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第八

關燈
依住。

    喻上三大為一切法門一切賢聖之所依故。

    密名十方佛母者。

    前雲。

    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秘密伽陀微妙章句。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即佛母義。

    陀羅尼。

    此雲總持。

    謂總一切法。

    持無量義故。

    亦雲遮持。

    謂遮惡不起。

    持善不失故。

    此是諸咒通名。

    冠以十方佛母。

    則是通别合稱。

    以此經原有顯文密咒。

    故以顯密為名。

    然顯名為聖賢所依密名能出生諸佛。

    義亦相符。

    所謂咒即密經經即顯咒者以此。

     五因果名。

     亦名灌頂章句。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按此經。

    原系中印土那陀爛寺大道場經。

    于灌頂部中錄出别行。

    故名灌頂章句。

    此依總彰别。

    意顯此經所有章句。

    皆屬灌頂部中出故。

    灌頂疏雲。

    印土密部有五。

    東方阿閦佛。

    名金剛部。

    南方寶生佛。

    名灌頂部。

    西方彌陀佛。

    為蓮華部。

    北方成就佛。

    名羯磨部。

    中央毗盧佛。

    名如來部。

    此經是灌頂部也。

    然既屬灌頂。

    則誦此章句者。

    必蒙如來智水灌頂。

    得大開悟。

    依之修因。

    則為諸菩薩萬行。

    依之證果。

    則為究竟堅固。

    故本疏亦同正脈。

    從因果為名。

     六總結答。

     汝當奉持。

     此是結答之語。

    猶雲以是五種名字。

    汝等當因名思義而奉持之。

    正脈雲。

    蓋必以智照境。

    随機受益從性起修。

    盡其要妙。

    滿其因果。

    方為能奉持也。

    若依本疏。

    初則顯其尊勝令生信樂。

    次則彰其力用令知修習。

    修習須依理起觀。

    成觀須顯密雙修。

    必至因圓果滿。

    則奉以自修。

    持以教人。

    二俱究竟矣。

    略彰所說圓滿竟。

     三會衆頓悟漸證。

     說是語已。

    即時阿難及諸大衆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

    兼聞此經了義名目。

     ○頓悟禅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

    心慮虛凝。

    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

     初蒙示兼聞。

    說是語已。

    謂出名結答已竟時也。

    即于此時。

    阿難及有學大衆。

    重增一番新氣象矣。

    得蒙等者。

    正叙上所聞為向下悟證之由。

    密印者。

    即指圓通妙性。

    三漸重明。

    故曰開示。

    得此可以成佛曰印。

    衆生不知曰密。

    亦即前之見性藏心等。

    第一題中所謂無上寶印是也。

    随所發行安立聖位。

    即是般怛羅義。

    若通言摩诃悉怛多般怛羅。

    此雲大白傘蓋。

    今既無上五字。

    則唯取傘蓋義耳。

    傘則自覆義多。

    覆他義少。

    蓋則覆他義多。

    自覆義少。

    良以諸位之中。

    或約自利。

    或約利他。

    實各互具。

    但有多分少分。

    如傘蓋義故。

    此皆三漸已後之所開示。

    兼聞者。

    文殊所請。

    如來所答。

    會衆同聽故。

    五種名目。

    雖各顯一義。

    實一攝一切。

    故通稱了義。

    以一一皆攝義盡故。

    又經稱了義。

    名亦随經。

    六釋中當作有财釋也。

     ○頓悟下頓悟漸證。

    自三漸至等覺。

    曆曆在心。

    故曰頓悟禅那。

    修進聖位。

    自境智至因果。

    通稱了義。

    故亦兼悟題名。

    增上妙理。

    理名增上妙者。

    以了義故。

    正當頓悟之時。

    一切心思智慮。

    瓦解冰銷。

    當體寂然。

    故曰心慮虛凝。

    三界煩惱有二。

    一見惑。

    初果見道位斷。

    二思惑。

    修道位斷。

    今雲三界修心。

    顯是思惑也。

    又思惑煩惱有三。

    一欲界思。

    二色界思。

    三無色界思。

    欲界思有九品。

    前六品。

    在二果向斷。

    後三品在三果向斷。

    上二界思。

    八地各有九品。

    共七十二品。

    在四果向斷。

    而阿難等。

    原在初果。

    今既心慮虛凝。

    超二向至二果。

    故雲斷除三界。

    修心六品。

    (即欲界前六品思也)而言微細煩惱者。

    對見惑說。

    以見惑分别名粗。

    思惑任運為細故。

    正脈雲。

    本經從初曆談。

    但言奢摩他。

    及三摩提。

    而未言禅那。

    直至此處。

    始一稱之。

    下連修進聖位。

    足顯談聖位處。

    乃是說禅那耳。

    自阿難請位以來。

    至此說法複為一周。

    名染淨因果周。

    即阿難所請禅那義也。

    按常途禅邪翻為靜慮。

    以寂滅為義。

    今經為滅十二類生颠倒亂想。

    立三漸次。

    即是靜義。

    幹慧心中幹有其慧。

    即是慮義。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即寂滅義。

    圓覺疏。

    釋為絕待靈心。

    今經位位不離中道。

    即絕待靈心也。

    正脈雲。

    全取正因佛性。

    雙兼緣了二因為禅那體。

    今經三漸獲無生忍。

    即是正因佛性。

    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

    即雙兼緣了二因也。

    題中諸菩薩萬行。

    義統乎此。

    齊此以前為開示禅那成修分竟。

     四開示楞嚴成證分。

    (問。

    正脈科為初心緊要。

    今疏科為證分。

    何淺深相背若是。

    答。

    圓人修證。

    歸重初心。

    初心緊要透過。

    自然任運證入。

    如後識陰盡處。

    入幹慧地。

    便雲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金剛十地等覺圓明。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足證此義。

    若此與正脈亦不相違。

    而所以異者。

    惟以破前三分中障。

    成就究竟堅固之義為開示首楞嚴耳)三。

     一精研七趣以破奢摩中障。

    二詳辨五魔以破三摩中障。

    三重明五陰以破禅那中障。

     初三。

     一阿難請問。

    二如來贊許。

    三正為說示。

     初三。

     一謝前述益。

    二陳疑緻請。

    三舉獄例問。

     初。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慈音無遮。

    善開衆生微細沉惑。

    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

     座起禮足者。

    有二意。

    一為謝前。

    二為請後。

    合掌身業虔。

    恭敬意業虔。

    白佛口業虔。

    謝前請後。

    禮應爾故。

    十二類生。

    颠倒妄想。

    一時頓銷。

    故以威德世尊稱之。

    修進聖位。

    增上妙理。

    盡情吐露。

    故以慈音無遮稱之。

    微細沉惑。

    即指類生妄想。

    非佛莫見。

    非佛莫說。

    故曰微細。

    自所不覺。

    自所不知。

    故曰沉惑。

    喻以捏目生華。

    教以三漸除滅。

    皆善為開示也。

    喜聖位之可修。

    知生死之不系。

    故曰身心快然。

    因名思義。

    奉持可憑。

    故曰得大饒益。

    此皆歸功于佛。

    故曰令我等也。

     二陳疑緻請。

     世尊。

    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佛體真實。

    雲何複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

     ○世尊。

    此道為複本來自有。

    為是衆生妄習生起。

     初按定現悟。

    若此妙明等者。

    通領前來所說心性遍圓義也。

    心性有随緣義。

    故稱妙明。

    心性有不變義。

    故稱真淨。

    雖随緣而不變。

    雖不變而随緣。

    故稱妙心。

    奢摩中如來密因。

    三摩中圓通妙體。

    皆指此耳。

    本來遍圓之義。

    前已累說。

    但奢摩中随語生信。

    三摩中阿難輩亦唯相似解發。

    今于禅那之後。

    心慮虛凝。

    細惑銷除。

    乃得真悟。

    故通領前來所說而按定之。

     ○如是下因真疑妄。

    如是者。

    謂本來遍圓如是。

    乃至者超略内之根身。

    大地者。

    即指外之器界。

    草木又器界之微。

    蠕動含靈又根身之細者。

    言既遍且圓。

    無法不周。

    有物皆容。

    故凡根身器界。

    草木蜫蟲。

    無非從心建立。

    故曰本元真如。

    謂推其本元惟是一真如性也。

    然真如之性。

    即是成佛真體。

    以真如即是法身。

    證此者可成佛故。

    佛體真實者。

    謂既是佛體。

    相應真實。

    今觀七趣僞妄。

    不能無疑。

    故曰雲何複有地獄等也。

    文顯六道。

    等該仙趣。

    故後文詳明有七。

     ○世尊下蹑疑為問。

    有二。

    一問性中本來自有。

    二問妄想習氣生起。

    其意以性中自有。

    則七趣不應僞妄。

    若妄習生起。

    則即性之義不成。

    且即性不成。

    是心外有法。

    興今現悟遍圓之義。

    似不相符。

    所以未敢深領而緻問也。

    後雲精研七趣。

    皆是昏沉諸有為相。

    妄想受生。

    妄想随業。

    于妙圓明無作本心。

    皆如空華。

    元無所著。

    但一虛妄。

    更無根緒。

    則二問俱釋矣。

     三舉獄例問(舉地獄例餘趣也。

    又上陳二問。

    一問性有。

    二問妄生。

    此則唯約妄生以問。

    以有礙現悟故也)二。

     一舉人明堕。

    二蹑獄為問。

     初。

     世尊。

    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

    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

    發是語已。

    先于女根生大猛火。

    後于節節猛火燒然。

    堕無間獄。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

    琉璃為誅瞿昙族姓。

    善星妄說一切法空。

    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初淫妄堕者。

    持戒行淫。

    已屬重罪。

    且兼妄言。

    況又非尋常妄言。

    而言行淫無損于他。

    非同殺他生命。

    偷他财物。

    既現前無業。

    将來亦無果報。

    毀律誤人。

    罪惡彌甚。

    故華報果報二報俱受。

    淫欲屬火。

    故感女根生火。

    語已即生者。

    業力增上。

    報不容緩故。

    節節燒然者。

    欲火遍身所緻。

    烏刍章雲。

    說多淫人成猛火聚。

    信不誣矣。

    此是現前華報。

    華報不足以償。

    故命終神識徑堕地獄。

    下雲九情一想。

    下洞火輪。

    身入風火二交過地。

    輕生有間。

    重生無間。

    今蓮香雖說淫欲無報。

    猶信殺偷有報。

    似是九情一想。

    受報應在水火交地。

    但以毀律誤人。

    罪惡極重。

    故雲堕無間獄。

     ○琉璃下殺妄堕者。

    溫陵曰。

    琉璃匿王太子。

    挾宿嫌。

    誅釋種。

    佛記七日當入地獄。

    王怖乘般入海。

    水中自然出火燒滅。

    詳出涅槃及琉璃王經。

    善星亦雲善宿。

    阿含雲。

    是佛堂弟之子。

    或曰即調達子也。

    涅槃雲。

    善星比丘。

    親近惡友。

    退失四禅。

    生惡邪見作是說言。

    無佛無法無有涅槃等。

    即妄說法空也。

    然琉璃懷瞋殺人。

    已屬重罪。

    且所殺又非常人。

    乃瞿昙族姓。

    善星妄說法空。

    即是邪癡。

    若更為竊取利養仍兼于偷盜。

    二人之罪。

    俱為極重。

    故皆以生身陷獄。

    下雲純情即沉。

    入阿鼻獄。

    若沉心中有謗大乘。

    毀佛禁戒。

    诳妄說法。

    虛貪信施。

    濫膺恭敬。

    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今琉璃恣殺。

    善星逞妄。

    似是純情。

    固應沉于阿鼻。

    且琉璃伐釋。

    欲斷佛種。

    善星妄說。

    虛貪信施。

    既兼多罪。

    或亦更生十方地獄。

    但生身人所共見。

    略彰華報。

    陷後經劫無間。

    備受果報也。

     二蹑獄為問。

     此諸地獄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

    彼彼發業。

    各各私受。

     ○惟垂大慈開發童蒙。

    令諸一切持戒衆生聞決定義。

    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初雙問二義。

    言以上三人觀之。

    則此諸地獄。

    非本來有。

    乃妄習生。

    但不知為有一定處所。

    為複自然随彼彼人所發之業。

    于各各處私受其報。

    問意蓋謂若有定處。

    則無關于業因。

    恐堕空亡。

    若随業有。

    有有顯于報應。

    足發深省。

    想已知是随業。

    但不敢自決。

    觀下請詞。

    重在持戒可知。

     ○惟垂下請慈開發。

    二義不決。

    邪正未辨。

    有類童蒙。

    決定指示。

    立辨是非。

    即是開發。

    為與是樂。

    故唯願垂慈。

    此為自請也。

    令諸一切等。

    乃為他請。

    持戒之人。

    為脫獄苦。

    設有定處。

    自覺持戒無益。

    反生猶豫。

    若聞波定随業。

    自然歡喜踴躍。

    頂戴受持。

    益加謹潔。

    而無犯戒罪矣。

    阿難請問竟。

     二如來贊許。

     佛告阿難。

    快哉此問。

    令諸衆生不入邪見。

    汝今谛聽。

    當汝為說。

     正脈雲。

    快哉者。

    合意而喜之贊詞也。

    此問者。

    即指上之二問。

    二問已決。

    邪正自辨。

    故雲令諸衆生不入邪見。

    蓋以執有定處。

    不信随業。

    即堕邪見耳。

    末二句誡聽許說。

    可知。

     三正為說示四。

     一略示升墜因由。

    二詳明七趣輪轉。

    三依次答釋前問。

    四結歎以示邪正。

     初三。

     一依内外定升墜。

    二由情想分趣類。

    三緣随業有定處。

     初二。

     一總标内分外分。

    二别明情墜想升。

     初。

     阿難。

    一切衆生實本真淨。

    因彼妄見有妄習生。

    因此分開内分外分。

     一切二句約悟者言。

    因彼妄見約迷者言。

    如來意謂。

    若果悟得真性遍圓。

    則大地草木。

    蠕動含靈。

    本元真如。

    故一切衆生。

    實本真淨。

    隻因一切衆生。

    不悟遍圓。

    妄見有衆生相。

    如是故有妄習熏生。

    如念念不忘衆生相是也。

    由不忘衆生相故。

    或于衆生身分之内。

    深生耽染。

    或于衆生身分之外。

    懸于勝妙。

    故曰由此分開内分外分。

     二别明情墜想升二。

     一别明情墜。

    二别明想升。

     初。

     阿難。

    内分即是衆生分内。

     ○因諸愛染發起妄情。

    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是故衆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

    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

    貪求财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

    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阿難。

    諸愛雖别流結是同。

    潤濕不升自然從墜。

    此名内分。

     初标内分境。

    言内分者。

    即是衆生身分之内。

     ○因諸下顯内分心。

    因諸愛染者。

    謂因于内分境上。

    生諸愛染。

    發起妄情者。

    謂由愛染故。

    發起種種虛妄情見。

    情積不休者。

    謂情見積習。

    愛染不休。

    能生愛水者。

    謂愛極轉潤。

    潤極流結。

    此是正顯心相。

    自下乃取事驗證。

    是故者。

    謂以是能生愛水之故。

    珍羞者。

    勝妙飲食。

    該香味二塵。

    憶念生愛。

    口中水出。

    如見人食美。

    津唾自咽可知。

    前人者。

    前所遇人。

    該聲色二塵。

    聲色俱美。

    故令人心憶。

    或憐或恨者。

    憐其聲色可狎。

    恨其不聞不見。

    憐恨不釋。

    悲痛難禁。

    故緻目中淚盈。

    此常見之事也。

    财寶未至而心起貪求。

    即是法塵。

    财寶欲至而愛涎資身。

    故生光潤。

    如世見人色潤。

    便賀發财可知。

    心着行淫。

    即是觸塵。

    二根未交。

    而先已流液。

    則愛能生水之義。

    益顯然可證。

     ○阿難下結内分名。

    諸愛雖别者。

    取事唯四。

    論塵該六也。

    流結是同者。

    如舉體光潤。

    是水之蘊結于内。

    目淚口水根液。

    皆水之流通于外。

    若流若結。

    鹹以潤濕為性。

    故曰是同。

    潤濕故不能上升。

    不升從墜。

    理所必至。

    故曰自然。

    是乃依内分境起内分心。

    故曰是名内分。

     二别明想升。

     阿難。

    外分即是衆生分外。

     ○因諸渴仰發明虛想。

    想積不休能生勝氣。

    是故衆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

    心持咒印顧盻雄毅。

    心欲生天夢想飛舉。

    心存佛國聖境冥現。

    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阿難。

    諸想雖别輕舉是同。

    飛動不沉自然超越。

    此名外分。

     初标外分境。

    言外分者。

    即是衆生身分之外。

    勝妙境界。

     ○因諸下顯外分心。

    因諸渴仰者。

    謂因于外分勝妙境上。

    生諸渴仰。

    發明虛想者。

    謂由渴仰故。

    發起種種清虛想念。

    想積不休者。

    謂想念積習。

    渴仰不休。

    能生勝氣者。

    謂仰極神飛超脫形累。

    此亦正顯心相。

    自下亦取事驗知。

    是故者。

    謂以是能生勝氣之故。

    心持禁戒。

    義該念戒念施。

    以心持即念。

    念律儀戒能淨三業。

    念善法戒能成勝因。

    念饒益戒能利有情。

    律儀唯戒。

    餘二皆兼于施故。

    舉身輕清者。

    念前二戒。

    不以自修為累。

    念饒益戒。

    不以度生為擾故。

    心持咒印。

    即是念法。

    以咒即是法。

    為諸佛秘印。

    心持乎此。

    如佩佛秘印。

    縱遇魔外。

    無所畏懼。

    故曰顧盻雄毅。

    (猛強貌也)心欲生天。

    即是念天。

    謂厭下苦粗障。

    欣上淨妙離也。

    夢想飛舉者。

    超勝之氣。

    形于夢寐故。

    心存佛國。

    即是念佛。

    如十六觀經。

    觀想念佛之類。

    聖境冥現者。

    或于禅觀之中。

    或于夢寐之際。

    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

    得曆阿彌陀佛寶嚴之士。

    但以人所不見。

    而己獨見。

    故雲冥現。

    事善知識。

    即是念僧。

    自輕身命者。

    如百城煙水。

    不辭疲勞。

    皆超勝之氣耳。

     ○阿難下結外分名。

    諸想雖别者。

    取事唯五。

    論念有六。

    即教中六念門也。

    輕舉是同者。

    如夢飛為舉。

    餘四皆輕。

    若輕若舉。

    鹹以飛動為性。

    故曰是同。

    飛動故不至下沉。

    不沉成超。

    理所不逾。

    故亦曰自然。

    是乃依外分境起外分心。

    故曰此名外分。

    依内外定升墜竟。

     二由情想分趣類二。

     一臨終相現。

    二情想曲分。

     初。

     阿難。

    一切世間生死相續。

    生從順習。

    死從變流。

    臨命終時未舍暖觸。

    一生善惡俱時頓現。

    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一切世間。

    且指情世間說。

    生死相續者。

    謂生死死生。

    生生死死。

    如旋火輪。

    無休息故。

    從猶任也。

    生從順習。

    死從變流者。

    謂生則任其随順習氣。

    而造善惡等業。

    死則任其遷變流轉。

    而受異類之身。

    此七趣成異之大略。

    自下乃詳明其成異之故。

    臨命終時者。

    六識皆已不行。

    未舍暖觸者。

    八識尚未離體。

    以八識離體。

    則暖相自盡。

    此既未舍暖觸。

    八識尚在。

    乃将死而尚未死故。

    一生善惡者。

    謂一生所造善惡等業。

    俱時頓現者。

    謂俱時頓現善惡等相。

    莫知所趣。

    乃将生而猶未生故。

    當此之時。

    正在畏死求生之際。

    故曰死逆生順。

    謂以死為逆而欲避之。

    以生為順而欲求之也。

    因有避死求生之心。

    則善惡二習交相并發。

    善習勝者。

    随善相而生善趣。

    惡習強者。

    随惡相而生惡趣。

    此七趣之所由分也。

     二情想曲分七。

     一純想即飛生天趣。

    二情少想多生仙趣。

    三情想均等生人間。

    四情多想少入橫生。

    五七情三想入餓鬼。

    六九情一想分二獄。

    七純情即沈堕阿鼻。

     初。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

    自然心開見十方佛。

    一切淨土随願往生。

     初應想正生。

    純想勝妙。

    神遊外分。

    故命終即飛。

    上見天宮。

    允符渴懷。

    趣着不舍。

    故緻必生(問。

    此與卵唯想生之想何異。

    答。

    彼約受生之時。

    一念妄染之想。

    此約在世之時。

    慣習勝妙之想。

    若非生平慣習命終豈能即飛。

    觀上心存佛國。

    及心欲生天等語。

    蓋想者澄心觀想。

    非亂想也)。

     ○若飛下兼因易果。

    若飛心中即是純想心中兼福兼慧者。

    謂想不徒想。

    兼能供佛聞法。

    以供佛為福業。

    聞法為慧業故。

    及與淨願者。

    不唯供佛聞法。

    仍願生生世世常在佛前。

    如回向淨土者是也。

    凡人命終神識。

    觀十方如聚墨。

    杳杳冥冥。

    不知何往。

    今以純想及福慧力故。

    暫昏即悟。

    故曰自然心開。

    又以淨願力故。

    聖境遙現。

    故雲見十方佛。

    一切淨土。

    如西之彌陀安養。

    東之藥師琉璃等是也。

    十方俱現。

    勝劣攸分。

    故得随願往生。

    華嚴行願品雲。

    臨命終時。

    一切所有。

    無複相随。

    唯此願王。

    不相舍離。

    于一切時。

    引導其前。

    據此則往生雖由福慧。

    實生平淨願。

    臨終引導之耳。

     二情少想多生仙趣。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

    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刹。

    遊于四天所去無礙。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

    或護禁戒随持戒人。

    或護神咒随持咒者。

    或護禅定保綏法忍。

    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初應想正生。

    情少想多者。

    如一情九想。

    二情八想。

    三情七想。

    四情六想等。

    皆是也。

    輕舉非遠者。

    以有情墜故。

    灌頂雲。

    豎不越四王天。

    橫不出二圍山也。

    即為飛仙者。

    如後文飛行仙類。

    應是一情九想。

    大力鬼王。

    如嶽神琰魔之類。

    應是二情八想。

    飛行夜叉。

    乃大力鬼王之所使役。

    應是三情七想。

    地行羅刹。

    如山野鬼神。

    應是四情六想。

    然鬼神一道。

    有善有惡。

    惡者專于為禍。

    正屬鬼類。

    善者兼能為福。

    旁通仙趣。

    此中大力鬼王等。

    約兼能為福者言之。

    遊于二句。

    即輕舉非遠義也。

     ○其中下兼因易果。

    其中者。

    即上四類之中。

    若有善願善心者。

    謂于想心中願常近佛。

    心恒為法。

    如下所說是也。

    護持我法者。

    護佛法及持法人。

    如藥師經十二藥叉之類。

    或護禁戒等。

    護戒法及持戒人。

    如戒壇中護戒善神之類。

    或護神咒等。

    及持咒人。

    如本經中百。

     靈護咒之類。

    或護禅定等。

    護禅人及所得法。

    綏猶安也。

    參禅遇魔。

    則于所得之法。

    不能忍可。

    故保而綏之。

    如禅堂中護靜善神之類。

    此皆約平日善願善心言之。

    是等既有善願善心。

    故雖為仙為鬼。

    猶得親住如來座下。

     三情想均等生人間。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于人間。

    想明斯聰。

    情幽斯鈍。

     情想均等者。

    五情五想。

    正相均等故。

    不飛不墜者。

    由有情故。

    不能上飛。

    由有想故。

    不能下墜。

    言既參于兩楹。

    故得生于人間。

    想明斯聰者。

    對下三趣言之。

    言人道衆生。

    聰明過于下三者。

    以有想心明慧故也。

    情幽斯鈍者。

    對上二趣言之。

    言人道衆生。

    鈍暗過于上二者。

    以有情心幽暗故也。

     四情多想少入橫生。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

    重為毛群。

    輕為羽族。

     情多想少者。

    對下七情三想。

    應是六情四想。

    以上雲情想均等。

    此則情多一分。

    想少一分。

    情為六而想為四故。

    流入橫生者。

    情多偏墜。

    不能為人故下流。

    想少欲飛。

    不能直舉故橫生。

    然橫生複有二類。

    若身之重者。

    則為毛群。

    如駝驢豬狗等。

    地行類也。

    若身之輕者。

    則為羽族。

    如雀鴿鴛鴦等。

    空行類也。

    亦可羽為毛羽。

    族為水族。

    亦該水行之類。

     五七情三想入餓鬼。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

    生于火際受氣猛火。

    身為餓鬼常被焚燒。

    水能害己。

    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七情者。

    較上更多一分。

    三想者。

    較上更少一分。

    想益少而飛益難。

    情愈多而墜愈深。

    故曰沉下水輪。

    謂下過于水輪也。

    按本經地輪即是金論。

    如前雲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金輪下有水輪。

    如前雲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水輪下有火際。

    如前雲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火際下有風輪。

    如前雲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再下則是虛空際矣。

    今既沉下水輪。

    應在風輪之上。

    故雲生于火際。

    所以不更下沉者。

    以猶有三分想故。

    然既生于火際。

    攬彼猛火氣分。

    故雲受氣猛火。

    結氣成形。

    故曰身為餓鬼。

    此且标名。

    自下乃出其得名所以。

    蓋以常被焚燒。

    雖上接水輪。

    而近火成沸。

    反以傷身。

    故曰水能害己。

    火際無可食之物。

    有水反澆爛其身。

    故曰無食無飲。

    常受饑虛。

    無有出期。

    故雲經百千劫。

    施食文雲。

    五百生不聞漿水之名。

    千萬劫常受饑虛之苦。

    此餓鬼之所由名也。

    婆沙雲。

    恒常饑渴。

    不聞漿水之名。

    設值大河。

    即變為大炬火。

    入口焦然腹爛。

    亦大同此說(問。

    按後鬼有十類。

    今何惟舉餓鬼。

    答。

    此之餓鬼。

    苦最重故。

    獨得趣名。

    後之十鬼。

    雖苦不至此。

    皆此趣攝。

    今舉總該别也)。

     六九情一想分二獄。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

    身入風火二交過地。

    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不言八情二想。

    但言九情一想者。

    略輕取重。

    因重知輕故。

    想少于前。

    益不能飛。

    情多于前。

    愈沉于下。

    故前在火際。

    今又透過火際。

    故雲下洞火輪。

    以洞即透過義也。

    透過火際。

    即是風輪。

    火因風吹。

    風因火逼。

    二者互相上下。

    即取其中為二交過地。

    有間無間。

    皆在此地。

    中陰至止。

    故曰身入。

    所以不更墜者。

    以有微少想故。

    輕生有間者。

    謂設或稍輕。

    如九情微少。

    一想微多。

    則生有間地獄。

    如後文十八乃至一百八獄。

    其中受苦猶有間故。

    重生無間者。

    謂若果甚重。

    實是九情一想。

    則生無間地獄。

    灌頂雲。

    無間謂八大地獄。

    一等活二墨繩三衆合四叫喚五大叫六炎熱七大熱八無間。

    前七為别。

    後一為總。

    故通稱無間。

    又此雖稱無間。

    但約在獄受苦言之。

    非同阿鼻無出。

    以既惟九情。

    罪惡未至極重。

    猶有一想。

    善根未至盡斷故。

     ○七純情即沉堕阿鼻。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

     ○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诳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

    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初應情正堕。

    無想不升。

    純情唯墜。

    故命終即沉。

    謂無容展轉也。

    阿鼻亦翻無間。

    但與前不同。

    以前約受苦。

    此約無出。

    乃獄苦重之尤者。

    準觀佛三昧等經。

    更有異翻異釋。

    今依成論。

    略明五種無間。

    一趣果無間。

    舍身即生彼故。

    二受苦無間。

    中無樂故。

    三經時無間。

    定一劫故。

    四命無間。

    中無絕故。

    五形無間。

    身形縱廣八萬由旬。

    一人多人。

    皆遍滿故。

     ○若沉下兼罪轉報。

    若沉心中者。

    即是純情心中。

    以情愛屬水也。

    謗大乘者。

    斷滅佛種。

    以能障菩提心故。

    毀禁戒者。

    斷滅僧種。

    以能障持戒人故。

    诳妄說法。

    斷滅法種。

    以能障如來教故。

    罪惡之重。

    莫甚于此。

    以其斷三寶種也。

    虛貪信施。

    濫膺恭敬。

    必至作大妄語。

    巧用偷心。

    五逆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前四為殺業之最。

    後一乃妄語之尤。

    至于十重。

    具足淫殺盜妄。

    包羅貪瞋邪見。

    兼此種種重罪。

    本獄不足以償。

    故雲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法華雲。

    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十方世界阿鼻地獄。

    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

    大般若雲。

    謗佛法罪。

    堕阿鼻獄。

    此土劫壞。

    更移他方。

    地藏經雲。

    堕無間獄。

    求出無期。

    此界壞時。

    寄生他界等。

    皆此義也。

    結上由情想分趣類竟。

     三緣類業有定處。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

    衆同分中兼有元地。

     按前阿難問意。

    蓋恐執有定處。

    不信業因。

    故雙申兩問。

    而曰此諸地獄。

    為有定處。

    為複自然。

    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今雲循造惡業者。

    謂此諸地獄。

    乃循其本人所造惡業而為重輕。

    固是彼彼發業各各私受。

    又雲。

    雖則自招。

    衆同分中兼有元地者。

    謂此諸地獄。

    雖則自業所招。

    而于衆生同分境中。

    兼有本人無始同惑。

    元所現地。

    若同惑不空。

    亦有定處。

    不可便謂于我無分。

    如地獄既爾。

    七趣皆然。

    緣以阿難問處。

    舉獄為例。

    故如來亦于地獄之後。

    就便而答。

    将使衆生了别業則私受無緣。

    銷同惑則定處亦空。

    返妄歸真。

    更無有捷于此者。

    總結上來略示升墜因由竟。

     三詳明七趣輪轉(此與上文有三不同。

    一者上惟略示情想。

    此則詳明雜業。

    二者上是直堕本趣。

    此則依次輪轉。

    三者上唯六趣。

    此開修羅。

    由此三義。

    是故重說)七。

     一獄趣。

    二鬼趣。

    三畜趣。

    四人趣。

    五仙趣。

    六天趣。

    七修羅。

     初三。

     一結前标後。

    二徴起釋成。

    三總示虛妄。

     初。

     阿難。

    此等皆是彼諸衆生自業所感。

     ○造十習因。

    受六交報。

     初結前。

    言上雖循業定有。

    二義雙許。

    究竟以循業為是。

    故重呼當機而再告之。

    感者招緻之義。

    言設無自業。

    雖本有地獄。

    誰能驅之入哉。

    故知此等唯是自業之所招緻。

     ○造十下标後。

    十習因偏約因言。

    六交報偏約報言。

    然文雖從偏。

    義實互具。

    以有因必有報。

    報必有因。

    至下徴釋自見。

     二徴起釋成二。

     一徴釋十因。

    二徴釋六報。

     初十。

     一淫習報。

    二貪習報。

    三慢習報。

    四瞋習報。

    五詐習報。

    六诳習報。

    七怨習報。

    八見習報。

    九枉習報。

    十訟習報。

     初。

     雲何十因。

     ○阿難。

    一者淫習交接發于相磨。

    研磨不休。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發動。

     ○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

     ○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欲火。

    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首句總徴十因。

    應另為一科。

    文略不便。

    寄居于此。

     ○阿難下正明淫習。

    複有四義。

    一增淫積火。

    淫習者。

    謂宿世淫欲熾盛。

    現前猶有餘習故。

    因有餘習。

    男女相接。

    依然發于相磨。

    謂彼此互相研磨也。

    研磨不休者。

    深求欲樂。

    不知止足。

    然淫欲屬火。

    如是積淫成火。

    故有大猛火光。

    于自心中發動。

    是自心中預現地獄相也。

    教中雲。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又雲心作天堂。

    心作地獄。

    是故佛說多淫之人。

    成猛火聚。

    若果能如烏刍瑟摩。

    則化多淫心。

    成智慧火矣。

     ○如人下取例驗知。

    言二手自相磨觸。

    尚有暖相現前。

    況複男女二根。

    研磨不休。

    宜乎其有大猛火光于中發動矣。

     ○二習下緣習成獄。

    二習者。

    宿習與現習也。

    宿習無忘。

    現習重增。

    欲火更熾。

    故曰相然。

    由此故于命終神識。

    見有鐵床銅柱諸事。

    蓋前之大猛火光。

    是獄相初萌。

    此之鐵床銅柱。

    乃習果成就矣。

     ○是故下聖賢共惕。

    如來為聖。

    菩薩為賢。

    向人形容曰色。

    自己觀察曰目。

    言如來向人形容。

    名為欲火。

    自己觀察。

    亦名欲火。

    其警惕之切如此。

    菩薩學佛。

    其警惕之心。

    與佛無異。

    故見欲如避火坑。

    言不敢少有所犯也。

     二貪習報。

     二者貪習交計發于相吸。

    吸攬不止。

    如是故有積寒堅冰于中凍冽。

     ○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

     ○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

    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初增貪積冷。

    宿世多貪。

    現前猶有餘習。

    故曰貪習。

    由此内熏力故。

    彼此交相計算。

    依然發于相吸。

    謂兩相吸引。

    攬為己有也。

    吸攬不止者。

    謂引取無度。

    不知止足。

    然貪心屬水。

    吸引屬風。

    水兼于風。

    必緻凝寒。

    如是貪吸積冷。

    故有積寒堅冰。

    于自心中預現凍鎖凜冽之相。

     ○如人下取例驗知。

    言以口吸縮風氣。

    尚有冷觸。

    況夫彼此貪心吸攬不止。

    宜乎其有積寒堅冰于中凍冽矣。

     ○二習下緣習成獄。

    宿習無忘。

    現習重增。

    貪吸更甚。

    故曰相陵。

    謂乘習相陵奪也。

    如是故于命終神識見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

    吒吒亦雲阿吒吒。

    波波亦雲阿波波。

    羅羅亦雲阿羅羅。

    皆寒逼罪人之聲。

    青蓮華。

    赤蓮華。

    白蓮華。

    皆寒逼罪人之相。

    準餘經更有阿浮他。

    謂凍冽成瘡。

    泥羅浮他。

    謂肢節脫落。

    是為八寒。

    總名寒冰。

    今略舉前六。

    後二以寒冰等事該之。

    此相既現。

    是習果成就矣。

     ○是故下聖賢共惕。

    同名貪水者。

    警以遇風凝寒。

    令息吸攬心故。

    如避瘴海者。

    海能沒人。

    兼有瘴惡之氣。

    犯之必死。

    菩薩見貪如此。

    其警惕之心至矣。

     三慢習報。

     三者慢習交陵發于相恃。

    馳流不息。

    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

     ○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

     ○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砂毒海融銅灌吞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

    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初增慢積水。

    宿世多慢。

    現在猶有餘習。

    因有餘習。

    彼此交相陵越。

    依然發于相恃。

    謂自恃族姓豪貴。

    财勢智慧等勝也。

    馳流不息者。

    謂馳心上流。

    不知息滅。

    然我慢屬山。

    馳流屬水。

    山峙水馳。

    必緻奔騰。

    如是故有騰躍縱逸競奔之波。

    于自心中預現積波為水之相。

     ○如人下取例驗知。

    綿味者。

    舌拄上?。

    深取其舌上味也。

    言口舌自相綿味。

    尚因而水發。

    況夫慢心馳流。

    不知息滅。

    宜乎其有騰逸奔波。

    預現積波為水相也。

     ○二習下緣習成獄。

    宿習未忘。

    現習重增。

    慢流益甚。

    故曰相鼓。

    謂鼓激陵越也。

    如是故于命終神識。

    見有血河灰河熱砂毒海融銅灌吞諸事。

    而習果成矣(血河者。

    灌頂引經雲。

    獄有兩山。

    罪人走入。

    兩山忽合。

    如磨蓋壓。

    血肉遍流。

    如大河海。

    血水湧沸。

    男女萬數。

    出沒其中。

    灰河者。

    經律異相雲。

    灰河地獄縱廣深淺五百由旬。

    灰湯湧沸。

    罪人入河。

    鐵刺刺身。

    膿血流出。

    痛苦萬狀。

    熱砂者。

    灌頂雲。

    即黑砂地獄。

    熱風暴起。

    吹熱黑砂。

    來着罪人。

    燒皮徹骨。

    愚謂但言熱砂不合水義。

    或熱砂連毒海為句。

    蓋以海沸熱砂。

    沒溺罪人。

    苦毒無量故也。

    融銅灌吞者。

    地藏經雲。

    烊銅灌口。

    熱鐵纏身。

    萬死萬生動經億劫。

    此皆以類相感。

    更有多事。

    難以盡言。

    故以諸字該之)。

     ○是故下聖賢共惕。

    灌頂雲。

    我慢者。

    執我我所。

    起諸見慢相故。

    癡水者。

    西土有水。

    飲之則癡迷颠倒。

    以之例慢。

    故曰名飲癡水。

    亦警惕意也。

    如避巨溺者。

    巨海洪浪。

    沒溺難出。

    凡是有智者。

    莫不嚴避。

    菩薩避慢如之。

    蓋不敢有犯也。

    正脈雲。

    見慢者。

    謂見自心起慢。

    非見他慢。

     四瞋習報。

     四者瞋習交沖發于相忤。

    忤結不息。

    心熱發火鑄氣為金。

    如是故有刀山鐵捆劍樹劍輪斧钺槍鋸。

     ○如人銜怨殺氣飛動。

     ○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刺錘擊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

    菩薩見瞋如避誅戮。

     初增瞋積金。

    瞋習者。

    宿世多瞋。

    現在猶有餘習故。

    因有餘習。

    彼此互相沖擊。

    依然發于相忤。

    相忤謂逆而犯之也。

    忤結不息者。

    謂忤犯結恨。

    不肯休息。

    不得報複。

    故心熱發火。

    然瞋屬肝氣。

    遇心火。

    鑄肺氣而為金。

    如是故有刀山鐵捆等事。

    于自心中預現殺氣之相。

    言刀山者。

    聚刀為山。

    鐵捆者。

    正脈雲。

    捆即棍也。

    有本捆作镢。

    取義皆可。

    不過尖停之異。

    劍樹者。

    豎劍為樹。

    劍輪者。

    團劍為輪。

    斧劈屬。

    黃金飾斧為钺。

    槍刺屬。

    鋸解屬。

    然人徒知此等為地獄之具。

    而不知皆由自惑自業中現耳。

     ○如人下取例驗知。

    言世人銜怨欲報。

    形色便有殺氣飛動。

    況複彼此交沖。

    忤結不息。

    甚至心熱發火。

    宜乎其有刀山?捆等。

    于自心中預現殺氣相也。

     ○二習下緣習成獄。

    宿習未忘。

    現習重增。

    瞋忤愈熾。

    故曰相擊。

    謂乘習益相攻擊。

    念念在殺。

    由此故于命終神識見有宮割斬斫。

    剉刺槌擊諸事。

    而習報成矣(宮謂割其勢。

    名為宮割。

    斬謂斫其首。

    名為斬斫。

    剉謂折其體。

    刺謂穿其身。

    槌謂笞其背。

    擊謂杖其臀。

    此皆世刑。

    若約地獄。

    仍合用刀山劍樹等。

    避重文耳)。

     ○是故下聖賢共惕。

    名利刀劍者。

    犯之即傷。

    如來如是色目。

    故菩薩見心起瞋如避誅戮。

    亦不敢有犯也。

     五詐習報。

     五者詐習交誘發于相調。

    引起不住。

    如是故有繩木絞校。

     ○如水浸田草木生長。

     ○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檛棒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僞同名讒賊。

    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初增詐積刑。

    詐習者。

    宿世慣行騙詐。

    現在猶有餘習也。

    因有餘習。

    彼此交相哄誘。

    依然發于相調。

    調字應作去聲。

    謂調轉牽引也。

    引起不住者。

    謂引心數起。

    不肯暫住。

    然詐以術騙。

    引令難脫。

    如是詐引日積。

    故有繩木絞校。

    于自心中預現牽引局陷之相。

    言繩木絞校者。

    絞以繩引。

    謂絞而結之。

    令不得解。

    校以木局。

    謂校而匣之。

    令不得脫。

    此亦獄相初萌耳。

     ○如水下取例驗知。

    言以水浸田。

    尚能令草木生長。

    況夫巧誘善引之術。

    熏于識田。

    宜乎其有繩木絞校預現牽引局陷相也。

     ○二習下緣習成獄。

    宿習未忘。

    現習重增。

    詐誘愈甚。

    故曰相延。

    謂乘習益相延誘也。

    如是故于命終神識。

    見有杻械枷鎖。

    鞭杖撾棒諸事(杻械枷鎖。

    皆局攣罪人之具。

    見前鞭杖檛棒。

    皆笞責罪人之具。

    鞭策屬。

    杖條屬。

    檛棰屬。

    棒棍。

    屬也)。

     ○是故下聖賢共惕。

    奸而且僞。

    即是詐也。

    同名讒賊者。

    讒言哄誘。

    害人自害故。

    豺狼性多詐。

    能害人。

    畏之如此。

    亦深戒矣。

     六诳習報。

     六者诳習交欺發于相罔。

    誣罔不止飛心造奸。

    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

     ○如塵随風各無所見。

     ○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诳同名劫殺。

    菩薩見诳如踐蛇虺。

     初增诳積穢。

    宿世多诳。

    現在猶有餘習。

    故雲诳習。

    由此内熏力故。

    彼此交相斯瞞。

    依然發于相罔。

    謂誣罔蒙蔽也。

    誣罔蒙蔽。

    不知戒止。

    又自以為得計。

    飛動其心。

    造設奸謀。

    是居心總為障他。

    立行反以穢己。

    如是诳罔日積。

    故有塵土屎尿。

    于自心中預現障蔽穢污不淨之相。

     ○如塵下取例驗知。

    如塵随風者。

    塵以風亂。

    風以塵昏。

    塵以風亂。

    而不見定相。

    見以塵昏。

    而不見淨相。

    故雲各無所見。

    取此為例者。

    言塵随于風。

    尚昏亂而各無所見。

    況夫彼此交欺。

    誣罔不止。

    宜乎其有塵土尿屎。

    預現障他穢己穢污不淨相也。

     ○二習下緣習成獄。

    宿習無忘。

    現習重增。

    诳罔愈甚。

    故曰相加。

    謂倍造诳業也。

    如是故于命終神識。

    見有沒溺騰擲。

    飛墜漂淪諸事。

    而習報成矣(沒溺者。

    似是沸屎地獄。

    謂屎尿沸溢。

    罪人沒溺于其中也。

    騰擲者。

    似是黑砂地獄。

    謂風吹黑砂。

    罪人騰擲于其中也。

    飛墜者。

    随風上下之相。

    漂淪者。

    随沸浮沉之相)。

     ○是故下聖賢共惕。

    欺诳誣罔。

    害人自害。

    故同名劫殺。

    劫殺者。

    謂劫财殺命。

    極言其可畏也。

    蛇之與虺。

    時常含毒螫人。

    況複踐之。

    菩薩見诳如此。

    亦警惕之甚矣(問。

    诳之與詐。

    有何差别。

    答詐謂誘他。

    期堕我術。

    明取其利。

    诳謂欺他。

    恐洩我機。

    暗取其利。

    皆屬妄語。

    而舉心不同也)。

     七怨習報。

     七者怨習交嫌發于銜恨。

    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甕盛囊撲。

     ○如陰毒人懷抱畜惡。

     ○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抛撮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冤家名違害鬼。

    菩薩見怨如飲鸩酒。

     初增怨積害。

    宿世懷怨不釋。

    現在猶有餘習。

    故曰怨習。

    由此内熏力故。

    彼此互相嫌隙。

    依然發于銜恨。

    謂銜冤懷恨。

    誓期報複也。

    然報複者。

    設方在心。

    如是故有飛石投礰。

    匣貯車檻。

    甕盛囊樸。

    于自心中預現為害之相(飛石者。

    飛以石塊。

    投礰者。

    投以碎石。

    匣貯者。

    匣床盛貯。

    車檻者。

    車内檻禁。

    甕盛者。

    盛人于甕。

    而外以火炙。

    如昔人有請公入甕者是也。

    囊撲者。

    收人于囊。

    而舉以撲之。

    如始皇囊撲二弟之類。

    是皆由于銜怨害入。

    而害具即從自心中生也)。

     ○如陰下取例驗知。

    如陰藏毒害之人。

    懷抱畜積。

    俱屬惡事。

    況複銜冤懷恨。

    誓期報複。

    宜乎其有飛石投礰等事。

    預現于自心中也。

     ○二習下緣習成獄。

    宿習未忘現習重增。

    怨恨益深。

    故曰相吞。

    謂恨不生啖也。

    如是故于命終神識。

    見有投擲擒捉擊射抛撮諸事(投擲者。

    礰投石擲。

    擒捉者。

    擒拏捉取。

    入匣車。

    入甕囊也。

    擊射者。

    礰則擊其頭。

    石則射其身。

    抛撮者。

    抛謂抛撲令死。

    所謂囊撲者是也。

    撮謂撮折其身。

    所謂匣貯車檻甕盛者是也。

    始而心欲害人。

    究竟反為自害。

    懷怨者宜知驚心)。

     ○是故下聖賢共惕。

    違害鬼。

    即懷冤鬼也。

    冤不能申曰違。

    常欲傷人曰害。

    如來雖不懷冤。

    而色目懷冤之家。

    名違害鬼。

    亦警惕于人也。

    菩薩遵奉佛敕。

    不敢有犯。

    所以見有懷冤之心。

    如飲鸩酒。

    宜急解之。

    不然則斷腸死矣(正脈雲。

    鸩鳥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