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七

關燈
京都拈華寺賢宗後學達天通理敬述 嗣法門人(興宗祖旺謄清懷仁祖毓較字) 三結示遠魔二。

     一持本斷末。

    二絕塵遠魔。

     初。

     阿難。

    汝問攝心。

    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

    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

    自不能生一切枝葉。

    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準前阿難問雲。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

    雲何令其安立道場。

    遠諸魔事。

    即為攝心入三摩地。

    故如來按定其意而結示之。

    意謂汝前問我攝心之法。

    意在入三摩地。

    我今先來所說。

    (即指四種明誨)即是入三摩地初心修學攝心最妙之門。

    是故凡有求菩薩道者。

    要先持此四種律儀。

    必使身心皎潔。

    如冰如霜。

    如是則是根本已枯。

    以淫殺盜妄屬根本戒故。

    根本既枯。

    枝葉無所依附。

    故曰自不能生。

    心三者。

    除前淫殺盜三。

    其餘貪瞋癡等一切差别煩惱。

    口四者。

    除前大妄語外。

    其餘妄言绮語惡口兩舌等一切差别惡業。

    皆為枝葉。

    故曰生必無因。

    據此則嚴持四禁。

    稱為修學妙門者宜矣。

     二絕塵遠魔。

     阿難。

    如是四事若不遺失。

    心尚不緣色香味觸。

    一切魔事雲何發生。

     四事之中。

    少有不能持守。

    則名遺失。

    若不遺失。

    則心常住戒。

    縱遇塵境。

    無複流逸。

    故曰心尚不緣色香味觸。

    六塵舉四者。

    餘可例知故。

    一切魔事雲何發生者。

    決言其必不能生。

    以魔托塵入。

    塵不緣而魔不得便故。

    教以持戒遠魔竟。

     二令其誦咒除習三。

     一指人勸教誦咒。

    二指咒驗其有功。

    三況顯除習無難。

     初。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

    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诃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

     宿習者。

    宿世惑業種習也。

    任運而動。

    莫可禁制。

    非同現業。

    唯以持戒之力便能滅除。

    人固有終身持戒。

    而一朝失意者。

    蓋宿習使然。

    是必得神咒不思議力。

    乃可滅除。

    故勸其教以誦咒。

    咒是頂光化佛所說。

    故稱佛頂光明。

    亦借此以表尊勝破惑義故。

    摩诃薩怛多般怛啰。

    此雲大白傘蓋。

    大即藏性之體。

    橫遍豎窮。

    大而無外故。

    白即藏性之相。

    具恒沙德。

    清淨無染故。

    傘蓋即藏性之用。

    出生佛法。

    蔭覆衆生故。

    既即藏性。

    持之可以成佛。

    故稱無上。

    又神用難思。

    餘咒莫及。

    亦無上義也。

    誦咒而曰一心者。

    有事有理。

    事一心則淨念相繼。

    諸緣不雜。

    理一心則谛觀藏性。

    念絕能所。

    良以咒是心咒。

    非一心不能相契。

    習從心發。

    唯了心乃可除滅。

    理事雙持。

    成功易緻效速也。

     二指咒驗其有功。

     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

    坐寶蓮華所說心咒。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曆劫因緣恩愛習氣。

    非是一生及與一劫。

    我一宣揚。

    愛心永脫成阿羅漢。

     初指咒顯勝。

    斯指上咒。

    是指下顯也。

    如來等者。

    顯能說人勝。

    言如來最勝。

    無見最妙。

    頂相最尊。

    無為心佛。

    即指頂光化佛。

    以頂光化佛。

    乃從如來無為心中現故。

    從頂三句。

    顯所說咒勝。

    從頂者。

    從化佛頂。

    發輝者。

    重放光明。

    後雲頂放十道百寶光明。

    顯所說咒有破惑成智義故。

    坐寶蓮華。

    指化佛言。

    後雲有化如來。

    坐寶華中。

    前雲光中出生千葉寶蓮。

    有佛化身。

    結跏趺坐。

    顯所說咒有成因契果義故。

    所說稱心咒者。

    以是諸佛心印。

    其體即是如來藏故。

     ○且汝下驗其有功。

    神咒之功。

    難可思議。

    姑就近事驗之。

    故雲且也。

    事在今時。

    緣因往昔。

    故雲宿世。

    準登伽經阿難昔五百世與登伽為夫婦。

    今雲曆劫因緣。

    據此即是以夫婦恩愛為因緣。

    但既雲曆劫。

    又不止五百世耳。

    恩深愛重。

    熏習在心。

    生生世世。

    氣分不忘。

    名為習氣。

    而言非是一生及與一劫者。

    顯習氣深厚。

    難以解脫。

    如前雲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所以阿難登伽。

    才一會遇。

    竟至淫躬撫摩。

    将毀戒體者。

    情有所自矣。

    我一宣揚等。

    文稍不足。

    具足應雲。

    文殊持我神咒。

    才一宣揚。

    登伽頓證三果。

    今又愛心永脫。

    成阿羅漢。

    則神咒之功。

    何其偉哉。

     三況顯除習無難。

     彼尚淫女無心修行。

    神力冥資速證無學。

    雲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

    譬如以塵揚于順風。

    有何艱險。

     彼尚淫女者。

    愛習正熾。

    無心修行者。

    曾未對治。

    如是之人。

    蒙佛神咒之力。

    冥中資熏。

    尚能速證無學。

    況夫習氣微薄。

    已知對治。

    再加自誦神咒。

    自應除習成佛。

    故以雲何等語而激勵之。

    在會聲聞者。

    兼有學及無學也。

    有學斷見。

    無學斷思。

    非比登伽尚為淫女。

    求最上乘者。

    已發大心。

    決定成佛者。

    誓期不退。

    非比登伽無心修行。

    此下應有而不誦咒四字。

    蓋是筆授之脫。

    言佛意以淫女無修。

    蒙咒已得證果。

    雲何汝等聲聞。

    發心成佛而不誦咒。

    乃深激其誦咒以除習也。

    果其誦咒。

    自能除習成佛。

    故向下以喻明之。

    譬如以塵等者。

    微塵至細。

    喻習氣。

    順風有力。

    喻佛咒。

    以微塵揚于順風。

    塵無不盡。

    喻習氣遇于佛咒。

    習無不除。

    有何艱險者。

    極言其除習成佛。

    無艱難險阻事也。

    先教遠魔除習竟。

     二正示結壇行道二。

     一就便略示。

    二因請詳示。

     初二。

     一略示結壇軌則。

    二略示行道儀式。

     初二。

     一重示嚴戒。

    二誦咒結壇。

     初。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

    先持比丘清淨禁戒。

    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

    若其不遇真清淨僧。

    汝戒律儀必不成就。

     末世衆生。

    障緣偏熾。

    修三摩地。

    非道場不可。

    故欲坐也。

    定因戒生。

    故教以先持禁戒。

    戒而言禁者。

    謂佛所禁制。

    理應遮止。

    絲毫無容犯故。

    清謂清其源。

    淨謂淨其流。

    如上所雲。

    先持四種律儀。

    自不能生一切枝葉是也。

    但言持比丘戒者。

    意為引小入大。

    以比丘戒即菩薩戒之階梯故。

    又比丘有二。

    一菩薩比丘。

    二聲聞比丘。

    兩乘俱該也。

    持戒之事。

    前已詳明。

    今以就便重示。

    故從略耳。

    要當擇師者。

    無作戒體不易成故。

    如模印像模必端故。

    第一者。

    德蠟俱先。

    為衆所推。

    如此沙門。

    能和合成事。

    用以為師羯磨乃得成故。

    真清淨僧。

    如上所說。

    設有戒雖清淨而德臘不足。

    又或德臘并足而戒不清淨。

    二俱非真。

    雖遇如無。

    故為不遇。

    徒有羯磨之名。

    而無成事之實。

    故雲汝戒律儀必不成就。

     二誦咒結壇。

     戒成已後。

    着新淨衣然香閑居。

    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

    然後結壇。

    建立道場。

     戒成已後者。

    道器既完。

    魔不得便也。

    新衣以嚴其身。

    然香以熏其室。

    閑居以攝其心。

    如此誦咒者。

    神驗可緻。

    惑習易除也。

    遍定百八者。

    表所治惑習之數。

    以一切衆生。

    煩惱惑習有百八故。

    結界立場之法。

    如後詳示中明。

    然結界立場。

    必先誦咒者。

    有二義。

    一謂治習淨根。

    壇儀乃現。

    二謂仗咒神功。

    遠諸魔事。

    有志行道者不可不知。

    略示結壇軌則竟。

     二略示行道儀式三。

     一求佛灌頂。

    二場中發願。

    三行道感佛。

     初(準後文時當初七)。

     求于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準後文。

    初七日中。

    有頂禮佛僧。

    誦咒圍壇。

    而不出其所求。

    今但出其所求。

    而不言禮誦。

    前後各以意含。

    言求不徒求。

    必假禮誦。

    禮誦無别。

    為求灌頂故。

    若釋其義者。

    求為運心禮誦。

    期其必應。

    此屬能感。

    十方者。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

    現住者。

    現坐道場成等正覺。

    無上者。

    圓實至尊超權越漸。

    此屬所感。

    光從大悲之心放出。

    故曰放大悲光。

    此屬能應。

    來灌其頂者。

    光灌以增其信。

    大悲以除其障。

    頂冠身心。

    灌其頂則身心受益。

    此屬所應。

    感應道交。

    而行道無慮矣。

     二場中發願(準後文時在二七)。

     阿難。

    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壇越。

     ○心滅貪淫持佛淨戒。

    于道場中發菩薩願。

     初開許四衆。

    如是者。

    謂如我上說。

    結界建壇。

    唯許比丘為如是也。

    若壇儀已成。

    修習則不拘。

    故開許尼等。

    指在末世者。

    以立壇行道。

    原為末世衆生起見。

    出家二衆。

    持戒有素。

    故通稱清淨。

    檀越即在家二衆。

    不服壞色。

    故通稱白衣。

    然結界建檀。

    唯許比丘者。

    以尼衆無幹辦之力。

    白衣乏辯界之識故。

    壇成修習。

    通許四衆者。

    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皆可修習。

    正脈雲。

    雖不擇僧俗男女。

    決定各從其類。

    非混同一場也。

     ○心滅下嚴戒發願。

    心滅二句。

    一往通指四衆。

    謂俱應滅貪。

    俱應持戒。

    以貪淫為煩惱根本。

    故先言之。

    亦可心滅貪淫。

    指在家二衆。

    以彼不能全斷淫欲。

    但心滅過貪及邪貪可也。

    持佛淨戒。

    指出家二衆。

    以彼應遵佛制身心俱持絲毫無容犯故。

    又此與上科雖同教嚴戒。

    而所為不同。

    以上為結界建壇。

    此為發願行道故。

    教以場中發願者。

    以願能導行也。

    願有廣略。

    如後詳示中明。

     三行道感佛(準後文時當三七)。

     出入澡浴六時行道。

    如是不寐經三七日。

    我自現身至其人前。

    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出入澡浴者。

    謂設遇二便。

    出已複入。

    必須澡浴其身。

    意恐稍有不淨。

    難以緻應故。

    六時行道者。

    行道即是持咒。

    準後詳示中雲。

    第三七中于十二時一向持咒。

    今雲六時者。

    謂十二時中。

    除六時便誦外。

    惟取六時圍壇誦咒為行道故。

    如是不寐者。

    足知六時之外。

    餘時亦便誦也。

    經三七日者。

    謂既經第三七日。

    意指最後一日。

    請詳後文自知。

    我自現身等者。

    謂上已發願。

    此又行道。

    行願相資。

    足以緻應故。

    摩頂以示攝授。

    安慰以施無畏。

    令其開悟者。

    教以奮起精進。

    解結修證。

    必至寂滅現前也。

    就便略示竟。

     二因請詳示二。

     一阿難述悟請詳。

    二如來詳示其法。

     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

    自知修證無學道成。

     ○末世修行建立道場。

    雲何結界。

    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初自述已悟。

    承上既教持戒遠魔。

    又令誦咒除習。

    末複示以結壇行道。

    此等訓誨。

    皆出自如來至極悲心。

    故曰無上悲誨。

    言我蒙者。

    且說自己。

    以同聽異聞。

    餘者或悟未悟。

    未可定故。

    心已開悟者。

    謂如佛所說。

    略以領其概也。

    自知修證無學道成者。

    無學有二。

    一小乘四果。

    二大乘佛位。

    今就阿難。

    且約四果。

    謂阿難既已開悟。

    自知依之修證。

    雖不能即至佛位。

    而四果無學之道。

    聊可成矣。

     ○末法下請詳其法。

    末法修行。

    尺水丈波。

    建立道場。

    大非容易。

    必須結界如法。

    可保無虞。

    故問以雲何等。

    意言諸佛世尊。

    因地修行。

    自應有遠魔離障清淨軌則。

    必合此乃如法故。

     二如來詳示其法二。

     一正為詳示。

    二應問結答。

     初二。

     一詳示結壇軌則。

    二詳示行道儀式。

     初五。

     一塗壇定界。

    二内外莊嚴。

    三供養法式。

    四像設軌則。

    五空鏡方向。

     初。

     佛告阿難。

    若末世人願立道場。

    先取雪山大力白牛。

    食其山中肥膩香草。

    此牛惟飲雪山清水。

    其糞微細。

    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

     ○若非雪山其牛臭穢。

    不堪塗地。

    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取其黃土。

    和上栴檀沉水蘇合薰陸郁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

    以此十種細羅為粉。

    合土成泥以塗場地。

     ○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初塗壇常法。

    (雪山近地。

    定當依用。

    故雲常法)末世障重。

    非道場難以修習。

    故願立也。

    立場之地。

    恐有不淨。

    故須另塗。

    雪山有牛。

    其色白。

    其力大。

    先取之者。

    令其飲食如法。

    乃取糞和香以泥地也。

    雪山香草。

    豐肥油膩。

    以斯食牛。

    則其糞香而帶膩。

    用以塗地。

    不唯避臭。

    且以益其堅也。

    雪山清水。

    不濁不染。

    以斯飲牛。

    則其糞純而兼淨。

    以斯塗地。

    不惟無雜。

    而且益其潔也。

    其糞微細者。

    精微細妙。

    乃統上香膩純淨而總言之。

    既雲可取。

    而又和合栴檀者。

    精微中益求精微。

    細妙中益求細妙故。

    以泥其地者。

    除其舊地。

    覆以新泥也。

     ○若非下塗壇變法。

    (雪山遠地。

    改用黃土。

    故雲變法)若非雪山其牛臭穢者。

    以無香草可食清水可飲故。

    牛且臭穢。

    況于其糞。

    恐誤用獲罪。

    故以不堪塗地揀之。

    不就高阜。

    不取?下。

    故雲别于平原。

    以高阜恐堆積不淨。

    ?下恐聚流穢污也。

    穿去地皮等者。

    以地皮浮淺。

    恐非本來淨土。

    必至五尺以下。

    取其本淨黃土用之。

    又複和上栴檀等香者。

    以黃土雖淨無香氣故。

    十香性益出處俟考。

    細羅為粉者。

    粗則不能成泥。

    縱成泥亦不堪塗地也。

     ○方圓下定壇界相。

    方圓者。

    圓而有楞。

    丈六者。

    徑過丈六。

    為八角壇者。

    既有八角。

    則有八面。

    面各六尺四寸有餘。

    則徑過合有一丈六矣。

    然上雲塗場。

    但是塗其地面。

    此雲為八角壇。

    方乃起成壇相。

    不必定言築土。

    或木或石等。

    皆可為之。

    但量力求精可耳。

     二内外莊嚴。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

    華中安缽。

    缽中先盛八月露水。

    水中随安所有華葉。

    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缽。

     ○鏡外建立十六蓮華。

    十六香爐間華鋪設。

    莊嚴香爐。

    純燒沉水無令見火。

     初壇心莊嚴。

    雖曰壇心。

    亦須偏外。

    讓出供毗盧處也。

    金銀銅木造華者。

    随力所能或金或銀或銅等。

    皆可造之。

    亦可金銀銅木和合共造。

    如法華妙音品。

    有衆寶蓮華。

    皆以閻浮檀金為莖。

    白銀為葉。

    金剛為須。

    甄叔迦寶以為其台之類。

    壇心置華者。

    預備安缽故。

    華中安缽者。

    預備盛水故。

    缽中盛水。

    水安華葉者。

    用水浸華。

    不令萎敗故。

    必用八月露水者。

    露取其潔。

    八月露濃。

    得之易故。

    又露水即淨。

    八月秋空無塵。

    其露益淨也。

    随安所有華葉者。

    春則春之所有。

    夏則夏之所有等。

    随其時而安之。

    務使華葉相稱。

    圓鏡謂團圓鏡也。

    壇既以八面為式。

    故圓鏡亦取八枚。

    方各一枚。

    懸于虛空。

    故雲各安其方。

    圍繞華缽。

    自應并佛圍繞。

    取中聞佛像華缽。

    映于八鏡。

    而八鏡各帶佛像華缽之影。

    遞互相照。

    影現重重。

    略彰元境也。

     ○鏡外下近外莊嚴。

    (近外者。

    仍在壇内。

    但相近于外也)建立者。

    安供義。

    言壇分八面。

    面各内狹外廣。

    故内鏡惟八。

    而鏡外蓮華則有十六。

    謂八面居中八枝。

    八角居中八枝也。

    十六香爐間華鋪設者。

    謂面各二爐。

    鋪設于中角二華之間。

    與華相間故。

    莊嚴香爐者。

    以灰覆火。

    務令嚴好。

    純燒沉水者。

    取其香氣清幽。

    助發定心。

    若雜以餘香。

    則浮濁擾定心矣。

    無令見火者。

    香置灰上炙之。

    漸以自然。

    若見火生煙。

    則香氣粗濁。

    人且厭聞。

    況于佛聖。

    今之習俗。

    喜燒整箍大香。

    觀此宜知其非。

     三供養法式。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

    乳為煎餅。

    并諸沙糖油餅乳糜蘇合蜜姜純酥純蜜。

    于蓮華外各各十六。

    圍繞華外。

    以奉諸佛及大菩薩。

    每以食時。

     ○若在中夜。

    取蜜半升用酥三合。

    壇前别安一小火爐。

    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

    然令猛熾。

    投是酥蜜于炎爐内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初日供法式。

    (日供皆有形之物。

    不同夜供。

    惟用酥蜜燒煙而已)白牛乳。

    謂雪山牛乳。

    置十六器者。

    用以作供。

    取其香潔故。

    餘有八味。

    一乳為煎餅。

    謂煎乳成餅也。

    二并諸沙糖。

    謂蔗汁熬糖如沙而味甘也。

    三油餅。

    謂以油和面作餅而膩脆也。

    四乳糜。

    謂用乳和米作粥而甘粘也。

    五蘇合。

    謂和合衆香煎汁成膏。

    六蜜姜。

    謂以蜜浸姜味辛而甘。

    七純酥。

    謂乳粹成酥。

    八純蜜。

    謂華蕊成蜜。

    各各十六者。

    謂亦同牛乳各置十六器也。

    圍繞華外者。

    謂于十六蓮華之外。

    各有九味。

    三三成行而圍繞之。

    每以食時者。

    食時即日中之時。

    溫陵曰。

    佛以日中受食。

    故每日以日中緻享。

     ○若在下夜供法式。

    (夜供者。

    佛不夜食。

    唯以酥蜜燒煙享之)若在中夜者。

    謂或于中夜作供也。

    蜜屬華蕊。

    其味香而清。

    酥屬身分。

    其味甘而濁。

    蜜取半升。

    酥用三合者。

    蓋欲以蜜之清。

    融彼酥之濁故。

    壇前别安一小火爐者。

    壇分八面。

    面面别安以備燒酥蜜用故。

    享器不宜過大。

    故火爐須小。

    又大則有礙行道。

    不便運用故。

    兜樓婆此雲白茅香。

    用此煎水浴炭者。

    取其淨而芬故。

    恐為酥蜜所滅。

    故然令猛熾。

    投入也。

    享獻也。

    諸佛菩薩。

    不于中夜受食。

    故唯燒令煙盡。

    以氣緻享。

     四像設軌則。

     令其四外遍懸幡華。

    于壇室中。

    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

     ○應于當陽張盧舍那釋迦彌勒阿閦彌陀。

    諸大變化。

    觀音形像兼金剛藏安其左右。

     ○帝釋梵王烏刍瑟摩并藍地迦諸軍茶利與毗俱胝四天王等頻那夜迦。

    張于門側左右安置。

     初外壇聖像。

    (外壇謂八角壇外。

    壇室中也)四外者。

    八角壇之四外。

    令其遍懸幡華者。

    莊嚴壇室。

    以備供聖像故。

    壇室即外壇也。

    外壇不必八角。

    但如殿堂。

    故惟四壁。

    敷設者。

    謂畫像則敷展。

    雕鑄等像則施設故。

    如來菩薩。

    主伴相參。

    十數之外。

    多少俱得。

    以經中原不言數故。

    又敷設雖雲四壁。

    設有門窗礙處。

    亦惟間空敷設而已。

     ○應于下内壇聖像。

    當陽者。

    壇内正中。

    面向陽。

    與壇心華缽相對。

    張謂張設。

    亦安供義。

    盧舍那。

    具雲毗盧遮那。

    翻有三義。

    一曰遍一切處。

    法身也。

    二曰滿淨。

    自受用身也。

    三曰光明遍照。

    他受用身也。

    三身一名者。

    以同為真身故。

    真為應主。

    故居其中。

    下之四像。

    次外落一層。

    務使舍那高出。

    前後左右俱見。

    釋迦在毗盧前。

    面南正坐。

    以是本界主故。

    彌勒在毗盧後。

    面北正坐。

    以是當來主故。

    阿閦。

    具雲阿閦鞞。

    此翻不動。

    在毗盧左。

    面東正坐。

    以是東方界主故。

    彌陀。

    具雲阿彌陀。

    此雲無量壽。

    亦雲無量光。

    在毗盧右。

    面西正坐。

    以是西方界主故。

    諸大變化者。

    如明王變像。

    以文殊普賢等皆有明王像故。

    又諸大變化中。

    特标觀音及金剛藏者。

    顯二菩薩。

    必不可少。

    以觀音為圓通主。

    (以文殊選圓。

    二十五聖中唯取觀音故)金剛藏為護咒主故。

    (以後雲。

    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

    一一皆有諸金剛衆而為眷屬。

    晝夜随侍)安置左右者。

    謂諸大變化及觀音剛藏等。

    安置五佛左右。

    據此則五方有佛。

    四隅有菩薩。

    主伴相參。

    俨然一微妙境矣。

     ○帝釋下門側護法。

    帝釋忉利天主。

    梵王四禅天主。

    烏刍瑟摩火頭金剛。

    藍地迦青面金剛。

    軍茶利此雲解怨結。

    亦金剛異名。

    如陀羅尼集經。

    有金剛軍茶利菩薩是也。

    毗俱胝此雲遍滿千萬。

    毗盧神變經雲。

    右邊毗俱胝。

    手垂數珠鬘。

    三目持發髻。

    尊形猶皓素。

    四天王者。

    東持國。

    南增長。

    西廣目。

    北多聞。

    等該所統部落。

    以四大天王。

    各統二部鬼神故也。

    頻那。

    此雲豬頭。

    夜迦。

    此雲象鼻。

    二使者之名。

    張于門側者。

    門謂外壇之門。

    或唯前後。

    或兼左右。

    但随有門處即便張供。

    門側謂門内兩旁也。

    張供之法。

    大抵以釋梵在前。

    一左一右。

    烏刍藍地次之。

    亦一左一右。

    軍茶俱胝又次之。

    亦一左一右。

    四大天王左右各二。

    頻那夜迦左右分供。

    故總雲安置左右。

    以此皆有力外護。

    用以守壇護界。

    使魔不得便而行人得如法行道也。

     五空鏡方向。

     又取八鏡覆懸虛空。

    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

    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八鏡亦團圓鏡也。

    覆懸虛空者。

    懸系于上。

    而覆垂于下。

    其鏡自在虛空中故。

    壇中之鏡。

    圍繞毗盧及壇心華缽。

    一方一枚。

    而面向于外。

    外壇之鏡。

    一方一枚。

    而面向于内。

    故曰方面相對。

    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

    昔賢首國師。

    嘗為天後以十圓鏡。

    置八隅上下。

    皆使相向。

    中安佛像。

    然燈照之。

    則鏡鏡現相。

    交羅齊映。

    以表刹海十界普容無盡之旨。

    今經亦爾。

    如内壇八鏡。

    内現毗盧華缽之影。

    外現四佛及諸大變化。

    觀音剛藏。

    華缽香爐之影。

    涉入外壇鏡中。

    外壇之鏡。

    外現十方如來菩薩。

    門側護法之影。

    内現幡華及行人禮拜供養之影。

    涉入内壇鏡中。

    又内壇之鏡。

    涉入外壇鏡中時。

    其體已帶外壇之影。

    外壇之鏡。

    涉入内壇鏡中時。

    其體亦帶内壇之影。

    又複内鏡與内鏡。

    鄰次互現。

    外鏡與外鏡亦爾。

    是謂重重相涉。

    将使行人不離本處。

    遍入無量海會。

    籠絡萬象。

    齊歸方寸之中。

    一香一華。

    圓證無障礙門。

    一瞻一禮。

    頓入不思議境。

    非僅為美觀已也。

    (準古德于結壇軌則。

    一味約表法釋之。

    而于事相安置。

    全不眉目。

    遂令後之發心菩薩。

    結壇行道不合如來清淨軌則。

    及尋其所表之法。

    仍複茫然。

    理事雙失。

    空載虛文。

    今本疏于塗壇定界。

    内外莊嚴等。

    約事相一一詳釋。

    一目了然。

    庶使發心菩薩。

    結壇合制。

    行道如法。

    魔外不擾。

    利益速成。

    至于借事表法。

    溫陵獨得其旨。

    詳如正脈所引。

    茲不贅焉)詳示結壇軌則竟二詳示行道儀式四。

     一初七禮誦行道。

    二二七專心發願。

    三三七精修緻應。

    四百日悟證無疑。

     初(廣前略示中求佛放光灌頂)。

     于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号。

    恒于六時誦咒圍壇至心行道。

    一時常行一百八遍。

     初七者。

    最初一七日也。

    必以七日者。

    如中陰托胎。

    七日一變。

    謂羯羅藍頞部昙等。

    菩薩發心行道。

    為托聖胎故。

    亦以七日為限。

    十方如來。

    佛寶也。

    菩薩羅漢。

    僧寶也。

    咒即大白傘蓋。

    法寶也。

    頂禮持誦者。

    為求光灌。

    如前略明中說。

    依起信複有二意。

    一為仗三寶真慈。

    增長信心。

    如起信論發起善根增長方便文雲。

    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贊歎随喜勸請諸佛。

    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

    信得增長。

    二為假三寶神威。

    卻除魔障。

    如起信論修行精進門雲。

    若人雖修信心。

    以從先世來。

    多有重罪惡業障故。

    為邪魔諸鬼之所惱亂。

    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

    或為病苦所惱。

    是故應當勇猛精勤。

    晝夜六時。

    禮拜諸佛。

    誠心忏悔。

    乃至常不休廢。

    得免諸障。

    頂禮而雲至誠者。

    七種禮中。

    恭敬禮及起用禮也。

    誦咒而曰圍壇者。

    四念誦中。

    音聲念及真實義念也。

    (灌頂雲。

    瑜伽中有四種念誦。

    一音聲念誦。

    出聲念也。

    二金剛念誦。

    合口默念三三摩提念誦。

    心念者是。

    四真實義念誦。

    如字修行。

    今既圍壇而誦。

    必是出聲。

    字字秘密。

    念絕思路。

    故是如字修行)又佛僧曰禮。

    必兼口稱。

    将欲誦咒。

    亦必先禮。

    二皆出自本心。

    各兼三業虔誠。

    否則不足以緻效故。

    恒于六時者。

    晝三夜三。

    日日如是。

    至心行道者。

    以至誠心。

    行方便道。

    以此乃增信除障之方便故。

    一時常行者。

    每一時中。

    照常而行。

    勿得朝勤而夕情也。

    一百八遍者。

    長水曰。

    每一時中。

    誦心咒一百八遍。

    意指跢侄他下唵等數句為心咒。

    良以咒分五會。

    各成利益。

    至跢侄他下。

    乃統收五會精要之義而總持之。

    如五體不離一心。

    但舉其心。

    則五體俱随矣。

    或有曰。

    初持全咒一遍。

    餘則推持心咒。

    亦無不可。

    但要三業相應。

    自能緻驗。

    否則通持全咒百八。

    亦何益哉。

    是二二七專心發願(廣前略示中場中發願)。

     第二七中。

    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

    我毗奈耶先有願教。

     上為增信除障。

    故六時禮誦。

    此為擴充其志。

    故專心發願。

    如起信論大願平等方便文雲。

    所謂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