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指掌疏卷六

關燈
京都拈華寺賢宗後學達天通理敬述 嗣法門人(興宗祖旺騰清懷仁祖毓較字) 二觀音廣陳(此菩薩獨廣陳者以正對此方機故。

    如文殊揀選偈雲。

    堪以教阿難。

    及末劫沉淪是也)三。

     一作禮陳白。

    二曆述二證。

    三結答圓通。

     初。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梵語阿那婆婁吉底輸此雲觀世音。

    釋有二義。

    一觀聲救苦。

    二觀聲反聞。

    觀聲救苦者。

    如法華普門品佛答無盡意雲。

    若有衆生受諸苦惱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是知能觀者耳根。

    所觀者指世間稱名音聲。

    此偏約果中利他言之。

    觀聲反聞者如後結答圓通文雲。

    我從耳門因入流相得三摩提。

    彼佛如來于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号。

    是知世音二字通該世間音聲。

    但于正觀之時不複循塵。

    惟假之以反觀聞性。

    此偏約因中自修言之。

     二曆述二證(為對初機權分悟修。

    若據菩薩悟證即同修證)二。

     一述悟證。

    二述修證。

     初二。

     一遇佛教觀。

    二依教悟證。

     初。

     世尊。

    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

    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

    我于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憶念者。

    以宿命智憶念過去事也。

    劫經無數恒沙者極言其時之遠故。

    佛名觀世音者亦二義。

    一果顯因德。

    謂此佛因中亦由耳門入故。

    二名随機立。

    謂佛鑒時機應從耳門入故。

    正脈雲。

    菩提心不越三心四願。

    一者善心即煩惱誓斷。

    法門誓學。

    二者悲心即衆生誓度。

    三者直心即佛道誓成。

    又起信論。

    第一直心謂正念真如法故。

    第二深心謂樂集一切諸善法故。

    第三大悲心謂廣度一切諸衆生故。

    然真如佛道雖性修異旨。

    而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亦不相違。

    至于樂集善法雖不言斷惱。

    而善惡勢不并立亦無妨該攝。

    是則三心既發四願必成。

    華嚴雲。

    不發此心。

    所修諸行盡為魔所攝持。

    是故凡欲修行必先發心。

    佛教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者。

    欲令速成菩提圓滿三心及四願故。

    聞謂聞慧。

    謂初聆密因之教相似信發。

    思謂思慧。

    謂相似非真展轉深思。

    修謂修慧。

    謂深思谛信觀行修習。

    按本經如來破妄顯真之後。

    阿難等雖雲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其實但是相似信發唯齊聞慧。

    以四卷初滿慈尚雲。

    于百步外聆于蚊蚋。

    況夫阿難等豈真能谛信哉。

    至如來圓彰三藏。

    兼釋二種深疑。

    阿難等雖雲大悲寶王善開我心。

    其實但是深思谛信唯齊思慧。

    以下文喻屋求門方乃依思慧而求觀行。

    是知如來分門以定二義。

    驗證以釋二疑。

    绾巾以示倫次。

    冥授以選本根。

    正教以觀行修習乃齊修慧。

    蓋觀音之在彼佛亦如阿難之在釋迦。

    皆是教以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然必至道場加行克期精修解六結而越三空乃為入三摩地也。

     二依教悟證。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初先解粗相三結。

    初于聞中者。

    謂聞思既成信知耳根實有能聞之性。

    于是初起修慧。

    即于聞性中修也。

    入流亡所者。

    謂正當聞聲時不複循聲流轉惟是反觀聞性。

    蓋對彼一向循塵出流于外名為入流。

    入流功純觀照不昧。

    絲竹交陳而常靜。

    鐘鼓并聲而不擾。

    故曰亡所。

    謂亡其所緣聲塵第一解于動結。

    (正脈雲。

    動塵有二。

    一者屈曲聲。

    謂有意味聲如言語歌曲之類。

    二者徑直聲。

    謂無意味聲如水流風動之類。

    其最有力能牽心者屈曲聲也。

    先須斷此。

    又于屈曲聲中分為世俗屈曲。

    道理屈曲。

    複于世俗屈曲中分為有力無力。

    種種辨析備在彼疏。

    愚謂修習觀行貴在緻心一處。

    且經中既雲入流亡所。

    而行人但隻一味入流反照無間。

    自然一切諸聲一時俱亡。

    若必于中揀典何者先斷。

    何者後斷。

    則是妄識紛糾。

    生滅不停。

    尚望其聞性現前而成三昧之益乎。

    恐礙正修不得不言。

    智者鑒之)所入既寂者。

    謂所緣之聲既亡入流之功漸化二俱寂也。

    然所寂尚餘靜結入寂則并靜亦亡。

    故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又了字有二義。

    一者迥義。

    謂迥然俱無。

    二者明義。

    謂了然分明。

    但不見有生。

    二義中初義于文似順。

    次義于理似深。

    此當第二并靜結亦解。

    如是漸增等。

    謂雖動靜俱解聞性獨存。

    但以結滞在根非圓通體。

    故須于如是漸增。

    如是者仍依前觀離于動靜而更觀也。

    漸增者觀久功深漸以增明也。

    漸以增明。

    頓覺塵既不緣根無所偶。

    塵既不緣所聞之動靜不生。

    根無所偶能聞之根性亦泯。

    故曰聞所聞盡。

    此當第三并根結亦解。

    前雲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正此分齊。

    以塵亡根盡人無所依故。

    按起信十惑此當粗相中後四。

    蓋動靜即是苦相。

    亦該計名起業以是苦因故。

    根結即是執取以根有取境義故。

    前雲勞見發塵。

    (勞見即根結發塵即動靜)今三結既解則塵不複發。

    見不複勞矣。

     ○盡聞下次解細相二結。

    盡聞者謂既盡所聞動靜複盡能聞根也。

    如是則六用不行唯餘一覺。

    覺得聞盡也。

    但既有能覺所覺亦未全離。

    故須不住。

    謂進觀此覺畢竟何所依故。

    久久觀之所覺三相(動靜根也)既盡。

    能覺又複誰名。

    故曰覺所覺空。

    此當第四并覺結亦解。

    空覺者謂既空所覺之三。

    複空能覺之一。

    如是則惟有一空。

    空諸三一也。

    但既有能空所空亦非實盡。

    故須極圓。

    謂究而極之必求圓滿空性也。

    究之又究頓悟能空所空俱不可得故曰空所空滅。

    此當第五并空結亦解。

    前雲空性圓明成法解脫。

    正此分齊。

    謂覺所覺空空性始圓。

    對上但得人空為偏空故。

    空所空滅空性如明。

    對上覺所覺空為昧空故。

    既圓且明不惑于法故雲成法解脫。

    按起信十惑。

    覺所覺空當粗相中續智二相。

    及細相中現轉二相。

    以初盡根時覺相顯著。

    即續智二相觀行轉深。

    覺相隐微即現轉二相。

    前雲知見妄發發妄不息(能知見與所知見。

    虛妄發起。

    即現轉二相。

    依此發起虛妄分别相續不息。

    即續智二相)今覺結既解則相續息而妄不複發。

    發無妄而知見泯矣。

    空所空滅當細相中業相。

    以業相初起能所未分即空結故。

    前雲由汝無始心性狂亂。

    (一念妄動曰狂。

    義當滅結。

    真妄和合曰亂。

    義當空結)今空結既解是先且無複亂矣。

     ○生滅下後解最細一結。

    生滅既滅者。

    謂空性既滅惟有滅相獨存。

    若即以滅為真更是頂堕細障。

    故須進觀此滅乃對生言滅。

    故曰生滅。

    若了對生言滅滅亦非真。

    是生滅之滅已既滅矣。

    如是則靈心絕待。

    妙體孤朗。

    寥矣不動阒爾無迹。

    故曰寂滅現前。

    此當第六解于滅結。

    向去乃無結可解矣。

    前雲解脫法已俱空不生。

    正此分齊。

    以俱空正是滅相。

    并此不生即寂滅故。

    按起信十惑。

    對生言滅當最初無明。

    以最初無明約初起為生相。

    約還滅為滅相故。

    前雲心性狂亂。

    今滅結既解乃無複狂矣。

    正脈雲。

    此中以三空六結分之者。

    蓋三空是五卷中佛自所說。

    長水亦知順此。

    但未能發揮委悉。

    至于六結乃以義推知非穿鑿也。

    良以佛绾巾時特以詳彰結解俱有次第。

    而說解次第但列三空。

    似唯三重而義含六結。

    前釋稍明。

    今此正是解結正文豈不投前所說。

    況細尋文理六節分明非強分也。

    然正脈但知三空義含六結。

    而不知六結理貫十惑。

    今疏于前文由汝無始心性狂亂一段。

    次第以起信十惑配之。

    至三空文中不及詳悉會合。

    至此釋六結乃取三空分齊一一會合詳明。

    又段段皆以十惑及前由汝無始心性等義而逆結之。

    是不唯顯本經前後一緻。

    抑亦見論主教主祖佛同一鼻孔出氣也。

    述悟證竟。

     二述修證(依二勝而發三用。

    借利生以嚴自果。

    即修證也)二。

     一承獲二勝。

    二依發三用。

     初(謂承前悟證而獲二殊勝也)。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

    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全體既現大用自彰。

    故得超越世出世間。

    正脈雲。

    超越即解脫纏縛之意。

    愚謂即無能為礙之意。

    言寂滅性體本自圓明。

    但以凡夫執我為世間所礙。

    權小執法為出世所礙。

    由此不能超越。

    無複圓明。

    今以解六結越三空世出世法無能為礙。

    故雲超越。

    而雲忽然者。

    謂寂滅正現前時即是超越世出世時。

    無勞更用力故。

    十方亦該諸法。

    圓明者。

    圓遍照明以能超越世出世故。

    十方所有諸法無非自性光明周遍圓滿。

    古德所謂盡大地是自己光明。

    無一法不在光明裡者以此。

    如是則上與諸佛同體。

    下與衆生同根。

    故得獲二種殊勝。

    二種者如下所說。

    殊勝者權小莫及。

    此總标也。

    下乃别列。

    一者正由超越出世。

    出世法不能為礙。

    故能上合佛心。

    所謂因該果海是也。

    佛心稱本妙覺者。

    以其在六結而不系本來自妙。

    處迷位而常明本來自覺。

    所謂果徹因源是也。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者。

    佛與衆生同體。

    因衆生而起同體之慈。

    菩薩與諸佛同體。

    随諸佛而現同體之用故。

    二者乃以超越世間世間法不能為礙。

    故能下合生心。

    文中不言心者。

    上合既爾可例知故。

    與諸衆生同一悲仰者。

    衆生與諸佛同根仰諸佛而起同根之悲。

    菩薩與衆生同根為衆生而起同根之用故。

    (問。

    同體之慈。

    同體之用。

    同根之悲。

    同根之用。

    可得聞乎。

    答。

    佛觀衆生等有佛性。

    與我同體。

    我既得樂。

    亦應令衆生得樂。

    是為同體之慈。

    同體之用者。

    菩薩觀佛本妙覺心與我同體。

    佛既為衆生起慈。

    我亦應随諸佛起慈。

    故文中言同一慈力。

    衆生觀佛本是凡夫與我同根。

    佛既離苦。

    我如何猶在苦中。

    是為同根之悲。

    同根之用者。

    菩薩觀生本妙覺心與我同根。

    衆生既悲感仰佛。

    我亦應代衆生悲感。

    故文中言同一悲仰)承獲二勝竟。

     二依發三用(謂依上二勝而發三妙用也)三。

     一依上合而成三十二應。

    二依下合而成十四無畏。

    三兼二勝而成四不思議。

     初三。

     一牒由标數。

    二依數别明。

    三結身指成。

     初。

     世尊。

    由我供養觀音如來。

    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與佛如來同慈力故。

    令我身成三十二應。

    入諸圓土。

     初由佛授觀。

    供養亦該親近是菩薩機感。

    授觀亦該教修是如來教應。

    如幻者知真本有修即無修也。

    聞熏聞修者。

    唯以反聞熏變執習。

    惟以反聞修治自性。

    無修而修也。

    金剛三昧者。

    執習既盡自性圓明。

    成就正定同于金剛。

    能壞一切。

    一切無能壞故。

     ○與佛下獲勝成用。

    三昧既成出世法不能為礙。

    上合佛心故能與佛同一慈力。

    以是之故。

    能随諸佛具現同體之用。

    故曰令我身成雲雲。

    三十二應對機類分如下所說。

    不唯應化娑婆亦複遍遊十方。

    故雲入諸國土。

     二依數别明五。

     一能應四聖。

    二能應七天。

    三能應十人。

    四能應二童。

    五能應九部。

     初四。

     一能應佛身。

    二能應獨覺。

    三能應緣覺。

    四能應聲聞。

     初。

     世尊。

    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

    我現佛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若諸菩薩者。

    如前圓通諸聖各依一門修習成定。

    故雲入三摩地。

    進修無漏者。

    謂漸次增進修治煩惱以期無漏。

    如雲入流亡所乃至空所空滅是也。

    勝解現圓者。

    無漏之理勝妙解悟漸現圓滿之相。

    如雲先得人空乃至成法解脫是也。

    為對此機故現佛身。

    以菩薩為求佛機故。

    而為說法者。

    為說勝進之法。

    令其解脫者。

    令脫頂堕細障如雲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及雲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也(問。

    觀音是菩薩。

    豈能遽現佛身。

    答。

    前雲上合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是悟證已齊佛境豈不能現。

    況華嚴初住即能八相成道。

    而觀音帶果行因複何疑哉。

    總以圓人境界不可思議。

    勿得以常途論之)。

     二能應獨覺。

     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

    我于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設法。

    令其解脫。

     溫陵曰。

    獨覺者出無佛世。

    觀物變易自覺無生故号獨覺。

    今雲諸有學者。

    指願求獨覺一類凡未入證道者皆是也。

    寂靜妙明似當修道。

    法華雲。

    樂獨善寂求自然慧。

    蓋樂獨者樂于獨處。

    離諠求寂即此中寂義。

    善寂者時窮物理。

    善修靜慮。

    即此中靜義。

    求自然慧。

    無師自悟。

    即此中妙明義。

    然修道已稱妙明。

    證道則妙而複勝。

    故雲勝妙現圓。

    謂證道位中殊勝妙明之慧預現圓滿之相。

    如未雨先雲。

    未火先煙相似。

    現獨覺身者。

    應其所求令信從故。

    而為說法者。

    說加功用行之法令入無間道故。

    令其解脫者。

    解脫見思煩惱更侵二習證入無學道也。

     三能應緣覺。

     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

    我于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灌頂引華嚴音義雲。

    梵語畢勒支底劫此翻獨覺。

    梵語缽羅底迦此翻緣覺。

    梵語辟支迦羅雙通二名。

    料揀有五。

    一前名麟角此名部行。

    二前不值佛此則值佛。

    三前但自悟此依教悟。

    四前觀外境此觀内緣。

    五前則根性明利此則根性暗鈍。

    今雲有學者。

    指願求緣覺一類未入證道者也。

    禀教觀緣有其二門。

    一順觀流轉知生起因。

    二逆觀還滅悟無生理。

    今雲斷十二緣乃約還滅門說。

    以是發悟親因故偏言之。

    勝性即無生理也。

    超出世間故名勝性。

    此性以緣斷而顯故雲緣斷勝性。

    然修道已稱勝性。

    而證道位中不但言勝且臻于妙。

    故雲勝妙現圓。

    謂證道位中殊勝微妙之性預現圓滿之相。

    現身說法令脫義俱準上。

    以二覺斷證同故。

     四能應聲聞。

     若諸有學得四谛空。

    修道入滅勝性現圓。

    我于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四果以前。

    三果四向皆名有學。

    以有惑可斷有真可研故。

    得四谛空者。

    謂初于佛邊得聞四谛之法及空無我理也。

    由聞四谛法故知三界苦。

    修出世道。

    分斷見思分證涅槃故雲修道入滅。

    勝性現圓者。

    謂羅漢向中四果最勝滅性。

    預現圓滿相故。

    現聲聞身者投其所好。

    而為說法者說勝進法。

    令其解脫者脫見思縛及分段苦也。

    能應四聖竟。

     二能應七天七。

     一能現梵王身。

    二能現帝釋身。

    三能現自在天。

    四能現大自在。

    五能現天将軍。

    六能現四天王。

    七能現天太子。

     初。

     若諸衆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淨。

    我于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解脫。

     若諸衆生。

    指欲界衆生願生梵天者也。

    欲雖通于三五。

    (三謂飲食睡眠淫。

    五謂色聲香味觸)而淫為上首故偏言欲心。

    謂淫欲心也。

    明悟者不為欲事昏迷。

    正脈雲。

    謂深達淫欲為衆苦之本也。

    淫欲以染污為性故名為塵。

    永斷妻室乃為不犯。

    蓋上句為深知。

    此句乃痛戒耳。

    欲身清淨者明其不犯之故。

    乃為欲現身清淨為将來生梵因也。

    于彼現梵身者應其所求故。

    灌頂雲。

    具雲梵摩此翻離系。

    謂離下地系上升色界故。

    或名淨行謂能行梵德欲想俱無故。

    亦稱高淨。

    謂高超欲界愛染不生故。

    而雲王者即色界天主也。

    而為說法者說四禅法。

    修證次第。

    如後天趣中明。

    令其解脫者。

    解脫下界系縛成就上升色界事故。

    正脈雲。

    此解脫乃成就其決定舍欲生梵之事。

    是雖舍求皆具而重在希求。

    即同下科成就。

    且所修背舍亦名解脫。

    灌頂引金光明雲。

    大梵天王說出欲論令其離欲生于梵世。

    即說法義也。

     二能現帝釋身。

     若諸衆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

    我于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

    指人間衆生願生忉利者也。

    (忉利梵語也。

    此雲三十三。

    即欲界第二天也。

    此天在須彌山頂。

    四方各有八天。

    中為善見天。

    即天主所居。

    主輔合論共為三十三天)今雲欲為天主者。

    不唯願生且欲為忉利天之主故。

    統領諸天者。

    不惟統領忉利諸天即下之天大将軍及四天王皆其臣屬亦皆為所統也。

    應其所求故于彼前現帝釋身。

    帝釋略梵語也。

    具雲釋迦提桓因陀羅此雲能主。

    以能為天主故。

    說法者說上品十善。

    金光明雲。

    釋提桓因種種善論是也。

    成就者。

    依十善因成就帝釋果也。

     三能現自在天。

     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

    我于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自在天。

    愚先着法華依大成謂是化樂天。

    以此天欲受五欲樂時随意變化得自在故。

    孤山雲。

    是欲界頂天。

    梵語婆舍跋提此雲他化自在。

    謂假他所作以成己樂即魔天也。

    或雲六欲天上别有魔王居處。

    亦他化自在天攝。

    今雲若諸衆生即求生他化者也。

    欲身自在者願求正報如意。

    遊行十方者更求依報無礙。

    正脈雲。

    六欲四洲之十方也。

    說法成就者為說上上品十善。

    令其成就欲界最勝他化自在報故。

    按欲界六天此先在上。

    前之帝釋後之四王在下。

    中非不現例上下可知故。

     四能現大自在。

     若諸衆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

    我于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大自在。

    依法華大成謂是他化天。

    以此天欲受五欲樂時餘天為化。

    自在勝前故。

    孤山曰。

    即色頂摩醯首羅天。

    大論雲。

    三目八臂。

    騎白牛執白拂者是也。

    前雲遊行此雲飛行者。

    遊行或有纡曲。

    飛行一向直捷。

    又行十方或憑高就下。

    行虛空唯乘雲禦風。

    二天自在勝劣自見。

    衆生欲此即願生大自在天者也。

    說法成就者。

    說四禅及四無量心。

    令成色頂最勝大自在報也。

    按此天在色界最上。

    前初禅梵王在色界最下。

    中可例知。

    亦非不現(問。

    上二天古有三釋。

    有以欲界五六二天分配者。

    法華文句也。

    大成依之。

    有以化樂他化魔王摩醯四天總攝者。

    慈恩玄贊也。

    長水依之。

    有以欲頂色頂二天解釋者。

    觀音義疏也。

    孤山溫陵依之。

    然文句義疏并智者說。

    文句雲。

    大自在有人言是色界頂大自在。

    此不應超至彼也。

    義疏又雲。

    大自在故非第六天也。

    前後語違究何适從。

    答愚昔注法華依大成說。

    心且疑之。

    但以其承用天台未敢擅易。

    今據灌頂辨之甚悉。

    于天台二說準後不準前。

    以前說或非。

    後因知非異前說故。

    又諸經論中多稱大自在是色頂天故。

    正脈雲。

    統論諸天皆可該攝。

    梵王攝四禅。

    帝釋四王等攝六欲。

    二自在别舉欲頂色頂二天。

    為以别上下之分齊也。

    但缺四空。

    以此論現身而四空不樂身相故不為現。

    縱别有方便利益不入此例。

    灌頂雲。

    理實菩薩利生難以凡情測度。

    欲色空天縱不俱列。

    至下八部中天悉該攝矣)。

     五能現天将軍。

     若諸衆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

    我于彼前現天大将軍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天大将軍者。

    正脈雲。

    四王主帥各有八将。

    韋?為上首。

    灌頂引金光明經散脂為大将。

    二十八部巡遊世間皆散脂所管。

    今雲愛統鬼神即欲求散脂等流果也。

    鬼神者鬼中之神。

    肇曰。

    神受善惡雜報。

    現形勝人劣天。

    身甚輕微。

    人難見故。

    此鬼神道也。

    救護國土者。

    即巡遊世間除妖孽降福祥耳。

    說法成就者說五戒十善。

    及秘密咒印呼召鬼神之法。

    令其成就天将軍位随保護國土心也。

     六能現四天王。

     若諸衆生愛統世界保護衆生。

    我于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四天王注見二卷。

    灌頂雲。

    此是帝釋外臣武将。

    住須彌腰。

    各領二部鬼神。

    不令惱人。

    金光明雲。

    我等四王。

    二十八部。

    百千鬼神。

    以淨天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

    是故我等名護世王。

    今雲愛統世界。

    即願為天王分統四天下也。

    不令鬼神惱害于人。

    即是保護衆生。

    說法成就者。

    說上品十善及護國安民之法。

    令其成就四王随統世護生願也。

     七能現天太子。

     若諸衆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

    我于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若諸衆生亦指人道中者。

    因在人道見諸鬼神作祟擾民亂國。

    發願生于四天王宮制諸鬼神不令作祟。

    故雲愛生天宮。

    設有違制作祟還能驅使大力鬼神而降伏之。

    故雲驅使鬼神。

    随其所樂而為示現。

    故曰現四天王國太子身。

    溫陵曰。

    四天太子即那吒之類。

    大吉義經雲。

    護世四王各有九十一子。

    四王合有三百六十四子。

    智論亦如是說。

    灌頂雲。

    唐天寶間。

    西番五國。

    來寇安西。

    元宗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護國仁王陀羅尼。

    方二七遍。

    忽見神将五百荷戈殿前。

    對曰。

    北方天王第二子獨健。

    往救安西。

    随後表奏。

    因敕諸道府州西北隅置天王像。

    永護國界。

    是天王有子明矣。

    說法成就者。

    說歸戒齋善及符咒印訣之法。

    令其成就四王太子以遂驅使鬼神願也。

    能應七天竟。

     三能應十人十。

     一能現人王身。

    二能現長者身。

    三能現居士身。

    四能現宰官身。

    五能現婆羅門。

    六能現比丘身。

    七能現比丘尼。

    八能現優婆塞。

    九能現優婆夷。

    十能現女人身。

     初。

     若諸衆生樂為人王。

    我于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樂為人王者。

    有德懷仁不忍世亂。

    發願為有道之君以理邦國者也。

    說法令成者。

    為說生貴之因及帝王德業以熏隔生之種而已。

    若彼不自忖量妄竊神器而求篡奪之術者菩薩豈應之哉。

    溫陵曰。

    自金輪至散粟皆為人王。

    若依普門品惟是散粟。

    以彼雲小王故也。

     二能現長者身。

     若諸衆生愛生族姓世間推讓。

    我于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在人道中見有位尊年高德重者。

    為同族之所尊崇。

    故亦愛主族姓。

    孟子曰。

    朝廷莫如爵。

    鄉黨莫如齒。

    輔世長民莫如德。

    是知位尊年高德重者。

    不獨為同族尊崇。

    亦能為世間推讓。

    謂到處推重讓以居左也。

    正脈雲西域稱長者不止年高。

    蓋世臣大家而兼有德望者之号。

    說法成就者。

    說博施濟衆親親仁民之法。

    令其成就長者以遂主族世推願也。

     三能現居士身。

     若諸衆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

    我于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名言謂古今典章。

    欲以訓世故愛談。

    自居謂不事功名欲以守道故清淨。

    灌頂以立言訓世守道居貞隐居潔操通稱居士。

    但如次分上中下耳。

    說法成就者。

    說韬光晦迹垂文作則等法。

    令其成就居士以遂訓世守道等願也。

     四能現宰官身。

     若諸衆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

    我于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國土王都也。

    愛治者輔君修政。

    溫陵謂三台輔相是也。

    邦邑分封也。

    剖斷者理民折獄。

    溫陵謂州牧縣長是也。

    宰者剖斷義。

    故上雲剖斷邦邑。

    官兼管攝義。

    故上雲愛治國土。

    又宰亦名官。

    剖斷即兼管攝。

    官亦名宰。

    管攝即兼剖斷。

    故灌頂以上至卿相三台下至州牧百僚皆号宰官。

    說法成就者。

    說修齊治平忠愛廉明等法。

    令其成就宰官以遂緻君澤民願也。

    正脈雲。

    上三科似此方儒教所攝。

     五能現婆羅門。

     若諸衆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

    我于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天文地理陰陽度算曰數。

    巫醫相蔔符水咒印曰術。

    愛謂好樂精習。

    為其可以竦世可以濟己也。

    煉神修丹執持生命曰攝。

    固精養氣防護損傷曰衛。

    自居者不事外學。

    為其可以長壽可以固形也。

    婆羅門此雲淨裔。

    其人自謂從梵天口生是梵天苗裔故。

    或雲梵志。

    其人自謂承襲梵天之法志生梵天故。

    或雲淨行。

    其種别有經書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故。

    說法成就者。

    為說差别智慧及煉神調氣之法。

    令其成就數術攝衛之學也。

    正脈雲。

    此科似此方醫蔔雜技所攝(問。

    法華雲。

    十方佛土中。

    惟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又雲。

    惟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是知聲聞緣覺尚屬化城。

    況夫諸天及人王宰官長者居士等。

    治世訓世等法。

    又況夫諸婆羅門種種異學。

    菩薩何不革其舊習示以出世正道。

    而乃順情說法反以成就其有漏之志。

    豈慈悲心者之所為耶。

    答。

    有漏法中有善有惡。

    設不能成就其善。

    勢必流而為惡。

    故菩薩姑且順其欲成就善果。

    待其根器成熟然後示以出世正道。

    所謂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慧也。

    下皆仿此)六能現比丘身。

     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

    我于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在家男子心厭塵勞故好學出家。

    諸戒律。

    謂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也。

    比丘此雲乞士。

    謂上乞佛法以資慧命。

    下乞飲食以資色身故。

    或翻除馑。

    謂出家持戒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饑馑故。

    說法者說出家法。

    如稱揚持戒贊歎梵行之類。

    成就者。

    成就五德而為衆中尊也。

     七能現比丘尼。

     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

    我于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在家既厭塵勞。

    女人仍嫌五障。

    故好學出家。

    諸禁戒謂三百四十八戒。

    餘諸八敬及式叉摩那等戒皆為禁戒。

    方便善見律雲。

    尼女也。

    謂女人出家受具稱比丘尼。

    說法同上。

    成就者。

    舍在家法受出家法。

    現轉五障之軀頓成五德之侶故。

     八能現優婆塞。

     若有男子樂持五戒。

    我于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欲求人天勝報故樂持五戒。

    以五戒為人天因故。

    五戒者殺盜淫妄酒也。

    前四屬性罪性即是罪故。

    飲酒是遮罪違遮成罪故。

    又以其能遮前四故名遮罪。

    如因酒破五戒是也。

    古德雲。

    五戒即同五常。

    以仁則不殺生。

    義則不偷盜。

    禮則不邪淫。

    信則不妄語。

    智則不飲酒故。

    優婆塞。

    亦名邬波索迦唐翻近事男。

    謂親近承事佛法僧故。

    說法者說居家法。

    如說不離塵勞而作佛事。

    不舍妻子而修梵行之類。

    成就者遵教受行。

    成就歸戒而種人天因也。

     九能現優婆夷。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

    我于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不惟欲求勝報兼複為脫女身。

    故以五戒自居。

    自居雲者。

    謂雖無師授自居然如己授也。

    優婆夷亦雲邬波斯迦。

    此雲近事女。

    近事同上。

    唯男女異故。

    說法者不惟說居家法。

    兼複為說雖五戒自居要必師授方成近事法也。

    成就者不惟成就近事作人天因。

    兼複解脫女身成就丈夫相故。

    灌頂引戒消災經雲。

    印土一男堅持五戒。

    出外親友苦勸飲酒。

    遠至他邦宿啖人鬼婦家。

    雖破酒戒餘四戒全。

    天神護之鬼不能啖。

    即與鬼婦父母說佛五種戒法。

    領同見佛除諸災障。

    是知男女皆應持戒。

    菩薩為之現身良有以也。

     十能現女人身。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國。

    我于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孝敬仁慈以事上下名曰内政。

    謂行于内而感化于外故。

    貞靜勤儉以修女德名曰立身。

    謂德無玷而自身可立故。

    修治也。

    正脈雲。

    閨門為萬化之源。

    故關于家國之治亂。

    家通大夫以下。

    國通諸侯以上。

    孤山曰。

    女主即天子之後。

    國夫人謂邦君之妻。

    命婦謂妻因夫榮有诰命者。

    家訓姑。

    大家謂才德兼備為内師者。

    如後漢扶風班彪之女曹世叔之妻。

    和帝數诏入宮令皇後貴人師事之。

    世稱曹大家也。

    說法者。

    說三從四德端風正己之法。

    成就者。

    内感外孚成就修治家國事故。

    能應十人竟。

     四能應二童二。

     一能現童男身。

    二能現童女身。

     初。

     若有衆生不壞男根。

    我于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不壞男根者。

    謂于諸欲境從未染犯。

    所謂童真是也。

    有志終身保守恐其未能。

    故菩薩随其所樂為現童男之身。

    說法者說離欲法。

    成就者令其守真抱撲。

    固精保元成就童真體故。

     二能現童女身。

     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

    我于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處女亦雲處子。

    幼女未嫁者之稱。

    愛樂處身者。

    願終身為處女堅貞自守。

    如詩雲。

    之死矢靡他是也。

    男願有室。

    女願有家。

    人之常情。

    今則視迎娶為侵淩。

    以聘嫁為暴棄。

    深生厭患故曰不求侵暴。

    雖曰不求。

    恐有強施侵暴勢不自由。

    故菩薩為之現童女身。

    說法者說離欲法。

    成就者令其增益堅貞矢志自守。

    侵暴不能強施成就清淨處女身故。

    能應二童竟。

     五能應九部九。

     一能現諸天身。

    二能現諸龍身。

    三能現藥叉身。

    四能現乾闼婆。

    五能現阿修羅。

    六能現緊那羅。

    七能現摩呼羅。

    八能現常人身。

    九能現非人身。

     初。

     若有諸天樂出天倫。

    我現天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此中諸天有二。

    一上所未出者此複總收。

    二樂出天倫者此複重應。

    謂上應求入此應求出。

    雖同現天身而說法成就異故。

    灌頂雲。

    說法者為說無常苦空等法。

    正脈雲。

    成就者令其成就脫離願也(問脫離天倫成就何報。

    答。

    此有二義。

    一者諸天着樂不得聞法。

    願生人間者令其成就人倫。

    以六道之中。

    整心慮趣菩提惟人道為能故。

    二者五衰相現厭離有漏願求無漏者。

    令其成就聖倫。

    以分段生死雖天上不免。

    惟入聖乃出故。

    龍等諸部例此可知)二能現諸龍身。

     若有諸龍樂出龍倫。

    我現龍身而為說法。

    令其成就。

     灌頂雲。

    梵語那伽此雲龍。

    有四。

    一守天宮殿。

    二興雲降雨。

    三開渎決江。

    四守護伏藏。

    類複有異故雲諸也。

    僧祇律明龍有五苦