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七

關燈
現為夫主所棄。

    旁人所笑。

    餘婦所輕。

    故凡未生男女者。

    莫不求孕。

    孕謂懷其胎也。

    若能至心憶念斯咒。

    固應遂求。

    設或智識暗鈍。

    不能憶念。

    即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啰者。

    亦同憶念功德。

    故曰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男女有福有德者。

    富而仁。

    有智有慧者。

    聰而賢。

    此遂男女求也。

    欲求長命者。

    上自天子。

    下至庶人。

    無不皆然。

    以愛生惡死人之常情故。

    即得長命者。

    由咒力故。

    得延天年。

    亦以至心持咒。

    清心寡欲。

    不緻夭折。

    此遂長命求也。

    欲求果報者。

    謂廣行惠施。

    以求福樂。

    更望其現前即得。

    故曰速圓。

    速得圓滿者。

    福業既勝。

    又複濟以咒力。

    不待當來。

    一切現成。

    此遂福樂求也。

    身命色力。

    亦約有求者言。

    謂雖有身命。

    若無色力。

    動轉施為。

    常不如意。

    故強健亦有求者。

    亦複如是。

    例前能遂可知。

    此遂強健求也。

    大悲經雲。

    誦持大悲神咒。

    于現在生中。

    一切所求。

    若不果遂者。

    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今咒如是。

    理應不虛。

    命終之後者。

    前陰已壞。

    後陰未成時也。

    随願往生十方國土者。

    言十方國土。

    有淨有穢。

    生前持咒。

    願生淨國。

    命後以持咒力即得随願往生。

    不惟随願往生。

    且生中國貴族。

    故雲必定不生邊地下賤。

    邊地下賤。

    尚且不生。

    何況地獄餓鬼等雜形異報。

    自應不堕其中。

    此遂往生求也。

    大悲經雲。

    誦持大悲神咒。

    若不生諸佛國者。

    我誓不成正覺。

    蓋彼兼菩薩願力。

    此兼諸佛心力。

    以此咒是諸佛心印。

    持此咒者。

    必為佛護念故。

    總結别明利賴竟。

     二總顯益普三。

     一諸難銷除。

    二兆民豐樂。

    三惡星不現。

     初。

     阿難。

    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疠。

    或複刀兵賊難鬥诤。

    兼餘一切厄難之地。

     ○寫比神咒安城四門。

    并諸支提或脫阇上。

    令其國土所有衆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

    令其人民各各身佩。

    或各各安所居宅地。

     ○一切災厄悉皆銷滅。

     初總舉難地。

    國土者。

    州縣之總統。

    州縣者。

    國土之分治。

    聚落者。

    市聚村落。

    此又為州縣所轄也。

    饑荒者。

    室如懸磬。

    野無青草。

    即饑馑難。

    疫疠者。

    四時不正。

    瘟災流行。

    即疾疫難。

    刀兵者。

    邊疆不靜。

    賊難者。

    家國不甯。

    鬥诤者。

    群小為亂。

    皆刀兵難也。

    餘難者。

    如旱澇不均。

    風雹時至等。

    凡有損于衆生者皆是。

     ○寫此下教令安供。

    寫咒安于四門者。

    取衆所往來。

    觸目皆蒙利益。

    又取百靈呵護。

    一切災難惡事不能入故。

    支提此雲可供養處。

    雜心論雲。

    有舍利名塔。

    無舍利名支提。

    據此則支提者。

    如經塔咒塔之類。

    脫阇翻幢。

    如尊勝幢陀羅尼幢之類。

    (熏聞訓阇作都。

    爾雅謂之台。

    脫者積土脫落也。

    今不取彼者。

    以是梵音故)此等又衆所瞻仰處也。

    令其國土所有衆生奉迎斯咒等者。

    以雖安城門及支提脫阇。

    又恐有終身不入城市。

    畢世不禮塔寺者。

    彼又何能聞見及與瞻仰。

    是須逼以國威。

    令舉國奉迎。

    禮敬供養。

    又令各各身佩。

    各各自安所居宅地。

     ○一切下許以全銷。

    一切災厄。

    總指如上所說饑荒疫疠等也。

    此等所以出于其地者。

    皆由其地衆生十惡不善所緻。

    今以安供此咒。

    漸知改惡遷善。

    信受奉持。

    自感天龍福祐。

    化災厄而為吉祥。

    故雲悉皆銷滅。

     二兆民豐樂。

     阿難。

    在在處處國土衆生随有此咒。

    天龍歡喜。

    風雨順時。

    五谷豐殷。

    兆庶安樂。

     在在處處國土衆生者。

    謂無論何在何處。

    凡有國土有衆生者。

    皆宜有咒。

    良以随有此咒處。

    天龍即歡喜故。

    又雖曰随有此咒。

    亦必信受奉持。

    方感天龍歡喜。

    設若不生信受。

    而輕賤穢污。

    尚緻天龍震怒。

    何歡喜之有哉。

    風雨順時者。

    宜雨則雨。

    宜風則風。

    無過不及故。

    五谷者。

    黍菽麻麥稻也。

    豐殷者。

    豐盛殷厚。

    謂所收之多故。

    庶衆也。

    儒典以民為庶。

    今雲兆庶者。

    極顯其多故。

    非局定十億為兆。

    如曰百姓。

    曰萬民。

    皆此類也。

    安樂者。

    謂各安其業。

    樂其所無事故。

     三惡星不現二。

     一略标。

    二詳釋。

     初。

     亦複能鎮一切惡星随方變怪。

    災障不起。

    人無橫夭。

    杻械枷鎖不着其身。

    晝夜安眠常無惡夢。

     一切惡星。

    如下科說。

    能鎮者。

    謂能鎮壓惡星不現變怪相故。

    反常曰變。

    異餘曰怪。

    如前雲彗孛飛流是也。

    而雲随方者。

    謂随其所感之方而現。

    蓋以人事作于下天道應乎上故。

    然變怪既已不興。

    災障自然不起。

    災不起則各終天年。

    故曰人無橫夭。

    障不起則相安無事。

    故曰杻械枷鎖不着其身。

    晝夜安眠無有惡夢者。

    謂災障既無。

    難刑不加。

    自然卧安覺安夢想亦安矣。

     二詳釋。

     阿難。

    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

    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

    複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

    作種種形出現世時能生衆生種種災異。

    有此咒地悉皆銷滅。

    十二由旬成結界地。

    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特标娑婆界者。

    以是穢土。

    顯淨土無惡星故。

    八萬四千者。

    應衆生塵勞之數。

    惡不自惡。

    因災而變。

    故雲災變惡星。

    若衆生能轉災為福。

    則變為善星矣。

    二十八大惡星者。

    統約四方論之。

    佛經世典。

    大同小異。

    大同者。

    名數皆同。

    小異者。

    位置交錯。

    如東方七星。

    依孔雀謂昴畢觜參井鬼柳。

    而世典則角亢氐房心尾箕也。

    南方七星。

    依孔雀謂星張翼轸角亢氐。

    而世典則井鬼柳星張翼轸也。

    西方七星。

    依孔雀謂房心尾箕鬥牛女。

    而世典則奎婁胃昂畢參觜也。

    北方七星。

    依孔雀謂虛危室壁婁奎胃。

    而世典則鬥牛女虛危室壁也。

    或孔雀約災變。

    而世典約常度。

    言天下無故。

    則四方四七。

    各住自位。

    若災難将起。

    則四方四七。

    遞互交錯。

    而言為上首者。

    謂能總統八萬四千。

    以是大惡星故。

    複有八大惡星者。

    長水謂是金木水火土羅睺計都彗。

    而言為其主者。

    以此八大惡星。

    又為二十八大惡星之主故。

    據此則八星為主。

    二十八星為帥。

    八萬四千星為軍衆。

    上列天象。

    下應人事。

    順則福應。

    逆則災應。

    故曰作種種形。

    所謂惠迪吉。

    從逆兇也。

    (問。

    既順則福應。

    逆則災應。

    何直以惡星名之。

    答。

    此單約災變說故)出現世時能生災異者。

    如天文書雲。

    熒??舍命國。

    為饑馑刀兵。

    七宿黃。

    兵大起。

    一星亡。

    則兵喪。

    消災經雲。

    或被五星陵逼之時。

    作諸災難。

    若太白火星。

    入于南鬥。

    于國于家。

    及分野處。

    作諸障難等是也。

    有此咒地悉皆銷滅者。

    以衆生信受供養。

    能轉災為福故。

    十二由旬者。

    大論雲。

    由旬有三。

    大者八十裡。

    (十二由旬。

    合九百六十裡)中者六十裡。

    (合七百二十裡)小者四十裡(合四百八十裡)成結界地者。

    百靈诃護。

    指界相約。

    不容有犯故。

    祥兆也。

    不取吉祥之義。

    永不能入者。

    謂不能入其境也。

    總顯益普竟。

     三承益勸信二。

     一承前示益。

    二勸信作證。

     初。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

    于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提。

    身心泰然得大安隐。

    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

     承上神咒有如是益。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

    不言于現在世。

    而言于未來世者。

    以佛在世時。

    魔不得便衆生障輕故。

    不言保護深修而言保護初學者。

    以深修有力除魔。

    有力斷障故。

    不言散位而言入三摩提者。

    以散位尚在魔屬。

    有障不覺故。

    身心泰然者。

    表裡舒暢。

    内外解脫。

    得大安隐者。

    實住正受。

    非世受用。

    更無一切等者。

    以咒力保護也。

    諸魔鬼神如後陰魔中說。

    冤橫宿殃者。

    謂冤對橫禍之宿殃。

    舊業陳債者。

    謂陳舊未了之業債。

    無始相随。

    惱害身心。

    三摩不成。

    衆苦常侵。

    今既更無。

    宜乎其身心泰然得大安隐矣。

     二勸信作證。

     汝及衆中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

    依我壇場如法持戒。

    所受戒生逢清淨僧。

    持此咒心不生疑悔。

     ○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

    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初勸信。

    未來尚資保護。

    現在益當信受。

    故統言汝及諸有學人。

    及未來諸修行者。

    自下正脈明不犯四過。

    一壇差。

    二戒缺。

    三師穢。

    四疑悔。

    犯一則唯種遠因。

    難以現生取證。

    故知前之開許。

    乃方便非常法也。

    愚謂四過之中。

    疑悔為本。

    設真能信而不疑。

    持而不悔。

    自不肯蹈于前過。

    目為勸信者以此。

     ○是善下作證。

    不蹈四過。

    名善男子。

    于此父母生身。

    即指現前之身。

    不待當來也。

    吳興曰。

    心通者。

    據前不出三義。

    一者證果。

    即端坐百日。

    有利根者。

    不起于座得須陀洹。

    二者發解。

    謂縱其身心聖果未成。

    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三者宿命。

    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

    周遍了知。

    得無疑惑。

    愚謂心通者。

    即是心地開通。

    言果能如上所說不犯四過。

    自然心地開通。

    設或自力未充。

    亦必蒙佛現助。

    如前略示中雲。

    我自現身。

    至其人前。

    摩頂安慰。

    令其開悟是也。

    不得如是。

    則十方如來為妄語者。

    以佛無異說。

    我說既妄。

    諸佛亦應為妄。

    乃反言以決其必得。

    以諸佛無妄。

    我亦無妄故也。

    如來說咒顯益竟。

     三會衆發願護持(問。

    咒自有力。

    何勞人護耶。

    答。

    帝王非不有力。

    出巡必仗軍威。

    神咒固自有力。

    流通亦須人護。

    要知人護者。

    即神咒之功。

    軍威者。

    正帝王之力。

    法喻分明可思。

    正脈亦有問答。

    不錄)二。

     一外衆願護。

    二内衆願護。

     初五。

     一金剛力士衆。

    二兩天統尊衆。

    三八部統尊衆。

    四照臨主宰衆。

    五地祇天神衆。

     初。

     說是語已。

    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

    如佛所說。

    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金剛者力士之稱。

    且就迹言。

    不同後之金剛藏王。

    以彼現是菩薩身故。

    如佛所說者。

    謂審如佛說神咒有如是益也。

    既有如是利益。

    設有依如是咒而修菩提者。

    理應保護。

    故雲我當誠心等以自任也。

     二兩天統尊衆。

     爾時梵王并天帝釋四天大王。

    亦于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

    審有如是修學善人。

    我當盡心至誠保護。

    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梵王為色界統尊。

    帝釋四王為欲界統尊。

    審有者。

    果其有也。

    如是遵式持咒。

    修學菩提。

    即是純善之人。

    故曰我當盡心至誠保護。

    一生如願者。

    謂即于現身圓滿菩提。

    所謂不曆僧祗獲法身也。

    正脈雲。

    此入理悉檀。

    若謂令其所作事事如願。

    亦攝餘三悉檀。

     三八部統尊衆。

     複有無量藥叉大将諸羅刹王富單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

    亦于佛前合掌頂禮。

    我亦誓願護持是人。

    令菩提心速得圓滿。

     曰大将。

    曰王。

    曰帥。

    皆總統尊勝義也。

    見賢思齊。

    故亦誓願護持。

    令菩提心等亦一生如願之義。

     四照臨主宰衆。

     複有無量日月天子。

    風師雨師雲師雷師并電伯等年歲巡官諸星眷屬。

    亦于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日月為照耀世界之主。

    風雲雷雨為臨莅衆生之宰。

    師法也。

    言風雲雷雨各有其法。

    若善用其法者。

    則謂之師。

    惟電稱伯者。

    伯長也。

    以其率四部之先故。

    年歲巡官。

    謂值年押歲巡察善惡。

    如十二宮神九曜星官之類。

    正脈謂是四直功曹。

    亦無不可。

    但四直功曹。

    似是傳遞文表之神。

    非巡官也。

    諸星眷屬者。

    對上年歲巡官而言。

    以彼為星主。

    此為星眷故。

    亦于會中等者。

    乃禮佛發願之語。

    保護有二。

    一顯護。

    謂現相護持。

    二密護。

    謂運力保守。

    是修行人。

    指正修反聞。

    兼能持咒者言。

    魔鬼不敢入界。

    妖邪無能撄敵。

    故令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五地祇天神衆。

     複有無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陸空行萬物精祇并風神王無色界天。

    于如來前同時稽首而白佛言。

    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山神者主山之神。

    海神者主海之神。

    土地者主地之神。

    水行謂水中行者。

    陸行謂陸中行者。

    空行謂空中行者。

    三行中攝物最多。

    故雲萬物。

    萬物中有得天地之精而為地祇之神者。

    故曰精祇。

    如水神火神藥草樹林苗稼神等。

    風神王即主風神也。

    以上屬欲界。

    無色界天即四空天也。

    不言色界者。

    以上下既有。

    中間可知故。

    同時稽首者。

    或雲無色無形。

    憑何稽首。

    灌頂雲。

    但無粗色。

    非無細色。

    如涅槃雲。

    非想等天。

    若無色者。

    雲何得有去來進止。

    阿含雲。

    舍利弗滅。

    無色天淚下如雨細。

    是皆顯其無粗色有細色也。

    故中陰經亦雲。

    無色界天禮拜世尊。

    則今之稽首。

    無足為異。

    白佛即是發願。

    保護同上。

    上雲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此雲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蓋安立道場。

    原為求成菩提。

    得無所畏。

    正以無諸魔事。

    是前後義同。

    惟略變其詞耳。

    外衆願護竟二内衆願護(上惟據迹。

    未彰菩薩之号。

    故稱外衆。

    今乃約本。

    特顯護法之用。

    故稱内衆)三。

     一叙儀總标。

    二别明護持。

    三摧邪扶正。

     初。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

    如我等輩所修功業。

    久成菩提不取涅槃。

    常随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菩薩名數。

    俱如前釋。

    在會起禮白佛者。

    對衆發願也。

    如我等輩者。

    自指一類菩薩。

    所修功業久成菩提者。

    顯早已當取涅槃。

    不取涅槃者。

    乃發願仍為菩薩。

    常随此咒者。

    咒所在處。

    常相随逐。

    救護末世者。

    盡未來際。

    不忘護持。

    修三摩提者。

    指修習圓通之人。

    修習圓通。

    必先持戒誦咒。

    如教而行。

    即是正修行者。

    顯非此不足以緻護也。

     二别明護持。

     世尊。

    如是修心求正定人。

    若在道場及餘經行。

    乃至散心遊戲聚落。

    我等徒衆常當随從侍衛此人。

     如是修心等者。

    謂如佛所教持戒誦咒修三摩提以求正定人也。

    既求正定。

    則若在道場靜坐。

    或于餘處經行。

    皆不離誦咒。

    及于反聞。

    此是正定聚者。

    乃至散心者。

    謂欲求正定。

    不能攝心。

    唯以散心誦咒。

    此是不定聚者。

    遊戲聚落者。

    謂欲求正定。

    不知攝心。

    妄謂動中取靜。

    此是邪定聚者。

    我等徒衆者。

    指所統眷屬。

    如前雲。

    一一菩薩皆有諸金剛衆而為眷屬是也。

    又前雲。

    設有衆生于散亂心。

    (不定聚)非三摩地。

    (邪定聚)心憶口持。

    是金剛王常随從彼。

    何況決定菩提心者。

    (正定聚)此雲常當随從。

    侍衛此人。

    蓋前是以劣況勝。

    此則直言俱護耳。

     三摧邪扶正。

     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

    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除彼發心樂修禅者。

     ○世尊。

    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

    我以寶杵殒碎其首猶如微塵。

     ○恒令此人所作如願。

     初魔鬼不犯。

    魔王者。

    欲頂魔天。

    大自在者。

    色頂摩醯首羅。

    彼戀塵勞。

    此欲出離。

    設法惱亂。

    令不得成。

    故曰求其方便。

    如起信雲。

    或現天像菩薩像。

    亦作如來像。

    若說陀羅尼。

    若說六度等。

    乃至或令得通起辨。

    或令起惑造業。

    或令據定得禅。

    或令食差顔變等是也。

    而言終不可得者。

    以有菩薩救護。

    徒衆侍衛。

    禁令所在。

    無敢犯故。

    諸小鬼神。

    或指魔民魔女。

    下文所謂若魔眷屬是也。

    前雲有此咒地。

    十二由旬成結界地。

    今雲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蓋不至二十。

    皆可言十之外故。

     ○除彼下開許随修。

    言諸魔鬼神。

    亦有發菩提心樂修禅者。

    為随行人仿效修習。

    不在禁約之例。

    故開除也。

     ○世尊下違禁必摧。

    如是惡魔。

    即指上之二天惱亂行人。

    故以惡魔稱之。

    若魔眷屬。

    即指諸小鬼神。

    與魔為侶。

    故以魔眷稱之。

    欲來侵擾者。

    故違禁令。

    寶杵碎首者。

    罪不容誅。

    正脈雲。

    殒壞也。

    寶杵拟之即碎。

    如塵者。

    極言其碎之至故(問。

    菩薩以慈悲為本。

    十重以殺戒為先。

    況複四種明晦。

    言猶在耳。

    遽發是願。

    應為佛诃。

    若果杵碎其首。

    犯殺違慈。

    其如菩薩行何。

    答。

    如父母之于兒女。

    笑罵皆為教道。

    菩薩之于衆生。

    折攝俱屬拔濟。

    故孤山雲。

    若涅槃殺闡提。

    仙預誅淨行。

    皆由住無緣慈。

    得一子地。

    乃能如是。

    是知此之杵碎其首。

    本無瞋怒。

    下之恒令如願。

    亦非喜愛。

    必以如是之人。

    乃可發如是願。

    如來不诃。

    非為無故。

    幸勿以大鵬比[斤*鳥]鷃也)。

     ○恒令下扶正直成。

    從因至果。

    時時護持。

    故曰恒令此人。

    凡有修為。

    永絕障難。

    故得所作如願。

    此上屬道場加行。

    自阿難喻屋求門以來。

    至此說法複為一周。

    名選根示儀周。

    即阿難所請三摩提也。

    按常途三摩提。

    翻為等至。

    以銷幻為義。

    今經因阿難喻屋求門。

    而如來開示從根解結。

    當于結心。

    結心者。

    不堕有為。

    不住無為。

    平等任持。

    期至勝定。

    即等至義也。

    六結既解。

    三空頓朗。

    即銷幻義也。

    圓覺疏釋為起幻銷塵。

    今經耳門稱為如幻三摩提。

    起幻也。

    始而入流亡所。

    動靜不生。

    繼而聞所聞盡。

    覺所覺空。

    究極而至于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皆銷塵義也。

    正脈雲。

    全取正因佛性。

    略兼緣因而為三摩提體。

    今以耳根真聞。

    即是正因佛性。

    雖本自具足。

    而開顯要資解結工夫。

    即略兼緣因義也。

    題中修證了義。

    義統乎此。

    (問。

    此處既為三摩盡處。

    何無解悟之人。

    答。

    三摩章中。

    選根直入。

    是其正義。

    故于文殊揀選之後。

    會衆獲益。

    詳叙四等。

    至于道場加行。

    不過遠為末世。

    懸示修習軌則而已。

    何勞又叙解悟。

    然此處亦有增益。

    意略見于下科之首)齊此以前。

    為開示三摩成解分竟。

     三開示禅那成修分。

    三。

     一正示禅那諸位。

    二略彰所說圓滿。

    三會衆頓悟漸證。

     初二。

     一阿難謝教請位。

    二如來對辨染淨。

     初二。

     一謝教述益。

    二請位伫示。

     初。

     阿難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輩愚鈍好為多聞。

    于諸漏心未求出離。

    蒙佛慈誨得正熏修。

    身心快然獲大饒益。

     既悟圓通本根。

    又聞修習儀軌。

    欲謝佛恩。

    故座起頂禮而白。

    溺于多聞曰愚。

    遲于盡漏曰鈍。

    正由溺于多聞。

    故一向偏好。

    觀好為二字。

    故知雖悟圓通本根。

    依然聞病未除也。

    正由遲于盡漏。

    故曾未求離。

    觀未求二字。

    故知不聞修習儀軌。

    終是漏心不出也。

    蒙佛慈誨者。

    既悟本根。

    又蒙佛慈誨之以修習儀軌。

    自是持戒誦咒。

    建壇行道。

    一一如法。

    故雲得正熏修。

    以行濟聞。

    自覺漏心可出。

    故曰身心快然。

    無上菩提。

    自覺有日可證。

    故曰獲大饒益。

     二請位伫示。

     世尊。

    如是修證佛三摩提。

     ○未到涅槃。

    雲何名為幹慧之地。

    四十四心。

    至何漸次得修行目。

    詣何方所名入地中。

    雲何名為等覺菩薩。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大衆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初承上結定。

    言我之所以身心快然獲大饒益者。

    正以如是修證。

    為佛三摩提。

    以諸佛初修。

    不離此故。

     ○未到下正請位次。

    三摩雖成。

    但得因心。

    去佛菩提。

    尚在遙遠。

    故雲未到涅槃。

    既未到涅槃。

    中間不無位次。

    故問雲何名為幹慧之地四十四心。

    (幹慧即第一位。

    四十四心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也)然入道多岐。

    邪正須辨。

    故問至何漸次得修行目。

    修行目即辨道眼也。

    又以四加之後。

    即當十地。

    但地地斷障。

    地地證真。

    各有方所分齊。

    不相越逾。

    故問詣何方所名入初地。

    乃至詣何方所名入十地之中。

    又以十地之後。

    即當等覺。

    然既等于覺。

    即當是佛。

    而乃名為菩薩。

    應有差别。

    故問雲何名為等覺菩薩。

    此是阿難随說随疑。

    随疑随問。

    故前後略有錯落。

    以緻古德謂有錯簡。

    欲将至何二句。

    移于三摩提下。

    愚不敢也。

     ○作是下作禮伫示。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者。

    冀佛開示故。

    大衆一心伫佛慈音者。

    舉會同願故。

    瞪瞢瞻仰者。

    伫之殷望之切也。

    阿難謝教請位竟。

     二如來對辨染淨二。

     一總标。

    二别示。

     初二。

     一贊問誡許。

    二誠聽标示。

     初。

     爾時世尊贊阿難言。

    善哉善哉。

    汝等乃能普為大衆及諸末世一切衆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

    從于凡夫終大涅槃。

    懸示無上正修行路。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初贊善述意。

    當場一問。

    利及現未。

    故重言善哉以贊美之。

    一切衆生。

    雖兼六道。

    而下雲修三摩提。

    且指善道。

    以惡道業重。

    不能熏修故。

    修三摩提。

    即指耳根圓通。

    然耳根圓通。

    若唯訖于聞所聞盡。

    則是小乘。

    如前雲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是也。

    若乃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究極而至于寂滅現前。

    則是大乘。

    今約盡聞不住者言。

    故雲求大乘者。

    從于凡夫者。

    始自三漸。

    以三漸次位論事修猶在凡夫地故。

    終大涅槃者。

    究至妙覺。

    以妙覺位中論所證方稱大涅槃故。

    中間五十六位。

    理事雙融。

    皆為正修行路。

    位位皆該通果海。

    故通稱無上。

    未及到者。

    預令知有。

    故目為懸示。

    要知阿難但是緻問。

    不合言示。

    而如來贊以懸示者。

    以因問而示。

    問之者正所以示之也(問。

    到者自知。

    何勞懸示。

    答。

    此有三意。

    一者位位有岐。

    恐蹈邪途。

    預令辨識故。

    如後雲。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可知此意。

    二者得少為足。

    恐堕小乘。

    預示極證故。

    如後雲。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

    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可知此意。

    三者妄拟高遠。

    恐堕狂浮。

    預示漸修故。

    如後雲。

    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

    漸次深入。

    可知此意)。

     ○汝今下誡聽許說可知二誠聽标示。

     阿難大衆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佛言。

    阿難當知。

    妙性圓明。

    離諸名相。

    本來無有世界衆生。

    因妄有生。

    因生有滅。

    生滅名妄。

    滅妄名真。

    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号。

     初大衆誠聽。

    合掌刳心默然受教者。

    謂端秉虔誠。

    刳剔妄念以虛淨其心。

    默然無語以神受其教。

    蓋以位證難思。

    理路絕言。

    不可以妄心求。

    不可以語言接故。

     ○佛言下如來标示。

    欲明諸位真源。

    及類生妄本。

    故教以當知。

    蓋深警之也。

    妙性即是真源。

    以性本自妙。

    故至下滅妄即名為真。

    圓明即是妄本。

    以明本自圓。

    故至下生滅即名為妄。

    離諸名相。

    本無界生者。

    約未涉染淨時言。

    以未涉染淨時。

    諸位名相十類衆生俱不可得故。

    因妄有生者。

    謂既本無生。

    生雲何有。

    乃因一念妄動展轉而有衆生生焉。

    生無常生。

    因有生故。

    展轉而有衆生滅焉。

    生非真生。

    滅非真滅。

    故生滅俱名為妄。

    此約真性随染以明類生為妄有故。

    滅妄名真者。

    從幹慧地。

    四十四心。

    位位斷妄。

    乃至十地等覺。

    滅盡諸妄。

    妙覺位中。

    名為真實。

    由真實故。

    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

    蓋菩提智果。

    轉衆生所依煩惱得名。

    涅槃斷果。

    轉衆生所依生死得名。

    故曰二轉依号。

    此約真性随淨以明諸位為真現故。

    總标竟。

     二别示二。

     一依真起妄成類生。

    二滅妄明真成諸位。

     初三。

     一牒欲教識二倒。

    二分門徴起釋成。

    三漸次以成類生。

     初。

     阿難。

    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

     ○先當識此衆生世界二颠倒因。

    颠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初牒其所欲。

    觀其請示道場。

    是欲修真三摩地。

    觀其請示修位。

    是欲得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