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
故以勝性懷心。
所謂太尊貴生是也。
言勝性者。
即指自心中佛心。
既以此為懷。
故于自心疑是舍那。
又前于色陰盡時。
十方洞開。
無複幽黯。
似是光明遍照。
今又于自心中見諸佛心。
合此二相。
緻有是疑。
言已疑者。
謂已起是疑。
但少有未安耳。
雖少有未安。
然亦不思增修。
故雲得少為足。
此名用心等者。
謂偏用慧心。
急于體任。
亡失恒常審察自己分位。
一味溺于悟證知見。
緻現斯相。
悟則不溺。
仍複增修本定。
故曰無咎。
受陰所覆。
如鏡現相。
故曰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
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谛。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
自任舍那。
執迷不返。
雖少有未安。
不複增修。
以類相緻。
故有下劣易知足魔。
入其心腑下劣易知足魔者。
如世間無聞比丘見取外道等。
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皆是也。
入其心腑。
攝其精神。
故令見人自言我得無上涅槃。
第一義谛。
此非果計果之餘習。
假諸人而發洩其志故。
失于正受者。
心随魔變。
當從淪墜者。
死堕三途。
是可為魔王快心而賢聖悼歎也。
用心亡失恒審相竟。
五修行失于方便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新證未獲。
故心已亡。
曆覽二際自生艱險。
于心忽然生無盡憂。
如坐鐵床如飲毒藥。
心不欲活。
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首四句可知。
新證二句。
古德皆謂與第三見同。
愚則謂之半同半異。
言半同者。
新證未獲。
即是前無新證。
言半異者。
前雲歸失故居。
是欲歸托色陰。
加功用行。
自覺色陰已盡。
無可依托。
此雲故心已亡者。
以前于色陰盡時。
十方洞開。
無複幽黯。
似覺心光遍滿。
然彼不過功用暫現。
久自銷歇。
今前境既已銷歇。
而故心自然不複有矣。
古德雲。
初見道者。
見山不是山。
水不是水。
既見道後。
山還是山。
水還是水。
即斯意耳。
曆覽者。
前後遍觀。
二際者。
過去際與未來際也。
未來新證未獲。
不知如何用功。
過去故心已亡。
恐其将有退失。
故曰自生艱險。
于心者。
即于艱險心中。
忽然生無盡憂者。
未證則憂其無進。
已證則憂其有退故。
如坐鐵床者。
涼則冰。
熱則煎。
喻坐卧不甯。
如飲毒藥者。
吞亦難。
吐亦苦。
喻飲食不安。
心不欲活者。
将謂死即無退。
由是恨不速死。
故求人害命。
其意已速死離憂。
故雲早取解脫。
此名修行等者。
謂有心修行。
失于方便智慧。
超脫無路。
緻現斯相。
悟之則故心已亡。
正好舍舊趣新。
新證未獲。
正好增修本定故曰無咎。
欲死求脫。
明系謬誤。
故曰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
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舍壽。
或常憂愁。
走入山林不耐見人。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
以虛明為聖證。
執舍命為解脫。
魔得其便。
以類相緻。
故有常憂愁魔入其心腑。
常憂愁魔者。
如世間深厭世故。
無力超脫。
憂郁而死。
滞魄不化。
年老成魔者是也。
入其心腑。
濟其憂愁。
故令自割其肉。
欣其舍壽速死。
此其甚者。
或有微輕。
惟是常懷憂愁。
走入山林。
深厭世故。
不耐見人。
此心神為魔習所熏也。
不能自返。
故緻失于正受。
唯習魔業。
自然從淪墜。
修行失于方便相竟。
六輕安無慧自禁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處清淨中心安隐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
心中歡悅不能自止。
此名輕安無慧自禁。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色銷受明同前。
處清淨中者新證未獲。
不以為艱。
故心已亡。
不以為險。
但不知增修本定。
惟是一味無事。
宗家所謂堕在無事甲裡是也。
清淨之久。
内心甯谧。
自覺安妥隐順。
名為心安隐後。
不知但是一時輕安。
将謂得大自在。
故忽然有無限喜生。
無限喜生。
其相雲何。
謂心中歡悅不能自止。
此宗家之大忌也。
此名輕安等者。
謂清淨心中暫現輕安。
無有智慧。
不能自禁。
緻現斯相。
悟之則不以為喜。
急尋本修。
故曰無咎。
暫現不常。
有類光影。
故曰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笑。
于衢路傍自歌自舞。
自謂已得無礙解脫。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
以清淨為正定。
以輕安為解脫。
以歡喜為樂道。
以類相緻。
故有好喜樂魔。
入其心腑。
好喜樂魔者如世間本無正知正見。
妄自倨傲。
托迹山水。
猖狂而死。
年老成魔之類。
入其心腑。
發其狂解。
故令見人則笑。
甚至于衢路傍自歌自舞。
了無忌憚。
其意蓋是自謂已得無礙解脫。
不自覺知。
由此失于正受。
死入魔屬。
故雲當從淪墜。
輕安無慧自禁相竟。
七見勝無慧自救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
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
心中尚輕十方如來。
何況下位聲聞緣覺。
此名見勝無慧自救。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見色陰銷。
以為無妄不盡。
見受陰明白。
以為無真不圓。
不知方是色開受現之相。
故自謂已足。
既自謂已足。
将必以我為勝。
故緻忽有大我慢起。
言我慢者。
謂因我起慢。
如言我即是佛等。
故稱為大。
若果有實證。
則是有端起慢。
今以無而計有。
故雲無端。
依于此慢以為根本。
如是乃至見劣計我勝。
見等計我等。
名之為慢。
此但慢也。
又複于等計我勝。
于勝計我等。
名為過慢。
以過于前慢故。
又複于勝計我勝。
為慢過慢。
以較前過慢。
其慢更甚故。
又複于未得者謂得。
未證者言證。
此則惟以增上心而慢他也。
又複于彼有德有智。
不敬不求。
名卑劣慢。
此則自甘卑劣。
反以慢人也。
古德雲。
七慢之中。
惟缺邪慢。
愚謂本非正知正見。
而諸慢并發。
即是邪慢。
既七慢具足。
無前無後。
故雲一時俱發。
言俱發者但是心中俱有。
遇境即現耳。
心中下乃釋成俱發之義。
言心中尚輕十方如來。
何況如來以下諸位菩薩及小乘聲聞緣覺。
則諸慢俱發可知。
此名見勝等者。
謂見己為勝。
設以慧照。
則一切諸法。
一性平等。
尚不見有一衆生可慢。
何況于彼諸佛菩薩等而生慢心。
特以無慧自救。
緻現斯相。
悟之則不見己勝。
諸慢并銷。
故曰無咎。
受陰暫發故曰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
不禮塔廟。
摧毀經像。
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
經是樹葉或是氎華。
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颠倒。
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
疑誤衆生入無間獄。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勝解者。
見勝不返。
執迷不回。
以類相緻。
故有大我慢魔。
入其心腑。
言大我慢魔者。
如見慢外道。
死而不化。
年老成魔者是也。
入其心腑。
資其邪慢。
故令不禮塔廟。
甚至摧毀經像。
設遇檀越駭谏。
而便謂言。
此佛像者本是金銅所造。
或是土木所成。
此經法者本是貝葉所書或是?布所印。
既屬無情。
何有靈驗。
設又問言。
何者為佛。
何者為法。
而又謂言。
現前肉身。
既有覺知。
恭敬保愛。
即是真佛。
即是常法。
何乃不自恭敬。
卻去尊崇土木。
舍近求遠。
實為颠倒。
此魔王借口于人。
斷滅佛法。
而欲昌其教也。
檀越聞之。
疑信交抱。
其有深信者。
聽從其言。
毀碎經像。
埋棄地中。
此魔教陷入。
緻造阿鼻業也。
據此則疑信交抱者。
但受其疑。
深信其言者。
直遭其誤。
故雲疑誤衆生。
疑者為地獄遠因。
誤者為地獄近因。
故總言入無間獄。
聞其說者。
尚緻如此況複本人。
自應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正脈問。
祖師門下。
呵佛罵祖。
何以異此。
答。
祖師極欲人悟一性平等。
心外無佛。
剿絕佛見而已。
豈真增長高慢。
反失平等哉)。
(○合轍問臨濟不禮祖塔。
丹霞之燒木佛。
德山說一大藏教如拭涕帛。
嚴頭說祖師言句。
是破草鞋。
非大我慢乎。
答。
此為執外求而不達自心。
執言教而不肯進修者。
故作此峻厲之語而激之。
實一片真慈。
誰曰慢心。
若使祖師真有慢心。
則亦不免泥犁。
況其他乎)。
(○本疏問。
此上所引諸老。
何以知其不是魔入心腑耶。
答。
若固執此說。
一向不歸。
則是魔入心腑。
而上之諸老。
皆是行解相應。
但一時應機語耳)。
見勝無慧自救相竟。
八因慧獲諸輕清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于精明中圓悟精理。
得大随順。
其心忽生無量輕安。
已言成聖得大自在。
此名因慧獲諸輕清。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色銷受明。
所見之境同前。
精明即是自心。
以衆生分中。
無純真之心。
即以識精元明為自心故。
精理即是佛心。
言佛心雖極精微。
亦不離自心之中。
此二句。
仍是于自心中。
見諸佛心。
但變其文耳。
自覺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
因心果覺兩不相違。
故曰得大随順。
回觀色陰既銷。
超然無累。
故于其心忽生無量輕安。
現見受陰虛明。
瑩然澄徹。
故自己言成聖得大自在。
此名因慧等者。
謂因于精明心中。
圓悟精理之慧。
回觀色陰。
現見受陰。
獲諸輕安澄清之相。
悟之則不以輕安自守。
不以澄清自任。
乘此圓悟之慧。
增修本定。
故曰無咎。
正堕受區。
故非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
自謂滿足更不求進。
此等多作無聞比丘。
疑誤衆生堕阿鼻獄。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以悟慧為菩提。
以輕清為涅槃。
以類相緻。
故有好輕清魔入其心腑。
好輕清魔者。
如世不依正覺修三摩提。
一向攝念靜坐。
稍獲輕清。
生自足想。
死而不化。
年老成魔者是也。
入其心腑。
持其神識。
故令自謂滿足。
更不求進。
師心自是。
不知近善知識。
不聞勝妙之法。
故曰此等多作無聞比丘。
及于命終。
覺無實證。
毀傍正修無益。
唱言佛法賺人。
或聞而生疑。
或直受其誤。
成謗法因。
斷菩提種。
故曰堕無間獄。
況複本人既已被魔所著。
自應失于正受。
自誤誤人豈不當從淪墜。
因慧獲諸輕清相竟。
九定心沉沒失照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于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
撥無因果一向入空。
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此名定心沉沒失于照應。
○(按色陰十境。
及受陰之前八後一。
是處皆有此名等語。
蓋撮略其相而總言之。
故皆依此以立科名。
唯此科獨缺。
或是筆授脫漏。
今準前後。
撮略本科中意而補足之。
亦不敢自以為是。
俟高明者更辨之。
上下皆以圈隔之。
使與佛語有别。
令其知是補入。
以避僭妄之罪)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首四句可知。
上科雲。
于精明中圓悟精理。
即是明悟。
此則于明悟中體觀受陰。
唯是虛明妄想。
其所依之體。
乃寂然不動之性。
故曰得虛明性。
認此為真。
忘失本修。
一味沉空。
心相迥寂。
故曰其中忽然歸向永滅。
将謂即此便是。
不假修為。
故曰撥無因果。
從此無佛可成。
無生可度。
故雲一向入空。
萬有到前。
一空莫敵。
故曰空心現前。
空心現前。
對境不生。
乃至縱有心生。
亦惟增長斷滅之解。
(補雲)此名定心等者。
謂得虛明性。
歸向永寂。
未免沉沒越分。
若能以觀慧照之。
正是受陰将破時節。
其奈失于照應。
緻現撥無因果等相。
悟之則不滞永滅。
不住空心。
止觀雙流。
受陰可破。
故曰無咎。
一合偏枯。
不合中道。
故雲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
乃謗持戒名為小乘。
菩薩悟空有何持犯。
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飲酒啖肉廣行淫穢。
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
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
破佛律儀誤入人罪。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
執空為是。
長滅不歸。
一類相緻。
故有空魔入心。
言空魔者如世纏空外道。
死而不化。
年老成魔者是也。
入其心腑。
資斷滅解。
故令謗持戒為小乘。
以悟空為菩薩。
且言菩薩悟空有何持犯。
設有信心檀越。
素嫌僧倫酒肉淫穢。
而其人偏常于彼飲酒啖肉廣行淫穢。
自謂行于非道。
通達佛道。
因于魔附力故。
攝其現前之人。
謂是逆行。
不生疑謗。
不知其為魔所使耳。
(愚親見一僧自稱洞下兒孫。
常于施主家飲酒啖肉。
而施主敬之如佛。
及詢其所以教施主者。
多分皆随順淫穢。
嗚呼魔入心腑。
經有明證。
而世多從之不疑。
亦可怪矣)原屬滞魄之鬼。
年老成魔。
故無妨仍稱鬼心。
入之既久。
熏染已深。
鬼習喜穢。
故令食屎食尿與酒肉等。
或亦因人為難。
既悟空理。
應淨穢俱空。
既食酒肉。
何不亦食屎尿。
彼便淨穢俱食。
而謂一種俱空。
是人已自破佛律儀。
而又以誤言入人于罪。
自陷陷他。
自應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定心沉沒失照相竟。
十定境安順入心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味其虛明深入心骨。
其心忽有無限愛生。
愛極發狂便為貪欲。
此名定境安順入心。
無慧自持誤入諸欲。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色銷受明。
境同于前。
味其虛明者。
不知虛明是受陰相。
極力研味。
畢竟從何處起也。
深入心骨者不知向性地追求。
一味在方寸及骨節間跟究故。
由此虛明内映方寸骨節。
精瑩煥發。
自覺安然順适。
故于其心忽有無限愛生。
愛極生潤。
情動發狂。
淫境現前。
不能自持。
故緻便為貪欲。
世之不知修心。
惟思調養幻形。
鮮有不堕于此者。
此名定境等者謂定中研味虛明。
内映心骨。
安然順适之境。
入于定心。
愛極情狂。
無慧自持。
緻有誤入諸欲之相。
悟之則知是虛明。
惟究實性。
正是受陰将破之時。
故曰無咎。
縱使安順入心。
遇境便堕。
故曰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
一向說欲為菩提道。
化諸白衣平等行欲。
其行淫者名持法子。
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
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
魔心生厭離其身體。
威德既無陷于王難。
疑誤衆生入無間獄。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
不知身骨精瑩。
為虛明内映之相。
以肉團為主人。
計身骨為家寶。
認安順為受用。
愛極成欲。
以類相緻。
故有欲魔入心。
言欲魔者。
即欲頂大自在魔王也。
觀下文曰神曰鬼。
似是魔所使耳。
入其心腑。
增其欲念。
故令一向說欲。
謬謂生生不息。
即常住菩提之道。
化諸白衣平等行欲者。
教以不分自他。
不擇好醜。
謬謂平等行欲。
即菩薩行故。
其有信其說者。
依教行淫。
名持法子。
謬謂其能傳菩提法故。
恐有問雲。
猥媟穢劣。
不堪至此。
人何信之。
故曰神鬼力故。
謂魔神魔鬼力也。
然正像之際尚無此事。
至于末世之中。
攝其凡愚。
其數竟至于百。
如是由少及多。
乃至一百二百。
或至五百六百。
甚至多滿千萬。
雖是魔力所攝。
亦由貪欲是人之所好故。
魔入心腑。
托以行欲。
及乎身衰力微。
則魔心生厭。
離其身體。
魔力既退。
徒衆解散。
故曰威德既無。
舊事發覺。
坐以扇衆。
故緻陷于王難。
或疑之而謗正。
或誤之而入邪。
故雲疑誤衆生。
謗正入邪。
皆為阿鼻之因。
故緻入無間獄。
前功盡廢故雲失于正受。
後身必堕。
故雲當從淪墜。
(正脈雲。
近世尚未見此。
稍有陰似者。
亦未能如是之盛。
但佛言不妄。
當來末法之深。
想必有矣)中間所現魔相竟。
四總結以示警囑。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現境。
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不自忖量。
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堕無間獄。
○汝等亦當将如來語于我滅後傳示末法。
遍令衆生開悟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初出由警惕。
○汝等下。
囑令傳護。
正脈雲。
此科全同色陰。
然此之十種。
魔事已成。
非但如前。
方為引發之端。
亦但言魔以類至。
而不曆言天魔飛精。
據此則無令天魔得便之語。
與前科稍異。
前以若不預防。
恐天魔得便而入。
故教以宣示斯義無令得便。
此以天魔得便。
驅使十魔來惱。
故教以遍令開悟。
無令得便遣使。
總結受陰魔相竟。
三想陰魔相四。
一始修未破想陰。
二終破顯露妄源。
三中間所現魔相。
四總結以示警囑。
初。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
心離其形如鳥出籠。
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
得意生身随往無礙。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
是人雖則無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
令不寐者鹹悟其語。
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彼善男子。
亦指透過前境之人。
備經不備經等。
亦同前說。
透過前境。
仍複精研。
故曰修三摩提。
此中修三摩提。
望受陰為終修。
望想陰為初修也。
永絕前之十心。
虛明漸銷。
名為受陰盡者。
受陰雖盡。
猶為想陰所覆。
故未漏盡。
而言雖者。
亦有似盡意故。
心離其形者。
以無受陰。
即無領衲。
不複攬塵成根。
親見離根之體。
恐猶未明。
故又以如鳥出籠喻之。
蓋以鳥喻離根之體。
籠喻所結之根也。
既得離根之體。
似得漏盡勝用。
故雲已能成就等。
謂已能從博地凡夫。
由三漸次。
上曆諸位菩薩。
乃至第六十妙覺聖位。
以彼所有身相功德。
皆能現故。
所謂能現者。
非是實證上合下同。
故曰得意生身。
三種中應是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以離根之體。
即是第八本識。
一切諸法。
皆依此識變現。
既得此識。
即能覺了一切諸法自性如幻。
以唯識變故。
故知此是覺了諸法自性性意生身也。
得此身已。
不惟能現。
且能普入諸刹。
故雲随往無礙。
恐猶未明。
故以譬如有人等喻之。
熟寐睡深也。
寱言夢語也。
不雲極醒朗言。
而雲熟寐寱言者。
以有想陰所覆。
非實證。
唯意生故。
無别所知者。
謂但唯寱言。
而于所說之事。
無複别有所知。
喻想陰未盡者。
雖現聖現凡。
唯是意生。
而于上合下同。
實未親證故。
其言已成音韻倫次等。
謂雖無所知。
而其所說之言。
已成音韻可聽。
已有倫次可别。
令現前不寐之人。
皆能明悟其語。
喻想陰未盡者。
雖非實證合同。
而其所現俨有身相可見。
凡位聖位可别。
令彼實證者。
鹹知其所現不誤。
既所現不誤。
而又未得實證。
明是想陰所覆。
故曰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二終破顯露妄源。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
于覺明心如去塵垢。
一倫生死首尾。
圓照名想陰盡。
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動念者。
即指第八識中所含六識種子。
以有微細動相。
故以動念稱之。
動必有想。
即是根本想陰。
六識浮想。
皆以此想起故。
此想既盡。
六識中枝末浮想。
無所從起。
故雲浮想銷除。
覺明心即指第八本識。
以帶妄故不言妙覺明心。
動念既盡浮想不生故雲如去塵垢。
蓋以識性覺明如鏡。
六識浮想如塵。
微細動相如垢也。
一倫生死者。
謂十二類生。
一類一類所有生死。
以倫即是類故。
首尾圓照者。
謂首從卵生。
尾至非無想生。
皆能圓照。
以覺明現前。
生死根元。
從此披露。
如後文雲。
見諸十方十二衆生。
畢殚其類是也。
然類生生死根元。
即是行陰。
行陰既現。
則是超出想陰。
故曰名想陰盡。
按耳根圓通。
此當覺所覺空。
(言前于聞所聞盡時覺得有個聞所聞盡。
宛而有個能覺之心。
即是第八識中六識種子微細動相。
今想陰既盡。
微細動相亦無。
故能覺與所覺而俱空矣。
所以不能複真者。
以猶為管陰所覆故)超煩惱濁者此經惱濁。
以根塵織成六識為體。
如前惱濁文雲。
又汝心中。
憶識誦習。
離塵無相。
離覺無性。
相織妄成。
名煩惱濁。
今以動念既盡。
浮想銷除。
想除識空。
故能超越。
超越之後。
回觀想陰之所由生。
蓋即第八識所含六識種子微細動相。
融即未分。
體通六識。
故曰融通妄想。
枝末浮想。
皆依此起。
故曰以為其本。
三中間所現魔相十。
一怪鬼年老成魔相。
二魃鬼年老成魔相。
三魅鬼年老成魔相。
四蠱鬼年老成魔相。
五厲鬼年老成魔相。
六大力鬼老成魔相。
七鬼神年老成魔相。
八精魅年老成魔相。
九氣靈年老成魔相。
十自在天魔所使相。
初四。
一緻魔得便。
二附人來惑。
三受惑成咎。
四出名警悟。
初。
阿難。
彼善男子。
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心愛圓明。
銳其精思貪求善巧。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彼善男子。
即指前來已破受陰者言。
受陰二字。
仍取未破之名。
以離此無可稱故。
虛妙二字。
乃加以已破之号。
以假名為陰。
實無所覆名虛。
唯有正受。
不受餘受名妙也。
不受餘受。
故不遭十種邪慮。
謂受魔中十相。
實無所覆。
故惟覺圓定發明。
謂于圓通妙定中。
發起神通變化之明。
如前雲。
已能成就從凡至聖意生無礙是也。
雖見此相。
若仍依本修。
蓦直前去。
則想陰可進破矣。
乃忽爾心愛圓明。
謂于圓定發明境上心生愛慕。
即計為聖證意也。
計為聖證。
必至銳其精思。
貪求善巧。
銳其精思者。
謂勇銳其志。
精進思惟。
貪求善巧者。
謂貪求變化。
更進善巧故。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者。
設若一向住三摩地。
則見與見緣并所想相。
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不唯無魔。
即有魔亦惟候之而已。
隻緣有愛有思有求。
天魔乘隙可惑。
故雲得便。
而言候者。
顯定益深而魔益怖故。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其人不覺是其魔着自言謂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
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
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飛精附人者。
非是身附。
但飛其精氣以附其身故。
不附本人而附旁人者。
正脈雲。
受陰盡者。
不能入其心腑。
故假旁人惑之。
轉令自亂耳。
口說經法者。
由精附力。
資其邪慧。
便能口說相似經法。
非真能說佛法。
若真能說佛法。
即非魔矣。
其人素不能說。
一旦能說。
即應覺知。
乃竟不覺是其魔着。
而反自言我能說法。
謂得無上涅槃。
又複随其邪精所轉。
來彼求巧善男子處。
蓋欲設方詃惑之耳。
敷座說法者。
應其所求。
為說善巧示現神通法故。
徒說無憑。
故又于斯須現相惑之。
斯須少時也。
或作比丘者。
投其所好。
先為現同類之身。
令彼人見者。
不見不足以取信故。
或為帝釋及女尼者。
顯其神異。
次與現異類之身。
不言令彼人見者。
例上可知故。
或寝暗室。
身有光明者。
竦其必信。
以其心愛圓明故也。
起信雲。
座中或現端正男女等相。
又雲或現天像。
菩薩像。
亦作如來像等。
但彼乃魔自來現。
此乃附人轉現。
又彼但見所現之相。
不見魔之本身。
或可有疑。
此則親見其人。
斯須變化如此。
非有深定妙慧。
鮮有不被其惑者。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
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口中好言災祥變異。
或言如來某處出世。
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于人。
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忘其本修曰愚。
不辨邪正曰迷。
見其說法現身。
謂是圓通勝用。
故惑為菩薩。
既已信其教化。
必以豔色美聲。
搖蕩其心。
因而破佛律儀。
與諸魔人。
潛行貪欲。
此正中魔王之計。
蓋由行人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策修既精。
魔宮欲震。
故緻魔精附人。
乘便來惑。
本為破其律儀壞其定慧。
衲為魔侶。
魔宮奠安。
若具正知正見者。
此正可為驗魔之要。
以大凡誘淫破戒。
任其神變。
總為魔業。
依本修治。
不久散壞。
今既惑為菩薩。
正慧先壞。
搖蕩其心。
本定又失。
潛行貪欲。
律儀全廢。
惜乎魔王得計。
而行人之寶覺全身從此隳矣。
此且明自受其害。
口中好言等。
乃更明世受其惑也。
災謂咎徴。
祥謂休徴。
變異者。
此二皆非常事故。
然子不語怪。
佛不重神。
而彼獨好言災祥變異。
怪鬼餘習。
固如是也。
或言如來某處出世。
教以懷資而往。
此好言祥徴也。
或言此處将遇劫火。
大三災起。
或言此處當有刀兵。
小三災動恐怖于人。
教以舍家而逃。
此好言咎徴也。
世間愚迷。
不辨真僞。
聞某處有佛。
則傾資求其接引。
聞劫火刀兵。
則罄家乞以救脫。
故曰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前雲末法之中多此妖邪。
熾盛世間。
詃惑無識恐令失心。
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亦大同此意。
四出名警悟。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回。
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前雲。
若于本因。
貪物為罪。
是人罪畢。
遇物成形。
名為怪鬼。
年老成魔者。
作鬼既久。
通力殊勝。
兼知修有漏福。
天魔收為伴侶。
亦天魔攝。
惱亂是人者。
非精附彼。
惱亂是修禅人故。
厭足心生者。
所附之人。
色力衰微。
故魔心生厭。
所惱之人。
定慧俱失。
故魔心生足。
既厭且足。
故去彼人體。
而不附之。
魔既不附。
即無威德。
執法者坐以扇惑衆心。
株連餘黨。
故曰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言弟子者。
不惟修禅之人。
而修禅之人亦在其中。
按阿難此時。
位在二果。
受陰尚未盡破。
況複想陰。
将來進修圓通。
此境必有。
故教以汝當先覺。
謂不待魔來。
應先覺悟。
離愛離思離求。
一味?修。
窮盡想元。
一倫生死。
首尾圓照。
自然不入輪回。
而天魔束手矣。
若魔尚未來。
而先自迷惑。
及其已來。
而猶故不知。
不惟輪回不出。
且當堕無間獄。
可不慎哉。
(孤山雲。
受開以後。
上曆聖位。
應無堕義。
正脈雲。
彼特領佛上曆聖位一語而遂違佛二十八俱堕無間之明言。
依正脈意。
乃謂權漸教中。
曆位取證無退。
如走者。
登山。
遲則遲矣。
有升無墜。
圓頓教中。
一超直入有退。
如飛者登山。
速則速矣。
升墜無定。
愚己向着經。
從不敢指摘古德。
論其得失。
今以二師所說。
俱違教旨。
因不避口業。
略為辨正。
非好也。
不得已也。
請試論之。
詳孤山言無堕者。
特由未了上曆聖位之語。
然前雲已能成就。
從是凡身。
上曆菩薩六十聖位。
乃是約受陰開後。
得意生身随意顯現。
如來喻為夢中寱語。
已自可見。
正脈批其違佛明言誠是。
而謂其領佛上曆聖位之語者非是。
以彼實未能領也。
然正脈謂權漸教中。
經劫取證無堕。
而身子六心堕落。
塵劫聲聞。
非權漸教中意乎。
又謂圓頓教中。
一超直入有堕。
而善财一生事書。
龍女當下成佛。
非圓頓教中意乎。
依自語則與教意。
相違。
依教意則自語非是。
蓋二師總以悟證與修證不分。
理銷與事銷俱迷。
徒費辨論。
終不極成。
或問汝意雲何。
答。
後雲理則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按此中破色陰。
乃在動靜不生之時。
破受陰。
乃在聞所聞盡之時。
破想陰。
乃在覺所覺空之時。
破行陰乃在空所空滅之時。
破識陰。
乃在寂滅現前之時。
所謂乘悟并銷是也。
然既在解結之時。
方是修圓通之際。
起心動念。
便有魔生。
安得無堕。
是知圓頓教中。
初心有堕。
即前所雲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
唯是悟證而已。
至于圓通已後。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仍是依前所悟之理。
重起事造之修。
以萬行之砥硎。
利未磨之智刃。
于前所空色等五陰。
一一從頭體驗于一切時一切處。
無不相應。
所謂因次第盡是也。
然既住圓通之後。
乃是從幹慧心中中流入之行。
無修而修。
修即無修。
安得有堕。
是知圓頓教中悟後修位無堕。
華嚴雲。
發心究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
亦略示此義。
若夫權漸教中。
不惟初心有堕。
凡未到不退位者皆有堕也)怪鬼年老成魔相竟。
二魃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緻魔得便。
二附人來惑。
三受惑成咎。
四出名警悟。
初。
阿難。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心愛遊蕩。
飛其精思貪求經曆。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前四句準前可知。
前雲得意生身。
随往無礙。
有遊蕩義。
不知其猶為想陰所覆。
但如夢中寱語。
起心愛之。
即此便為緻魔之端。
以既愛遊蕩。
必緻飛動其心。
精進思惟。
貪求經曆者。
貪求神通。
周遍經曆更勝于前故。
末二句亦準前可知。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其人亦不覺知魔着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自形無變。
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
全體化成紫金光聚。
一衆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飛精二句謂飛其精氣。
轉附旁人。
口說相似經法。
扇惑衆心。
使行人聞之也。
其人二句謂亦如前之不覺魔着。
亦如前之未得謂為得也。
來彼求遊處者。
亦是邪精所轉。
應求而來。
敷座說法者。
欲以惑亂其心。
為說神通妙用最勝遊曆法故。
自形無變者。
不同前之斯須變易。
意欲顯其無作無為。
而妙用自具故。
其聽法者。
不專指于行人。
蓋凡有在座者皆是也。
坐寶蓮華者。
座同佛座。
體化金聚者。
身同佛身。
既座同佛座。
身同佛身。
則不離本處而遍至十方。
自覺可希冀矣。
一衆三句。
謂一座之衆。
聽法之人。
各各自見如是。
鹹慶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
淫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口中好言諸佛應世。
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
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
其人見故心生傾渴。
邪見密興種智銷滅。
愚迷同前。
見其自能說法。
又見聽衆獲益。
故惑為菩薩。
既信其人。
必受其教。
先以淫境相鈎。
而縱逸其心。
次以戒律無憑。
而诽破其儀。
終以貪着欲樂。
而潛行其事。
惜乎昔為佛子。
而今為魔民矣。
此亦且明自受其害。
口中好言等。
乃兼明世受其惑。
諸佛出世。
如優昙華。
好言諸佛應世。
亦屬妄誕。
且指出某處某人當是某佛。
此又妄之至而誕之極也。
稍有正見者。
必不至受其惑矣。
言是化身來此者。
正是遊曆之事。
蓋為貪求遊曆者說故。
有佛出世。
必有菩薩相随輔化。
故又指定某人即是某菩薩等。
來化人間。
原魔意蓋為顯其言确事的。
令人易信也。
其人見故等者。
其人指所指之人。
因彼指其為佛為菩薩等。
不自量德。
将謂蒙記。
故見之心生傾渴。
日親日近。
時熏時染。
故緻邪見密與。
邪風日扇。
正見日晦。
故令種智銷滅。
惜乎佛種斷滅。
而地獄苗遍矣。
四出名警悟。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回。
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前雲。
若于本因。
貪色為罪。
是人罪畢。
遇風成形。
名為魃鬼。
餘皆準上可知。
魃鬼年老成魔相竟。
三魅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緻魔得便。
二附人來惑。
三受惑成咎。
四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心愛綿?。
澄其精思貪求契合。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首四句準前可知。
心愛綿?者。
正以不遭那慮。
自覺定心綿密。
圓定發明。
自覺妙用?合。
(謂?合菩薩上同下合之德也)由此于三摩地中。
心起愛慕。
即此便為招魔之故。
以既愛綿?。
必至澄凝其心。
精進思惟。
以雖覺定心綿密。
妙用?合。
恐非真實。
必欲貪求契合真實圓通體用。
然此心固善。
但有愛有思有求。
則是自開其釁。
宜乎其魔王得便矣。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其人實不覺知魔着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
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
念念移易。
或得宿命。
或有他心。
或見地獄。
或知人間好惡諸事。
或口說偈。
或自誦經。
各各歡娛得未曾有。
飛精附人等同前。
求合男子。
即指上貪求契合人也。
敷座說法者。
應即為說相似契合圓通體用法故。
第二魔中。
第一附人令自變形。
第二附人令他變形。
今則其形及彼聽法之人。
外相皆無遷變。
原魔意蓋為顯示即凡即聖。
相似體用綿?義也。
心自開悟者。
相似得圓通體。
念念移易者。
相似得圓通用。
或得宿命者。
知過去事。
或有他心者。
知他心境。
或見地獄者。
了極苦之情況。
或見人間等。
識趣向之岐途。
此皆相似?合凡心。
或口說偈者。
自能口說偈贊。
或自誦經者。
自能背誦經言。
此皆相似?合聖心。
合聖合凡。
略有似于上合下同。
自謂已得。
故各各歡娛。
自他同慶。
故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
綿愛其心破
故以勝性懷心。
所謂太尊貴生是也。
言勝性者。
即指自心中佛心。
既以此為懷。
故于自心疑是舍那。
又前于色陰盡時。
十方洞開。
無複幽黯。
似是光明遍照。
今又于自心中見諸佛心。
合此二相。
緻有是疑。
言已疑者。
謂已起是疑。
但少有未安耳。
雖少有未安。
然亦不思增修。
故雲得少為足。
此名用心等者。
謂偏用慧心。
急于體任。
亡失恒常審察自己分位。
一味溺于悟證知見。
緻現斯相。
悟則不溺。
仍複增修本定。
故曰無咎。
受陰所覆。
如鏡現相。
故曰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
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谛。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
自任舍那。
執迷不返。
雖少有未安。
不複增修。
以類相緻。
故有下劣易知足魔。
入其心腑下劣易知足魔者。
如世間無聞比丘見取外道等。
死而不化年老成魔者皆是也。
入其心腑。
攝其精神。
故令見人自言我得無上涅槃。
第一義谛。
此非果計果之餘習。
假諸人而發洩其志故。
失于正受者。
心随魔變。
當從淪墜者。
死堕三途。
是可為魔王快心而賢聖悼歎也。
用心亡失恒審相竟。
五修行失于方便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新證未獲。
故心已亡。
曆覽二際自生艱險。
于心忽然生無盡憂。
如坐鐵床如飲毒藥。
心不欲活。
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首四句可知。
新證二句。
古德皆謂與第三見同。
愚則謂之半同半異。
言半同者。
新證未獲。
即是前無新證。
言半異者。
前雲歸失故居。
是欲歸托色陰。
加功用行。
自覺色陰已盡。
無可依托。
此雲故心已亡者。
以前于色陰盡時。
十方洞開。
無複幽黯。
似覺心光遍滿。
然彼不過功用暫現。
久自銷歇。
今前境既已銷歇。
而故心自然不複有矣。
古德雲。
初見道者。
見山不是山。
水不是水。
既見道後。
山還是山。
水還是水。
即斯意耳。
曆覽者。
前後遍觀。
二際者。
過去際與未來際也。
未來新證未獲。
不知如何用功。
過去故心已亡。
恐其将有退失。
故曰自生艱險。
于心者。
即于艱險心中。
忽然生無盡憂者。
未證則憂其無進。
已證則憂其有退故。
如坐鐵床者。
涼則冰。
熱則煎。
喻坐卧不甯。
如飲毒藥者。
吞亦難。
吐亦苦。
喻飲食不安。
心不欲活者。
将謂死即無退。
由是恨不速死。
故求人害命。
其意已速死離憂。
故雲早取解脫。
此名修行等者。
謂有心修行。
失于方便智慧。
超脫無路。
緻現斯相。
悟之則故心已亡。
正好舍舊趣新。
新證未獲。
正好增修本定故曰無咎。
欲死求脫。
明系謬誤。
故曰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
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舍壽。
或常憂愁。
走入山林不耐見人。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
以虛明為聖證。
執舍命為解脫。
魔得其便。
以類相緻。
故有常憂愁魔入其心腑。
常憂愁魔者。
如世間深厭世故。
無力超脫。
憂郁而死。
滞魄不化。
年老成魔者是也。
入其心腑。
濟其憂愁。
故令自割其肉。
欣其舍壽速死。
此其甚者。
或有微輕。
惟是常懷憂愁。
走入山林。
深厭世故。
不耐見人。
此心神為魔習所熏也。
不能自返。
故緻失于正受。
唯習魔業。
自然從淪墜。
修行失于方便相竟。
六輕安無慧自禁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處清淨中心安隐後忽然自有無限喜生。
心中歡悅不能自止。
此名輕安無慧自禁。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色銷受明同前。
處清淨中者新證未獲。
不以為艱。
故心已亡。
不以為險。
但不知增修本定。
惟是一味無事。
宗家所謂堕在無事甲裡是也。
清淨之久。
内心甯谧。
自覺安妥隐順。
名為心安隐後。
不知但是一時輕安。
将謂得大自在。
故忽然有無限喜生。
無限喜生。
其相雲何。
謂心中歡悅不能自止。
此宗家之大忌也。
此名輕安等者。
謂清淨心中暫現輕安。
無有智慧。
不能自禁。
緻現斯相。
悟之則不以為喜。
急尋本修。
故曰無咎。
暫現不常。
有類光影。
故曰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
見人則笑。
于衢路傍自歌自舞。
自謂已得無礙解脫。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
以清淨為正定。
以輕安為解脫。
以歡喜為樂道。
以類相緻。
故有好喜樂魔。
入其心腑。
好喜樂魔者如世間本無正知正見。
妄自倨傲。
托迹山水。
猖狂而死。
年老成魔之類。
入其心腑。
發其狂解。
故令見人則笑。
甚至于衢路傍自歌自舞。
了無忌憚。
其意蓋是自謂已得無礙解脫。
不自覺知。
由此失于正受。
死入魔屬。
故雲當從淪墜。
輕安無慧自禁相竟。
七見勝無慧自救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
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
心中尚輕十方如來。
何況下位聲聞緣覺。
此名見勝無慧自救。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見色陰銷。
以為無妄不盡。
見受陰明白。
以為無真不圓。
不知方是色開受現之相。
故自謂已足。
既自謂已足。
将必以我為勝。
故緻忽有大我慢起。
言我慢者。
謂因我起慢。
如言我即是佛等。
故稱為大。
若果有實證。
則是有端起慢。
今以無而計有。
故雲無端。
依于此慢以為根本。
如是乃至見劣計我勝。
見等計我等。
名之為慢。
此但慢也。
又複于等計我勝。
于勝計我等。
名為過慢。
以過于前慢故。
又複于勝計我勝。
為慢過慢。
以較前過慢。
其慢更甚故。
又複于未得者謂得。
未證者言證。
此則惟以增上心而慢他也。
又複于彼有德有智。
不敬不求。
名卑劣慢。
此則自甘卑劣。
反以慢人也。
古德雲。
七慢之中。
惟缺邪慢。
愚謂本非正知正見。
而諸慢并發。
即是邪慢。
既七慢具足。
無前無後。
故雲一時俱發。
言俱發者但是心中俱有。
遇境即現耳。
心中下乃釋成俱發之義。
言心中尚輕十方如來。
何況如來以下諸位菩薩及小乘聲聞緣覺。
則諸慢俱發可知。
此名見勝等者。
謂見己為勝。
設以慧照。
則一切諸法。
一性平等。
尚不見有一衆生可慢。
何況于彼諸佛菩薩等而生慢心。
特以無慧自救。
緻現斯相。
悟之則不見己勝。
諸慢并銷。
故曰無咎。
受陰暫發故曰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
不禮塔廟。
摧毀經像。
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
經是樹葉或是氎華。
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颠倒。
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
疑誤衆生入無間獄。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勝解者。
見勝不返。
執迷不回。
以類相緻。
故有大我慢魔。
入其心腑。
言大我慢魔者。
如見慢外道。
死而不化。
年老成魔者是也。
入其心腑。
資其邪慢。
故令不禮塔廟。
甚至摧毀經像。
設遇檀越駭谏。
而便謂言。
此佛像者本是金銅所造。
或是土木所成。
此經法者本是貝葉所書或是?布所印。
既屬無情。
何有靈驗。
設又問言。
何者為佛。
何者為法。
而又謂言。
現前肉身。
既有覺知。
恭敬保愛。
即是真佛。
即是常法。
何乃不自恭敬。
卻去尊崇土木。
舍近求遠。
實為颠倒。
此魔王借口于人。
斷滅佛法。
而欲昌其教也。
檀越聞之。
疑信交抱。
其有深信者。
聽從其言。
毀碎經像。
埋棄地中。
此魔教陷入。
緻造阿鼻業也。
據此則疑信交抱者。
但受其疑。
深信其言者。
直遭其誤。
故雲疑誤衆生。
疑者為地獄遠因。
誤者為地獄近因。
故總言入無間獄。
聞其說者。
尚緻如此況複本人。
自應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正脈問。
祖師門下。
呵佛罵祖。
何以異此。
答。
祖師極欲人悟一性平等。
心外無佛。
剿絕佛見而已。
豈真增長高慢。
反失平等哉)。
(○合轍問臨濟不禮祖塔。
丹霞之燒木佛。
德山說一大藏教如拭涕帛。
嚴頭說祖師言句。
是破草鞋。
非大我慢乎。
答。
此為執外求而不達自心。
執言教而不肯進修者。
故作此峻厲之語而激之。
實一片真慈。
誰曰慢心。
若使祖師真有慢心。
則亦不免泥犁。
況其他乎)。
(○本疏問。
此上所引諸老。
何以知其不是魔入心腑耶。
答。
若固執此說。
一向不歸。
則是魔入心腑。
而上之諸老。
皆是行解相應。
但一時應機語耳)。
見勝無慧自救相竟。
八因慧獲諸輕清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于精明中圓悟精理。
得大随順。
其心忽生無量輕安。
已言成聖得大自在。
此名因慧獲諸輕清。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色銷受明。
所見之境同前。
精明即是自心。
以衆生分中。
無純真之心。
即以識精元明為自心故。
精理即是佛心。
言佛心雖極精微。
亦不離自心之中。
此二句。
仍是于自心中。
見諸佛心。
但變其文耳。
自覺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
因心果覺兩不相違。
故曰得大随順。
回觀色陰既銷。
超然無累。
故于其心忽生無量輕安。
現見受陰虛明。
瑩然澄徹。
故自己言成聖得大自在。
此名因慧等者。
謂因于精明心中。
圓悟精理之慧。
回觀色陰。
現見受陰。
獲諸輕安澄清之相。
悟之則不以輕安自守。
不以澄清自任。
乘此圓悟之慧。
增修本定。
故曰無咎。
正堕受區。
故非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
自謂滿足更不求進。
此等多作無聞比丘。
疑誤衆生堕阿鼻獄。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以悟慧為菩提。
以輕清為涅槃。
以類相緻。
故有好輕清魔入其心腑。
好輕清魔者。
如世不依正覺修三摩提。
一向攝念靜坐。
稍獲輕清。
生自足想。
死而不化。
年老成魔者是也。
入其心腑。
持其神識。
故令自謂滿足。
更不求進。
師心自是。
不知近善知識。
不聞勝妙之法。
故曰此等多作無聞比丘。
及于命終。
覺無實證。
毀傍正修無益。
唱言佛法賺人。
或聞而生疑。
或直受其誤。
成謗法因。
斷菩提種。
故曰堕無間獄。
況複本人既已被魔所著。
自應失于正受。
自誤誤人豈不當從淪墜。
因慧獲諸輕清相竟。
九定心沉沒失照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于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
撥無因果一向入空。
空心現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
○此名定心沉沒失于照應。
○(按色陰十境。
及受陰之前八後一。
是處皆有此名等語。
蓋撮略其相而總言之。
故皆依此以立科名。
唯此科獨缺。
或是筆授脫漏。
今準前後。
撮略本科中意而補足之。
亦不敢自以為是。
俟高明者更辨之。
上下皆以圈隔之。
使與佛語有别。
令其知是補入。
以避僭妄之罪)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首四句可知。
上科雲。
于精明中圓悟精理。
即是明悟。
此則于明悟中體觀受陰。
唯是虛明妄想。
其所依之體。
乃寂然不動之性。
故曰得虛明性。
認此為真。
忘失本修。
一味沉空。
心相迥寂。
故曰其中忽然歸向永滅。
将謂即此便是。
不假修為。
故曰撥無因果。
從此無佛可成。
無生可度。
故雲一向入空。
萬有到前。
一空莫敵。
故曰空心現前。
空心現前。
對境不生。
乃至縱有心生。
亦惟增長斷滅之解。
(補雲)此名定心等者。
謂得虛明性。
歸向永寂。
未免沉沒越分。
若能以觀慧照之。
正是受陰将破時節。
其奈失于照應。
緻現撥無因果等相。
悟之則不滞永滅。
不住空心。
止觀雙流。
受陰可破。
故曰無咎。
一合偏枯。
不合中道。
故雲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
乃謗持戒名為小乘。
菩薩悟空有何持犯。
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飲酒啖肉廣行淫穢。
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
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
破佛律儀誤入人罪。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
執空為是。
長滅不歸。
一類相緻。
故有空魔入心。
言空魔者如世纏空外道。
死而不化。
年老成魔者是也。
入其心腑。
資斷滅解。
故令謗持戒為小乘。
以悟空為菩薩。
且言菩薩悟空有何持犯。
設有信心檀越。
素嫌僧倫酒肉淫穢。
而其人偏常于彼飲酒啖肉廣行淫穢。
自謂行于非道。
通達佛道。
因于魔附力故。
攝其現前之人。
謂是逆行。
不生疑謗。
不知其為魔所使耳。
(愚親見一僧自稱洞下兒孫。
常于施主家飲酒啖肉。
而施主敬之如佛。
及詢其所以教施主者。
多分皆随順淫穢。
嗚呼魔入心腑。
經有明證。
而世多從之不疑。
亦可怪矣)原屬滞魄之鬼。
年老成魔。
故無妨仍稱鬼心。
入之既久。
熏染已深。
鬼習喜穢。
故令食屎食尿與酒肉等。
或亦因人為難。
既悟空理。
應淨穢俱空。
既食酒肉。
何不亦食屎尿。
彼便淨穢俱食。
而謂一種俱空。
是人已自破佛律儀。
而又以誤言入人于罪。
自陷陷他。
自應失于正受。
當從淪墜。
定心沉沒失照相竟。
十定境安順入心相二。
一示相教悟。
二警迷顯害。
初。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
見色陰銷受陰明白。
味其虛明深入心骨。
其心忽有無限愛生。
愛極發狂便為貪欲。
此名定境安順入心。
無慧自持誤入諸欲。
悟則無咎。
非為聖證。
色銷受明。
境同于前。
味其虛明者。
不知虛明是受陰相。
極力研味。
畢竟從何處起也。
深入心骨者不知向性地追求。
一味在方寸及骨節間跟究故。
由此虛明内映方寸骨節。
精瑩煥發。
自覺安然順适。
故于其心忽有無限愛生。
愛極生潤。
情動發狂。
淫境現前。
不能自持。
故緻便為貪欲。
世之不知修心。
惟思調養幻形。
鮮有不堕于此者。
此名定境等者謂定中研味虛明。
内映心骨。
安然順适之境。
入于定心。
愛極情狂。
無慧自持。
緻有誤入諸欲之相。
悟之則知是虛明。
惟究實性。
正是受陰将破之時。
故曰無咎。
縱使安順入心。
遇境便堕。
故曰非為聖證。
二警迷顯害。
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
一向說欲為菩提道。
化諸白衣平等行欲。
其行淫者名持法子。
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至百。
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
魔心生厭離其身體。
威德既無陷于王難。
疑誤衆生入無間獄。
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若作聖解者。
不知身骨精瑩。
為虛明内映之相。
以肉團為主人。
計身骨為家寶。
認安順為受用。
愛極成欲。
以類相緻。
故有欲魔入心。
言欲魔者。
即欲頂大自在魔王也。
觀下文曰神曰鬼。
似是魔所使耳。
入其心腑。
增其欲念。
故令一向說欲。
謬謂生生不息。
即常住菩提之道。
化諸白衣平等行欲者。
教以不分自他。
不擇好醜。
謬謂平等行欲。
即菩薩行故。
其有信其說者。
依教行淫。
名持法子。
謬謂其能傳菩提法故。
恐有問雲。
猥媟穢劣。
不堪至此。
人何信之。
故曰神鬼力故。
謂魔神魔鬼力也。
然正像之際尚無此事。
至于末世之中。
攝其凡愚。
其數竟至于百。
如是由少及多。
乃至一百二百。
或至五百六百。
甚至多滿千萬。
雖是魔力所攝。
亦由貪欲是人之所好故。
魔入心腑。
托以行欲。
及乎身衰力微。
則魔心生厭。
離其身體。
魔力既退。
徒衆解散。
故曰威德既無。
舊事發覺。
坐以扇衆。
故緻陷于王難。
或疑之而謗正。
或誤之而入邪。
故雲疑誤衆生。
謗正入邪。
皆為阿鼻之因。
故緻入無間獄。
前功盡廢故雲失于正受。
後身必堕。
故雲當從淪墜。
(正脈雲。
近世尚未見此。
稍有陰似者。
亦未能如是之盛。
但佛言不妄。
當來末法之深。
想必有矣)中間所現魔相竟。
四總結以示警囑。
阿難。
如是十種禅那現境。
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衆生頑迷不自忖量。
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
大妄語成堕無間獄。
○汝等亦當将如來語于我滅後傳示末法。
遍令衆生開悟斯義。
無令天魔得其方便。
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初出由警惕。
○汝等下。
囑令傳護。
正脈雲。
此科全同色陰。
然此之十種。
魔事已成。
非但如前。
方為引發之端。
亦但言魔以類至。
而不曆言天魔飛精。
據此則無令天魔得便之語。
與前科稍異。
前以若不預防。
恐天魔得便而入。
故教以宣示斯義無令得便。
此以天魔得便。
驅使十魔來惱。
故教以遍令開悟。
無令得便遣使。
總結受陰魔相竟。
三想陰魔相四。
一始修未破想陰。
二終破顯露妄源。
三中間所現魔相。
四總結以示警囑。
初。
阿難。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
心離其形如鳥出籠。
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
得意生身随往無礙。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
是人雖則無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
令不寐者鹹悟其語。
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彼善男子。
亦指透過前境之人。
備經不備經等。
亦同前說。
透過前境。
仍複精研。
故曰修三摩提。
此中修三摩提。
望受陰為終修。
望想陰為初修也。
永絕前之十心。
虛明漸銷。
名為受陰盡者。
受陰雖盡。
猶為想陰所覆。
故未漏盡。
而言雖者。
亦有似盡意故。
心離其形者。
以無受陰。
即無領衲。
不複攬塵成根。
親見離根之體。
恐猶未明。
故又以如鳥出籠喻之。
蓋以鳥喻離根之體。
籠喻所結之根也。
既得離根之體。
似得漏盡勝用。
故雲已能成就等。
謂已能從博地凡夫。
由三漸次。
上曆諸位菩薩。
乃至第六十妙覺聖位。
以彼所有身相功德。
皆能現故。
所謂能現者。
非是實證上合下同。
故曰得意生身。
三種中應是覺法自性性意生身。
以離根之體。
即是第八本識。
一切諸法。
皆依此識變現。
既得此識。
即能覺了一切諸法自性如幻。
以唯識變故。
故知此是覺了諸法自性性意生身也。
得此身已。
不惟能現。
且能普入諸刹。
故雲随往無礙。
恐猶未明。
故以譬如有人等喻之。
熟寐睡深也。
寱言夢語也。
不雲極醒朗言。
而雲熟寐寱言者。
以有想陰所覆。
非實證。
唯意生故。
無别所知者。
謂但唯寱言。
而于所說之事。
無複别有所知。
喻想陰未盡者。
雖現聖現凡。
唯是意生。
而于上合下同。
實未親證故。
其言已成音韻倫次等。
謂雖無所知。
而其所說之言。
已成音韻可聽。
已有倫次可别。
令現前不寐之人。
皆能明悟其語。
喻想陰未盡者。
雖非實證合同。
而其所現俨有身相可見。
凡位聖位可别。
令彼實證者。
鹹知其所現不誤。
既所現不誤。
而又未得實證。
明是想陰所覆。
故曰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二終破顯露妄源。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
于覺明心如去塵垢。
一倫生死首尾。
圓照名想陰盡。
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動念者。
即指第八識中所含六識種子。
以有微細動相。
故以動念稱之。
動必有想。
即是根本想陰。
六識浮想。
皆以此想起故。
此想既盡。
六識中枝末浮想。
無所從起。
故雲浮想銷除。
覺明心即指第八本識。
以帶妄故不言妙覺明心。
動念既盡浮想不生故雲如去塵垢。
蓋以識性覺明如鏡。
六識浮想如塵。
微細動相如垢也。
一倫生死者。
謂十二類生。
一類一類所有生死。
以倫即是類故。
首尾圓照者。
謂首從卵生。
尾至非無想生。
皆能圓照。
以覺明現前。
生死根元。
從此披露。
如後文雲。
見諸十方十二衆生。
畢殚其類是也。
然類生生死根元。
即是行陰。
行陰既現。
則是超出想陰。
故曰名想陰盡。
按耳根圓通。
此當覺所覺空。
(言前于聞所聞盡時覺得有個聞所聞盡。
宛而有個能覺之心。
即是第八識中六識種子微細動相。
今想陰既盡。
微細動相亦無。
故能覺與所覺而俱空矣。
所以不能複真者。
以猶為管陰所覆故)超煩惱濁者此經惱濁。
以根塵織成六識為體。
如前惱濁文雲。
又汝心中。
憶識誦習。
離塵無相。
離覺無性。
相織妄成。
名煩惱濁。
今以動念既盡。
浮想銷除。
想除識空。
故能超越。
超越之後。
回觀想陰之所由生。
蓋即第八識所含六識種子微細動相。
融即未分。
體通六識。
故曰融通妄想。
枝末浮想。
皆依此起。
故曰以為其本。
三中間所現魔相十。
一怪鬼年老成魔相。
二魃鬼年老成魔相。
三魅鬼年老成魔相。
四蠱鬼年老成魔相。
五厲鬼年老成魔相。
六大力鬼老成魔相。
七鬼神年老成魔相。
八精魅年老成魔相。
九氣靈年老成魔相。
十自在天魔所使相。
初四。
一緻魔得便。
二附人來惑。
三受惑成咎。
四出名警悟。
初。
阿難。
彼善男子。
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心愛圓明。
銳其精思貪求善巧。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彼善男子。
即指前來已破受陰者言。
受陰二字。
仍取未破之名。
以離此無可稱故。
虛妙二字。
乃加以已破之号。
以假名為陰。
實無所覆名虛。
唯有正受。
不受餘受名妙也。
不受餘受。
故不遭十種邪慮。
謂受魔中十相。
實無所覆。
故惟覺圓定發明。
謂于圓通妙定中。
發起神通變化之明。
如前雲。
已能成就從凡至聖意生無礙是也。
雖見此相。
若仍依本修。
蓦直前去。
則想陰可進破矣。
乃忽爾心愛圓明。
謂于圓定發明境上心生愛慕。
即計為聖證意也。
計為聖證。
必至銳其精思。
貪求善巧。
銳其精思者。
謂勇銳其志。
精進思惟。
貪求善巧者。
謂貪求變化。
更進善巧故。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者。
設若一向住三摩地。
則見與見緣并所想相。
如虛空華。
本無所有。
不唯無魔。
即有魔亦惟候之而已。
隻緣有愛有思有求。
天魔乘隙可惑。
故雲得便。
而言候者。
顯定益深而魔益怖故。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其人不覺是其魔着自言謂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
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
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飛精附人者。
非是身附。
但飛其精氣以附其身故。
不附本人而附旁人者。
正脈雲。
受陰盡者。
不能入其心腑。
故假旁人惑之。
轉令自亂耳。
口說經法者。
由精附力。
資其邪慧。
便能口說相似經法。
非真能說佛法。
若真能說佛法。
即非魔矣。
其人素不能說。
一旦能說。
即應覺知。
乃竟不覺是其魔着。
而反自言我能說法。
謂得無上涅槃。
又複随其邪精所轉。
來彼求巧善男子處。
蓋欲設方詃惑之耳。
敷座說法者。
應其所求。
為說善巧示現神通法故。
徒說無憑。
故又于斯須現相惑之。
斯須少時也。
或作比丘者。
投其所好。
先為現同類之身。
令彼人見者。
不見不足以取信故。
或為帝釋及女尼者。
顯其神異。
次與現異類之身。
不言令彼人見者。
例上可知故。
或寝暗室。
身有光明者。
竦其必信。
以其心愛圓明故也。
起信雲。
座中或現端正男女等相。
又雲或現天像。
菩薩像。
亦作如來像等。
但彼乃魔自來現。
此乃附人轉現。
又彼但見所現之相。
不見魔之本身。
或可有疑。
此則親見其人。
斯須變化如此。
非有深定妙慧。
鮮有不被其惑者。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
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口中好言災祥變異。
或言如來某處出世。
或言劫火或說刀兵恐怖于人。
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忘其本修曰愚。
不辨邪正曰迷。
見其說法現身。
謂是圓通勝用。
故惑為菩薩。
既已信其教化。
必以豔色美聲。
搖蕩其心。
因而破佛律儀。
與諸魔人。
潛行貪欲。
此正中魔王之計。
蓋由行人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策修既精。
魔宮欲震。
故緻魔精附人。
乘便來惑。
本為破其律儀壞其定慧。
衲為魔侶。
魔宮奠安。
若具正知正見者。
此正可為驗魔之要。
以大凡誘淫破戒。
任其神變。
總為魔業。
依本修治。
不久散壞。
今既惑為菩薩。
正慧先壞。
搖蕩其心。
本定又失。
潛行貪欲。
律儀全廢。
惜乎魔王得計。
而行人之寶覺全身從此隳矣。
此且明自受其害。
口中好言等。
乃更明世受其惑也。
災謂咎徴。
祥謂休徴。
變異者。
此二皆非常事故。
然子不語怪。
佛不重神。
而彼獨好言災祥變異。
怪鬼餘習。
固如是也。
或言如來某處出世。
教以懷資而往。
此好言祥徴也。
或言此處将遇劫火。
大三災起。
或言此處當有刀兵。
小三災動恐怖于人。
教以舍家而逃。
此好言咎徴也。
世間愚迷。
不辨真僞。
聞某處有佛。
則傾資求其接引。
聞劫火刀兵。
則罄家乞以救脫。
故曰令其家資無故耗散。
前雲末法之中多此妖邪。
熾盛世間。
詃惑無識恐令失心。
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亦大同此意。
四出名警悟。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回。
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前雲。
若于本因。
貪物為罪。
是人罪畢。
遇物成形。
名為怪鬼。
年老成魔者。
作鬼既久。
通力殊勝。
兼知修有漏福。
天魔收為伴侶。
亦天魔攝。
惱亂是人者。
非精附彼。
惱亂是修禅人故。
厭足心生者。
所附之人。
色力衰微。
故魔心生厭。
所惱之人。
定慧俱失。
故魔心生足。
既厭且足。
故去彼人體。
而不附之。
魔既不附。
即無威德。
執法者坐以扇惑衆心。
株連餘黨。
故曰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言弟子者。
不惟修禅之人。
而修禅之人亦在其中。
按阿難此時。
位在二果。
受陰尚未盡破。
況複想陰。
将來進修圓通。
此境必有。
故教以汝當先覺。
謂不待魔來。
應先覺悟。
離愛離思離求。
一味?修。
窮盡想元。
一倫生死。
首尾圓照。
自然不入輪回。
而天魔束手矣。
若魔尚未來。
而先自迷惑。
及其已來。
而猶故不知。
不惟輪回不出。
且當堕無間獄。
可不慎哉。
(孤山雲。
受開以後。
上曆聖位。
應無堕義。
正脈雲。
彼特領佛上曆聖位一語而遂違佛二十八俱堕無間之明言。
依正脈意。
乃謂權漸教中。
曆位取證無退。
如走者。
登山。
遲則遲矣。
有升無墜。
圓頓教中。
一超直入有退。
如飛者登山。
速則速矣。
升墜無定。
愚己向着經。
從不敢指摘古德。
論其得失。
今以二師所說。
俱違教旨。
因不避口業。
略為辨正。
非好也。
不得已也。
請試論之。
詳孤山言無堕者。
特由未了上曆聖位之語。
然前雲已能成就。
從是凡身。
上曆菩薩六十聖位。
乃是約受陰開後。
得意生身随意顯現。
如來喻為夢中寱語。
已自可見。
正脈批其違佛明言誠是。
而謂其領佛上曆聖位之語者非是。
以彼實未能領也。
然正脈謂權漸教中。
經劫取證無堕。
而身子六心堕落。
塵劫聲聞。
非權漸教中意乎。
又謂圓頓教中。
一超直入有堕。
而善财一生事書。
龍女當下成佛。
非圓頓教中意乎。
依自語則與教意。
相違。
依教意則自語非是。
蓋二師總以悟證與修證不分。
理銷與事銷俱迷。
徒費辨論。
終不極成。
或問汝意雲何。
答。
後雲理則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按此中破色陰。
乃在動靜不生之時。
破受陰。
乃在聞所聞盡之時。
破想陰。
乃在覺所覺空之時。
破行陰乃在空所空滅之時。
破識陰。
乃在寂滅現前之時。
所謂乘悟并銷是也。
然既在解結之時。
方是修圓通之際。
起心動念。
便有魔生。
安得無堕。
是知圓頓教中。
初心有堕。
即前所雲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空性圓明。
成法解脫。
解脫法已。
俱空不生。
唯是悟證而已。
至于圓通已後。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仍是依前所悟之理。
重起事造之修。
以萬行之砥硎。
利未磨之智刃。
于前所空色等五陰。
一一從頭體驗于一切時一切處。
無不相應。
所謂因次第盡是也。
然既住圓通之後。
乃是從幹慧心中中流入之行。
無修而修。
修即無修。
安得有堕。
是知圓頓教中悟後修位無堕。
華嚴雲。
發心究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
亦略示此義。
若夫權漸教中。
不惟初心有堕。
凡未到不退位者皆有堕也)怪鬼年老成魔相竟。
二魃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緻魔得便。
二附人來惑。
三受惑成咎。
四出名警悟。
初。
阿難。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心愛遊蕩。
飛其精思貪求經曆。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前四句準前可知。
前雲得意生身。
随往無礙。
有遊蕩義。
不知其猶為想陰所覆。
但如夢中寱語。
起心愛之。
即此便為緻魔之端。
以既愛遊蕩。
必緻飛動其心。
精進思惟。
貪求經曆者。
貪求神通。
周遍經曆更勝于前故。
末二句亦準前可知。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其人亦不覺知魔着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遊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自形無變。
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
全體化成紫金光聚。
一衆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飛精二句謂飛其精氣。
轉附旁人。
口說相似經法。
扇惑衆心。
使行人聞之也。
其人二句謂亦如前之不覺魔着。
亦如前之未得謂為得也。
來彼求遊處者。
亦是邪精所轉。
應求而來。
敷座說法者。
欲以惑亂其心。
為說神通妙用最勝遊曆法故。
自形無變者。
不同前之斯須變易。
意欲顯其無作無為。
而妙用自具故。
其聽法者。
不專指于行人。
蓋凡有在座者皆是也。
坐寶蓮華者。
座同佛座。
體化金聚者。
身同佛身。
既座同佛座。
身同佛身。
則不離本處而遍至十方。
自覺可希冀矣。
一衆三句。
謂一座之衆。
聽法之人。
各各自見如是。
鹹慶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
淫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
口中好言諸佛應世。
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
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
其人見故心生傾渴。
邪見密興種智銷滅。
愚迷同前。
見其自能說法。
又見聽衆獲益。
故惑為菩薩。
既信其人。
必受其教。
先以淫境相鈎。
而縱逸其心。
次以戒律無憑。
而诽破其儀。
終以貪着欲樂。
而潛行其事。
惜乎昔為佛子。
而今為魔民矣。
此亦且明自受其害。
口中好言等。
乃兼明世受其惑。
諸佛出世。
如優昙華。
好言諸佛應世。
亦屬妄誕。
且指出某處某人當是某佛。
此又妄之至而誕之極也。
稍有正見者。
必不至受其惑矣。
言是化身來此者。
正是遊曆之事。
蓋為貪求遊曆者說故。
有佛出世。
必有菩薩相随輔化。
故又指定某人即是某菩薩等。
來化人間。
原魔意蓋為顯其言确事的。
令人易信也。
其人見故等者。
其人指所指之人。
因彼指其為佛為菩薩等。
不自量德。
将謂蒙記。
故見之心生傾渴。
日親日近。
時熏時染。
故緻邪見密與。
邪風日扇。
正見日晦。
故令種智銷滅。
惜乎佛種斷滅。
而地獄苗遍矣。
四出名警悟。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回。
迷惑不知堕無間獄。
前雲。
若于本因。
貪色為罪。
是人罪畢。
遇風成形。
名為魃鬼。
餘皆準上可知。
魃鬼年老成魔相竟。
三魅鬼年老成魔相四。
一緻魔得便。
二附人來惑。
三受惑成咎。
四出名警悟。
初。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心愛綿?。
澄其精思貪求契合。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首四句準前可知。
心愛綿?者。
正以不遭那慮。
自覺定心綿密。
圓定發明。
自覺妙用?合。
(謂?合菩薩上同下合之德也)由此于三摩地中。
心起愛慕。
即此便為招魔之故。
以既愛綿?。
必至澄凝其心。
精進思惟。
以雖覺定心綿密。
妙用?合。
恐非真實。
必欲貪求契合真實圓通體用。
然此心固善。
但有愛有思有求。
則是自開其釁。
宜乎其魔王得便矣。
二附人來惑。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其人實不覺知魔着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
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
念念移易。
或得宿命。
或有他心。
或見地獄。
或知人間好惡諸事。
或口說偈。
或自誦經。
各各歡娛得未曾有。
飛精附人等同前。
求合男子。
即指上貪求契合人也。
敷座說法者。
應即為說相似契合圓通體用法故。
第二魔中。
第一附人令自變形。
第二附人令他變形。
今則其形及彼聽法之人。
外相皆無遷變。
原魔意蓋為顯示即凡即聖。
相似體用綿?義也。
心自開悟者。
相似得圓通體。
念念移易者。
相似得圓通用。
或得宿命者。
知過去事。
或有他心者。
知他心境。
或見地獄者。
了極苦之情況。
或見人間等。
識趣向之岐途。
此皆相似?合凡心。
或口說偈者。
自能口說偈贊。
或自誦經者。
自能背誦經言。
此皆相似?合聖心。
合聖合凡。
略有似于上合下同。
自謂已得。
故各各歡娛。
自他同慶。
故得未曾有。
三受惑成咎。
是人愚迷惑為菩薩。
綿愛其心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