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第八

關燈
羅蜜多義也。

    結名尊重行者。

    以行至如此。

    可尊可重故。

    華嚴名難得行。

    如世間可尊重物。

    則難得也。

    正脈雲。

    此是究竟彼岸智。

    灌頂雲。

    即是願度。

    以華嚴謂此菩薩于大乘願不退轉故。

    愚謂種種現前。

    鹹是第一波羅蜜多。

    乃菩薩以願導行之所緻也。

     九善法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承上種種妙行。

    鹹是一行名純。

    而一行中。

    具足種種妙行名雜。

    如是純雜無礙。

    故曰圓融。

    清涼雲。

    萬行芬披。

    此華開錦上。

    即目此也。

    依此妙行。

    遍曆十方。

    助佛轉輪。

    教化衆生。

    故雲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結名善法行者。

    謂一言一行。

    同歸至善。

    皆是佛法可謂軌轍。

    可為準則故。

    如華嚴雲。

    此菩薩能自清淨。

    亦能以無所著方便而普饒益一切衆生等是也。

    正脈雲。

    此是軌生物解智。

    灌頂雲。

    即是力度。

    自釋雲。

    具足三力。

    謂修習力。

    思擇力。

    變化力。

    各有文證。

    恐繁不錄。

    愚謂所以能成善法者。

    正由上位尊重行力之所緻故。

     十真實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一一二字。

    通該前之九行。

    言上之善法及與前八。

    雖大用繁興。

    而常自如如。

    故曰清淨。

    清淨者。

    即如如不動義也。

    如如不動。

    則離于念相。

    離念相者等虛空界。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故曰無漏。

    蓋以起心動念。

    即乖法體。

    即成有漏故也。

    一真二句。

    乃釋成皆是之義。

    言所謂皆是清淨無漏者。

    蓋以一真無為。

    性本然故。

    言一真無為等者。

    謂菩薩當寂滅現前之時。

    俱空不生。

    一真獨露。

    即證無為。

    豈不清淨。

    後雖獲二殊勝。

    發三妙用。

    曆位至此。

    皆出于性之不然。

    豈更有漏。

    若爾前何不說。

    以事修至此。

    乃敢定故。

    據此則行行皆真。

    法法皆實。

    以是義故。

    名真實行。

    正脈雲。

    此是會緣入實智。

    灌頂雲。

    即是智度。

    又自以三智釋之。

    謂無相智。

    成熟有情智。

    受用法樂智。

    亦各有文證。

    不錄。

    愚謂清淨無漏。

    正由圓通根本智之所成故。

    (右列十行。

    應以十玄會之。

    以顯圓妙。

    第一成佛子已。

    具足無量如來妙德。

    如海之一滴。

    具百川味。

    即同時具足相應門。

    第二一切衆生。

    受益各别。

    彼此隐顯。

    如秋空片月。

    晦明相并。

    即隐顯秘密俱成門。

    第三自覺覺他。

    得無違拒。

    如金與金色。

    不相舍離。

    即諸法相即自在門。

    第四窮未來際。

    三世平等。

    如一夕之夢翺翔百年。

    即十世隔法異成門。

    第五種種法門。

    得無差誤。

    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

    即微細相容安立門。

    第六同中現異。

    異中現同。

    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

    即一多相容不同門。

    第七現塵現界。

    不相留礙。

    如一尺之鏡。

    現千裡影。

    即廣狹自在無礙門。

    第八種種現前。

    鹹是第一波羅蜜多。

    如擎拳豎眉。

    觸目皆道。

    即托事顯法生解門。

    第九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如兩鏡相對。

    傳耀相寫。

    即因陀羅網境界門。

    第十一一皆是清淨無漏。

    如北辰所居衆星皆拱。

    即主伴圓明具德門。

    此依古德十喻。

    對校經文。

    略此會通。

    其實一一行中皆具十門。

    文雖不顯義可研尋)十行竟六十回向(灌頂雲。

    華嚴明回向。

    即是發願。

    良以有行無願。

    行必茫然。

    有願無行。

    願惟虛設。

    行願相資。

    方到諸佛大涅槃海。

    正脈引圭峰雲。

    回向不過三處。

    即衆生佛道真如也。

    華嚴文極浩瀚意多遍兼三處。

    今經文簡。

    各有隐顯。

    如衆生顯。

    餘二則隐。

    佛道真如。

    隐顯亦然。

    顯者正當發揮。

    隐者亦以意含。

    非全無也)十。

     一離相回向。

    二不壞回向。

    三等佛回向。

    四至處回向。

    五無盡回向。

    六平等回向。

    七等觀回向。

    八真如回向。

    九無縛回向。

    十無量回向。

     初。

     阿難。

    是善男子。

    滿足神通成佛事已。

    純潔精真遠諸留患。

    當度衆生滅除度相。

    回無為心向涅槃路。

    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是善男子。

    指前曆修十行人也。

    初行随順十方。

    二行普皆饒益。

    乃至第七現塵現界不相留礙。

    則妙用已極。

    故曰滿足神通。

    八行種種究竟。

    九行成佛軌則。

    乃所作俱備。

    故曰成佛事已。

    十行清淨無漏。

    故純潔精真。

    一真無為。

    性本然故。

    故遠諸留患。

    此全蹑前之十行以起初向義也。

    既無留患。

    則任運度生。

    不見有生可度。

    故曰當度衆生滅除度相。

    然既曰度生。

    則是回無為心。

    以不住無為故也。

    既曰除相。

    則是向涅槃路。

    以能達涅槃故也。

    結名救護等者。

    以上雲度生有二義。

    一者度令離苦。

    即是救義。

    二者度令得樂。

    即是護義。

    上雲滅除度相。

    約能度言。

    此雲離衆生相。

    約所度言。

    良以能所對待。

    有能相必有所相。

    今以不見自為能度。

    故亦不見他為所度。

    内外既空。

    中亦不見度生之法。

    是為三輪體寂。

    乃真除相真離相也。

    故華嚴雲。

    不見衆生相。

    乃至想見不颠倒等。

    若以三處會通者。

    此位正向佛道。

    以涅槃即佛道故。

    亦兼向餘二。

    以救護即向衆生。

    離相即向真如也。

     二不壞回向。

     壞其可壞。

    遠離諸離。

    名不壞回向。

     壞即上位滅除。

    可壞即上位度相。

    此承上位以起當位義也。

    言既壞其可壞。

    則三輪體空。

    一切皆離。

    名曰諸離。

    若即守此諸離。

    依然有壞。

    故須并此亦複遠離。

    結名不壞者。

    以上位滅除度相。

    是以空壞有。

    此位遠離諸離。

    乃以有壞空。

    空有俱壞。

    體合真如。

    以真如不可壞故。

    此位明是回向真如。

    亦兼于二。

    以壞其可壞。

    意在回向佛道。

    而遠離諸離。

    仍複回向衆生(問。

    初信中道純真。

    與此何别。

    答。

    彼約圓融。

    此約行布。

    凡有前後相似者。

    皆準此知)。

     三等佛回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

    名等一切佛回向。

     上位體合真如。

    此位體中具照。

    故以本覺稱之。

    體既不壞。

    照即澄清。

    故以湛然稱之。

    湛然故無法不悉。

    無理不明。

    故曰覺齊佛覺。

    結名等一切佛者。

    謂覺用既等。

    一切悲智願行。

    無不皆等也。

    此位明是回向佛道。

    若約悲智願行俱等。

    亦兼餘二。

     四至處回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

    名至一切處回向。

     二向體合真如。

    已得不變之體。

    故曰精真。

    三向本覺湛然。

    複獲随緣之用。

    故曰發明。

    此雙承上二位為當位之因也。

    言既精真發明。

    自能以理融事。

    以理融事。

    則事如理融。

    不惟覺齊佛覺。

    兼複地如佛地。

    地如佛地。

    則不離本處。

    而遍至十方。

    故名至一切處也。

    按華嚴此位菩薩。

    廣修供養。

    遍至佛處。

    又雲三業普入一切世界。

    以作佛事。

    然既曰廣修供養。

    遍至佛處。

    必是求佛所證。

    則兼二義。

    一回向真如。

    二回向佛道。

    既曰普入世界。

    以作佛事。

    必是利樂有情。

    則是回向衆生。

     五無盡回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挂礙。

    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三向覺齊佛覺。

    則現身無礙。

    四向地如佛地。

    則現界無礙。

    現身無礙。

    則能涉入界塵。

    現界無礙。

    則能涉入身毛。

    故雲世界如來互相涉入。

    如雲于一毛端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一多相容。

    類一室之列千燈。

    廣狹自在。

    若尺鏡之映千裡。

    故雲得無挂礙。

    一一佛身。

    一一世界。

    皆能成就衆生。

    莊嚴己德。

    故結名無盡功德藏也。

    又華嚴雲。

    住此回向時。

    得十無盡藏。

    一見佛。

    二入法。

    三憶持。

    四決定慧。

    五解義趣。

    六無邊悟。

    七福德。

    八勇猛智覺。

    九辯才。

    十力無所畏。

    以如是等皆無盡故。

    若會通三處者。

    以此證理。

    則是回向真如。

    以此趣果。

    則是回向佛道。

    以此化他。

    則是回向衆生。

     六平等回向。

     于同佛地。

    地中各各生清淨因。

    依因發揮取涅槃道。

    名随順平等善根回向。

     承上身依于界。

    故雲于同佛地。

    成就無盡功德之藏。

    故雲地中各各生清淨因。

    言清淨因者。

    以上無盡功德。

    純是佛因。

    不雜餘乘故。

    此全蹑上位言也。

    依彼淨因。

    展轉擴充。

    名曰發揮。

    由擴充故。

    直趣佛果。

    故曰取涅槃道。

    結名随順平等善根者。

    以任擴充發揮。

    無違佛因。

    故曰随順。

    與一切佛因。

    亦無有二。

    故曰平等。

    佛果無盡功德。

    皆從此生。

    故曰善根。

    此位明是回向佛道。

    若約擴充發揮。

    自他兩利。

    亦兼餘二。

    以自利向真如。

    化他向衆生故。

    華嚴名堅固善根者。

    正以依因發揮。

    無有退轉。

    如彼經頌雲。

    如是回向諸善根。

    平等堅固無退轉。

    一切諸佛所覺了。

    悉皆攝取無有餘。

     七等觀回向。

     真根既成。

    十方衆生皆我本性。

    性圓成就不失衆生。

    名随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上位既能随順平等善根。

    則是真根既成。

    由此重起大悲。

    等觀衆生。

    故雲十方衆生皆我本性。

    以衆生佛性與自己佛性同故。

    此正所謂同體之悲也。

    性圓成就。

    不失衆生者。

    謂衆生既皆我之本性。

    而我性圓滿成就。

    豈可遺彼衆生而不度脫。

    故須不失。

    結名等觀一切衆生者。

    以首言十方衆生皆我本性。

    即是等觀。

    末言不失衆生。

    即是随順。

    此位明是回向衆生。

    若令衆生複還本性。

    即是回向真如。

    若令衆生同證菩提。

    即是回向佛道。

    如華嚴頌雲。

    菩薩普與平等願。

    随其所集功德業。

    普令三界得安隐。

    悉使得成無上果。

     八真如回向。

     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

    唯即與離二無所著。

    名真如相回向。

     上位既言不失衆生。

    則建化門頭。

    不舍一法。

    故雲即一切法。

    雖雲即一切法。

    而亦不住于法。

    故雲離一切相。

    以皆我本性故。

    此蹑上位言也。

    至此則正即時離。

    正離時即。

    故雲惟即與離二無所著。

    所謂離即離非。

    是即非即。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迥絕諸妄。

    永無異體。

    故結名真如相也。

    此位明是回向真如。

    若據結名。

    亦是以真如相行回向佛道。

    若準華嚴。

    亦兼回向衆生。

    如彼經頌雲。

    一切衆生與諸法。

    悉住其中無所住。

    真如所在無不在。

    不得自性是真性。

    菩薩以此心回向。

    悉令衆生無所著。

     九無縛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

    名無縛解脫回向。

     上位二無所著。

    名真如相者。

    蓋言無所著行。

    如彼真如之相。

    此位承牒上意。

    故言真得所如。

    謂其行純真。

    已得為真如所如矣。

    然真如體遍十方。

    而無障礙。

    而其行既為真如所如。

    自應同彼能如。

    故亦言十方無礙。

    無礙故。

    不能羁系。

    故曰無縛。

    無縛故。

    出入自在。

    故雲解脫。

    正脈雲。

    上位方得離系解脫。

    此位轉得自在解脫。

    愚謂上位但是我不着彼。

    此位乃是彼不縛我。

    正由我不着彼。

    彼乃不能縛我。

    故華嚴名無著無縛解脫心回向。

    若以三處會通者。

    解脫則菩提可成。

    即回向佛道。

    無縛則攝生無礙。

    即回向衆生。

    無著則一念不生。

    即回向真如。

     十無量回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

    名法界無量回向。

     上位無縛解脫。

    即是性具德用。

    圓滿成就。

    故此承牒其意以為當位之因。

    但上雲十方無礙。

    猶有法界分量。

    今則性德圓成。

    緣起無盡。

    并彼十方分量亦無。

    故雲法界量滅。

    言法界者。

    即指十方法界。

    非言十法界也。

    以此無量德用。

    回向三處。

    故以法界無量名之。

    華嚴雲。

    佛子善學此回向。

    無量行願悉成就。

    攝取法界盡無餘。

    是故能成善逝力。

    然既曰攝取法界。

    則是回向衆生。

    既曰能成善逝。

    則是回向佛道。

    又力字亦兼回向真如。

    謂善逝以真如自性緣起為力也。

    通前十向之文。

    依前生後。

    自有次第。

    不依古德另立十中。

    及強配十玄。

    幸具眼者辨之。

    總結十回向竟。

     七四加行(按璎珞等經。

    俱不别列此位。

    若唯識等論。

    則以前為資糧。

    後為通達。

    此為加行。

    今雖别列。

    而與唯識淺深懸殊。

    以經中特标其為妙圓加行故。

    若以喻明者。

    如平人與本國大王。

    同時發心。

    欲登泰山。

    同辦資糧。

    擇日起程。

    而平人之資糧。

    所備不過數金。

    若王之資糧。

    動用千萬。

    及乎起程。

    平人不過一騎二骥。

    若王之起程。

    千駝萬馬。

    再平人之一騎二骥。

    尚多阻隔。

    若王之千駝萬馬。

    山開水橋克期必登。

    是故前之資糧。

    業已超乎漸教。

    此之加行。

    豈複類彼權宗以喻詳法。

    淺深自見。

    是知前雖任說妙圓。

    終是資糧。

    此之妙圓。

    乃稱加行。

    亦圓融中行布意也)二。

     一結前起後。

    二正明四加。

     初。

     阿難。

    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

    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三漸之後。

    即稱善男。

    以不住妙悟。

    有向上之心。

    并丈夫之氣故。

    雖熾然修行。

    而不住于相。

    故曰清淨。

    始自幹慧。

    終于十向。

    故曰四十一心。

    位位備曆。

    故置盡言。

    此結前也。

    次成者。

    次後即成。

    四種者。

    如下所列。

    雖曰加功用行。

    仍不離圓通妙性。

    故以妙圓稱之。

    又妙圓二字。

    寓有兩重揀别。

    一揀小乘粗而非妙。

    二揀權宗偏而非圓。

    至究其所以能揀者。

    亦以其不離圓通妙性。

    此起後也。

     二正明四加四。

     一暖位。

    二頂位。

    三忍位。

    四世第一位。

     初。

     即以佛覺用為己心。

    若出未出。

    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暖地。

     此位蹑前九向義來。

    言九向中無縛解脫。

    因心之德用已極。

    已極則無可更用。

    故此位即以佛覺。

    用為己心。

    謂體拟佛果德相業用。

    為自己加功用行心也。

    但因心欲亡未亡。

    果用欲顯未顯。

    故雲若出未出。

    猶如下乃喻明若出未出之相。

    鑽火者。

    鑽木求火。

    喻行人自研因心。

    以求果覺用也。

    欲然其木者。

    暖相現前。

    喻所求果用。

    将欲超出因心。

    雖未即能。

    已略現其相矣。

    以是義故。

    名為暖地(唯識此位。

    入明得定。

    發下尋伺。

    創觀名義自性差别四法皆空。

    今則惟是以加行智。

    觀因心空也)。

     二頂位。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

     此位蹑上十向義來。

    言十向中。

    法界量滅十方全成自心。

    故此位即以自心。

    成佛所履。

    謂體觀自心。

    即佛境界。

    親依法性。

    為諸佛所踐履也。

    但以心相未能全忘。

    不能實即佛境。

    故曰若依非依。

    如登下乃喻明若依非依之相。

    如登高山。

    身入虛空者。

    喻體親自心即佛境界。

    親依法性。

    上雲若依是也。

    下有微礙。

    喻心相未能全忘。

    不能實即佛境。

    親依法性。

    上雲非依是也。

    以是義故。

    名為頂地(唯識此位。

    入明增定。

    發上尋伺。

    重觀名等四法皆唯識變。

    今則惟以加行漸增智力。

    體觀自心。

    即佛境耳。

    問。

    三向中本覺湛然。

    覺齊佛覺。

    四向中精真發明。

    地如佛地。

    義略似于暖頂二地。

    前後淺深。

    如何分别。

    答。

    三向但是體中具照。

    四向方乃以理融事。

    故曰齊曰如。

    宛有二相。

    至此則言為言成。

    要泯異體。

    此前後淺深。

    其相不難辦也)。

     三忍位。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

     暖位以佛覺為己心。

    而猶未能。

    頂位以自心為佛境。

    而亦未能。

    故此位則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言心佛二同者。

    謂佛覺泯同因心。

    因心泯同佛境。

    雖心佛曆然。

    而因果融即也。

    因果融即。

    二俱不舍。

    常于加行心中。

    見佛業用。

    亦于諸佛行處。

    洞徹自心。

    故曰善得中道。

    雖曰善得。

    亦唯心中了了。

    吐露不出。

    故曰如忍事人。

    忍事人者。

    善能忍事。

    即喻善得中道人也。

    非懷非出者。

    亦欲訴向于他。

    而不能啟齒。

    喻善得中道者。

    心中了了。

    亦欲說向于人。

    但以心佛二同。

    實無能得所得。

    而吐露不出。

    以是義故。

    名為忍地(唯識此位入印順定。

    發下如實觀。

    印定四法是空。

    今則唯以加行決定智力。

    印前心佛相即義耳)。

     四世第一位。

     數量銷滅。

    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名世第一地。

     前三位位位遷變名世數。

    中邊各别名間量。

    故此位則數量銷滅。

    以加行位滿。

    無可遷變。

    邊中不立。

    間量叵得故。

    正以無可遷變。

    間量叵得。

    故雲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言迷覺中道者。

    謂暖頂二位。

    迷于中道。

    以暖位以佛覺為己心。

    頂位以自心為佛境。

    各堕一邊故。

    至忍位。

    則覺于中道。

    以經中明言善得中道故也。

    二無所目者。

    迷覺兩忘。

    中邊不立。

    迷覺兩忘故。

    超變易之世數。

    中邊不立故。

    絕彼此之間量。

    以是易故。

    名世第一地。

    言世第一者。

    謂此人在世間中。

    稱為第一。

    意顯入地則是出世人矣。

    (惟識此位入無間定。

    發上如實觀。

    印二取空。

    今則唯以加行成就智力。

    于前三無所著耳。

    問。

    此上四加。

    既不同于惟識。

    而附引唯識者何也。

    答。

    名既同彼。

    若不對校。

    恐緻混亂。

    故附引彼說。

    使權實偏圓。

    瓜豆分明可别)璎珞等經。

    多不列此四位者。

    以此四位。

    在向地兩楹之間。

    應是十向出心。

    初地入心。

    合前合後。

    無不可者。

    後之等覺仿此。

    通前四加行竟。

     八十地(地有三義。

    一者位置義。

    謂從初至十。

    位置不同。

    如地本是一而高下不等。

    二者堅實義。

    謂地地皆以真如為體。

    不動不壞。

    如地載華嶽振河海。

    不重不洩。

    三者生長義。

    以地地皆能生長佛地功德。

    如地能生長萬物。

    問。

    加行已得地名。

    與此何别。

    答。

    前之位置。

    約行位漸深。

    此之位置。

    約果位漸勝。

    前之堅實。

    約行力堅固。

    此之堅實。

    約果體真常。

    前之生長。

    約行地力用。

    此之生長。

    約佛地功德。

    雖各具三義。

    而淺深勝劣不同。

    若通論前後諸位。

    更為一喻。

    如人欲入大海。

    采取衆寶。

    必先學習水法。

    及橹棹之技。

    三漸是也。

    水法既精。

    橹棹又熟。

    幹慧是也。

    十信如擇日起行。

    住行向位。

    如備辦資糧。

    四加行如從淺至深。

    漸入大海。

    十地位如從劣向勝。

    漸曆寶所。

    等覺位如乍到最勝諸珍寶處。

    妙覺位如已得衆寶。

    從海而還。

    遍濟窘乏。

    六十聖位。

    法喻曆然可對。

    今明十地)十。

     一歡喜地。

    二離垢地。

    三發光地。

    四??慧地。

    五難勝地。

    六現前地。

    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

    九善慧地。

    十法雲地。

     初。

     阿難。

    是善男子。

    于大菩提。

    善得通達。

    覺通如來。

    盡佛境界。

    名歡喜地。

     此位迷覺中道。

    二無所目。

    此位當下離念。

    真如現前。

    故雲于大菩提。

    善得通達。

    以真如即菩提體故。

    言大菩提者。

    五菩提中(一發心菩提。

    位當十信。

    二伏心菩提。

    位當三賢。

    三明心菩提。

    位當前七地。

    四出到菩提。

    位當後三地。

    五無上菩提。

    位當佛果)應是無上菩提。

    但是通達。

    未即實證。

    論實證方入初地。

    乃乍得明心菩提也。

    乍得明心菩提。

    即能通達無上菩提。

    如因一隙之明。

    便能領略萬象。

    故稱善得。

    覺通二句乃釋成上二句義。

    言所謂于大菩提善得通達者。

    蓋以能覺之智。

    遙通如來之智。

    所覺之理。

    該盡諸佛境界故也。

    結名歡喜地者。

    經論異釋。

    難以俱錄。

    今依金光明雲。

    昔所未得而今始得。

    如其所願悉皆成就。

    生極喜樂。

    故彼經即以極喜為名。

     二離垢地。

     異性入同。

    同性亦滅。

    名離垢地。

     上位通達佛境。

    無複九界異生之性。

    名為異性入同。

    此位以生佛對立。

    生性不有。

    佛境奚存。

    故将同性亦滅。

    結名離垢地者。

    諸經論中。

    多約離破戒垢。

    今則唯以證佛境空。

    名為離垢。

    以有佛境當情。

    猶為微細念相。

    依然真如中垢故。

     三發光地。

     淨極明生。

    名發光地。

     淨極二字蹑上。

    以上位同性亦滅。

    離佛念垢。

    名曰淨極。

    此位真如精純。

    靈鑒無礙。

    故曰明生。

    譬如古鏡重磨。

    光彩煥發。

    以是義故。

    名發光地。

    經文最明。

    無煩異說。

     四??慧地。

     明極覺滿。

    名??慧地。

     明極二字蹑上。

    以自覺理智圓滿。

    故雲明極。

    此位依自覺理智。

    起正法??。

    生方便慧。

    燒盡衆生煩惱。

    成就化他功德。

    故曰覺滿。

    譬如明上複生餘??。

    故以??慧為名。

    諸經多謂以菩提分法。

    燒煩惱薪。

    唯是自利。

    今以上位發光。

    似惟自覺。

    此名??慧。

    應兼覺他。

    且經中明言覺滿。

    若唯自利。

    豈當此稱。

    圓人無定。

    各以現文釋之。

    不必強同。

     五難勝地。

     一切同異。

    所不能至。

    名難勝地。

     三地自覺理同。

    四地覺他法異。

    故承言一切同異。

    此位則自覺覺他二俱不立。

    故雲所不能至。

    蓋以有異有同。

    有自有他。

    有能覺有所覺。

    俨屬有為功用。

    二俱不立。

    乃超出有為。

    故有為功用。

    所不能至。

    至尚不能。

    況于勝乎。

    以是義故。

    名難勝地。

    唯識謂此地真俗兩智。

    行相相違。

    合令相應。

    極難勝故。

    然彼真俗。

    略似此經同異。

    正脈雲。

    彼乃合之最勝。

    此則迥脫難齊。

    旨趣各别。

    但相似而已。

     六現前地。

     無為真如。

    性淨明露。

    名現前地。

     初地即證真如。

    但是有為。

    以是有作功用分顯故也。

    至上位同異不至。

    超出有為功用。

    即契無為真如。

    但是性淨。

    尚未明露。

    以有功習影尚未盡故。

    至此則有功習盡。

    無為理着。

    故雲性淨明露。

    結名現前地者。

    即以無為真如。

    明明現前為名。

    唯識雲。

    此位證得無染淨真如。

    謂此真如本性無染。

    亦不可說後方淨故。

    然既曰本性無染。

    略似此中性淨。

    既曰證得。

    略似此中明露。

    但性相偏圓。

    經論異旨。

    不得全同。

     七遠行地。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上位無為真如。

    方以明露。

    無分别智。

    未能遠行。

    以為理所障故。

    至此位則盡真如際。

    然真如無際。

    以諸法為際。

    蓋以無分限之理。

    全遍有分限之事故。

    此當理事門中理遍于事門也。

    理既遍于事中。

    智亦随遍。

    以理智不異。

    如珠與光。

    故能盡真如際。

    結名遠行地者。

    即以智能遠行為名。

    華嚴雲。

    此地修十方便慧。

    謂雖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舍衆生。

    雖知諸佛平等法而常樂供佛。

    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

    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

    乃至雖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衆生種種劫數意解分别度脫。

    據此則不舍衆生。

    常樂供佛。

    勤集福德。

    莊嚴三界。

    乃至随衆度脫等。

    正今經盡真如際也。

     八不動地。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上位盡真如際。

    不舍一法。

    此位不舍一法。

    盡真如際。

    蓋以有分限之事。

    全同無分限之理。

    此當理事門中事遍于理門也。

    事既遍于理中。

    全事全理。

    故雲一真如心。

    據此則雖遍行一切法。

    不離真如際。

    由此所以名不動地。

    華嚴雲。

    入一切法。

    本來無生等。

    即此中一真如心義也。

    灌頂雲。

    三漸所獲無生法忍。

    至此方得親證。

    圓成無惑矣。

     九善慧地二。

     一正明本位。

    二總結修習。

     初。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此位正脈所釋。

    明如指掌。

    今全用之。

    正脈雲。

    前位是得真如全體。

    此位是發真如大用。

    稱體起用。

    自然之理。

    華嚴金光。

    多指功行。

    而此經似說本真自體自用。

    前位如一塵一毛。

    皆清淨本然。

    此位則一塵一毛。

    皆周遍法界。

    互涉互入。

    即遍即包等。

    具足十玄業用。

    故雲發真如用也。

    結名善慧地者。

    應即法界無障礙智耳。

    (問。

    七行之塵界互現。

    五向之依正互涉。

    與斯何異。

    答。

    五地以前。

    俱屬有功用行。

    況在行向。

    豈能同此。

    是知七行由于行增上力。

    五向由于願增上力。

    然亦乘悟并發。

    如觀音之二勝三用皆圓通已後即發也)又雲。

    詳此十聖行相。

    與華嚴多所不同。

    故推聖言以求至理。

    非敢妄生去取。

    按華嚴唯識金光。

    皆言此地具四無礙辦。

    為大法師。

    最善說法。

    資中曰。

    華嚴明此菩薩具四無礙智。

    作大法師。

    演說無量阿僧祇句義。

    無有窮盡。

    故名發真如用。

    予謂說法固亦可以說為發用。

    然方是大用中一。

    故今謂是十玄業用。

    而說法自寓于中矣。

    此上皆依正脈。

    亦少有更減字句。

    唯中間答詞不同。

    若對前二位言。

    則彼為理事無礙。

    此為事事無礙用也。

     二總結修習。

     阿難。

    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

    亦目此地名修習位。

     是諸菩薩者。

    但是渾言。

    尚未指定。

    從此已往者。

    乃指定二地已來諸菩薩也。

    以自二地。

    乃入修位。

    至六地。

    即入無為。

    有作行畢。

    七地增進無為。

    八地一真如心。

    無作之行亦竟。

    故雲修習畢功。

    訖于九地。

    已獲全體大用。

    故雲功德圓滿。

    意顯十地為修習出心。

    諸經論中多收于修習位中。

    今舍出存正。

    故亦目此地已前名修習位。

    然既曰亦目。

    非是定指此地為修習位盡。

    但亦可目耳。

    是知究竟修盡。

    不唯十地。

    應兼等覺。

    以既未到佛地。

    不可便說無修。

    但證意多而修意少也。

     十法雲地。

     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上言修習畢功。

    功德圓滿。

    應即取證涅槃。

    而所以不取涅槃者。

    蓋為利益有情。

    故曰慈陰妙雲覆涅槃海。

    陰字當作去聲。

    言慈陰妙雲者。

    謂菩薩于功德圓滿之後。

    重起真慈。

    陰覆衆生。

    如萬裡青天。

    頓興微妙之雲。

    陰覆世間。

    同沐清涼之樂。

    由此所以能障佛果。

    不得取證。

    故雲覆涅槃海。

    結名法雲地者。

    正以其真慈如雲。

    覆障涅槃法故。

    十地竟。

     九等覺位二。

     一正明本位。

    二結後證前。

     初。

     如來逆流。

    如是菩薩順行而至。

    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上位以利益有情。

    覆障涅槃。

    若已出慈門。

    即入果海。

    所以不稱妙覺者。

    以如來逆流。

    菩薩順至。

    言逆流者。

    謂已至果海。

    倒駕慈航。

    出涅槃入生死也。

    言順至者。

    謂将窮果海。

    急棹智舟。

    違生死向涅槃也。

    此約斷果言之。

    若就智果。

    則佛出菩提覺際。

    菩薩入菩提覺際。

    正相交會。

    故雲入交。

    正脈雲。

    譬如入海采寶者。

    前商已得衆寶逆流而出。

    到于海門。

    後商方以進取順流而入。

    亦到海門。

    是二舡恰齊。

    但船頭向外向内為不同耳。

    璎珞經雲。

    等覺照寂。

    妙覺寂照。

    亦斯義也。

    結名等覺者。

    義取與妙覺齊等。

    或有言去妙覺位。

    餘有一等。

    非今經意(問。

    此上五十五位。

    應出斷惑分齊。

    庶得階降分明。

    今惟依文釋義。

    固為簡便。

    但此經十行十向中。

    境界有似十地。

    不有斷惑分齊。

    而取證淺深。

    何所依憑。

    答。

    愚以凡心。

    測度聖境。

    誠難自信。

    亦隻好以聖言為定量。

    經之所有敢不發揮。

    經之所無誰許擅益。

    詳觀本經位次。

    不唯與惟識不同。

    即華嚴璎珞等經前後淺深。

    與此亦不相類。

    蓋以圓人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

    如華嚴十信滿心。

    攝位證覺。

    此經等覺深位。

    獲幹慧心。

    讵可以前後而論淺深。

    然佛于圓融之中。

    亦自寓有行布之意。

    故今唯依現文銷釋。

    所謂經中所有。

    敢不發揮是也。

    至于斷惑分齊。

    唯于信位略顯。

    如初信則曰一切妄想滅盡無餘。

    此斷現種也。

    二信則曰一切習氣。

    皆現在前。

    憶念無忘。

    此伏習氣也。

    三信則曰無始習氣。

    通一精明。

    此盡習氣也。

    良以理由頓悟。

    乘悟并銷。

    但以欲習初幹。

    未遇法流。

    對境起念者。

    時乎有之。

    乃重以增上信力。

    圓伏圓斷。

    至三信則如木成灰。

    永不再焰。

    故自四信以去。

    文中不涉斷惑一語。

    愚又何敢妄贅。

    所謂經之所無。

    誰許擅益是也。

    或曰斷既如木成灰。

    證即如金出礦。

    似亦不應複存後位。

    今何位次依然。

    照常俱列耶。

    答曰。

    金既出礦。

    便可作器。

    作之已精。

    而益求其精。

    有作功用是也。

    不求其精。

    而自無不精。

    無作功用是也。

    動帝王。

    陳宗廟。

    貯黃流。

    盛甘露。

    敬天地。

    享神明。

    全體大用是也。

    社稷保之。

    兆民福之。

    慈陰妙雲是也。

    仿古玩類極珍。

    覺齊佛覺是也。

    成至寶。

    鎮庫藏。

    妙覺究竟是也。

    知此喻者。

    則斷後立位。

    不無理據。

    然亦諸經論中之所不見。

    而此經僅見之者。

    蓋為接漸入頓。

    接偏入圓。

    此出自世尊靈智妙辨。

    彼謬柱鼓瑟者。

    豈足以語此哉)。

     二結後證前。

     阿難。

    從幹慧心至等覺已。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從幹至等已者。

    明由淺入深。

    是覺始獲等者。

    顯後唯證前。

    良以初幹慧心。

    即具後後位中一切功德。

    但未經曆事造修。

    唯是性具而非修成。

    今乃由淺入深。

    漸次修習。

    以至等覺。

    而于幹慧心中。

    所具一切功德。

    方以親證。

    故曰是覺始獲等也。

    金剛心即指圓通妙心。

    以前從根解結。

    如來即名其為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而觀音自陳。

    亦言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至文殊揀選。

    又謂宣說金剛王。

    如幻不思議。

    佛母真三昧等。

    據此仍是最初幹慧。

    但于等覺位中始得親證實到。

    清涼雲。

    起明東廟。

    智滿不異于初心。

    古德雲。

    末後牢關。

    不離最初一步。

    皆此意也。

    等覺位竟。

     十妙覺位。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

    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如是重重者。

    通指幹慧已來說也。

    言始自幹慧已來。

    如是一重一重。

    有單有複。

    至十二重。

    方盡妙覺。

    意顯位位皆覺。

    但加前不妙。

    登地妙而未盡。

    佛地方盡。

    乃原始要終而總言之。

    正脈以一重。

    但局一位為單。

    總包十位為複。

    極是。

    但彼依溫陵取一幹。

    (單)二信。

    三住。

    四行。

    五向。

    (複)六暖。

    七頂。

    八忍。

    九世。

    (單)十地。

    (複)十一等。

    十二金。

    (單)今本疏。

    乃除金剛。

    足妙覺也。

    成無上道者。

    以既盡妙覺。

    道極究竟。

    無有能駕于其上者矣。

    結上正明諸位竟。

     二結顯修法。

     是種種地。

    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

    奢摩他中。

    用諸如來毗婆舍那。

    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是種種地者。

    通指已上因地與果地也。

    皆以等者。

    顯已上因地果地。

    皆不離圓通妙心。

    以耳根圓通即是金剛王三昧故。

    言觀察等者。

    謂每曆一位。

    必有一位功業。

    若不觀察。

    恐生愛着。

    故須依彼金剛三昧而觀察之。

    如幻十喻者。

    如大品雲。

    觀一切業如幻。

    一切法如??。

    一切身如水月。

    妙色如空。

    妙音如響。

    諸佛國土如幹城。

    佛事如夢。

    佛身如影。

    報身如像。

    法身如化。

    不可取不可舍。

    一切空故。

    此中喻雖有十。

    而所喻之法。

    不出度生說法嚴土供佛而已。

    然既曰不可取。

    則無生可度。

    無法可說。

    無土可嚴。

    無佛可供。

    既曰不可舍。

    則任運度生。

    任運說法。

    任運嚴土。

    任運供佛。

    既曰一切空。

    則取舍雙忘。

    忘心亦寂。

    此依觀成止也。

    止久沉滞。

    遮于勝進。

    故又于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

    奢摩他。

    義翻為止。

    毗婆舍那。

    義翻為觀。

    如莊嚴論雲。

    安心于正定。

    此即名為止。

    所謂奢摩他。

    正住法分别。

    是名為觀相。

    謂毗缽舍那。

    起信論雲。

    所言止者。

    謂止一切境界相。

    随順奢摩他義故。

    所言觀者。

    謂分别因緣生滅相。

    随順毗缽舍那義故。

    今則唯以觀法體寂。

    不住本位。

    名奢摩他。

    進觀前途功德。

    引發勝進。

    名毗婆舍那。

    此依止成觀也。

    止觀雙運。

    不即不離。

    故雲清淨修證。

    從因至果。

    位位遍曆。

    故雲漸次深入。

    知此法者。

    既無中止之弊。

    亦無過高之行。

    位後顯此。

    良有以焉。

     三推重初心。

     阿難。

    如是皆以三增進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承上因地果地。

    皆以金剛觀察。

    如是則功歸第三漸次。

    以三種漸次。

    結文雖具稱增進。

    而标章惟第三受增進之名。

    且第三增進。

    即是耳根圓通。

    亦即金剛三昧。

    若不憑此觀察。

    後位難成。

    故曰皆以三增進故。

    善能成就等。

    又且第三漸末。

    乃雲從是漸修。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故知善能成就。

    唯指第三漸次。

    若論由淺入深。

    通指亦可。

    五十五位。

    正脈謂前除幹慧。

    後除妙覺。

    信住行向地為五十。

    四加等覺為五。

    故言五十五位。

    以經中明言真菩提路。

    幹慧非真。

    妙覺非路。

    故除之也。

    灌頂雲。

    亦可信住行向地為五十。

    漸幹加等妙為五。

    愚謂第三漸末。

    明言從是漸修。

    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然既曰從是漸修。

    則知前屬頓悟。

    如人猛然想起家鄉。

    尚未動身。

    灌頂收三漸為路。

    而從是之語。

    雲何銷會。

    且又辨妙覺為路。

    終是矯強。

    既雲随所發行。

    安立聖位。

    而幹慧執心虛明。

    純是智慧。

    豈非是行。

    幹有其慧。

    名幹慧地。

    豈非是位。

    既有行有位。

    則是已涉程途。

    正脈以非真揀除。

    亦屬臆見。

    今依長水合轍。

    并以信住行向地為五十。

    幹慧四加為五。

    等覺已至覺際。

    如人已到門首。

    不得複以道路名之。

    故唯五十五也。

    而言善成者。

    即取其止觀雙運。

    不即不離之義。

    由此觀之。

    則欲至覺際而趣妙覺者。

    應須先曆諸位。

    欲善成諸位者。

    應須先修耳根圓通。

    欲得耳根圓通者。

    應須加意嚴戒。

    欲得禁戒成就者。

    應須首斷五辛。

    古德雲。

    初步定千裡之程。

    一篑肇萬仞之山。

    行遠自迩。

    登高自卑。

    則初心豈可輕忽乎哉。

     四判決邪正。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上雲是種種地。

    皆以金剛觀察。

    則位位之中。

    不離圓通妙心。

    又雲如是皆以三增進故。

    善能成就。

    則未修之前。

    即當先求頓悟。

    是知耳根三昧。

    不獨為聖位最勝準繩。

    亦且為初心第一方便。

    故雲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若舍此而修。

    或着事而堕于有為。

    或執理而沉于寂寞。

    甚至中途成狂。

    永陷魔外者。

    比比而是。

    故曰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如第一文雲。

    諸修行人。

    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别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

    及魔眷屬。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錯亂修習。

    亦斯意也。

    通上正示禅那諸位竟二略彰所說圓滿。

    (阿難淫室歸來。

    所請三名。

    如來依次而說。

    若果能依此。

    則生信發解起行。

    各有準繩。

    不患乎菩提之不成矣。

    誠恐将謂别有。

    馳心更待。

    漫将從前所說。

    等閑看過。

    故文殊于此諸名。

    如來出名結答。

    令知妙奢摩他。

    三摩禅那。

    義盡于此。

    而雲略彰圓滿者。

    良以奢摩中密因。

    久淪七趣。

    三摩中修證。

    時招五魔。

    禅那中萬行。

    多纏理障。

    仍須詳辨以示将來。

    至後校量持福。

    結勸流通。

    乃為大圓滿也)二。

     一文殊請名奉持。

    二如來出名結答初。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當何名是經。

    我及衆生雲何奉持。

     請名奉持。

    以文殊為當機者。

    顯總持全經。

    非具根木大智。

    法王真子。

    不足興有為也。

    起禮而白者。

    重其事故。

    名者義之表也。

    今如來曆明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義亦略周。

    故文殊請名表彰。

    言當何名是經者。

    正求佛因義立名。

    俾海衆因名思義耳。

    奉謂奉以自修。

    持謂持以教人。

    蓋文殊義雖冥通。

    名未顯聞。

    奉以自修。

    無可不可。

    持以教人。

    憑何指授。

    至若一切衆生。

    義既未能盡悉。

    名又不得與聞。

    自修教人二者俱失。

    恐佛不說。

    故又急之曰。

    我及衆生雲何奉持。

     二如來出名結答六。

     一境智名。

    二機益名。

    三性修名。

    四要妙名。

    五因果名。

    六總結答。

     初。

     佛告文殊師利。

    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佛告文殊者。

    因文殊出題名曉大衆也。

    是經二字。

    上指三分。

    下通五題。

    正脈雲。

    大等十三字。

    全當科之境字。

    境即谛也。

    為智所對。

    而以三谛釋之。

    茲不俱引。

    又雲十方如來。

    明諸佛同證也。

    又雲上之三谛。

    即心海全體大用。

    以智圓照此之心海。

    名曰清淨海眼。

    此正脈從境智為名。

    相沿承用既久。

    難以遽易。

    姑從彼略釋。

    愚謂此以尊勝為名。

    所言大者。

    即衆生心。

    最尊最勝。

    故以佛頂表之。

    悉怛多般怛羅。

    此雲白傘蓋。

    白為衆色之本。

    即心真如門。

    傘蓋為展覆之具。

    即生滅門。

    餘于顯示咒益中釋。

    經以此名者。

    顯經中所诠。

    即同起信一心二門等義也。

    得此法者。

    可以出世成佛。

    為法中王。

    如世傳國之玺。

    得之者。

    可以為天下君。

    故以無上寶印稱之。

    十方如來所說十二部經。

    清淨妙理。

    皆從此中流出。

    故以海眼稱之。

    據此則成道說法。

    全依乎此。

    不益見其為尊且勝乎。

     二機益名。

     亦名救護親因。

    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正脈雲。

    阿難登伽。

    正是此經當機。

    凡務多聞。

    而未全定力者。

    皆準阿難。

    凡欲惑熾然。

    不思出要者。

    皆準登伽。

    又雲菩提心。

    即前三谛圓融之心。

    遍知海。

    即前遍照三谛海眼。

    但于前題中。

    加當機獲益。

    勸人欣此入此也。

    此正脈從機益為名。

    亦依彼略釋。

    愚謂此以力用為名。

    親因者。

    曆劫親眷。

    互相因依。

    憑此救護。

    即是力用。

    如度脫阿難及此會性尼。

    即其事也。

    若但令離分段苦。

    得小乘樂。

    猶未顯其力用。

    故雲得菩提心。

    入遍知海。

    言得菩提心者。

    即是頓悟因心。

    三菩提中真性菩提。

    入遍知海者。

    即是究竟果海。

    十果号中。

    正遍知号。

    然阿難一向多聞。

    性尼宿為淫女。

    一旦得此入此。

    其力用不益見其勝乎。

     三性修名。

     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正脈雲。

    如來密因為性具。

    依此起修。

    方成真因。

    權小不知。

    故曰密也。

    又雲雖知本有。

    不妨于無修證中而起修證。

    故曰了義。

    非同染實之修。

    不了義也。

    此亦依正脈略釋。

    愚謂此以理觀為名。

    如來密因。

    即是所觀之理。

    近具根中。

    遠該萬法。

    亦即三如來藏之全體大用。

    悟此則為成佛因心。

    不悟則但是密具而已。

    信知有此。

    故即依之立為觀境。

    言修者。

    即指觀行為修。

    非曆事造修。

    如雲初于聞中入流亡所等。

    皆修也。

    言證者即指妙悟為證。

    非曆位取證。

    如雲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等。

    皆證也。

    而言了義者。

    有二義。

    一謂依此修證。

    亦唯了悟如來密因之義。

    二謂攝義已盡。

    了無餘義可修可證。

    詳如總釋名題中辨。

     四要妙名。

     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

    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正脈雲。

    上七字為最妙。

    又雲此大乃直目性體。

    橫亘豎窮。

    無邊底故。

    方即是相。

    有義相德相。

    謂具足恒沙性德義故。

    廣指用言。

    稱體而周。

    無障礙故。

    益見斯經旨同華嚴矣。

    蓮華取義甚多。

    且略取于方華即果。

    處染常淨二義。

    亦即表于因果交徹。

    染淨不二。

    益見此經旨同法華矣。

    又雲末八字為最要。

    佛母表其有出生義。

    陀羅尼。

    此雲總持。

    明其具含攝義。

    又雲一表出生多佛。

    一表含攝多義。

    豈非至道要術哉。

    此亦略引正脈。

    從要妙為名。

    愚謂此以顯密為名。

    蓋上七字為顯名。

    下八字為密名也。

    顯名稱大方廣者。

    意明此經所诠。

    即同起信論中三大。

    并同華嚴。

    如正脈說。

    又稱妙蓮華王者。

    蓮華稱妙。

    已顯非常。

    況複雲王。

    似指華嚴普光摩尼香水海中種種光明蕊香幢言。

    以此華為無量香海無量華藏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