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七

關燈
故名為大。

    據此則世出世間一切諸法。

    無邊妙義。

    無量妙門。

    一咒之中攝無不盡。

    宜乎其無惡不摧。

    無善不成。

    諸佛依此出生。

    衆生賴此得安隐也。

    秘密微妙四字。

    顯所诠義。

    一切衆生所不能知。

    故稱秘密。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故稱微妙。

    伽陀章句四字。

    指能诠體。

    伽陀者。

    顯咒體有頌。

    章句者。

    顯咒體有章段有句逗也。

    出生十方諸佛者。

    顯此咒乃密示如來密因義故。

    十方如來因此成正覺者。

    顯此咒乃密示修證了義菩薩萬行首楞嚴義故。

    起信雲。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即斯義也。

     二别顯二用二。

     一降魔證真轉輪用。

    二從本垂迹利後用。

     初。

     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

     ○十方如來含此咒心于微塵國轉大法輪。

     初降魔制外用。

    謂十方如來。

    将欲證真。

    多為魔外所擾。

    不能速成。

    執持此咒。

    則一念不動。

    且此咒是諸佛心印。

    持之者必為諸佛護念。

    以是二力。

    (自力佛力)故能降魔制外。

    以念不動。

    則魔外不得其便。

    佛護念則魔外不能近故。

     ○十方下證真現報用。

    謂魔外不擾。

    刹那證真。

    現盧舍那。

    遍入華藏。

    故雲坐寶蓮華。

    應微塵國。

    言寶蓮華者。

    即華藏世界中諸刹種也。

    一一刹種。

    各有二十層數。

    一一層數。

    各有如彼數三千大千世界。

    微塵數佛刹圍繞。

    今雲應微塵國者。

    且約總數言之。

    而言乘咒心者。

    以此咒心即是諸佛真法身故。

     ○十方下依報轉輪用。

    謂十方如來。

    依報身欲轉法輪。

    必于無礙智中含此咒心。

    以此咒心即是無量法門體故。

    依體轉法。

    法乃無盡。

    由此故能于微塵國轉大法輪。

    法輪言大者。

    以是無上根本法輪。

    一切教法無不從此出故。

    又以唯被法身大士。

    諸聲聞等。

    有眼不見有耳不能聞故。

     ○二從本垂迹利後用三。

     一迹示兩利。

    二迹示證果。

    三迹示付法。

     初四。

     一記他自記。

    二拔苦濟難。

    三事師近佛。

    四攝授親因。

     初(自下皆迹門中事。

    若不然者。

    而上文既說乘此咒心坐寶蓮華。

    應微塵國。

    已是成佛。

    而下文又說誦此咒心。

    成無上覺。

    則前後重複矣。

    思之)。

     十方如來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頂授記。

     ○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記。

     初在果記他。

    十方如來。

    約從本垂迹。

    現應化身言之。

    持此咒心。

    加被菩薩。

    令其當來成佛。

    故能于十方界摩頂授記。

    正脈雲。

    此可喻蜾蠃咒螟蛉也。

     ○自果下在因蒙記。

    自果未成者。

    約示在因門言之。

    現菩薩迹。

    故亦仗此咒心。

    十方蒙記(問。

    既是示現。

    何假咒力。

    答此有三義。

    一為顯神咒功能。

    二為彼實行作則。

    三為諸不信作證。

    由此所以雖不須咒。

    無妨示現持咒)。

     二拔苦濟難。

     十方如來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濟群苦。

    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喑啞冤憎會苦愛别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大小諸橫同時解脫。

     ○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火水難饑渴貧窮應念消散。

     初能拔衆苦。

    十方如來。

    亦迹示應化也。

    依此咒心。

    能拔群苦者。

    或教以自持。

    或代為咒願。

    仗咒神威。

    百靈呵護。

    超苦海跻康衢故。

    所謂者。

    指釋之詞。

    謂指下十種。

    釋上群苦也。

    十種者。

    一曰地獄。

    有八寒八熱等苦。

    二曰餓鬼。

    有針咽炬口等苦。

    三曰畜生。

    有宰割負重等苦。

    四曰盲聾喑啞。

    有色聲莫辨等苦。

    五曰冤憎會遇。

    有彼此報複等苦。

    六曰恩愛别離。

    有悲哀慘傷等苦。

    七曰有求不得。

    有面慚心愧等苦。

    八曰五陰熾盛。

    有生老病死等苦。

    九曰大橫。

    (如藥師九橫等)有夭折天年等苦。

    十曰小橫。

    有災禍幹連等苦。

    然橫分大小者。

    以性命有關無關異故。

    同時解脫者。

    以神咒不思議力之所緻也。

     ○賊難下能濟衆難。

    略明亦有十種。

    一曰賊難。

    有劫财奪命等事。

    二曰兵難。

    有沖鋒冒刃等事。

    三曰王難。

    有委身緻命等事。

    四曰獄難。

    有枷鎖禁系等事。

    五曰風難。

    有凜寒揮沙等事。

    六曰火難。

    有焚燒炙熱等事。

    七曰水難。

    有沖陷漂沈等事。

    八曰饑難。

    有絕糧枵腹等事。

    九曰渴難。

    有喉乾心燥等事。

    十曰貧窮。

    有困苦逼迫等事。

    應念銷散者。

    謂應其所念之咒而銷散也。

     三事師近佛。

     十方如來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

     ○恒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

     初能事知識。

    示在因位。

    引攝初機。

    故于十方世界。

    事善知識。

    以彼具正知見。

    能為初機作進道之資故。

    四威儀中。

    謂行住坐卧時也。

    一一時中。

    各有應供之物。

    皆令随心。

    故雲供養如意。

    法華天授品雲。

    采薪及果蓏。

    随時恭敬與。

    即斯意也。

    随猶帶也。

    然必帶此咒者。

    為示初機。

    非此咒無以發通。

    不能遠到十方。

    非此咒無由出生。

    不能供養如意。

    是知欲事知識。

    如意作供者。

    可不以此咒為急務耶。

     ○恒沙下能近諸佛。

    助佛揚化。

    引攝初機。

    故于如來會中。

    為法王子。

    推之為大者。

    以其智辯具足。

    同類莫匹。

    斯亦咒心神力之所緻也。

     四攝受親因。

     十方如來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攝受親因。

    令諸小乘聞秘密藏不生驚怖。

     行亦持也。

    言如來與曆劫親眷。

    互相因依。

    自雖成佛。

    念彼散在十方。

    亦常持此攝受。

    故雲行此咒心。

    能于十方雲雲。

    秘密藏。

    即最上一乘。

    二乘不知。

    故稱秘密。

    權小乍聞。

    故多驚怖。

    如法華上德身子。

    乍聞廢權立實。

    猶雲将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餘多驚怖可知。

    今言令不驚怖者。

    謂曆劫親因。

    設有流入權小者。

    亦以心咒加持。

    令其成就大志。

    力堪受大。

    如法華阿難得記。

    便雲我今無複疑。

    安住于佛道。

    其不驚不怖可知。

    迹示兩利竟。

     二迹示證果。

     十方如來誦此咒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

     迹示最後身中。

    誦咒斷習。

    轉煩惱而為智果。

    故雲成無上覺。

    端坐道樹。

    寂然不動。

    轉生死而為斷果。

    故雲入大涅槃。

    然此既屬迹示。

    仍須誦咒者。

    為示此咒。

    雖至最後身中猶不可忘耳。

     三迹示付法。

     十方如來傳此咒心于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

    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迹示出世事畢。

    欲以此咒利益未來衆生。

    故雲傳此咒心。

    于滅度後。

    以此護法。

    能令所付佛法中事。

    究竟住持。

    以此護戒。

    能令嚴淨戒律中人。

    悉得清淨。

    據此則佛滅度後。

    能令正法長存。

    毗尼久住者。

    端賴此咒。

    主法主律者。

    其勿忽諸。

    别顯二用竟。

     三結示無盡。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啰咒從旦至暮音聲相聯。

    字句中間亦不重疊。

    經恒沙劫終不能盡。

     若我說是句。

    有二釋。

    一但說咒。

    二說咒益。

    從旦至暮者。

    約竟日言。

    音聲相聯者。

    謂竟日之中。

    無間說故。

    字句中間亦不重疊者。

    謂字字句句。

    前後诠法各不同也。

    如是而說。

    經恒沙劫者。

    極顯其字句之廣。

    并說日之長故。

    終不能盡句。

    若約說咒者。

    以咒是心咒攝義無盡。

    非說可罄。

    如華嚴一字法門。

    海墨不書一偈是也。

    若約說益者。

    謂如上所說。

    且就諸佛要用。

    亦惟略出少分。

    設具言之。

    經劫莫盡。

    以此咒所以為諸佛要用者。

    不止此耳。

    故正脈雲。

    此無盡方約諸佛要用。

    非并衆生用也。

    總上諸佛要用竟。

     二衆生利賴三。

     一别明利賴。

    二總顯益普。

    三承益勸信。

     初八。

     一遠魔除毒。

    二成智免害。

    三資發通明。

    四遠離雜趣。

    五常生佛前。

    六能成衆行。

    七滅罪除障。

    八有求皆遂。

     初二。

     一聲聞賴以遠魔。

    二凡夫賴以除毒。

     初。

     亦說此咒名如來頂。

    汝等有學未盡輪回。

    發心至誠取阿羅漢。

    不持此咒而坐道場。

    令其身心遠諸魔事。

    無有是處。

     亦說此咒句有二釋。

    一者此咒本名悉怛多般怛啰。

    以其為諸佛要用。

    故亦名如來頂。

    此結前也。

    二者既名如來頂。

    則知最勝。

    故能為衆生利賴。

    此起後也。

    汝等有學。

    即指阿難一類。

    欲界尚有七番生死。

    況複上界。

    故曰未盡輪回。

    發心者。

    發修道心。

    至誠者。

    至極誠懇。

    取阿羅漢者。

    欲得人空。

    欲得人空。

    亦須道場修習。

    不持此咒。

    多滞陰境。

    故曰令其遠魔無有是處。

    此是反顯。

    若正明者。

    謂必資持咒。

    乃可遠諸魔耳。

     二凡夫賴以除毒。

     阿難。

    若諸世界随所國土所有衆生。

    随國所生桦皮貝葉紙素白氎。

    書寫此咒貯于香囊。

    是人心昏未能誦憶。

    或帶身上。

    或書宅中。

    當知是人盡其生年。

    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若諸世界者。

    十方差别不同。

    随所國土所有衆生者。

    無論何國何生。

    以國土有中邊之别。

    衆生有靈蠢之異故。

    随國所生者。

    無論所生何物。

    但可作書者皆得。

    桦皮此土即有。

    治令薄軟。

    可以作書。

    貝葉西域所出。

    其葉長廣可以寫字。

    紙素謂紙之素者。

    此方抹竹為漿。

    并楮皮桑皮等。

    皆可為之。

    白?謂氎之白者。

    夜摩氎華如絲。

    并高昌氎子等。

    皆可為之。

    (夜摩?華如絲者。

    夜摩即劫波羅天。

    彼有?華如絲。

    可以紡織前雲。

    此寶?華。

    緝績成巾。

    高昌?子者。

    灌頂雲。

    高昌國有草實如繭。

    其中絲如細纑。

    名曰?子。

    國人取織為細毛布。

    柔軟白淨)書寫此咒者。

    即用上桦皮等物。

    貯于香囊者。

    折令齊整。

    以香囊盛貯。

    取便于帶持也。

    是人心昏者。

    賦性暗鈍。

    未能誦憶者。

    無聞持力。

    或帶身上者。

    佩于胸前。

    若在下身者得罪。

    或書宅中者。

    不必桦皮等物。

    石壁粉牆。

    随便皆可。

    但不宜在卑穢之處。

    當知是人者。

    即身佩宅書之人。

    盡其生年者。

    謂從生至死。

    一切諸毒。

    有内有外。

    内則觸目驚心。

    貪瞋癡等漸化。

    外則因咒威靈。

    蛇蝮蠍等遠遁。

    故曰所不能害。

    遠魔除毒竟。

     二成智免害二。

     一世間賴以成智。

    二末世賴以免害。

     初。

     阿難。

    我今為汝更說此咒救護世間得大無畏。

    成就衆生出世間智。

     如上所說不盡咒益。

    故許為更說。

    救護者。

    救内障護外障也。

    言世間衆生。

    欲求出世。

    内為煩惱所侵。

    外為魔鬼所擾。

    恒生畏懼。

    難可成就。

    由咒力故。

    内救煩惱。

    外護魔鬼。

    魔鬼不擾。

    故能令其得大無畏。

    煩惱不侵。

    故能成就出世間智。

     二末世賴以免害二。

     一别明免害。

    二總出其由。

     初。

     若我滅後末世衆生有能自誦。

    若教他誦。

    當知如是誦持衆生。

    火不能燒。

    水不能溺。

    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如是乃至天籠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着。

     ○心得正受。

    一切咒詛厭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

    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一切惡星并諸鬼神碜心毒人。

    于如是人不能起惡。

     初能免災毒。

    滅後則衆生無依。

    末世則修行多障。

    欲免自障。

    習此心咒。

    故曰有能自誦。

    為銷他障。

    傳此心咒。

    故曰若教他誦。

    如是誦持衆生。

    即指自誦他誦者言。

    火有二種。

    一内火。

    從心而發。

    如欲火等。

    二外火。

    從緣而起。

    如天火等。

    内外相感。

    輕而房舍焚燒。

    重則身首焦爛。

    甚至劫火洞然。

    初禅俱壞。

    如此皆以咒力能免。

    故曰火不能燒。

    水不能溺。

    例此可知。

    大毒如瘟疫流行。

    小毒如蛇蠍觸螫。

    如此皆以咒力能回。

    故曰所不能害。

     ○如是下能免惡咒。

    天龍鬼神。

    義攝八部中前六。

    以夜叉名鬼。

    二樂神。

    一蟒神。

    皆以神稱故。

    得天之靈曰精。

    得地之靈曰祇。

    專為障道曰魔。

    一于惑人曰魅。

    此等皆能為咒。

    用咒害人。

    故以惡名。

    一遇咒心。

    如湯銷冰。

    故曰所不能着。

    如登伽梵咒可知。

     ○心得下能免雜毒。

    持此心咒。

    持至能所雙忘。

    不受諸受。

    名為心得正受。

    咒詛厭蠱毒藥者。

    謂咒咀厭蠱。

    咒咀毒藥。

    厭蠱者。

    屍毒也。

    漢書雲。

    厭殺四百餘家。

    毒藥者。

    物毒也。

    廣志雲。

    鸩毛瀝酒。

    沾唇即死。

    據此則厭蠱毒藥。

    皆能害人。

    加以惡咒咀禱。

    則百發百中矣。

    金毒銀毒者。

    金銀經火瀝水。

    飲之皆能毒人。

    草木蟲蛇者。

    略舉四毒。

    餘以萬物毒氣該之。

    入此人口成甘露味者。

    以心得正受。

    毒氣不能入故。

     ○一切下能免陰損。

    惡星者。

    兇耀為殃。

    鬼神者。

    邪靈作祟。

    碜人者。

    包藏禍心。

    此等皆人所不覺。

    陰受其損。

    由咒力故。

    轉禍為福。

    故雲不能起惡。

     二總出其由。

     頻那夜迦諸惡鬼王并其眷屬。

    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頻那夜迦。

    略舉二使者名。

    諸惡鬼王。

    管領諸惡鬼者。

    并其眷屬者。

    謂鬼王所在。

    鬼衆随之。

    皆領深恩者。

    謂素蒙佛化。

    領佛深恩。

    為報佛恩。

    故于是咒常加守護。

    以是咒即佛心故。

    然人但知咒能免害。

    而不知所以能免害者。

    又賴有此等守護。

    故特為标而出之。

    總結成智免害竟。

     三資發通明。

    三。

     一聖眷随侍。

    二以劣況勝。

    三正明資發。

     初。

     阿難。

    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

    一一皆有諸金剛衆而為眷屬晝夜随侍。

     咒是佛心。

    咒在即是佛在。

    故常有聖眷随侍。

    那由他。

    此雲萬億。

    俱胝此雲百億。

    言菩薩之數。

    俱胝不足以盡。

    複以恒沙計之。

    恒沙俱胝不足以盡。

    複以那由他計之。

    那由他恒沙俱胝不足以盡。

    複以八萬四千計之。

    極言其數之多也。

    菩薩名金剛藏王者。

    現奮怒之形。

    具降魔之力。

    名曰金剛。

    蘊秘密之德。

    攝金剛之衆。

    故稱藏王。

    種族者如許菩薩。

    皆同一種類。

    同一族姓也。

    諸金剛衆。

    即所統護法之衆。

    如火頭金剛。

    青面金剛之類。

    而為眷屬者。

    聽其驅使。

    晝夜随侍者。

    常加守護。

    咒且如是。

    況複持人。

    自應蒙護可知。

     二以劣況勝。

     設有衆生于散亂心非三摩地。

    心憶口持。

    是金剛王常随從彼諸善男子。

     ○何況決定菩提心者。

     初舉能況。

    散亂心者。

    謂忽此忽彼。

    屬不定聚。

    非三摩地者。

    謂盲修瞎煉。

    屬邪定聚。

    心憶者。

    偶爾心憶。

    以不定非常憶故。

    口持者。

    泛然口持。

    以邪定非心持故。

    既非常憶心持。

    而金剛藏王常随從彼者。

    為報佛恩。

    格外施護持故。

    不定邪定。

    通稱善男子者。

    以既能持咒。

    即具善根。

    即有丈夫氣故。

     ○何況下次明所況。

    決定揀非不定。

    菩提心揀非邪定。

    乃屬正定聚者。

    況意以不定邪定。

    偶憶泛持。

    尚蒙随從。

    何況入正定聚。

    常憶心持。

    此又不但随從。

    至下科自見。

     三正明資發。

     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

    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恒河沙劫。

    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執金剛杵。

    持秘密藏。

    或稱金剛菩薩。

    或稱菩薩藏王。

    或稱金剛藏王菩薩。

    或稱金剛菩薩藏王。

    或稱金剛王。

    或稱金剛藏。

    無不可也。

    精心者。

    純真之心。

    上與諸佛同一慈力。

    下與衆生同一悲仰。

    故能發彼神識。

    彼字指決定菩提心人。

    能持咒者。

    發謂資發。

    令神識通明也。

    雖神識通明。

    而彼人亦不知其所以。

    蓋是菩薩以純真之心。

    于陰暗中速疾資發故耳。

    是人應時等。

    即通明俱發也。

    正脈雲。

    記憶似惟宿命。

    然以過去例于現未。

    決通三世。

    且雲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應兼通明。

    何況沙劫。

    迥超小乘八萬。

    又為菩薩殊勝之通明矣。

    資發通明竟。

     四遠離雜趣。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

    生生不生藥叉羅刹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

     從第一劫者。

    謂從初發心。

    經第一劫。

    乃至後身者。

    謂直至成佛最後身中。

    生生者。

    謂兩楹中間。

    舍生受生也。

    不生者。

    不生下之雜趣。

    以有通明能先知故。

    藥叉或雲夜叉。

    捷疾鬼也。

    羅刹此雲可畏。

    食人鬼也。

    富單那。

    此雲臭惡鬼。

    主熱病者。

    迦吒富單那。

    此雲奇臭惡鬼。

    主熱病之甚者。

    鸠槃茶。

    此雲甕形。

    魇魅鬼也。

    毗舍遮。

    或雲毗舍阇。

    此雲啖精氣。

    以能啖人精氣及五谷精氣故。

    并諸餓鬼。

    即饑虛鬼。

    如大腹臭毛。

    針咽炬口等。

    有形即是有色。

    如後文休咎精明。

    無形即是無色。

    如後文空散銷沈。

    有想者。

    靈通怪變。

    如後文鬼神精靈。

    無想者。

    凝滞堅頑。

    如後文精神化為土木金石。

    如是等類。

    各有自苦。

    遮障聖道。

    故雲惡處。

    然既生生不生。

    則聖道可修。

    宜乎其因圓果滿而至最後身矣。

     五常生佛前。

     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

    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此諸衆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

    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

     ○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

    無量功德如惡叉聚。

    同處熏修永無分散。

     初依咒離苦。

    是善男子。

    仍指決定菩提心者。

    不唯不生雜趣。

    若果依此咒。

    即人中不可樂處亦不生故。

    對本為讀。

    背本為誦。

    敬寫為書。

    使書為寫。

    身佩名帶。

    器貯名藏。

    諸色供養。

    如香華燈燭之類。

    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者。

    必生富而且貴可樂處也。

     ○此諸下仗佛成德。

    (恐有問雲。

    雖依咒力。

    不作福業。

    雲何便生樂處。

    故此釋雲)此諸衆生。

    縱不作福。

    無妨得生樂處。

    以十方如來所有功德。

    悉與此人故。

    言悉與此人者。

    以此咒即是佛心。

    不離此咒。

    即是不離佛心。

    諸佛即心功德。

    時時在己也。

     ○由是下得生佛前。

    由是等者。

    謂由是佛德悉與之故。

    不惟得生樂處。

    且得于恒沙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與佛同生一處。

    所謂常在佛前是也。

    既常在佛前。

    又常依此咒。

    則佛德咒德即同己德。

    故雲無量功德如惡叉聚。

    以惡義聚果。

    三顆一蒂。

    不相分離。

    喻佛德咒德無量功德同己德故。

    末二句釋成。

    言佛德咒德所以同于己德者。

    以同處熏修。

    永無分散。

    既永無分散。

    則常依佛德咒德熏煉修習以成己德。

    所謂如惡叉聚者信矣。

     六能成衆行。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

    未得戒者令其得戒。

    未精進者令得精進。

    無智慧者令得智慧。

    不清淨者速得清淨。

    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承上神咒以有如是利益。

    是故能令成就衆行。

    破戒之人。

    如阿難八萬行中秪毀一戒。

    戒根清淨者。

    如阿難心清淨故尚未淪溺。

    未得戒者。

    如登伽宿為淫女。

    令其得戒者。

    如登伽今為性尼。

    未精進者。

    如阿難專好多聞。

    登伽偏于淫愛。

    令得精進者。

    如阿難殷勤請定。

    登伽成精進林。

    無智慧者。

    如登伽纏眠貪愛不知為苦。

    令得智慧者。

    如登伽與羅睺母同悟宿因。

    不清淨者。

    如登伽未蒙咒前欲??飛揚。

    速得清淨者。

    如登伽已蒙咒後淫心頓歇。

    齋戒謂八關齋戒。

    與上五勝劣懸殊。

    以彼況此。

    不持自成可知。

     七滅罪除障二。

     一滅現在罪。

    二除過去障。

     初三。

     一輕重俱銷。

    二極輕同無。

    三極重亦滅。

     初。

     阿難。

    是善男子持此咒時。

    設犯禁戒于未受時。

    持咒之後。

    衆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

     持此咒時。

    自應嚴持禁戒。

    以佛有明誨故。

    設犯禁戒于未受持時。

    乃屬往??。

    既能持。

    咒自新固應于前衆破戒罪一時銷滅。

    羯磨雲。

    前心作惡。

    如雲覆日。

    後心起善。

    似炬銷暗。

    既雲似炬銷暗。

    乃何罪不滅。

    故無問重輕也。

    (重謂小乘初篇。

    大乘十重。

    輕謂小乘餘篇。

    大乘四十八種輕垢)二極輕同無。

     縱經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淨。

    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将為過。

     ○設着不淨破弊衣服。

    一行一住悉同清淨。

     ○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

    誦持此咒。

    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

     初辛酒無過。

    酒有多失。

    經論俱載。

    食啖五辛。

    三漸所呵。

    種種不淨者。

    如肉中除三種五種之外。

    餘皆不淨。

    不應食啖。

    今雲縱經等者。

    蓋指未持咒前。

    既已持咒。

    則已往不咎。

    故諸佛乃至鬼神等不将為過。

    若臨持正持之時。

    猶故恣意食啖。

    則天仙嫌其臭穢。

    善神不來守護。

    況複諸佛菩薩。

    聖鑒在茲。

    豈得無過。

    勿錯會也。

    此中金剛天仙鬼神。

    皆指有願護咒者言。

     ○設着下違教無罪。

    準前文佛教着新淨衣。

    然香誦咒。

    又教六時行道。

    三七不寐。

    今雲設着不淨破弊衣服。

    又雲一行一住。

    然既雲不淨。

    則不局于淨衣。

    既雲破弊。

    則不局于新衣。

    既雲一行。

    則不局于六時。

    既雲一住。

    則不局于三七。

    蓋為清貧不備煩務難脫者。

    恐其失于誦咒利益。

    故開許雖違佛教。

    悉同清淨。

    謂悉同遵教者。

    一樣清淨也。

    雖然。

    也須自知違教。

    深淨其心。

    若故意為此。

    則不可耳。

     ○縱不下越軌無罪。

    準前文如法建壇。

    依場行道。

    方合如來清淨軌則。

    今雲縱不作壇等者。

    亦為無力作壇。

    無緣入場。

    不暇行道者。

    恐失咒益。

    故縱許随便誦持。

    越軌無過。

    言還同等即無過也。

    設若有力有緣能暇者。

    仍以建壇入場行道為是。

    幸勿以變為常。

    有失大益。

     三極重亦滅。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

    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

    誦此咒已。

    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

    悉皆滅除更無毫發。

     五逆者。

    一弑父。

    二弑母。

    三弑阿羅漢。

    四破和合僧。

    五出佛身血。

    造此五逆。

    當堕無間。

    罪之重者無越于斯。

    故雲無間重罪。

    比丘四棄。

    即淫殺盜妄四波羅夷也。

    梵語波羅夷。

    此雲棄。

    謂犯此者。

    永棄佛法邊外。

    清淨僧中不共住故。

    比丘尼八棄者。

    前四棄同上。

    外加觸八覆随。

    (觸謂與染心男子身相觸。

    八謂與染心男子捉手捉衣入屏處共坐共語共行相倚相期。

    覆謂覆他重罪随謂随彼被舉大僧供給衣服飲食等)皆初篇極重。

    故雲如是重業。

    若自知慚愧。

    誦咒求忏。

    以咒力故。

    應念銷滅。

    故雲猶如猛風吹散沙聚。

    言沙已成聚。

    則微風莫吹。

    風以猛稱。

    喻咒具神力。

    以咒力而銷重罪。

    無罪不銷。

    如以猛風而吹沙聚。

    無聚不散。

    故雲悉皆滅除更無毫發。

    滅現在罪竟。

     二除過去障。

     阿難。

    若有衆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

    從前世來未及忏悔。

     ○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

    若安住處莊宅園館。

    如是積業猶湯銷雪。

     ○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初曩罪未忏。

    無量無數等顯造非一世。

    一切輕重等。

    顯罪非一端。

    有礙勝進。

    故名為障。

    從前世來未及忏悔。

    必能遮障正修。

    縱修三摩。

    亦不得成。

    要須咒銷。

     ○若能下以咒得銷。

    自覺宿世有障。

    極力受持。

    故曰能讀能誦。

    欲其起坐不忘。

    故書寫帶持。

    取以觸目驚心。

    故安住莊園。

    莊謂莊宅。

    謂常時安居處也。

    園謂園館。

    謂一時遊幸處也。

    如是積業。

    即指無量無數劫來積集輕重罪障。

    猶湯銷雪。

    喻其銷之疾故。

    前雲猶湯銷冰。

    猶待少時。

    雪則不爾。

    但遇湯即化。

    故甚疾也。

     ○不久下速得無生。

    宿障既銷。

    三摩得成。

    故雲不久得忍。

    準前即是俱空不生。

    按後乃當第三漸次。

    且不可作八地釋之。

    總上滅罪除障竟。

     八有求皆遂。

     複次阿難。

    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

    若能至心憶念斯咒。

    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啰者。

    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求長命者即得長命。

    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

    身命色力亦複如是。

    命終之後。

    随願往生十方國土。

    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女人不生。

    年老無依。

    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