。
雖見佛心。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仍思歸托色身。
加功用行。
又見色陰已銷。
無可依托故曰歸失故居。
然既見色陰已銷。
正好依色修習。
以雖依無覆故也。
既見受陰明白。
正好進破受陰。
以虛明非真故也。
二俱不能。
是曰智力衰微。
以不達色陰空而不空。
受陰有而不有義故。
由此于兩楹中間。
灰心泯志。
故曰入中隳地。
自是不見有一事可作。
故曰迥無所見。
此所起之見與前不同也。
心中者。
即指中隳心中。
一事不作。
望其有得。
故曰生大枯渴。
謂如枯待雨。
如渴待水也。
沉憶不散者。
謂沉靜其心。
憶念中隳之境。
時刻不敢有放故。
自謂沉憶之久。
必有所得。
渾忘本修三摩。
故即将此以為勤精進相。
此名修心等者。
言色陰既盡。
正好假托幻色。
增修三摩。
修治虛明之心。
而乃無有了達之慧。
緻現大枯渴相。
悟之則頓舍沉憶。
還依本修。
故曰無咎。
非為聖證者。
以不同聖證前後坐斷。
中亦不立故。
文缺覺了二句。
亦譯者略也。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憶魔人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前無新證。
歸失故居。
自謂前後坐斷。
入中隳地。
迥無所見。
自謂中亦不立。
一切時沉憶不散。
自以為勤精進相。
凡此皆為作聖解也。
忘失本修。
魔得其便。
以類相緻。
故有憶魔入心。
憶魔者。
世間狷謹之人。
遇事懸心抑郁而死者。
滞魄不生年老成魔故。
入其心腑。
拘其神識。
故令旦夕撮心。
謂從朝至暮拘促其心也。
懸在一處者。
謂系于方寸。
絲毫不敢放故。
一味如此。
故令失于正受。
無慧自濟。
當來必從淪墜。
(問。
緻心一處。
無事不辦。
何故反失正受。
答。
此是開示初心。
攝散心。
看話頭語耳。
已破色陰。
不應泥此。
況此乃魔力所攝。
勿錯會也)修心無慧自失相竟四用心亡失恒審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慧力過定失于猛利。
以諸勝性懷于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為足。
此名用心亡失恒審溺于知見。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悟證境中亦應有勝相現前之語。
慧力過定者。
歡喜體任。
忘其收攝故。
忘其收攝。
不知增修本定。
不能透過此境。
故雲失于猛利。
歡喜體任。
一味尊重己靈。
将謂自心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